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创意领导力对创意组织文化的创建论文(共含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咖啡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创意领域中,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这就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制造区分度的创意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意产业中领导力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励创意人员创造出众的作品。因此,创意领域中领导力的成功表现在于: 如何使创意人员充分发挥工作技能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一个创意机构或团队中,各级领导者都需要认识领导力在鼓舞和激发创意人员创造力和创新积极性方面的重要性。这应视为创意组织中的领导力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创意组织和创意工作的特性决定创意领导力的具体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与通常而言的领导力有所不同。创意领导力对组织发展前景的规划或长远目标的制定、对创意人员工作的引导、组织文化的构建,以及基于创意组织的特点协调组织的工作运行等,与创意性工作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创意领导力的自身特点使其区别于一般的领导力,在创意领导力的作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创意组织工作特性所带来的隐患。
一 创意领导力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功能
创意领导力是指创意产业和创意相关领域中涉及创意组织的发展和创意工作运作的领导力的通称,它对创意人员的创意活动以及其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创意领导力除了具备一般领导力的基本要素外,还具有自身显着的特点。
领导力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被予以不同的分类体系与定义。例如,领导力被描述为“激励他人以特定的方式行动以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1].还有许多研究人员将领导力概括为一些具有领导职能的个体引导他人达成任务的一个特征或一种能力,如Dubrin 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者激励团队成员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2].此外,领导力还被认为是通过共享引导力对他人表现或反应发挥影响的行为; 激发和协调组织完成目标的主要动态力量。尽管领导力的定义不尽相同,其基本要素都是为达成组织目标而产生的人际影响力,尤其是将领导力视为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时。图 1 阐释了两种定义中领导力的人际影响力。
如图 1 所示,从“process”( “过程”) 视角来看,领导力能够从领导者的行为被观察到,并且能够通过领导者和其他组织成员( 即下属) 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强化和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将领导力视为“过程”的定义。
创意领导力产生的影响力对施展创意并致力于呈现创意的组织成员十分关键。创意领导力一个最重要的意图在于鼓舞和激发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在创意领导力的作用过程中,这种意图就是创意领导力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与领导力具有一致性,创意领导力基本实现其功能的过程也可以简要概括为:
( 1) 确定方向; ( 2) 调整人员; ( 3) 激发与鼓励。与此同时,创意领导力还具有其自身特点。
( 一) 确定方向: 制定未来愿景,以及为实现愿景所需进行调整或改变的战略。愿景,即组织较为远期的未来发展。在创意领域,创意人员的创意能力和创新意识产生创意竞争力。创意机构的领导者从根本上需要创建一个愿景,激发员工的信心、创造性和首创精神。这个愿景还能够激发出组织人员的自豪感和对组织较高的忠诚度。
( 二) 调整人员: 领导者需要与组织成员就组织的长远发展和以此为基础所构建的愿景进行充分交流、交换想法。这能够使员工对组织的发展方向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并且为获得发展更好地协作和投入努力。创意人员在创意工作中所持的独立精神和创新思想需要以其自身对组织愿景的清晰认识为基础; 创意人员的活动也需要构筑在他们对这一愿景的正确全面的理解上。此外,创意组织中的创意活动通常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或多种专业技巧的团队共同努力,领导力为组织成员提供正确方向与引导、调整人员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帮助团队工作获得协作的有效性。
( 三) 激发与鼓励: 在保持组织成员工作的正确方向时,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灵感与一些适当的内在和外在的奖励存在一定的关系。外在奖励,例如,年终绩效、旅游奖励、升职加薪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员工的活动,但员工积极性的原动力仍是工作本身[4].因此,创意产业中的领导者需要制定或者调整策略以保持员工的工作激情。通常认为,创意人员的工作激情与创意工作的自由度、与在创意活动中发挥创造力的充分程度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研究创意领导力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创意领导力支持创意人员的创意表现和充分发挥创意的可能性,激发创意人员的积极性。
创意工作与创新存在必然联系。所有创意活动( 包括概念、想法或计划的创意性视觉呈现,以及有关这些想法的生产草图、模型和其他的表现形式)的目的都是为了提供此前不存在( 或不具有具体形式) 的事物的构想或说明[5].由此可见,首创精神和创造力是创意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基于创意工作的特质,创意领导力就需要发挥创建和提升组织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一种最佳方式得到鼓励和支持。创意领导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 最大限度激发创意人员的创造力。
与诸多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创意组织呈现出显着的不同点。许多创意组织的工作环境较之其他类型的组织更为灵活和拥有更高的自由度。例如,在许多创意组织中,创意人员不需要遵循统一或既定的着装规范,多数情况没有严格的装束要求; 创意人员还可以自由展现创意,为自己的办公空间增添个性化的元素等。这样的工作环境能够为创意人员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能够让创意人员在创意工作环境中感到相对放松。这可以认为是创意领域中有关组织文化的一个部分,同创意工作相比其他领域的活动需要更高程度的自由度的特点密切相关,以此支持他们充分拓展创意思维、激发创意积极性。
相对不拘束的工作环境和较为灵活随意的工作风格是创意性工作不断发展的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是创意组织相对其他类型的组织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自由度的主要原因。工作环境是组织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换言之,工作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是在领导力的指引和影响下对组织文化的一些可视层面的呈现。
另外,Daft 将组织文化定义为一个组织中的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假定、理念和规范的集合,并且被当作一种正确的方式传授给新成员[6].组织文化是建立在组织中随着时间不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上。这些关于某个特定组织的核心理念和规范融入组织人员的知识系统中,为成员的工作表现提供“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此外,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组织成员会进一步发展这些共同理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将它们作为正确思考和应对问题的方式传授给新成员。可见,组织文化确定了一个相应组织的共享知识系统,能够为组织的发展提供特定的方向。创意领域中组织文化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创意人员的日常工作。一个创意组织的特定文化能够显着地塑造员工对创意的态度,并影响他们在创意工作中的热情和动力,无论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三 创意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
Schein 指出,必须将文化和领导力结合起来理解[7].领导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就是创建组织文化。对于具有建设性的领导力来说,领导者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文化,将所有组织成员整合为一个自然的统一体,进而使个体的活动能够强化整体结果[8].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正确合理的策略并在组织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强大的组织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领导者需要了解,组织文化是由不同层面构成的。可视层面与外在要素相关联,是组织文化的外在层面,而内在层面的要素是无形的、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组织成员所持的共同理念。如图 2 所示,文化包括三个层面。许多创意组织通常在“可视层面”上表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就许多方面而言,多样性能够得到较高程度的认同,如员工着装、办公室陈设、组织仪式等。这一层面作为组织文化的有形层面( 即“可视层面”) ,是组织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领导力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较为容易达成的部分。
