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xq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共含16篇),希望能帮助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xq”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

篇1: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个人心中,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所不同。而这本书让我对三国里面的历史人物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易中天对曹操的认识。平常我们在我们读的三国演义等书籍里面,都对曹操塑造了一个戒心重、艰险狡猾、冷血无情的形象,因此在我们心目中,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都是个反面人物。但是在易中天的眼里,曹操却是个好人。特别是对于吕伯奢一家的遭遇,一向在历史人的眼里,吕伯奢一家帮助了曹操却被他杀了,是因为曹操猜忌心重,而且冷血无情,面对一个多年的朋友,竟然一点也不念旧情。但是在易中天眼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他的描述到“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在他眼里,曹操杀人是迫不得已,而且心里很愧疚的。

当我看完后,神经触觉好像触动了心弦一样,我发现易中天所想的方方面面,我总是从来不曾考虑过的。对于一本书,书里写的是怎样,我想的就会是那样,少有过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更没有考虑下这个情节是否存在疑点。原来读书,不是要投入沉醉书里,而是要在书里找到自己,找到自我。

篇2:品三国读书心得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只有短短六十年时间。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只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篇3:品三国读书心得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不过,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也有褒扬他的成分。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对自己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只不过后来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篇4:品三国读书心得

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后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下。又如诸葛亮,我们应该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己,成功之后奖励功臣。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后来都投奔曹操,例如许攸。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直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历史是可以酿酒的。”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通读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该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知道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通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

篇5:品三国读书心得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后来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其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在《品三国》上部的最后,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该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篇6:品三国读书心得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展望未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

篇7:品《三国》_

三国时期,战火纷飞,涌现了无数英难好汉,如常山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浴血奋战,斩杀曹军五十余位大将,忠义两全。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像赵子龙一样的人,在进行着像长坂坡之战那样无畏的战斗,他们就是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们进行的战斗没有硝烟,也没有长坂坡的豪迈,他们不会横刀立马,上阵杀敌。但是,当他们穿上白色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全副武装走进病房,他们就是战士,一种和病毒抗争、救死扶伤的伟大战士。

现在病毒猖獗,我们都躲在家里面闭门不出,但是,白衣战士们却豪不犹豫地当起了逆行者,去和那无情的病毒抗衡,去挽救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他们日日夜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视病人如亲人,悉心照料。工作时,他们尽量不喝水,也不上厕所,为了就是节省紧张的防护资源。在除夕夜,当我们正在观看春晚节目,彻夜欢腾时,他们正在医院里为他人治病。我们的年夜饭是丰盛的大鱼大肉,而他们,却只是一桶普普通通的方便面,还得从百忙之中抽空吃。但是,他们从不叫苦,只是兢兢业业做着那随时都有可能感染上病毒的危险工作。

无论是在三国时期里忠义两全的英雄好汉,还是现在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对国家忠诚,守民族大义、团结一心的中华精神都在传承,从来没有变过。

篇8:品《三国》_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整个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军师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到底谁更聪明呢?可能大家会受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影响,认为诸葛亮更聪明,其实不然。今天,我就来一场魏蜀军师大pk。

首先说诸葛亮,三国时期有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的卧龙,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了。但诸葛亮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马谡失街亭”。罗贯中在书中写到,是因为马谡骄傲自大,在山上扎营,导致蜀军被断了汲道,全盘皆输。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诸葛亮过于相信自己的计划,而没想到魏军反应如此之快,打得马谡猝不及防。而马谡在山上扎营也是有原因的,当时魏军的士兵是蜀军的数倍,谁敢把营扎在路中间呢?

