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王尔烈片观后感(共含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偶尔吹下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肩担明月,两袖清风”,人们用这两句来形容一个人为官清正、廉洁。而今天我用这句话来形容心态,形容那种空灵、无执与坦荡的心态。
一个人其实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有这种心态。
我见过一位这样的人:他身价百万,可是一点架子也没有,与我们这些穷哥们相处得很好。当我们到他家里串门的时候,他都亲自下厨为我们做最拿手的菜。他的为人处世真的是坦坦荡荡、稳稳妥妥,给人以信任。
还有一位穷哥们,他虽然穷,可是实干,因为没有什么手艺,赚的钱也不多。但是他无论做什么都十分认真,老板也很看重他。他从不巴结有钱有势的人,用他的话来说,早已参透一个词──安贫乐道。
他们二人境遇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开心、知足。
衡量一个人幸福的因素不全是物质方面,更是心灵和精神方面的。有多少人说:穷的只剩钱了。一个人无论拥有什么也好,不拥有什么也好,就是洒脱的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相关文章推荐:
1.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
2.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荐读】
3.王尔烈中国传统家训观后感
4.精选学习王尔烈家训心得体会
5.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家训观后感
6.王尔烈家训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
7.王尔烈传世家训观后感【优秀】
8.王尔烈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
9.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3篇
10.王尔烈双肩明两袖清风家训专题片观后感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这是以王尔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伴着熟悉的旋律,拂去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序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便定居于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1771年,王尔烈在恩科会试中考取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是关东文化的代言人;他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是为官者的典范,曾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沐浴家风
家风源于宗族的沿袭,更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
王尔烈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王家历来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家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他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膝下多子,虽都悉心教导,但一幼子还是禁不住他人挑唆,偶赌了一次,被官府缉拿欲游街示众。
为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按照弓长岭区纪委和弓长岭区机关工委的要求,弓长岭区审计局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班子会,研究落实观看《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 的传世家训》活动。5月16日,弓长岭区审计局全体机关干部在审计局办公室集中观看了《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专题片,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园”文化,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王尔烈文化是一笔内涵及其丰富、价值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但是只是资源,而且是文化资源;不但是社会既有的文化底蕴,而且是未来发展的文化基础。会后要求每名党员撰写观后感,我们可以从其非凡经历中汲取精神养分,从其人格风范中获得榜样力量,从而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肩上揽明月光,袖中只载清风,是指官员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很多书里有直接写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
”两袖清风”的典 故: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 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晋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
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王尔烈,清朝嘉庆年间官员,辽阳人。他曾经给嘉庆当过老师,因其正直无私,深受嘉庆宠爱,嘉庆总爱派他到各地当主考官。
有一次,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嘉庆询问完主考情况后,又问王尔烈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说:“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嘉庆听了很高兴,对王尔烈说道:“老爱卿为官一贯清廉,朕早就知道,如今朕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
