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三国分别的读书心得(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陈伟(茂名)”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两篇三国读书心得
品三国读书笔记字
匆匆又匆匆,终于读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上册。很喜欢易的叙述品评笔调,可以说,除了生活和带孩子的必须时间外,其它事情都让我扔在了一边,读此书,实在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朋友说,读后感应看完书后马上写,所以又将一大堆必做的正经事扔下,先记录一些读书的感受。如果时间允许,本应该再翻一遍做些信息的筛选,现在只好就这样敲出些文字宽慰一下自己。因此怕是难免有胡言乱语之处。
读此书,感觉易先生实在是严谨、认真而又博学,但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可爱,这种可爱包含了很多内容,这所有的内容就形成了他的个性魅力。因为只是匆匆阅读,因为本人解读文本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说一二,而且还极有可能是胡说。
我想说的是易先生的好恶,对象当然是三国中的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三国的英雄中,感觉先生更喜欢曹操和孙策,而对刘备则不太以为然,虽也有赞美之词,但还是有些言不由衷,那些肯定之词好像仅仅是学者的一种态度,而曹操和孙策却似乎是真欣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下面我摘录一些文字加以说明。
一、曹操
曹操究竟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品三国主要想弄清这样一个事实。
品三国第一集——真假曹操。在这一集中,先生尽量科学地引用历史上的各种评论来讲述曹操其人。开篇他就引用了鲁迅的评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引导,接下来还是引述鲁迅先生的话,鲁迅是想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论自然对曹操有利。所以接下来先生说:“坏话说多了,就成了成见。成见一代代传下去,就积重难返。具体到曹操,事情更麻烦。”后面先生说到了众多涉及曹操的书籍,包括《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还就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话引经据典展开了评论。看“毛批”:“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之后作者说:“毛宗岗父子是不喜欢曹操的。他们都说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那就应该是过人之处了。”而后,作者又引述曹操临终时的细节及诸多故事论证了曹操的真诚、儿女情长和宽宏大量。最后作者说:“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最后作者的'论断是: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品三国读书笔记2000字
接下来先生用了11集来品这个“可爱的奸雄”。在第二集中先生用了外很大篇幅论述曹操的可爱,他说:“曹操最可爱也最遭人嫉恨之处是他说真话。”在12集“天下归心”中,先生用了八句话来概括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之后先生又说:“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八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先生还说:“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已不容易;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也很难得。但更为可圈可点的是,……他做得是那样坦然、实在、大气、自然。这就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了。”此外,先生还说到了他的性格,他的人情味,幽默感,他爱才的真诚,他的大气和深沉。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曹操确实是可爱的奸雄,关键词还在于“可爱”二字。普天之下,如曹操者又有几人呢?
二、刘备
我认为,先生并不喜欢刘备其人。
在品曹操的章节当中,先生就有这样的话:“刘备溜得比兔子还快。”后文还有同样的话:“又溜得比兔子还快。”在十三集前言部分有这样的话:“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注意词语:反复无常。但先生还是想尽量客观地评价刘备的,他引经据典地评说了刘备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但贬斥之意总还是不自然地从文字中流出。就十三集中,有这样的话:“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校”“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哪里像个英雄?”在说到刘备的身份时,先生还多次用到一个词:“注水猪肉”。在十九集中,作者又这样评说:“这是一个猫头鹰式的人物,体面的说法是天下枭雄”。注意,猫头鹰并不可爱,枭雄也不如“可爱的奸雄”。第二十集“兵临城下’中,论及刘表托国刘备拒绝一事,先生说:“这事裴松之认为不实,我也认为靠不住。”分析之后又说:“所以,把刘表的‘托国’和刘备的‘谦让’看作‘高风亮节’,不过腐儒之见。”再论及刘备逃跑时坚持与百姓同走的‘以人为本’之说时,先生又有这样的话:“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要做事业,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没有关系。”说到曹操追上刘备。两军相遇后刘的表现时,先生引用了〈三国志〉中的记载,并这样评论:“可怜的刘豫州,这时不但再也讲不得‘以人为本’,就连老婆孩子也顾不上了。”
可以发现,先生在刘备身上用了许多贬义词语,语调常含讥讽之意,在这样的叙述中,对他英雄身份的认定就显得很乏力了。
三、孙策
感觉之中,除曹操外,先生最爱孙策。
写孙策的文字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十八集“江东基业”。一开始,先生就用“帅哥”一词称呼孙策,而后他说:“其实在我看来,孙策比项羽更可爱。”之后,先生引用〈三国志〉中的话来介绍孙的种种优点,后面又有这样的评论:“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气,而且聪明。”赞美起来毫不吝惜情感和笔墨。再看,“孙策的大气和聪明使他英气逼人,充满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然后先生举证了太史慈的故事,并谈到了孙的自信,并说,“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况孙策还能以诚相待!”然后,先生还说到了孙的军纪和政治,充分肯定赞美了孙的英雄之气。先生也谈到了他的缺点,但终究是瑕不掩瑜。最后先生还提到了孙是个孝子、佳偶、好兄长和好领导,并都一一举证。特别是“好领导”这一评说中,先生用了较多笔墨。并说:“这也再次证明,孙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头脑的。”