说完诸葛亮,再来谈谈被后人骂为“奸臣”的司马懿。其实他却有让我欣赏的地方。首先,诸葛亮对司马懿使用过“空城计”,司马懿被骗,被后人说“太多疑”。其实不是这样,你以为司马懿没有识破“空城计”吗?那是不可能的,就连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都发现了不对,堂堂司马懿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而且司马懿当时有几十万士兵,再不放心也可以先派一支先锋军去查探啊?我个人认为,司马懿没有揭穿诸葛亮,是因为他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诸葛亮死了,那魏国还要他干什么呢?他的后代更没有可能统一三国。由此可见,他确实是一个深思熟虑、心思缜密之人。

虽然我更喜欢“忠臣”诸葛亮,但是不得不说,“奸臣”司马懿才是三国最终的赢家。他有长远打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这便是品鉴历史的精髓!

篇9:品《三国》_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街亭失守,运粮也有了阻碍,于是诸葛亮亲自前去西城调运粮草。当粮草全部转移后,诸葛亮接到快报,司马懿亲率50万大军前来进攻西城,大小官员听了不禁害怕起来,因为当时全城只剩下了文官,且老弱残兵还不到五千,大部分又被派去调运粮草,诸葛亮安定大家说:大家莫慌,我已有了退敌之策,大家只要按我说的做,自不会有事。然后他让士兵们扮作百姓,大开城门,假扮的百姓在城门前扫地洒水,如有大声喧哗者,斩!

后来司马懿来了,他见诸葛亮稳坐城楼之上弹琴,而城内并没有防守,城门大开。几个老百姓在不紧不忙地扫地。顿时心生疑虑,心想:孔明平生从不冒险,今日这般此必有诈。想到这儿便不敢贸然进军,僵持了一会儿,只听啪的一声断裂声打破了僵局。司马懿大喊:不好,有埋伏。军队便开始向后退。当众人都夸赞诸葛亮足智多谋时,诸葛亮却叫大家赶紧离开。等司马懿反应过来时,只剩下了一座空城。《空城计》这一故事便于此诞生,流传千古。

还有七星灯、孔明灯、木牛牛马、诸葛连弩,这些均为孔明所造,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这些哪一样不说明诸葛亮的旷世才智?一羽一纶巾,谈笑间,天下握于指掌之间。要是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像天空中的星宿,那诸葛亮一定是最耀眼的一颗。

篇10:品《三国》_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三国已走进了我的生活,他就像一位年长的智者不倦地教导我如何处世做人。

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不耻下问,不可以貌取人。当初刘备兵败,若非他有着谦逊爱才的品质,博大的胸怀,如何得到卧龙孔明的出山相助?没有诸葛亮,后来怎么会有刘备的雄起?当初庞统想投靠东吴失败后去投靠刘备,而刘备却因庞统相貌丑陋拒绝,若非刘备及时悔悟,以真诚打动庞统,恐怕永远失去了一位谋臣。没有了这两位决定刘备命运的谋臣,就没有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就不会轻易地取得巴蜀。

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顾全大局,不要妄自尊大。当初关羽就是因为太过自负,没能顾全大局,结果激怒了孙权,最终不仅失去了荆州,更丢了自己的性命。

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对待他人要温和。这事可有来头,要由张飞说起。当初他醉打曹休为关羽报仇时,由于下手太酷,导致失去徐州,另外还丢了小命,哪一件都是坏事。“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在生活中与人要和平相处,否则最后落个众叛亲离,哭都找不到地啊……

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隐忍,控制情绪,不可冲动。刘备为关羽报仇一事就是被冲动冲昏了头脑,率领几十万大军,硬是被人家东吴一把火烧了个一扫光。所以说,为人要常怀一颗平常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真谛。

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不要轻言放弃。赤壁一战,势单力薄的孙刘联盟,面对百万曹军,没有气馁,一把火将老曹烧得没了脾气;夷陵之战,同样是一把火,吴国把蜀国的家底全部烧光。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相信奇迹就会发生在下一刻。学习亦是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读三国如品人生,它或甘或苦,书写着人生的大戏!

