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灯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s466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橘灯教学设计(共含12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s46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橘灯教学设计

篇1:小橘灯教学设计

《小橘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掌握生字、难词;理解课文思路。

3、了解课文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二、教学思路

三、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

检查预习要求1,学生交流“冰心”文学常识卡片后,教师补充讲解,使学生明确:

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谢婉莹。19生,福建闽侯县人。“五四”运动时开始文学创作。19参加文学研究会,后出版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1932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研究英国文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并出版诗集《春水》和散文集《寄小读者》。《寄小读者》礼赞童心、母爱、自然、祖国,深受读者喜爱。1946年去日本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回到祖国。回国后出版了多部儿童文学作品集、散文集和译作。《小桔灯》就是儿童文学作品集中的一部。冰心的作品充满爱心,语言清新隽丽,朴素晓畅而又含蓄不露,曾熏陶和启迪了几代人的心灵。冰心因此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

2、检查预习要求2,掌握生字的音和形。

仄 薯 揉 叩 髻 朦 胧 踪

3、理清思路

(1) 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思考:除了开头和结尾,课文中间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小姑娘哪几件事情?

(2) 讨论,明确:

除了开头(第一段)写回忆、结尾(最后一段)写思念外,课文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初遇与探望。这两个层次中写了小姑娘的三件事情:上山打电话、在家照顾妈妈,做灯送客人。

4、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思路要求学生复述,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5、学生默读,找出描写小姑娘外貌、动作的语句。

外貌描写: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动作描写:(!)打电话:挪动、登、摘、缩、爬下、点头……

(2)做小桔灯:拿、削、揉捏、掏、穿、挑、放、点……

6、请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小姑娘外貌和行动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初步学会从人物外貌、行动和语言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

2、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3、理解作品中的一些含蓄语句。

二、教学过程

1、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围绕外貌描写的文字,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的相貌和衣着。从“瘦瘦的苍白的”、“冻得发紫的”、“破旧的”、“光脚”等词语可以看出小姑娘的幼小、瘦弱、贫穷,也可以看出作者充满怜爱的感情。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小女孩的形象。

2、分析行动描写的作用。

课文多处地方写到了小姑娘的行动,如打电话被“我”看见后她“吃了一几惊 ,把手缩了回来”,“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我”去她家,她“愣”,“微笑”,“招手”,不住地“打量”;“”我送橘子,她”用小刀削“,”轻轻地揉捏“,”慢慢地掏出”和“放”;“我”站起来要走,她“拉”“拿”“穿”“挑”“点”“递”,以及“画”和“按”。作者对小姑娘制作小桔灯的过程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这是又文章所表现的中心决定的。

引导学生圈出以上的动词后,可以采取两个小环节加以教学:

(1) 思考:这种行动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既发映了小姑娘的聪明、能干,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实况,更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从行动描写分析人物思想性格,切忌零敲碎打,胶柱鼓瑟。

(2) 用词语替换法感受作品遣用动词的精当。

如描写制作小桔灯的过程,用“割”、“挖”、“缝”、“扎”等动词来代替“削”、“掏”、“穿”、“挑”等,就远没有原作准确、传神。

3、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

本文的人物描写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也值得一提。小姑娘的形象呼之欲出,机警、懂事、乐观,也得益于简洁传神的语言描写。当“我”要走的时候,“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从“一定”、“就”、“都”等词语可以看出,小姑娘对前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或者说充满了幸福的期盼。

4、分析环境描写,结合介绍写作背景。

请学生快速地阅读,找出描写环境氛围的词语:“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黑暗潮湿的山路”。然后思考:作者着意强调天色的黑暗阴沉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结合医学院学生被抓和王春林失踪这一情节的补叙,思考、讨论,明确:

作者回忆的是1945年的饿往事,当时中国社会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国民党政府加紧镇压共产党人和抗日爱国志士,广大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用简朴的、便于儿童接受的文字,来描述在这一个和当时重庆政治环境、气候,同样黑暗阴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的黑暗阴沉只是为了烘托那一盏小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冰心《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

5、了解补叙的作用。

学生默读第11段,明确:这一段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点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这一补叙揭示了小姑娘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和家庭影响。

6、领会小桔灯的象征意义。

(1) 学生齐读9、10 两段。

(2) 联系全文内容,思考:小桔灯有什么象征意义?课文为什么以“小桔灯”为题?

讨论,明确:

小桔灯,在那个黑夜如磐的年代,出自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之手,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光明,象征未来,它以自己微弱而顽强的光照亮了生活的前景。小桔灯是小姑娘的化身,用小桔灯的“朦胧的橘红的光”给了我鼓舞,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使“我”忘不了这小桔灯和小姑娘。以《小桔灯》为题,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

7、理解含蓄语句

本文有一些较为含蓄的语句,如:“她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又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文章结尾,通过“”我的思念,对这两句话又作了重复。对比,要引导学生结合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加以揣摩,明确:

第一个“好”指妈妈的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个“”好”指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表现了小姑娘在艰难的日子里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小橘灯》原文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噎、噎、噎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兑:“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篇2:小橘灯 教学设计示例

小橘灯 教学设计示例

小橘灯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仄、髻、瓤。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八九岁光景 仄仄的楼梯 无聊地站起 斑斑的血痕 惊异地说 灵巧的小橘灯

3.掌握作者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

1.理解小橘灯的象征意义以及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2.揣摩修饰词语对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认识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美育渗透点

小姑娘在艰难的环境中,具有镇定、勇敢、乐观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教师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及解决办法

1.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性格特点。

分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相结合。分析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她的性格特点。

2.修饰词语的表达作用。

用“比较法”。换一个词或去掉一个词,与原文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其表达作用。

(二)难点及解决办法

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及其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解决办法:讲析法与朗读法相结合,重点段落,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讲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课文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让学生速读课文,口述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让学生讨论、分析,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1.让学生先概述故事情节,并评议概述情况.

