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电影魂断蓝桥观后感及影评500(共含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李秀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如果没有空袭,玛拉和罗伊就不可能相遇;如果他们早一点到教堂,玛拉就不会继续生活在剧团里了;如果那天玛拉早一点离开公寓,就不会接到罗伊的电话,她也就不会被剧团开除;如果玛拉没有看到那张报纸,她就不会继续挨饿以至沦落风尘。是一系列的巧合导致了玛拉的杯具,这也正是戏剧式电影的标志性特征。
在咖啡厅和罗伊的母亲会面的场景,让人觉得有些不忍,玛拉的两次晕倒,让我们能够感觉到主人公玛拉的悲伤之情,在那时她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当玛拉从报纸上看到罗伊遇难的消息时,(虽然事实上是罗伊的身份证弄丢了,被弄巧成拙而已)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年轻女子将会有如何的影响?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把战争的冷酷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剧情在百转千回中不断的变化着,一见钟情的他们,心里是甜的,生死别离时,他们语带忧伤;再次相遇时,他们的心里是甜的,再回庄园时,忧伤却再度袭来。
影片并没有从正面去表现玛拉是如何的挣扎,如何的沦落。她用蓝桥上四季更替,寒暑易节的镜头取而代之,用蓝桥的灰色、萧条暗喻玛拉的生活困苦与艰辛。
从电影音乐的角度看,主题音乐《友谊天长地久》每次的响起,都是二人相聚的场景,为男女主人公相会的场面增添了浪漫温馨的情调;在影片后半部分,原本温馨的音乐却让人觉得凄婉伤感,这是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产生的效果。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每次的相聚都是甜蜜与悲伤的结合。当女主人公两次说出“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永远都爱你”时,罗伊的心里是淡淡地甜。当男主人公接到命令赶赴战场,当女主人公再次与罗伊于火车站相遇时,玛拉的心里又有着挥之不去的浓浓忧伤。
幸运物的运用恰到好处,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第一次是在开头,罗伊即将赶赴战场,幸运物让他睹物思人,引出了这个故事。第三次是在罗伊带玛拉回庄园后,在自己的家中,罗伊说要交给玛拉,因为那是送给玛拉最珍贵的礼物。罗伊的热情、坚决让心存愧疚的玛拉倍受刺激。第五次是在故事的结尾,当玛拉不顾一切的冲向疾驰而来的汽车而遭遇不幸后,罗伊在蓝桥上抚摸着幸运物,此时的情绪复杂而纷乱。从罗伊忧郁的眼神中不难读出对战争与感情的无奈和悲伤。
与当代的电影相比,无论是《魂断蓝桥》还是之后的《罗马假日》,这些老电影的感情纠葛都更加天真、单纯、热烈,而在其破碎时,都更加具有古典气息,那是一种现代的我们不大能够理解,却依然会被吸引的艺术魅力。如果说,现代的电影是浓烈的咖啡,那么像《魂断蓝桥》这样的电影,就是我们书桌上的一杯香茶,香的淡雅,香的忧伤,喝的时候口感并不诱人,但回忆起来却韵味悠长,那种质朴的描绘,离现代遥远,却更切近,电影艺术诞生时的初心。
而从点的角度欣赏,《魂断蓝桥》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配乐,二是费雯.丽。那一曲《久已逝去的日子》(之后的国语歌曲《友谊天长地久》的配乐),可谓荡气回肠。当罗伊和玛拉相遇,这首乐曲显得轻盈热烈,但又含着难言的忧伤与哀婉。而在这段感情最终破碎的时刻,它缓慢的曲调让所有的悲情如同滑铁卢桥下的河水一般,安静的汩汩流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哀伤的罗伊把护身符放进上衣口袋,转身拉开车门,登车黯然离去,这首主题配乐突然到达了高潮,明亮的管弦乐喷薄而出,如泣如诉,让电影忧伤的情绪,变成一种可触的疼痛。至于女主角玛拉的扮演者费雯.丽,说实话,我被彻底惊艳了。当年只有27岁的她,惊人的美丽中兼具天真与端庄,成熟与一点点可爱的未脱的稚气,加上在诠释玛拉的杯具时精湛的演技,可谓惊为天人,而又让人心碎。
魂断蓝桥是风靡全球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经典之作。他是1940年出品的由茂文·勒罗伊导演,费雯丽·罗伯特·泰勒主演的好莱坞战争题材的感情故事片,我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上校洛依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凝视,回想着他那场刻骨铭心的感情。在一次躲避空袭的行动中,罗伊和马拉相遇了,他们一见钟情,在其后的约会中确定了对彼此的感情,战争是残酷的,他们和还没来得及结婚,洛依就被遣去了战场。最后的离别也只是远远的望上了一眼,不幸的是,这还导致了玛拉失去了工作。生活的窘迫逼得她不得不背叛自己,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他回来了,他们回家了,她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和自责,自杀了。
这是一场杯具的感情,他们爱得轰轰烈烈,却又分的急急忙忙。战争让他们阴阳相隔,活人在流泪,逝人在流血。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情节是在乡下的洛依家,玛拉已经向罗依的母亲说明状况并决定离开罗依,出门后,她能够远离罗伊,她可能是怕无法承受洛依那爱慕的目光吧,那目光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把利剑,对视无疑是一种严刑拷打,相拥时,她不舍的眼神深深地刺痛着我,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他心中有她,把那个幸运符又送给了玛依,这是多么温馨而完美的画面。不幸的是,她自杀了,她逃避了,但他仍然爱着她。
