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zdbr110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共含13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zdbr11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篇1: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现状文献与发展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而出现了电子商务,当前网络购物的发展模式就是利用全球网络信息系统和数字化的管理,以物流为媒介,将大量的货物配送到购买者那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随之飞速的发展,这是未来购物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物流运输业发展的比较晚,缺失相关的人才,相关的基础设施也不够齐全,利用的技术相对来说也比较落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发展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

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一)商品的配送成本比较高

经营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时间、空间、环境等对其产生的影响很小。我国当前仍旧没有形成集中的物流配送模式,这样一来,物流配送的体制就会不够健全,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配送物流的过程中,很多商务厂家对于物流运输费用进行承担。例如买家只是在网上购买10元钱的商品,但是还要另外支付2元的邮费,邮政公司在实际运输的过程中,获得的费用占据商品货物价值当中的15%,这样的电子商务的成本比较高,就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

(二)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对于物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对于电子商务客户的各种订单要想及时的响应,对于客户提供的服务需要进行统一。控制调度物流配送的相关服务控制,比较频繁的利用物流管理的方式手段和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依赖现代物流发展,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也要具备先进性、安全性等,这些设施才会具备可行性,这些设备的构面和安装需要将成本进行降低,才不会影响到物流服务。但是物流配送需要各种运输工具,建设运输路线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设施的更新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物流配送服务的质量就会造成脱节,对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缺乏专业人才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很多物流企业都是在传统的物流企业当中转型而来的,因此企业在人才的储备和培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电子商务时代的各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对策

(一)降低物流成本

电子商务物流的成本问题需要将电商企业和物流配送体系二者共同努力,电子商务需要对于网点的订单进行充分的考虑。还要重视配送体系,合理的控制网上销售商品和物流,使电子商务和物流建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加强控制成本,从而可以让顾客获得更多的实惠,从而可以使他们对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产生更多的信赖。

(二)建立全球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业

我国加入到国际贸易组织之后,导致我国的经济贸易不断的发展,将各种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以及人才进行引进,我国很多的商品也可以销售到国外,虽然我国的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但是通过不断尝试和创新,使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也是通过这种方法将自身的竞争力进行提高,电子商务发展成为跨国电子商务,范围面向了全球,物流配送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和电子商务不出现脱节的情况,使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建立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物流企业,促进全球化物流企业发展。

(三)完善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建立的习性物流面临大量的供应商和消费者,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为更多的用户体用商品配送服务,需要对于他们不同的需求任务给予满足,这就需要将现代化装备和应用管理系统配备齐全,这就需要充足的物质条件,有效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和科学决策模型。这样可以将系统化和复杂性的問题进行解决。

(四)加强培养现代物流人才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需要和科研院校和咨询机构社团的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实现积极的合作,将物流企业的人才缺乏问题进行解决。物流企业需要培训相关的专业人员,使我国对于物流人才提出的吸取给予满足。对于高校物流教育的过程需要不断加快,鼓励高校设置物流方面的学科,学校需将相关专业投入的资金和力度不断加大,对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培养模式和途径进行学习,从而在本校实现教学改革,从而形成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实现工学结合,学校也要鼓励学生实现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开设网店,从而将其职业技能进行提升。将电子商务物流培训不断完善,结合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给予有效的保障。

(五)选择良好的物流配送模式

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方式主要由三种方式组成,分别是自营配送模式和互用配送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电子商务企业需要以自身的规模和运营费用以及发展定位为基础,从而选择出适合自身的配送模式。如果企业的销售流通效率比较高,并且周转也比较快那么就应该选择自营配送的模式,涉及到的商品需要实现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从而适应相应的规模经济,如果企业电商平台建立的时间比较短,那么在起步阶段就要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的模式。如果企业属于规模比较小的零售电商,那么可以选择互用配送的模式。

结束语:电子商务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市场对于物流配送具有很大的需求,这也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物流企业需要抓住机遇,参与到物流活动当中,使物流配企业实现统一性和整体性,促进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并且使我国经济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篇2: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现状文献与发展研究论文

跨境电商也被人们称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达成某种交易,进行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来及时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国际商业贸易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境电商成为一种国际商业性活动,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融合问题得到了相关人员的进一步关注。

1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的协调性不够。跨境电子商务对跨境物流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融合的协调性不够。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的一切活动都能在网络上完成,但是跨境物流发展则是依赖境内物流系统、境外物流系统,同时在发展的时候还会受到有关部门的检验限制,在实际流通上比跨境电子商务复杂很多,且还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二者在发展的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表现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没有为物流发展提供必要数据的支持,也没有认识到物流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2)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没有互相信任。物流企业需要跟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且物流企业发展还需要得到跨境电子商务数据信息的支持。但是,出于商业机密角度,跨境电子商务无法为跨境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导致物流海外仓储进程不合理、物流系统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电子商务服务商也无法获得跨境物流在海外配送的网络信息,由此导致对不同地区配送的资源出现了不充足或者过剩的不合理现象。这种双方的不信任和缺乏交流导致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发展受到相互制约。

(3)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不同步。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合作发展式一个系统化的工作,需要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双方在电子商务链各个环节的统一匹配。但是实际发展情况是,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作用流通、价格定值、运输服务等方面存在意见冲突。比如电子商务企业为了增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会要求物流企业进行就近配送,但是物流企业需要考虑到配送成本问题,无法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要求。

2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的优化

(1)实现二者发展业务的整合。

1)实现电子商务和邮政业务的整合。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大多是邮政业务。发展邮政业务存在费用高昂、物流周期长、退换货麻烦、海关扣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和邮政业务的整合。这种整合的实现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横向整合。整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邮政服务业,为境外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管理,简化跨境电子商务从仓储到交付操作流程,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外包的成本费用。第二,纵向整合。跨境电子商务可以直接和邮政业务进行整合,并通过股权购置、资本投资、国际电商物流公司发展等形式增强用户体验,为海外的买卖家带来切实的好处。

2)电子商务和境内外快递业务的整合。第一,要做好仓配一体化管理服务工作。为了弥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地区分散、运输时间长、分拣工作复杂制约客户时效体验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整合整合跨境电子商务“仓储+快递”的业务链。第二,做好跨境增值服务,比如代收贷款、代付仓费、反向物流、个性化管理服务等。

3)电子商务和贷运业务的整合。跨境业务发展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物流运输对跨境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建立全球化的仓储管理、独立运输配送系统、电子商务和物流运输相对应的供应链管理。

(2)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的互信利益机制。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通过有效资产、技能的共享,战略协调整合能够实现协同发展。为此,需要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的互信利益机制规范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第一,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跨境电子服务商和物流服务商协调制定彼此的利益分配方案,建立地区性的互信利益机制实施试点,对这些试点城市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尤其是要为二者融合的试点地区提供必要的仓储运输资金支持。第二,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健全利用分配机制。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企业的双方需要,选择彼此都认同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双方之间制定好的协议分配比例进行透明化、公开化、高效化的利益分配,为双方之间的长远合作提供重要的保障。

(3)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发展平台的整合。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存在着一种强依存关系,但是受各自发展特点和发展利益的趋势,它们的业务没有实现完全的融合,平臺发展更没有是先整合。在跨境电商发展规模壮大下,同一产业链上的跨境电子商务和物流发展变得越来越密切。为了发挥二者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平台整合、平台集成。通过有效的平台整合将不同的贸易链主体围绕同一个平台业务聚集在一起,提升各自发展效益。具体可以在第三方企业(政府、国家邮政局、国家商务部)的指导下,结合平等、公平、互助原则建立统一的业务平台,将各种跨境业务进行整合,并安排第三方企业、机构等作为平台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好物流企业商业发展机密的保守。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物流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但是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物流间的融合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物流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结合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业务整合、互信利益机制建立、平台整合等方面不断优化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从而更好地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篇3: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现状文献与发展研究论文

