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漏斗实验心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回报率正交分解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戴明漏斗实验心得(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回报率正交分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戴明漏斗实验心得

篇1:戴明漏斗实验心得

第一次实验中的规则是所有规则中最有效果的。但人们对第一次规则不满,所以又进行了第二、三、四次改变规则的实验。规则改变的思路是消除落点误差,但结果会越来越差。现实管理中,用仪器测量零件,根据零件的误差进行反向调整,就相当于规则二;根据上月的预算执行差异调整本月预算,就相当于规则三(防止核扩散、贸易壁垒、药物干预,都属于这一规则);由老员工来训练新员工,就相当于规则四(每生产一个产品都用上一个成品为样本也属于这一规则)。漏斗实验告诉管理者,对于系统误差的干预,只会增大下次的误差。比如,我们根据财务资料做出调整决定,所看到的资料就相当于上次的弹珠落点。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第一次实验的规则,改善系统。例如,这一漏斗系统可以做出两种改善:第一,降低漏斗的高度。效果很好,落点形成的近似圆形半径缩小。这样做无需增加成本。第二,改用比较粗糙的桌布。这样,弹珠滚动的距离就会缩短。成本只需一个桌布的价格。

漏斗实验强调的是管理人员必须利用统计的思考方式,以分辨制程系统的变异是共同原因造成或特殊原因造成。一有特殊原因,能够立即发现而采取矫正措施。若制程系统祗有共同原因且变异太大,管理人员就须针对系统的关键因素,作基本上的改变,以有效改善系统。

传统的SPC手法就是有计划的在制程系统收集数据,以简单的控制图分析验证制程系统的变异是否有特殊原因存在或侦测是否有特殊原因存在。若有特殊原因存在,则须局部对策,发掘特殊原因,消除特殊原因,防止再发。并且持续监控制程系统,使制程系统保持稳定且可预测。

当制程系统在统计的管制状态下时,也就是制程系统保持稳定且可预测。此时评估制程系统的制程能力,才真正能估计其符合规格的能力,亦可为制程系统持续改善的依据。品质管理发展至今,SPC的变异理论已经普遍在业界推广应用,只是很多人在用而不自知。譬如,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维护及稽核;QCC品管圈活动步骤;福特汽车8D的改善程序;6 SIGMA的活动程序。

篇2:戴明漏斗实验心得

规则一:一般可视为正确的管理方式,先对系统的变异进行解析,以分辨变异是来自特殊原因或共同原因。若有特殊原因,则进行局部对策,消除原因防止再发;若祇是系统的共同原因,则须由管理当局进行系统改善。

制程管制系统的目的是要经济有效地管制产品或制程品质。也就是说,当制程系统只有共同原因时,不要过度去调整或干预制程;当制程系统有特殊原因出现时,不要忽略局部对策的机会。制程管制系统的功能是要使制程系统在统计的管制状态下,使其变异只源自于系统的共同原因。以此来监控当特殊原因出现时能被察觉而给予局部对策,对产品或制程品质有不良影响的消除之,对产品或制程品质有益处的保留之。当制程系统在管制状态下时,即稳定且可预测,进行制程系统的改善,才有实质的效益。

规则二:一般可视为系统在共同原因的变异下,对系统缺乏认识的作业及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干预,而使系统产生结构性的变化。除非系统本身被一些可预测的因素影向,规则二可以应用来调整系统使之变异减少。例如,冷气机的自动调温系统,随着室温的改变来调整冷风的量,使得室温在设定的温度上。MacGregor 曾撰文解释在系统平均的变动可预测之下,规则二会较规则一的变异小。因此,解释规则二时必须假设系统在共同原因的变异下。

下列几个实例说明:

(1)自动化制程控制常以上一次制程测定的结果来调整制程;

(2)作业员以上一个工件的测定结果来调整补偿与目标值的差距;

(3)老师以学生考试的分数差目标值几分来决定处罚的轻重,使得程度差的学生自暴自弃;