2.针对重点段落(第8、9、10自然段)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

3.针对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表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口头作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课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

(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

(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揣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

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

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教学过程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

教师明确下列要点:

(第1--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

“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

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教师明确: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

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

教师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

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懂事的小姑娘。

(五)总结、扩展

本文叙述了“我”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经过,着重描写小姑娘照看妈妈、做橘灯等情节,赞颂她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小姑娘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看看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读“炉火的微光……无限光明”,体会:“黑暗潮湿的山路”和“小橘灯的光”有没有别的含义?如有,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老师明确要点。初遇--探望(做灯、赠灯、用灯)--怀念。

(二)教学过程

篇3:小橘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橘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湖北省汉川市城关中学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小组

(执笔人:曾凡雄  431600 )

[课文解读]

《小橘灯》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冰心在1957年所写,它是一篇玲珑剔透、诗意盎然的散文精品,全文不过千把字,写的是发生在抗战年代,重庆效外极为平常的一件生活小事:“我”去访友偶遇一个贫穷的八九岁姑娘;这女孩的父亲因参加地下党工作而“失踪”,母亲遭特务殴打而卧病在床。“我”帮助小女孩打电话请大夫,并到她家探望。小女孩亲手制作了一个小橘灯给“我”。作者通过这一看似平凡的人和事,独具匠心地表现了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那就是: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歌颂新社会的美好生活。

[教学设想及依据]

1、用分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结合,分析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2、用比较法揣摩词语的用法,换一个词或去掉一个词与原文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其表达作用。

3、用讲析法与朗读法相结合分析重点段落。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作者思路。

3、揣摩修饰词语对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4、学习复述课文。

5、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情 感 目 标: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培养

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发 展 目 标:在全面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全文,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资源]《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 www . ruiwen . com)

[教学方略]

一、教学内容: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分析人物的形象。

3、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揣摩词语的用法。

4、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口述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外貌,感受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2、修饰词语的表达作用。

3、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及其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了解作家背景

1、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给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小橘灯》)

2、作者作品简介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冰心(1900 C ),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人,现代女作家。19到北京,次年进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业。“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散文、小说、诗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读者》、《小橘灯》,小说:《两个家庭》、《分》,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里。

(2)背景介绍:抗战即将结束,社会处在国民党反对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笼罩之下。

3、出示投影仪,掌握字词注音释义。

仄仄(zè)  无聊(liáo)  血痕(hén)  瓤(ráng)  打量(liàng)  板铺(pū)  挪动(nuó)

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阴沉:天阴的样子。另外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外还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安慰:用作动词,使人心情安静舒适。用作形容词,心情安静舒适。

赞赏:赞美、赏识。

镇静:形容词。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镇:安定。用作动词,使镇静。

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观:对事物的认识。

失踪:动词。下落不明(多指人)。踪:踪迹。

二、听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要求学生这看课文边听录音。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考:除了开头和结尾外课文中间可分几个层次?主要写了小姑娘哪几件事?

讨论归纳:(第1 C 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第5 C 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第11 C 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解决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记叙文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三、跳读全文,感知人物形象。

要求学生用跳读的方法,边圈点边解决如下问题: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姑娘?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外貌描写:(1)打电话:挪动、登、摘、缩、爬下、点头……

(2)做小橘灯:拿、削、揉捏、掏、挑、放、点……

语言描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流。

2、提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了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3、提问: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家境贫寒,又遭不幸。①住的:屋子很小很黑。②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③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4、生活重担压在八九岁女孩子身上,小姑娘表现出怎样的性格?

讨论并归纳:通过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表现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四、总结归纳

本文以小姑娘为中心人物,按“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思路展开叙事,通过对小姑娘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作业优化设计(供选用)。

(1)给下边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赞赏(     )  A、欣赏 B、奖赏 C、常识 D、鉴赏

②镇定(     )  A、安定 B、坚定 C、安静 D、平静

③失踪(     )  A、足迹 B、踪影 C、踪迹队脚印

(2)简答题。

①文章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外貌?其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姑娘家境的?这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有什么意义?

③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初步感知了小女孩的形象。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8 C 10段,并复述全文。

1、精读第8、9、10三个自然段,质疑。

(1)找出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灯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表现了小姑娘什么?

讨论并归纳:动词有拿、穿、挑、拿、放、点、透。这些动作表现小姑娘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关心体贴他人。

(2)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的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了都好了!’加点的“一定”表现了什么?两个“好”字各有什么含义?

(3)第10自然段写“黑暗潮湿的山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表面上写自然环境,实际上也暗指国统区的黑暗统治。文章用黑暗反衬朦胧的橘红的光,使朦胧的橘红的光更显得鲜艳突出,使“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作者用象征手法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

2、提问:文章以“小橘灯”为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课文用“小橘红”作标题,着重描写小橘灯,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给人一线光明,使人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可贵,从而给人以鼓舞的力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用“小橘灯”作标题,文中对“小橘灯”的描写起到突出,深化中心意思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3、提问:文章第11自然段写“我”与朋友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我”与朋友的对话,交代了当时重庆疯狂镇压革命者,白色恐怖的政治气候,也交代了小姑娘的父亲的情况,这些交代反衬了小姑娘镇定、敢敢、东观的精神的可贵、可敬,也说明了作为革命后代所受到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4、提问: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文章经小橘灯为线索,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反映了国统区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的热爱。