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传统的企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不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特征。企业必须将电子商务应用到自身的改革创新上,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加强完善物流管理体系,实现信息数据的高质量共享,提高货物商品的高效率传输,促进企业物流的长效发展,为企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电子商务大背景下下企业物流的特点

(一)信息化

电子商务发是在电子信息和网上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随着消费者的消费及支付手段的更新,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物流企业提高服务的质量,才能够满足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才能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进行不同的信息处置。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在运输渠道中心设置了信息处理点,随时关注客户动态变化,客户也可以通过企业发布的信息系统随时关注货物物流更新,做好货物收发准备。

(二)网络化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的物流信息传递过程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特征,物流过程中的定发货都可展示在网络平台上。企业的网络化信息包括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分别是企业与生产厂家和具体客户交流联系的主要途径,以此形成了企业完整的上下游物流信息网络。

(三)人性化

企业依托于电子商务发展进行物流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适应当前电子信息时代的个性化需求,企业根据发展情况,更新人性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使物流传输更加灵活多变。电子商务时代对企业物流提出的要求是根据市场化需求安排生产运营活动,建立更加人性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高综合运营能力。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物流企业发展规模小,缺乏先进系统的管理技术

与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相比较,我国的物流企业的规模大多不大,并且发展时间上起步晚。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是除了几家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顺丰发展出适合自身情况的物流管理理念和专门的配送渠道外,大多数物流公司的规模小,在管理理念和經验上都存在很多的不足,虽然进步空间大有发展潜力,但是小规模物流公司也面临着后继不足的财力、人力、物力支撑,在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上阻力重重。

(二)物流管理理念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脱离

物流管理理念是指导企业发展的核心思想,影响到整个物流展业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国的物流公司基本上运用的还是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缺乏相应的创新改革,也没有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使得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相脱离,造成了物流配送和跟踪反馈效率低下的严重后果。

(三)缺乏新时代下的复合型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创新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具备基础电商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商务平台操作技术。但是,在物流管理公司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稀少,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直接降低了物流平台的有效运营。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的创新途径

(一)更新物流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企业应当树立以电子商务为背景环境的物流管理理念,不断培养创新精神,探索新时代下的企业物流发展结构,通过先进物流技术的掌握利用,加强物流信息的建设。国外很多物流企业为了更好的规范指导物流产业,不断地更新完善管理理念。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创新物流管理首先需要转变思想。

(二)全面规范完善物流管理制度

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实现物流管理创新的主要路径之一是建立起全面的管理制度,以规范物流运输各个环节。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以信息技术为数据支撑并依托于电子商务的现代化制度。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物流作业中,否则制度流于表面形式,没有丝毫意义,起不到提高企业现代化物流管理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智能化的物流管理平台

企业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全面的智能化物流管理平台,实现对物流信息收集上的自动化,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用到了RFID无源电子标签的功能。然后利用GPS实现全球定位和实时追踪。最后将收集的信息发布到平台上。

(四)培养物流管理创新型人才

人才管理发展前进的关键,能够主导整个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也是物流管理制度和智能管理平台的实际操作者,物流管理公司只有培养相应的创新型人才,一系列物流管理创新措施才能有实现的可能。因此,企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并与高校合作,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电子商务的发展既给物流管理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不可避免的附带着巨大挑战,企业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传统的物流管理路径应该不再应用于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需谋求创新路径,实现物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物流管理过程中还存有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发展的进步空间,不断开拓创新,实现物流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篇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现状文献与发展研究论文

1、前言

如今不断发展的电子商务事业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和效益,对于物流的需求人们日益的增多,电子商务物流具备很大的发展前景。其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势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所以在改变传统物流也的同时也需要物流行业各方面的不断提升,所以本文浅析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

2、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基本情况介绍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跨境电子商务是能够利用互联网和客户终端实现商品交易的一种方式,而获得最终商品的方式则是国际物流。较短的周期、较少的环节以及较低的门槛是如今这种交易方式的一种特点,而这样的交易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也相当快速,作为一种巨大的市场快速的占据了我国的物流行业,面对如今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现状和一种最好模式的探索,也毫无疑问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3、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分析

3.1支持政策的相对缺陷

如今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是发展的非常快速,这是我们有目共赏的一个方面,虽然这仅仅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如今的阿里巴巴我们就能够看到巨大的发展层面。而工商部也是为了能够支持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就比如说二零一三年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而这个政策对于出口的局限性有很的突破,并且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都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不仅在方面是这样,对于行业规范准则的建设也是我国在着手做的一个内容,并且在外汇管理和税务管理方面有少数地区得到了实现,还有标准化信息流通的物流行业与电子商务企业,这些都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视程度,需要国家有所重视,不断支持政策的出台才能真正保证其长足的发展。

3.2基础设施的相对缺乏

发展时间周期较短是我国物流行行业存在的一个状态,并且很多方面不完善的情况适时出现,比如运输方式和配套措施的问题,而考虑报关、仓储和核税的问题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对物流速度、运输质量的要求也是客户需要满足的内容,这样对成本就要大量的降低,而速度却却要得到广袤的提升,不过如今的物流车几乎还无法达到这样形式,所以说这样不太容易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3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需求供需不足

我们看相关数据可以知道,在的时候我国跨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就已经达到饿了3.1完亿元,而突破6.5亿万元也就是今年的事情,这种每年提升百分之三十的增长度是非常可观的一种情况,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跨境电子物流的需求度仍然在不断地提升。

另一个方面我们却能够明显的看到如今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很难与物流的需求进行匹配,虽然我国开展了多项比如邮政、顺丰的国际快递业务,不过很多情况的快递业务的完成仍然是通过国际快递的公司,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有快件积压和爆仓,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阻碍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4、浅析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运作模式

单一模式、两段中转模式还有两段收件模式是如今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只要进行的运作模式。有海外供应商运用本国物流并且通过单间包裹的形式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门到门的物流服务是单一模式,这种模式由国际快递企业处理是主要特点,也是因为包裹单一,所以速度比较快,较高的费用也是其中的问题。

而采用电子商务企业运用本国物流,并且整批运输,從此将商品运送回过的方式是两中转模式。这种模式采用的主要是拆封包裹的形式,而配送给指定国家收件地则是使用国家快递公司,因为会被分成一个运转点和两段运输路程所以称这种运作模式为“两段中转”模式,但是运输方案比较复杂,不过价格低廉。

而由电子商务企业在外面通过海外供应商国家的物流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能够知道出中心出货的方式,并且按照收件地的整合于供应商物流中心,然后将能通过整批运输的方式收件到中国,而送到指定收件地的方式是通过首先过物流单件的形式,这种是两段收件模式。这种模式的较大优势主要体现在运输成本上,不过效率在每个国家体现的方式不一样,所以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运输速度。

5、如今如今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提出的几点建议

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短的时间周期是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一个发展特色,而对于现阶段的情况和水平,法律政策和相关规范还是不能满足其的,所以说如今迫在眉睫并且当务之急的一个东西就是加强对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一个政策上的支持,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切实有效的制定出一个保证的发展政策,最后能够最长远的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如今的很多电子商务企业为了保证的物流的质量已经开始建设自营式的物流,这种物流对于提升企业的物流成本的方面上有很显著的多占用,但是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却无法有很好的保证。所以个人建议是,加强联合是在各个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中要注意的地方,通过此能够把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战略联盟建立起来,并且建立仓储中心于本国内,联盟内的成员更是可以先在本国的存储中心运送到到商品,而后指定的配送经由物流中心之后,最后通过指令发货把商品运输到海外买家的指定地址手中。

