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制药的应用(共含7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elye123”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 前言
随着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培养工程、代谢工程等高新技术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各种高附加值的生化新产品不断涌现,对生化分离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双水相萃取是18由Beijerinck最早发现的,1956年瑞典Lund大学的Albertsson 第一次用来提取生物物质,1979年德国的 Kula等人将双水相萃取用于生物产品分离纯化。
此后,双水相体系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展开,并取得很大进展。
该技术由于操作方便,分离效率高,不会导致被分离物质的破坏和失活,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和纯化,在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和生物无机化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也已经展开,相信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其应用将更加广泛。
2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简介
双水相萃取技术(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ATPE)是指把两种聚合物或一种聚合物与一种盐的水溶液混合在一起,由于聚合物与聚合物之间或聚合物与盐之间的不相溶性形成两相,是近年来引人注目,极有前途的新型分离技术。
被分离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间作用和各种作用力(疏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因素的影响,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其在上下相的浓度不同达到分离目的。
常见的双水相体系主要有五类:聚合物/聚合物/水;高分子电解质/聚合物/水;高分子电解质/高分子电解质/水;聚合物/低分子量组分/水;聚合物/无机盐。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的双水相体系是聚乙二醇/无机盐体系。
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因此对被分离物质不会起到破坏作用,特别适合对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
其次,双水相萃取技术操作方便,设备简单,并且能够直接与后续提纯工艺连接,不用进行特殊处理。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回收率也比较高,如果选择的'体系合适,能够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并且分离速度也十分迅速。
3.1 双水相萃取技术在分离提纯蛋白质、酶中的应用
分离纯化出高纯度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一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由于蛋白质的市场价格非常昂贵,因此提高其回收率能够带来十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双水相萃取法分离纯化蛋白质有很多优势。
首先,体系含水量高达百分之八十,萃取环境和操作条件十分温和,因此不易造成蛋白质的失活。
其次,双水相体系的界面张力远远低于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的界面张力,有助于强化相际间的质量传递;最后,双水相萃取技术还有利于按比例放大和进行连续性操作。
3.2 从天然物中提取有效成分
制药的重要资源就是天然产物。
但是许多有效成分的稳定性都比较差,因此传统的萃取方法既操作复杂,萃取率还低。
双水相操作条件温和,有利于保护活性成分,因此在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典型的是黄芩苷的提取。
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能。
李伟等考查了黄芩苷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共聚物/混合磷酸钾双水相系统和温度诱导相分离后的分配行为。
另外,通过调整双水相体系相的组成、质量分数以及影响分配平衡各种因素,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植物精油、黄酮、皂苷和酶等不同极性、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3.3 双水相萃取技术在抗生素制备中的应用
双水相萃取技术在抗生素领域基本涉及了各类抗生素,与传统方法相比,显示出了高效化和节能化的显著优势。
潘杰等简单阐明了双水相萃取技术在抗生素分离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影响双水相系统分离抗生素的各种因素,提出了导致双水相中抗生素非对称分配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同时对双水相萃取技术应用在抗生素分离中的发展方向做了探讨。
秦德华等用双水相萃取技术萃取了丙酰螺旋霉素,分别用PRO-SPM溶液和发酵液,对聚乙二醇和磷酸盐成相系统进行了研究,选出了合适的成相系统。
3.4 双水相技术在手性药物分离中的应用
手性药物的获得一般能够通过手性源合成法、不对称合成法和外消旋体拆分法。
现有的各种分离方法成本较高且繁琐,探索新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晓青等利用双水相手性萃取技术拆分扁桃酸外消旋体;邢建敏利用双水相体系为手性识别体系,研究了异丙醇/盐和TritonX-114温度双水相体系中扁桃酸的分配行为,通过以L-酒石酸正戊酯和环糊精作为手性识别剂,优选出了最佳的分离体系。
4 结束语
双相萃取技术在药物的分离提取应用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分离技术。
但是实现其工业性应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双相萃取技术同其他技术相结合的提取分离新工艺将是提取分离行业的发展方向。
双相萃取技术的日益成熟,必将使双相萃取技术拥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兰立新,胡莉蓉等.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4:24-26.
[2]戈延茹,曹恒杰.双水相萃取技术及其在药物提取分离中的应用近况[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6(8):623-627.
[3]江咏,李晓玺,李琳.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8(10):235-238.
[4] 吴敏.双水相萃取技术在药物提取与分离中的应用[J].中成药,,28(10):1505-1508.
摘要:双水相萃取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分离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就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双水相体系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双水相体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双水相体系逆流色谱技术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
双水相体系逆流色谱技术结合了逆流色谱的高效率、高制备量以及双水相体系适于蛋白质分离的特点,且避免了由固体分离介质可能引起的不可逆吸附、失活和变性等问题,因此在蛋白质的分离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就双水相逆流色谱技术和相关仪器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在蛋白质分离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并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逆流色谱分离技术进行了介绍.
作 者:李挺 曹学丽 董银卯 LI Ting CAO Xue-li DONG Yin-mao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 刊 名: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BIOTECHNOLOGY 年,卷(期): 26(2) 分类号:Q814.1 关键词:双水相体系 逆流色谱 蛋白质 分离固相萃取技术在水源地特定项目监测中的应用
采用C18固相萃取(SPE)技术测定水中36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包括硝基苯类、氯苯类、有机氯农药类、有机磷农药类、多环芳烃类共五类有机化合物,用GC-MS分析.研究了有机改性剂对回收率的.影响,1L水样加入7ml甲醇对回收率有较好改善.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为51%~118%,相对标准偏差在1.90%~9.79%之间,方法检出限为0.02μg/L~0.32μg/L.该方法适用于监测水源水中多种痕量SVOCs.
作 者:刘晓茹 周怀东 刘玲花 高继军 袁浩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北京,100038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1(2) 分类号:X832 关键词:固相萃取 半挥发性有机物 GC-MS 水源水固相微萃取-衍生化技术及其在环境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固相微萃取(SPME)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溶剂、简单快速的样品预处理方法.SPME同衍生化技术结合是拓展SPME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固相微萃取与衍生化方法结合在环境及生物样品中极性分析和金属有机化合物上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评述,又对SPME衍生化反应的方式和条件进行了讨论.
作 者:栾天罡 张展霞 作者单位:栾天罡(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张展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
刊 名:分析化学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年,卷(期): 31(4) 分类号:O6 关键词:固相微萃取 衍生化 极性有机物 金属有机化合物 环境生物分析 评述儿茶素、白藜芦醇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的萃取性能研究
建立了室温离子液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氢二钾双水相萃取体系,并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在该双水相体系中的.萃取性能.考察了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在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氢二钾双水相萃取体系中的稳定性,溶液pH值、儿茶素及白藜芦醇含量对儿茶素和白藜芦醇萃取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在双水相体系中的紫外光谱与在乙醇中的相同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pH值为3时,儿茶素含量在16.7~66.8 mg・L-1范围内的萃取回收率令人满意,白藜芦醇含量在0.45~0.9 mg・L-1范围内可获得定量萃取.
作 者:黄建林 彭瑾 HUANG Jian-lin PENG Jin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刊 名:化学与生物工程 ISTIC英文刊名:CHEMISTRY & BIO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26(11) 分类号:O642.54 关键词: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氢二钾双水相体系 萃取 儿茶素 白藜芦醇 紫外光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