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据探讨论文(共含12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的杯子泡枸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摘 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的特点,综合考虑工程特性、水域规模和功能要求,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据,并将其用于不同类型、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进行验算,结果表明,所判别的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符,可以为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效执行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水利水电工程
1 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需要拦河筑坝,抬高水位,引水发电或灌溉,其水环境影响的特点是运行期基本不排放污染物,但筑坝需阻断河流、调节水量,导致下游出现减水河段,改变了水文、泥沙情势,引起水环境条件变化,进而对水质、水生生物带来影响[1-2]。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 1)施工期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 2)运行期水文、泥沙情势变化的影响; 3)运行期水温、水质变化的影响; 4)运行期水中气体过饱和的影响。除了施工期排放生产、生活废水外,其他阶段基本不排放废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文情势变化方面。
2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判别及其存在问题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及水质要求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3]。这种划分是以建设项目必然排放污(废)水为前提,没有考虑建设项目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往往以施工期废水排放作为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断的依据,这种判断存在片面性。例如,一个具有多年调节性能水库的水电站,大坝为黏土心墙堆石坝,由于筑坝材料绝大部分为土石料,混凝土用量极少,只有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需要混凝土,水利水电工程最大的废水来源―――施工期砂石料冲洗废水大幅减少,若按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判别其评价工作等级,结果往往是三级,但多年调节的水库在运行期对水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评价工作中,其水量、水温、水质变化预测需要采用数值模型,实际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远远超过按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所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规定内容和深度。又如,引水式电站由于闸坝等混凝土使用量相对较少,同样按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判别得到的评价工作等级也是较低的,但引水式电站造成一定距离的减水河段对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为了弥补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判据的不足,在以往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其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以施工期废水排放作为参考,综合考虑工程特性、水文情势变化和河流水功能要求确定合理的评价工作等级,但一直没有统一规范的判据。
对于河流、湖库水文情势影响类的'项目,往往因河流流速、水量、水温发生变化,导致浊度、水质、河道形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程度,主要与水库调节性能、水温结构和引(调)水量有关。
水库的调节性能主要由水库规模和河流径流量决定[4],可以分为日调节、周调节、月调节、季调节、年调节和多年调节等几种类型。日调节、周调节和月调节3种类型水电站的水库库容小,只能根据上游的来流情况、电力系统对电量调节的要求进行昼夜、旬间流量调节。季调节和年调节类型的水电站具有相对较大的水库库容,它们可以根据当年河流的来流情况,在某一季节如汛期少发电多蓄水,所蓄的水量留在另一季节如枯水期多发电,对流量调节作用较大。多年调节型的水电站具有巨大的水库库容,它可以根据历年来的水文资料和当年的水文资料确定当年的发电量和蓄水量,将丰水年所蓄水量留到平水年或枯水年来发电,还可以实现削减洪峰和错开洪峰的目的,对天然河流径流和洪水调节作用显著。水库调节性能可根据有效库容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比重(称库容系数)来判定,即:库容系数(β)=水库有效库容/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当β<0・02时,水库为日调节型; 0・02≤β<0・20时,水库为季调节型; 0・20≤β<0・30时,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型; 0・30≤β<0・50时,水库为年调节型;β≥0・5时,水库为多年调节型。
为了便于比较,以总库容代替式(1)中的有效库容,据初步统计,有效库容一般为总库容的20%~70%,从偏保守考虑,取70%,并取α=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水库总库容,则当α>35时,水库为日调节型;3・5<α≤35时,水库为季调节型;2・3<α≤3・5时,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型;1・4<α≤2・3时,水库为年调节型;α≤1・4时,水库为多年调节型。
水库水温结构也可根据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与总库容的比值(α)来判定[5-7]。则当α>20时,水库水温为混合型;10<α≤20,水库水温为不稳定分层型;α≤10,水库水温为稳定分层型。对照2项判别指标,不完全年调节、年调节、多年调节型水库水温结构为稳定分层型,日调节型水库水温结构为混合型,季调节型水库水温结构3种可能都存在,综合2项指标,同时考虑水体规模大小,并取α为整数,得到以α为指标的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别标准(表1)。表1的水体规模分为大、中、小规模3种,划分标准同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对于引水式电站或有(引)调水功能的水库,可能造成下游河流减水或脱水,河流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影响[8],这时,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的判别还应考虑(引)调水量的大小。目前,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的方法很多[9-12],其中,Tennan提出了历史流量法[10],他认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0%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短时间生存所推荐的最低瞬时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的30%是保持大多数水生动物有良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的60%是大多数水生生物在主要生长期提供优良至极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流量。保护鱼类、野生动物、娱乐和有关环境资源的河流流量状况如表2所示。该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现场测量,年平均流量可以从河流上水文站的历史监测资料获得,是非现场测定类型的标准测定方法,具有宏观的定性指导意义。在美国,该方法通常用在优先度不高的河段研究河流标准量推荐值,或作为其他方法的检验。
王西琴等[13-16]采用不同方法估算黄河下游、淮河、海河、滦河的河道基本生态需水量,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同分别占生态环境需水量的8%~41%, 5%~27%, 4%~22%, 54%,黄淮海平原河道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5%,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同分别占降水资源总量的4・72%~8・81%;吴世勇等[17]采用不同方法研究了雅砻江河流生态流量。
根据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水体规模,得到以引(调)水量为指标的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据。
上述指标没有考虑影响水体的环境敏感程度,为此,可通过补充说明的方式加以修正,对于跨流域引水的、可能影响大型河流感潮河段咸潮的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应不低于二级,涉及水生生物(含产卵场)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敏感保护目标的项目,评价等级应提高一级。
判别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时,应分别采用HJ/T2・3―93中表2和笔者推荐的判据(表1, 3)进行判别,取等级高的作为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4 验证分析
采用HJ/T 2・3―93和笔者推荐的判据(表1,3)分别对34项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进行测算,所选取的有大、中、小型工程和不同调节性能的工程,涉及河流有大、中、小型河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验证结果表明:采用HJ/T 2・3―93判别, 34个项目中,水环境评价等级属于一、二、三级的项目分别有1个, 9个和24个,而实际评价中,考虑了工程特性、水文情势变化和河流水功能要求,评价工作等级属于一、二、三级的项目分别为5个, 12个和17个;与采用HJ/T 2・3―93和笔者推荐判据综合判别得到的结果(水环境评价等级属于一、二、三级的项目分别为5个, 12个和17个)完全一致。