组织文化还涉及更深层面的文化,即存在于某个组织内部的一套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设想。组织文化在培养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观念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建这一层面的文化是领导力要达成的一项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领导力应当建立这样一种组织文化,使处于不同职位的组织成员,特别是较低职位的成员,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并且所有的观点与想法都能得到尊重和有效的考量。
事实上,相互尊重氛围下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建立信任。信任是合作行为的基础[9].创意组织中创意从想法到实践的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合作性的工作。为了实现对不同职位的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领导力需要建立一个特定的.人员关系系统。该系统能够明确不同职位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疏通和保障下属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上级的方式。在具备合作特点的关系系统中,沟通能够有效地建立,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能降低创新思维和创意想法被忽视的风险。
在人员关系系统中,严密的权威机制和等级制度是导致机械、决策迟缓以及对客户缺乏及时反馈或沟通的重要原因[10].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通常不会出现一个合理的创意组织结构。严密的上下级关系与带有 “命令与控制”特点的领导力联系在一起[11].许多组织可能都存在等级制度,包括一些创意组织。在组织文化的“有形层面”上,许多创意组织的有形工作环境能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多样性; 在“无形层面”上,往往重视权威和等级制度,创意决策需要通过繁琐复杂的等级体系的层层传递和权威机制的决定性审查,因而决策必须通过上级的严格控制。许多真正具有创意的想法可能经由权威知识标准的衡量受到偏颇对待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或就此被扼杀,从而使得创意的有效性和创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灵感遭到严重破坏。等级和权威是无形的,与领导力的引导和取向密切相关,对组织文化的特质有深刻的影响。创意领导力需要建立或发展一个沟通有效、互动功能性强、具有合作精神的组织结构,而非等级观念强、权威决断力集中的组织体系。
就另一方面而言,组织结构系统的确立为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从而形成了组织成员关系的特定类型,这就形成了这个组织倡议的有关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际的重要理念。需要指出的是,倡议的理念与实际践行的规范或规则可能存在差异。前者是该组织声称要遵循的理念或准则,常以书面形式呈现,如年度报告等; 后者是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要影响的行为准则。一些组织的践行价值理念与其倡议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而在另外一些组织中,践行的理念与其倡议的理念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许多创意组织主张互动灵活和沟通顺畅的组织文化,但是在实践中仍然避免不了较高程度的等级制度和权威体系,创意人员不仅较少参加决策,创意点子还常常被上级忽视或拖延。因此,提倡的理念与实际工作的脱节被认为是领导力作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的组织文化是有效践行的部分,由此可知,领导力应当创建和发展一个真正的组织文化,使其推崇的信条和理念能够充分融入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并得到实际运用。
四 结语
创意领导力与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发挥关系密切,对创意人员的创意工作和创意性生产的有效性影响深刻。激发创意人员的创造力和创意积极性应在创意领导力的功能中充分强调,进而建立灵活且形式多样的组织文化。这实则是创意领导力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意组织文化中,可能存在的严密的等级和权威体制必然会阻碍创意想法的有效传达和实施,对创意人员的首创精神和创意激情产生消极甚至是极大的破坏性影响。创意领导力在创建发展创意组织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推崇的组织价值理念与践行内容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本质上是创意领导力在实施过程中仍涉及不灵活的组织运作机制和不畅通的沟通方式。因此,创建符合创意活动特点的组织文化要充分注重创意领导力对组织成员的沟通和调整。从总体来看,以创意组织文化为核心,创意领导力的具体功能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全面认识创意领导力的功能对充分发挥创意领导力的功能和提升创意产业活动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nagan T. Management: Concepts & Practices[M].5th ed. New York: F. T. Prentice Hall FinancialTimes,.
[2] DuBrin A J. Leadership: Research Findings,Practice,and Skills[M]. 5th e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Company,.
[3] Northouse P G.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M].5th ed. London: Sage,.
[4] Glick L J. Lessons for Managing Creative Staff[J].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17( 3) : 73-77.
[5] Bruce M,Cooper R. Marketing and design management[M].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6] Daft R L.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M]. 4th ed. Ma-son,Ohio: Thomson South-Western,2008.
[7] Schein E 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2nd ed.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1992.
浅析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论文
一、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很大程度上能带动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运作有助于地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青岛市有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其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极大地推动青岛市经济文化建设。但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平台载体建设滞后,这导致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内容创新不足、新兴业态不突出、升级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以期有效促进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外经验分析、产业聚集、发展机理及发展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在国外经验分析借鉴方面,王国颖分析了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王曦(2013)以“昆士兰模式”为例,分析了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焦阳等(2013)借鉴英国经验,从法律法规、投入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王学人(2013)评析了文化创意产业跨界发展;蔡荣生等()分析了国内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链及产业聚集方面,钟韵等()以广州为例,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效益;尹宏(2013)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贺媛媛等(2013)探讨了基于价值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路径;金波(2012)借鉴“杭州模式”的经验,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鲍枫等(2013)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与集聚水平的关系;陈小平等(2012)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董承华等(2013)指出产业链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文化产业价值扩散及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朱欣悦等(2013)指出文化创意产品边际效益递增,拥有了创意源,产业链上衍生出很多的附加值;厉无畏等(2009)指出完善的价值系统能促进创意、技术、产品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在内的产业群,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与农业的有机融合,能够提升农业附加值,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互融互动;李勇军等()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组织网络构成;Muller 