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数据时代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枚胖子草莓”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数据时代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一、前言
对地观测是人类利用卫星、飞船、航天飞机、飞机以及近空间飞行器等空间平台和地面、地下的各种传感器设备获取观测数据,结合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地面物体和地理过程进行监测和预测的科学活动,其目的是更加深刻和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活动所依赖的地球环境和人地环境的规律和变化,增强人类对地球的利用和适应能力。对地观测研究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信息学特征。因此,除了地球科学方法论外,信息科学方法论也对对地观测科学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地观测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信号—数据—信息—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过程来展开的,并构成了“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挖掘—信息呈现”的数据全生命周期。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对地观测领域知识发现的方法主要是确定模型分析方法。在遥感技术的发展初期,观测数据量较小,用于数据挖掘分析的理论和模型也不够成熟,因此更多是依靠专业人员的目视判读进行信息解译和勾绘制图,然后再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对获得的信息进行修正。这种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观测数据量和日益复杂的应用模式需求。在数据量不断增大、信息提取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依赖于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分析新模式出现了。遥感信息反演的定量化成为对地观测信息深度应用的趋势,这种能力也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逐步满足了 MB(220 字节)、GB(230 字节)、TB(240字节)甚至部分 PB(250 字节)量级的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工作,从应用上解决了较大地理尺度上的复杂地学问题。提升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存储设备的规模已经成为解决观测数据量增大和信息模型复杂化所带来的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进入 21 世纪以后,对地观测技术又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大数据的出现给对地观测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对地观测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各种类型传感器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得国内外以专业化、行业化为特征的各类数据中心迅速崛起,对地观测领域成为数据密集型计算的一个典型应用。整个对地观测系统流程突出体现了“需求牵引—知识驱动”的概念和原则,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先导来发展对地观测卫星、传感器、平台、数据传输、信息处理、应用模型及相应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二、对地观测领域的大数据现象
在对地观测领域,各类分辨率的卫星产生的遥感信息无疑属于大数据。以我国遥感卫星为例, 年发射的风云三号 A 星搭载着 20 通道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和 10 通道的可见光近红外扫描辐射计,实现了对整个地球进行连续观测,随后与 年和 年发射的风云三号 B 星和 C 星组网,对地球开展每天 6 次的观测。卫星观测数据切割成 5 分钟段的数据文件,又将 250m 和 1000m 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的数据分别存放,每天产生的数据文件和数据量均非常巨大。要管理、处理和分发这些全球数据需要运用“大数据”的方式,而且需要大量的数据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研究算法,从数据中实时提取地球参数信息,进而为科研、业务的数据信息需求服务。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从海量遥感数据的获取、存储、提取与分发、数值处理,到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对地观测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体现了大数据的“4V”特性:数据体量大 (volume)、数据来源和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veracity)、数据增加和变化的速度快(velocity)。
国际上,美国和欧洲处理和分发中分辨率数据较中国稍早几年,美国处理 MODIS 数据和产品的方式、欧洲处理 ENVISAT/MERIS 数据和产品的方式可为我们借鉴。由于美国没有 MODIS 的后续卫星计划,数据的供给将随着传感器的失效而终止。欧洲的 ENVISAT/MERIS 于 年失效,只能提供 -2012 年间的数据。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规划已持续到 年,因而,在未来几年,中国的风云卫星中分辨率遥感数据在国际上将是重要的数据源,向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数据和产品,将是中国数据科学家肩上的重任。
1. 观测平台和传感器的数据获取
遥感数据获取是由载有成像传感器的遥感飞行平台来完成的。遥感飞行平台的`发展体现在:①先进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包括大型的综合卫星平台与小卫星星座;②先进的集成高—中—低空飞行作业的航空遥感平台;③全面一体化的对地观测综合系统。未来的传感器搭载平台将是由相辅相成的高中低轨道上的大小卫星平台和高中低航空平台组成的,天地一体化、全球性、立体和多维的观测体系。与此同时,对地观测传感器的数据获取能力将向着“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相分辨率)和全天候方向发展。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技术进步使得获取的数据量大幅度增大。比如刚刚退役的 Landsat -5 卫星在其29 年的在轨工作期间,平均每年获取 8.6 万景影像,每天获取 67GB 的观测数据。而 2012 年发射的资源 3 号卫星,每天的观测数据获取量可以达到 10TB 以上。类似的传感器现在已经大量部署在卫星、飞机等飞行平台上,未来 10 年全球天、空、地空间中部署的百万计传感器每天获取的观测数据将超过 10PB。
