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校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盒豆腐渣

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竞技体校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共含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盒豆腐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竞技体校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

篇1:竞技体校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

竞技体校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国竞技体校两名优秀举重运动员(在实验测试中我们选取两人举起130kg动作并作为论文要研究的对象)。其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三维摄影方法仪器采用2台日本产的JVC-9800摄影机(拍摄的频率采用50帧/秒)定点拍摄,两机高度为1.5米,后通过埃立尔运动图像解析系统对三维录像进行解析,解析频率50fps,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动作空间点坐标、速度、关节角度和杠铃重心轨迹等参数[1].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数字滤波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6赫兹。实验过程中拍摄2名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所摄录象在录象分析系统上进行分析,并采用三维分析法,所得的数据均经计算机处理。

2结果与分析

为了讨论研究问题的方便,根据抓举动作结构特征,我们把抓举划分为五个时相(开始提铃时相,开始发力时相、杠铃惯性上升到最高点时相,下蹲至最低点时相,上举至最高点时相),四个阶段(提铃阶段、发力阶段、下蹲支撑阶段和上举阶段)。

抓举的第一步就是姿势要正确。根据计算机所得出的数据表明2名运动员在抓举预备阶段采用了比较合理的宽握距[2].从力学角度来看采用宽握距可以缩短杠铃上举的距离,便于迅速伸臂支撑,下蹲重心较低容易维持平衡,宽握距时两臂夹角大于90度,因此延长了上体运动落线,可增大上体前倾度,上体伸展的幅度也增大。另外从运动员预备提铃的影片可以看出:运动员在做预备姿势时均表现出头部稍后仰,挺胸、小腿紧贴横杠,两腿自然张开的技术动作,其作用在于提铃时能使内收大腿的肌肉参加工作,使杠铃重心更接近身体重心。

2.1提铃阶段

从研究结果来看,可以把提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0~0.4s)膝关节与髋关节同时伸展,利用伸髋力量和伸膝力量是杠铃几乎眼垂直的方向上升(。有数据表明杠铃前后移动小)。从杠铃的轨迹上看:有一个向身体方向靠近的很小的横向运动。膝关节一直伸展到131°±55°即达到本阶段的最大值时,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在膝髋并伸的过程中,膝关节和髋关节伸展的程度差不多,变化方向也一致。具体伸展的范围则因人而异与运动员的身体和技术有关;第二阶段时间(0.4~0.7s),膝关节由大变小至左膝为112°±9.8°,表现为屈,而髋关节继续伸展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这个阶段杠铃在上升的同时仍然有一个向身体方向的横向运动[3].

整个过程中,杠铃运动平均速度不快,但有随时间明显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提铃阶段末,发力阶段前,其杠铃速度由初速为0增为1.15±0.21m/s,杠铃位移0.37±0.61m.从这些数据表明;2名运动员在提铃过程中稍有用力不均的现象。

2.2发力阶段

发力是提铃中的最后用力,作用是把杠铃提到下蹲支撑所需要的高度和达到必需的.速度[4].下面就发力这一过程中膝角、髋骨、速度及其重心距离等进行分析。

提铃动作开始时,膝关节和髋关节角度几乎同时增大;在发力阶段髋关节角度最大值为161°±5.3°。上臂与躯干在矢状面上的角度发生逆转,(由减小转为增大),即开始提肘。在开始发力这一瞬间,杠铃速度既明显加快,达到最大值1.5±0.21m/s.提铃动作技术发力前,人体重心高度为0.62±0.17m左右,到发力末为下蹲支撑前,重心高度达到这一阶段的最大值为0.70±0.14m.

2.3下蹲支撑阶段

杠铃举过头顶后两腿屈曲,两脚着地,身体重心降至最低位置,臀部及大腿“坐”在小腿上,同时两臂在头上伸直支撑杠铃。下蹲支撑时,人铃先后下落,最后合在一起对地面产生很大的冲击力。要在瞬间大压力下稳固的支撑,必需在下蹲中有一个稳固的支撑,既在正确的支撑结构中肌肉突然紧张,“锁紧”各个关节[5].这一阶段中人体重心迅速下降,而当杠铃速度几乎为0时,身体重心速度达到最大值为-1.7±0.10m/s.

重心急剧下降。表明这2名运动员在这个阶段以最快速度降低身体重心,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下蹲支撑过程,并能稳稳的支撑住杠铃。

2.4上举阶段

当下蹲快结束时,两前臂甩直的一瞬,既“锁肩”,就是两前臂在头顶向外翻转(解剖学叫内旋)甩直,同时使两个肩胛骨向脊柱收紧。有资料表明,锁肩的好处直接影响上举动作[6].

