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本科生新闻学论文选题(共含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拖拖”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 论新闻客观性
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 报纸与网络
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 略论新闻导语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毕业论文新闻学论文选题参考
毕业论文新闻学论文选题参考有哪些?毕业了,要写论文,论文题目有什么呢?哪些是适合新闻学毕业写的论文,题目?请看下面:
1. 游戏之于网络广告
2. 网络游戏广告的创意策略
3. 广告的娱乐化研究
4. 网络广告的监督与管理研究
5. 网络广告与传统广告的比较分析
6. 网络广告创意研究
7. 短信广告研究
8. 网络广告与个性化时代
9. 广告、 传媒与娱乐业
10. 世界“百年”的品牌的成因与现状
11. “奢侈品”广告试析
12. 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3. xx记者业务经验及新闻思想研究
14. 论过时新闻的时新价值
15. 论“八卦”新闻在新闻中的地位和价值
16. 论广电新闻主播要不要“很严肃”
17. 论杜甫“善陈时事”诗的新闻特质
18. 论新闻标题的诗化效应
19. 论古人自我价值的广告意识
20. 论广告词的诗化效应
21. 论“春秋笔法”在新闻中的妙用
22. 电视娱乐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影响
23. 电视在当代大众文化的作用及影响
24. 真实的力量——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
25. 时尚风标与当代大众文化的传播
26. 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27. 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28. 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
29. 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30.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31. 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32. 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33. 新闻真实新论
34. 新闻价值观新论
35. 党报改革之我见
36. 如何纠正都市报的媚俗化倾向
37. 民生新闻之我见
38. 论新闻评论的人文精神
39. 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
40. 论新闻娱乐化
41. 论新闻传播的职能与界限
42. 论媒介话语权
43. 论传媒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44.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45.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46. 新闻宣传与构建和谐社会
47. 如何做好bbs上的舆论引导
48. bbs版主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
49. 网络成隐症分析及对策
50. 新时期受众心理与舆论引导
51. 博客文化之我见
52. 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议程设置比较研究
53.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议程设置比较研究
54. xx感动中国人物报道分析
55. 广告与政治
56. 广告与幽默
57. 美国媒体与美国“新闻自由”
58. 虐囚事件与美国“人权”
59. 美国报刊造假与媒体自律
60. 跨国传媒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之策略
61. 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62. 维亚康姆公司本土化战略之探析
63. 中国传媒公司与跨国传媒公司合资的发展趋势
64. 路透社成功动作之探析
65. 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66. 贝塔斯曼跨国公司的成功之道
67. 新闻信息传播全球化之探析
68. 新闻、 广告专业英语研究(可自定题目)
69. 分析迪斯尼公司的经营模式
70. 半岛电视台崛起之探析
71. 分析时代华纳公司决策失利的原因
72. 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中西媒体比较)
73. 电视纪录片创作探析
74. 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75.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
76. 品牌时代电视频道包装理念
77. 中部地区广播崛起的思考
78. 中国数字电视的现状与未来
79. 论卫星频道的特色化经营
80. 现代电视媒体经营策略分析(城市电视台生存之道)
81. 电视法制节目评析
82. 省级卫视面临的挑战与竞争
83.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强势媒体
84. 公众时代电视社会影响力分析
85. 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特色
86. 试论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业务手段
87. 正确认识采访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88.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89. 采访中强化视觉功能的意义
90. 新闻就在留心中
91. 网络新闻采写原则和方法的宏观研究
92. 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93. 谈“问题竞争谋者胜”
94. 经济新闻的采访艺术
95. 科技新闻采访的特殊性
96. 体验式采访的优势
97. 新闻采访中的思维断想
98. 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
99. 新闻采访遭拒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100.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101. 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102. 记者采访要入乡随俗
103. 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104. 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分析
105. 论隐性采访
10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抓本质
107. 采访中应强化对主题的思考
10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109. 河南人形象的传播学分析
110. 某类专业网站的研究
111. 新时期报纸版面设计流行趋势
112. 对当代中国报纸化版面革新的观察与思考
