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弃疾词》有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阿飞哥0755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读《辛弃疾词》有感(共含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飞哥075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辛弃疾词》有感

篇1:读《辛弃疾词》有感

原创: 橙妈

橙妈

近来拜读《辛词》,颇有一股豪气涌上心头。真想穿越千年,站在狼烟四起的抗金战场,看辛弃疾如何金戈铁马、挥斥方遒;想穿越千年,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做辛弃疾忠实的倾听者,替稼轩分担一点儿家国之忧。

中国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诗人,像一颗颗闪耀的明星镶嵌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坛的历史长河中,褶褶生辉。从先秦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唐朝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少为国家、为人民奔走疾呼的灵魂,多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弃疾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一位。别人大多都是用文字、用感情在呐喊,以便唤醒“沉醉”的政府和民族,而辛弃疾则是拿起武器亲自上战场的爱国词人。

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做到了。他二十多岁时,组织抗金队伍,带上“吴钩”亲上战场,甚至夜闯敌营,擒拿叛徒。他的英勇曾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让“懦士为之兴起”.

辛弃疾想这样一直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但腐朽的南宋王朝“亲小人,远贤臣”,偏信谗言,懦弱胆小,贪图享乐,无心收复河山,所以,辛弃疾空有一腔豪情无法施展。罢了!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不好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这是历史的不幸,但这又是中国词坛最大的幸运,中国词坛从此多了一位光芒四射的.词人。光照古今,响彻千年!

辛弃疾南归十年后写过一首《水龙吟》,我最是喜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南宋朝廷早已南迁,偏于一隅,想的不是如何收复失地,而是“乐不思蜀”整天享乐。“红巾翠袖”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热闹情景,让辛弃疾伤情不已,不禁流下了“英雄泪”.所有人都已把他乡作故乡,只有辛弃疾仍然把自己看成一个“江南游子”.他眼望故乡,遥岑远目,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在敌人的手里,自己的同胞还在敌人的铁骑之下备受蹂躏。但又有谁懂呢?无人会!当年跟随自己奋勇杀敌的“吴钩”多年未曾出鞘,是否已经失去了锋芒,现在也只能是拿出来看一看,心中的抑郁苦闷无处发泄,也无人会懂,只有“栏杆拍遍”表达自己的内心了。

辛弃疾最终不愿随流合污。虽然无人理解他的内心,但他仍不愿学张季鹰、许汜之辈,为品家乡的鲈鱼、为求田问舍而归隐,他怕“刘郎”看不起自己。说到底,辛弃疾还是不想放弃南宋王朝,不想放弃自己抗金的理想,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

《辛词》读来让我心潮澎湃,敬佩《辛词》,更敬佩稼轩本人。不禁忆起金庸先生点赞郭靖的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篇2:读《辛弃疾传》有感

读《辛弃疾传》有感1000字

原创: zyc

这两天闲暇之余有幸读到了邓广铭先生的《辛弃疾》传,传记在较为翔实的记录了辛弃疾的一生时,又加入了一些辛弃疾的诗歌,还注意了简洁明了与用词工整,的确是一部值得多读的作品。

然而,辛弃疾六十八年丰富而又富于起伏的人生,并不是一部仅记载其生平事迹的传记就可以囊括的,而这六十八年人生的丰富,也并非这一百多页就能包含的,至于其更深刻的内在思想与品质,则更需要读者自行体会。辛弃疾这个伟大人物,其人生的壮阔波澜,曲折非凡;其知识的广阔渊博,深厚浩瀚;其词作的`优美精巧,豪放壮丽,这些都足以使其作出惊人的成就。而除此之外,仕途起伏,郁郁不得志,这点倒是与很多词人相同,但不同的是,辛弃疾对于养兵用卒之法,作战指挥之略也同样精通,试想倘若宋朝待他不薄,那中国可能少了一个伟大的词人,转而多出了一个伟大的抗金战略将领,历史是否会改写,也就未可知了。但至少,辛弃疾的才华是词作,诗歌,是文章,书法,也是战场,兵营。正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绝世的全才。