等(2009)认为创意产业通过与新技术结合,拓展了文化内容创意的传播渠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方面,王晖(2010)指出纽约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其一个显著特点;王慧敏(2012)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提出了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能级提升和政策体系的`创新;余振等(2013)总结了国内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对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并形成了以制造业为基础,数字电视和动漫产业等多种文化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滨海集聚区,并形成集群联盟发展的态势。文化科技园区和基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如黄岛万达影视城、李沧M6 虚拟现实创意产业园等。青岛市重视文化创意项目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大力培育龙头文化创意企业,重点建设了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以项目带企业、以企业带园区、以园区带产业,广泛吸收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外资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重视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培育文化科技企业,数字影视、动漫产业、动漫游戏、电子图书、电子票务等逐步成为消费文化产品的主要形式。
(二)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青岛市文化创业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但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存在某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市场化水平不高;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第三,文化创意企业总量偏少,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第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联盟发展的绩效不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意识薄弱,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合作层次偏低。
四、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了促进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导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制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积极扶持政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先进的区域创新文化、完善的创意氛围、健全的人才政策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制定文化创意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协同创新的政策,推动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研发平台协同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增值效应的立体化网络扩散。完善财税政策,从税种设置、税收增减等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制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补偿等政策,完善产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在地区上的合理分布和集聚发展。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引进,完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建立与世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熟的地区联合培养人才的制度。
(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互动机制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地区分布,科学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建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互动的机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生态系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链群效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附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纽带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同联动发展,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进行纵向和横向延伸,促进青岛市工业和农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增值效应的立体扩散,形成“文化创意+ 农业” “文化创意+ 工业” “文化创意+ 服务业”的系统发展模式。
(三)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政府出资在文化创意产业起步阶段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完善投融资机制,以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往往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通过建立正确的引导资金、风投基金注入机制,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攻关专项补贴等激励措施,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系列的激励政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资金链。建立起孵化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完善天使投资机制、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的投融资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与资金链的互动机制,使之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积极培育地方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
针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发展层次较低的特点,应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内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科学引导文化创意资源向具有发展优势的企业聚集,培育出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完善行业标准和文化创意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运行机制,树立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目标,培育文化创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五)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
