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面向主动式配网的微电网技术论文(共含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难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论面向主动式配网的微电网技术论文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都对电力输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配电网很难满足更多的要求。尤其是在对间歇式能源的吸纳方面,传统的技术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将被动式电网转化为主动式电网,采用新的技术,实现对大量间歇式能源进行主动管理和控制,就成为了当前电力系统急需解决的问题。微电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其可以有效满足配电网的这种发展需要。微电网技术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配电网的工作效率,也能有效减少能耗,是我国能源及电力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
1.微电网技术概述
1.1微电网的概念
当前,不同国家对微电网的定义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我国,很多学者根据具体的国情,认为微电网主要是指具有分布式电源分派功能的特殊电网,这种特殊电网同时需要承担该地区的中小型发电模式。从微电网的定义看,其与传统电网的虽大区别,就在于其可以自主承担发电任务,因而具有独立运行的特点。
1.2微电网的特点分析
微电网主要通过分布式发电与储存能量的融合而实现的,因而这种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微电网接入大电网通常是以单点的方式接入。这样,在电网端,其就能对发电负荷和单元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分布式电源的互补性质,使得对能源吸收的效率大幅提高,同时也会使得分布式电源受大电网的影响更小;二是在并网运行的模式下,除了主电网可以提供电能之外,微电网也能提供电能给负荷。并且,当电网发生故障的时候,或者电能质量不高的情况下,主电网运行时,微电网就能主动断开,并能够作为独立的电网运行;三是微电网可以起到平衡能量的作用。微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其惯性很小,这样,当分布式电网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电能需要时,通过储存电能,微电网就能实现能量的平衡。四是微电网的运行方式更加灵活。微电网的运行模式既可以是并网运行,也可以是孤岛运行。在并网模式下,对于负荷而言,其电能既可以来自上级电网,也可以来自微电网。而对于微电网而言,其不仅可以从上级电网获得电能,也能将电能输送给上级电网。此外,当电网电能质量不够,或者其发生故障,微电网就能主动与其断开,实现独立运行。五是微电网的经济效益好。微电网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减少能耗,其对能源的利用率很高。因此,从环保和节能的角度看,微电网的效果更好,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低,且能满足用户对电能的需求变化,其发展前景很广阔,是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微电网技术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的应用
2.1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利用效率
微电网技术可以有效调节配电网中双向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因而能够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柔性消纳。这种对分布式电源功率的有效调节,可以在保证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将多余的能量输送到其他电网中,也可以输送到负荷或者微电网系统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对电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通过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主动式配电网可以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节能的效果。
2.2降低电网损耗
在传统的配电网线路中,由于长距离输电,往往会造成一定的电能损失。而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降低电网的损耗。在配电网中,如果电源与储能装置分布不科学,就会影响到配电网潮流的分布,使得电量损耗很难得到控制。所以,对于主动式配电网而言,如何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以及负荷的`合理分布至关重要。微电网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对电网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从而可以对潮流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实现降低配电网的电能损耗。
2.3提高配电网电压质量
在主动式配电网中,由于存在很多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并且负荷也有很多,这就使得配电网的电压分布不稳定,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并且,多数情况下,这种电压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这就容易导致电压质量不高,进而会直接影响到配电网中设备的寿命。所以,对主动式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进行控制尤为重要。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具备电压协调控制功能,能够对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装置的参数进行控制,使得主动式配电网接口处的电压得到有效控制,从而能够减少电压不稳定现象发生的概率。