像人们一直说的那样,这些文人墨客一般都是在仕途的逆境中造就的,辛弃疾空怀一身安邦定国的策略,却一生都得不到重用,几次上马的机会还是平定内部战乱,而至于其一生的抗金大志,则致死都难以实现,无论是《御戎十论》还是《九议》抑或是晚年被召见入宫分析局势,他对与如何打败金人有着独到的见解却永远得不到重视。职务总是远离作战最前沿,官职一直调来调去,还要因其气节遭受众人排挤,三次回到乡中隐居最后病死家中。对于这样一位满心期待带兵打仗的将领,可能死时都没看到宋朝统一就是最大的遗憾,也是老天最无情的讽刺。辛弃疾与所有人都一样,也曾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有过远大理想,奋勇向前,也会自恃于功绩,自满于才华。酾酒赋诗,高谈阔论,剑指北方,气冲昆仑。到后来,一切都变成了一个重病的老人,拄杖忘向远处的长安,宫阙如旧,可人早已不如前。

买辛弃疾传的起源,还是因为以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渴望从辛弃疾,苏东坡这样的伟人身上找到答案。辛弃疾的一生十分曲折,早年不得重用,中年被贬回家,晚年看着好友朱熹被说成伪学。想以陶渊明慰藉自己,却总难以掩饰心中豪情,想纵情山水,却直到晚年还想着保家卫国,被人诬陷弹劾,却还对国家忠心耿耿,看到朝政腐败,却还对收复失地矢志不渝。所以,这样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在政海漂流,却仍保持不屈气节的原因又是什么?

以前总觉得,当人生不能留下一些名垂千古的功绩时,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当人并不能被历史留住时,人生的长与短便没有什么具体区别。不知道辛弃疾在他人生中是否考虑过这件事,但我觉得他的人生就算没有留下这样的诗词成就,这样的人生在他看来也并不算虚度,即使一生中有着失意困苦不别理解,但是他总是为抗金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其诗,其文也大多都写了心中的抗金斗志。可能若人能为其理想而坚持一生,不曾有过回忆,也没有过松懈,这样的人生即使没有名垂千古,却也充满了意义。所以,若把人生的意义仅看成名垂千古或有所建树未免也太功利了些,太无趣了些,人生之精彩在于一路上对于理想追求的那种不懈的奋斗,为之不断充实自己,为之不断超越自己。一生走过,回头望去,自己已早和开始时不同,随着人生进程而慢慢升华,寻找到喜爱的事,喜爱的人,拥有一方可以守护的天地,人原来不是为了名垂青史让别人记住而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让自己多年后回首可以骄傲的昂起头。

将来的岁月里,还要继续探寻辛弃疾,与伟人讨教人生的意义。

篇3:读《辛弃疾传》有感

展望中华大地,回顾华夏历史,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或仅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以武起事

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

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

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而又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

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冈,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

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部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以文为业

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仅剩赣东北舍中一枝羊毫软笔。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被走马灯似调动。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难平,辛弃疾便作词感叹,作《摸鱼儿》。而他的伤痛又有几人能感触到?宋孝宗看后不悦,但其只能以政化词,以武化词,以悲化词,以心化词罢。虽已离政多载,但依旧深切关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

只得到赣东北修舍,独自咀嚼寂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金戈之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的悲愤之叹,登危楼,临江水,望长江,拍栏杆,只得热泪盈眶。

拍栏杆,以笔为剑,登楼呼喊,欲向宋发声。以心抚世,又是心力皆具无资格。

金瓯断,月未圆,山河缺,心不安。虽紧握宝剑,却无力而为,终是含恨出生,含恨离世。

篇4:读《辛弃疾传》有感

我的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书,这大大培养了我的兴趣爱好读书品诗,我最喜欢的两个词人一位是被称为“易安居士”的李清照,另一位便是字幼安的辛弃疾了,说来也巧,这二位也被合称为“济南二安”,只不过词风大有不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一位直抒胸臆,气质豪放,另一位则委委婉婉,字字句句溢满柔情。但这篇重点写辛弃疾,所以我便便叙一叙我与这“稼轩体”的奇缘。