2.天- 空- 地一体化的对地观测数据网络传输
巨大的观测能力需要通过覆盖天-空-地的高速数据传输网来实现对地观测平台和全球地面接收站网络之间的数据传递。这种传输能力要通过一个由光缆、地面微波、蜂窝移动通信和低、中以及静止轨道的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的、服务于全球的、无缝隙覆盖的、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天-空-地对地观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现在,单个传感器的信号下传速率已经突破了 Gbit/s。
3. 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
标准遥感产品的快速生成需要高吞吐量、高精度及自动化的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规模化、业务化的标准产品生产的要求。标准产品快速处理的突出特点是即时性和大吞吐量,兼有数据密集、计算密集的性质。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需要利用庞大的网络计算资源,通过并行计算、分布式处理以及集群计算技术来实现网络化大数据量处理及多机分布式并行处理,以满足应用的需求。我们可以利用网格技术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来提供高性能和高吞吐量的计算环境,为完成计算密集型任务提供有力的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上多种闲置计算设备的处理能力,完成传统计算模式下不能完成的各种大数据量的计算任务,从而保证标准产品的快速处理和生成。
4. 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
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建设将以全球尺度问题求解和多样化实体数据设施建设为前提,基于传统空间数据设施和联邦数据设施,通过松耦合形式建立一种非中心化、虚拟化、按需服务化和全球化的数据服务体系。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各种对地观测数据中心,将在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的连接下,面向特定专题,与高性能的信息化设施结合,动态形成大量专业化的虚拟数据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可以汇聚和提供超大规模的数据,还具备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挖掘的计算能力。地球观测组织(GEO)所推动建立的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就是一种下一代空间数据设施,这种设施管理和处理的都是超大规模的对地观测数据和空间数据。
5. 数字地球与未来地球
作为和对地观测衔接的科学框架,数字地球是一个广泛的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解决地球的各种科学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未来的数字地球不再局限于进行地学数据的表达和呈现,而将成为一种对地球的各种学科的数据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的平台。同时,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 共同发起的“未来地球”计划将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向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论数字地球还是未来地球,其多学科的高度数据复杂性是非常显著的信息特征。和常规的单学科研究不同,在这种综合研究场景中,信息技术要面对的是多学科复杂数据类型之间的数据建模、数据发现和数据整合问题。
三、大数据在对地观测领域应用的典型案例
大数据时代的对地观测技术为发展空间地球信息科学奠定了基础,从对地观测过程的信息学特征可以清晰地看到此领域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大数据研究普遍存在着“只有数据、没有利用”的问题,导致搜集数据、存储数据付出的成本被浪费。据报道,通过遥感卫星获得的影像数据中,目前得到应用的不到 5%,多半数企业不知如何从数据中获得价值,因此这个问题急需解决,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内外创新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为遥感图像应用找出路的典型案例,希望能够扩宽我们的视野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借鉴。
1.Digital Globle: 遥感图像 + 大数据分析助力寻找马航 MH370 迷踪
马航失联客机 MH370 去哪儿的问题,牵动着全世界的心。为了找出谜题的答案,寻回239名乘客的信息,各方为此动用了许多手段,包括直接分析飞机上设备发出的各种信号,卫星和雷达的天罗地网等先进的科技方式,调遣各类船只前往可能事故区域搜网式调查,可惜都无果而终,就在失联事件发生的 12 天后,澳大利亚宣布从卫星影像中找到了疑似马航 MH370 失联航班残骸,广袤的洋面找一架飞机如同大海捞针实属不易,虽然还未能确定残骸是否来自于 MH370,但在短短几天内在能够通过海量的卫星图片发现如此重要的线索可见其背后的数据分析能力之强大,支撑这一能力的正是大数据技术,快速定位残骸坐标体现了大数据技术在处理海量高分遥感图像上的速度优势,展示了大数据与遥感技术的融合将在灾难救援方面的关键作用。
2.Skybox Imaging:迈向大数据时代的商业遥感成像公司
Skybox 成像公司成立于 年,目前员工不到 60人,是名副其实的“小”公司,但却在多轮融资中备受风投的青睐,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将其评为 最具“摧毁性”的 50 家公司之一。
3. 禾讯科技:商业化卫星遥感服务现代化农业生产
农业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由于农业资源、环境及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大数据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而且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物联网的应用,非结构化数据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其数量将大大超过结构化数据,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断产生的大批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获取、挖掘、存贮、处理与智慧应用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大数据情境下对地观测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量变到质变
对地观测领域的大数据现象,在不同尺度上对现有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对地观测领域的大数据现象包括 4 个方面:①数据量剧增,已经达到 PB 量级;②数据类型多样,来自空基、天基的各种不同成像机理及数据获取方式、不同时空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的传感器数据和地面台站的观测数据及实验模拟数据、统计数据等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数据类型;③应用场景众多,目前对地观测数据在气象、水文、能源、农林种植、工矿开发及灾害应急等诸多领域体现了其应用价值;④应用服务时间尺度多种多样,天气预报、灾害应急等需要实时或准实时的数据分发反馈,而地图测绘、土地变化等则需要中长期的对地观测数据,不需要高时效性。