其实现在有些企业的规模已经做的比较大,所以他们对于物流的成本不需要花费精力考虑,而他们更为关注的东西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服务质量,这样的话采用的方式就可以是通过海外仓储的方式,自营是一个方面,外包也是可以考虑的个方面,这样客户的满意度能够得到提高,市场响应的速度也能够得到提高,库存就也就会有所降低,本企业就能够得到长足而快速的发展。

小结

对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我们都能够在其中看到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速度之迅猛,但是在其中不乏有一些问题的出现。就如今这个阶段而言,我们能够看到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相对低廉的整体物流效率、较高的成本、相对缺乏的政策支持以及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经由此说,物流企业的不断探索和现有物流运作模式的探索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及国家的支持是需要积极争取的,这样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战略联盟才能够建立起来,海外仓储的方式也就能够试下,物流服务也就会变得更加出色。

篇5: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现状文献与发展研究论文

1引言

,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6.3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线下实物交付是跨境企业实现交易的重要环节,跨境主贸易要涉及货物的物流运输,要实现跨境货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线下转移,就需对跨境物流通道进行优化性选择。随着国内跨境物流通道构建的完善,跨境物流通道供给的不均衡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跨境电商企业而言可供选择的通道不只一条,如何使企业由依据经验选择通道的思维转变为理性、科学、综合、高效地选择是当前跨境物流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且,选择何种运输方式、线路及出口通道,不仅影响客户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评价及后续合作,也将涉及货物跨国运输的经济性和便利性问题,还关乎国际通道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问题。

学者们对跨境物流通道方面的研究既有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也有关于跨境物流通道布局、构建方面的研究,少有学者从供需结构层面对跨境物流通道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目前针对物流供需匹配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采用构建指标体系,从供需一维角度进行研究,少数学者从物流服务组织、物流用户组织、和时间的三维空间视角进行物流供需关系问题。其中匹配度的研究角度大多从供需双方进行研究,其研究方法多以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模型构建,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部分学者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研究或单从供方或需方进行单方面的供需研究。而,基于供需匹配的跨境物流通道优化受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需求结构如:时间、费用、安全系数等因素,以及跨境物流通道的供给特征如:运距、年平均日货运量、通关时间等因素的相互约束。

综上,本文将以重庆跨境物流通道为研究对象,从供需匹配的角度,针对不同跨境电子商务货物对运输时间,通关时间,费用,安全性等要素的不同需求结合重庆市目前三大跨境物流通道的通道技术经济供给特征,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供需匹配优化模型。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通道需求及跨境物流供给的匹配以求达到跨境物流通道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意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发展谋划布局。

2跨境物流通道模型

2.1问题描述

对于有跨境物流业务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自建物流通道是不可行的,且目前各跨境物流通道的构建已趋于完善,其有效的管理在于通过从通道技术和经济层面分析,在现有的通道能力下,选取最为合理的通道来实现跨境物流,从而实现双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即对跨境物流通道进行优化选择性评价。而如何结合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及跨境物流通道的供需结构关系,对跨境物流通道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和整合是跨境物流通道实现供需匹配的关键。

2.2构建物流通道匹配度模型

在跨境物流通道的网络中,物流通道方案在物流服务时间、物流需求费用、物流服务水平及货物数量、货物品类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服务时间、费用、服务水平、货物数量及品类的需求之间的满足程度,称为匹配度。

式中M(t,c,s,q,k)表示实际物流通道选择方案与跨境电子商务需求间的匹配度,F(t,c,s,q,k)表示根据跨境电子商务需求提供的实际物流服务组织方案;F(T,C,S,Q,K)表示跨境电子商务在时间、成本、服务、数量、品类上对跨境物流通道的需求;F(T*,C*,S*,Q*,K*)表示跨境电子商务可接受关于时间、成本、服务、数量、品类在跨境物流通道的最低需求,F(T^,C^,S^,Q^,K^)表示跨境电子商务可接受关于时间、成本、服务、数量、品类在跨境物流通道的最高需求。

t表示物流服务的实际处理时间,T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要求时间,T*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迟物流服务完成时间,T^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早物流完成时间;c表示物流服务实际费用,C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物流费用,C*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高物流费用,C^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低物流费用,S^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高服务水平s表示物流實际服务水平,S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服务水平,S*表示跨境物流企业可接受的最低服务水平;q表示物流服务实际处理的货物数量,Q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要求的货物数量,Q*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低大货物量,Q^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货物最大运输量;k表示实际处理的货物品类;K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货物的品类,K*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少货物品类;K^表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可接受的最多大货物品类。

通过F广益费用函数统一将不同量纲的时间、成本、服务、数量、品类的单位转化为费用单位,按照公式(2)计算:

式中:f1(t)表示时间评估函数,如运输时间、跨境通关时间;f2(c)表示费用评估函数,如运输,装卸,搬运,清关费等;f3(s)表示服务水平影响函数,如货物损毁遗失,通关便利性,运输方式等;f4(q)表示数量的影响函数;f5(k)表示品类的影响函数;为修正项,表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中,时间和费用为负向指标,服务,数量,品类为正向指标。

2.3匹配度计算

其中:ci表示所选通道方案中的指标实际取值;C^表示跨境物流客户的指标最高期望值,C*表示跨境物流客户的指标最低期望值。

3算例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重庆市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通道供需匹配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对象上选择重庆市主要的跨境物流通道,即公铁联运,水公铁联运,铁路直达,航空直达等通道运输方式,分析各跨境物流通道方案的技术经济特性,见表2。

文章选取杜拉维特洁具有限公司的出口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出口国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及东南亚各国,主要出口欧洲。通过分析洁具产品的物流供给和需求特征,结合表1跨境物流通道方案技术经济特性中的相关数据,利用式(3)分别就运输时间、运输费用、便利性等定量类指标的匹配度进行计算。其中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利用表1中的数据,便利性则采用产品生产地到各物流服务通道节点的距离进行测算。其中各方案最小值为用户的最佳期望值,指标最大值为最低期望值。不同类型的产品根据自身需求特征选取不同的物流通道,其中选取的物流通道必须是在通道能力范围内的,能够满足多目标优化的约束条件,以达到跨境供需最大匹配度。

采用0-1决策指标分析法,以欧洲为跨境产品的主要目的地,以适应洁具运输的跨境物流通道为备选方案。因此重庆市铁路直达,江海联运,陆海联运,航空直达等均可提供跨境物流通道服务。计算得到定量类指标的匹配度,如表3。

依照定性指标赋值标准,见表4。计算洁具产品的'通道安全性、可靠性等定性类指标的匹配度,其中选取各方案最大值为最高期望值,各方案最小值为最低期望值。

匹配度计算公式中的指标主要是正向指标,如服务水平、通道能力等指标,通过以上定性指标赋值标准表及匹配度计算公式(3),计算得到定性类指标匹配度,见表5。

采用德尔菲法,邀请物流专家及国际物流业务客户对各指标权重进行测算,最后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为ωi=(0.35,0.1,0.15,0.25,0.15),利用式(3)计算各物流服务通道方案的匹配度为Mi=(0.85,047,0.55,0.53)。结果显示,在成本、时间等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下,铁路直达(渝新欧国际铁路)是重庆市洁具产品最佳的跨境物流服务通道。

