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夜》(共含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bbham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明夜》原文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注释
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
独:独自。
回廊:回旋的走廊。
遥:遥远,远远。
看花:赏花。
《清明夜》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清明夜》赏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
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虽然当初《琵琶行》《长恨歌》曾经让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长大以后细细回味,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选他这首,是因为意境的清朗,和颜色对比的鲜明却不刺眼,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诗人的真正心意。
《清明夜》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湖寺清明夜遣怀》原文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湖寺清明夜遣怀》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写清明节的古诗词之《清明夜》
原文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作品赏析
第一句,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第二句,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第四句,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的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是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名家点评
《中华活页文选》: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见长,平淡中意味深远,直白中绵绵情长。这一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
《语文教学与研究》:红绿这两种暧色调,渲染的不就是喜庆的气氛吗?“好风”一词此“好”与“好雨知时节”的彼“好”岂非同义?
《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综合天地》:隔膜的消除,去雅还俗是一个庶几可行的契合点:拿他们熟知的场景类比,将他们的经验植入诗意,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适时恰当地补充和点化。古诗词中这种声韵、节奏、格律等语言之外的隔膜,成因在于一个“境”字。
《清明日有感》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明日有感》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清明日有感》原文
想见吾儿挈我孙,浇松烧笋杏花村。
自怜久罄青蚨橐,犹喜能赊绿蚁樽。
万事是非双鬓识,十人兄弟一身存。
春残决合为归计,未听啼鹃已断魂。
《清明日有感)》作者简介
方回(1227~1305),汉族,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清明日次弋阳》原文
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
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
《清明日次弋阳》作者简介
权德舆,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清明日对酒》原文: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译文:
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作者简介: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 清明夜 白居易
★ 于清明节诗句
★ 清明节的古诗句
★ 写清明节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