加强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产业平台的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值效应的立体扩散。紧跟模块化生产和世界微笑曲线的总体趋势,以形成国际上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为目的,科学合理地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出资或者政府参与投资并给予优惠政策等,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以开放与共享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情报信息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公共政策服务平台。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协同技术创新需求,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的一种长期、稳定、制度化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以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六)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政府为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专门的创新平台,为各有关机构提供一个有效交流的途径。要对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进行统筹规划,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的发展和布局,并在整个青岛市内科学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创新。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必须符合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区域的特点,对文化资源雄厚的地区要重点扶持,积极培育好创新型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使这些创新主体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具体可分为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和服务性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化平台是将研发平台产生的创意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过程,该平台的成果是生产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性平台是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衔接性平台,该平台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和技术支持。建立各平台之间的衔接机制,促进各平台的协同发展。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正在全球各地迅速崛起。尽管这还是一个相对较新,并仍然在不断变化的概念,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数字经济的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创意与经济和技术的融合,逐渐成为全球化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广泛认可和普遍重视,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包括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说,“从根本上看,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艺术家、设计师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创意阶层的崛起。”[1]创意经济时代通过激发人的创造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一场争夺创意人才的战争。近几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瓶颈就是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创意人才培养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是广告设计教育难得的发展契机。首先,广告本身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包括我国广告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其次,文化创意产业要发展,品牌是关键,包括出版、动漫、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消耗大量广告策划人才,必然会带动广告教育面临新一轮跨越式的增长。第三,广告设计教育是培养创意人才的摇篮,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要求与广告设计专业最为接近。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既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紧迫使命,也是广告设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
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首先必须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生产和提供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
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要求。与传统产业相比较,文化创意产业的界限趋于模糊。具体而言,它是以包括商贸、旅游、餐饮、建筑、制造等传统产业为载体,通过融入并深化文化内涵,使消费者能同时获取文化情感新体验的精神满足。[2]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承载的是文化内涵,其起点是文化,即找寻、挖掘传统产业的地域人文内涵,提炼符合目标消费群价值观和潜意识的文化内容。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创意和创新
创意和创新是联结传统产业与文化之间的粘合剂。没有创意和创新的所谓组合,只是简单而生硬地对文化符号的并置,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也就难以唤起消费者深层次文化的情感共鸣。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把传统产业的“实体内容”及文化的“虚体内容”进行分解之后,寻找“实体”与“虚体”的各个分部之间的恰当结合方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催化剂是营销策划
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经济等于创意产品的价值与交易次数的乘积。也就是说要有足够数量的消费者,或者足够数量的二次消费者(忠诚用户),才可能产生经济上的巨大效益。要想实现文化的商业化价值,真正发挥创意的效力,营销介入文化产品研发及推广是前提条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使目标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获得产品的认同和品牌的忠诚。因此,只有进行深入的消费者分析、市场分析,才能充分了解目标消费者的价值观、教育、偏好、习惯、甚至潜意识,以及了解目标消费者二次消费的真实缘由,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器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即时交互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思维习惯,这也正是以“即时交互”见长的微博和微信等沟通方式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即时交互”的信息技术加速了传播效率,拉近了沟通距离,颠覆了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诞生了许多新形式,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迅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要得到真正的成长,必须重视文化、创意、营销及信息技术四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合与促进。没有文化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续和长久;没有创意和创新,则会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从而变得软弱无力,难以打动消费者;没有营销策划,则是水月镜花、空中楼阁,难以获得实际效益;没有信息技术,就如同没有翅膀一样不能飞高飞远,难以取得大范围的快速发展。总之,忽略任何一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都难以获得快速而持久的发展。
二、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的问题
我国广告设计教育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在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及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暴露出以下一些问题:
(一)“跷跷板”式的学科建设
主要是指偏重其归属院系学科背景的课程,而“顾此失彼”地忽略属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建设。由于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国广告设计类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学科开设背景。广告设计专业所属院系多以艺术设计、新闻传播、文学、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类为主。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平台优势,形成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广告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不同学科的融合显得尤其重要。在现实中,主要是因为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对其它学科的偏废。比如,艺术类常常忽略新闻传播和营销学课程,人文类常常忽略艺术设计和营销学课程,营销类常常忽略文学、新闻传播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能力培养进展缓慢