由于考虑了水文情势的变化,采用笔者推荐的判别方法,能更全面地反映水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工作量和难度。
5 结论
针对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在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影响特点,提出了2项判别指标,即年径流量与水库总库容的比值、引水流量占平均流量的比例,前者主要反映了水库调节性能和水温结构对水环境的影响,后者主要反映了河流减水或脱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具体应用中,可采用HJ/T 2・3―93规定的污水排放量指标和笔者建议的2项指标分别判断,取三者级别最高者作为该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参考文献
[ 1 ] 方子云.水利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与量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 2 ] 邹家祥,薛联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手册:水利水电工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 3 ] 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HJ/T 2・3―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 4 ] 畅建霞,王丽学.水资源规划及利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 5 ] 张大发.水库水温分析及估算[J].水文, 1984(1): 19-26.
[ 6 ] 水力部. SL 27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 7 ] 国家能源局.DL/T 5431―2009 水电水利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 8 ] 王东胜,杜强,陈凯麒,等.水文情势变化时间尺度问题讨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水利水电开发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 9 ] 杨志峰,崔保山,刘静玲,等.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10] TENNANT D L. Instream flow regimens for fish, wildlife,recreation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J]. Fisheries,1976, 1(4): 6-10・[11] GIPPEL C J, STEWARDSON M J. Use ofwetted perimeter indefining minimum environmental flows[ J]. Regulated Rivers:Research&Mangement, , 14(1): 53-67・[12] HUGHES D A, HANNART P. A destop model used to providean initial estimate of the ecological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ofrivers in South Africa [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 270:167-181・[13] 王西琴,刘昌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与前瞻[J].水科学进展, 2002(4): 507-514・[14] 王西琴,刘昌明,张远,等.黄淮海平原河道基本环境需水研究[J].地理研究, 2003(2): 169-176・[15] 李丽娟,郑红星.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地理学报, , 55(4): 495-500.
[16] 姜德娟,王会肖,李丽娟.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及计算方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7): 369-378・[17] 吴世勇,李嘉,王玉蓉,等.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综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水利水电开发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75-88・
水库的建设是对我国生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将水拦截建造的方式为人们提供饮用水、灌溉水;可以用来发电、运河、防洪以及养鱼等。但是,这样的建设或多或少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影响。因此,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方面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入手,提出建议。
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气候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一定会将部分陆地资源变成水资源,这会将原本拥有大陆气候的地区变成海洋气候。由于大气的流转,会将水库中的表层水蒸发带到空气中,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空气变得潮湿。
(二)水文的影响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是在河流上修建大坝,或多或少的会破坏一部分土地或者一部分植被,这就使得河流水文发生改变,例如:水的流向、水位变化等。上游水资源的流速变慢,聚集在水库中,使水位升高。但是,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当大坝拦截了上下游水的流通后,使下游水的供给能力降低,同时也就造成了地下水位降低的现象。
(三)对鱼类的影响
由于大坝的建造会拦隔一部分江河流,鱼类会因为水质的改变也出现不易繁殖等现象,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稀有种类。而且鱼的洄游是鱼类正常的生命现象。它们为了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做出有效活动的正常反应。鱼的洄游对鱼类繁殖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有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会为鱼类专门修建一条鱼道,但是,这条鱼道实际上也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鱼道的建设只是人类打的如意算盘,鱼类并不会受之摆布。因此,对鱼类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对土壤的影响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立,会导致水位升高,当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时,就会有一部分肥料被水体带走,造成土壤盐碱化。而另一方面,水库的兴建主要就是提供水的供给,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为农田带来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五)对水体的影响
当在水库进行养殖时,水产养殖饲料在没有被鱼类食用后,就会沉入水底,与水融合,这就会使水中营养过剩,有机物质增多,也会造成水中微生物的肆虐。另外,水库里存储的水体温度可能会升高,这时容易引起水质的变化,进而引发污染。随着水面的扩大,水体蒸发量会增加,也会导致水汽、水雾的增加。
(六)对生物的影响
由于兴建水库大坝,将江流水“圈养”起来,就避免不了陆地环境减小,湿地、沼泽的面积增大,土壤变得湿润,这就会使草场、陆地植物以及森林被淹没。另外在水中原本的藻类生物也会因为水质的不同,发生不适应的现象。
(七)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库的建立会使水底的泥沙淤积发生改变,沉降模式也会随之变化,很容易造成排沙困难,从而在洪水侵袭时来不及阻挡。
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施工不仅给自然界带来一定影响,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也受到些许限制,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资源,它是万物生长的基本,但是如果没有管理好水资源,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传染病的流行。例如:曾经的三峡大坝的建造而引发的吸血虫病。此外还有防洪抗洪等问题也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威胁。
(二)移民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修建于山区,在其形成水库所淹没区域范围内的居民,都需要迁移,易地安置。水利工程移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被动性,移民范围决定于工程建设需要,不以移民本身的意志为转移;二是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三是大部分移民适于就近安置,具有区域性;四是应获得适当补偿。
(三)文物损失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在历史的不断更新下,一定会留下许多文明古物。但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势必会淹没部分陆地,不可避免的会给文明古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破坏。
三、修建水利水电工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水利水电工程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但是为了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定要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从设计开始到施工结束都不能掉以轻心,一定充分考虑到土壤、水体以及生物的因素。
(二)制定弥补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定会带来一些无法阻挡的损失,那么针对这些损失,我们应该积极制定弥补机制,将损失降到最低。例如:森林的淹没,需要部分重建,种植;鱼类的繁殖,需要采取人工繁殖等。