2.多数据中心协同处理
传统的对地观测知识发现的科研模式在大数据情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原因是传统的科研模型不具有普适性且支持的数据量受限,受到数据传输、存储及时效性需求的制约等。因此,新知识正更多来自于大数据的使用,数据生命周期中信息学流程的变化正引发传统科研模式的变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对地观测活动,需要为有不同应用需求的用户提供恰当的数据产品及信息资源,要求对地观测数据实时处理及快速分发。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多中心协同计算,通过构建分布式多中心计算环境,将大量松散绑定或独立的数据处理任务动态分配给闲置计算资源,实现资源动态调度及任务分配。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有效地调度计算资源及跨异构系统计算时如何维持系统的高性能等。
3.模型驱动到数据中的知识发现模式
传统的数据生命周期信息学流程是从数据到信息,再通过模型进行知识发现。而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可用模型已不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模拟推演,因此由模型发现知识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4.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
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全球变化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文圈并涉及外层空间,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圈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的影响过程和规律,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相融合的面向大数据的新科学研究方法,也需要科学数据和互联网数据之间的全新耦合和整合方法。
空间对地观测现状与未来发展
航天技术是未来世界各国争夺空间资源的重要技术,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发展航天技术的核心目的之一.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已经发射了数千颗航天器,可见对地观测领域竞争的激烈,由各种卫星组成的对地观测系统不仅能满足军事的'需要,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而且还可以满足面向各种民用,国民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的需求,本文简要介绍了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现状,包括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瓶颈,接着分析我国航天对地观测系统存在的差距,最后谈谈对我国未来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一些看法.
作 者:项德良 邓毅博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 年,卷(期):2009 “”(8) 分类号:P35 关键词:对地观测 卫星 空间信息 遥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通过从政府重视程度、产业化发展以及品牌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而分别从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和科学技术的层面入手讨论了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承德市;文化产业;科技建设
前言
承德市作为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名扬海内外的避暑山庄,还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红山文化,承德市是一座具有充分丰富和底蕴的历史文化城市。同时,承德市还拥有丹霞地貌以及木兰围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历史人文文化就是承德市的一个产业、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一个城市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近年来也一直以避暑山庄为核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带动城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整合现阶段的承德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承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由于近年来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许多城市都将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摆在了首位,而忽视了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与之相反的是承德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长期以来一直对承德市的文化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资金和人力上都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承德市的领导也通过将文化发展列入承德市发展规划之中,进行全面综合的战略部署,以理顺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路、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率。在文化发展列入全市的发展规划之后,承德的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以避暑山庄文化研究为核心,包括周边满、蒙、藏等少数民族寺庙景区的历史人文文化景观研究为辅。同时,也形成了媒体、网络等多种文化形式宣传带动的格局。
(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运作僵化