全剧以幸运符为线索展开了杯具的感情,这感情让观众看了不时地心痛,对他们的感情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这是多么完美而又忧伤的感情,漫入心头,浸入心底。究其悲的原因,还是因为战争,所以,为了不再有如此“忧美”的感情再现,请捍卫和平。
《魂断蓝桥》这部片的封面写着“影史上三大感情杯具之一”。看了这部片子后,才能深深体会以上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这部片子的广告词可说是当之无愧。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不幸的是,他俩的感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透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感情杯具。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故事剧情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透过吉祥符让他回忆起前与女主角玛拉的一段恋情,本剧导演透过了一些场地细节加强了罗依对已故女友玛拉的思念之情。略为黑暗的场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从口袋里拿出玛拉送给他吉祥符,凝视着远方等的表现手法,罗依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头慢慢被导演给带了出来。
故事人物罗依的矛盾之处就在剧情开头的5分钟里面,观众不难发现,20年后的罗依是一个站在卢沟桥上缅怀的白发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卢沟桥上的上尉可说是天渊之别,此时的他可说是一个放浪不羁的青年,透过罗依的不削表情及抛烟头的举动就可明白。导演透过了这两个电影细节分别介绍了20年前及后男主角的性格特征。可说是流畅之极,毫无做作的带出了此剧的开头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开后,在卢沟桥上,由于德国战机的突然来袭,在逃命的过程中罗依结识了女主角玛拉。透过防空壕里的避难,他俩对对方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急着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给罗依。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依然与罗依立下了海誓山盟,决定步入教堂。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表现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国家依然处在一种极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时候的感情是没有所谓的恋爱自由,婚姻观念或恋爱等都不是尽如人意的,束缚依旧还是束缚,他们不能决定自己所愿,他们务必向他们的上级征求同意,否则不能结婚,生活条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玛拉就是在选取婚姻的状况下而放下了歌舞剧团,最后导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魂断蓝桥》堪称一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感情绝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产生一种造化弄人的感叹。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让笔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同时也烙下了那个时代道德观的印记。
电影魂断蓝桥观后感及影评500字
大凡于解放前引进我国的西方电影都会被我们冠以一个具有东方神韵的译名,而《魂断蓝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说当年这个名字是来自一位女士的建议,既富美感又易上口,且颇合严复所倡“信、达、雅”之精神,比英文直译的“滑铁卢桥”不知强出多少倍。
事实上,之所以有“蓝桥”一词,乃出自于《庄子·盗跖》中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周时有一叫做“尾生”的鲁国书生,在赴秦国投考为官时认识了一个姑娘,两人相约在蓝桥下幽会。姑娘有事未来赴约,适逢天降豪雨,河水暴涨,而尾生却不愿离去,死死抱住桥下石柱直至被河水淹没。之后姑娘赶来,悲恸欲绝,遂抱着尾生的尸体投河自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殉情故事,亦留下了“蓝桥”这个著名的爱情符码。
除了片名之外,在《魂断蓝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许多其他蕴含着东方韵味的地方。在我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中,往往存在着这么一些关键词: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殉情而亡等等,而这些词语恰恰能与《魂断蓝桥》的故事一一对应。
陆军上尉罗伊英挺俊朗、前途无量,芭蕾舞女玛拉娇美可爱、温柔善良,是为“才子佳人”;两人相逢在滑铁卢桥,甫一邂逅便有情投意合之感,是为“一见钟情”;第三次见面时,罗伊提出订婚,玛拉欣然接受,是为“私定终身”;而最后玛拉投车自杀、香消玉殒,是为“殉情而亡”。
同时,影片中所重视的贞操观、门第观、以及君子一诺千金、女子至死相随也颇合东方传统文化的元素。玛拉误信罗伊战死沙场,并因穷困潦倒而沦为风尘女子。没想到之后又与罗伊重逢,罗伊信守诺言,执意要和玛拉结婚。然而面对罗伊的深情、罗伊家人的关怀,玛拉对自己已遭玷污的贞洁深感愧疚,不仅与罗伊家的望族身份难以匹配,更对不起来自罗伊的浓浓爱意。于是,她毅然离开了罗伊,用死亡来证明自己灵魂上的清白和高贵。