2.4提高主动式配电网的可靠性
对于配电网工作,由于受到功率双向流动的影响,潮流分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分布式电源并网使用,也会影响到配电网的可靠性。而当微电网和主动式配电网并网运行时,就可以对用电质量和用电需求进行有效保障。并且,当运行中发生故障时,微电网也可以转为独立运行状态,从而能够保证供电的连续性。此外,微电网也会避免因为检修或电网故障而引起的断电现象。所以,微电网技术的应用,也能提高主动式配电网的可靠性。
2.5降低主动式配电网的管理难度
由于分布式电源分布分散,控制性能又弱,因此,在保证对用户正常供电和经济用电等情况下,就使得配电网的运行管理难度加大,配电网的能量信息也很难控制。微电网技术则可以对分布式电源和负荷进行有效整合。而且,微电网可以作为智能单元接入主电网,从而能够降低对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控制难度。此外,微电网还可以保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高电网的经济性,并能对主动式配电网中的能量传输进行调控。只需要通过对微电网的监控,就能将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这样就能有效降低主动式配电网的管理难度。
3.微电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
尽管微电网有着很多方面的优势,并且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微电网在应用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3.1电能质量问题
微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电压、谐波污染和频率/电压闪变等方面。由于配电网上存在很多负荷,因此,沿着线路,节点电压会逐渐下降。而当馈线与分布式电源相接后,系统电压降落就会减小。尤其是在负荷减小的情况下,分布式电源接入处的电压就达到极大值,有时候还会超过电压允许波动的范围,这就会出现高电压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通常需要限制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注入功率,并需要通过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接口装置对出口电压进行调节。微电网中需要应用到很多的电子器件,而这些电子器件就会带来谐波,谐波的振幅就会对配电网中的电压稳定性产生影响,破坏原来的电压波形,造成谐波污染。针对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安装谐波补偿装置,或者开发出性能更好的电子器件。在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存在不可控性和间歇性,同时,电子器件的大量使用也导致系统惯性降低。因此,当用户能量需求发生变化的瞬间,分布式电源就无法及时满足用户负荷需求。这种时候,就会出现频率/电压闪变,并对系统产生冲击。这种问题的解决措施,一般是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独立回路供电或者安装分布式储能装置。
3.2微电网控制及管理问题
微电网控制及管控问题主要表现在并/离网控制和能量管理两个方面。对于微电网而言,对其合理控制是最大利用能源的有效保证,也是实现能量优势互补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微电网应该保证无论是在并网模式下,还是在独立运行模式下,各个节点的电压和频率都应该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并且,微电网控制也需要注意电源与负荷之间暂时功率的差额的平衡,并能根据系统需要,实现与主电网分离、并列以及过度运行的自主性。能量管理是微电网使用优势发挥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网的能量控制多是采用分散式控制方法。这种能量控制方法尽管可以提高系统用电的灵活性,但是,对于微电网而言,其能量控制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方面,微电网的能量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间歇性电源,也要考虑到可控负荷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于微电网而言,单一储能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经济性和技术性的需要,所以,采用多种储能技术的配合使用成为了微电网能量管理的主要方向。而这也正是微电网能量管理的难点所在。
4.结论
微电网技术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技术,其在主动式配电网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电网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主动式配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配电网的电能损耗。所以,这种技术不仅具有成本低、管理便捷、可靠性高和灵活性好的优点,更是能够满足节能环保的发展需要,代表着未来电力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随着微电网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应用,其使用范围也将不断推广,并能有效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开松,谢永,涛贾嵘,沈渭程.面向主动式配网的微电网技术探究[J].高压电器,(06):97-100.
[2]王子豪,李祯,闫光太.浅谈微电网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12):188.
[3]李超,侯庆雷,崔大明.微电网技术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实际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5(36):32-33.