5、复述课文。

指导学生在复述前先拟出提纲,并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词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复述全文。

二、总结

作者满怀深情塑造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用小橘灯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用朦胧的橘红的光,象征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一线光明。揭示国民党反劝派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然诞生。文章抒情与叙事交融,叙事展开的过程,也正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题。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在读写说中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乐意参于到共同的学习活动中来,供他们感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从而树立了学生乐为学习主人的意识。由其是复述课文,给予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板书设计]

背景:十几年前 前后照应

八、九岁、瘦弱  幼小

破旧、光脚    瘦弱

苍白、发紫    贫苦

动作:挪、登、爬、缩--懂事

揉捏、掏、拿、穿、挑→(制)   渴望光明

点、照、画、按→(赠)   充满信心

给我的感受:朦胧→光明[镇定、勇敢、乐观]

引起的怀念:十二年过去了,好了 首尾一致 作者邮箱: clp_520@sina.com

篇4:小橘灯 教案教学设计

小橘灯 教案教学设计

冰心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从叙事、记人、写物、抒情等方面理清课文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

认识革命的艰难,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作者,疏通字词,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第二课时:

分析重点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介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

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就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

的“爱的哲学”。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

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

的精神力量。

二、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重点词语。

民反光景无聊打量朦胧

掌握这些词语,除了正音明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造句,学会使用这几个常

用的词汇。

三、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开头要读出沉

闷与无聊,中间要读出同情和赞赏,结尾要读出昂扬与希望。教师也可以范读一段,也

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初步体会情感。

四、理清思路。

问题一:课文写“我”访友未遇而碰到小姑娘的故事。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

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1.“我”去看朋友--故事的起因。

2“等着”朋友①看见小姑娘--故事的发生。②探望小姑娘生病的妈妈

--故事的发展。③辞别小姑娘--故事的高潮。

3.见到朋友,补叙小姑娘一家的情况--故事的结束。

4怀念小姑娘--故事的尾声。

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

节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表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

清楚开始,表述若不清楚,思路混乱,那就更不用谈什么了。

这里强调的是叙事的思路。

问题二:请同学们按照“小姑娘做什么”的问题,整理文章写人的思路。

1.(小姑娘)打电话请大夫--一写其外貌神态。

2.谈家境,掏橘瓤,制橘灯--写其言谈举止。

3.赠橘灯,送客人,做手势--写其动作表情。

问题三:请同学们按“小橘灯怎么样”的问题,整理文章写物的思路。

1.小姑娘制作、赠送小橘灯--小橘灯的来历(动作描写)。

2.“我”提着小橘灯--小橘灯的作用、意义,“我”的感受。

3.朋友见到小橘灯--小橘灯引起的`疑问和联想。

4“我”想起小橘灯--小橘灯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诵读全文,要求带感情地朗读。

问题一:小橘灯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时间--(“十二年过去了”)1945年1月。

地点--重庆郊外。

环境--阴沉、黑暗。

社会现实--一反动、黑暗;革命者处境艰难。

问题二: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她的?

明确:初见小姑娘-一幼小、瘦弱,衣着破旧,是可怜的穷苦孩子,作者怀着同情

怜悯的感情。

再见到小姑娘--家境凄苦、生活艰难,但她镇定(“现在很好”,“你放心”)

和乐观(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是一个

坚强可爱的孩子。作者对她是喜爱的。

天黑了,“我”告别小姑娘,她制作的灵巧的小橘灯寄托了对“我”的感激之情。“我”

提着小橘灯,想起小姑娘,“似乎眼前有无限光明”!“我”从小姑娘身上看到了“镇定、

勇敢、乐观”的可贵品质,“我”从小姑娘身上也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和希望。

这里表达了对小姑娘的赞颂和敬佩的心情。

怀念小姑娘--“我”离开了山村,“再也役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这里

表达的是思念的感情。

结尾时写道:“……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好了吧?”,这里抒发的

是祝愿的感情。

抒情思路:怜悯--喜爱--赞颂--怀念--祝愿。

(刘堪)

教学设计(B)

教学重点

一、“小橘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冰心,19生,原名谢婉莹,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

大。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文集》里。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

得很高的国际声誉。

关于饲。橘灯》,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

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小

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

只有八九岁光景厌厌的楼梯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斑斑的血痕她惊异地说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了小橘灯,小橘灯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

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四、揣摩运用

从下边的描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生活在饥寒交迫中,说说加点的修饰词语的作

用。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

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

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

五、假如删去下边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

1.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2.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

饭。”

3.“[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六、揣摩下边的几句话,说说小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说说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

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七、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但不能离开文章作架空的分析。

看看下边对一句话的几种理解,你认为哪种理解比较恰当?为什么?

这增脆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

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1.借小橘灯.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小橘灯的光是微弱的,却能使人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

舞。

3.从小橘灯想到小姑娘,在那黑暗的时代,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可贵的,

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

4.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还不够强大,小橘灯却能照亮前进的道路,指引我

们走向光明,革命的前途是无限美好的。

八、积累联想

九、复述是以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这就要消化、领会课文,学习句式、丰富

词汇,并要自己组织语言。可以先列出提纲,按提纲复述。试复述这篇课文内容,力求

简要、生动。

篇5:《小橘灯》教学设计示例2

设计思路

用朗读法初步感知小姑娘坚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教师相机佐以点拨,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解决生字生词,并介绍作者。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

(二)引入新课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非常美好的童年,八九岁时,可以在父母的怀中撒娇,感受家庭的温馨;可以在老师的教育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那么,解放前,儿童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曾在1959年1月19日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1945年春节前夕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姑娘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儿童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出示小黑板或投影仪,检查字词的注音释义。