113. 彩色报纸与版面色彩
114. 新时期图文结合报道研究
115. 读图时代与新闻图片编辑
116.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
117. 浅论新闻策划
118. 传媒如何应对企业的新闻策划
119. 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
120. 当代新闻编辑的思维特征
121. 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22. 浅论报纸的“易读性”原则
123. 网络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124. 弹出式广告的伦理学批判
001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评“用事实说话”
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论新闻客观性
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报纸与网络
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采访技术初探
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略论新闻导语
066新闻背景初探
067新闻结构探讨
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略论人物通讯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试论新闻特写
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试论新闻语言
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报纸短评初探
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试论编辑技巧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2、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中国大学网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新闻学专业论文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发展,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所展现出来迅速性、灵活性、多渠道以及互动性,使它在传播新闻信息,形成社会热点话题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本文以柴静《穹顶之下》为例,分析新媒体在助推“柴静雾霾调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所表现出巨大优势。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融合;多元化传播渠道;互动性
20XX年XX月XX日从央视离职著名主持人柴静,在人民网和优酷网播出她自费拍摄有关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之后腾讯、乐视等视频网站迅速跟进,截至到3月1日,《穹顶之下》在几大视频网站点击播放量达到1。7亿次,微博上#“柴静雾霾调查”#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在微信朋友圈中与之相关话题更是频频被刷屏,随着时间持续,热度依旧不减。本文从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特点以及新媒体影响下受众所具有特点这三个方面浅析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吸引受众关注方面巨大优势。
一、多元化传播渠道助推“柴静雾霾调查”话题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融互通已成为媒体间取长补短、谋求共赢发展模式[1]。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著名“媒介即讯息”,即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不是媒介传递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传播渠道对于信息传播来说显得日益重要,而柴静《穹顶之下》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报道典型案例。
2月28日,柴静《穹顶之下》在优酷网和人民网同时播出,之后腾讯、搜狐等几大视频网站也迅速跟进,并都将《穹顶之下》放到头条位置。此外优酷网在自己官方微博、微信也推送相关信息,腾讯网也推出“柴静雾霾调查”新闻专题,迅速引发大量关注。柴静《穹顶之下》之所以能成为全民热议话题,除了几大视频网站轮番播放外,还有社交媒体持续发力,微博、微信进一步扩大它影响。
“柴静雾霾调查”#高居微博热搜榜前列,许多网络大V如崔永元、姚晨等纷纷进行转发,力挺柴静。有关“柴静雾霾调查”话题更是刷爆微信朋友圈,贴吧、微博、微信上对这一话题讨论也是纷争不断,更是形成“挺柴静”和“倒柴静”两派展开论战。新媒体利用多元化传播渠道对柴静《穹顶之下》形成“病毒式营销”,新媒体战火越演越烈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发声”,环保局局长陈吉宁以及中石油高层万战翔等人纷纷对此发表自己观点。
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对《穹顶之下》覆盖式推广,使得一部没有在央视等主流传统媒体播出深度调查纪录片获得如此高关注度,将全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优势发挥淋漓尽致。这一事件让我们看到:任何媒介都不是孤立存在,只有在与其他媒介互动中,才能更好发挥自己作用和意义,媒介融合能使新闻从业人员释放更大能量,新闻工作人员不再拘泥于播出平台权威性,在自媒体时代,他们利用自身积累权威性,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完成对新闻事实表达,实现与受众互动。
二、利用内容独特性吸引受众关注
全媒体传播引发人类传播革命,使得传播者信息生产不再是传播起点和中心,受众对信息内容及传播工具、手段不同需求,才真正成为人类传播活动逻辑起点[2]。所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加注重受众体验。柴静《穹顶之下》能成为热点事件,这与它内容独特性密不可分,它内容独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本身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近几年来频发雾霾事件对于本就严重空气质量问题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雾霾是什么,为什么出现雾霾,如何去治理雾霾等成为广大居民关心话题,所以柴静选择这一关注度高事件进行深度报道,自然会引发高度关注。
此外对于这一全民关注话题,很少有权威人士进行系统全面报道,而柴静利用深度报道方式全面系统地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分析雾霾,虽然在专业深度上无法与相关权威人士相比,但是就其本身内容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这一点来说就可以获得很高关注度,此外柴静选择雾霾这一话题,是由于自己未出生女儿因为雾霾而患上肿瘤,想给女儿一个交代,这在情感上引起广大受众共鸣。