一场战场使两个人走到了一齐,一个象牙吉祥符把两个人的心连在了一齐,但是又是因为这场战争使得两个人分开。在waterloobridge上,一个去了天堂,一个仍然在人间。马拉和罗伊的感情故事使人荡气回肠,使人黯然神伤,使人泪流满面,这段凄美的感情故事注定将会成为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神话,这段神话的名字就叫做《魂断蓝桥》。
华丽的文字也无法描述那段荡气回肠的爱。简单的写一些吧。
女主角玛拉由费雯.丽出演,男主角罗伊由罗伯特.泰勒出演。玛拉是一家剧院的芭蕾舞演员,在当时芭蕾舞演员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乱世之中玛拉和罗伊相遇,在酒店里一曲《友谊地久天长》是两人相爱,那时所有的忧伤,哀愁都在《友谊地久天长》里烟消云散,那是全世界只有两个人罗伊和玛拉。玛拉因为和罗伊聚会被老板斥责,老板在我看来是十分可恶的,她把女孩们当做自己的赚钱工具,利用权势压制着芭蕾舞演员,包括玛拉,她干涉演员们的私生活,不给她们自由。老板就是一股自私的势力,只为自己着想,从来不思考别人的处境,这种势力在这天也依旧存在,以后也会。
雨中的等待预示着人们的一种心理是一种焦虑感,和恐慌感。雨中的罗伊上尉等待着玛拉,他此时不只只是等待玛拉出来那么简单,他等待的是早点结束这场战争和玛拉携手一生,漂泊的雨更增加了罗伊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当玛拉看见罗伊上尉时的欣喜若狂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理解那份感情,她匆忙的换衣服,打扮。她快速的走向楼梯,楼梯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玛拉在屋里的沉闷和孤独,飞速的下楼梯意味着心里空虚的释放。雨中两人的相聚增加了浪漫的气氛。罗伊提出结婚也得到了叔叔的同意,他们来教堂,但是教堂的婚礼要在明天举行,他们不得不明天再来,这个片段或许为他们今后的感情之路住上了悲情的色彩。
两个人在这天结婚,但是明天男人要上战场,这是多么疯狂的事情啊,因为不知哪一秒就会有人离去,战争太可怕了。但是悲情的色彩又来了,罗伊的军队要提前出发,当玛拉赶来时火车出发了,望着驶去的火车,他们只能相望,离别,无能为力,期盼的只能是早日重逢。这次离别让玛拉和她的朋友失去了工作。
玛拉在饭店里等候罗伊的妈妈,无意间看见了阵亡的消息,不幸的是罗伊在名单之中,这种打击不亚于世界爆炸,这对绝望的玛拉来说是雪上加霜,孤寂,绝望由然而生。和蔼的罗伊太太不明白详情,在绝望的玛拉面前她不能得到任何答案,于是离去,玛拉昏倒在地。的确,当一个爱的人离开人世,那对玛拉来说还有什么好处呢。
记得很深的一句话是玛拉的朋友凯迪说的:“我饿了,我们没有钱,无法生活,我害怕”。这句话的印象太深了,一个人没有了收入的来源,没有事情可做,寂寞,空虚也就来了,再加上战争的阴影,生命受到威胁,这对一个人能够说是最大的打击了,必定可怕。生活得落魄使得她们不得不去外谋生,于是她们当了应召女郎,我们能够理解她们,我们也务必理解她们,因为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生存压力所使。
在匆忙的火车站玛拉看见了罗伊,罗伊也看见了玛拉,两人的凝视充满了惊讶,而玛拉多了一丝绝望,绝望的是她该如何应对罗伊。在饭店里,罗伊问玛拉的生活状况时,玛拉重复的说着:“我要明白你还活着就好了。”是啊,要是明白就不会走这条路了,当罗伊要带玛拉回家结婚时,玛拉痛苦的回绝了罗伊,但是经历过战争的罗伊对这次重逢格外珍惜,不容分说,罗伊带着玛拉回家结婚。
在去乡村的路上,庄园的风光无限完美,微风和煦吹拂着两人愉悦的脸庞,罗伊对玛拉的信任唤起了玛拉对今后生活的些许期望。
在晚宴上,罗伊和玛拉又一次翩翩起舞,这次多了很多上流社会的人物,当他们得知玛拉是一位演员的时候,人们都流露出猜疑,蔑视的目光,毕竟玛拉不属于上流社会。罗伊的叔叔邀请玛拉跳舞,并告诉了玛拉那里重视阶级观念,玛拉对自己身世和以前的不幸陷入到痛苦之中。
夜深人静玛拉陷入到了沉思,她觉得对不起罗伊,重视阶级的理念也无法使她理解,只有离开或许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就不会伤害到罗伊。她把真相告诉了罗伊的妈妈,她的妈妈愿意替她保守秘密。出门后,罗伊看见玛拉,但是丝毫没有察觉到玛拉焦虑的心理,罗伊只是将象牙吉祥符交给玛拉保管。
玛拉找到了朋友凯蒂,向她说明了一切。罗伊看到了信件,找到了凯蒂,他们一齐去找玛拉。罗伊悲痛的说:“我要永远找到她”。他们找了很多地方,最后他们来到了感情开始的地方waterloobridge.
玛拉离开了凯蒂,自己一个人走向了waterloobridge,晃动的镜头照亮着玛拉绝望的面庞,一辆军用卡车驶过,玛拉倒在了地上,还有吉祥符。对于玛拉来说,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她离开尘世走向天堂。
若干年后,罗伊站在waterloobridge回想起那段爱……
玛拉本能够隐瞒事实,能够和罗伊完美的生活在一齐,但是她没有这么做。因为她是真心的爱着罗伊,她不忍心欺骗她,天性善良绝不会驱使玛拉这么做。重阶级的观念也压制着玛拉的心,所以尽管她离去了,但是并没有带走她对罗伊的爱。这深层次的体现了门当户对的落后观念,弱势群体悲情的命运。
玛拉说:“我爱过你,就再也没有爱过别人。我永远也不,那是千真万确的,罗伊,我永远也不会爱其他人。这段感情宣言是多么的动人,任何事态的发展都不会减少她的真爱。
战争的阴云笼罩所有的人,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创伤和恐惧是无法想象的。在waterloobridge开始,又在waterloobride结束,这是宿命,也是解脱。
我们忘记了战争,但是绝不会忘记那荡气回肠的感情故事,战争永远不会战胜真爱。爱才会永恒。
爱玛拉,爱Vivien。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电影《魂断蓝桥》正是如此,戏剧性的演绎,悲剧性的结局,却展示出完美和别致。