(2)作者简介。先让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后明确。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选集》中,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得很高的声誉。

(3)时代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瑞想1945年中国的现实是什么样的?抗战即将结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他们逮捕、迫害、暗杀革命群众,重庆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

(四)教学过程

(l)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听录音或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简述本文故事梗概。点一名学生口述,老师给予适当评议。

教师明确下列要点:

(第l-4自然段)我初遇小姑娘的情景。

时间,“十几年前”“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地点,乡公所楼上。人物,“我”与小姑娘。事件,“我”在乡公所楼上见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她要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治病,“我”帮了她,打通了电话。

(第5-10自然段)“我”探望小姑娘的经过。

“我”买了几个橘子,沿着石板走到了小姑娘的家,屋子很小很黑,她的妈妈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用的是小火炉、小沙锅;睡的是板铺;年夜饭是“红薯稀饭”。

小姑娘掏出橘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然后做橘灯,“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拿出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做成小橘灯。

“我”提着小橘灯,借助“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离开小姑娘。

(第11-13自然段)“我”深深地怀念小姑娘。

后来“我”知道,小姑娘的父亲叫王春林,因给进步学生送信,失踪了。“我”怀念小姑娘。每逢春节就想起小橘灯,想起小姑娘。

让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讨论下列问题,点一名学生回答,由教师明确:

①小姑娘的家庭情况怎样?

②你对姑娘的评价是什么?

教师明确:①贫穷又遭不幸,父亲失踪,母亲被打。为共产党送信,可以看出是进步家庭。

②从小姑娘的语言、外貌、动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懂事的小姑娘。

(五)总结、扩展

本文叙述了“我”初遇、探望、怀念小姑娘的经过,着重描写小姑娘照着妈妈、做橘灯等情节,赞颂她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小姑娘语言、外貌、动作的语句,看看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精神?

(2)熟读“炉火的微光……无限光明”,体会:“黑暗潮湿的山路”和“小橘灯的光”有没有别的含义?如有,是什么?

(七)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让学生概述本文故事情节,老师明确要点。初通→探望(做灯、赠灯、用灯)→怀念。

(二)教学过程

从第几段开始写“探望小姑娘”的?指名读第5-9自然段,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义?

交代当时的自然环境,暗示当时重庆政治环境的黑暗。

2.第6自然段描写小姑娘的家庭情况,其家庭情况怎样?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小姑娘的精神面貌如何?

家境贫寒又遭不幸,住的是“小屋”;睡的是“板铺”;用的是“小炭炉”“小凳子”;吃的是红薯稀饭。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

“笑着说”可以看出小姑娘在非常艰难的家庭环境中,挺直身子,承受贫穷和不幸的重压,令人敬佩。“安慰我”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

3.作者是怎样围绕着做灯、赠灯描写小姑娘的?表现了小姑娘的什么性格?

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做灯,“拿”“削”“揉捏”“掏”“放”“穿”“挑”“点”,这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索地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敏捷,做小橘灯,照“我”上路,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大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赠灯,侧重语言描写。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句话写出小姑娘对我的关心体贴,情意浓浓,用光明和温暖为我送行。

“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两句话多么亲切,充满着深情厚谊,写出对“我”的安慰,更为重要的是小姑娘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和坚定的信念,第一个“好”字指病好了,第二个“好”字指过上好生活。

细节描写:“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写出天真、可爱、稚气,同时看出她的坚定信念。

体会修饰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对这样的贫穷生活,她笑着告诉我,表现勇敢、乐观的精神,如果删去“笑着”就变成冷冰冰的叙述,大大削弱了这句话的表现力。“年夜饭”写出家庭的贫困。

(2)“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一定”二字写出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3)“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像安慰我似的”表现小姑娘的镇定乐观的精神。

齐读第8、9自然段。

4.范读第10自然段或放录音。提问:“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作者为什么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因为有了“朦胧的橘红的光”,“我”才看到了一线光明,能够在山路上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了“我”鼓舞,“

篇6:《小橘灯》 设计

《小橘灯》 设计

教学目的

1.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3.学习复述课文。

4.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难点:

(l)理解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文章以“小橘灯”为标

题的含义。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仄仄(ze)无聊(liao 血痕(hen)瓤(rang)打量(liang

板铺(pu)挪动(nuo)

2.解释下列词语。

(1)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2)阴沉:天阴的样子。另外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3)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外还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

义而使人讨厌。

(4)安慰:用作动词,使人心情安静舒适。用作形容词,心情安静舒

适。

(5)赞赏:赞美赏识。

(6)镇静:形容词。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镇:安定。用作动词,

使镇静。

(7)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观:对事物的认识。

(8)失踪:动词。下落不明(多指人)。踪:踪迹。

3・(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巍⒐槟啥我狻?

(2)阅读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人,现代女作家。1913

年到北京,次年进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

业。“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

作散文、小说、诗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读者》、例。橘灯》,

小说:《两个家庭》、《分》,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

《冰心选集》里。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小橘灯》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指

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受

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

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2.导语

阅读课文时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

面?作者细致的描写那只“小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

受到哪些感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或听课文录音。)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本文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写初遇小姑娘,记叙小姑娘打电话为妈妈请医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从“我又回到里屋去”到“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第三部分: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到完。

交代小姑娘父亲的情况及作者对小橘灯的思念。

3.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姑娘,表现小姑娘是个

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1)从外貌写,写小姑娘的年龄、面容、衣着,表现小姑娘的幼小、瘦

弱、贫穷。

(2)从语言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

流,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的性格。

(3)从动作写,写小姑娘挪动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

器,看见把手缩了回来,爬下竹凳。(我帮她打完电话)她感激地谢了我,

回头就走。(我问她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说完就登、登、登地下楼

去了。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机灵、有礼貌。

4.提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

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出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

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5.提问: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家境贫寒,又遭不幸。

(l)住的:屋子很小很黑。

(2)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

(3)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6.提问;生活重担压在这个八九岁的女孩子身上,小姑娘又表现

出什么样的性格呢?