上述案例验证了模型方法的可行性与实际的可操作性,为洁具产品的跨境物流通道选择提供了解决方案。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实际案例分析,根据对重庆主要服务通道与卫浴产业产品供需匹配计算结果,可以引导重庆跨境物流通道服务方案设计,指导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通道进行优化选择。本文结合跨境新形式构建指标,建立供需匹配度模型对跨境物流通道进行优化选择,不仅对重庆市跨境物流通道供需匹配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还对跨境物流通道的供需匹配优化问题提供有效的借鉴,并给出以下发展建议。

4.1拓新联运方式

目前在重庆范围内铁海联运及江海联运等方式仍是跨境电子商务产品的主要通道。在此基础上,应依托完善的高速网络及长江水道,与沿海港口开通一站式服务产品,减少中转环节,提升运作效率;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作为重庆拓展内陆开放的重要载体,可利用铁路与铁路联运、铁路与航空联运,拓展辐射范围形成核心优势。

4.2提升服务水平

应充分发挥已有口岸功能,开放聚合枢纽、口岸、保税区功能的水、铁、空平台。加快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合作跨境物流通道,协调沿线国家运输与安全标准,落实口岸通关、登记、航线管理等保障制度。运营方面,依托水、陆、空网络打造覆盖全球的高效物流通道服务产品,完善落地配送服务体系,提升跨境物流通道的服务水平。

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类型方面比较狭窄,不具代表性和概括性,因此仍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产品的物流通道选择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产品类型的跨境物流通道选择的理论研究。

篇6: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 李锦涛,郭俊波,罗海勇.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其应用[N].中科院计算所信息技术快报,(11):25-32.

[2] 李战怀,聂艳明,陈群等.RFID 数据管理的研究进展[J].Communications of CCF,(8):50-58.

[3] Palmer S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RFID Data Management[Z]. Progress Software’s Real TimeDivision ,2004.

[4] Floerkemeier M L. Issues with RFID Usage in Ubiquitous Computing Application[C]. Lecture Notesin Computer Science, 2004:188-193.

[5] Jeffery M. Adaptive cleaning for RFID Data Streams[S]. In Proc. of the 32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Seoul, Korea. USA: VLDB Endowment, :163-174.

[6] Robert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C],Computers &Security,2006(25):18-26.

[7] 仇建平,崔杜武.基于射频识别的供应链管理系统[J].计算机应用,,25(3):734-736.

[8] 李斌,李文锋.智能物流中面向 RFID 的信息融合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6):1329-1932.

[9] 吴剑敏,腾少华,张巍.基于 RFID 技术的应用数据模型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 23(9):234-236.

[10] 张昊,陈宇.应用 RFID 技术和无线通信的实时物流追踪系统[J].测控技术,2005,24(12):68-70.

[11] 田景贺,范玉顺,朱云龙.基于现场总线的 RFID 生产线集成控制系统[J].计算机工程,,34(3):258-260.

[12] 李庭国.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 Chawathe S S, Krishnamurthy V, Ramachandrany S, etc. Managing RFID data[C]. Procof VLDB,2004:1189-1195.

[14] Pavel V, Filip M, Vladimr M. U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in agent-based control systems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8, 21:331-342.

[15] 刘发贵,蒋瑞林,胡耀民.RFID 中间件及其仓储管理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6,32(13):272-273.

[16] Harish R, Dhananjay L.A distributed multi-RF sensor control network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J].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mposium,2005.24-33.

[17] YiZhi Z, OonPeen G. Distributed design of RFID network for large-scale RFIDdeployment[C].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06.44-49.

[18] Clark S, Traub K, Anarkat D, etc. Auto-ID savant specification 1.0[R].New York, USA: Auto-IDCenter, Tech. Rep. WDsavant-1_0-1014, 2003.

[19] 傅啸,彭磊,马诗琦.基于 OSGi 的 RFID 中间件安全框架[J].计算机工程,,36(17):87-89,92.

[20] Gandino B, Montrucchio,M. Rebaudengo,E.R. Analysis of an RFID-based information systemfor tracking and tracing in an agri-food chain[C].1st Annual RFID Eurasia Conference, Istanbul,Turkey.2007: 143-148.

[21] Yahia Z. RFID-enabled supply chain systems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J].Assembly automation,, 29(2):174-83.

[22] Budak E. Design of an RFID-based manufacturing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system[C].1st AnnualRFID Eurasia Conference.2007: 259-64.

[23] 何伟,曾隽芳,魏书楷.RFID 生产线监控及调度管理系统[J].自动化仪表,2010,31(3):35-37.

[24] 田景贺,范玉顺,朱云龙.基于现场总线的 RFID 生产线集成控制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8,34(3):258-260.

[25] 李庭国.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26] 游战清,刘克胜,张义强.无限射频识别技术(RFID)规划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7] 杨后川,葛文君,王春静.某型数控加工中心刀具库的 PLC 控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2):55-58.

[28] 晓意.物流仿真及典型仿真软件[J].中国电子商情,2009(6):39-45.

[29] 陈子侠.物流仿真软件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4):29-34.

[30] 陈红霞.基于 Flexsim 的流水线生产物流优化[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4):106-125.

[31] 张卫德.基于 Flexsim 的生产线仿真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5 (9):46-47.

[32] 石宇强.基于 Flexsim 仿真的生产物流系统分析[J].管理技术,2008(6):137-143.

[33] 高彩芝.基于 Flexsim 的生产物流系统仿真优化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4] 宋华明,韩玉启,杨慧.多品种混合型装配流水线的平衡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3, 14 (6):475-479.

[35] Anon S. RFID brings advantages of speed and information[J]. EI Packaging Magazine.2005(8):16-18.

[36] 李雨思.轿车混流总装配线物料供应系统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7] 宛剑业,王永强.Flexsim 在安全气囊装配生产线中的仿真应用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2):56-96.

[38] 岳涛.RFID 关键技术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39] Kim B, Heragu S. A hybrid scheduling and control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warehouse management.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utomation,2003(6): 23-26.

[40] 周晓光.射频识别 RFID 系统设计仿真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7: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 Graham, R.L. Bounds on multiprocessing finishing anomalies[J]. SIAM J,1969,17:416-429.

[2] Graham, R.L. Bounds for certain multiprocessing anomalies [J]. 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66,45:1563-1581.

[3] 黄宜坤. 一定条件下平行机排序问题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D]. 浙江:浙江大学,2006:1-28.

[4] 徐俊月, 戴国忠, 王宏安, 生产调度理论和方法研究综述[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1(2): 257-267.

[5] Chung-Yee Lee. Current trends in deterministic scheduling[J]. Annals of OperationsResearch,,70:1-41.

[6] li. Allahverdi, C. T. Ng, Cheng,T. C. E., & Mikhail, Y. Kovalyov. A survey of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setup times or cos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985-1032.

[7] J. Ou, X. Qi, & C.Y. Lee. 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with multiple unloading servers[J].Journal of Scheduling, 2010,13:213C26.

[8] A.H. Abdekhodaee, A. Wirth, & H.S. Gan. Scheduling parallel machines with a singleserver: the general case[J].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2006, 33:994C1009.

[9] A.H. Abdekhodaee, & A. Wirth. Scheduling parallel machines with a single server: somesolvable cases and heuristics[J].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29:295C315.

[10] G. Wang, & T.C.E. Cheng. An approximation algorithm for 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with a common server[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52:234C237.