尽管创新能力在学界和业界都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进展缓慢。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创新不能传授。似乎只有外国人才能拥有创造力,西方发达国家才能培养创造力。这种观点显然是可笑的,其盛行所带来的流毒对我国广告设计教育贻害无穷。事实上,造成创新能力难以培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氛围,使许多人不愿意深入地学习原理性的理论,模仿甚至是抄袭的低成本,让我们的手脚功能越来越退化;二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标准答案培养出来的思维定式,使我们创新的路径越来越狭窄,大脑的创新思维严重荒芜。
(三)互相脱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我国开展广告设计教育30年来,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却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理论类课程纸上谈兵,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类课程似盲人摸象,轻视理论的讲授。比如,文学类课程方面,往往只重视文学理论的传授,却对文字表达方面的常规训练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在大学期间逐渐萎缩;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较为强调实践方面的技法训练,设计原理方面的视觉理论却涉及较少,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进行创新的坚实理论根基,模仿、抄袭他人创意成为常态。尽管企业对人才望穿秋水,但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互相脱节的教学方式,使大量的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四)教材及师资未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
新媒体形态的出现是传媒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广告业和广告设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链的客体,又可以是传播链的主体。传播门槛大幅度降低,传播主体无限量增多,使任何传播都可能出现爆炸式地增长效果。同时,传播过程出现的干扰更多,受众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传播的效果更难掌控。伴随着数字电视、楼宇视频、电子杂志、手机媒体、微博、微信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传统的广告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环境。新媒体带来的传播路径、传播形式变化,迫切要求高校能培养出大量熟谙新媒体规律的广告设计人才。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和师资,新媒体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并未真正得以开展。
三、广告设计教育的发展对策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基本要素的研究,结合广告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要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必须注重文化素质和创意、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营销策划知识及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学习,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融会贯通的人文素质培养
尽管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但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产业和文化内涵更加广泛且深入。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3]只有加深传统人文思想的领会,拓展中外文化视野,注重古代文学、易经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知识与社会学、心理学的融会贯通,才能为创意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二)市场营销理论的强化
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广告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广告创意技巧,还要具有市场策划能力。就广告本身而言,它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和繁荣的象征,是营销的衍生工具。作为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沟通方式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营销目的和营销对象的准确与否。开设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及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分析等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贯通交融。
(三)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关于思维的广度,重点是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改变原来的单向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横向思维模式。关于思维的深度,要强调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深入研究“为什么产生了这个问题”“如何定义问题”等,通过回到原点去思考问题;对传统的、已经存在的概念进行否定性或颠覆性的解释,促进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提升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如果要同时进行横向与纵向思维的训练,那么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从一个问题点向各个方向进行网络式的深度发散,可以触动并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思路、多层次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新媒体的课程及辅助教学
围绕新媒体开设专题研讨性的课程,结合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学习新媒体比较有效的方法。尽管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新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模式探索,但是,由于新媒体本身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材和师资在短期内都是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研讨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对未知空间的探索和思考,寻找新媒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课堂和课外均可利用新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进行作业的公众点评及传播,把其作为作业评分及评价的一个内容。在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电子杂志的编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进行内容的推送,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
(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广告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都非常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项目,抽取其中的部分任务,进行真题的跟做或真题的实做,结合行业专家的讲座和考察参观,强化产学研结合,了解产业的真实状况和真正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同时,加强理论课程的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实践类课程的理论讲析。当下广告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对广告设计教育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广告设计教育在前辈及同仁们的不断探索下,对于沟通技巧、创意形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告作为一种沟通方式依然年轻,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使其更加昂然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79.
