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橘颂》有感:品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一起来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橘颂》有感:品橘(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一起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橘颂》有感:品橘

篇1:读《橘颂》有感:品橘

1502班罗瑾艺

我成长在美丽的水电之都----宜昌,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更有流传千古的爱国诗人屈原。翻开《经典诵读》,细细品味,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美丽的江陵地带是橘树的故乡,这里出产的橘子汁儿甜个儿大,色泽鲜艳。每到秋天来临成片的橘子红灯笼似的挂满枝头,乐呵呵的向远方的客人打着招呼。偏偏这样可爱的橘子到了北面就变成又苦又涩的枳实了。这一点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 它所奉献给世人的是无数甘甜的果实。

橘树这种坚贞不渝的品质正是屈原所推崇和赞美的,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屈原一生历经坎坷,被人陷害流放不得志,但他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治国理想,极力同情劳苦大众,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追求法制社会,赞同选拔贤德人才治理国家。可是他的理想为他带来的只有灾难,即便如此他仍像一树坚挺的绿橘,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是俊美可亲的。

橘树的果实滋养着人们, 在寒风霜雪中傲然挺立,它的高风亮节,冬日里的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的品德,就像诗人屈原在风刀霜剑时刻的风骨,他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更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

诗人用橘树歌颂着人世间的高尚品质,愿为劳苦大众战斗不息的决心和斗志,这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清晨,捧读经典,我仿佛就是一朵小而白的橘花,芬芳了青春,愿结出甜蜜的果实。愿我与经典同成长,愿我们都徜徉在国学精粹中,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本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小作者爱家乡,爱家乡的名人,爱爱国诗人的文章。怀着热情和思想品味《橘颂》,从橘树的自然属性到诗人的高洁品格娓娓道来,联系历史背景将橘树和屈原的精神联系起来,真正体会了《橘颂》托物言志的特点。可见其真心喜欢和精心阅读的痕迹。更可贵的是小作者在热情的赞颂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志,愿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像橘花一样芬芳,开花结果,造福社会。读经典,正人心!

――指导老师:胡海君

篇2: 橘颂古代文学作品读后感

橘颂古代文学作品读后感

《橘颂》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对《橘颂》写下这样的译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种美丽的树木生长着;那树上载负着能服习于我们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这坚定的意志,繁生在绚丽的南国。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转变的素质,正表现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颜色,洁白的内在,正暗示我们对人处事应该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种多样的美好的风姿,简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么完美!

《橘颂》实际上述说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对自己故土深沉的爱。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物来表现的,他缘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恶草、丑草比作小人。因此,他总带着花环,歌颂花,歌颂生命。他不愿让花凋零。全诗正是寄托了这样的情感,通过对橘树的歌颂,说明自己的坚贞,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精诚。《橘颂》是对一个坚贞美丽性格的肯定,是对一个坚贞美丽灵魂的'歌颂。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怀沙先生毕生研究屈原,“骚音铮铮”,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爱国之却心始终不变。这正是我们为之讴歌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古老的华夏再度腾飞,而蕴含在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汲取的伟力之源。今天,我们重读《橘颂》,旨在从古老的诗篇中获得新的启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铸民族之魂。

篇3: 橘颂读后感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橘受命生长在南国,不能迁移,根深蒂固,难于移栽,它是坚定专一的|橘果有着华丽灿烂的外表,剥去橘皮,那是美丽洁白的果肉,其象征着,愿意为国尽忠的贤人异士。

现今社会,就应当有着这类似的感恩之情,说为国,有些大,但感恩不限于此,就像橘一样,给我土地,我自当以美果相报。

父母,给你我生命,给你我包办衣食住行,对于当代的我们,不应该报以浓厚回报吗?社会上,于父母闹上法庭追究财产,屡见不鲜,我不希望社会在变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对于情,人不是应该高于动物吗?乌鸦尚能反哺,何况自视甚高的人呢?

感恩是一种温柔的情感寄托,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表达方式,心怀感激之情,能够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的融洽。

如若感恩之情不存在,在这个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下,将会彻底暴露噬血贪婪的一幕,人只会为了自己而活着,而奋斗,全然不顾别人感受,不顾国家与集体利益。