[11] C.A. Glass, Y.M. Shafransky, & V.A. Strusevich. Scheduling for parallel dedicated ma-chines with a single serve[J]. Working Paper OR86, Faculty of Mathematical Studies,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

[12] P. Brucker, C.D. Flipo, S. Knust, S.A. Kravchenko, & Werner F. Complexity results forparallel machine problems with a single server[J]. J. Sched. 2002,5:429C457.

[13] N.G. Hall, C.N. Potts, & C. Sriskandarajah. 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with a commonserver[J].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02:223C243.

[14] S.A. Kravchenko, & F. Werner. Parallel machine scheduling problems with a singleserver[J].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 1997,26:1C11.

[15] A.H. Abdekhodaee, A. Wirth, & H.S. Gan. Equal processing and equal setup timecases of scheduling parallel machines with a single server[J].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Research, 2004,31:1867C1889.

[16] C.P. Koulamas. Scheduling two parallel semiautomatic machines to minimize machineinterference[J].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1996,23:945-956.

[17] L. Zhang, & W. Andrew. On-line scheduling of two parallel machines with a singleserver[J]. Computer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2009,36:1529C1553.

[18] Y. Azar, J. Naor, & R. Rom.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n-line assignments[J]. Journal ofAlgorithms, 1995,18:221-237.

[19] W.Tian, Q.Xiong, & J.Cao. An online parallel scheduling method with application toenergy-efficiency in cloud computing[J]. J Supercomput, 2003,66: 1773-1790.

[20] D. Shabtay, & S. Karhi. An asymptotically optimal online algorithm to minimize thetotal completion time on two multipurpose machines with unit processing times[J].Discrete Optimization, ,4(9):241-248.

[21] Y.Jiang., J.Dong., & M.Ji. Preemptive scheduling on two parallel machines with a singleserver[J].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66: 514-518.

[22] Xie,X., Li,Y., Zhou,H., & Zheng,Y. Scheduling parallel machines with a single server[J].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2012,1:453-456.

[23] Xie,X., Zheng,Y., & Li,Y. Scheduling parallel machines with a Single Server:A Dedi-cated Case[J]. In Proceeding of Fif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Sciences and Optimizations, 2012:146-149.

[24] J.Hu., Q.Zhang., J.Dong., & Y.Jiang. Parallel machines scheduling with a singleserver:loading and unloading[J]. COCOA 2013,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s,2013(8287):106-116.

[25] F. Werner, & S.A. Kravchenko. Scheduling with multiple servers[J]. Automation andRemote Control, 2010,71(10):2109C2121.

[26] Yip,Y., Cheng,C., & Low,C. Sequencing of an M machine flow shop with setup, process-ing and removal times separate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Technology, 2006,30:289-296.

[27] Ganesharajah,T., & N Hall. C Sriskandarajah. Design and operational issues in AGV-served manufacturing system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76:109-154.

[28] Dawande, M., Geismar, H., Sethi, S., & Sriskandarajah, C. Sequencing and schedulingin robotic cells: recent developments[J]. Journal of Scheduling, 2005,8:387-426.

[29] Batur, G., Karasan, O., & Akturk, M. Multiple part-type scheduling in flexible roboticcel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135(2):726-740

[30] Kim, M. Y., & Lee, Y. H. MIP models and hybrid algorithm for minimizing themakespan of parallel machines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a single server[J]. Computersand Operations Research, 2012,39:2457-2468.

[31] Su, C. Online LPT algorithms for parallel machines scheduling with a single server[J].Journal of Combnatorial Optimization, 2013,26:480-488.

[32] 周凌云, 赵钢, 孔继利和鞠红. 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33] 程洪海, 刘华群. 配送中心管理理论与实务[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34] 朱华. 配送中心管理与运作[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5] Douglas L. McWilliams, & Maranda E. McBride. A beam search heuristics to solve theparcel hub scheduling problem[J].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2,62:1080-1092.

1.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3.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5.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6.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7.关于质量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8.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9.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0.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篇8: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 周云.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综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9):52-55.

[2] 叶宏漠.企业资源规划 ERP:整合资源管理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 孙国正.面向 21 世纪的物流工程及物料搬运技术[J].物流技术,2001(l):53-55.

[4] Palo T D, The Vehicle Routing Problem[J].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PhiladelPhia, USA, :89-123.

[5] 杨秋侠.企业生产物流工序流程的优化[J].物流技术,2005(8):14-16.

[6] Walsh K R, Schneider H.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risk behavior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success[J]. Information Research, :23-30.

[7] 真虹,朱云仙.物流装卸与搬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8] Williams T M. A classed bibliography of recent research relating to project risk management.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M]. .2002.

[9] 杜平安.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7):1126-1130.

[10] 孙福权,于茜.物流系统中的优化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06(4):19-20.

[11] 王美琼.遗传算法在物流配送路径规划问题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12] 林清国.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有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3] 尚启超,姜志峰,顾雁宏.装备物资供应保障中的装卸优化方法[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3(9):45-48.

[14] 李涛,张则强,陈文明.装卸搬运在物流中地位及提升策略[J].铁道货运,2004(6):33-35.

[15] 黄晓英,张剑芳.物料装卸搬运系统分析及改善措施[J].物流技术,2004(6):30-32.

[16] 宋伯慧,王耀球.装卸搬运设备配置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06(7):145-147.

[17] 徐文峰.大型物料搬运系统综合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

[18] 殷筑生.企业物料搬运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分析[J].起重运输机械,2 005(10):23-26.

[19] 罗宜美,黄胜延,孙学慧.基于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的改善与优化研究.第十二届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

[20] 严伯昌.我国物料搬运设备的发展趋势[J].产业透视,2007(9):28-31.

[21] Fred E M, Matthew P S.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design and material handl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22] John B N.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MakingProblems[J]. Engineering Science, 2001(12):36.

[23] Pietro Romano.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manage logistics processes acrosssupply network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3, 9:119-134.

[24] Douglas Lambert, James Stock. An integrated model and a decomposition-based approach forconcurrent layout and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design.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7,52(4):459-485.

[25] Coello C A. An Updated Survey of GA-Base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echniques[J]. CMComputing Surveys. 2005, 43(5):231-265.

[26] Venkata R M, Gajendra K A. Routing optimization in packet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9(2):492-507.

[27] Sang H K. Two-step simulation method for automatic material handling system of semiconductorfab.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2007, 23(4):409-420.

[28] 杨茅甄.现代物流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9] 林自葵.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0] 曾传华.物流管理与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1] Gao Zhi-Yuan. Transformation from client/server to client/cluster structure in power plant and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s[M].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6.

[32] 张卫德,严洪森,徐成.基于 Flexsim 的生产线仿真和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8(9):46-47.

[33] 张欢欢,黄芳,马彬荣.基于 Flexsim 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的仿真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2008,5(1):19-16.

[34] 宝斯琴塔娜,陈红霞,姜广君.基于 FLEXSIM 的流水线生产物流优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0-28.

[35] 李永先,胡祥培,熊英.物流系统仿真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07,19(4):1411-1416.

[36] 李新东,程国全.物流系统规划仿真集成化技术研究[J].物流技术,2006,(12):34-36

[37] 丁昊凯,许静雯,谢黎文.ASP.NET 网站开发典型模块与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12~215.

[38] Visual web developer 2005 express guided tour―member of Microsoft visual studiofamily.

[39] 张跃廷,王小科,许文武.ASP.NET 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81-283.

[40] 李春葆,曾慧.SQL Server 2005 应用系统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9-22.

篇9: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1] 深圳新闻网.“入仓即予退税”新政策助推物流发展[EB/OL].

[2] 吴德群.“入仓退税”适应国际采购商全球配送[N].深圳特区报,2006-01-23.