(三)做好监测工作
在修建过程中,应该对所有涉及到的部分进行监测。在出现问题时就及时制止,不要等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后再补救。在环境方面,实时监控大气、水质的变化,要对其有所了解,及时制定对策。另外也要注重四周的污染,对污染问题及时管理,不能留下潜在污染源。
(四)完善移民政策
针对需要迁移的居民以及企业工厂给出相应的费用。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应该通过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来解决。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千万不可强拆应拆,造成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故。
四、总结
水利水电的建设是为了供给水源、发电、运河、防洪所准备的,它是社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多加注意,也一定会让水利水电工程得到改善。因此,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上述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庄,沈渭寿,吴焕忠.水利设施对淮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1(02):67-93.
[2]潘家铮.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2,07(02):56-78.
[3]王琳琳.试述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若干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03):98-123.
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水利水电工程正在不断增多,这给大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从整体角度分析,这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素。文章简要阐述了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然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现阶段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正在日益提升,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手段,以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当前建设较多的工程也引起极大的关注度,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方面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中具体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予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水利水电工程能够真正受益于大众。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是迫在眉睫,如不及时对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必然会影响到该工程带给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影响到其整体效益,所以必须予以重视。从调查分析可知,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弊端:第一,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对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并不完整,这直接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初衷受到影响;第二,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并未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没有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导致的不良因素,而且并未由此设立相应的预防措施,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土地的占用问题,而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的'居民的安置也存在问题,导致大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其对工程建设怨声载道,这些都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对工程长远利益是非常不利的。
二、优化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对策
(一)具有环保意识,重视生态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重视该工程的建设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其中需要强化对环境保护的认知,从工程规划设计,再到调度运行,乃至管理方面,相关人员都必须参与其中,并且能够从现状分析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及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满足生态效益,加强管理人员环保意识。要想提升环保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借助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约束功效;其二,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宣传,并且优化相关奖励机制,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根据以往研究显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针对其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一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策略,在实施过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趋利避害。有关单位需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予以科学的评价,确保其最大价值。进行评价过程中,考虑在工程环境价值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经济效益,从多个层面分析确保不会影响到该其区域生态环境,立足现状,展望未来,考虑到长远利益。
(二)完善环境评估,予以优化策略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其作用性受到影响,因而需要做好环境评估工作,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梳理各项经济评价,做好风险评估,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工程建设中,对于各项不确定因素需要做好全面的分析,然后针对于此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以葛洲坝为例,在建设过程中,中华鲟存在即将濒临的现状,针对现状采取扶助放养的措施,从而让中华鲟能够得以绵延,防止珍贵物种即将灭绝的困境。而青铜峡水库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借助淤积改善不利的情况,使其成为农田与湿地,进一步促进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会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
(三)科学移民政策,保障移民利益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当地民众的妥善安置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应用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保护生态环境,以此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而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角度分析,能够增加其经济及社会效益,并且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完善移民政策,从而确保移民合法权益。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就会耗费很多的精力与财力,还需要支付高额移民安置费,从而减少工程投资利益。然而对于相关领导单位来说,必须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由此才能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造福于大众,确保工程有序实施展开。移民政策的推行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淹没的土地、房屋、其它有价设施,对上述几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对当地居民进行有效的补偿,可以通过给予股份的形式,共同参与水电工程,这样移民与开发商具存在共同的利益,共享水电开发的效益,当地政府及人大代可以作为股东,有权进行股东参与决策管理,这一建议需要给予合理采纳并实施。结语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生态环境破坏将至最低,甚至是没有,这样才能将水流水电工程能够效益最大化,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在水电工程的推动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岩.浅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10:125-126.
[2]任小朝.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OL].科技与企业,(20).
[3]路文斌,平措卓玛.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江西建材,,01:142-143.
[4]张海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哲学反思[J].黑龙江水利科技,,05:143-145.
