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端午节戴什么?(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个性雪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戴香包
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饰物就是香包。小孩佩戴香包,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香包也可以预防疾病。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香包有各种配方,选的材料除了要有香气之外,一定得具备抗病毒的作用才好。但有些配方中药味很浓,不要近距离地去闻。其实,端午节的香包,用艾为主要食材就很好。如果还想要更好的效果,那么就加一些厨房的调料,方便、简单,而且安全可靠。
2、戴“艾虎”
根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把具有防虫害功效的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或用彩布剪出一个虎形,然后再用艾叶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称为“艾虎”。
妇女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们则将“艾虎”或“蒲剑”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邪毒侵袭,确保身体健康。
3、戴虎头帽
海宁地区,每到端午时节,人们除了赛龙舟、裹粽子等活动外,外婆和舅舅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新出生的小外甥准备虎头帽、老虎衣,由外婆在端午节前,送到女儿家。到了端午节那几天,家家户户都给小孩子戴上虎头帽、穿上老虎衣。
人们在自然力和自然现象面前软弱无力,对疾病不了解,认为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为了驱魔辟邪,就用虎头帽、老虎衣的“虎”来抵抗无形的魔。《风俗通义・礼典》上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传统观念里,虎被当作一种瑞兽,可以镇邪、驱邪,所以民间流行戴虎头帽、穿老虎衣来躲避五月之邪。
4、戴五毒兜
五毒兜是指绣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种毒虫图案的肚兜,多为纯红色棉布底料、彩色绣线手工绣制,取五毒不侵、健康平安之意。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面有绣织的五毒图,寓意是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者用温热的鸡蛋在小孩子的肚子上滚几遍,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
6、戴五彩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束线,就是把五彩丝线缠绕在幼儿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以求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烟台各地的叫法差不多,方言发音略有差异,如叫“扎缕苏”、“割露束”、扎长命缕、拴五彩线等。据传,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也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香水现代人听多了,而在古代,古人时刻戴在身上的是香包,香包也可以算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人们为了驱赶蚊虫,或者为了家庭和睦,香包都给了人们很好我寓意和希望。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吃五黄、做香包等等。今年的端午前夕,我有幸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学做香包。
走进门诊部,一股夹杂着苦香的浓浓中药味扑鼻而来,里面就诊的人是络绎不绝。医院的韩医师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佩戴香包的由来、香袋的配方功效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原来,从商代开始,就有了佩戴香包的习俗,里面的药材均来自植物,它不仅可以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同样也成为了一种平安吉祥的象征。
韩医师我们作了示范后,给我们发放了药芯袋和香包袋。我轮到第一组,准备按配方做一个防感开胃的香包。首先,我打开药芯袋,它是无坊布做的,看上去挺透气。然后开始找我的药材,我转了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了橙色的陈皮,它已是粉末状,闻着有一股清香。我将一小勺放入药芯袋,就算采集完成了一种药材。很快,我又快速找到了佩兰、苍术、砂仁、艾叶和藿香,分别按1:1的比例将它们混合。最后加了半勺冰片,为的是让那些药材更好地散发出清香。最后,我扎紧了口子,把它放入带有漂亮花纹的绸布香包袋后再扎紧。一个完整漂亮的香包出炉啦。我看看手表,哇,才用了3分钟。我忍不住把它放到鼻子前,一股清香迅速流进了我的心田。
回到家,我把香包放在床头。时不时地去闻闻它,愿感冒远离我,健康伴随我。
端午节马上到了,老师说:“在端午节那天要在身上洒上雄黄酒,戴上香包,就会保佑你一生平安。”我想在端午节那天买一个香包,可是我又觉得做一个香包更有意义。
我东瞧瞧,西瞧瞧,不知不觉来到了东洲路。无意间发现了一间一元超市。走进门,叔叔问:“你要什么东西?”“请问有香料吗?”有你等着,我马上给你拿。”买完了薰衣草和艾叶草,我就完成了做香包的第一步。
我回到家,拿出一块红布,在上面画了一个较长的长方形,再剪下来。接着我开始缝,先把长方形对折,沿着两条长开始缝。刚开始缝还简单的,然后我就加快速度,“哎哟,哎哟,疼死我了。”我尖叫道。赶快放下针生怕再被针扎到,就急忙跑去请教妈妈,“妈妈,为什么你平时缝衣服时缝得又快又好呢?而我却扎到了手。”“这叫熟能生巧”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我听了后,又一次拿起针小心翼翼地缝着,缝啊,缝啊,终于缝好了。“耶,我成功了!”