虽然承德市领导对文化建设发展高度重视,但需要认识到承德市的文化建设发展形成产业化的格局起步较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承德市也仅仅是注重对文化的建设,直到21世纪初期,承德市才在国家的发展规划基础上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开发和建设。这造成了承德市的文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还造成了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化不明显。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包含了各种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各类媒体的建设发展、各种网络化服务建设以及相关的文化产品设备等。但目前承德市在文化产业的布局和建设中也仅仅开展了历史人文景观的参观游览。对于各类媒体中的文化宣传以及网络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布局等工作则有待进一步开展。不仅如此,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运行过于僵化的现象。受制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往往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牵头管理和建设。但真正落实到实际的发展工作中则要由各个文化公司和文化企业去完成。由于文化主管部门负担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任务。这就使得文化主管部门往往会出现过多的干预文化公司和文化企业的现象,进而导致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过程中存在僵化的问题。同时,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城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作为三线内陆城市,在经济上对于各类人才而言,与沿海城市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这就使得承德市难以吸引大量的`文化产业建设人才扎根承德,为承德的文化产业发展做贡献。
(三)品牌较为突出、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研究可以看到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但也要认识到承德市的文化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上,在国内、国际只要谈到承德就会与避暑山庄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品牌建设的成果。可以说承德的文化产业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格局、品牌建设较为突出。承德市在进行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将其视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更将其看做促进承德市整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承传文明,德行天下”这一承德精神就是在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凝练出来的。而这一精神也是引领承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形式更加丰富完善
近年来,包括动漫、网络以及主题公园等形式的文化产业相继步入人们的视野。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新兴文化产业形式是对其更为详尽的补充。通过与新兴文化产业结构相融合,承德市在文化产业的形式上将会更加完善,进而做到一次开发、综合利用的目标,将佛家文化、藏传文化以及皇家文化等多种文化进行融合。同时,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产业也有助于承德市打造出一条文化产业链,将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节点加入文化元素,进而增强了承德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例如,未来承德市可以通过开办避暑山庄摄影文化展览等形式的活动,将文化建设融合进摄影、人文等文化产业链,进而使得产业形式更加丰富。
(二)科学技术将助力文化产业建设
未来的发展中,承德市文化产业不仅在形式上将更加完善,还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产业化发展。未来,借助3D虚拟技术和网络服务,承德市可以将避暑山庄完全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进而引领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人文景观。同时,这种方式也减轻了景区人员过多的压力。3D虚拟技术的使用不但不会减少避暑山庄的参观浏览量,还会因更多的人对承德避暑山庄的了解而增加慕名前来的游客。不仅如此,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也是未来承德市文化产业的一个大趋势。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文化企业可以了解到游客对承德市历史人文景观的关注点,进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改进。未来的时代必然是数据的时代。这也决定着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朝着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一方向发展。
三、总结
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近年来也一直以避暑山庄为核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带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整合现阶段的承德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承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领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品牌较为突出、带动作用明显,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很好的改进。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使文化产业形式更加丰富完善,发展包括动漫、网络以及主题公园等形式的文化产业;以科学技术助力文化产业建设,未来的发展中,承德市文化产业不仅在形式上将更加完善,还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产业化发展。
宽方位三维观测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通过分析对比目前生产实践中所使用的几种常见的窄方位与宽方位观测系统、多接收线与重复炮点的宽方位观测系统、陆上水网地区与滩浅海过渡带的宽方位观测系统的`参数与属性,说明了三维地震采集宽方位观测系统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应该大力推行的技术.提出了对于道距、线距和炮点距完全规则相等的全方位三维采集观测系统的理想目标,认为海底电缆(OBC)技术、陆上万道采集系统、微机集群技术的推广使全方位、高密度及高覆盖观测系统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成为可能.