[5]姚贤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四川水泥,,07:247.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是指对水利水电设计过程中按照国家目前正在实行的经济政策、实际的设计要求和工程现场的环境条件、可以充分利用的资金等来制定的应用货币的形式加以展现的关于建设项目投资额的技术经济条件,这是在初步设计过程中所需要参照的重要文件。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加以详细了解,可以充分展现出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也可以展现工程部门建设水平以及对工程的管理能力。如果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被允许通过,那么就意味着该概算将成为后期施工预算、招标预算以及工程完工后进行决算需要参照的重要文件。现阶段,即使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得到了很多建设部门的高度认可,但是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仅仅强调的是初步设计概算是否精准以及与实际的情况是否符合,而没有对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影响因素有过多考虑。因此,对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影响因素展开相应的研究十分必要。
1.1工程布置方案对初步设计概算的影响
在具体布置工程方案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譬如建设地的规划情况、建筑物分布情况、地形、地貌等,这是后期开展设计工作的关键步骤。工程布置方案对于后期设计工作能够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环境影响、临时征地及永久征地的投资,也决定水利水电工程整个建设过程的直接投资。譬如甘肃省张掖市黑河城区段生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任务中,工程布置与总体规划相结合,具体如下:一是在治理河段现状左侧导流堤与右岸防洪堤范围开展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工程。二是通过疏浚固定河道行洪,解决黑河原始河道较宽、河槽漂移不定的问题,同时提高河床两岸滩地的使用率。三是中间为50年一遇洪水行洪断面,行洪断面通过人工挖掘形成,所挖土方用于滩地回填。行洪断面两侧布置驳岸防止河道横向变形,在行洪断面河底适当位置布置固床潜坝,提高河道纵向稳定性。四是驳岸与河堤之间形成防护林带,改善区域气候环境,增强涵养水源能力。五是在左右岸布置道路,方便工程运行管理。从该布置方案中就可以基本看出具体的投资项目,从而对后期投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2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设备对初步设计概算的影响
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设备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多数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到的机电设备及其金属结构设备的规模都是相对较大的,并且加上条件的限制,往往维修起来非常困难,更换的话就需要再次投资大额成本,这无疑也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其建设重点会随着建设的进度而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非常多的改建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会增加非常多的扩建项目。一般来说,扩建项目都是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之上展开相应扩建的,这样的话会相应增加一定的工程费用,但是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设备在整个建设工程中所占的投资比例仍然较大。
1.3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在制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方案的过程中,包含较为全面的规划、部署、组织、计划等步骤的技术经济文件,该文件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施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施工需要将该文件作为重要参照。施工组织设计与初步设计概算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不同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那么具体的设计概算自然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科学反映一个工程的实际建设要求,那么必然要求施工组织设计能够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实际的施工条件、施工的实际要求、施工的规划、技术经济要求,建立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出较为全面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如甘肃省张掖市黑河城区段20生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任务中,要求土方疏浚量和土方开挖量都很大。经过较为完备的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后,土方疏浚量和土方开挖量都下降了,不仅减少了应用于征地的投资额,也减少了土方挖运上的投资额。从这个角度来说,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无疑对于初步设计概算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做好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有效措施
2.1开展工程布置方案的比较
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方案的布置过程中,其涉及的布置方案不是一次就能决定好的,一定会经过一个从多种布置方案中选择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充分保证最终所确定的工程布置方案的精准性及合理性。在从多个工程布置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应当从方案与实际建设条件的相符情况、工程布置的安全情况、工程实际投资额等方面考虑,最终选择投资较小、具有较高精准性及合理性的工程布置方案。
2.2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
在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整个投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需要根据某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现状开展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作为设计人员来说,为了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必须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场展开调查,对当地建设条件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能够满足实际建设要求的同时不要占用多余的土地,也不要对当地的交通、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应当保证运输距离尽可能地短,避免产生多次运输及重复运输的现象;注意在组织设计中设置临时设施,这样既有利于保障建设工人的生产生活,也可以有效减少人力、物力方面的投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过程中,除了应当考虑设计概算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还需要充分考虑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的因素主要有工程布置方案、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设备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等等。
略论水利水电工程危险源辨识及评价论文
一、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对工程施工项目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发现,施工项目部在危险源辨识工作中存在着不结合实际、辨识不准确、针对性不强,危险源清单更新不及时,参加辨识的人员不够广泛,危险源没有实行动态、全面管控等问题。
1危险源辨识不准确、不具针对性
在审核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部对危险源的辨识主要是归类描述,非常笼统。如开挖作业中存在坍塌、爆破作业中存在爆破事故、机械作业中存在机械伤害等,未结合具体的施工过程、施工环境等识别危险源,未能辨识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源或不安全因素,不能达到危险源辨识的目的,不能体现危险源辨识和措施控制的针对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项目开工时没有专门组织相关人员仔细调查、分析本工程项目具体施工内容、作业环境、施工手段等,而是参考类似工程项目危险源清单,简单进行编写,导致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2危险源清单更新不及时,未实行动态管控
水电工程工期较长,一般2~4年,部分项目部没有根据项目施工进度及时对危险源清单进行更新,可能导致风险不可控。一些项目原单项工程已完工,新的不同内容单项工程已开工,但原危险源清单仍然使用,未对新开工项目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有的项目甚至从开工到工程完工,危险源清单都没进行更新,没有与施工进度、当地气候及环境变化等结合起来,未能进行动态管控。例如,硐室开挖,主要工序就是掘进,但危险源的辨识没有跟随施工进度及围岩变化、地下水情况、通风情况等施工环境变化对危险源进行适时更新,没有及时制定相应专项措施,明确具体责任人进行管控。
3参加辨识的人员不够广泛
有的项目危险源辨识是工程开工时由总工程师牵头,安全管理部门、现场管理人员参加进行辨识,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安全检查、参考以往工程施工经验等由危险源辨识规定的各职能部门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之后归到安全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方式进行,忽视了长期从事实践操作、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作业班(组)长等作业人员的'参与。有丰富作业经验的操作人员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掌握更清楚,他们的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