当下蹲完成后,利用下蹲反弹力迅速起立。从下蹲时身体重心在y轴上下波动,膝关节角度的大小变化可以知道运动员在这一阶段中充分利用反弹力迅速起立。重心由原来的0.38±0.07m/s增加到上举稳定后的0.71±0.06m,其位移值0.51±0.08m.膝角由下蹲时的40.1°±5.2°上升到上举稳定时的174.1°±3.3°;髋关节角度也由原来的53.2°±2.8°上升到举稳时的166.2°±3.4°分析在这个阶段各个关节的技术可以得知上举时必须要使上体和臂部起静力支撑作用,上体挺直,腰部肌肉收紧并锁肩。

3结论与分析

3.1提铃时,杠铃有一个很小的横向运动,表明在提杠铃时紧贴身体,杠铃重心与人体重心位移小,便于杠铃与人的整体运动。郑志盛比张平预蹲的深度大,但郑志盛预蹲太深,因此在开始提铃时相张平的膝关节把握更好一些;在开始提铃时相郑志盛能够更好的调整好髋关节角度,并积极地伸髋展体依靠大肌群的肌力克服杠铃的重量。

3.2引膝发力时,膝关节与髋关节的角度变化方向不大,通过制动的方式将人体内力有下肢上传至手臂从而为翻腕做准备。

3.3下蹲支撑时,翻腕上举一气合成,重心下降快,做支撑工作时的肌肉紧张起到“锁肩”作用。

3.4下蹲结束时利用下蹲反弹力迅速起立,两前臂甩直的一瞬间既“锁肩”,一形成稳固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卉。三维摄影解析中人体关节角度的计算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27.

〔2〕王宗勇。对抓举预备提铃的动作与分析。上海体育学院院报,(4)。

〔3〕章旌红。举重提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武汉体育学院报,(4)。

〔4〕章旌红。举重发力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浙江体育科学,(6)。

〔5〕王向东,等。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体育科技,(2)。

〔6〕秦西。从力学角度看抓举运动的“近”、“快”、“低”三原则。体育与科学,(2)。

篇2:吉林省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分析论文

吉林省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分析论文

举重比赛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的优势项目和重要的夺金项目。抓举动作的技术相对复杂,运用现场影像对比分析和后期三维动作解析等生物力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举重的抓举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掌握的程度,建立运动学、动力学参数,为抓举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相关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吉林省举重比赛的6名吉林省青少年男子举重队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录像解析

采用2台JVCPX100摄像机在测试现场(举重队训练馆)进行正面和侧面(夹角90°)定点同步拍摄,拍摄频率为50帧/s,所取得的影像在QuinticBiomechanics和simi3D三维动作解析软件上进行分析。

1.2.2技术路线

采用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杠铃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根据现场反馈的影像资料,受试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基本动作结构均非常合理,但通过细节观察,发现2名运动员在提铃阶段杠铃中心轨迹有小幅度晃动,进而产生身体倾斜,会导致下一阶段的发力过程效率下降,而其余4名运动员由于准备姿势不够自然伸展,导致身体过于紧张,在提铃后身体重心前倾。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在抓举的整个发力过程中,动作方向应尽量保持和水平面垂直,杠铃中心轨迹产生的S型弧度要尽量减小,才能让运动员把最大力量集中于杠铃上升过程中的垂直加速度上,进而发挥运动员最大的力量效能。

2.2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在举重抓举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膝关节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双峰一谷的波动状态,双峰即对应技术环节中的两次发力时段[1].结合本次研究得出的数据,吉林省6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膝关节变化幅度分别为24.15°、22.88°、20.46°、19.37°、20.58°、23.78°,通过与世界顶尖选手的数据对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技术是一方面,身体能力的提高也同样重要,否则会影响技术的完成,尤其是在腿部力量方面,加大对应肌肉群的力量练习,会更好的帮助运动员充分完整的发挥技术动作。

2.3髋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在研究中发现,在抓举的技术完成过程当中,髋关节角度发生的变化与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大为不同,原因在于发力时间上的延后所导致,髋关节角度的变化是和时间的增长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只会出现一个波峰阶段,即在第二发力处[2].髋关节角在发力开始阶段到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变化幅度非常明显。本次研究中得出的数据,在首次发力阶段,6名运动员的髋角变化分别为95.27°、96.22°、97.83°、95.44°、97.29°、97.33°,从这一数据总结,我们看到髋角的变化幅度在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时,呈现优势数据,提示这6名运动员在髋关节变化幅度上体现的技术动作较为完美,说明抓举的技术动作定型和年龄并无必然联系,身体能力的不足不会导致此项技术环节的变形,对培养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2.4躯干角度变化

一定范围内的躯干角伸展有助于整个技术动作的顺利完成,如果波动过大,则会导致整个身体失去平衡以致于最后技术动作失败。从时间上看,躯干角度的变化在二维坐标系上展示的效果为先减少后增大,提示在首次发力时期,随着伸膝动作的开始,躯干角度是在减小,此阶段如果躯干角度伸展过大,会严重影响腿部力量发挥,进而到二次发力阶段,影响杠铃上送过程,导致技术动作失败。

本次研究的6名运动员在首次发力阶段髋关节并没有影响腿部发力,技术动作掌握较好,有利于二次发力完成技术动作。

3结论

在完成抓举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杠铃中心轨迹的垂直上升趋势非常重要,如果中间过程晃动幅度过大,会严重影响力量的发挥,产生水平方向分力,导致力量分散,进而使技术动作失败。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幅度影响首次发力技术的完成,间接影响整体动作发挥,加强必要的腿部肌群力量训练对完成引铃首次发力有必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毛勇,刘梦飞,等。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2):50-53.

[2]任景萍,刘学贞,王向东。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42-45.

运动员运动训练中茶饮料的作用分析论文

短跑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分析论文

河西学院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优秀的漏电保护器应用分析论文

竞技体校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推荐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竞技体校优秀举重运动员抓举动作的运动学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