(4)作菜时习惯先尝尝咸淡,再加水或加盐来中和咸淡,使得每次作的菜咸淡不一。

规则三:如规则二的补偿式调整,惟调整时回到目标值再调整其差值。在系统祗有共同原因时,其变异较规则二的调整方法更大而且上下交替大幅变动。下列几个实例说明之:

(1)自动化制程控制常以上一次制程测定的结果来调整制程,但以原设定补偿性调整;

(2)作业员以上一个工件的测定结果来调整与目标值的差距,但以原设定补偿性调整;

(3)业务员当月业绩低于目标10万元,下个月业绩必须达到目标再加10万。

(4)统独意识形态,依民意或选票,反向调整施政。

(5)赌博输钱或股票投资失利,加倍赌资或投资,希望把钱赢回来。

(6)公家机关本期预算没用完,下期多用一点补回来,不发白不发。

规则四:这是最常见的干预模式,几乎所有产业、政府及学术机构都可见到。下列几个实例可以说明之:

(1)作业员以上一次的生产结果为标准,依样画葫芦,而忘记原始的标准;

(2)工程变更时祗以上一版本为变更依据,而不追溯原始设计;

(3)教育训练时老鸟带新鸟或学长管学弟,造成训练的结果与原意愈差愈远;

(4)编制预算依上一期的结果乘上一个百分比为准,结果预算愈编愈大;

(5主持人给第一位表演者一个题目,表演给第二位表演者看,再由第二位表演给下一位看,依此类推,再由最后再一位表演者说出主持人给的题目是什么,通常是牛头不对马嘴。

(6)语言的演化,例如,台湾的闽南话或客家话与大陆、新马闽南语或客家话有所差异。

篇3:戴明漏斗实验心得

实验的结果是得到近似圆形的点集,范围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尽管漏斗口一直都是对准目标点,但是弹珠有时很靠近目标点,下一次却大大偏离目标点。

第二次实验:规则为反向调正漏斗位置。在每次弹珠落下后,调整漏斗的位置,让下一次的结果靠近目标点。即根据每次弹珠落下的静止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差距,调整漏斗的位置,以弥补前次的误差。比如弹珠停在目标点西南30厘米处,就将漏斗由现在位置往东北移30厘米。

结果比第一次固定漏斗位置的结果糟糕。落点所形成的图形,其直径的变异度比依第一次直径的差异度大一倍。因此,依据第二次所形成的图形,面积比依据第一次所得的结果大41%。

第三次实验:规则为调正漏斗位置前先回归原位。允许每次弹珠落下后调整漏斗位置,但以目标点作为移动的参考点。先让漏斗回归原位,然后按照落点与目标点的差距,把漏斗从原位调整到与目标点等距但相反方向的地方,以消除前次偏误。 这次实验的结果更糟。弹珠的落点变得更不稳定,幅度越来越大,偶尔有几次是幅度渐减,其后幅度又变大。

第四次实验:规则为瞄准上次落点。在每次弹珠落下之后,就将漏斗移到该静止点之上。结果是落点向一个方向扩散,距离目标点越来越远。

篇4:戴明漏斗实验心得

漏斗实验的四种规则:

规则一:每次都不调整漏斗位置(结果:弹珠落点随机分布在目标值两侧)

规则二:根据上一次落点,调整漏斗位置(结果:弹珠落点范围较规则一大了约41%)

规则三:调整前先归回目标值(结果:弹珠落点由两侧大幅散开)

规则四:瞄准上一次的落点(结果:弹珠落点呈随机漫步到天边)

将四个规则仿真的结果绘在同张图上,可以一目了然地比较四种规则的结果。

实验材料:一个漏斗、一粒可以很容易通过漏斗的弹珠、一张桌子,最好铺上桌布。

第一次实验:规则为漏斗位置不变。首先在桌布上标出一点作为目标,开始实验。将漏斗口瞄准目标点。保持这种状态,将弹珠由漏斗口落下50次,在弹珠每次落下的静止位置作标记。要求是将弹珠落到准确的一点上。