《魂断蓝桥》的英文名是waterloobridge,也即“滑铁卢桥”。中译为“蓝桥”(《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省蓝田县的峪水上,称为“蓝桥”)则是出于“尾生抱柱”的典故。《庄子·盗趾》中曾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后来《史记·苏秦列传》也有记载;到了宋朝又被收入宋元话本《蓝桥记》中。因而,后人把男女约会,其中有一方为爱而殉身的地方称为“蓝桥”。
整部影片以地道的苏格兰民歌“友谊天长地久”为背景音乐,也称“一路平安”或是“过去的时光”。背景音乐的多次出现,冲淡了战争带来的惶恐,给男女主角的爱添上了一份独特的意境,也将剧情推向巅峰。
影片是以男主人公站在滑铁卢桥上的回忆展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贵族出身的英军上校罗伊(罗伯特·泰勒饰)与芭蕾演员玛拉(费·雯丽饰)在一次空袭警报中,邂逅于滑铁卢桥上;第二天彼此便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无情的法律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下午三点以后不准举行婚礼)。正当打算改天再举办时,罗伊的征兆令却提前到来,而玛拉为见上罗伊最后一面,耽误了剧团的演出,和她的好友双双被解雇。饭店里,玛拉正等待罗伊的母亲,不料从报纸上看到罗伊阵亡的消息,一时心慌意乱,两人不欢而散。在心灰意冷和饥寒交迫中,玛拉沦落风尘,成了应招女郎。
几个月后,火车站里,玛拉意外地与生还凯旋的罗伊相遇,两人依然深爱着对方,罗伊带着玛拉回到自己故乡的庄园。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出席舞会的贵族们背地里议论纷纷,为维护罗伊及其家族的荣誉,玛拉留下一封简短的信,带着自己的爱,也带着爱人的情,决然地离开了乡间别墅,来到和罗伊初识的滑铁卢桥上,向疾驶的汽车扑去,告别人世。
面对死亡时,玛拉那种镇定平静而又义无反顾的神情,更显示了她对罗伊爱的忠贞和坚定,她的死,是悲壮的,是伟大的,是有意义的。她永远活在罗伊的心中,永远都是罗伊心中唯一的女神。她的死,让世人震撼和叹服,同时也升华了整部影片。
爱情,对玛拉而言,永远都是至高无上的,它既是玛拉唯一的财富,也是玛拉生的动力和勇气。为了保全那份真挚纯洁的爱,她宁愿选择死神,也不要让自己的爱有一丝一毫的瑕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玛拉对爱情的一种诠释,也是玛拉爱的最高境界。
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并不是所有终成眷属的爱情才是最美最令人羡慕的,这种例子在中国古代举不胜举。爱情,只要“心有灵犀”、曾经最美”,也能成为一段“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佳话,也能成为一轰轰烈烈的传奇!
如果没有空袭,玛拉和罗伊就不可能相遇;如果他们早一点到教堂,玛拉就不会继续生活在剧团里了;如果那天玛拉早一点离开公寓,就不会接到罗伊的电话,她也就不会被剧团开除;如果玛拉没有看到那张报纸,她就不会继续挨饿以至沦落风尘。是一系列的巧合导致了玛拉的悲剧,这也正是戏剧式电影的标志性特征。
在咖啡厅和罗伊的母亲会面的场景,让人觉得有些不忍,玛拉的两次晕倒,让我们可以感觉到主人公玛拉的悲伤之情,在那时她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当玛拉从报纸上看到罗伊遇难的消息时,(虽然事实上是罗伊的身份证弄丢了,被弄巧成拙而已)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年轻女子将会有如何的影响?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把战争的冷酷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剧情在百转千回中不断的变化着,一见钟情的他们,心里是甜的,生死别离时,他们语带忧伤;再次相遇时,他们的心里是甜的,再回庄园时,忧伤却再度袭来。
影片并没有从正面去表现玛拉是如何的挣扎,如何的沦落。她用蓝桥上四季更替,寒暑易节的镜头取而代之,用蓝桥的灰色、萧条暗喻玛拉的生活困苦与艰辛。
从电影音乐的角度看,主题音乐《友谊天长地久》每次的响起,都是二人相聚的场景,为男女主人公相会的场面增添了浪漫温馨的情调;在影片后半部分,原本温馨的音乐却让人觉得凄婉伤感,这是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产生的效果。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每次的相聚都是甜蜜与悲伤的结合。当女主人公两次说出“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永远都爱你”时,罗伊的心里是淡淡地甜。当男主人公接到命令赶赴战场,当女主人公再次与罗伊于火车站相遇时,玛拉的心里又有着挥之不去的浓浓忧伤。
幸运物的运用恰到好处,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第一次是在开头,罗伊即将赶赴战场,幸运物让他睹物思人,引出了这个故事。第三次是在罗伊带玛拉回庄园后,在自己的家中,罗伊说要交给玛拉,因为那是送给玛拉最珍贵的礼物。罗伊的热情、坚决让心存愧疚的玛拉倍受刺激。第五次是在故事的结尾,当玛拉不顾一切的冲向疾驰而来的汽车而遭遇不幸后,罗伊在蓝桥上抚摸着幸运物,此时的心情复杂而纷乱。从罗伊忧郁的眼神中不难读出对战争与爱情的无奈和悲伤。
玛拉的爱情悲剧究竟应该归罪与什么?是人类战争的冷酷?是家族荣誉的沉重?还是世态炎凉的无情?见仁见智,或者兼而有之。
影片的结尾,当倒数第二个镜头给出罗伊的忧郁眼神时,我想,他的心里除了淡淡的甜蜜回忆之外,更多的是失去爱人之后的凄婉与悲伤。《魂断蓝桥》虽然走的是好莱坞的大众路线,但是它的悲剧结尾的确是它区别于其他好莱坞电影的重要标志,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东方人的审美观念,在东方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爱你,别人我谁也没有爱过,以后也不会!这是真话,罗依!我永远也不…”为了爱,他不顾一切地和她在一齐,为了爱,她义无反顾地迎向驶向她的汽车。
