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参观纪念馆学习心得(共含5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残天寒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盛夏的江淮平原,绿草茵茵、万木葱茂。6月25日上午9时许,我随公交集团党委组织成员到达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学习,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了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从纪念馆到故居一路走来,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录像等形式,比较详细地参观学习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由衷地敬佩周总理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建设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41年了,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犹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今天就是要学习周总理少年立志,12岁离家求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对照自身当前,作为一名_员,要虚心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团结带好身边的驾驶员,履行好公交人的职责,以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班组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讲究工作实效,塑造公交人品牌,打造公交优秀,不辜负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期待,以安全的运行保障取信于民、以优秀的乘车服务温暖于民、以寒来暑往的精准班次奉献于民,让政府放心,让市民满意,努力把公交事业做大做强,这是我们每一位_员的追求,为此务必把工作真正做实做好。
要学习周总理艰苦朴素,一心为人民的精神。参观中我发现周总理生前穿过的一件马甲领口里衬已经磨损严重了,用过的一些物品,有的很陈旧了,一架曾经用过的纺车,一张油画还原了历史的一瞬,所有的这一切无不说明周总理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亲情关系。当年河北邢台发生大地震,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余震的危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灾情,慰问灾民。照片中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面对震后的残垣断壁,总理的心是焦虑的,他的心同灾区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他视人民的灾难为自己的灾难,把尽快恢复灾区人民的生活当作头等大事抓。日理万机的总理,为人民操碎了心。周总理一心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品德,是我们今天每个_员学习的榜样,是激励我们干好当前工作的思想动力。
要学习周总理鞠躬尽瘁,不计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周总理的一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他身后无儿无女,区区千元遗产全部交党费,当联合国史无前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足以说明周总理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怀念他就是要把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化作我们今天工作的激情,恪守_员的神圣使命,实事求是,勇于争先,针对目前的实际工作,抓好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要主动作为,勇于管理,克服浮拖软、慵懒散行为,把这次参观学习得来的思想理念传播下去,发扬下去,用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出更大的业绩,以达到不虚此行的目的。
近期,根据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党性教育的要求,企管1502班的全体学员在班主任李健老师的带领下,赴南京市浦口区参观王荷波纪念馆。虽然只有短短半天,但是王荷波同志“品重柱石”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的思想和心绪久久不能平。我想,无论是现在,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王荷波同志的这种精神将会一直激励和鞭策着我,使我永远以这样的人为榜样,勤奋学习、扎实工作、争当表率。
王荷波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是从南京走出去的中国_早期领导人之一。19,王荷波只身来到南京浦镇大厂当钳工。19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学生纷纷南下到上海串联,给浦镇工人以很大的影响,王荷波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当时,厂里没有真正的工人组织。在斗争中,王荷波逐步认识到工人要有自己的组织。从19底起,他开始忙于筹办工会,并在斗争中教育、组织群众。工会成立后,王荷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会工作中去。他白天干活,晚上组织工人活动,有时忙到深夜,回到家里还坚持读书看报,努力提高自己。他严于律己,办事公正,公私分明,账目清楚,从不乱花大伙儿的一文钱,深得群众的信赖。
荷风飘万里,波光颂千秋。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参观王荷波纪念馆所感受到的英雄精神、高尚气节、廉洁风范定会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久久驻足,深深思考。我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党务工作人员,我要将这种对心灵的触动体现在行动上,立足岗位,为在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一是勤奋学习,提升能力。勤奋学习是我们党员增强党性锻炼、提高业务水平、做好工作的前提。我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更有带头学习,提升自己。当前,更要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坚持以学习求进步、以学习促发展。通过学习让自己更加善于在复杂形势中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大力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求真务实,恪尽职守。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要一如既往地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向王荷波同志那样,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交通控股的企业特点出发,按照公司党委提出的《党建工作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纲要》的要求,把党建工作与企业的改革发展更好地融合,与职工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更好地融合,为提升交通控股的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奋斗。
三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要像王荷波那样,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和组织制度,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工作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把严与实的作风体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尽心尽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职工群众信赖。
6月4日那天,政经系学生党支部组织我们第二十一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有党性教育意义的参观活动,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这次参观后我受益颇多,明白中国_的建立过程是如此的艰辛,如此的困难,但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在中国_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是的回报,全国人民的解放就是的胜利。