讨论并归纳:

(1)动作:开门,微笑,招手114我进去,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

――表现小姑娘有礼貌、机警。

作小橘灯的动作: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

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慢慢地从橘皮里掏

出一部一部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

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

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极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

――表现小姑娘灵巧、关心别人。

(2)语言:第一次安慰我的话,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

激。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向困难,表现出乐

观的精神。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对生人不

讲父亲的去向,表现她的机警,更表现她的乐观。“天黑了,路滑,这盏小

橘灯照你上山把!”表现小姑娘关心、体贴别人。第二次安慰我的话,更

表现她的乐观精神。

四、小结

文章在对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表现了小姑娘勇敢、镇定、

乐观的精神。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边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赞赏

A欣赏B 奖赏C.赏识D.鉴赏

2.镇定()

A安定B.坚定C.安静D.平静

3.失踪()

A足迹B.踪影C.踪迹队脚印

(二)简答题。

1.文章是怎样描写小姑娘的外貌?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姑娘家境的?这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有什么

意义?

3.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思考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文章的段落层次及小姑娘的性格特征,这

节课,我们还要重点分析第8、9、10三个自然段,复述课文。

三、正课

1.精读第8、9、10三个自然段,质疑。

(1)找出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灯的动词,想想这些动作表现

了小姑娘什么?

讨论并归纳:动词有拿、穿、挑、拿、放、点、递。这些动作表现小姑娘

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关心体贴他人。

(2)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定会回来

的。那时我的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加点的“一定”表

现了什么?两个“好”字各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

“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第一

个“好”指妈妈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个“好”指我们大家都会过上好

日子。

(3)第10自然段写“黑暗潮湿的山路”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表面上写自然环境,实际上也暗指国统区的黑暗统治。文章用黑暗

反衬朦胧的橘红的.光,使膝脆的橘红的光更显得鲜艳突出,使‘我”似乎

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作者用象征手法揭示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必将灭亡,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必将诞生。

2提问:练习三问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小橘灯,在“黎明前

的黑暗”时期给人一线光明,使人联想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

可贵,从而给人以鼓舞的力量。文章运用象征手法。

用“小橘灯”作标题,文中对“小橘灯”的描写起到突出,深化中心意

思的作用。把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可爱、可敬。

3.提问:文章第 11自然段写“我”与朋友的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我”与朋友的对话,交代了当时重庆疯狂镇压革

命者,白色恐怖的政治气候,也交代了小姑娘的父亲的情况,这些交代

反衬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的可贵、可敬,也说明了作为革命

后代所受到她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4.提问:请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文章以小橘灯为线索,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

精神。反映了国统区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新

社会的热爱。

5・复述课文。

复述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复述一般有详细复述、简要复

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详细复述是通过对课文的细致阅读,作接近课文

原文的复述。但又不同于背诵课文,要求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

风格。因此,只要不改变课文原意,允许对原文语句作适当的变动。简

要复述,可以围绕主要事件或主要人物作概括的叙述。这要求学生学会

理线索,抓重点,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略去次要部分,并组织恰当的叙

述顺序,运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有增添内容的

叙述,有变换人称的叙述,有变换体裁的叙述,还有变换结构的叙述。这

些叙述都是对阅读和表达的全面训练,包括创造的因素,要求学生充分

开展思维和想象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效果。创

造性复述难度较大,要在全面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要通过朗读、谈

话、讨论等作充分的准备和酝酿,必要时先作书面准备或局部试述。

今天,我们先学习简要复述。复述之前,我们先拟出提纲,并在课文

画出关键词语。

时间:十几年前,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

地点:重庆郊外,乡公所楼上

人物:“我”、小姑娘、小姑娘的妈妈,我的朋友。

事件:

(-)初通:小姑娘打电话

外貌

动作

篇7:小橘灯 教学建议

一、重点段落分析(倒数四、五、六段)

这个片段先后写的是,小姑娘制作小橘灯,分别时说的话,我提着小橘灯走山路的感觉,全文的思想在这个片段中得到了升华。

写小橘灯的制作过程,用了一个长句,写了一连串连续的动作,语气连贯紧凑,写出了小姑娘的心灵手巧,动作麻利。

小姑娘巧制小橘灯送我,带有儿童的情趣。用我送的大橘子制成小橘灯送我,这是在困苦的岁月中一个懂事的小姑娘表示一种心意的特殊方式。也正是这盏小橘灯赋予这个故事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这一段里有两个状语用得好,一个是“极其敏捷地”,既说明小姑娘怕耽误我赶路,又表现了她的灵巧。还有一个是“相对地”,说“把那小橘碗相对地穿起来”,怎么个穿法就说明白了。

小姑娘把小橘灯递给“我”时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这是送小橘灯的心意,完全是儿童的口吻,对人却十分体贴,小姑娘的心灵显得多么美好可爱。

写送别时的对话,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把“我”的话一概省去,把笔墨集中在小姑娘一个人身上,这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写她的口气,说“又像安慰我似的”,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安慰大人,写出了她的稚气与早熟。写她的话有三句,“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一定”二字,表示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然是光明的。