4安全管理人员素质、经验不足,辨识方法不多
由于项目多,安全施工管理人员明显不足,迫于工作需要,只有2~3年工作经验的甚至刚大学毕业的人员就直接从事安全管理工作,能力素质及现场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危险源辨识的专家。有的项目危险源清单是根据其他类似项目修改确定的,没有进行全面、系统、全过程辨识。
5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及应采取的措施宣传学习不够
危险源辨识后,部分项目部只是制成表格文件用于应付上级检查,未能看到项目部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的记录,在施工现场也未看到对危险源进行张榜公布,具体施工人员对现场危险源及其应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缺乏了解掌握,失去了危险源辨识的根本作用。
6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消除不彻底
危险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随着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条件、资源、交通等工作环境的变化或管理缺失出现不安全因素或安全隐患,由于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或存在侥幸心理,熟视无睹,或者习惯性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治、消除,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二、解决危险源辨识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项目部危险源辨识中存在的问题,危险源辨识活动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贯及运行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了专门的程序文件,对危险源辨识方法、程序、内容、要求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有必要认真学习程序文件,掌握危险源辨识的相关内容。总队、支队、项目部等各级要定期检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加强危险源辨识的过程管控,督促新开工项目、新开工作业面、工序交叉作业时等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活动,控制安全风险。
2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项目部每月有安全大检查、安全分析会等,施工中队每天有安全巡查,每周有安全检查、安全日活动、安全分析会等。要充分利用会议、活动等分析现场施工安全情况,剖析存在的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制定相关的安全管控措施。
3发动全员参与
危险源辨识不仅仅是专家、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全员参与更是危险源辨识与管控的主体。只有全员参与,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收集危险源的情况,更新危险源清单,同时让大家都掌握危险源的内容、防治方法措施、危害后果等,才能更好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4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在对工程危险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工序危险源辨识。例如,硐室开挖爆破作业施工工序:钻孔→装药→放炮→散烟→清撬→出渣→衬砌。辅助工作有测量、放线、通风、排水,以及监测、记录等工作。根据这些工序和工作,结合施工人员素质、采用的机具、材料、工序所处的环境,分析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源,最终形成危险源清单,同时制定控制措施。
5加强对危险源及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
对排查出的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及预防措施,不仅要让管理人员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让作业人员了解掌握,可以通过安全技术交底的方式进行学习、告知,同时还可在施工现场制作危险源预知管理牌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危险源预知管理牌经常提示危险源的存在,可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患技能。
6及时排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施工队每周、项目部每月对施工安全进行检查,这是全面有效排查安全隐患的重要方式,同时要加强对安全员每日安全巡查的重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及时排查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特别是经常性的习惯性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安全隐患。各级领导要坚决支持安全员的工作,安全员也要大胆管理,对习惯性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安全隐患要及时制止,对可能出现的边坡坍塌等重大安全隐患要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消除。
三、结语
危险源辨识必须针对企业所有生产活动,充分调查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分析,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特别是重大危险源要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实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列为企业安全管理必需的正常管控活动,才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安全风险。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评价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快速发展,目前一些水力水电工程在建设中对自身利益关注的比较多,对环境的影响关注比较少,使其在建设中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损害。因此,要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有效的社会评价,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构建社会评价体系。
关键词:水利;水电;社会评价
1.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
1.1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水文效应、湖沼效应和水生生态的影响。一是水文效应主要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会导致建设区域水流速度和水位的变化,严重的会导致河流淤泥淤积,水质出现变化;二是湖沼效应主要是因在水利水电项目修建时水流流通不便,河流中营养物质堆积,大量水草产生。如果水库面积较大,水陆之间的气候差异也会使水库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三是水生生态主要指水利水电工程修建完工后会阻断河流的河道,使被截断的两段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严重会导致洄游鱼类灭绝;四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间会造成周边环境的变化,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还会使一些特别区域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一些名胜古迹被影响。水库在修建完成后会造成土地淹没等不可逆的影响。
1.2开发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分正面和负面。短期正面影响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可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增加收入,一部分因工程而实行拆迁的居民能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短期负面影响主要是工程修建时虽然提供就业机会,但是机会是不均等的,这会导致社会群体的不平衡感,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会对附近的基础居民服务设施造成破坏,这也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居民安置的不合理会使居民产生抗拒心理。长期正面影响主要是指工程修建完成后可以满足周边民众的电力需求和清洁水的需求,同时可以促进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收入增加。通过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进行灌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长期负面影响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安置户的不良补偿会出现区域性贫困问题。
2.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评价内涵
2.1基本概念
水利水电工程社会评价主要是通过调查和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分析其在建设区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度,通过可行性分析来规避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社会评价主要涉及公平性问题、参与问题和贫困问题等。公平性问题主要是因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项目建设时要对此更加重视,需要相关分析人员根据区域的发展水平提出适合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可行性建议。公平性是水利水电工程评价的主要目标,一是项目在建设完成实施后既要给区域群众带来利益,又要不损害其利益;二是项目在实施后不能加剧不平等现象。参与问题主要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涉及到参与问题。因为利益群体进行项目参与可以获得区域居民的支持,加强群众对项目的认同感。贫困问题主要是通过发展来消除贫困,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2.2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环境改善的保障,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公益性。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但是在我国人员众多、水资源少且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依旧是短板,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的社会评价,使其在建设中规避风险,适应性好,认同度强。