这个端午节我过得很开心,因为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
4做香囊,过端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做香囊,过端阳,戴在身上香四方。
――题记
今天,满大街都都是戴香囊的小孩儿,一路叽叽喳喳,热热闹闹,都在炫耀着自己漂亮的香囊。
我就想,我何不自己做一个香囊呢?不仅自己可以DIY一把,还可以省钱,真是一举数得。
我把这个想法跟妈妈一讲,得到了妈妈的鼎力支持。晚上,我们翻箱倒柜,把家里的储物柜翻了个底朝天,终于找出了想要的材料。
材料:
绸缎布头,棉花(家里找不到棉花,就从玩具小熊肚子里掏出来一点代替),香料(笛子用的是艾叶,现成的),漂亮的毛线,剪刀,针线等。
做法:
第一步:先把两层布头用剪刀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笛子剪成了方形,圆形和月牙形,记住哦,一定要两层一起剪,不然可能会不好缝制哦。
第二步:接下来就要用针线把剪好的香囊布缝起来,要留一个小小的口,这个口很重要,如果不留口的话,就没法塞进棉花和香料了。
第三步:塞进棉花和香料,笛子家里没有香料,就用艾叶代替了。
第四步:把封口缝住,缝上一根长毛线,记住,一定要把毛线的两头挽上一个结再缝,免得绳子松开。
第五步:在香囊的底部缝上喜欢的毛线做穗子,自己想缝几条就缝几条,嘻嘻……
好啦,就这样,一个漂亮的香囊就大功告成了,怎么样,简单吧?快来跟着我学吧!明年的今天,你就不用去买香囊了,可以为家长省下一笔开支,还可以送给亲人,表表爱心哦!
5充满爱意的香包
在小时候,端午总是充满着浓浓的欢乐色彩,在这一天人们放下平时的劳碌,开开心心地包粽子,扒龙舟,热热闹闹地快乐一天。我也不例外,诱人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了豆沙或枣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红的颜色,四角倔强的翘着,可爱极了。包粽子的叶子上沾满了水,也沁入一点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满嘴便充满了米香,再咬一口,便会看到暗红色的馅儿。馅儿甜甜的,有了米,这种甜也不腻了;米中融入了枣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满嘴“小胡子”,妈妈见了笑我是只“大脸猫”。我却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头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会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动步子于床前,从枕边的针线筐中取出几个香囊。那时外婆还只有我一个孙辈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会有五六个外婆做的香包。这些香包各式各样,在我记忆中,似乎没有重样儿的。外婆那时手还很巧,会做很多种图样。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的;还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无论做什么,就像什么,虽说没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绝不比路边买的那些差。
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香包的那种味道,但那无疑是我那时的最好饰品。犹如天花乱坠。小姨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说什么,依然“孤芳自赏”,跑去妈妈面前玩了。
现在物是人非,我穿过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长大了,表弟已经七岁,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们家端午节的习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没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长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时心里却十分空洞,越临近端午,越是如此。
怀念我亲爱的饰物――外婆充满爱意的香包。
五彩线
五色线由青、白、红、黑和黄色五种颜色组成。这些颜色是从阴阳五行来的,代表金木水火土。端午节在小孩的手脚上戴五彩绳,目的是为了避邪,保佑长命百岁。五彩绳五行俱全,可以驱逐一切鬼祟,避免一切瘟疫。这样,五彩绳就可以保佑小孩健康长命百岁。五彩绳,五彩缤纷,具有喜庆因素,表达了对小孩的祝福。
带葫芦
端午节戴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戴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带葫芦的寓意: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
端午节手上能戴珠宝吗:可以。
端午节戴珠宝有哪些讲究
端午祭祀,珠宝忌大红大紫
红色宝石往往非常喜庆,在端午缅怀先人这样的节气就不是很合时宜了。红碧玺、红宝石、石榴石、红纹石、南红玛瑙等红色的玉石珠宝,还是尽量不要佩戴。在中国传统中,紫色是非常尊贵的颜色,也总是被看作帝王之气,能够震慑四方。这样看来,平时佩戴能量大,端午祭祀的时候,也最好不戴紫色的珠宝。
佩戴蟾蜍饰品,旺财运。
相传三脚蟾蜍天性喜欢金银财宝,对钱财有敏锐洞悉力,很会挖掘财源。此后,三脚蟾蜍被认定为“招财宝物”,有吸财、吐财、聚财、镇财的作用,是经商最好最能旺财运的吉祥物。
端午节简介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的端是什么意思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赶邪佞。--许文通《端阳采撷》
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
4、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朱翌《朝中措》
5、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苏轼《六幺令》
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7、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8、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9、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0、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端午节戴香包的习俗 -资料