提灯走路的画面,着意在光线上作对比描写,一面是黑暗,一面是朦胧的橘红的光,在黑暗的反衬下,这一点朦胧的橘红的光,越发显得鲜艳突出。正像冰心自己说的:“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盏小橘灯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晴,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作者怀着激情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抒发了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感情,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开掘。

二、课文的含蓄美

这篇文章写得含蓄深刻,全部文字都是从正面描写小姑娘,写她的生活和家庭,对造成小姑娘家庭悲剧(父亲失踪,母亲病重,生活穷困)的社会并未直诉一个贬词,但字里行间,却渗透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本来,除夕夜,正是欢庆团聚、喜气洋洋的日子。可这里,“天气越发阴沉”,浓雾迷茫,道路“歪斜不平”,没有一点活气。家里呢?“屋子很小很黑”,“妈妈闭着眼平躺着”,“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年夜饭是红薯稀饭……总之,没有鞭炮,没有佳肴,没有温暖,没有欢笑,有的只是弥漫着的穷困凄凉的气氛!透过这些描写,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由黑暗统治造成的。文末插叙部分,学生被抓、王春林失踪的交待,虽只淡淡一笔,却交待了造成这一悲惨事件的直接原因。“做人要直,做文要曲”,曲,即含蓄,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融于具体描写中,让读者去咀嚼,去回味,对照生活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从而最大限度地认识作品,理解作品。因为含蓄,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三、生动、鲜明的小姑娘的形象

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是通过人物最富有特征的肖像、言行描写来表现性格的:她幼小、贫寒的外貌,让人心生怜爱;“我”与她的攀谈,让人觉得她懂事、可爱;“我”去她家里探访,她沉静有礼地接待;她乐观地“笑”谈那寒酸的年夜饭;她熟练、敏捷地制作小橘灯;她热情地送客;特别是她对未来的信心……这一切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小姑娘美好的性格――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让人不由地对她心生敬意,心生爱意。

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过“我”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而“我”的感受又伴随着对小姑娘的描写逐步流露。“我”的感情伴随着对小姑娘的了解而不断升华,这些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爱、心灵的美好。

四、文中“我”的艺术形象

1.“我”是同情劳动人民处境的知识分子,这从“我”热情帮助小姑娘打电话,亲自到小姑娘家探望,并给病人买橘子可以看出。

2.“我”在黑暗的时代,曾经因看不到光明而苦恼,但受小姑娘的影响,“我”变得坚定起来,勇敢起来,“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五、课文的对比艺术

《小橘灯》一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朴素清新的语言隽水含蓄,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

1.小姑娘弱小的外貌与高贵的精神。最初“我”见到的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非但貌不惊人,而且简直有点寒伧。然而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话时竟安慰“我”似的,显得很镇定,做小橘灯时“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表现得非常伶俐,最后送“我”走时“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按到我的手上”说“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反映了她乐观的品质。

2.对红薯稀饭的珍爱与对甘甜橘子的'淡漠。当“我”问她“这锅里是什么”时,“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从笑的神态不难看出,即使是红薯稀饭也是不易享受的。然而,当“我”带去甘甜的橘子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慢慢地从橘皮果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红薯稀饭都难吃上,而把橘部给了生,病的母亲,这是多么需要自制力啊!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们窥见了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3.凄凉的现实与温暖的人情。“这屋子很小很黑”,家境贫寒;“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母亲病重。然而,小炭炉上面的小沙锅微微冒着热气;小姑娘微笑着欢迎“我”;给“我”让座,自己蹲在一旁,热情地招待“我”;说话时叫“我”放心的亲切安慰,又使“我”感到温暖。一个小姑娘能把清苦的家料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能面对困难友好热情地招待客人,足见其乐观的品质。这种对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4.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救国,还加紧镇压革命志士,王春林的失踪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王春林并未因国民党的凶残就贪生怕死,而是勇敢地为进步学生送信。通过这一对比,交代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家庭、社会基础。多难的家庭,催她早熟;使她勇敢;追随革命的父亲教她乐观,给她信心。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5.沉闷压抑的黑暗与振奋人心的光明。文章一开始就讲仄仄的楼梯是“阴暗的”,天色是阴沉的,屋子小且黑,山路黑暗潮湿,山景浓雾迷茫。“黑暗”等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八次之多,读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诚然,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社会环境的写实。然而,令人欣慰、催人振奋的是小橘灯的光恰如小姑娘的精神,正像一线光明、冲破了黑暗,增强了“我”追求光明的信念。作者不动声色地在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得文章含蓄深沉,精警得神,仔细咀嚼,其味无穷。

六、启发式提问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小橘灯 教学建议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小橘灯》教案设计

《小橘灯》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3.学习复述课文。

4.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难点:

(l)理解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文章以“小橘灯”为标

题的含义。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仄仄(ze)无聊(liao 血痕(hen)瓤(rang)打量(liang

板铺(pu)挪动(nuo)

2.解释下列词语。

(1)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2)阴沉:天阴的样子。另外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3)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外还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

义而使人讨厌。

(4)安慰:用作动词,使人心情安静舒适。用作形容词,心情安静舒

适。

(5)赞赏:赞美赏识。

(6)镇静:形容词。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镇:安定。用作动词,

使镇静。

(7)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观:对事物的认识。

(8)失踪:动词。下落不明(多指人)。踪:踪迹。

3・(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巍⒐槟啥我狻?