作 者:冯凯 和冠慧 尹成 田继东 赵维坤 作者单位:冯凯(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部)和冠慧(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部)
尹成,田继东(西南石油大学)
赵维坤(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刊 名: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年,卷(期): 28(6) 分类号:P631.422.14 关键词:三维地震 采集设计 观测系统 宽方位 窄方位探析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论文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管理理论,将管理以及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出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施行对于社会的管理职能,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目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即便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处理事务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三0%,能对于现有政府形态施行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因而,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1段漫长的路要走;同时,不可否认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下面笔者试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示状与趋势作1个分析: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二0世纪八0年代早期,从国家鼎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利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阅历了下面4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筹备阶段二0世纪八0年代―一九九三年)、“3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一九九三年三月―一九九七年四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开展阶段一九九七年四月― 二0一0月)、“3网1库”阶段(发展阶段二000年一0月至今)。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我国电子政务出发点比较低。这是由于我国整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而,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二0世纪八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二0世纪的六0―七0年代就完成为了。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因为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进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进”以及需求的“拉动”下从1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以及动身点更具多样性。因为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树立进程中,政府对于经济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扭转,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流动,因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1步增进政务流动的变革。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二00三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于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一九一个成员国中排名第七四位。下面,从下列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扼要叙述:
(1)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遭到热切以及广泛地关注。
二、游览、经济开发区等首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显明高于1般地区。
三、东西差距显明,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迟缓,大众关注率不高。
(2)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穷,仍将继续维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堪称商机无穷,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无比显明,电子政务领域特别如斯。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到达二000至二五00亿元人民币。此外,在第3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利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当在四00亿元摆布,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而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维持上升势头。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引言
电子病历是美国麻省总医院于 1960 年开发并投入使用的, 目前电子病历档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临床决策、医疗教育、科研文献检索、 患者服务、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规划、医疗保险、远程会诊等方面。 1980 年我国开始出现了有关“电子病历”的概念, 年起电子病历的试点工作开始陆续开展[1]. 如今电子病历的实施和应用已成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 我国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数据不在一个平台上,缺乏规范,很难实现信息共享。 本文旨在通过相关分析了解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希望能对研究者探究方向提出改进建议, 进而对电子病历的发展瓶颈提供帮助。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信息来源,检索式为:关键词=“电子病历”并含“医疗信息化”,检索时间为 年 4 月 28 日。 检索出 666条结果,剔除掉期刊简介、征稿启事等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 239 篇,最后得到核心期刊论文 427 篇。
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基础。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研究文献的年代、作者、期刊来源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首先收集相关文献,导出作者、年代、关键词等字段,利用 Excel 工具进行预处理并完成作者、年代、机构及期刊的数量统计, 再利用 Ucinet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最后采用 Netdraw 进行可视化展示[2].
2 我国电子病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1 发文作者分析
2.1.1 高产作者分析427 篇论文统计出作者数量为 422 人。 其中发文量为 1 篇的作者数为 390 人,占总数的 92.4%,说明在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尚未形成。 高产作者发文量如图 1 所示。 根据普赖斯定律,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N=0.749× Nmax姨[1],其中 Nmax是统计年限内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该领域最高产的作者为庞涛,发文量为9 篇,经计算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为 2.247 篇。 因此发文量大于 3 篇的即为高产作者,共 13 人,占总数的 3.08%. 高产作者累计发文量 64 篇, 占总数的14.99%,所占比例较小。 其中,庞涛,《中国信息界(e医疗)》副主编,研究方向:通过对医疗信息化相关产业和人员的访问探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与未来。 研究领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电子病历。 朱杰,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研究方向: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和临床数据处理,从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开始架构信息化对临床医生日常业务操作的支持,研究领域:移动床旁医嘱和电子病历。 陈钧,《中国信息界(e 医疗)》主编,研究方向:中国医疗改革与和谐医疗研究领域:中国医疗改革,电子病历。 分析发现,高产作者人数占总作者人数的比例较小,仅占总数的 14.99%,这一现象表明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者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较大的研究规模,因此对于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相关学者的关注,形成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
2.1.2 合作度与合作率分析文献的合作度和合作率是反映某学科研究者合作智能发挥程度的重要指标, 是考察智力合作劳动组织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重要参量[2],合作度反映合作的广度, 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领域科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合作率则揭示合作的深度,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领域的合着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二者数值越高,表明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 电子病历的研究从 年起大幅增加,因此笔者选取1999--- 年的论文进行合作度和合作率的分析,其结果如图 2 所示。合作论文数量为 110 篇,占 1999 年以来总论文的 24.94%,整体合作率较低,说明我国近十几年来知识组织领域的合作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研究深度的加大,该领域的合作率会增加。