所以,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黄老将军死前的遗言,我们不知道他是厌倦了乱世沙场还是惋惜自己不能继续在沙场征战,回顾一生,不知他是否还有什么遗憾。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做中郎将。曹操攻克荆州后,在长沙太守韩玄处任职。刘备占领荆州四郡后黄忠投靠刘备,随刘备入蜀。
一是在收川战役中率军自葭萌关入成都,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刘备攻下益州后,拜黄忠为讨虏将军。
诸葛亮赞誉黄忠:
建安二十五年(2)八月,黄忠去世。有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而今便令(关、黄)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预料的那样,当关羽得知自己与黄忠同列后,生气地说道:
以上,便是黄忠的一生了。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载: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军,非常有谋略;火烧赤壁的时候,刘备不仅“借”走了荆州,还娶走了孙权的妹妹,让孙权和周瑜“陪了夫人又折兵。”
吕蒙听了很受震撼,从此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坚持多年,学识长见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知识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鲁肃竟时时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胸襟宽广,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轻轻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事,现在才知道你学问也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哈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坚持多读书可以增知识,长见识,开眼界,添智慧,使人本事大起来,做事顺当,少走弯路。
时常梦萦三国时分,难忘夏侯敦拔矢啖睛的豪气,难忘张飞一夫当关长坂坡,更莫说温侯骑赤兔之飒爽英姿。读之尽兴处,更恨不得手扛武器,亲上战场。可我,有的是什么?我有子龙的忠肝义胆,亦或是典韦宁死不动摇的忠心,还是公瑾运筹帷幄的潇洒才智?
三国浩瀚历史,寥寥数语又怎能概括。卷帙浩繁的战役,陈寿也只能几笔带过,我们永远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其中的残忍,更何况那些足智多谋的文官,奋勇杀敌的武将?破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子建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是天生变具备的才能吗?不错,他们定是在此方面有过人之处,然而,没有人能否定他们为实现自身理想价值所付出的努力。
正所谓读史可以明志,昔唐太宗李世民,曾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三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然而,这样一个乱世,却出现了那么多伟岸的英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文能武的周瑜、义重如山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勇猛无比的张飞、求贤若渴的刘备、奸诈过人的曹操......真是正如苏轼所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三国》有别,英雄亦有不同。作为一部国别体书籍。《三国志》以其简洁的语言,严肃的用词使得历史的严肃又添几分,历史的肃穆可谓在这体现得非常全面。相较于《三国演义》的话这篇文章就现得骨感了。《三国演义》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阅读性。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三国演义》其实是一副连环画或者说是一部电影,那生动的场面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那硝烟的战火弥漫在这书中,这不是一部电影又是什么呢?三国,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三国,那庄严肃穆的历史;三国,那充满韵味的读本。真可谓是三国有别,英雄不同!
__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作,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____,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_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_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____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__在元朝时饱受____,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____的强权____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__人,必须读__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一本好书,是值得我们去反复阅读的。今天,我就又一次,去细细地品味了一本书——《三国演义》。
在东汉末年,由于汉朝的软弱无能,从而导致了三股势力的形成,逐渐成立了异常鼎盛的三国,各自雄霸一方。他们的首领分别是:曹操、刘备、周瑜。为了统一中原,他们便一心想征服对方,成为霸主。可惜,这个梦想谁都没有实现,最后还是被西晋,翻开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新篇章。就这样,曾经那个兴盛一时的三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声匿迹了……
过去,人们为了权力与地位,而相互之间明争暗斗、发动战争。现在,人们逐渐明白了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国时期的波澜壮阔,无不令人赞叹,它为历史,谱写饿了精彩的一页。其实,现代社会和是三国也有几分相似。有人为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友情破裂、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人的恶性一面在此暴露无遗。虽然诸葛亮很高明,却也没能去说服其他人和平相处啊!
《三国演义》我还会反复去读,因为这是一本能让人不断有收获的一本好书。
★ 分别赠言
★ 三国歇后语
★ 三国读后感
★ 读后感三国
★ 毕业留言分别
★ 小学生作文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