卢卡契曾说过,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带给一幅现实的画面。的确如此。曾风迷全球半个世纪的感情经典剧《魂断蓝桥》围绕着男女主角的杯具感情这一轴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战争的、经济的、世俗的多方面生活的画卷。
影片从始至终紧扣感情主题,罗依和玛拉相爱,爱得炽烈奔放,爱得无我忘我。玛拉能够不顾自己的舞蹈事业,为了见罗依而误场;罗依对玛拉一见钟情,在没有同家人商量的状况下,立刻决定同她结婚。然而事与愿违,战争把他们分开,战争使得玛拉改变命运,虽有婆婆的原谅和叔叔的信任,可玛拉总是自觉形秽,抹不去的等级阴影使得她不能原谅自己,最后为了维护罗依和他的家族的荣誉,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影片透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和永别,把炽烈的感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伤情共冶一炉,因为战争原因而堕入红尘的玛拉经过了费雯丽的演绎,其善良、美丽、柔弱、无辜表露无疑。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没有理由不去怜爱的女孩子,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她在滑铁卢桥上平静地走向死亡时面容上所闪现出的凄美让人心痛无比。
影片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感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感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杯具结尾…此情可待成追忆…《魂断蓝桥》做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感情杯具之一,一部荡气回肠的感情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感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
《魂断蓝桥》这部片的封面写着“影史上三大感情杯具之一”。看了这部片子后,才能深深体会以上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这部片子的广告词可说是当之无愧。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不幸的是,他俩的感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透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感情杯具。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故事剧情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透过吉祥符让他回忆起前与女主角玛拉的一段恋情,本剧导演透过了一些场地细节加强了罗依对已故女友玛拉的思念之情。略为黑暗的场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从口袋里拿出玛拉送给他吉祥符,凝视着远方等的表现手法,罗依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头慢慢被导演给带了出来。
故事人物罗依的矛盾之处就在剧情开头的5分钟里面,观众不难发现,20年后的罗依是一个站在卢沟桥上缅怀的白发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卢沟桥上的上尉可说是天渊之别,此时的他可说是一个放浪不羁的青年,透过罗依的不削表情及抛烟头的举动就可明白。导演透过了这两个电影细节分别介绍了20年前及后男主角的性格特征。可说是流畅之极,毫无做作的带出了此剧的开头部分。女主角最初在卢沟桥与男主角相遇到沦为妓女及在那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老年时的罗依又在那里忆起往事,能够说,这座大桥就是男女主角感情故事的见证场景。导演将卢沟桥及战争还有他俩的感情结合在一齐,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故似乎都与卢沟桥摆脱不了关系,可说是该剧十分“重点“的场景语言,在这部电影里占了很重的戏份。最后,此片最吸引笔者视线的画面就是卢沟桥上的一个讽刺画面,马车及汽车同时出此刻左右车道的一个矛盾画面,这也间接表达了当时的贫富悬殊极其严重,导演透过这个矛盾冲突来诉说当时的经济环境及人民的生活概况。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魂断蓝桥》堪称一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感情绝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产生一种造化弄人的感叹。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让笔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同时也烙下了那个时代道德观的印记。
经典感情电影1940年版《魂断蓝桥》上映75周年的日子。很久没看老电影了,于是决定补上这部还没看过的经典。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电影在这天看来,确实很难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澎湃起多么强烈的情感,演员——尤其是龙套主角——刚刚从舞台剧里脱胎的表演方式也让人总在不经意间跳戏,但是,电影所讲述的这个忧伤的感情故事,却还是让我在躺下之后久久难以入眠。当万念俱灰的玛拉最终在车轮下香消玉殒,那个护身符孤零零地躺在泥泞之中,看起来让人无比心碎。