由图 2 可知, 合作度和合作率都呈波浪上升趋势,有上下浮动,但是总体水平逐渐增加。 年合作率达到最高峰。 - 年期间,合作度大幅增加,2009 年达到峰值 2.074. 年合作度有所减少,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的范围增大,研究人员增加,研究方向增多,导致合作的广度有所减少。
2.2 文献来源分析
文献来源统计主要是通过分析领域文献主要的期刊来源状况,为读者、学者获取信息、发表论文提供指导,方便主办方把握办刊方向。根据文献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中国信息界(e 医疗)对电子病历的研究期刊发布最多,其次是中国数字医学、中国医院院长,大部分的发文机构的发文数量在五篇以下。 说明我国电子病历相关研究比较少。
经过筛选、合并,统计出国内刊载“电子病历”有关论文的期刊共 262 种。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载文的核心区期刊载文量应为总载文量的 1/4, 统计出的载文量大于 6 篇的.期刊共 8种(见表 1),总载文量为 168 篇,占总载文量的 38.09%,所以这 8 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基本可以代表国内“电子病历”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这些期刊的来源均为医药、卫生领域,统计出的其他期刊也大多来自该领域, 少部分来自计算机领域和教育领域。
2.3 发文年代分析
文 献 年 代 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受关注程度,揭示研究的纵向规律。
我国“电子病历”领域文献的年发文量及增长率见图 3.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在“电子病历”领域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九十年代末,但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子病历“的概念得到更多注意,但并未持续,核心论文发行量变化大。 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对电子病历了解十分少,电子病历系统也有安全泄露、 输入不方便等诸多弊端。 可以看出 年是一个稳步且较大幅度增长的阶段,说明在这一阶段”电子病历“高速发展。
原因是在这一阶段,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人才的投入。 在一些试点的医院硬性规定安装电子病历系统,这为电子病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4 关键词分析
论文中所标引的关键词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主题。 笔者通过对整理出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后得到全部共 540 个关键词, 经过筛选排查后利用得到共 70 个关键词建立共现矩阵,继而用 Excel 生成数据透视表, 导入 Ucinet 中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得到基于节点在网络中作用大小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的箭头指向的圆点代表高频关键词节点,箭头越密集越大,代表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越大。节点之间的关系用实线连接,实线越密集,代表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强。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 高频关键词网络以电子病历、数字化医院、区域医疗、医疗信息化为核心,这四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最紧密, 是该领域的核心关键词; 此外与其他节点联系较紧密的节点有质量控制、数据挖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反映出电子病历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 剩余大部分关键词密集度较小,彼此之间联系较松散,说明电子病历的发展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处于发展初期。
与关键词电子病历相连接最多的关键词有医疗信息化、临床医疗、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诊疗系统、信息安全等。 表明电子病历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技术和医院信息管理,探究改进诊疗系统、个人信息安全和医学影像系统等方面和讨论对数据库管理、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电子病历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对临床医疗和远程医疗的研究, 探究如何通过电子病历改进医疗模式为病患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
与关键词电子病历相连较多的关键词有业务流程、区域卫生信息、医疗服务市场、卫生资源分配等, 表明电子病历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区域医疗统筹规划体系,建立公平的就医环境,合理分配使用现有医疗资源, 以避免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
与关键词移电子病历相连较多的关键词有医疗保健、医疗保险、法律、中医现代化第三方认证机构等, 表明电子病历的研究也倾向于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电子病历与保险业、金融业、公共卫生业等其他社会基础行业的关联, 从关联中探究建设发展电子病历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现状
国外电子病历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1960年,而国内首次正式出现电子病历的概念是在 1994年[4].截至 2015 年经过近21 年的发展,我国电子病历已有很大的进步, 对于电子病历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与多样化, 但由于目前电子病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导致了电子病历发展与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核心期刊关注度有限。 发表有关相关文献的医药卫生类的44 个核心期刊中只有三个期刊的发表量超过了 5%,文献的发表期刊的分布较为分散。 由此发现近年来电子病历发展迅速, 但是只有少数核心期刊注意到了其重要性, 多数期刊并未将这方面的文章作为重点关注。 可见该领域尚未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来源群。
(2)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在统计出的第一作者中高达 92.4%的作者发文量都仅为 1 篇, 根据普赖斯定律所统计出的高产作者也仅为 13 人,高产作者的累计发文量也仅为总数的 12.94%即 64篇, 说明在在我国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在对高产作者进行进一步分析时,发现以部分高产作者为核心形成了一些研究团体, 但这些研究团体并不固定,同时团体间信息也不共享。可见在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中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各方各行其是,沟通不畅,研究内容重三迭四,踌躇不前。
(3)研究局限化。 Ucinet 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服务形式及内容,更加关注其管理与技术, 但对其使用和模式的多样化关注不多, 对政策改革和基础设施等基本方面的问题关注度较低, 即侧重对电子病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而对电子病历具体实施和支撑较为薄弱。
3.2 关于趋势
(1)建立系统体系。 电子病历建设的过程需要建设者、 使用者和政府能够对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善, 建立系统的研究体系有利于纵观全局。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研究者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并不少,但过于零散。针对这种现象,权威作者或机构应当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织,使各研究者在这个组织中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加快研究的步伐。 同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多数作者都是独自完成一项研究,合作作品较少,高产作者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者,如果能够加强合作,不但能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更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加入以形成庞大的研究团体。
(2)转变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重复率较高,是研究局限化的本质原因,必须转变研究观念,从分散状态转向系统,从理论逐渐向技术转移。 例如,公众在使用电子病历时遇到的如信息泄露、 检索太速度慢等技术问题,研究者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目标,探究能够实现用户需求的技术[5]. 在技术研究成果方面,我们的技术设备还不够完善,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内学者可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或类比研究,引导技术人员明确开发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分析表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电子病历发展意义等的理论性内容, 这并不是用户最终需要的。研究者应该加强对实质性服务的研究,加快电子病历检索速度、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统一平台医疗方案共享等创新型服务的实现步伐。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 分别从发文作者、期刊、年代、机构、关键词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了我国电子病历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够集中化, 没有特定的组织团队针对这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本研究由于更侧重定量的研究,对文献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深层的讨论, 但本文对关键词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对电子病历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保真 ,刘志国。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4(6):105-108.