没有了感恩,就没了唐山的振兴,没有了汶川的振作。

感恩必不可少,感恩于父母的浓浓情意,感恩于朋友的默默相助,感恩于老师的深深教诲…,一个美丽的词语,它代表着亿万人无法言说的情感。

感恩,一种美妙的情感,它传达了亿万人无法言表的`感情。

感怀屈原变法的失落、放逐的忧伤、无法报效祖国的愤恨、沉落汨罗江的无奈,他是不满的,对于感恩祖国无以为报的不满。

橘,它是幸福的,感恩土地的幸福、驻留南国的幸福,得以为报的幸福。

人的情感是强烈的,对于正常有血性,有情感的人,对于恩惠,那是难以忘怀的,人可以沉沦,物质可以消逝,感恩于心,却是无法泯灭的……

篇4:读《小橘灯》有感

在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小橘灯》。这本书是冰心奶奶写的,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而我最喜欢《小橘灯》这篇短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在春节的前一天到乡下拜访朋友时,认识了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我”了解到小女孩的'妈妈因为脑部受到了严重的伤,就卧床不起,爸爸又“神秘”失踪,现在家里只有她们母女二人了。有一天,“我”在楼下买了橘子去探望母女俩,晚上回家时,小女孩用橘子皮给“我”做了一个小橘灯,给“我”照亮了回家的路……小女孩一家悲惨的生活和小女孩美好的心灵鼓舞了“我”。从此以后,每当“我”看到这个小橘灯时,就又想起了那个小女孩和她妈妈,不知道她们过得好不好呢?

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故事中的小女孩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虽然当时的生活环境那么困难与黑暗,但是她很乐观,她不仅悉心照顾生病的妈妈,而且对往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因为小女孩相信总有一天这个社会会越来越光明,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小女孩这种坚强乐观的精神震撼了我,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社会大家庭中,在家里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王子”,要什么有什么,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到这,我觉得很惭愧,我要向小女孩学习,不能因为生活太安逸而迷失了自己,应该锻炼自己,学会吃苦耐劳,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点点滴滴,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对祖国做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自主创造的优秀的人!

篇5:橘颂的阅读答案

屈原

后皇①嘉树,橘徕服②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③兮。纷缀宜倚,婷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④不淫,梗⑤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⑥,置以为像兮。

[注]①后皇:指天地之间。后,后土。皇,皇天。②徕服:指生来就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徕,同“来”。服,适应。③类可任:类似能担负重任的人。④淑离:美丽。⑤梗:正直。⑥伯夷:商末人,为孤竹君之长子。周灭商后,他耻于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

A.纷其可喜兮(美丽茂盛的样子)曾枝剡棘(锋利)

B.圆果抟兮(通“团”,指橘子长得圆美)纷组宜修(美好)

C.精色内白(美丽的颜色)廓其无求兮(宽阔)

D.苏世独立(在世上保持清醒)横而不流兮(不随从流俗)

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简析本诗的主要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橘颂的阅读答案

1.C

2.这首诗通过咏橘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坚贞不二、决不同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

3.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它凌空而立的气质,受命不迁的神采,令人敬佩。它虽有剡棘,但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贡献给人的却是无数圆果。第二部分热情讴歌橘树的内在精神。幼志独立不迁,长成后横而不流,纵百花并谢,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向凛凛寒风屈服。

4.本诗托物言志,以物写人,句句是颂橘,句句又不是颂橘,所托之物与所抒之情有机结合,彼此相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意对即可)

篇7:橘颂诗歌阅读答案

橘颂诗歌阅读答案

橘颂

屈原

后皇①嘉树,橘徕服②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③兮。纷缀宜倚,婷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④不淫,梗⑤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⑥,置以为像兮。

[注]①后皇:指天地之间。后,后土。皇,皇天。②徕服:指生来就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徕,同“来”。服,适应。③类可任:类似能担负重任的人。④淑离:美丽。⑤梗:正直。⑥伯夷:商末人,为孤竹君之长子。周灭商后,他耻于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

A.纷其可喜兮(美丽茂盛的样子)曾枝剡棘(锋利)

B.圆果抟兮(通“团”,指橘子长得圆美)纷组宜修(美好)

C.精色内白(美丽的颜色)廓其无求兮(宽阔)

D.苏世独立(在世上保持清醒)横而不流兮(不随从流俗)

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简析本诗的主要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这首诗通过咏橘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坚贞不二、决不同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

3.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它凌空而立的气质,受命不迁的神采,令人敬佩。它虽有剡棘,但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贡献给人的却是无数圆果。第二部分热情讴歌橘树的内在精神。幼志独立不迁,长成后横而不流,纵百花并谢,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向凛凛寒风屈服。

4.本诗托物言志,以物写人,句句是颂橘,句句又不是颂橘,所托之物与所抒之情有机结合,彼此相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试题作答注意事项

1.审题

(1)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好读三遍,避免答非所问.第二遍开始带着问题去读

(2)抓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2.锁定区间

根据问题,找到相应段落中相应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尽量从原文捕捉到答题线索。

3.结合上下文

不要只孤立的思考题干或者只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抓住段落核心内容或者文章中心

4.分析词语、句子、段落,往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从写法特点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好语文的阅读理解题。