端午节的香包一说是避邪,一说是为讨吉利,传说屈原投江时正值夏天,蚊虫四飞,民众唯恐屈原遗体遭叮咬,纷纷用艾草点燃,以烟熏虫,后有人建义,何不以布包檀香。后来,人们用针线缝好香包后,再串以布绳,紧挂颈间,人人一串,蚊虫污物不敢近,相传下来,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国传统习俗,
早期的'香包作法简单,造型单调,小小一方布能包住檀香末即可。那是的香包大多都是长辈自己做的,在香包里边有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后来为了美化,开始讲究布料及造型,由最具涵意的粽子形状发展成各式动物造型。
说到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以外,还有很重要的节日习俗。据说这个传统习俗,能够辟邪驱瘟,防病健体,寄愿接下来的一年都平安顺遂。
这个端午节的习俗就是“戴香囊”。
戴香囊,是自古以来的端午习俗,佩戴于身,取其芬芳,辟邪驱瘟,防病健体。
今天的节日好物是注重生活品质人士力荐的“紫元香事”的端午系列香囊,原原本本草木香气,每一款香囊都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每个香囊内胆都含有佩兰、白芷、关防风、桂花、石菖蒲、广藿香、苍术、香茅、香附、甘松、丁香、郁金、金银花、荆芥、玄参、木香等二十几种高级的中草药,是来自专业医师的精心古法配方。
香囊气味怡人,药香清新,嗅之身心愉悦。放在身边,有化解湿气、除秽气、提神醒脑、驱除蚊虫五毒的功效,还有着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实际的健康功效。
香囊中所含香药的有效成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刺激鼻粘膜,使鼻粘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戴在身上或者挂在包包上,精致典雅,有着薰衣香身的作用。悬挂在室内或者柜子里,有净化空气,防霉防虫的作用。
[端午节戴香囊习俗介绍]
端午节为什么戴五彩线
一、端午节戴五彩线的原因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就悄悄系在脚踝上。
这系五色绳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据悉,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
尽管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随地乱扔,最好抛到僻静处的`雨水中,以免影响环境、增加环卫工人工作量。
端午节除了带五彩绳的习俗外,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
二、端午节的五彩线的意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起源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也称“毒日”)的禁忌。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正是“诸虫百毒尽消灭”的传统节日。
针对五月恶月,民间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直到现在,还可以从端午节许多的习俗中,找出驱邪避毒的痕迹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端午节戴石榴花的习俗
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这天,老人都要给子女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这个风俗流传已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面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古时,夷安城南白羊山下有个不大不小的村子,村头住着一位名叫榴花的女子。榴花心地善良,温柔贤淑,与村人和睦相处。当时战事不断,男子都被强拉去服兵役。榴花的丈夫就是在新婚三个月被抓走的,当时榴花已有孕在身。公婆由于思念儿子,忧虑成疾,还没等孙子降生就相继故去。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榴花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儿子的`降生多少让榴花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每逢初一十五她就在自家院子那棵石榴树下摆开香案,祈祷天下太平、丈夫平安归来。
这年春天,夷安瘟疫横行,榴花住的小村也未能幸免。更可怕的是,小村里的人所患病症与别处不同,病人多伴有莫名其妙的头痛,行医多年的郎中也束手无策。这病一旦染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视物不清,严重的还会两眼失明。榴花的两个儿子也染上了病。
快端午节了,天气很热,儿子的病越来越重,榴花心急如焚,四处找寻偏方为儿子治病,却始终不见好转。正在榴花束手无策之时,偶听一位游方道士说,西去三百里的霞山上有位得道高人精通岐黄之术,或许可以治这种怪病。于是榴花带着两个儿子动身前往霞山。
榴花一家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霞山脚下。榴花从山下一步一跪到了山顶,见到了高人。高人听了榴花的来意,仔细查看了她两个儿子的病情,末了长叹一声:“天意如此,贫道也没有办法。倒是有一个法子可以延缓二子失明。”榴花忙问什么法子,高人对榴花低语道:“你把盐块用石臼细细捣成精盐,每天中午时分,从井里提上清凉之水,把精盐放在水里搅匀化开给孩子洗眼或可明目。”榴花听了再拜答谢,然后领着孩子赶回了村子。
回到村子,榴花发现全村的人大都失明了,没失明的也开始视物不清。她赶忙把家里的盐块捣成精盐搅在水里,然后挨家挨户送去,让他们洗眼。
这天,她又领了两个儿子到村口的井边,提了水,然后哆哆嗦嗦从怀里掏出精盐,长叹一口气。那时候盐奇缺,榴花把自家的盐全部用光了,村里人的眼疾还是不见好转。儿子拉拉她的衣袖说:“娘,你说咱家的盐都用光了,怎么不去向村人讨?反正也是给他们治病。”榴花摸着儿子的头说:“村人眼睛看不见,弄点盐不容易,他们的盐还得生活,娘不好意思向他们讨啊。所幸我还没患病,明天我再出门去寻吧。”
★ 戴口罩倡议书
★ 戴牙套作文
★ 假小子戴安读后感
★ 戴斌讲党课
★ 戴军经典语录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