[2] 孙雨生 ,陈卫。 我国网格服务研究进展 :基于 CNKI(-2012)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J]. 现代情报,2013(7):102-111.
[3] 谢彩霞。 科学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4] 汪春亮。 基于 XML 的电子病系统的设计及数据交换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梁铭会。电子病历系统功能介绍评估 [EB/OL].[2014-2-25].
图书馆在大数据背景下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保存、应用以及开发信息等基础工作上,还应该分析一些繁琐的数据,并给予正确处理。所以图书馆在研究发展方向时,必须应用大数据对读者行为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进一步探寻他们自身的真实需求,然后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得图书馆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拓展。与此同时还要对以后的服务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推断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进而为读者配置优质化的图书资源。
一、图书馆在大数据背景下受到的影响以及需要面临的挑战
国外的一些研究学者曾分析和研究了大数据,并认为现在很多领域都需要数据的支持,且数据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随后,各界人士也开始了对数据的研究,并得出各种各样的定义,可是这些定义存在一共同之处,就是“大”这个字,“大”既表示多样化的数据信息,又代表了众多不同的价值意义。所以,IDC对大数据的特性进行了总结,认为大数据具有大容量、大流量、多种类和高价值等特性。这些特性表明大数据蕴涵以下理念:其一,大数据背景下业务以及特征即深入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其二,数据非常复杂且多样;其三,有一种产业就是处理众多数据。因为大数据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其IT架构有可能会发生改变,还会对应用数据较多的环节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1]。而图书馆在价值取向以及数据对象方面较为类似于数据分析,所以,大数据的到来一定会影响到图书馆工作。
1。大数据为图书馆创建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图书馆在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应该了解广大读书的服务需求、数据结构的类型,同时还要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挖掘。所以,针对图书馆实行的服务创新发展而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深入。怎样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图书馆应该应用的服务模式以及发展进行预测,是现在图书馆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2。大数据能够指引图书馆的发展
通过分析大数据下图书馆的发展,我们将会发现未来大数据将变成图书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化发展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中,大数据图书馆这项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同时管理方式以及服务模式都逐渐在深化。所以,笔者认为未来图书馆将把大数据作为重点的发展方向[2]。
二、图书馆在服务方面的创新发展方向
1。对读者的数据以及信息加强重视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中众多数据信息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其竞争力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前为整合资源信息,现在变成了分析信息,在读者逐渐增加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对众多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所以,图书馆在优化建设时,应该把大数据当作重点内容,并不断更新目前具有的数据量,有效整合所有的数字、文献和网络等资源[3]。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该对非结构化的数据建设加强重视,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收集一些与读者信息行为有关数据,然后再进行整理,尽量可能应用大数据这项技术挖掘到读者的更多信息。
2。对大数据分析进行研究
大数据分析即进一步对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然后获得到一种崭新的行为数据。
现在印度已经有100多家数据公司开展了数据分析业务,譬如:Zinnon公司、Edge公司等。据印度有关人士预计未来3年内,大数据行业将会迅速扩大自己的规模,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大数据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针对目前图书馆而言,想要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就应该积极的对大数据分析进行应用,使自身获得到更强的竞争能力,让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为图书馆增添活力。所以,图书馆能够对读者的爱好以及借阅方式进行数据分析,进而从现有资源当中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信息。图书馆还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读者需要的信息进行分析。此种分析语目前图书馆为各大企业用户制定的信息情报参考以及竞争情报分析较为类似。同时,此类分析时必须注意应该针对目标和对象的不同制定出合理决策,然后收集众多资源将此问题解决。
3。为读者提供智能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
智能化的网络服务模式可以让广大读者享受到智能化设备给他们到来的便利,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搜索以及整合,进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读者在对信息进行定制时,可以选择界面方式,还可以选择服务方式或者是资源方式,确保搜索到更加有用的电子期刊以及数据库和词汇等。通过职能化服务模式还可以设置阅读界面上的图标大小以及排列形式等,同时,此系统还具有发送信息和邮件的功能,以方便提供读者帮助。此外,我们还能够通过一些职能软件使大数据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通过“我的图书馆”这个服务系统让学生享受到“我的连接”服务和“我的更新”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其中康奈尔大学、北卡罗大学以及犹他大学等都先后建立了“我的图书馆”系统,此系统在输出以及整合资源信息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4]。智能化服务当中“我的连接”主要负责对一些数字化资源进行收集,读者可以将自己的需求以及信息资源输入到其客户端中,然后读者就可以在任一台电脑上进行登陆,这使系统应用变得更加的广泛和灵活。“我得更新”可以对资源进行及时更新,此系统会定期对图书目录进行检索,然后以邮件的方式传输给读者。
结语