篇11:品《三国》_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是董卓的义子。

吕布以勇武闻名,会使一把好戟,打仗多胜少败,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说。在与袁绍的大战中,一个回合就把穆顺刺下马来,力气大得可以一戟砍断武安国的手腕,他常常把别人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

《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中,吕布与虎将张飞大战五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前助阵,战了三十个回合,仍战不胜吕布。最后刘备出马,三位英雄围住吕布,转灯似的和吕布厮杀,斗了一百多个回合,吕布最终招架不住,但却能毫发无伤地从八路人马中逃出去。

虽然吕布身手不凡,武艺出众, 但他忘恩负义,见利忘义,人品极差,总是心怀鬼胎,假装忠心耿耿,但总想着反咬一口。

一开始,吕布是丁原的义子,可被董卓派人用金钱和花言巧语骗了过去,他把十分信任自己的丁原亲手杀害,投靠了董卓,又成了董卓的义子。后来,王允使用了“美人计”,使得吕布和董卓的关系有了裂痕,结果吕布又把董卓杀害了。

接着,吕布投靠了袁术,被曹操打败后去投奔了刘备,可等自己壮大起来,竟又忘恩负义,把当时好心收留自己的刘备赶出了小沛。等曹兵杀到自己领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军队只有几万余人,只得率领一队人马出战。可他怎么可能打得过百万大军的曹操呢?被曹操活捉后又假惺惺说会为曹操打下一片江山。可刘备早看透了吕布,提醒曹操,最后吕布被斩首。

看到这大快人心的结果,终于把我心里的一口恶气给出了。

篇12:品《三国》_

这几天我正在看一本书――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著的一本《品三国》。

初次见到此书,心中便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电视里也常常播出易中天教授讲三国,品三国。于是我便拿起这本好书专心致志的`看了起来……

看了这本书,使我对曹操的看法大大改变了,我原以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的“奸贼”。这是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的曹操是一个顶呱呱的大英雄,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只不过《三国演义》的改动太大了,才使我对阿瞒(曹操的小名)产生了误会。

那么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性格的人呢?他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因为享受天伦的时间不多,所以对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在临终前他就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没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唯独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曹昂,曹操的长子)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

我还觉得他还是一个和我一样爱笑,爱开玩笑的人。当朋友、亲友、战友去世时,他会哭,会嚎啕大哭。可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遭到人家羞辱,他绝不会哭,一定是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

曹操也是很可爱的。他常穿薄绸当衣裳,腰里挂一个腰包,用来装手巾之类的零碎东西。有时还戴着丝绸制的便帽去见宾客。

……

看了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真正的伟人,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曹操。阿瞒呀,阿瞒,我真是对你误解了!

篇13:品《三国》_

读罢三国的人都为里面的英雄的经历成就所感动,叹息。而我认为最不划算的莫非魏延老兄了。

不得不承认在战场上魏延是一位有谋略的才能也十分勇猛。若非万人敌也是勇不可当,然而他自己身家性命的谋算上就略逊一筹。自从他襄阳城上反刘综而后,他的悲剧就开始上演。

长沙城上他奋力杀死韩云救回名将忠臣黄忠,为蜀汉立了大功,却被孔明认“居土献土背主,不义也”。然而此时魏延依旧不悔随后。战马超,平西川,取汉中。魏延无不一马当先,奋勇杀敌。阳平关之战中还险些杀死曹操。刘备都对其赞赏有嘉,而孔明却仍以其脑后有反骨而不肯重用。

刘备死后,魏延跟随孔明七擒孟获,六出祈山,大小战斗数百次,无不尽心尽力,但依旧得不到重用最令人可悲的是孔明去世后,竟为马岱以孔明所授计斩杀,生前的功名就此抹杀。

魏延之悲,其一在于他没有权衡刘备和孔明的关系要比庞统好一些,于是去西川时,为了立战功对庞统严听计从。孔明当然对他反。其二在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总和黄忠争功,黄忠终究是长辈,说到底你还是理亏。再蜀汉建立后自以为功高盖世,看不起别人,自然导致日后孔明伐魏时自己分别带兵褒中出子午谷的建议也不能被采纳。魏延在蜀26年却落得背反罪名遭死人算计而死,何其悲也!