我喜欢辛弃疾的诗,他的诗豪迈奔放,我初次对他感兴趣,应是来自他的一首小词,那天我在上网,突然被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惊艳,我被提了兴趣,满网络的搜这句话以及有关这句话的一切,后来寻寻觅觅,看着一小帖,顿时明了,原来这句话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而后又有其他事影响,也没闲心关注,便渐渐忘了这事。

让我重新提起对辛弃疾兴趣的是一首歌,我也不晓得你们听过没有,那歌名为《狂浪生》,我听时,深深被歌词吸引,只听那人唱道“醉里挑灯看剑却无战鼓狼烟昨夜谁趁东风楼阁轻声叹扬鞭策马问天为何敢怒不敢言凭谁问我把五岳悬凭谁问我把五岳悬”,动感的旋律加上部分恰到好处的戏腔,演唱人慵懒的音色,都让我为之着迷,我看着歌词,不禁猜想一番,我有无意间得知那个是为辛弃疾所创,我便觉得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

此后,我也摘抄了他不少的词,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比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或者对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朗朗上口,心爱不已,尤是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亦或是末处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大多都是爱国的情谊。

篇5:读《辛弃疾传》有感

到底什么是爱国呢?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为国家慷慨赴义呢?在宋朝就有好多爱国人物,如北宋的岳飞,南宋的文天祥、陆游、辛弃疾和李清照等。现在,我想要分享的是辛弃疾的爱国故事。

辛弃疾被誉为第一爱国词人,他是一位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脉的诗人。公元一一六一年北宋被灭亡时,老百姓群情激愤,各地纷纷自组义军抵御金兵,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就领导大约二千名农民对抗金兵,获得重要的胜利。辛弃疾的义行不仅打击金人的侵略,更鼓舞了人民抗金的信心。为了彻底打败金兵,义军主帅耿京听从辛弃疾的建议,派他到朝廷商谈合作事宜。当辛弃疾圆满达成任务时,耿京却被奸人张国安所害。他悲愤填膺,只率领五十余人马就直冲五万人的'金营捉拿叛徒张安国,趁张安国与金将饮酒时,捉拿张安国至京城,斩首示众。而辛弃疾最后不得已只能南渡归宋。从此就在南宋一展他的长才。

辛弃疾南归后,他独排众议:“打击敌人,恢复国土,是关系到国家、生民的大业,不是皇帝或宰相的私事,应当上下一心共同参加。”但主和派却对辛弃疾的抗金行动表示反对,从此之后,辛弃疾竟被逐出朝廷达二十年之久。直到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南宋大臣韩氏想再度进军中原建功立业才又把他找来,辛弃疾心愿未了,想藉此机会实现抗金愿望,到最后还是未能如愿以偿,他去世前还一直大喊:“杀贼!杀贼!”可见其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辛弃疾所做的一切,无不为国家着想的,可惜在最关键的壮年期被迫归隐山林二十年。他所写的词真情流露,令人荡气回肠,并蕴含有志难伸的感叹,也只能说是时不我与!辛弃疾有此才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爱好读书的结果。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学习辛弃疾努力不懈的精神,不但把读书当成习惯,甚至是嗜好,好好地学习书中的知识、汲取书中的智慧!

篇6:读《辛弃疾传》有感

阅读着辛弃疾的诗词,闭上眼,仿佛在追溯着他的一生,与他在交谈。

忽然眼前一现这不同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远方的.夕阳将画布一般的天地铺染,大雁从头顶悲鸣着一掠而过,草木中浸透着深秋的寒意,高高的望江亭立在江边,一位男子站在亭中,环顾四周,他手握佩剑,身后是那匹的卢马,马背上挂着那张硬弓。他正眺望着汴梁,独自一人在喝酒。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吗?秋风萧索,他身上的长袍随风飞舞。

我移步上前,心中早已浮现他的词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一个一生都在为国忧思而又无法报效国家的词人,他内心该有多么痛苦啊……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是轻轻地叫道:“辛幼安先生?”

他转身望我,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深入骨髓的悲哀,我也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话:“朝廷如此枉费您的一腔热血,难道您就没有想过要远离政治,归隐田园,像陶渊明先生一样,岂不逍遥自在?而是要与岳飞一般,誓死孝忠?”他又目视远方,坚定地说:“罢了,只因我为大宋子民,孝忠国家是理所当然。国生我,我忠国,即使身死国亡,也不应忘记自己的国家,哪怕朝廷负我,我也不能与乱臣贼子一样苟且偷安,也许我这一生虽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我依然坚持!”