通过分析大数据下图书馆服务情况之后,发现如果想要提升服务质量,就需要应用大数据来丰富图书馆的资源信息。同时,还要对图书馆进行信息化建设,以获得到更好的服务效果。除此之外,针对服务模式而言,要改变以往图书馆中所应用的服务模式,应用创新的服务理念以及模式,让读者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进而保证大数据图书馆顺利建设成功。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论文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内部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巨变。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在维护国家经济法规、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实施内部审计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阻碍了其监督和控制成效,导致内部审计制度的发育不够健全。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是当前企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1 内部审计环境有待改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内部审计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久远,而且过去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上到企业所有者、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大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目的、性质和作用了解不深,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存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人认为审计就是在“找茬”,会影响工作氛围的融洽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限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客观上造成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在认识和沟通上的障碍,使内部审计工作环境不够宽松和谐。
1.2 对内部审计的态度不够重视
目前存在不少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受到长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企业管理者思维欠缺前瞻性,运营管理企业时未充分考虑到制约机制中,狭隘地认为审计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没有重要作用。这样内部审计部门就不会得到重视,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合并到其他部门,或直接取消。内部审计部门由于未被足够的重视,便无法全面展开职责范围内的审计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做出成绩,这样就更加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其工作开展就更加艰难,如此便步入了恶性循环。
1.3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审机构的地位不合理,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
内部审计所处的领导层次越高,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反之,则不利于审计部门客观公正地发挥作用。在我国,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很少,主要是一些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企业,其他大多是在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的领导下工作,在一些较小的企业里,甚至有财务经理兼管内部审计工作的。这样就会导致审计工作存在很大弊端:很容易引起财务舞弊,而且审计主要集中在财务材料,在内部控制系统、经营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审计可能被疏忽,影响内审作用的'全面发挥。
1.4 内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与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总体上素质不高,水平和能力还不能完全达到一个出色的内部审计师应有的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短期内培养出来的合格内审工作者不多;二是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从财务部门转换而来,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会计知识较丰富,但精通管理原理和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控制的人才稀少;三是对现代审计手段和技术,如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普遍缺乏认识,更谈不上运用。
2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2.1 审计人员从财务专家型向综合型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内部审计由单一侧重财务逐步向管理经营等综合领域发展,审计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理论,也要懂得金融、经济、法律、统计及信息技术等知识,这样才能做好审计工作,维护所有者利益。为了紧跟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技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2.2 内部审计的职能将从监督向服务转变
目前,我国的内审人员习惯于监督检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项目立项时,往往按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常规项目立项,很少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进行立项,对企业的内控不能进行系统评价,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电算化的普及,账面上的错弊越来越少,内审重点也将向内控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为组织提供咨询服务。
2.3 内审机构在公司结构中的地位将更高
全球化浪潮对各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监督。随着企业制度的逐步规范,大规模企业集团将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立组织机构,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及审计部,审计部的地位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于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 结论
现代企业制度使内部审计的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充实相关专业知识,促使企业改进整个管理系统,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