论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论文
论文摘要: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极有可能是数据库发展的方向,关系型数据库已显得力不从心,面向对象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数据库领域,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程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技术机理并不高深,但它的设计思想却极有价值。
论文关键词:关,键,词,数据库,面向对象,技术
(JinchangMunicipalPublicSecurityBureauGansuJingchang737100)随着应用的日趋复杂和智能化,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缺点一点点的暴露出来,人们迫切希望产生一种新的数据库解决方案来适应这些复杂需求。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呼之欲出。而这个解决方案极有可能就是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技术机理并不高深,但它的设计思想却极有价值。在传统的面向对象应用开发中,由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开发风格完全不同于面向对象风格,使得许多程序员难以从复杂的SQL编程中解脱出来(尽管已经有一些成熟的ORM技术框架,如Hibernate,但程序员仍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库代码工作),从而也无法从实质上提高工作效率。
1、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概述
面向对象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面向对象是一种新的方法学,也是一种认知方法学。它是一种支持模块化设计和软件重用的实际可行的编程方法,它把程序间的逻辑活动建立在对象间的消息传递之上,且设计上更加符合现实世界,更加自然,所以面向对象方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中提供面向对象的技术是为了满足特定应用的需要。随着许多基本设计应用(如MACD和ECAD)中的数据库向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过渡,面向对象思想也逐渐延伸到其它涉及复杂数据的应用中,其中包括辅助软件工程(CASE)、计算机辅助印刷(CAP)和材料需求计划(MRP)。这些应用如同设计应用一样在程序设计方面和数据类型方面都是数据密集型的,它们需要识别于类型关系的存储技术,并能对相近数据备份进行调整。
セ褂行矶嘤τ靡求多媒体数据库。它们要求以集成方式和文本或图形信息一起处理关系数据,这些应用包括高级办公室系统的其它文档管理系统。
ッ嫦蚨韵笫据库从面向程序设计语言的扩充着手使之成为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面向对象数据库。例如:ONTOS、ORION等,它们均是C++的扩充,熟悉C++的人均能很方便地掌握并使用这类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研究的另一个进展是在现有关系数据库中加入许多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功能。在商业应用中对关系模型的面向对象扩展着重于性能优化,处理各种环境的对象的物理表示的优化和增加SQL模型以赋予面向对象特征。如UNISQL、O2等,它们均具有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功能,采用类似于SQL的语言,用户很容易掌握。
2.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优点
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同是面向对象方法学,所以其具有了所有面向对象的优点。同时,由于数据库主要操作的是集合(而不是单个数据),所以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1)提高数据库开发效率
由于面向对象本身的亲和性,使得人们可以使用更自然的方式来开发数据库,而不必像关系数据库那样考虑到方方面面诸如规范到第几范式等等问题,大大的提高了开发效率。同时,由于面向对象开发的流行,人们往往更热衷于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思考问题,这也无形中提高了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效率。再有,应用于数据库间的交互将变得更加直接和方便,因为加入应用也是面向对象的,那么可以将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对象直接映射到应用程序的对象中。比如当前J2EE开发中流行的EJB以及开源的Hibernate等框架技术就是在关系数据数据库与面向对象间搭桥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而对于面向对象数据库来数,EJB和Hibernate等中间技术将显得无用,人们可以直接将数据库中的信息转换到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应用程序的对象中,而且效率更高(因为无需中间层的转化)。程序员可以彻底的从持久层复杂的开发逻辑中解放出来,投入跟为重要的业务逻辑开发中,而且再也不用写复杂的SQL语句,因为应用中的编程和数据库中的编程时一致的【1】。
(2)数据库本身可以完成复杂的逻辑
由于使用了面向对象方法学,在数据库中编写复杂的逻辑变得简单了,于是,人们可以在数据库中加入复杂的逻辑,而且可以和在应用中添加的逻辑相互衔接。目前,主流数据库都提供了过程化查询语言,但毕竟还是过程化的',它天生就不如面向对象方法高效简单,因此人们往往并不想使用过程化查询语言实现太复杂的逻辑,因为它将导致开发和维护困难,提升成本。
在数据库中使用数据库查询语言实现复杂的基于面向对象的业务逻辑是面向对象数据库的一大亮点。这不仅使得程序的开发和维护变得简单,而且执行性能也得到了提升(因为在数据中实现的逻辑总比在应用中实现的逻辑快那么一两步)。
(3)低冗余性和高效性
在关系数据库中,低冗余和高效一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状态。低冗余往往会使得查询困难并最终导致数据库效率降低(因为将产生可观的笛卡尔集或者生成复杂的查询优化方案,从而降低效率)。而在面向对象数据库中,查询将变成对对象ID和消息的传递(也就是方法调用),从而消除了大范围的笛卡尔集带来的困扰,提高数据库的访问效率。同时,由于面向对象的封装性,使得面向对象数据库在设计程序时天生就已经达到了相当于关系数据库中的第三范式的设计准则。因此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天生就是低冗余的。
(4)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
原因很简单,因为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本来就要求你把业务逻辑封装到一个个对象中,并通过给它们传递消息调用业务逻辑计算。这样,你就不得不首先把一些通用的业务逻辑设计在一个个类中,下次使用只需调用它们即可。同时,面向对象方法还有继承该概念,继承使得功能可以从一个类直接扩展到它的子类中。另外,多态,动态联编等技术以及设计模式的应用使得代码的可复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2】。
3.面向对象方法学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应用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可以应用于复杂的诸如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可以使用于传统的企业级应用。总之,面向对象数据库可以应用在所有关系数据库能够应用的地方,且在许多方面效能更高,比如人工智能和其他较为复杂的应用中。面向对象数据库现在已经存在一些实现,主要是三条路线:
(1)以关系数据库和SQL为基础的扩展关系模型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适宜于市场推广,缺点是无法做到纯粹的面向对象性。这个方式已经在各大主流数据库总得到实现,如Oracle、DB2等。
(2)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
这种方式是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的,研究持久的程序设计语言。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它是纯粹的面向对象的,缺点是难以进行市场推广。
(3)建立新的面向对象数据库
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些实现,如法国O2Technology公司的O2系统。优缺点与第二条路线一致,基于研究的目的,本文中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简易实现版本是以这种方式为基础的。
4.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沿着三种途径发展【3】:
1)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OODBMS)
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一种面向对象语言为基础,增加数据库的功能,主要支持持久对象和实现数据共享。利用类来描述复杂对象,利用封装方法来模拟对象行为,利用继承性来实现对象的结构和方法的重用。但是这种纯粹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不能支持SQL语言,不能和现有的数据库结合起来,在扩展性和通用性方面受到限制。
2)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DBMS)
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既支持SQL语句,也支持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传统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完美结合。全球的数据库生产商争相研发这种数据库产品,数据库生产商竞争的一个焦点是如何在现有的数据库中加入面向对象技术。
3)对象关系映射数据库系统(ORMDBMS)
对象关系映射数据库系统是在对象层和关系层之间建立一个映射层,使得数据源中的关系数据能够进入对象领域,并且作为对象供上层应用使用。
5、面向对象技术在数据库中的实现
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关系数据库中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把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对象作为关系数据库系统中的一种新的数据模型。关系表中的属性值包含对象指针,对象数据的操作在关系数据库之外进行。把面向对象数据模型(ODM)和关系数据模型(RDM)结合起来,对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扩充,但对象查询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一种方式是把面向对象接口添加在关系数据库中,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增加一个对象至关系转换器,将上层的面向对象模式转化为关系存储模式,存放到关系数据库中。这样,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中关系存储模型位于底层,数据库用户可以利用标准的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进行查询处理,用户输入的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被转换成关系数据库语言,从而对底层的关系存储模式进行查询等处理,同时将操作结果按照对象方式返回给用户。这种实现方式使得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实现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之间的模型转换时需要一定的开销,执行效率比直接面向对象数据库要低一些,但这种扩充方式实现比较简单。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第二种方式是如何实现的:
面向对象技术通过映射接口和关系数据库相结合,面向对象数据库强调的是对象的属性、方法和对象间的关系,设计这种类型的数据库需要理解对象到关系数据库表的映射方法。这种映射方法通过将对象类生成为SQL语言中的数据定义语言(DDL)来将对象转换成一个好的概念层的数据模型(DDL)【4】。
6.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有的数据库技术不能满足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CAD/CASE等领域的需要,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现有的数据库中应运而生。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的三种途径以及面向对象技术应用到数据库中的优势,通过在关系数据库中增加一个对象至关系转换器,把面向对象接口添加到关系数据库中来实现面向对象技术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Alex Kriegel and Boris M.Trukhnov.SQL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200
2 Bruce Eckel.Thinking In Java 4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600
论配网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电科论文
1目前较常使用的配电网通信技术优劣分析
在目前的配电网通信方式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即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配电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是主要的两种有线通信方式。
其中的配电载波通信又可以划分为低压宽带载波与低压窄带载波两种,该种通信方式下,能够很好的满足配电网络双向通信的需求,并且采用该种通信方式,不用进行通信线路的另外铺设,对于远程的数据监测及抄表来说是非常经济的一种通信方式,并且该种通信方式的技术非常的简单,易于操作,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也具有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的缺点,很多厂家生产的设备不能很好的兼容,并且受电磁干扰的现象比较严重。光纤传输通信具有安全性能高、实时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容量大、可靠性好的诸多优点,但是该种通信方式下,组网的成本较高,并且组网方式不灵活,这些缺点导致其在配网通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配电网中采用有线通信的通信方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建设其通信网络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并且通信方式不够灵活,这使得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
在配电网中常用的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有GPRS、CDMA、430M数传电台等,下面就对这几种无线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通信中的优劣性能进行简单分析。