王尔烈一去就是3年。一日奉诏回京,嘉庆问:“老爱卿,这几年怎么样?”王尔烈听出了言下之意,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长袖里掏出三个铜钱来,交给了皇帝。皇帝仔细一看,这几个磨得溜光锃亮的铜钱,分别是“当十钱”、“五铢钱”、“嘉庆国宝”,都是铸钱之样钱。王尔烈这才回答说:“老臣除这3个铜钱外,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啊!”嘉庆深知王尔烈是不敢多贪一分钱的老实人,感动之余,封其为“老实王”。
王尔烈告老还乡,一支浩浩荡荡的驴驮子大队从京城出发。看热闹的人议论:“什么老实王,是假的!”“什么两袖清风,早贪饱了!”这话传到嘉庆那里,他马上下令截查,又招来王尔烈,当着朝臣问:“驮子队所载何物?”王答:“不过是皇上所赐。”嘉庆说:“你告老还乡,我所赐不过千两白银,还用大队驴驮载吗?”王尔烈只得请求检查。经查实,驴驮子上载的全是破砖烂瓦。人们瞠目结舌,王尔烈说:“臣家里只有3间茅屋,回去无栖身之地。为此,我捡了些破砖烂瓦,驮回去盖房。”嘉庆很感动,为王尔烈修了一座翰林府。翰林府盖成之后,王尔烈把正厅作了义学馆,自己只住偏房。
辽阳王尔烈久有文名,有“关东第一才子”的美誉。人们向来以出众的才学称道他,然而他更是一位正直的.清官廉吏,这一点却被其文名所掩盖,常为人忽略。
关于王尔烈一生廉洁清贫的故事很多,而且很感人。比如他为官有年仍两袖清风,穿着寒酸。后被委以安徽铜山掌管铸钱之职,但三年之后回京,“除三枚铜钱外,依旧一无所有,两袖清风。”这三枚铜钱,都是王尔烈当时铸钱的“钱样子”,常年手握,磨得溜平锃亮。嘉庆感叹地称他为“老实王”,因此加以重赏,为他在家乡辽阳建造府邸,但他却把府邸用以办学,自己只住几间平房。
这些虽然不见史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言行著述中体察到一些他的为人处事品性。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中写道:“学道者比如游山,必上绝顶”,其意境起点甚高,接着便说静观万物、内省自心,要“智仁合一”。表明他不仅重视学识,并且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能“体认天理,则私欲还释矣”,意思是体察认清天地之自然规律,消除私心贪欲归本释源。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这些都表明他是道德文章,交相辉映。
追索王尔烈清正廉洁的道德言行,我们可以发现,他从家风家教中也受到了儒学伦理道德的熏染与教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和医道,既以医道治病救人,更以儒学精神训诫后辈,教育他们要“尽诚于事”。王尔烈的父亲王缙曾任深州学政,也是学识渊博,家教严正。所以《辽阳县志》述王尔烈为“少承家训,性行纯静,笃于孝友”。
归宗明义,关东才子王尔烈不仅学问高深,为有清一代关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士人,还是继承发扬儒家精神的践行榜样。他的思想行为值得我们思索学习,他的道德风范,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王尔烈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乾隆、嘉庆年间,但其作品大多散佚。著名学者金毓黻苦心搜集,编《瑶峰集》,并收入《辽海丛书》之中,使得王尔烈的诗文作品得以传世。《瑶峰集》二卷,载录诗七十四首(其中包括友人唱和之作),文九篇,绝大部分都是在故乡之作,尤其是诗作都是游千山时所写。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参议、鸿胪寺少卿、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
王尔烈工诗文,善书法,以词翰书法闻名于乾隆嘉庆年间,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王尔烈纪念馆
王尔烈纪念馆坐落在辽阳老城西门里翰林府胡同,是在王尔烈故居--原翰林府旧址上修建的,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清代平房建筑32间。
目前,纪念馆有三个展区对外开放,其一是王尔烈生平事迹展。这部分通过《王尔烈家族世袭表》、《王尔烈履历木雕版》、“王尔烈母亲刘氏九十寿屏”、“王尔烈七十寿屏”等陈列,介绍关东才子王尔烈的家世出身、求学科考以及入仕为官等生平事迹;其二为“王尔烈诗书艺术展”,通过王尔烈不同时期的书法、诗文、匾额等展现他的卓越文采和超群翰墨,让观者领略到“芙蕖出水,祥云捧日”的境界;其三为王尔烈故居陈列,这部分通过书屋、卧室、客厅等陈列,体现王尔烈通晓“琴棋书画”,并力求再现清代中期官宦家庭住宅和起居习俗,
王尔烈家训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这是以王尔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伴着熟悉的旋律,拂去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序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便定居于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1771年,王尔烈在恩科会试中考取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是关东文化的代言人;他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是为官者的典范,曾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沐浴家风
家风源于宗族的沿袭,更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
王尔烈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王家历来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家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他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诫妻教子
王尔烈膝下多子,虽都悉心教导,但一幼子还是禁不住他人挑唆,偶赌了一次,被官府缉拿欲游街示众。
辽阳市乡土文化研究会 王继浩:
他小儿惊慌不已,不敢直接告知王尔烈,于是向母亲求情。他母亲哭求王尔烈,恳请免去此子责罚,王尔烈听后大怒,训其妻子说:吾儿放荡不羁,身犯律条,理应惩处,吾妻若再袒护,惯儿如杀儿,宠儿如诛之。王尔烈妻子深感惶恐,将王尔烈之意转告幼子,幼子惭愧不已,主动到官府请责,可见王家家教、家风甚严。
1771年,在乾隆亲策的殿试中,王尔烈凭借《学道篇》,考取了二甲头名进士。
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坐使天下高峰远岫,卷阿大泽,悉献其状,岂不伟与?静观万物之理,得吾心之悦也易;动处万物之分,得吾心之乐也难。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学问之道,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则私欲还释矣!