辛先生,您的爱国情怀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般决绝;在你生命将逝之时,还希望精忠报国,在战场上“气吞吐万里如虎”,凯旋而归,就连在梦里都魂牵吹角连营。

辛弃疾的不幸,缘于身不逢时,遇人不淑,倘若你能遇到刘邦、李世民这样识才的君王,或许您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吧。

历史在隐隐淡去,我依然能听到他在战场上的呐喊声,依然能看到他高奏凯歌,把酒赋词的豪迈。

篇7:读纳兰词有感

读纳兰词有感

你是人间惆怅客

・・    -----读《纳兰词》有感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他可悲但他完美。他不但是清朝第一个大词人,而且是御前一品带刀侍卫;他出身贵族,父亲权倾朝野,家中宾客如云;他气质高贵,清俊不凡,才思独特誉满京华;他年少得志,身得皇恩,众星捧月如日中天;他高朋满座,以诗会友,肝胆相照危难相扶;他得娶娇妻,琴瑟合欢,人生得意闺阁缱绻。然而他的妻子命祚不长,如花年月猝然而逝,他也于三十岁而终。这样的人上天也许只造了一个,他就是留给后人无限悲伤的古之伤心人――纳兰容若。三百年了,西花园内的海棠,几度花开花谢,渌水亭畔的红莲,依旧年年如霞似绢,可是,纳兰,你的魂魄是否夜夜归来? 孤灯西风里 ,隔着时光的幕布,我试图触摸你的寂寞。伴斯人独坐,唯有一盏孤灯滴泪到天明。可为何你深邃忧郁的眼神里,总有着掩饰不尽的哀伤?  朱栏翠瓦、雕梁画栋的宰相府邸,锁不住的是一颗轻灵飘逸的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出身满族名门的贵胄公子,却看尽了这繁华云烟。朝夕出入金殿碧宇的紫禁城,御前侍卫的光环,蹉跎了你的青春。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一声长叹,几许失落,是的,纳兰,我听懂了你惆怅的心声。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你并非贪慕权位之人,也并不是淡薄如水。赋大才华者必有大抱负。就像你在《金缕曲》中所言,“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寄情于山林野趣是在有了一番大作为之后的隐逸与洒脱,如果失却了此种前提,这个念想就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空有旷世才华而无所成就,其实比天资平常之人的庸碌人生更可悲哀,那不啻为对自己的最大的扼杀。至情至性,率真热忱的你,视友谊爱情为生命。与落拓不羁的汉族文士为伍,为救友人于边塞,求父感皇恩破例释放,是何等重情重义!挚热忠恳地作赋首首《金缕曲》,尽诉浓浓金兰情。

渌水亭畔,听雨轩内,响着雅集联句、诗词唱和的豪迈之音。烈酒浓情,几多惬意,然而,友人在世事变迁中,如分飞劳燕,不断地离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它们与你凄美的爱情一起,在心上剜了一道深深伤痕。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千年漠北,一样的凄冷,一样的荒凉,亘古不变的是离人伤。滚滚黄沙中,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晚云若燃,你呆呆的望着,直至清晰地听到耳畔胡雁哀鸿,眼中的.一切业已昏然一片。你在看些什么?“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你若是真的走的潇洒,又何苦频频回首东望?京城里的那个人,你是不是仍难以放下?曾经青梅竹马的表妹,被选秀入宫,使朦胧的蓓蕾凋萎了。辘轳金井,落花红冷,伊人已远去,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只留下你在簟纹灯影里的声声叹息。 当婉丽柔美的卢氏来到你身边时,琴瑟相谐,伉俪情深,温暖了你怅惘的心。“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红桥边,轻轻牵素手,缱绻和幸福溢满了英俊清癯的脸庞;渌水亭畔,双双身影留连于花前月下,陶醉在红袖书香里,年轻的心若朝阳般明媚。

可是一切如春梦逝水,年轻娇美的妻子却早早撒手人寰。破碎的心,顿时浸在寒更雨歇的葬花天气里,你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一片伤心画不成,再也没有被酒春睡之重,没有了赌书泼墨之香,上苍啊,你可听到纳兰公子的痴情心语:“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曾经那么渴望友情,而友人却不得不天南海北地别离,如今这温暖的爱情,也终于烟消云散了。纳兰啊纳兰,你感到了从没有过的空漠与茫然!・厌倦了仕途与侍卫生涯,富丽堂皇的贵族相府犹如羁绊牢笼,无边的落寞与孤寂,充斥着迷茫困惑的心,断肠回首处,偷零的,岂止是泪?