5.保证文本读两遍以上。

第一遍:通读全篇语文阅读理解,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语文阅读理解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语文阅读理解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小说关于情节知识点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结局。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篇8:从《橘颂》看屈原的思想品格论文

从《橘颂》看屈原的思想品格论文

摘 要:《橘颂》借橘写人,颂扬了诗人独立不迁的精神品格,横而不流、坚定不屈的人格,坚守信念、乐观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

关键词:《橘颂》 屈原 人格 精神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把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光辉称为“屈原精神”或“屈子精神”,视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咏物言志诗, 南宋诗人刘辰翁称之为“咏物之祖”。它以橘树比人,又将橘树人格化,反映了青年屈原的心态和个性。王逸《楚辞章句》注《橘颂》云:“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但橘只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说橘有德而颂,显然表明“橘颂”实际上是颂人,是诗人的自喻。清代王夫之《楚辞通辞》评曰:“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林云铭在《楚辞灯》中说:“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屈原自比于橘的这一特性也就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首诗是围绕着橘树写的,但又处处体现着诗人自己的精神品格,把橘树与诗人融为一体,既颂橘,又颂人,体现了橘树和诗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橘所特有的品质正和屈原自身的品质相符,橘树成了诗人的化身。那么,诗人借橘颂扬了哪些思想品格?

一、受命于天,故土难离,恪尽职守的使命感

橘“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晏子春秋六杂下》载:“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徙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可见橘忠于生养它的土地,具有不可迁移的本性,橘生于江南,不可迁徙,是因为它受命于天的固有本性,扎根深厚,不可移易,橘的这一根本习性便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屈原生于楚,长于楚,对楚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忍离开楚国,而且他把这一信念铭记于心,从不变更。屈原正是以橘树来自比自己的品质的,作者既是写橘,又同时写自己的宗国之情和乡土之恋,这也是屈原在其作品中屡次表明他不愿远走的原因。也正由于秉承天地所赐的重任,他恪尽职守,忠实于楚国,为楚国的富强努力。《橘颂》作者借歌咏橘树故土难离之天性,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绝不远逝的坚定志向。

二、理想远大,崇尚“独立”,坚定不屈的人格追求

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表达过对“兰”、“椒”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向凛寒屈服。“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再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束全篇,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怀抱远大理想,追求高尚人格,是屈原精神之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自任,重人格修养是一种精神。战国时期多游说之士,他们朝秦暮楚,可以为任何肯任用他们的诸侯服务;而屈原则是乡土观念、国家观念极重的人,所以特别重视“受命不迁”,强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种品格是屈原一生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橘颂》是屈原高尚人格和个性的一个缩影。屈原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压力不断求索,去实现自己助君强国的伟大抱负。正如其在《离骚》中所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则喜欢以加强自身修养为乐。即使粉身碎骨也不动摇,难道我的心会害怕受到惩罚而改变?屈原总是时时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与未来。诗人对橘树由外貌到内质进行了热情的赞美,但诗人最看重的还是其“独立”的节操,表现了屈原对“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屈原坚信“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思美人》),即使芳草与污秽混杂在一起,芳香的花也自能从中显出。

三、信念坚定,乐观开朗,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橘颂》全篇以乐观开朗、昂扬奋发的格调,表现出对现实自足、对未来自信的饱满积极的情绪特征。全篇通过咏唱橘树的外形、内质等,以拟人化的方法,抒发诗人主观的情感志向。犹如初踏征途的旅人,对未来的目标充满坚定的信念,但对未来的艰险尚无切身的体验;在理性上已做好献出一切甚至生命的准备,但在感性上还没有真实经受到种种磨难灾祸迎顶压来时内心所产生的痛苦、悲哀、愤怒和绝望。作为屈原早年的言志作品,《橘颂》以其明朗开阔的情感基调,华丽绚烂的辞章句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仅在《楚辞》中,乃至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品通过类比联想,托物言志,纷繁美盛的“后皇嘉树”与英姿勃发的青年屈原叠印,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自然本性与屈原的完美人格统一,客观事物与主观心理巧妙融合,其所确立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宏大志向以及“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的自我勉励绝不是纨绔子弟与庸常之人可比的,全诗没有忧伤愤懑的情绪,相反,它充满着意气风发的昂扬情调。《橘颂》体现了屈原坚定的信念和清醒处世的人生态度,他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仍要“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王峰霞.《橘颂》中的屈原形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

龚红林.橘与屈子精神――重读《橘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橘颂原文翻译及赏析

橘红片说明书

橘作文1000字

双橘颗粒说明书

橘子洲作文300字

《小橘灯》冰心

小橘灯教学设计

橘生淮南_高中作文

橘子洲的烟花日记

小橘灯的读书笔记

读《橘颂》有感:品橘(推荐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橘颂》有感:品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