3.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评价体系及内容
3.1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
在项目社会影响分析时主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主要包括项目对建设区域居民收入的影响,收入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收入是否公平,贫富差距是否扩大,如何实现收入平均;项目建设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受影响,消费水平和寿命变化的'原因;项目建设区居民的就业情况;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影响,如妇女、儿童等;区域文化和教育、卫生的影响,项目卫生健康水平的变化和教育水平、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可实行性意见;对当地市容市貌,包括道路、排水、供电等影响;对区域民俗和宗教习惯的影响,是否会引起民族矛盾和影响社会安定等。
3.2项目所在地适应性分析
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否能接受项目的存在与发展。主要包括参与项目不同利益者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和参与程度以及项目发展的原因;项目所在地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支持程度和对基础设施的保障程度;教育水平是否适应项目技术条件。
3.3社会风险及评价指标
社会风险主要是指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分析其影响面和影响时间,对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因素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以减少社会风险的发生。评价指标主要是以公平为主,通过公平原则解决社会中各团体的利益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资源的稀缺使各团体在社会中地位不同,市场本身不能解决公平问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公平问题进行干涉。水利水电工程是公益性的工程,这导致社会利益和局部利益不能平衡,政府出台政策来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但是往往会事与愿违,最终产生社会问题。
4.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时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要通过一定的评价体系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规避。通过环境、生态和社会等几个主要因素来建立水利水电工程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内容,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康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涛.水利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及防护措施分析[J].建材与装饰,,(40).
[2]张斌,刘文龙.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水文测验工作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5(19):169-170,171.
生态环境的质量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上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做到双赢。
一、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调水、渔业、旅游、航运、生态与环境等综合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世界的能源危机,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河航运发达,非常有利于水电资源的开发。目前我国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约为26%,那就意味着还有70%以上的水电资源待开发,[1]所以我国水电的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修建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主要有对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水体和生物物种的影响等,所以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局部气候受局部上部气流控制,修建水利设施,会使工程上部空气湿度增加,因而会对局部气候产生一定影响。第一、对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肯定会相比原来有所增加,由于水利设施的修建,会聚积大量的水,在光合作用下,水增发的量远远高于原来的量,形成大量的降水。同时还会改变降水地区分布。积水区蒸发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相关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而降雨增加,而背风而降雨则减少。”[2]第二、对水文的影响。水利设施的修建对下游河水流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对下游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利设施蓄积了汛期和非汛期的'河水,从而导致下游水流量大幅减少,水位下降,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生态问题。例如,下游的湖泊会因此而导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也会下降;下游水量减少,对下游的航运,养殖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着河水自净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水质恶化。第三、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利设施建成后,局部水域会出现相对静止的流动状态,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泥沙大量沉积后,水质的光合作用明显增强,水量上涨后会淹没一些地方,导致盐类和植物分解物溶于水,使得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生长。水库蓄水后,也就切断了泅游性鱼类的泅游通道,这势必会导致该种鱼类的死亡,从而引起生物多样性退化。第四、对土壤的影响。在浸没的地方,空气流通差,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繁殖能力差,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动植物生长。水位上升后,地下水位也随之上升,因此,土壤出现沼泽化,过于涝的土壤使动植物难以存活。第五、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疾病直径或间接来源于水体污染。其次,水位上涨后,可能会对某些景观古迹带来一定影响。最后,水利工程的修建肯定要产生人口迁移,对迁移人民产生了一定影响,对土地的使用造成了巨大压力。
三、环境保护的措施
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原来的状态,使原本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只要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我想大部分不利影响都可以得到控制。水利设施能否带来高质量的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是一个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增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把环境问题放在第一位。深刻考虑到工程对环境的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工程的要求,不仅要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加强对水利工作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标准评价体系。修改评价体水利水电工程的指标体系,在施工前要全方位、科学合理的对工程地点的地质、环境进行考察、评估;进一步完善审批前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手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力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我们收获的效益最大。最后,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由于我国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技术薄弱,加上资金的缺乏,导致我国无法建立庞大的环境监测系统,但是,建设局部区域环境监测系统还是可行的。建议在已有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水利工程区域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水文情势、局部气候、河道泥沙、鱼类渔业、水质、水生物、岸边植被、鸟类、水力发电、当地文化等开展全面的分析”。[3]必须对工程附近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全面地了解,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危害采取措施能提前预警,使各方面的损失达到最小。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必须迈出的一步。综上所述,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求减轻不良影响的措施,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华,何家华.浅谈水利工程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J].民营科技,.
[2]曹永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人民黄河,2015.