(2)阅读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人,现代女作家。1913

年到北京,次年进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学习。后人燕京大学,1923年毕

业。“五四”运动时,在大学任学生会文书。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

作散文、小说、诗歌,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散文:《寄小读者》、例。橘灯》,

小说:《两个家庭》、《分》,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她的主要作品收在

《冰心选集》里。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小橘灯》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指

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为党组织受

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

事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2.导语

阅读课文时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

面?作者细致的描写那只“小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

受到哪些感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或听课文录音。)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本文按时间的推移分段。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写初遇小姑娘,记叙小姑娘打电话为妈妈请医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从“我又回到里屋去”到“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第三部分: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到完。

交代小姑娘父亲的情况及作者对小橘灯的思念。

3.提问:文章第一部分从哪些方面描写小姑娘,表现小姑娘是个

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

1)从外貌写,写小姑娘的年龄、面容、衣着,表现小姑娘的幼小、瘦

弱、贫穷。

(2)从语言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

流,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的性格。

(3)从动作写,写小姑娘挪动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

器,看见把手缩了回来,爬下竹凳。(我帮她打完电话)她感激地谢了我,

回头就走。(我问她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说完就登、登、登地下楼

去了。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机灵、有礼貌。

4.提问:“我”为什么要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

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出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

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5.提问:到了小姑娘家,“我”了解到小姑娘的家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家境贫寒,又遭不幸。

(l)住的:屋子很小很黑。

(2)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

(3)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6.提问;生活重担压在这个八九岁的女孩子身上,小姑娘又表现

出什么样的性格呢?

讨论并归纳:

(1)动作:开门,微笑,招手114我进去,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

――表现小姑娘有礼貌、机警。

作小橘灯的动作: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

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慢慢地从橘皮里掏

出一部一部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

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

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极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

――表现小姑娘灵巧、关心别人。

(2)语言:第一次安慰我的话,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

激。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向困难,表现出乐

观的精神。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对生人不

讲父亲的去向,表现她的机警,更表现她的乐观。“天黑了,路滑,这盏小

橘灯照你上山把!”表现小姑娘关心、体贴别人。第二次安慰我的话,更

表现她的乐观精神。

四、小结

文章在对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表现了小姑娘勇敢、镇定、

乐观的精神。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给下边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赞赏

A欣赏B 奖赏C.赏识D.鉴赏

2.镇定()

A安定B.坚定C.安静D.平静

3.失踪()

篇9:《小橘灯》

《小橘灯》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2.学习复述课文

3.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橘灯与小姑娘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以“小橘灯”为题

2.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音。

仄(ze )  无聊(liao )  血痕(hen )  瓤(rang )  打量(liang )  板铺(pu )  挪动(nuo )

2.释词

挪动:移动位置。挪,挪动。

阴沉:天阴的样子。另也比喻脸色不好看。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另指(言谈、著作、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安慰:使人心情安静舒适。

3.(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结合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再读课文。

二.导入

当我从挂着鲜红的桔子的桔树下走过时,当我从摆着颗颗红桔的水果摊旁走过时而,每年三十晚上看见孩子们提着的灯笼时,我都会想起一样东西――小橘灯,它精致而美丽,它是聪慧、乐观和勇敢的化身。它教会我微笑地面对生活,无论在什么样的生活。

那就是以表现“爱心和童心”为主的冰心奶奶写的《小橘灯》。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后也有同样的感受,我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更多你想要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文中主要写了那些人,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按我和小姑娘接触的.时间推移来分。

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初春遇小姑娘,小姑娘大电话为妈妈请医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我去探访小姑娘母亲。

第三部分:补叙小姑娘父亲的情况及对小橘灯的思念。

初遇

(板书:小姑娘         我  )

探访

3.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简述,先抓住关键词)

4.弄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之后,我们一起来分析小姑娘的形象,来认识她的性格,品质。

(1)我回乡公所时天黑了,小姑娘做了一个小橘灯送我,我提着小橘灯有什么感想?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明确: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先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她初见的小姑娘的?表现了小姑娘什么样的性格?

(结合课后练习四完成,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课文。)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外貌:年龄、面容、衣着,表现小姑娘幼小、瘦弱、贫困。

语言: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流,勇敢、镇定。

动作:挪动、想去摘、缩、爬下、回头就走、指、噔噔噔地下楼,表现她勇敢、镇定、机灵、有礼貌。

(3)我为什么去探访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

讨论归纳:我喜欢小姑娘。我同情小姑娘的遭遇,被她的勇敢和镇定的精神所感动。

(4)我再次见到小姑娘是在什么样的环境?

明确:小姑娘家里。

(5)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小姑娘的家境如何?在文中勾画出有关句 子。

讨论归纳:从住的、用的、吃的几方面来说明小姑娘的家境贫寒又遭不幸。

(6)运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自读第二部分,看看文章从哪些方面刻画小姑娘的?

抽生归纳:

动作:小姑娘迎客,可见她很机智,有礼貌。

做小橘灯(拿、穿、挑、放、点、递)的过程可看出小姑娘心灵手巧,关心人。

语言:待客、送客时的话都可看出小姑娘有礼貌,很乐观。

四.小结

文章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了小姑娘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给在黑夜山路上行走的我以鼓舞,所以我觉得小橘灯的光明无限。

五.板书设计

篇10:小橘灯

小橘灯

冰心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从叙事、记人、写物、抒情等方面理清课文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

认识革命的艰难,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简介作者,疏通字词,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第二课时:

分析重点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介作者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

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就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

的“爱的哲学”。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

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

的精神力量。

二、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重点词语。

民反光景无聊打量朦胧

掌握这些词语,除了正音明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造句,学会使用这几个常

用的词汇。

三、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开头要读出沉

闷与无聊,中间要读出同情和赞赏,结尾要读出昂扬与希望。教师也可以范读一段,也

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初步体会情感。

四、理清思路。

问题一:课文写“我”访友未遇而碰到小姑娘的故事。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

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

1.“我”去看朋友――故事的起因。

2“等着”朋友①看见小姑娘――故事的发生。②探望小姑娘生病的妈妈

――故事的发展。③辞别小姑娘――故事的高潮。

3.见到朋友,补叙小姑娘一家的情况――故事的结束。

4怀念小姑娘――故事的尾声。

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

节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表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