与当代的电影相比,无论是《魂断蓝桥》还是之后的《罗马假日》,这些老电影的感情纠葛都更加天真、单纯、热烈,而在其破碎时,都更加具有古典气息,那是一种现代的我们不大能够理解,却依然会被吸引的艺术魅力。如果说,现代的电影是浓烈的咖啡,那么像《魂断蓝桥》这样的电影,就是我们书桌上的一杯香茶,香的淡雅,香的忧伤,喝的时候口感并不诱人,但回忆起来却韵味悠长,那种质朴的描绘,离现代遥远,却更切近,电影艺术诞生时的初心。
而从点的角度欣赏,《魂断蓝桥》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配乐,二是费雯.丽。那一曲《久已逝去的日子》(之后的国语歌曲《友谊天长地久》的配乐),可谓荡气回肠。当罗伊和玛拉相遇,这首乐曲显得轻盈热烈,但又含着难言的忧伤与哀婉。而在这段感情最终破碎的时刻,它缓慢的曲调让所有的悲情如同滑铁卢桥下的河水一般,安静的汩汩流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哀伤的罗伊把护身符放进上衣口袋,转身拉开车门,登车黯然离去,这首主题配乐突然到达了高潮,明亮的管弦乐喷薄而出,如泣如诉,让电影忧伤的情绪,变成一种可触的疼痛。至于女主角玛拉的扮演者费雯.丽,说实话,我被彻底惊艳了。当年只有27岁的她,惊人的美丽中兼具天真与端庄,成熟与一点点可爱的未脱的稚气,加上在诠释玛拉的杯具时精湛的演技,可谓惊为天人,而又让人心碎。
剧情在百转千回中不断的变化着,一见钟情的他们,心里是甜的,生死别离时,他们语带忧伤;再次相遇时,他们的心里是甜的,再回庄园时,忧伤却再度袭来。
影片并没有从正面去表现玛拉是如何的挣扎,如何的沦落。她用蓝桥上四季更替,寒暑易节的镜头取而代之,用蓝桥的灰色、萧条暗喻玛拉的生活困苦与艰辛。
从电影音乐的角度看,主题音乐《友谊天长地久》每次的响起,都是二人相聚的场景,为男女主人公相会的场面增添了浪漫温馨的情调;在影片后半部分,原本温馨的音乐却让人觉得凄婉伤感,这是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产生的效果。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每次的相聚都是甜蜜与悲伤的结合。当女主人公两次说出“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永远都爱你”时,罗伊的心里是淡淡地甜。当男主人公接到命令赶赴战场,当女主人公再次与罗伊于火车站相遇时,玛拉的心里又有着挥之不去的浓浓忧伤。
幸运物的运用恰到好处,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第一次是在开头,罗伊即将赶赴战场,幸运物让他睹物思人,引出了这个故事。第三次是在罗伊带玛拉回庄园后,在自己的家中,罗伊说要交给玛拉,因为那是送给玛拉最珍贵的礼物。罗伊的热情、坚决让心存愧疚的玛拉倍受刺激。第五次是在故事的结尾,当玛拉不顾一切的冲向疾驰而来的汽车而遭遇不幸后,罗伊在蓝桥上抚摸着幸运物,此时的情绪复杂而纷乱。从罗伊忧郁的眼神中不难读出对战争与感情的无奈和悲伤。
玛拉的感情杯具究竟就应归罪与什么?是人类战争的冷酷?是家族荣誉的沉重?还是世态炎凉的无情?见仁见智,或者兼而有之。
影片的结尾,当倒数第二个镜头给出罗伊的忧郁眼神时,我想,他的心里除了淡淡的甜蜜回忆之外,更多的是失去爱人之后的凄婉与悲伤。《魂断蓝桥》虽然走的是好莱坞的大众路线,但是它的杯具结尾的确是它区别于其他好莱坞电影的重要标志,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东方人的审美观念,在东方观众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看电影魂断蓝桥观后感及影评500字
遇见他,她年轻单纯天真。
遇见她,他雀跃刚毅善良。
其间没有荡气回肠,只是淡淡的哀伤从一开始就装在玛拉一汪秋水里。
似死而生后的罗伊与玛拉再相见我也没有多大的震撼。只有满腔遗憾满腔的可惜,我很诧异为什么我竟会遗憾。连我这个局外人也觉得难以接受吗?是对罗伊的爱的怀疑。于是又倒回片头看看。罗伊又站在滑铁卢桥上,花白的头发,不惧岁月的轮廓深邃,大手轻轻抚摸这玛拉给他的吉祥物。望着吉祥物的眼神似乎是将此看穿看透看到了玛拉。
望向远方的眼神渐渐淡去,镜头上出现的是年轻的罗伊不羁的容颜。
才怀着不一样的心情去感受罗伊的情感。生离,死别。这个男人都承受着。
“现在你记住我了吧。不会忘记了吧”
“我想不会。不会。我会用我的一生去记住。”
多年后,还是那座桥,只是没有了伊人。
伊人已逝,魂断蓝桥。每思及此,不禁为佳人扼腕长叹。
可是为什么要选择死别,我不太懂。玛拉在看到罗伊死讯的报纸的时候直接晕了过去。她应该懂得那滋味,可是剜心刺骨,怎么舍得让自己那么疼那么爱的罗伊用一生的时间去听去感受。
活着是不易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而且还是在战乱年代 。爱是纯洁的吗,是属于灵魂的吗,会因为身体载体的变化而变化吗。爱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洁癖。接受爱人的一切,白的、黑的。却容忍不了自己给予的有任何瑕疵,不允许自己给爱人的任何造成一丁点折损。本是良人佳缘,奈何啊。
蓝桥遗梦,欲语还休。斯人已逝,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伫立当时的现在的桥,怀念当时的不在的人。一眼一生。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魂断蓝桥观后感影评_悲剧爱情电影]
《魂断蓝桥》是一部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片,描述一段美丽而忧伤的感情故事,一首催人泪下的感情绝唱,是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感情杯具之一,一部荡气回肠的感情经典之作。
《魂断蓝桥》原名《滑铁卢桥》,“魂断蓝桥”这一电影译名是香港人的手笔,比大陆原先的“滑铁卢桥”的直译,来得更生动传神!和片中的女主角不仅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上,还把自己的感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上……这种令人凄美、荡气回肠的伤感更为贴切!
