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热惊厥预防治疗方法:揭开高热惊厥的恶魔面纱(共含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k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惊厥发作时,手脚僵硬抽动,面色青白,牙关紧咬,绝对是吓死爸妈的节奏。虽然大多数孩子在惊厥后没有后遗症,但复发频率较高,绝对考验爸妈的心脏。
西医认为这是发烧时体温升高导致的,因此预防治疗一般建议高烧给退烧药,没有其他预防的好办法。
其实,高烧不过是惊厥这个恶魔的面纱,它的真面目,千年之前已由《金匮要略》揭晓。今天把预防治疗都说个清楚。
高热惊厥简介(百度)
高热惊厥,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39℃时发生的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及其它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高热惊厥和复杂性高热惊厥两种。各年龄期(除新生儿期)小儿均可发生,以6个月至4岁多见,单纯性高热惊厥愈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预后则较差。
高热惊厥特点
相关数据表明:
1.引起高热惊厥最多见的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占62%; 其次为肠炎,占24%;
2.初次发生惊厥的宝宝大多都会出现发高烧的情况,体温超过39℃的就占了87%;
3.再次发作的宝宝,其发热程度就会相对较低,大多都在38.5~39.0℃之间。复发几率较大,复发率大概在30-40%左右;
4.发作时,手脚僵硬地抽动,嘴唇发紫,牙关咬紧,一脸铁灰色,翻白眼,流口水,持续的时间往往在数十秒到几分钟不等。
中医角度如何看待高热惊厥
在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高热惊厥称为“痉病”(发病时会痉挛)。根据是否能出汗,痉病分为柔痉(有汗),刚痉(无汗)。
《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如下: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以上条文提到了以下几点:
“发汗过多,因致痉”——出汗过多,也就是人体的水分津液的流失,会导致痉病。
”脉沉细”——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细说明有寒。里寒很厉害的时候,喝的水和食物中的水都没办法被吸收,津液得不到补充。
痉病的成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1. 外感风寒(即条文中的”太阳病“)
有数据表明:”引起高热惊厥最多见的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占62%; 其次为肠炎,占24%“——上呼吸道感染是受到风寒后的症状,而肠炎则可能是太阳病的下陷。(具体可以看【中医科普】接招吧,轮状病毒腹泻!(预防和用药一次说清楚))
2. 津液不足。
当人身上的水分不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痉挛。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消耗过大。出汗过多,人体津液水分流失过多。很多案例中的高热惊厥都出现在使用退烧药之后,因为过度的发汗会直接导致惊厥。
二是供给不足。人体的津液主要由脾胃供给,脾胃将食物转换为津液。小孩子的脾胃通常发育不完全,也就是为何高热惊厥多见于小儿。
3. 里寒:由于脾胃虚寒,不能及时供给身体津液。
4. 可能由于积食和便秘引起。
高热惊厥的元凶为——
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常表现为:手脚冰冷
”凡是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临床特征有一个特点是躯干特别烫,头不烫、但是四肢越凉。四肢越凉,发烧越高。“
高热惊厥的对战口诀
补津液、暖手脚、防积食、通大便
墨迹晕染分割线
干货来了
高热惊厥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
1. 补充津液
可服用:糖盐水、喝稀粥、或葛根20g煮水。
2. 暖手脚
通过轻搓手脚、热水泡脚等办法让手脚回暖。
3. 暖胃部
轻轻按摩腹部(肠胃),让脾胃恢复功能。
服用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0g,干姜10g,具有暖脾胃、补津液的功效。
4. 去积食和便秘
用开塞露帮助孩子排便。
如有积食,可服用大山楂丸、焦三仙等。
5. 推拿助退烧
先推三关让手脚变暖,再退六腑,帮助退烧。
急救
针刺或放血法
穴位:人中、合谷、十宣、内关、涌泉、大椎,耳尖等穴。
可用手掐人中、涌泉。
经方治疗
柔痉(有汗):栝蒌桂枝汤
刚痉(无汗):葛根汤
便秘致痉: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如下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篓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三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利,余勿服。
提示:方剂选用和剂量,请中医酌情开立。文中剂量为汉朝度量衡。
中西医的共识为:高烧不可怕,也不会烧成傻子。如使用退烧药,绝不可滥用。
作者:呆呆鼠
公众号:呆呆鼠笔记
一、治疗
热性惊厥一般发作短暂。多不需用药。如果正在发作中,可针刺人中或合谷穴位,也可静脉推注地西泮(安定),每次按0、3~0、5mg/kg给药,最大剂量10mg,静脉推注速度1~2mg/min。
对单纯性FC,仅针对原发病处理,包括退热和其他物理降温措施即可。但对有复发倾向者,可于发热病开始即使用地西泮(安定)1mg/(kg、d),日分3次口服,连服2—3天,或指导本次原发病体温恢回复正常为止,对CFC或总发作次数已达5次以上者,若以安定临时口服未能阻止新的发作,可长期地口服丙戊酸或苯巴比妥钠,疗程1—2年,个别需适当延长,其他传统抗癫痫药对FC发作的预防作用较差。
二、预后
1、复发 热性惊厥常有复发,在初次惊厥以后25%~40%(平均33%)的病儿在以后的热性病时出现惊厥复发。在热性惊厥小儿中,1/3有第2次惊厥,9%的热性惊厥小儿复发3次或更多。
初次发作在1岁以内的复发率最高,约占一半病例。如家族中有癫痫或热性惊厥者,复发机会也高。复发的时间多见于初次发作后2年以内。
2、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关系 热性惊厥转变为癫痫的发生率,在以往的报道中相差十分悬殊,2%~57%,可能与观察时间及病例来源不同有关。根据近年来一些较大数量的病例较长时间的观察,发生率在2%~7%。
无论是单纯型还是复杂型热性惊厥,在热性惊厥发生前如已有神经系统异常,发生癫痫的危险增高。
3、热性惊厥与智力低下的关系 热性惊厥小儿发生癫痫及智力低下的原因,一种认为严重的惊厥可以引起脑损伤,以致出现癫痫及智力低下;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热性惊厥前,神经系统已出现异常,这种小儿既可发生热性惊厥,也会出现智力低下。
(1)长时间发作时,应置患儿于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立即静脉缓慢注入地西泮(安定),每次0.2~0.5mg/kg,或用0.5mg/kg的地西泮(安定)灌肠,如20~30分钟仍不见效,可重复1次。
(3)如有多次发作或惊厥状态,应于地西泮(安定)控制发作后,立即1次负荷剂量的苯巴比妥钠10~12mg/kg,然后口服维持剂量苯巴比妥钠每曰3~6mg/kg。地西泮(安定)静脉注射及负荷剂量苯巴比妥钠均可致呼吸抑制,应事先做好人工呼吸的准备。
(4)与此同时,应采取冷水擦浴、头部冰帽、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和使用解热药物。
对有复发危险的病儿,可用药预防复发,方法有二:
1、平时不服药,在发热初起,体温达38℃以上时,急用安定灌肠,用量一次5mg或每天0.5mg/kg。口服效果不明显。
2、长期服用药物预防,不论平时是否发热,持续规律口服苯巴比妥,每天3~5mg/kg。也可用丙戊酸钠,每天15~30mg/kg。
目前有人采用的间歇服药方法,即初次发作以后,每当发热时立即用药,这种方法家长容易接受,但若采用苯巴比妥,则不能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苯巴比妥至少规律服用7天才能在血中达到稳定的治疗浓度,一剂苯巴比妥口服后也需4~6h才能达到血中浓度高峰,所以不能采用此种方法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