1.1430M无线通信技术
430M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组网灵活、组网成本低、单站覆盖范围广的优点,但是将该种通信方式应用于配电网的通信中,也具有一系列的缺点,主要表现为:
(1)在电力行业中数传电台所采用的调制方式通常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透明的无协议传输模式,不能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也没有响应的纠错能力,所传输的信号很容易被截获,这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能是有较大影响的。
(2)该传输方式中进行数据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轮询,并且其周期是随着监控点的数量的增加而表现出现行增长的特点的,对于配电网通信的实时性要求无法满足。
(3)各个传输节点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也不能进行无线信号的同步,信道的利用率非常的低,在通信的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非常的严重。
1.2GPRS/CDMA20001X无线通信技术
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配电网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网络覆盖面积广、成熟度高的特点,但是该技术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如:
(1)资费比较高,运营商所采用的计费方式是以比特为最小的计费单位,导致其自费较高。
(2)该通信方式中的节点连通率较低,该传输方式中的传输网络中,主要的传输任务是语音传输,这就会导致电力数据业务在传输的过程中连通率较低,容易发生断线。
(3)该传输方式中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该传输方式中是租用相关的运营商的网络,无法满足配电网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性的要求。
(4)无法保证网络延时,在该种通信方式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网络延时,而配电网数据传输要求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这与
配电网络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2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无线通信中的优点
配网中的自动化通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总量大、信息节点分布广、单个节点的信息量小;并且要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对于传输带宽、时延、速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通过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分析,其传输特点正好能够符合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的要求,尤其是BWA技术,其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带宽分配机制非常的灵活等优点。通过对BWA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
(1)覆盖范围非常的广,对于零散分布的配网监控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覆盖,并且能够通过无线接入点信号交叉覆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保证各个监控点的传输可靠性。
(2)通过窝组网的架构方式,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双向数据传输,限制业务性能的只有带宽。
(3)能够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该种分配机制能够满足配电网中的不同业务需求。
(4)带宽非常的大,具有很高的.吞吐量,对于配电网的业务开展非常的方便。
(5)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为了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无线宽带技术中采用了MAC地址绑定、地址/协议过滤、防火墙等一系列的措施,并且具有很好的加密功能。(6)基于全IP架构,因为是采用这种架构,使得该传输方式能够兼容任何基于TCP/IP协议而进行开发的配电网业务。正因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以上所分析的一系列的优点,因此,在配电网自动化通信系统中,采用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信息的传输是非常可靠的,下面就对目前使用的两种主流的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优劣性能进行比较。
3各种主流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劣比较
WiMAX与McWiLL是目前国内的两种主流的BWA技术,这两种技术都采用的是宏蜂窝组网技术,但是二者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从整体上来讲,McWiLL相对于WiMAX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McWiLL采用的是智能天线技术,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并且具有较大的链路预算;
(2)McWiLL采用的是CS-OFDMA技术,成功克服了OFDMA技术在窄带业务上的缺陷,这使得其能够进行宽窄带业务的良好融合,并且该种通信方式在进行大量的窄带并发业务的处理时,具有非常高的通信效率;
(3)McWiLL采用的码扩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McWiLL技术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国家在政策上对其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而WiMAX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从国外进行引进,在国内已经没有频率资源,虽然两者的技术水平各有特点,但是从相关的政策扶持上来看,McWiLL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但是从产业化角度来对二者进行分析,McWiLL的主要市场是行业市场与专网,其联盟成员的数量也是比较少的,而WiMAX技术的企业联盟数量非常的庞大,尤其是在国外的发展非常的迅猛。
随着国内外通信网络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管是WiMAX技术还是McWiLL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必将在配电网通信中取得更加广泛的应用。
4结束语
配电网中的数据通信技术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目前配电网中的主要的数据传输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的优缺点,比较了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配电网中的优劣性,最终对应用于配电网传输中的主流无线宽带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配电网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