后来,这篇89字的短文也被王尔烈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他认为做学问就像游山一样,要有“必上绝顶”的决心,既要体察万事万物道理又要修养身心,达到“智仁合一”,才能算学有所成。
文压三江
王尔烈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而且才华横溢,性情纯静、为人坦诚、笃于孝友,被誉为“文压三江”的关东第一才子。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王尔烈参与《四库全书》编著,历时十余载,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成煌煌巨作、灿然大观。
王尔烈一向洁身自好,从不收受他人钱财。在他七十寿辰之际,同僚好友刘墉、纪晓岚等125位京华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 “真草隶篆书,汉满蒙藏文,山水花鸟画,荟萃百家,异彩纷呈。”如此盛大阵容为其题诗作画,堪称罕有,足见王尔烈在京城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王尔烈寿屏”既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其才学的认可。
廉归故里
王尔烈耄耋之年,嘉庆念其为官清廉,敕建翰林府,致仕归籍。
翰林府分前后两进宅院,各有十楹,又有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王尔烈看到这样的深宅大院,感到自家住也太浪费了,心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如今我回来了,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就是办个义学,希望家乡士子也能像自己一样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的前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馆。自己家人只住后院。
王尔烈书房一隅
王尔烈在临终前给后代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训诫:
耕田为本,读书为尚。
居官莫狂,为民莫惘。
本事吃粮,筋力求裳。
豆腐家长,不可奸商。
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一次乾隆南巡杭州,大臣跟随左右。和珅见皇帝兴致怡然便坏从中来,恭维又弦外有音地对乾隆道:“圣上,自我大清开国以来,升平盛世,乐业安居,天下归一,万民欢欣,现诗坛上有一种嵌字钟诗,何不来赏阅听抒?王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又正在诗兴上,不妨给圣上献上一首?乾隆听了,便随声附和道:“珅儿言之有理,那么,珅儿就代朕给王尔烈出一嵌字钟诗来做,看如何?” “遵旨,那就从我读的这本《烈女传》上出题,限用五字为五韵,即,溪(溪水的溪)、西(东西的西)、鸡(公鸡的鸡)、齐(整齐的齐)、啼(啼哭的啼)之五韵;同时诗中要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寸、尺、丈,十六字;而且要七言律诗;并命题目为《闺怨》(闺是闺女的闺,怨是怨恨的怨)如何?”乾隆听了,心想和珅这小子够狠的,这样的诗谁能做得出来?
和珅出完了题心想,王尔烈,让你总在圣上面前贬我,今天我要让你在圣上面前栽个大跟头。和珅正在暗暗窃喜,自鸣得意,哪知王尔烈已将律诗脱口而出:
六曲山路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长途十千肠寸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灵啼。
众人听了,一片惊愕,四面哗然,都称赞王尔烈诗思敏捷,文采过人,随行的大名鼎鼎状元公王杰也自认不如。再看和珅的脸是一阵儿红,一阵儿白,只好随声喝彩,心里却想抽自己的嘴巴,原想贬损王尔烈,没想到又让翰林抢了头功,沮丧不已。乾隆却嬉看龙虎斗,笑而不伤身,内心却对王尔烈敬而有加。
由于王尔烈为官清正,才华不凡,嘉庆皇帝称赞他为“老实王”。乾隆四十年朝廷特任王尔烈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派他到陕西道任监察御史;61岁时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嘉庆元年(1796),王尔烈(1727~1801)七十寿辰,其同僚好友刘墉、纪昀、翁方纲、王念孙、程伟元、伊秉绶等125位朝廷官员和社会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制成九条屏,又称“百寿图”,以为寿礼。寿屏的木框上下透雕“寿”字,配以泥金精品书画34幅,汉、满、蒙、藏文寿字92幅,在题赠的126幅作品中,其中一楷书寿字无署名钤印,传说为嘉庆皇帝所作,可谓蓬荜生辉,光彩斐然,此寿屏为辽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公元17,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颙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
王尔烈虽身在宫中却经常思念家乡,多次回到故土,回到22年苦读的千山龙泉寺,并为殿寺多处题匾,书联,赋诗。其中,他为千山龙泉寺大雄宝殿的题联最为醒目,上联是:“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下联是: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从中不难看出王尔烈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感恩和自豪。
耄耋之年,王尔烈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至此一代伟才陨落于世,而他的才学,故事,品格和精神却流芳千古!