[3] 徐晓阳,饶欠林. 深圳盐田港出口监管仓的现状与发[DB/OL].,.

[4] 崔介何.物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

[5] 叶怀珍.现代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56.

[6] 许建平.对培育广州物流市场的再思考[EB/OL].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监管仓库及所存货物的管理办法[DB/OL].

[8] 公共商务信息导报,海关对出口监管仓库及所存货物的管理办法[DB/OL]. 2005-12-06.

[9] Wei Liu,Wenshun Li,Wendy Huang.Analysis of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GDP growth in China[DB/OL].

[10] Deng Mingran,Wang Hua. A government guarantee system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DB/OL].,2006.

[11] Goh,M,Ling,C.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DB/OL]. ,2003.

[12] Chen Siyun,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antian port logistics[DB/OL].

篇10:物流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物流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物流已经成为其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我国已实现了高效、快捷、精准的物流配送方式,在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的同时,也为终端用户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过高,使其发展受阻。基于此,笔者对当前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及物流成本控制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物流成本控制的优化路径。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物流”概念由日本传入我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者们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陈正林从会计核算角度对物流成本内涵、分类及生成机理展开研究,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总结了物流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认为现代物流企业在控制成本过程中,既要有效降低各环节成本,又要不断优化流程、协调供应链关系。[1]

段琼()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想培育企业优势竞争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包括采用作业成本法(ABC法)加强物流成本核算,提高物资周转率,控制并降低存储费用;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对订单、配送等的高效处理。[2]季小立等人()认为,要想振兴国内物流企业,必须有效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当务之急是提高城域之间的配送效率,实现物流成本控制。

二、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国内物流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物流需求规模持续保持较高增幅,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社会物流总额已经达到197.8万亿元,同比增长9.3%,但物流成本过高成为了制约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偏高

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统计数据显示,20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1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美国这一比重仅为8.5%,发达国家平均比重为9%,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为6%.表1为~国内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一览表。

由表1可见,20~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8%左右徘徊,20这一比重降至16.9%,但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还高。如印度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3%,巴西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11.6%.

(二)运输费用长期居高不下

由表1可见,伴随国内物流业发展,物流运输费用长期居高不下。年~2014年,运输费用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均超过了50%.在居高不下的运输成本构成中,燃油费占比46%,公路、桥梁收费占比25%,两者占比合计达到7成多,其余人工成本、车辆保险损耗占比不到3成。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大大增加了物流企业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国内物流面临严峻的收费问题,并呈现出“乱、多、高”现象,大大加剧了企业物流成本负担。

(三)保管费用连年增长

一般情况下,物流总费用主要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三部分组成。以保管费用为例,如表2所示,国内物流成本构成中,保管费用连年增长,与运输费用一起几乎占据社会物流总费用的一半。原因在于国内物流企业的搬运、装卸、仓储等水平偏低,基本没有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管理,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这些问题表现突出,导致我国物流保管费用长期居高不下。再来看国内物流管理费用,以2013年为例,管理费用占到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4.4%,同年美国的这一数据仅为4.8%.由此可见,国内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三、产生国内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物流成本管理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博弈总是倾向于效率,故物流企业效率提升必须依靠成本控制来实现。我国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动力不足

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仍旧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6]对于现代物流发展而言,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其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愈完善,物流运输成本控制就愈科学、愈有效。实践中,由于国内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业发展严重阻碍。

(二)信息管理技术落后,甚至缺位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对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现代物流企业通过购置、配备先进技术设备,实现数据信息化处理,可以大大提升订单处理效率和物资配送效率,同时实现对库存的优化配置,甚至实现“零库存”,有效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空间。[7]

对于终端用户而言,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可以实时了解订单处理、货物配送情况,实现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当前由于信息管理设备价格高昂、维护成本较高,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这一昂贵的费用。此外,国内由于专业管理人员匮乏导致物流信息管理技术水平较低,很多物流企业即使配备了先进信息管理设备,使用效率却十分低下,甚至没有人会操作。一些物流企业因此认为无需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推广、应用因此受阻。

(三)物流成本控制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物流成本控制手段较为单一。根据企业性质,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独立第三方物流成本控制,二是企业内部控制。从前者来看,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又可分为三类,即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在实际运作中,这些费用都会受到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制度因素等的影响,由此造成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手段单一、效果欠佳。从后者来看,受国内现有会计制度限制,企业内部往往无法实现物流各项成本的单独、分类核算。目前企业的主要做法是将运输成本作为一个整体,即将其视作组成产品成本的一个整体部分来进行核算。由此,导致企业无法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全局规划,进而无法对各项成本进行精确核算。

(四)物流会计核算制度缺乏

物流会计核算制度缺乏会导致物流企业成本核算不准确。从宏观角度来看,在对国内物流总费用进行统计时,往往将其占产品成本的比例作为一项核心指标。

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内绝大部分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单一,导致企业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成本控制。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在会计核算具体操作中,往往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类支出直接作为产品费用,将所消耗的材料、制造费用支出等项目直接作为产品制造成本,由此导致企业低估物流成本。正是由于国内物流会计核算制度缺乏,才导致物流成本信息不畅通、物流企业无法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此外,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会计制度日臻完善,会计人员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如此才能真正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

四、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的优化路径

通过对我国物流成本的深入剖析,笔者建设性描绘了未来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优化路径(具体路径如图1所示),以期为国内物流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从图1可以看到,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成效和水平,必须同时从以下两条路径进行运作。一是加大物流成本控制投入,二是提升物流成本控制效果。笔者从以下4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有效利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物流成本控制中是以外生变量形式而存在的,即它并不受主体内在因素约束。当前国内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薄弱,基于此,我国物流业发展首先必须对当前的物流运输路径进行合理规划,以减少运输里程、有效实现运输费用降低。最为理想的方案是由国家从政策层面对相关线路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力度。国内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选择与大型配送中心合作,对配送线路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出了更为合理、高效的运输路线,以实现物流成本科学、高效管理。在物流服务中,有效提升配送环节效率至关重要,其对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取运输线路优化、科学制定配置规划、提升装载率等措施,真正实现运输、配送科学化管理,从而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二)合理选择装卸设备与运输手段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尽管设备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初期投入资金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它对提升企业运输、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十分有益。如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运输量较大,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将商品运输与装卸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再比如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采取拼装方式,将商品化零为整、集中运货,可以实现运输资源充分利用。实践中,为有效实现物流成本控制,很多企业采取了物流业务外包模式,即企业将与物流相关的业务如装卸、搬运、配送等整体外包给更具专业性的独立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模式对双方而言都有利:从企业角度看,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相关投入减少,对终端客户的配送服务更专业、更有水准;从第三方物流企业角度来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强,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可以最终实现企业做大、做强。

(三)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技术优势,提升效能

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信息管理技术是必然趋势。通过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物流企业运转效能。一是事前成本控制。一方面,在对交通运输路线进行科学规划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不同货物进行分类处理,切实降低货物损坏率,有效控制成本;加强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在事前控制环节提升物流成本控制水平。二是事中成本控制。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商品的实时跟踪、记录与处理,将商品配送信息实时传递给终端客户,实现企业与终端客户信息共享,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强库存管理,合理控制存货,有效降低企业仓储成本。三是事后成本控制,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将终端客户意见与建议实时反馈给企业,为物流企业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当前一些企业将信息管理水平与构建物流系统有机结合起来,这对物流企业而言战略意义显着。物流系统涵盖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企业在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时,不能只针对某一个环节,而是要从全局出发,对各环节进行统筹协调、改进与优化,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服务”战略目标。