与老将争功,不智;与重臣扬仪不和,不明;部将不从而杀之,不仁;恃勇功高而背主,不忠;街亭战败后推卸责任,不义。

魏延戎马一生却不懂如何为人处事,实为英雄气短,惜哉!

篇14:品《三国》_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三国的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为他们的忠义,智谋,武艺所折服。我很早之前就读过《三国演义》了,却有囫囵吞枣之嫌,对许多章节不求甚解,等到第二次通读《三国演义》时,心中的感受发生了许多变化。

第一次读原着时,只顾好看,我就选取其中著名的故事翻阅,再加上对许多字义不理解,所以就只晓得关羽之勇,诸葛亮之智了。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对三国的故事更加熟悉,对其中的人物也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当我第二次捧起原着时,看得极其认真,对许多文字都是与真实历史现实相对比,加以求证。读到“草船借箭”时,我知道这本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事情,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故移花接木,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读到“关云长义释曹操”时,我不仅敬佩关羽的仁义之心,更明白了“释”背后的玄机:倘若杀了曹操,北方必定群龙无首,群雄会再次纷争,中原大地又将经历一场浩劫。其次,当时刘备实力远不及孙权,倘若没了曹操的威胁,孙权能容得下刘备吗?我还从其它书籍中得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越读到最后,心情越是无奈,一篇《出师表》可歌可泣,怎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真应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苦苦纷争,谁料国土悉数落入司马氏之手,可悲可叹!

第一次读三国,只顾欣赏文字的妙处,故事的精彩,第二次读三国,学会了去揣摩人物性格,事物的因果关系,感觉大有不同。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乃受益匪浅呀!

篇15:品《三国》_

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

翻开《三国》,品读品读这由忽略创造的悲喜剧吧!

曹操平定袁绍以后,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挥师南下,收编刘表部众之后,号称八十万铁骑,直抵赤壁江北。江南,孙刘联军不过区区三万,但滔滔长江水,阻隔了南北的交通。曹军虽然个个晓勇却不识水性,如何一战?无奈,曹操听了“凤雏”庞统之计,孰不知已人陷阱。

串联起这几十艘大船,铺上木板,能从容作战了。但曹操身边谋士谏言,此举危险,若一处被敌方牵制住,整个大军都会陷于崩溃。本应一语点醒梦中人,但曹操忽略了,最终落了个火烧赤壁,败走华容的下场。真是无巧不成书,赤壁一战的胜者刘备也没料到,日后也会犯此等错误,落得个火烧连营七百里。

更有空城计。木案上轻烟萦绕,香烛也静静地燃烧着,轻轻摇动的鹅毛羽扇显出一份自信从容,也遮掩着孔明那流着虚汗的脸……远处马蹄踏起的尘烟漫天飞舞,司马大军兵临城下。司马菇本不相信探子的察报,此时一见,不禁心中大疑:“孔明一生行事谨慎,他如此泰然自若,城内必有伏兵,我如果贸然进击,不正中了他的诱敌之计?”他只是在迟疑,却没有细看,看孔明额头隐隐的汗珠,看城门口挥舞着扫帚的军士的慌乱。

他最终引兵退去,因为“忽略”,以致日后后悔不迭、咬牙不已。

《三国》里“忽略”的故事很多,故事似乎让人惋惜。但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忽略,《三国》将变得乏味,佳话、美谈也成了历史泡影。

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既然我们不能避免大大小小的忽略,那么就让忽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酸甜苦辣的滋味吧!