王尔烈是乾隆年间进士,最高官职也只做到大理寺少卿,他既不是身居宰辅的重臣,也不是权重一方的封疆大吏,《清史稿》也没有他的传记。但是,王尔烈在东北却受到传奇式的尊敬。他被视为东北文人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与全国一流才俊比肩。
王尔烈能获此殊荣,原因多多,择其要者有三。
第一,在科举考试中,他创造了东北的第一与唯一。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殿试中,王尔烈拿到二甲第一名。一甲只有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也有名目,叫传胪,这四位,再加上殿试之前全国会试的第一名会元,统称为“科举首选”。从顺治初到光绪末,每三年一次的“正科”,加上不定期的“恩科”,清朝共开科112场,产生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和会元各112名,总计“首选”560名,
而整个东北地区,王尔烈是进入“首选”名单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位。
第二,王尔烈确实才华横溢。王尔烈曾被朝廷任命为“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是乾隆钦定的 “国家工程”,“总纂修官”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几十位纂修官皆为“鸿才硕学”之士。纂修官也叫“分纂官”,负责校阅一定范围内的图书,对图书文字、内容进行校正、增删,决定弃取,还要“撮举大凡,条举得失,评骘精审”,写出 “提要”。这是编纂工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此外,王尔烈还“工诗文,善书法”。他的诗文集有《瑶峰集》两卷。王尔烈的诗文不乏江南名士的华丽与新巧,更多几分北方才子的奔放与宏阔。他的书法作品超凡飘逸,落拓不羁,为时人所重。
第三,为官一世,两袖清风。王尔烈从走上仕途到古稀致仕,岗位屡更。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不管职掌司法还是管理茶汤,他都秉持祖辈家训,“尽忠于上,尽诚于事”,“抱诚守真,廉而不刿”,严格自律,不贪渎,不谄媚,不慕荣利,生前连一部诗稿都没刻过。为官数十载,回乡时还是“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 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王尔烈的渊博学识和为官操守赢得一片赞誉。
王尔烈观后感范文三【关于关东才子王尔烈观后感】
他小儿惊慌不已,不敢直接告知王尔烈,于是向母亲求情。他母亲哭求王尔烈,恳请免去此子责罚,王尔烈听后大怒,训其妻子说:吾儿放荡不羁,身犯律条,理应惩处,吾妻若再袒护,惯儿如杀儿,宠儿如诛之。王尔烈妻子深感惶恐,将王尔烈之意转告幼子,幼子惭愧不已,主动到官府请责,可见王家家教、家风甚严。
1771年,在乾隆亲策的殿试中,王尔烈凭借《学道篇》,考取了二甲头名进士。
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坐使天下高峰远岫,卷阿大泽,悉献其状,岂不伟与?静观万物之理,得吾心之悦也易;动处万物之分,得吾心之乐也难。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学问之道,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则私欲还释矣!