清楚开始,表述若不清楚,思路混乱,那就更不用谈什么了。

这里强调的是叙事的思路。

问题二:请同学们按照“小姑娘做什么”的问题,整理文章写人的思路。

1.(小姑娘)打电话请大夫――一写其外貌神态。

2.谈家境,掏橘瓤,制橘灯――写其言谈举止。

3.赠橘灯,送客人,做手势――写其动作表情。

问题三:请同学们按“小橘灯怎么样”的问题,整理文章写物的思路。

1.小姑娘制作、赠送小橘灯――小橘灯的来历(动作描写)。

2.“我”提着小橘灯――小橘灯的作用、意义,“我”的感受。

3.朋友见到小橘灯――小橘灯引起的疑问和联想。

4“我”想起小橘灯――小橘灯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诵读全文,要求带感情地朗读。

问题一:小橘灯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时间――(“十二年过去了”)1945年1月。

地点――重庆郊外。

环境――阴沉、黑暗。

社会现实――一反动、黑暗;革命者处境艰难。

问题二: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她的?

明确:初见小姑娘―一幼小、瘦弱,衣着破旧,是可怜的穷苦孩子,作者怀着同情

怜悯的感情。

再见到小姑娘――家境凄苦、生活艰难,但她镇定(“现在很好”,“你放心”)

和乐观(笑着说:“红薯稀饭―一我们的年夜饭。”),是一个

坚强可爱的孩子。作者对她是喜爱的。

天黑了,“我”告别小姑娘,她制作的灵巧的小橘灯寄托了对“我”的感激之情。“我”

提着小橘灯,想起小姑娘,“似乎眼前有无限光明”!“我”从小姑娘身上看到了“镇定、

勇敢、乐观”的可贵品质,“我”从小姑娘身上也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和希望。

这里表达了对小姑娘的赞颂和敬佩的心情。

怀念小姑娘――“我”离开了山村,“再也役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这里

表达的是思念的感情。

结尾时写道:“……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好了吧?”,这里抒发的'

是祝愿的感情。

抒情思路:怜悯――喜爱――赞颂――怀念――祝愿。

(刘堪)

教学设计(B)

教学重点

一、“小橘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二、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三、复述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冰心,19生,原名谢婉莹,女作家。“五四”时期开始写小说、诗歌,影响很

大。她的主要作品收在《冰心文集》里。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赢

得很高的国际声誉。

关于饲。橘灯》,作者指出:“小姑娘是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她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

因为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她的母亲受到追踪的特务的殴打而吐了血。在这场事

变中,这个小姑娘是镇定、勇敢、乐观的。”

想一想: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细致描写那只“小

橘灯”的用意是什么?小姑娘的品格使你受到哪些感染?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推断,解释下边加横线的词语:

只有八九岁光景厌厌的楼梯我无聊地站了起来

斑斑的血痕她惊异地说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

三、理解・分析

1.面对家庭不幸的遭遇,小姑娘哪些言行表现出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

2.课文用“小橘灯”作标题,着重描写

篇11:小橘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

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

仄①的楼梯,进入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

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

隔着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

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

外屋板门吱的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

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

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

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

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去。我

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

“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

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

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

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

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

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

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

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

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

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

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

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

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

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

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倒

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会。门边一个小

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

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

打量①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

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

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

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

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

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

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

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介她说:“现在没有什么

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

插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

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

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

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

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

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

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

圆圈,最后接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

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

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

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

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便问我从

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

“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

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

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了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

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

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

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郡“好”了!

1957年1月19 日

篇12: 小橘灯读后感

我读过许多书,但是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冰心奶奶写的《小橘灯》。

《小橘灯》是冰心奶奶写于1957年1月3日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大约8、9岁的小女孩。主要讲了我在十几年前拜访一个朋友时,遇见了这个孝顺的小女孩。后来我去她家拜访她时,为她与她母亲买了一些橘子,于是这个小女孩就利用橘子皮为我做了一盏小橘灯照明。

读了这本文,我认为细节描写是本文最值得借鉴的手法。“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 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这里 把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得很具体,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写出了小姑娘的可怜。

“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 截短短的蜡烛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这里写出了小姑娘的善良,写出了小姑娘处处替他人着想。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我根本没想到当时的儿童居然生活的那么艰苦。但令我感动的是那个女孩的那份孝心,那份感恩之心与她那 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比起这个女孩,我觉得我们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这帮所谓的00后小P孩,虽然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还是对父母要求无数,不懂 得为他人着想。而文中的小女孩却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小女孩。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她的这一点。

读了这篇文章,我越来越厌恶这黑暗的旧社会。为什么贫穷人的生活如此的窘迫?为什么有钱的人生活的如此富裕?为什么小女孩的生活这么悲惨而又清 苦……小女孩那纯洁无暇的心灵,与这个黑暗、肮脏的旧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冰心奶奶表面上写的是这个有着美好心灵,而又乐于助人的一个女孩,但实际上却 是在用反衬的手法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肮脏,和在那个时候生活清苦的人们。。。

在故事的结尾,冰心奶奶告诉我们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小橘灯》冰心

小橘灯的读书笔记

灯 教案教学设计

《会说话的灯》教学设计

《小桔灯》读后感

小桔灯作文

小桔灯读后感

小蜗牛教学设计

小红帽教学设计

《小拜年》教学设计

小橘灯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橘灯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