篇5:戴明漏斗实验心得

在戴明博士四日谈中,以漏斗实验来解释管理与干预问题。管理人员常因缺乏对系统变异的统计思考方式而对系统进行干预,造成问题越变越离谱。譬如,厂内的管理阶层在品质会议中要求不良率最高的单位提出改善计划或业务会议中要求营业额退步的营业员提出对策。以前国中的导师每周对学生评分排名,对退步的学生给与严厉的指责警告(现在应该还是一样)。但是以长期来看不良率依然有高有低;营业额每月仍是有好有坏;学生的排名每周还是有进有退,这些数据的变异很多是系统的正常变异,也就是所谓共同原因的变异。但是,管理人员对这些变异进行干预,采取矫正措施,使得系统越变越复杂。例如,制程管理人员隐藏不良品使不良率好看;营业人员虚报营业额使得帐面上好看;学生到补习班先练习考试题目使得排名进步。以上这些现象在我们所处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屡见不鲜,我们应该先了解系统的变异是来自特殊原因或是共同原因,再采取适当的行动。

所谓漏斗实验,就是假想我们有一漏斗,装在桌上约半公尺高的架上,桌上有个靶。假设我们把一颗弹珠放入漏斗,不论我们放下的方式如何,弹珠就会以随机的方式滚下漏斗,然后由漏斗底部掉下到靶上,再用铅笔在落点做个记号。我们利用一些简单的规则来使漏斗瞄准目标,这些规则相当于我们在使用设备、流程或系统中作的一些决策规则。

篇6:戴明质量管理思想评析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在企业界有着重大影响,有的学者(如孔茨的合作者韦立克)认为,以戴明为代表的全面质量管理学派,是孔茨以后管理理论丛林中又一新生学派。还有人干脆直接称其为戴明学派。他的思想,值得经理和学者认真琢磨。在一定意义上,戴明的思想贡献超出了技术贡献。然而,对这位杰出的学者,很多人实际上有误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戴明倡导的质量管理单纯看做一种实用管理技术和方法,而忽视了其思想意义。

戴明的最大贡献,就是赋予质量管理以全新的内涵。对于什么是质量,在戴明之前,人们已讨论得沸沸扬扬,见仁见智。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质量理解为相应的规格和标准,而忘了这些规格和标准是为什么目的制定的。戴明摒弃了传统的解释,从消费者这一全新的角度来追问质量的内涵。在他看来,所谓质量,归根到底是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果你的产品完全符合“规格”,但是用户不接受或者不满意,这个规格就毫无意义。戴明说,消费者是生产线上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整个工厂就非关门不可。具体而言,戴明认为产品的质量好坏,能否被顾客所接受,并不是按标准规格制造出来的,也不是实验室数据能检测出来的,更不是质量统计、抽检或试验场上的测试所能保证的,真正的质量是立足于用户需要,追求不断提高用户满意程度而形成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从戴明以后,诞生了“瑕疵产品”(即符合标准但用户使用中发现了问题的产品)这一概念,诞生了产品召回制度。

戴明质量管理思想中引人入胜且独具特色的一点,就是他重新界定了质量、成本、生产能力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在他之前,美国普遍流行这么一句话:“质量与产量互不相容,你不能两个都要。”人们一般认为,高质量必然导致高成本,“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戴明则完全站在这种说法的反面,强调:“人们普遍认为,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所需的成本一定高于制造粗劣产品,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他的基本思路是,高质量管理,可以减少甚至消灭不合格品,而不合格品会消耗各种资源,包括原料、人工等等,对不合格品的返工、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更是大得惊人。所以,高质量反而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