(四)完善并提升物流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水平

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它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经路径之一。当前物流企业成本核算过于笼统,不利于相关物流成本信息的深度挖掘与分析。鉴于企业性质、业务范围、经营渠道不同,其成本核算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实行统一标准,给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带来诸多不便,往往导致企业低估成本消耗量。国家相关部门应针对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对成本核算制度进行改革。如设立单独“物流费用”科目,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物流消耗费用构成设立更为详细的科目。搭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尽快构建与物流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信息数据系统,提升相关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水准。加强会计人员培训,使其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与娴熟的技能,包括掌握多学科知识与方法,如统计法、分析法等,灵活、系统地运用好会计核算制度,为提升物流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水平作贡献。

[物流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篇11:浅谈物流管理论文

一、企业物流管理的概念

从生产的角度讲,企业物流的一系列活动是不产生价值但是又不能被省略的活动,企业通过物流管理缩减这些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等几个物流环节,其中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是企业最重视的活动,企业应该协调好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进行一体化经营。

二、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物流服务也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现代化管理与现代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流管理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为服务客户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而现代物流管理策略的正确实施已成为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三、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物流管理是指社会在生产的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的流动规律,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指挥、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保证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的成本,提高物流的效率和经济的效益。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任何企业都要与物流发生联系,甚至说物流在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大。所以,一个企业要盈利并想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物流成本又是降低生产成本最重要的部分,其基本保障就是要有好的物流管理。因此,物流管理在企业中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加强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观念,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

企业必须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改变过去只重销售忽视物流管理,要把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加以分析和研究,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现代企业物流运营模式。其次,企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紧抓企业的核心业务,对于企业不擅长、效率低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去做,并加强与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实现供应链运作一体化,增强企业乃至供应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再次,应建立绿色物流观念,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建立完善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从生产计划、采购到仓库管理,今天的物流管理作业和库存控制作业已十分多样化、复杂化,如何使企业的物流总成本最合理,靠人工去记忆处理已十分困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如果不能保证正确的进货、验收、质量保证及发货,就会导致浪费时间、产生库存、延迟交货、增加成本以致失去为客户服务的机会。因此,应用信息系统等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必不可少。使用什么样的系统,企业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到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系统。

(三)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物流中心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支撑点,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是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用户、供应商和制造商联接起来,有效地控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物流信息共享知识,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升级,充分发挥物流信息系统作用,提高中小型企业物流运行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四)加强物流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建设

中小型企业物流综合专业化管理人才,是制约当前物流管理服务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通过社会形式,企业内部有责任进行专业管理人才培养。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培育物流管理人才,要求鼓励和支持员工参与管理咨询公司组建的物流培训班,以培育高级物流技术管理人才为中心;是物流人才管理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培育公司物流技术骨干人才;估计物流员工理论学习的同时,公司也要建立物流示范操作区,估计员工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提升公司物流人员整体物流技术能力水平。为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尽快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物流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相应的培训制度,并且运用相关的激励措施,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采取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尽快培养出现代化的物流人才。

五、总结

总之,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企业物流管理要以科学性、系统性为基础,针对企业内在的特点和外部环境要求来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物流的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浅谈物流管理论文]

篇12:物流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间贸易活动的不断加快发展,对国际物流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文中就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介绍,结合实际案例对国际物流管理和运输方式的选择与应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物流;管理;运输方式;选择物流

顾名思义就是货物的流动。运输是物流的基础,物流的目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保证货物质量的前提下,高效率、低成本的送往目的地。货物运输在运输方面所能选择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铁路、水路、航空、多式联运等等,各种运输方式也是有利有弊,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不一样的情况和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是完成国际物流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

1铁路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1.1铁路运输的特点

铁路运输是在铁路上利用车辆编成列车载运货物、由火车头牵引的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主要承担的是距离较长、批量较大的货物的运输,其中包括整车运输、零担运输和集装箱的运输。铁路运输主要选用敞车、平板车、凹形车、钳夹车、游车等运输工具。

1.2铁路运输的利弊

1.2.1铁路运输的优点

铁路运输最大的优点在于其运输量大,由于运输量的增大使得其运输成本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成本更低,铁路运输一般对于货物的包装要求也很低,由于铁路受天气影响很小,可以全天候不分季节的进行运输作业,铁路的铺设等都具有确定性,货物运输的时间、地点以及铁路之间的衔接性也有很大的准确性,安全系数大,风险比其他的运输方式小。

1.2.2铁路运输的缺点

铁路运输由于自身选择路段的确定性,也相应的减少了运输的灵活性,受到铁路网络的影响很大,同时,在铁路运输开始前对于相应运输路段,运输货物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比较繁杂,为了控制铁路运输的成本,发车的效率比较低,由于铁路运输途径多站,经过每个站台都需要重新的编组,所以运输速度变得相对较慢,周期也比较长(除专列之外)。

1.3铁路运输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要求需要不同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哈萨克斯坦项目中,采用的是国际联运的运输方式,以KC31为例,始发站在中国廊坊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国家,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经过多次编组,最后到达终点站恩巴;不仅仅是在国际运输中,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网上购物,在大部分的情况之下也是采用铁路运输的方式。

2道路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2.1道路运输的特点

道路运输主要是指利用各种各样的车辆的载货运输的运输方式,运输数量相对较小,运输距离相对较短,但是灵活度相对于铁路而言更加灵活,可以抵达铁路、水路所无法触及的地方。

2.2道路运输的利弊

2.2.1道路运输的优点

道路运输的方式,主要依赖于道路和车辆,灵活性较高,只要有路就可以抵达大部分的地方,这是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地方所在。道路运输可以实现“门对门”的直接运输,中间不需要像铁路运输一样经过大小站台和多次编组,不需要转运。

2.2.2道路运输的缺点

道路运输主要依靠车辆运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其载货量相对较小,受天气路况的影响相对较大,由于运输数量小,运输的成本也相应的提高,不适宜长途运输。对于超大的货物来说,需要提前考察路段、涵洞、限高等特殊因素的影响,经过多个城市时需要办理通行证。

2.3道路运输的应用

就公司老挝、缅甸的项目而言,目前公路运输确实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国内物流公司将老挝和缅甸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分别集中在中国云南的磨憨口岸和云南的瑞丽姐告口岸,各段的货运代理办理好国内出关和境外进关手续后,通过道路运输将项目所需且已经在口岸的物资通过道路顺利运到目的地。

2.4道路运输的注意事项

道路运输的方式受到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城镇政府为了保护路段的平整度,很多地方都会设置“限高”,不同的区域、省份之间如果车辆通行都是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过路费,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因所运输的物品不同,对于车辆的折损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都是需要事先考虑的问题。

3水路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3.1水路运输的特点

水路运输主要是以船舶、货轮等运输工具在海洋、河流、大江等载运货物的运输优势,运输货物的数量与其他同体积的运输工具相比是最大的,大型的船舶可以运输数万吨以上的货物。

3.2水路运输的利弊

3.2.1水路运输的优点

水路运输对比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最大的运输方式在于运输能力和运输成本上,由于水路运输依靠的是现有的河流、海洋等,因此,在前期投入中成本就相对较低,另外,在运输过程中,货轮可以承受的装载数也在数万吨以上,运输能力、运输成本都处于优越地位。

3.2.2水路运输的缺点

水路运输依赖于海洋、河流等,由于这些自然因素的影响确实减少了前期的成本投入,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些原因,水路运输的局限性也大大增加了。水路运输的主要缺点在于运输速度慢,受到港口吞吐货物能力大小的影响以及遇到恶劣天气无法进行货物输送等弊端的影响。