后来,这篇89字的短文也被王尔烈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他认为做学问就像游山一样,要有“必上绝顶”的决心,既要体察万事万物道理又要修养身心,达到“智仁合一”,才能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而且才华横溢,性情纯静、为人坦诚、笃于孝友,被誉为“文压三江”的关东第一才子。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王尔烈参与《四库全书》编著,历时十余载,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成煌煌巨作、灿然大观。
王尔烈一向洁身自好,从不收受他人钱财。在他七十寿辰之际,同僚好友刘墉、纪晓岚等125位京华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 “真草隶篆书,汉满蒙藏文,山水花鸟画,荟萃百家,异彩纷呈。”如此盛大阵容为其题诗作画,堪称罕有,足见王尔烈在京城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王尔烈寿屏”既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其才学的认可。
廉归故里
王尔烈耄耋之年,嘉庆念其为官清廉,敕建翰林府,致仕归籍。
翰林府分前后两进宅院,各有十楹,又有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王尔烈看到这样的深宅大院,感到自家住也太浪费了,心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如今我回来了,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就是办个义学,希望家乡士子也能像自己一样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的前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馆。自己家人只住后院。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一字仲方,号瑶峰,清代奉天府辽阳州(今辽宁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中殿试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通政使司参议、鸿胪寺少卿、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参与编纂《四库全书》。
王尔烈工诗文,善书法,以词翰书法闻名于乾隆嘉庆年间,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王尔烈纪念馆
王尔烈纪念馆坐落在辽阳老城西门里翰林府胡同,是在王尔烈故居--原翰林府旧址上修建的,占地面积3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清代平房建筑32间。
王尔烈纪念馆
目前,纪念馆有三个展区对外开放,其一是王尔烈生平事迹展。这部分通过《王尔烈家族世袭表》、《王尔烈履历木雕版》、“王尔烈母亲刘氏九十寿屏”、“王尔烈七十寿屏”等陈列,介绍关东才子王尔烈的家世出身、求学科考以及入仕为官等生平事迹;其二为“王尔烈诗书艺术展”,通过王尔烈不同时期的书法、诗文、匾额等展现他的卓越文采和超群翰墨,让观者领略到“芙蕖出水,祥云捧日”的境界;其三为王尔烈故居陈列,这部分通过书屋、卧室、客厅等陈列,体现王尔烈通晓“琴棋书画”,并力求再现清代中期官宦家庭住宅和起居习俗。
王尔烈家训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为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按照弓长岭区纪委和弓长岭区机关工委的要求,弓长岭区审计局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班子会,研究落实观看《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 的传世家训》活动。5月16日,弓长岭区审计局全体机关干部在审计局办公室集中观看了《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专题片,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园”文化,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王尔烈文化是一笔内涵及其丰富、价值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但是只是资源,而且是文化资源;不但是社会既有的文化底蕴,而且是未来发展的文化基础。会后要求每名党员撰写观后感,我们可以从其非凡经历中汲取精神养分,从其人格风范中获得榜样力量,从而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
相关文章推荐:
1.王尔烈观后感
1.王尔烈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
2.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荐读】
3.王尔烈家训双肩明月两袖清风观后感
4.百鸟朝凤观后感【推荐】
5.电影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3篇【推荐篇】
6.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最新】
7.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荐读】
“肩担明月,两袖清风”,人们用这两句来形容一个人为官清正、廉洁。而今天我用这句话来形容心态,形容那种空灵、无执与坦荡的心态。
一个人其实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有这种心态。
我见过一位这样的人:他身价百万,可是一点架子也没有,与我们这些穷哥们相处得很好。当我们到他家里串门的时候,他都亲自下厨为我们做最拿手的菜。他的`为人处世真的是坦坦荡荡、稳稳妥妥,给人以信任。
还有一位穷哥们,他虽然穷,可是实干,因为没有什么手艺,赚的钱也不多。但是他无论做什么都十分认真,老板也很看重他。他从不巴结有钱有势的人,用他的话来说,早已参透一个词──安贫乐道。
他们二人境遇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开心、知足。
衡量一个人幸福的因素不全是物质方面,更是心灵和精神方面的。有多少人说:穷的只剩钱了。一个人无论拥有什么也好,不拥有什么也好,就是洒脱的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心念无着,自在洒脱。哪怕你坐宝马,哪怕你当总统,心念如此,拥有却不看重,失去也不伤心。在内心中永远保持那种清心的纯净,那种美好的向往,多好呀!