戴明认为,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一个有5%不合格率的工厂,如果能改善到不合格率为零时,其生产能力就有不小于5%的立即改善。在大部分有5%不合格率的工厂里,总有一套检验程序把不合格品挑拣出来。除了检验程序本身消耗的费用外,这些不合格品具有同合格品一样的资材费、人工费和设备消耗,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库存量。为了弥补或纠正这5%,就必须以十分高的费用在生产线外重新加工。检验费用、不合格品本身成本、重新加工成本,三者加在一起,会使成本居高不下。如果不合格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成本会继续加速上升,尤其是顾客不满造成的无法计算的成本,没有人知道一个抱怨而停购的顾客对企业造成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成本很高。一个不满意的顾客到处诉说他为了买这个产品受了多少罪,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

因此,戴明坚持认为,提高质量会导致更高的生产能力,同时会降低成本并带来更高的利润,但提高利润并不一定导致更高的质量。提高利润的办法很多,有一些和质量无关。凡是质量受到损害的提高利润措施肯定不能长久,获利率总有掉下来的一天。所以,经理必须明白,改善质量会导致更高的获利率。然而,仅仅提高财务数字上的获利率却不可能改善质量。如果在提高获利率时牺牲了质量,事情就会走向反面。所以,质量优先于利润,特别是优先于短期利润。以质量为“龙头”,可以在“质量―成本―生产力―利润”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链。而以利润为“龙头”,则会形成恶性反应链。例如,福特公司把质量放到第一之后,利润上升到了每年6亿美元。而在这之前,每年损失数亿。

戴明的这一质量诠释,从理论上推导出为什么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根据,使质量的概念产生了新的内涵。从质量入手,他提出了企业管理全面转型的整体设想,要求经理对企业内部上下关系、企业与外部关系等加以重新定位,更新管理观念,采用新型管理方法。正因为戴明理论中的这些创建,他赢得了“企业管理之父”的称誉。

戴明的管理思想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即“不断改善”。他特别强调“基于系统的不断改善”。戴明特别重视由于系统问题产生的质量问题,而且把系统改善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他比喻说,如果歌曲本身写得糟糕(系统有问题),就不要责备歌手(工人),而是重写歌曲(系统改善)。管理者不能指望仅凭对局部的有效管理来促成系统的有效运行。例如,采购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的成本最低而购买劣质原料,将会导致后续的生产及装配部门大量返工、调整、回修等,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高成本。系统改善是管理者的责任,不能归责于员工。系统改善需要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需要基于事实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但绝不是那种违背统计学规律的“数字化管理”。对此,很值得中国的管理者思考。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追根溯源,是从统计学起步的,所以,靠数据说话是戴明的特点之一。但是,戴明又对那种十分流行的“数字化管理”,甚至包括定额管理、绩效考评、任务目标等都深恶痛绝,必欲废除而后快。在这一矛盾表象下,戴明实际上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各种数据必须基于事实,脱离了事实的数据有害无益。作为管理者,运用数据的基本要求,是借助数据区别系统问题和变异问题,进而实现系统改善。如果不是这样,“数字化管理”就会造成干预不当。他的两个经典实验―红珠实验和漏斗实验,对管理者运用数据不当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关于数据,戴明有一个比喻:数据能够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就好像墙上的温度计,能够显示实际室温,但它不能改变室温。管理者运用数据是要来改变室温,而不是改变温度计上的刻度。凡是学习戴明的质量管理,都要认真考虑戴明的这一观点,如果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把戴明反对的东西当做宝贝。

归根到底,戴明强调,全面质量管理,是要形成“享受工作的管理哲学”。所以,如果仅仅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是学不到戴明的真谛的。如果把工作当做不得不服的苦役,那情况就会更糟糕,即使学了戴明提出的措施,也会和戴明的本意背道而驰。只有具有工作的内在动力,把工作当做享受和追求,学戴明才能收到相应的效果。

实验心得

明杰心得

万能实验心得

简单实验心得

数据结构实验心得

实验心得感想

实验心得800字

假小子戴安读书心得

戴明管理下高校安全管理创新思考论文

漏斗胸的原因是什么

戴明漏斗实验心得(合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戴明漏斗实验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