《魂断蓝桥》的资料传奇,文艺气息浓厚,具有极高的催泪效果。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感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它的成功,不仅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昭示了和平的宝贵和战争的罪恶。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使得这个标准感情杯具的背后有着鲜明的反战信息。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也许这一切的杯具都不会发生。“拒绝战争,争取和平”,这是影片暗含的主题。
几十年来,《魂断蓝桥》一向为广大观众喜爱,原因就在于影片从始至终紧扣感情主题,在朝不保夕的战争环境中相遇的洛伊和玛拉相爱了,爱得炽烈奔放,爱得无我忘我。玛拉能够不顾自己的舞蹈事业,为了见洛伊而误场;洛伊对玛拉一见钟情,在没有同家人商量的状况下,立刻决定同她结婚。然而事与愿违,战争把他们分开,战争使得玛拉改变命运,当女人公玛拉在得知心爱的恋人洛依“战死”的消息,万念俱灰,为生活所迫沦为妓女……夫人对儿子的婚姻表示满意,她说一个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给儿子挑个十全十美的人了。但是,玛拉再也控制不住,她意识到感情在社会的非难前是无能为力的,自己在上流社会人们的眼中只但是是一个“堕落者”。虽有婆婆的原谅和叔叔的信任,可玛拉总是自觉形秽,抹不去的等级阴影使得她不能原谅自己,最后为了维护洛伊和他的家族的荣誉,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刻,玛拉选取了用死亡洗刷自己的耻辱……
影片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感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感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杯具结尾…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不能不在广大观众中间产生共鸣。
《魂断蓝桥》做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感情杯具之一,一部荡气回肠的感情经典之作,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感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
影片透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和永别,把炽烈的感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遗憾共冶一炉,因为战争原因而堕入红尘的玛拉经过了费雯丽的演绎,其善良、美丽、柔弱、无辜表露无疑。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没有理由不去怜爱的女孩子,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她在滑铁卢桥上平静地走向死亡时面容上所闪现出的凄美让人心痛无比。
影片的人物主角演绎,内心刻画传神到位。洛伊在剧院外来回踱步等待玛拉的回信时那种患得患失,焦急期盼的情绪都随着洛伊无意识挥动的小礼貌棍而流露出来,当他接过剧院杂工带来的信件时又是那么急不可待的拆信观看,见到玛拉在剧团老板娘逼迫下写的拒绝资料时,洛伊脸上雀跃的神情瞬间黯淡下来,垂头丧气的离开。但当玛拉的朋友凯蒂追出来告知洛伊真相时,洛伊兴奋地挥动小礼貌棍步履轻快的赶去约会地点“烛光俱乐部”。在约会地点门外,洛伊焦急的等着玛拉的出现,这种情绪透过洛伊的动作表露无遗:几乎每部马车来到门前他都抢步接近探视。洛伊这些的焦急、期盼、失落、兴奋的内心刻画是那么的直观传神!
玛拉在“烛光俱乐部”理解洛伊的爱意表白后明白洛伊立刻又要上前线了而感到哀伤无奈,情绪就像雨天早晨一样抑郁难舒,她的眼神是那么的无神失落,跟雨天的天幕样灰暗!但当她无意中向外张望见到本该远去前线的洛伊站在宿舍外的街道冒雨守候时,玛拉的眼神从无神到汇聚,从疑惑到确信,从不敢相信的惊喜到手足无措的狂喜,表现得如水银泻地般的流畅!
影片的用光艺术可圈可点!虽然是黑白片,但在影片里透过光影的塑造,营造了剧情发展的特定环境:空袭时滑铁卢大桥夜空中晃动的探照灯光影,烘托了恐怖的战争环境;洛伊观看芭蕾舞的场景,光线华丽,影像融和清晰;玛拉和洛伊感情表白时,两主角眼神光的准确到位;在“烛光俱乐部”里玛拉和洛伊在跳“道别华尔兹”时,随着悠扬伤感的旋律,玛拉和洛伊进行他们一生中最后的共舞,随着乐曲的流淌,乐手逐渐熄灭身前的蜡烛光,舞场逐渐的暗下来,也似乎暗示着玛拉和洛伊的将来是黯淡的,忧伤的!当玛拉和洛伊舞到窗前时最后一盏蜡烛也熄灭了,他们就停在那,互相凝视着,这时是一个特写镜头,在窗外光线照映下给玛拉和洛伊的面部剪影轮廓度上了圈朦胧而圣洁的光晕,两人在《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中,在这如梦如幻的光影中吻在一齐了,两颗相爱的心贴近在一齐了。当洛伊和玛拉分别时,画面是浓重的黑色块,渲染了种离别凄楚的气氛。
影片的表现手法之简练也是少见的。玛拉被迫沦落街头卖身,她的行为是丑陋的;玛拉因自卑而自杀,其后果是难看的。然而,不可否认,从本质上讲,玛拉是纯洁的、羞怯的、完美的,为了保全她的完美形象,影片只拍摄了她在滑铁卢桥上独倚栏杆,对着陌生人的勉强一笑及卡车过后地上散落的手提包和吉祥符两个镜头,来暗寓她的沦落和生命的消逝,而对她以前的卖身生涯和自杀后血肉模糊的惨状都简单带过。
战争本身就是痛苦的代名词。战争创造了玛拉和洛伊的感情,但也制造了这段感情的杯具。洛伊与玛拉是在战争的混乱中相遇,同时也是战争摧毁了他们忠贞的感情。他们的相遇是杯具的开始,战争的持续是杯具的延续,战争的结束是杯具的升华。
这段感情之所以“美”令人神往,是因为他们感情的纯洁,坚贞给“战争”增添了色彩。洛伊对玛拉表白:“在死亡空袭的阴影下我能遇到你,比在和平时期到处闲逛,漠视生命,更能强烈感受生命!