拓展阅读:王尔烈家训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临终前还给儿孙留下了这样的家训:“耕田为本,读书为上;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名言仍在关东土地上广为传颂。
他小儿惊慌不已,不敢直接告知王尔烈,于是向母亲求情。他母亲哭求王尔烈,恳请免去此子责罚,王尔烈听后大怒,训其妻子说:吾儿放荡不羁,身犯律条,理应惩处,吾妻若再袒护,惯儿如杀儿,宠儿如诛之。王尔烈妻子深感惶恐,将王尔烈之意转告幼子,幼子惭愧不已,主动到官府请责,可见王家家教、家风甚严。
1771年,在乾隆亲策的殿试中,王尔烈凭借《学道篇》,考取了二甲头名进士。
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坐使天下高峰远岫,卷阿大泽,悉献其状,岂不伟与?静观万物之理,得吾心之悦也易;动处万物之分,得吾心之乐也难。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学问之道,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则私欲还释矣!
后来,这篇89字的短文也被王尔烈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他认为做学问就像游山一样,要有“必上绝顶”的决心,既要体察万事万物道理又要修养身心,达到“智仁合一”,才能算学有所成。
王尔烈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而且才华横溢,性情纯静、为人坦诚、笃于孝友,被誉为“文压三江”的关东第一才子。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王尔烈参与《四库全书》编著,历时十余载,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成煌煌巨作、灿然大观。
王尔烈一向洁身自好,从不收受他人钱财。在他七十寿辰之际,同僚好友刘墉、纪晓岚等125位京华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 “真草隶篆书,汉满蒙藏文,山水花鸟画,荟萃百家,异彩纷呈。”如此盛大阵容为其题诗作画,堪称罕有,足见王尔烈在京城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王尔烈寿屏”既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其才学的认可。
廉归故里
王尔烈耄耋之年,嘉庆念其为官清廉,敕建翰林府,致仕归籍。
翰林府分前后两进宅院,各有十楹,又有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王尔烈看到这样的深宅大院,感到自家住也太浪费了,心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如今我回来了,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就是办个义学,希望家乡士子也能像自己一样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的`前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馆。自己家人只住后院。
“肩担明月,两袖清风”,人们用这两句来形容一个人为官清正、廉洁。而今天我用这句话来形容心态,形容那种空灵、无执与坦荡的心态。
一个人其实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有这种心态。
我见过一位这样的人:他身价百万,可是一点架子也没有,与我们这些穷哥们相处得很好。当我们到他家里串门的时候,他都亲自下厨为我们做最拿手的菜。他的为人处世真的是坦坦荡荡、稳稳妥妥,给人以信任。
还有一位穷哥们,他虽然穷,可是实干,因为没有什么手艺,赚的钱也不多。但是他无论做什么都十分认真,老板也很看重他。他从不巴结有钱有势的人,用他的话来说,早已参透一个词──安贫乐道。
他们二人境遇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开心、知足。
衡量一个人幸福的因素不全是物质方面,更是心灵和精神方面的。有多少人说:穷的只剩钱了。一个人无论拥有什么也好,不拥有什么也好,就是洒脱的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心念无着,自在洒脱。哪怕你坐宝马,哪怕你当总统,心念如此,拥有却不看重,失去也不伤心。在内心中永远保持那种清心的纯净,那种美好的向往,多好呀!
为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按辽阳市纪委、辽阳职院党委要求,成教分院各党支部分别于5月17日、5月18日组织本支部党员干部观看《双肩明月 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整个视频一共分为序、沐浴家风、诫妻教子、文压三江、廉归故里五个部分。王尔烈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他工诗文、善书法,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清俭相传。家风连着民风,民风反映党风政风。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家风正才能党风清。加强家风建设,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 家国 ”文化,引领人们向上向善,才能更好地推进智慧文明美丽幸福新辽阳建设。大家认真观看专题片后,积极参与讨论,每人上交了一篇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表示,王尔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廉洁自律,勤俭持家,勤奋好学。
★ 王烈传阅读答案
★ 片《基石》观后感
★ 李尔王的经典语录
★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
★ 李尔王初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