[2]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8):95-96.
[3]项仲平,邵清风等著.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91.
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论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经济发展中,文化就成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标志着文化产业的经济复兴建设中,又以旅游产业为主要的体现,因此为完成对旅游产业的全面认知,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生产规划来进行创意协调分析。从国外的发展现状到我国的发展目的,应当从多个角度来认知这一文化发展的环境情况来确定最终的信息供应情况,并分析其最终的文化保护意识形态,从信息结构上完成最终的认证分析。下面针对湖南省文化创意的产业现状以及布局情况进行简要讨论。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征
为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就应当从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来进行研究,而其主要的特征内涵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协调结合
从现代旅游产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文化底蕴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而旅游的经济结局又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生产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协调发展中,完成对文化创意领域内部的创新建设,这对于定量的区域描述来看,都成为了创意产业阶段的一项重要组合结局。而具体的信息产业表现,其创新的体现,就在于对空间协调作用的补充,并以此来完成对互动界面之间的联系贯彻,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文化创意的有效改善。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统一特征
旅游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点,也是文化创意表现的一项重要体现。在这一类的文化旅游发展中,经济产业是一切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做好对旅游产业的需求性创意建设,就成为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对于这一协调发展的形式来看,国内外的发展行情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首先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第一,将旅游业与文化的五行产业进行联系促进,可更好的缓解对旅游产业的有序建设,并可完善对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善;第二,在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恶意的增速,应高于旅游产业的增速,且更为稳定,同时也会带动后续的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在稳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显著促进,在旅游业与稳定的发展阶层上,也更好的促进了对旅游产业的更新完善,这在产业的创新水平上,也都极大的提升了产业的和谐发展力度。因此,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就在于其在创建过程中的经济依靠作用,通过协调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基层结构形态的有效创建。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结构
本次的研究数据,以2000—2014年期间的湖南旅游局调研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经湖南旅游局对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设计,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创新设计的结构,从而进一步的完成对创意产业的有机化研究。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布结构的研究对以下的集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一)指标分布体系
从现代旅游的产业本质来看,旅游的本质就在于对资源的凭借标准,并根据旅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规划目标,实现对旅游服务的满足,并争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合理经济效益配合。就目前的旅游产业生产水平情况来看,应用单一的指标风阀进行旅游业内部的产业比认证,并根据旅游投资的比例进行控制,即为指标体系的调控手段。在旅游业的出口分布研究中,根据实际的旅游产业水平研究,进一步实现对现有设施的内涵管理,从根本的结构建设角度上完成对基本信息的创建完善,从而实现旅游产业水平的稳固发展,并结合实际生产理念进行景观、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层面的多个指标进行创新改建,并依据文化的产业创意进行经济全球化背景内部的核心创建,从而实现在文化创意领域内的产业化运营管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全球性发展行情来看,创新就是其生产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创新,从而实现在产业的运作形式上的文化因素创建,并完善对产业新型行情上的创作建设,实现对广播影视音像技术上的革新。就当前的文化发展策略来看,对于检测所得的测度信息,也存在数据上的指标定义失调,分析抑制的数据指标信息,并进行信息策略上的再调整,实现对产业影响规模上的调控,对于影响因素的调整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创新产业值指标,就需要建立在对产业就业机会上的调整,并以此来研发对投资项目金额的调控。
(二)产业布置的分析因子
在进行产业的布置中,针对其产业分布的因子进行分析调整,分析其因子所产生出来的原始数据信息,并根据统计信息来进行变量上的信息认知。结合实际的生产变量依据对隐藏性的因子进行分析。在产业分布的变量关系中,对于因子的布置情况,在原始的数据上,存在一定的矩阵关系,这在因子个数的应用中,就需要根据载荷的矩阵规律完成其不同因子的排序分析调整,从而更进一步的实施对信息的分析。
(三)协调模式环境下的信息模拟判别