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包括历史陈列馆,参观遗址以及会场遗址广场。遵义会议陈列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红军在李德、博古错误军事思想指挥下,五次反围剿及失败后,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_进行长征,血染湘江,飞渡乌江天险,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等。解说员在重点讲解了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后,又对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战役进行了讲解,使我们对四渡赤水战役理解更加清晰了。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中央的重要领导地位,毛主席具有了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后,红军来到土城,四渡赤水战役的发端就在这里。毛主席被确定了在党内重要领导地位后,在土城指挥了他上任后的第一次战役,不言而喻,这是他十分看重的一仗。由于诸多原因,也加上情报有误,土城战役打得并不顺利,双方都有较大伤亡,为避免更大伤亡,毛主席决定红军主动撤出战斗,_一渡赤水,向川南进发,欲与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但由于长江和川军严防的阻挡,红军未能北过长江。为了跳出敌人围追的包围圈,毛主席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回转黔北,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杀了个回马枪,这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此时,蒋介石调遣川、黔、滇、湘军及中央军共40多万人,欲围歼3万红军于遵义一带,并坐镇贵阳督战。毛主席决定三渡赤水,三渡赤水后,主力红军隐蔽,使少部红军做出北渡长江与四川红军会合之势以_敌人,果然,敌人蜂拥而至压向川南。毛主席指挥红军悄然四渡赤水,重渡乌江,兵临贵阳,吓坏了贵阳城里的蒋介石,因守卫贵阳兵不多,于是,蒋介石急令调出滇军主力贵阳救驾。红军便又借机逼近昆明,使得在金沙江布防的滇军撤回保昆明。红军调虎离山袭金沙,乘势从皎平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了40万敌军的重围。红军渡江两天以后,敌人才赶到渡口,蒋介石得知后惊得目瞪口呆,怒吼道,这简直是_的奇耻大辱。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们深刻地明白到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代,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我们一定要背负起历史责任,把革命前辈地民族革命精神以及优良传统延续下去。
今天下午参观了孔繁森纪念馆,了解了孔繁森的生平,感受到了他的精神并为之感动,学习他的精神: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纪念馆内设一个纪念亭和三个展厅。纪念亭安放着孔繁森大型半身塑像,塑像后屏风上镌刻着江泽民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展厅内布置着孔繁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深刻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城”、“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六个部分,展出图片二百七十余幅,陈列十五千余件。
孔繁森同志作为一代楷模,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是很多的。我们要学习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学习他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学习他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学习他那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句话,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孔繁森精神就是新时期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是发扬创业精神的模范。
孔繁森精神,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精神。那么,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呢?我认为,共产主义精神是忠于党、忠于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立党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就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所讲的那样:“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能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向孔繁森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向孔繁森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乐于艰苦奋斗,真正扎根人民。孔繁森精神的形成,是他投身于艰苦环境,置身于人民群众,不断升华人生境界的逻辑结果。对待艰苦,他决不退缩,总是精神焕发、迎难而上,以接受最艰苦的任务为荣,以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乐。在任何时候,艰苦的环境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和磨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两度赴藏,历经十载,同劳动人民甘苦与共的生活实践,磨砺和铸造了孔繁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和党性。对待人民,他无限热爱,他认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他把为人民多做奉献看成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光荣。
向孔繁森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大力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的结晶。孔繁森精神,就是我们党的崇高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和美德。
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11月,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
孔繁森离开十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永远激励着我们。1979年4月,孔繁森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告别年逾古稀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之久。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二离桑梓,任拉萨市副市长。1992年12月,二次赴藏已期满,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希望他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此时,他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留了下来。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行程8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差,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阿里地区又是“ 世界屋脊的屋脊”。可是,孔繁森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这些困难,忘我工作。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相反他还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经常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为有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是孔繁森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孔繁森走了,但他的精神仍然被阿里人民传承着。
孔繁森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当前,正当全国上下兴起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高潮,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认真学习。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共产党员就是要以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为楷模,勇立潮头,处处起到表率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中。
★ 参观纪念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