杯具就是把人类完美的事物毁灭给自己看,也许只有毁灭才是美。《魂断蓝桥》的出色之处不仅仅仅在于其动人的故事,演员们精湛的表现技巧,更多的是编剧导演匠心独运的巧妙感人的情节安排。
影片开头,白发苍苍的洛伊来到滑铁鲁桥,手拿护身符凭吊逝去的情人,前的那一幕又如在眼前。其实刚开始,影片就以倒序的手法给观众作了伤感的伏笔。
之后,剧情的发展虽不是急转直下,但却慢慢从感情快乐的顶峰向波折、矛盾、冲突走向悲情之路,乃至最后的大杯具结局落幕。
全片情节从悲到喜,到渐悲再到大哀伤的情感线路便呈现出来。全剧情节不算复杂难懂,却时时调动着观众的情绪。
常言道,“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话确有道理。《魂断蓝桥》的催人泪下的效果,与演员们的深厚功力分不开。
《魂断蓝桥》这部片的封面写着“影史上三大爱情悲剧之一”。看了这部片子后,才能深深体会以上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作为这部片子的广告词可说是当之无愧。这也直接让笔者感受到这部电影所要带出的意思及画面。一个上尉与一位舞蹈员的倾城之恋。不幸的是,他俩的爱情却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导演通过了悲情战争,刻画一出爱情悲剧。故事的策划及安排可说是赚了观众不少同情之泪。当然,当中也传播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反对战争。导演兼顾了情感部分及反战的教育思想,称得上经典之作。
故事剧情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通过吉祥符让他回忆起20年前与女主角玛拉的一段恋情,本剧导演通过了一些场地细节加强了罗依对已故女友玛拉的思念之情。略为黑暗的场景、稀疏的背景人群、他从口袋里拿出玛拉送给他吉祥符,凝视着远方等的表现手法,罗依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头慢慢被导演给带了出来。
故事人物罗依的矛盾之处就在剧情开头的5分钟里面,观众不难发现,20年后的罗依是一个站在卢沟桥上缅怀的白发上尉,但是相比20年前站在卢沟桥上的上尉可说是天渊之别,此时的他可说是一个放浪不羁的青年,透过罗依的不削表情及抛烟头的举动就可知道。导演透过了这两个电影细节分别介绍了20年前及后男主角的性格特征。可说是流畅之极,毫无做作的带出了此剧的开头部分。
20年前的故事展开后,在卢沟桥上,由于德国战机的突然来袭,在逃命的过程中罗依结识了女主角玛拉。通过防空壕里的避难,他俩对对方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急着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给罗依。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依然与罗依立下了海誓山盟,决定步入教堂。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表现反映了第一世界大战时期西方国家依然处在一种极其封建的思想上,那时候的爱情是没有所谓的恋爱自由,婚姻观念或恋爱等都不是尽如人意的,束缚依旧还是束缚,他们不能决定自己所愿,他们必须向他们的上级征求同意,否则不能结婚,生活条件下的考量也必不可少。玛拉就是在选择婚姻的情况下而放弃了歌舞剧团,最后导致她陷入生活的困境。
这场战争也反映了身在那个时代的男人的身不由己,他们必须因为为国效力,而马上随军征战,战争是残酷的,随军人员也可能随时送上宝贵生命。就在同克劳宁夫人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罗依阵亡的消息,虽然阵亡的消息是假的,但这也间接表示了当时的爱情故事是极其不稳定的。玛拉在火车站送别罗依的一幕就可反映当时女人的无奈,丈夫男友的离去是没有预知性的。“再见”一词对于当时的他们是可贵的,因为这也许就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观众不难发现,在火车站那一幕,车站里的部分人士、士兵及他们的家人或爱人等,士兵们都从车窗里探出头来表示了不舍之情。拥抱,吻别,挥手道别等都是他们离开家乡前的最后肢体语言。在火车开动的刹那,主题曲《一路平安》慢慢的想起,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导演也通过了音效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感受,人的心理表现利用音乐来衬托可说是天衣无缝。
之后,误以为自己失去爱人的玛拉为了生存,她和凯蒂只好沦为歌女。寻找工作却处处碰钉,论样貌、才艺及态度,在现今社会她们是不可能要去沦为歌女的。可是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战争的洗礼夺走了他们的宝贵青春及爱情,并且经济环境逼他们必须从事低贱的工作。最后,在罗依安全归来后,她因无法将自己的职业告诉罗依及为了捍卫其家族的声誉,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玛拉来到滑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隆隆开来,玛拉平静地迎着卡车走去,任凭车灯在脸上照耀,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只象牙雕的吉祥符。
导演将镜头特写锁定在吉祥符上,透过循序渐进的拍摄方式将吉祥符对于他俩的意义给表达出来。从他俩相识、相爱,分离,再度相遇直到女主角自杀的那一刻,吉祥符就是他俩爱情的一个证明,虽然到最后他们都没有一张结婚证书,但是吉祥符已经明显是他们爱情故事里的一个佐证。玛拉自杀之前,白色的大雾、玛拉的黑色连身裙,落寞的表情,稀疏的背景人群等电影语言,都刻画了玛拉当时的心情,导演将镜头锁定在来往的汽车,卡车及马车的急速上等的表现手法,都表示了玛拉愈自杀前的忐忑心理表现。
女主角最初在卢沟桥与男主角相遇到沦为歌女及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老年时的罗依又在这里忆起往事,可以说,这座大桥就是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见证场景。导演将卢沟桥及战争还有他俩的爱情结合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故似乎都与卢沟桥摆脱不了关系,可说是该剧非常“重点“的场景语言,在这部电影里占了很重的戏份。最后,此片最吸引笔者视线的画面就是卢沟桥上的一个讽刺画面,马车及汽车同时出现在左右车道的一个矛盾画面,这也间接表达了当时的贫富悬殊极其严重,导演通过这个矛盾冲突来诉说当时的经济环境及人民的生活概况。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魂断蓝桥》堪称一部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看完整部片子,不由产生一种造化弄人的感叹。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让笔者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同时也烙下了那个时代道德观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