篇16:品三国读书心得500字

为了花话费,一直在买电子书,也算有收获吧,一个月看了三本书,写写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而我却没有看过原版书籍,当时拍出电视剧,小时候跟着爸爸哥哥看电视剧版本的,深深的被他们的兄弟情义所感染吸引,但是最后英雄们的结局却让我伤碎了心,决定再也不看第二遍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再看过,然而这次鼓足了勇气看易中天的《品三国》,借此了解下未知的历史。

读着读着,慢慢的对易中天诙谐幽默的语言所吸引,喜欢上了这段有喜悦有忧愁又有遗憾的三国历史。

不管是从爷爷奶奶,戏剧,电视剧中,感觉到的曹操都是个奸臣,是我一度反感的对象,然而读完《品三国》,曹操却成了我的偶像,他的气度,他的容忍,他的用人,他的信人,他的霸气,以及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能够隐忍一切等等,深深的吸引了我。自古能够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然而曹操的知人善用以及他对部下的信任,还有他那一丝的小做作,都让他无愧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称谓。

当然,吸引我的是,不管曹操是否真心对待他的部下,他很会装,包括刘备,能够通过自己的表现(或许他为了大局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能够赢得众谋士,将士的信任,这真的很重要。在现在依然需要,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很少人会把真心的一面展示出来,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己心中的那把利益,有人对你很客气很尊重,或许是因为你对于他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很黑暗。有一两个真心朋友足矣。

虽然刘备,给我的感觉一直很窝囊,哭哭啼啼,但是刘关张三人的情谊很感动人,在刘备不得意时不离不弃,能有几人做的到。

孙权,我一直比较喜欢,18岁撑起了父兄留下的江山,一步步艰难的走下来,其中的艰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如果只靠他自己恐怕也很难在追随孙坚孙策建功杀敌的老英雄们中确立自己的威信,多亏了鲁肃跟周瑜的力挺啊!一个人作战还是难成大事的!

或许古代的君王无论年轻时多么的英勇神武,英明决断,到了晚年,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内心的恐慌,变得暴戾乖张,导致他们错杀忠臣,残害忠良,杀害自己的骨肉。。。不得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伟大是熬出来的》,冯仑老师的力作,很实在,句句经典。冯仑老师抛弃了安逸的环境,放弃了能够分配房子的待遇,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业,睡了十一年的地板。他把自己放到最低。如果没有做好吃苦当孙子的准备就不要创业。我想我没有准备好,我抹不开情面,厚不起脸皮,吃不了苦,这些都是我最大的障碍,而我不得不一步步去克服。伟大是熬出来的,人生就是如此。折腾是一种奋斗的心态,努力的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熬,是在无法前进,人生必须原地踏步时,必须坚持的一种无奈心态,但是为了继续,却一定要熬下去。

蝴蝶的美丽令人注目,因为她度过了黑暗的独处。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是艰难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可能因为冯仑老师是搞房地产的,关于房子说了很多,的确,年轻人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房子上面,不断的 还 房贷,变成房奴真的很可悲,年轻人就是要吃苦,年轻人吃苦不叫罪,因为年轻力壮,感冒生病,很快就能恢复,老了吃苦那才真的是受罪!所以趁年轻时,奋斗吧!

我个人而言不太在意房子,哪怕我跟我男朋友奋斗好久依然买不起房,我想,我会选择裸婚,没有房子,难道就没有爱情吗?我觉得并不是因为房子心里才觉得踏实,而是那个你爱的人是不是能让你觉得踏实!跟相爱的人一起吃苦也是甜的。

爱情与面包,生活不能只有爱情,没有面包,因为爱情会为了生活而变味,但是生活不能只有面包没有爱情,否则面包吃起来,会是发霉的味道!

品三国读后感

看三国读书心得体会

三国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品三国》读后感优秀

品三国的小学生作文

读三国品诸葛作文800字

三国人物作文800字:品翼德

品三国?说曹操――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三国分别的读书心得

品保培训心得体会

《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品三国》读书心得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