[3]李飞燕,涂兴怀,刘永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探讨论文
摘要: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的角度入手,对工程分析评估以及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工作要点展开分析与评价,重点分析评价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对水文环境、环境空气及声环境的影响与评估内容,值得引起关注与重视,以正确处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有大量研究报道指出:无论所建设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发与运行方式属于抽水式蓄能发电,是径流式引水发电,或调节性水库,其建设与运行势必会对整个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评估重点是了解项目建设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以及项目的建设与运行是否为生态环境或社会环境所接受。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第二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的评估。本文即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方面的技术要点进行评估与分析。
1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评估要点
1.1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与识别:重点关注所评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所覆盖区域与建设范围内是否涉及到农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需要进行特殊保护的区域,同时还需要重视对工程项目施工期间敏感性目标的.关注与评价。
1.2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概况的调查与识别: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体系中所涉及到的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附属工程,环保工程等建设内容,主要评估建设内容是否合理与全面,同时还需要从水资源,水电,以及流域资源等多个层面针对工程项目的规划符合性进行评价,关注规划内容具体实施中的情况与合理性内容。
1.3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枢纽部分选址,蓄水位,以及运行调度模式的评估:调查收集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工程建设区域沿线环境敏感性目标,了解相关敏感性目标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区位相关性关系,重点关注内容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选线,选址,运行调度方案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以及具体环保措施的合理性问题。
1.4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以及施工方案的调查识别:指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规划要求以及所对应工程区域生态环境条件,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特点以及具体保护要求,结合施工现场交通组织体系,施工道路建设方案,重点关注项目规划以及工程区布置的环境可行性,并系统论证环保措施的合理性。
1.5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期间以及运营期间的产污,排污情况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分析工程建设期以及运营期产污,排污情况时,应当重点关注相应策略是否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若工程项目建设涉及到移民安置方面的问题,则还需针对安置区内的环保措施进行评价。
2工程环境影响评估要点
2.1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评价。主要的评估技术要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是重点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的完整性水平,对环境保护目标与建设项目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重点论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后的环境保护以及修复措施(如针对施工场地的恢复,对料场开挖景观的影响等内容);第二是针对项目建设位置与生态环境及敏感性目标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生态环境中因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变化,提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所涉及到的国家保护性动物,植物应当准确预警,根据动植物对生活习性及生存环境要求,对包括植物移植、工程避让及异地重建等在内的环保措施进行细化处理;第三是针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进行评估,重点关注环境保护要素,明确项目建设区位与保护区,名胜区等在位置分布上的关系,评估两者间的符合性。若涉及到隧道工程项目,则应重点了解输水类隧道建设所导致疏水问题是否会对施工周边的地表植被等生态元素产生影响,并做出准确预测,了解环境应对方面的措施,分析隧道工程建设是否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产生影响,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第四是针对建设项目覆盖范围内的鱼类动物进行科学保护。重点研究并评估项目建设完成后对本区域内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情况的影响,制定针对鱼类繁殖季节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条件,评价过鱼设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完善对增殖放流站的选址,条件允许时可以提供相应的平面布置图和建设规划图。
2.2对水文环境影响问题的评价。主要的评估技术要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是针对碱脱水段下泄生态流量问题进行评价,制定在项目蓄水和导流阶段对应下泄流量的保护性措施,评价下游水资源受水库蓄水情况的影响,制定环境保护方案,评价生态小组的建设可行性;第二,应深入分析并了解受项目建设影响水文区域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水源现状,并对污染水源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特别制定针对敏感性水质指标的指控要求,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制定污染源的治理方案,加强对重点退水区域及水质保护河段的合理选择,加强农灌退水策略;第三,针对规模相对较大的水库类工程项目,必须重视对分层取水问题的分析,结合项目建设区域内的水温分布情况及运行特征,对所致水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研究可以有效缓解水温影响的相关措施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2.3对环境空气以及声环境影响问题的评价。要求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对项目建设区域内环境条件的调查以及对敏感性目标分布情况的评估,准确界定各种影响源因素的强度水平,遵循环境质量保护需求,重点围绕项目建设中料场开采及工程运输等内容的环境敏感性进行预测分析,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确保项目环保效益目标的实现。
3结束语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主要关注评价项目建设影响性质以及影响程度的显著性,以验证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水平,同时了解环境保护目标对工程项目建设内容的重要意义,以明确环保措施在实施中的优先等级。本文中重点针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关键内容与要点,望能够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前期了解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关系,从而在具体实践中有效实施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永仁.关于水利水电施工工地环境保护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16):91-91.
[2]罗鸿斌.谈山区河道规划治理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J].青春岁月,,(18):333.
[3]朱恩楼.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商品与质量,,(51):356-357.