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形势来看,理想的状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例如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值空间进行调度,即可有效的完善对差距信息的补充,从利益以及协调的显示生活发展情况进行文化的创意产业建设,既能够在显示生活的发展基础上完成对创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可达到一个二者相互协调的理想数值,对于后续的模式建设发展,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其设施的发展建设。其定义的协调发展环境,就应从不同的学者以及定量研究体系上实现对协调度的认知应用。在应用信息的'模拟分析中,其定义域的协调度分析,主要以C=(X+Y)/(X2+Y2)1/2为基准,其中X为产业的综合生产水平,Y则代表创意产业的水平指数,C则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产水平结果。依据已知的X、Y值分布变化情况,在协调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类结果:创意高于综合水平,阻滞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高于综合水平,产业过剩;发展基本满足经济需求,出现增长;旅游业高于文化创意,初夏时期产业过度,增长过快;创意与文化系稳定发展实现了和谐发展策略。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后发展策略展望
依据湖南省近年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对于综合指数的运行计算,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但总体来说,符合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路线。其产业的分析展望如下:
(一)湖南的旅游综合指数分析
从湖南近年来的旅游综合指数来看,其创意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展望,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算法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应用SPSS16.3统计软件来进行本次的综合指数分析,其中数据的卡方矫正则以t或X2来检验,当P<0.05时,表明其增长具有统计意义。而从行业的转型结构来看,在综合信息的分布上,也存在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在旅游业的影响因子中,导致其主要诱因发生改变的主因,在于入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人均花费的比率上,而在这一形式的个性变化中,从业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因子分布,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改变。就湖南近年来的旅游产业水平调整变化结构。
(二)湖南旅游产业文化的创意生产综合指数验算
为完成进一步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调整,从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格上进行全面的掌控分析,并完成对软件程序的全面指标管理,选取合理的数据因子进行调控后,根据文化的创意反应环境进行特征分析。并根据其文化的创意类型进行综合文化特征分析,结合实际的生产依据进行创新产业领域内的综合评价分析后,其作用效果,即可得到有效的管理调整,这对今后的信息认证来说,均具有较好的完善效果。
(三)旅游产业的空间文化分布
为达到湖南省旅游产业认证,从协调的空间差异形态上,完善对省内数据的空间分析,并根据湖南省的州市环境产业应用,从而实现对文化创新产业的综合指数控制,并依据湖南省的信息调度,从而实现对省市情况的分布监管。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分布结构来看,从产业的量化生产来实现对经济旅游的有效发展,并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通过政府的文化发展鼓励,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环境的改善,实现就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完美转型。结束语通过文化创新产业的合理布置,并结合旅游产业来实现对经济形态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根据省内部的经济产业发展形态进行考察创建,依据相应的空间分布形态架构进行领域内的创建分布调整。第二,依据现有的产业分化情况建设有效的经济发展区,根据文化创意的产业领域进行协调调整,从经济的便利形态进行推动发展,并结合经济的供应渠道实现新型文化产业的全面推动。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非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目的,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必然能够极大的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佐,瓮晶波.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13-114.
[2]易华,易小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7(06):98-101.
[3]陈国生,彭文武.湖南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效应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荆楚学刊,2015,(4):41-48.
[4]阳琴,陈国生,王成云等.湖南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3):180-181.
[5]吴小平.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刍议[J].科技广场,2014,(04):219-223.
[6]肖雁飞,赵佳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81-82.
[7]彭希林.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5,(10):54-56.
[8]易春,杨彩凤.科技支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51-53.
[9]刘波,谭正祥,蔡琨等.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群发展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04):3-4.
★ 创意美术教学论文
★ 创意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