3.3水路运输的应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水路运输主要分为集装箱运输和散杂货船运输两种运输方式。集装箱运输就是指以集装箱这种大型容器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从而实现货物“门到门”运输的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使用集装箱运输,可以直接从仓库发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避免中间货物装卸。散杂货船的运输主要应用大型的设备、散装的货物与材料等短距离的海洋运输。承运超大件的设备,大宗的散装货物和不适用于集装箱的货物,散杂船运输方式所运输的货物不受外形、重量的影响,可以选择较近的港口和适合自身要求的船舶承运。

3.4水路运输的注意事项

在水路运输的过程中,受到的“水汽”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也可能会使得所运输的物品受潮,因此,在运输开始之前就应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对于潮湿度极为敏感的物品来说,就不建议选择水路运输的运输方式。

4航空运输及其特点与应用

4.1航空运输的特点

航空运输是以飞机为主体的载运货物的运输方式。如果采用直升机直达的运输方式则不需要很大的前期资金投入,如果采用民航机运输则除了需要修建跑道外,其他的前期资金投入很少。

4.2航空运输的利弊

4.2.1航空运输的优点

飞机在日常生活中是速度相对较快的运输工具之一,利用飞机为载体进行的货物运输可以提高货物的运输速度,降低货物运输所需要的时间,保证货物的质量,降低货物的损失。

4.2.2航空运输的缺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不采用航空运输这一运输方式。飞机运输货物量比较小,并且运输成本也比较高。此外,航空运输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比较高,对于易燃易爆、腐蚀性、放射性、磁性以及压力容器等较危险的物品都是不允许托运的,所受到的限制比较多。

4.3航空运输的应用

航空运输的优点是周期性短、时间快,对于一些急需的货物或者是保鲜期较短等类似鲜花、药品的货物而言是最佳的运输方式。比如:在国家大型的工艺建造中紧急需要一些体积小,密度高,价格高这样的器材,或者是药物的运输,使用航空运输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5多式联运及其特点与应用

5.1多式联运的特点

多式联运是指相关负责人把货物从指定的接货地点发往指定的收货地点的运输过程,采用铁路、道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合的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是一种较高级的、优化的运输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由负责人和托运人签订合同,实行一站式服务,全程负责货物运输。

5.2多式联运的利弊

5.2.1多式联运的优点

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它通常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铁路运输的受天气影响小,适合长距离的货物运输;道路运输的灵活度高,可以实现“门对门”的运输方式;水路运输的运载量大,成本低;航空运输周期性短,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运输。

5.2.2多式联运的缺点

多式联合运输的主要缺点在于各种运输方式选择的复杂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保证运输的正常运行。

5.3多式联用的应用

多式联运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并且在国际上也开始投入实施。比如:非洲尼日尔重油发电项目,其中发电设备等物资来自于欧洲,通过国际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就可以保证货物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的抵达指定地点。

5.4多式联运的注意事项

多式联运的优点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并且保证货物在恰当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很好的协调能力,确保各个环节不出现差池,只有这样,物流工作才可以高效顺利的完成。

6结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国际物流管理与多种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工作,就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运输优化方案和应急预险工作。应当全面考虑货物类别、时间、地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满足多方面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率高、安全系数高的运输方式。

[参考文献]

[1]付晓凤.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安全管理及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xx.

[2]沈欣.腾宝红.采购与物流实用工具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02

篇13:物流管理论文

【摘 要】大部分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他们需要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如果想要发展,就需要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企业管理中,物资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企业想要在竞争中生存,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考虑到质量、成本、进销存等方方面面。物资供应管理是管物的工作,不过他的实质是在于管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物资供应;现状;管理措施

企业在制造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各项生产任务,就需要每个企业的物资管理人员尽职尽责,要认真分析当前企业物资供应现状,及时的发现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的漏洞,并采取有效的物资供应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的力度,在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情况下,不断地通过控制物资的浪费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保证收益的最大性。作者对物资供应现状及管理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一、目前国内物资管理状况

通过深入的了解,大部分的企业在物资定额消耗、物资供应、物资储备、物资采购等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并影响企业的效益,具体表现如下:

1.物资购买准备不充分:一部分企业在物资的购买时没有将设备运转周期、营销计划、生产任务等因素考虑进去,分析不到位,导致盲目采购,形成备料不足或积压浪费的局面,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物资购买过程有一定风险:采购时,采购意外、价格变动、合同变更、质量不达标、供应商延期交货等都会对采购产生影响,这些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有影响。

3.物资储备过大或过少:不但会造成成本的投入增加,使资金无法流动,甚至保质期短的物品长时间不用积压过期,造成直接浪费。而且还会使企业生产出现物资供不应求、物资短缺的现象。

4.库存管理不够完善:清仓利库工作滞后,导致库存的产品和物资没能及时利用,最终浪费。物资保养没有根据物资的各方面要求分别加以妥善保管。管理比较落后,跟不上科学的速度,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经常会出现物资摆放错误,分类不够准确的事情;而且由于对合同内容的模糊和不了解,造成原料剩余,长期堆放不用,最终浪费。

5.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原始记录不健全:在制造过程中,物资的领用、支配毫无章法,监控无依据,记录不够完善、健全,生产用料浪费大,有时甚至会发生公物私用的事情。

6.管理人员水平不够:他们对物资管理的重要性了解不够,而且物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特权思想严重、管理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管理意识淡薄,最终导致物资的浪费。

二、改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有效措施

1.改善管理理念,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

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物资供应管理的作用,就要将以往的管理理念摒除,改善原有的管理方式,摆脱按照指令性计划的观念,树立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地创新改进,学习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着力提高自身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水平和技能,并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成立与企业相适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物资供应和采购方式,为企业的生产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除此之外,在做好企业物资供应的同时还应加强管理技能的创新,就要对供应管理的相关体制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提升。

2.增强对物资库存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作为一名物资供应的管理人员,就应该对物资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个物资的对应编码,将管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有效的结合和统一物资管理各环节,从而实现物资供应管理一体化,并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来对企业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明确物资的库存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物资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此来为物资供应奠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实际对物资供应消耗定额进行科学动态的修订和完善,以便于可以更好的对库存结构进行优化,在降低库存存储的同时提高资金的运转速率,在物资库存管理方面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强化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效的物资管理团队。因此,就需要企业不断加大力度,强化对物资供应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和身心素质得到提高,为企业做出更具实质性的工作。在企业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以引进先进人才为辅,通过多种方式来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并建立具有激励和约束性质的奖惩体系,使人员可以对企业恪尽职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以便于为企业增添素质、技能及知识为一体的物资管理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提升的关键就是对物资的供应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所以,就要用科学性的管理方法,严格控制物资的质量、入库及发放,使物资得到有效的利用,避免浪费。此外,还应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将供应流程、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升供应管理水平和质量。为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加强,就要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中不断摸索、创新,把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当做企业开源节流的重点要素来抓,充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培养管理型人才,使企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威. 浅谈企业物资供应管理[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xx,10:20-22.

[2]于波,徐秀峰. 物资供应现状及企业物资供应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15:207.

[3]宋金安. 物资供应现状及企业物资供应管理[J]. 东方企业文化,20xx,22:41.

[4]段洪涛. 物资供应现状及企业物资供应管理[J]. 民营科技,20xx,07:187.

[5]许海霞. 企业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xx,20:72-73.

企业物流管理论文

物流供应链管理论文

教学相长论文文献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物流论文仓储管理诊断分析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物流管理求职信

物流管理总结

物流管理求职信

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