其二是独特性体现为展现形式独特性。首先,《穹顶之下》整个专题片采用TED演讲形式。TED演讲形式就是大屏幕+演讲人,并且出现现场观众。柴静摒弃了传统主持人播报新闻形式,现场观众也不再是节目陪衬,真正成为场景中人,这一形式能够给演讲带来更大冲击力,无论是场内和场外观众都会产生真实、亲历感受,这一特点也契合新媒体播放平台需要;其次,《穹顶之下》运用图表等简单形式来展现数据,利用动画以及电影特效形式使信息更加鲜活、生动。
因为要涉及到大量有关雾霾专业问题,所以需要大量复杂数据,柴静利用柱状图、示意图等形式将复杂数据可视化,让受众清晰、明了了解复杂数据背后所蕴含意义。另外在介绍PM2。5时,柴静还用了一段Flash动画,生动、活泼展现PM2。5从进入人呼吸道到引发病变整个过程,可以让受众在观看动画时,轻松掌握知识。除此之外,《穹顶之下》一些片段还使用电影特效,利用影像合成和模型生动展示信息,带给观众更真实视觉体验,这种独特展现形式与传统新闻报道相比更加新颖、生动、形象,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这也是《穹顶之下》获得如此高关注一个重要原因。
三、新媒体互动性助推“柴静雾霾调查”话题
柴静之所以选择新媒体作为《穹顶之下》播出平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部片子本身反映是社会负面问题,所以很难在传统主流媒体上“发声”,但是柴静选择新媒体作为“发声”平台可谓是一个明智选择,新媒体发展使受众接受习惯和接受方式都发生变化,所以只有寻找适合平台,及时抢占受众关注度,才能赢得传播主动权。新媒体所具有传播时效性、交互性,传播内容多样性,传播方式个性化等特点,对受众来说,新媒体诸多特点会对受众信息接收模式、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受众与媒体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互动,能够推动新闻事件进一步发展,这又成为“柴静雾霾调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新媒体特点势必会影响受众,因此受众也会出现新特点,而新媒体时代下受众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递信息方面时效性、内容多样性具有优势,而其与传统媒体相比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它互动性,它不仅能够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实时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也可以即时交流。大众媒体要讲信息从媒体传播给受众,归根结底都是对人传播,因此要以人为中心。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注重受众体验,因此新媒体是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方式实现受众之间即时互动。柴静《穹顶之下》不仅在作为播出平台几大视频网站外获得很高点击播放量,在微博、微信上也是热度不减,20xx年3月1日,@柴静看见转评赞总量达到70。5万,评论词汇主要是“震撼”、“做起”、“触目惊心”等,而作为社交媒体中“意见领袖”网络大V如崔永元等人纷纷发文支持柴静,也是引发大量受众围观。社交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对此事件自由发表意见平台,受众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实时互动将“柴静雾霾调查”打造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四、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是媒体生存之道
在数字时代,对报业乃至新闻业来讲,媒介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海量信息,被“知识爆炸”包围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单方面信息来源,此外受众自行检索信息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受众对信息真实度和权威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具有长期以来形成专业素养,它在受众心中权威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但是在发布新闻速度方面与已经能够做到实时发布消息新媒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新媒体在新闻报道速度和时效性上具有强大优势,但新闻、虚假消息以及舆论导向滞后等问题,其在受众心中权威性远远赶不上传统媒体,所以就会出现受众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得新闻信息,随后等待传统媒体证实或辟谣尴尬局面。现在传统媒体微博、微信客户端就是媒介融合一种表现,将传统媒体权威性和新媒体时效性结合起来,做到快速、真实地报道新闻。
五、结语
在新媒体风起云涌时代,信息传播已经摆脱传播渠道单一局面,利用多种媒体和载体来报道新闻事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此外,注重受众体验新媒体,实现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实时互动,使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信息主动传播者。这使得新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巨大优势,不仅仅是这次柴静雾霾调查事件,利用新媒体报道新闻事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所以要想在信息爆炸时代掌握传播主动权,就必须了解新媒介特性和受众特性,才能在传播信息时占据主动地位。
柴静雾霾调查事件也为在自媒体时代如何进行新闻报道提供一个新思路,新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追求时效和效率,但是也存在转载报道、虚假报道等问题,其权威性要远远低于传统媒体,而柴静作为知名媒体人选择在新媒体上发声,她利用自身专业性和权威性,与新媒体报道事件优势完美结合,在吸引受众关注同时也增加了受众信任度,可谓一举两得,所以说柴静雾霾调查事件对于新媒体自身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财务会计)
1、xx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谈xx企业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 3、xx企业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分析 4、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探讨 5、从现行会计制度剖析会计信息失真 6、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7、xx企业财务报告分析 8、如何规范中小企业会计的建帐建制 9、xx上市公司年报、中报的分析 10、论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考评 11、xx企业资产重组的成功经验或失败之教训 12、xx企业购并业务的成功经验或失败之教训 13、xx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 14、企业所得税实证浅析 15、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解析―用友软件与五粮液之比较 16、试论表外融资对会计披露的影响及防范 17、论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与控制 18、企业的筹资方式及其选择若干问题的探讨 19、关于稳健原则在企业会计处理中应用问题的研究
论文选题参考
宪法部分1.