摘要: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跟建筑物要求不相符合的地基。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当中的建筑物来说,存在很多对于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法。但是具体处理措施的选取要结合建筑物需求的地基强度,以及不良地基对于建筑物产生的实际影响而定。本文首先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中不良地基的影响,并重点提出了几种处理不良地基的方法以及水利水电工程中不良地基处理注意事项。
关键词:水利水电;不良地基;影响与处理
1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比较特殊的施工过程,在实际施工当中常常会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不良地基,也就是由于自然缺陷使得建筑物的稳定性无法达到地基要求的地基。不良地基会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带来很大的危害,假如事先无法进行有效的处理,工程在使用当中就会产生开裂的状况,甚至发生沉降与坍塌的状况,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因此,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当中,必须要对不良地基进行可靠的处理。
2.1地质缺陷使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无法达到标准规定值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与地基的地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建造在不良地质上的地基将会对地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外,地基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还与岩石与混凝土、岩石与岩石之间的抗压强度,破碎带、地基断层带与软弱夹层的抗压强度以及结构的安全性等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存在缺陷的不良地基还能够直接引发整体与局部破损问题的出现。
2.2不良地基容许值比水力坡降低
可液化土层、强透水层、淤泥质软土以及软弱夹层等均属于不良地基的范围,如果地基的孔隙率比较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地基渗透量超出标准值以及软弱土层管涌问题的发生,从而破坏地基,进而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及其安全性的提高。
2.3沉降量大
不良地基在受到某些外部因素(机械振动等)与水分的干扰之后,比较容易发生液化,这主要是由于在不良地基中,有许多的细砂层。发生液化问题之后,会对地基的承载力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在地基中也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失去稳定性的地基能够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性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水利水电工程中处理不良地基的方法
3.1可液化土层的处理
可液化土层指的是无粘性或者少粘性的土体,在受到振动之后,孔隙当中水的压力上升,土体的抗剪强度就会很快消失,导致土层产生液化,这样一来地基将会产生沉陷或者失稳,进而威胁到上部建筑物。对于可液化土层,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式:①除去地基中的可液化土层,加入一些强度高、防渗透性好的材料。②采用分层振动的方法将地基压实。③利用混凝土把围墙的四周进行密封。④在可液化的特层下面建造灰土桩与砂桩。
3.2强透水层防渗处理技术
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而言,强透水层重点包括卵石层、砾石层以及砂石层。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强透水层的影响,这是因为强透水层的存在,会损失大量的水分,甚至出现管涌的问题。通常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强透水层:清除强透水层,之后通过对混凝土进行回填,来对建筑截水墙进行修建;通过对冲击钻工具的利用,打出大孔径的孔洞,之后对混凝土进行回填,来对建筑截水墙进行修建;通过对高压喷射灌浆技术的利用,来对水泥防渗墙进行建造。将以上措施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得地基防渗处理的效果达到最佳。
3.3对坝基涌泉进行处理
坝基涌泉会破坏土坝的管涌流土,导致坝身变得不再稳定,也阻碍了混凝土的浇灌,最严重的还会发生漏水通道,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处理要求就是能堵就进行堵,可以排就实行排。通常应用以下方法对泉涌进行处理。(1)针对基岩涌泉来讲,查看可以进行封堵的地方,要应用混凝土进行封堵,如果是涌水量非常大的地方,需要把水引入到集水坑当中,然后利用砾石进行回填,接着进行抽水,并用混凝土进行封堵,最后进行回填封浆处理。(2)将活动逆止阀门安装在涌全出口处,让其可以将涌水排到库内,但一定要保证库水不能漏失。
3.4软土地基的处理
含有许多淤泥、高压缩性土以及淤泥质土的土层就是所谓的软土地基,其特点就是承载力较低,而且抗剪强度也不高。软土地基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流塑或者是软塑的状态,这能够极大地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软土地基的内部排水状况很差,这是由于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低造成的,在外界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土层的抗剪强度就会越来越低,土体中的水不断排出,软土层也会持续凝固,这样一来抗剪强度也会产生增大的.状况。软土层的透水性不好,自身含水量有比较高,所以,将会对地基的压实固结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软土层的性能不够稳定,承载力差,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通常来说,为了能够提高土层中淤泥软流层的稳固性,使其承载性能得以有效地提高,会应用及时固结排水法来处理软土地基,具体如下:第一,将软土地基中的土进行更换,在软土地基厚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对基础的稳定性进行提升,可以通过对回填渗透性好且含水量较低的材料进行利用;第二,通过对软土地基进行强夯,能够夯实孔隙率较大的软土地基,并能够有效地排除土层中多余的水分,从而保证软土层的凝固性;第三,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可以对其进行加固或者是灌浆处理,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特制的材料进行,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地基当中注入一定的建筑材料,从而使地基的强度得以有效地提升。
3.5对淤泥质软土的处理
淤泥与淤泥质土就是所谓的淤泥质软土,通常情况下,软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检查各个阶段的施工工作,对于不达标的施工工程必须杜绝竣工验收。
4水利水电工程中不良地基处理注意事项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由于其建造的具体规格不同而有着一定的差异,对于不良地基的处理方法要结合工程建造的具体状况来开展,在地基处理以前,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勘察,从而使地基的具体状况得以明确。在掌握不良地基的状况之后,应该结合不良地基的实际情况探讨各种处理方式的优势、劣势与适用情况,准备好各种处理器具。在处理不良地基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防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应该对环保工作进行做好,在工作完成之后,应该对处理的效果进行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返工,并保证处理工作的有效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造水利水电工程的时候,假如能够很好的解决地基问题,不仅会让建筑物变得安全稳定,而且还会得到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对国内各种处理地基的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出各种地基处理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地基的处理水平,进而给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泽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过程中移民搬迁心理探讨[J].珠江水运,2015,(4):28-29.
[2]程未炎.浅谈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56-58.
[3]刘国祝.浅谈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中有关不良地基处理的新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2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