我国宪法关系初探2.
试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3.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体制4.
地方人大党委会在宪法监督中的作用初探5.
试论统一战线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6.
试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宪法依据7.
试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8.
试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9.
我国地方立法10.
公民权利与社会安定的初探11.
民族区域地方自治机关建设12.
我国基层政权建设13.
我国宪法性法律初探14.
论国家的管辖权15.
论宪法中的'权利与权力结构体系16.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17.
国家求偿权初探18.
人民代表素质刍论19.
宪法诉讼制度初探20.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的发展21.
论宪法与国际法的关系22.
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3.
论授权立法24.
新闻立法与言论自由25.
计算机网络与言论自由26.
论平等权的宪法内涵27.
论宗教信仰自由28.
论公民的财产权29.
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30.
论公民的隐私权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部分1.
论我国行政法的理论基础2.
论行政立法体制3.
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功能
4.
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5.
行政处罚程序研究
6.
论行政法与行政机构改革的关系7.
论机构改革与公务员制度的完善8.
依法行政构成要件的探讨9.
论行政合法性原则10.
论行政合理性原则与自由裁量权11.
行政诉讼第三人研究12.
行政侵权责任探讨13.
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14.
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5.
论行政主体的资格要件16.
论行政行为的分类17.
试述其他规范性文件18.
地方性法规与地方规章的比较研究19.
论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政府合同研究20.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研究21.
程序合法性的法律要求22.
行政执法的公开化、统一化研究23.
行政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24.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25.
WTO与中国行政法改革研究26.
行政许可法构想27.
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的优先权探讨28.
论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完善29.
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构想30.
论行政复议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法理学部分1.
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2.
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黄俊在金融界网站实习期间,勤奋拼搏、表现突出,被金融界网站一再挽留。
此外,在实习期间,学院共编制了5期实习简报,在总结阶段,学生还制作了实习特刊、实习电子杂志和实习短片。
回顾整个实习,没有政治安全差错,没有新闻报道事故,实习单位对同学们表现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表示赞许。北京人民广播之声的老师说,“法大新闻专业从一开始就能安排一个学期的课作为学生的实习课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凤凰新媒体的老师说,“我们就需要政法这样的人才!贵校学生很优秀,我公司欢迎日后有机会双方合作。
四种收获、逐渐成长
由于岗位性质不同,同学们最终带回的有形成果多寡不均,甚至一些参加团队作业的同学可能没有署名成果,但我们知道,大家一样努力过,无形的收获更加重要。
首先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实习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通过实习,学生在新闻敏感度、采写技巧、制作技术、专题策划等方面的能力都得以提高。在《人民日报》实习的同学们说,“在实习中学习如何思考新闻策划,如何写采访提纲,如何真正地走出校园出去采访,把新闻理论付诸实践,让我收获良多。在采访的过程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是――只有亲临现场,你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实习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晨会上报的选题也频频被选中,稿件上手的速度也快了,也时常获得主任的肯定与表扬。”袁洁媚通过一次暗访调查,体会到隐性采访的难度,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采访和获取一手材料。洪月贤同学在实习博客上写到,“实习的日子过得飞快,在中央电视台,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了解了一起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蔡亦骁同学在实习报告中总结和反思了一篇新闻稿的生产流程。在中国国际广播之声实习的张永幸同学还通过两个案例把采访提纲的设计技巧展示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这些多同学还将自己的所学总结成文字,与同学共享,共同提高。
其次,职业素养的提高。实习不仅仅是一个技能提高的过程,也是磨砺学生意志,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输氧过程。王俊华用“第一次真正实践作为新闻人的各种滋味”总结了她在京华时报实习的感受。姚瑶同学则在实习日志中写到,“感谢学校和学院给我们这次实习机会,让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新闻这个行业有了更真实的接触,不仅仅实践了专业知识,还懂得了新闻人所需要的坚强、灵敏、不怕苦的一系列宝贵品质。”赵黎尧同学通过记录在阳光卫视办公室的一个场景片段透视了新闻人严谨负责的职业精神,并使自己获得感染,更加意识到新闻事业品格的重要。
再次,通过实习,许多学生找到了兴趣和专长,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实习的收获还在于大家在亲身经历中发现自己对新闻职业的兴趣,找到自己最想做的职位,找出自己与这个职位的差距,树立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张永幸在实习中说“看到自己的文章整版发表,真是很爽。我就是喜欢文字。”在中国新闻社实习的李琼同学坦言到,“收获的过程也日渐暴露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让自己警醒,也让自己努力去提高,去改善。我想,这大概是肤浅背后更深层的收获了。”汪旗同学说,“在大学里的我们对于未来的职业有太多的期许,浪漫主义不切实际的一面总是容易被现实踩在脚下的,低下头,才能看见踏实的脚印”。蔡亦骁在人民日报实习之后提到了自己的感受,“现在心态也有变化了,开始认真考虑未来了,看来还真是越来越成熟了。”为了体验不同媒体的工作,找准定位,在集中实习结束后,他又奔赴新媒体实习了。袁洁媚、仇智和李畅等同学接触的是财经类新闻和报告,他们都遭遇了专业知识的瓶颈,而让人欣慰的是,他们能够主动和学院和单位的指导老师沟通,请教学习经验,并在实习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出色。在新华社实习的仇智同学在编发稿件的过程中实时学习经济学知识,记录新闻信息注意事项、栏目分类、犯过的错误等,并在每天上班之前进行复习,他在实习日志中写到,“这让我越来越得心应手,工作能提前做好以便能空出更多时间学习经济知识。虽然你们看不到我具体和署名的实习成果,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的。”
最后,学生学会了反思,并能学思互动。我们常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发现在实习过后,许多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例如,陈雷同学实习日志中的《对新闻定义的再思考》《党报:如何才能不再叫好不叫座》。黄俊同学的《斗胆教你几招》,袁训会同学《浅论网络时代的新闻操守》、李琼的《记者所需的素质》等。这里还要提个小小的意外:在南方日报实习的张永幸同学给我寄来他的实习成果,并且和我沟通了实习的亲身感受,还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实习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新闻学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以下就分享一篇自学本科生的学习自我鉴定,
回首几年来的自学之路,收获颇丰,值得回味。
在思想修养方面,我一如既往地关注时事,及时更新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我参加工作以后,即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自学之路,作为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的自学,充满了欣喜,也时有失落之感,当我从学习中吸取了新的有用的知识,消除了一些疑惑时,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当我由于工作繁忙、家务琐碎,不能静心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时,也会感到一丝失落。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家人无私的支持,信心和勤奋最终战胜了失落和懈怠,我终于考完了全部的课程。
学习一门专业,为的是学以致用,不为一纸文凭所困,这是我在开始自学之路时给自己确定的目标。几年来,通过学习新闻学专业,我已经能够把握基本的新闻要素,学会了评析新闻作品,并且能够写作一些新闻作品,
在学习中,我发现新闻与法律之间的一些联系,写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我选取了新闻与法律及道德之间的契合点,重点论述了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些观点可能在学者眼中还显得浮浅,难免有井底蛙见之嫌,但可敬的是,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仍然对我在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上所作的论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使我倍感欣慰。
通过自学,我在新闻学和法律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这些知识完全能够应用于工作,成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些过去困扰我的老问题,用新的`知识来解决,显得游刃有余。至此,我不得不庆幸自己在自学之路上选择了法律与新闻这两门当今显学中的翘楚,使得我的工作和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今天,新闻学本科段的毕业并不是自学生活的结束,而是新的自学阶段的开始。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仍会坚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争取获得事业和生活的双丰收。
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 【自我鉴定】,还有更多的精彩在后面等着你哦。
★ 新闻学论文
★ 论文选题
★ 档案论文选题
★ 民商法论文选题
★ 论文选题来源
★ 本科生论文致谢
★ 本科生论文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