・你终于一病不起,“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只有在梦里,才能让这颗与生俱来的诗人性灵,得以无际飞翔。

容若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深沉地令人刻骨铭心。宛如其词作一般,想要步步靠近,却总是不忍伸手揭去面纱。以致顾梁汾悲悼: “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四个“百不一”写尽了容若一生的可悲可叹。然而容若最大的人格魅力也正在于此,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虚伪的掩饰,他身居贵胄却早已从心灵上脱去了那件厚重的黄金甲,世俗羁绊着他的肉体却永远侵蚀不了他的灵魂。它由心而发,化作容若手中的毛笔,化作毛笔上饱蘸的浓墨,于纸笺上一触倾泻。三百年来物逝人非,唯有这《饮水词》流芳后世,它所散发出的词人那清新脱俗的人格魅力更是换来了千万“异代知己”。

一个人在心境澄静的时候,心里的话才会顺畅的淌出。心里积存着排遣不开的郁结时,寄情于某些东西,干净得像一面镜子,反而会感到解脱。你在一个无形的枷锁里燃烧尽了自己一世才华。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所以我宁愿相信,他的英年早逝是一个华美的谢幕。

冷香半缕,繁华一瞬,你是人间惆怅客,不如归去到可以收留你所有希冀的地方,勿念山水千万重……

篇8:读《纳兰词》有感

读《纳兰词》有感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

他可悲但他完美,他不但是清朝第一个大词人,而且是御前一品带刀侍卫;他出身贵族,父亲权倾朝野,家中宾客如云;他气质高贵,清俊不凡,才思独特誉满京华;他年少得志,身得皇恩,众星捧月如日中天;他高朋满座,以诗会友,肝胆相照危难相扶;他得娶娇妻,琴瑟合欢,人生得意闺阁缱绻。然而他的妻子命祚不长,如花年月猝然而逝,他也于三十岁而终。这样的人上天也许只造了一个,他就是留给后人无限悲伤的古之伤心人——纳兰容若。

三百年了,西花园内的海棠,几度花开花谢,渌水亭畔的红莲,依旧年年如霞似绢,可是,纳兰,你的魂魄是否夜夜归来?

孤灯西风里 ,隔着时光的幕布,我试图触摸你的寂寞。伴斯人独坐,唯有一盏孤灯滴泪到天明。可为何你深邃忧郁的眼神里,总有着掩饰不尽的哀伤?

朱栏翠瓦、雕梁画栋的.宰相府邸,锁不住的是一颗轻灵飘逸的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出身满族名门的贵胄公子,却看尽了这繁华云烟。朝夕出入金殿碧宇的紫禁城,御前侍卫的光环,蹉跎了你的青春。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一声长叹,几许失落,是的,纳兰,我听懂了你惆怅的心声,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你并非贪慕权位之人,也并不是淡薄如水。赋大才华者必有大抱负。就像你在《金缕曲》中所言,“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寄情于山林野趣是在有了一番大作为之后的隐逸与洒脱,如果失却了此种前提,这个念想就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空有旷世才华而无所成就,其实比天资平常之人的庸碌人生更可悲哀,那不啻为对自己的最大的扼杀。

至情至性,率真热忱的你,视友谊爱情为生命。与落拓不羁的汉族文士为伍,为救友人于边塞,求父感皇恩破例释放,是何等重情重义!挚热忠恳地作赋首首《金缕曲》,尽诉浓浓金兰情。

渌水亭畔,听雨轩内,响着雅集联句、诗词唱和的豪迈之音。烈酒浓情,几多惬意,然而,友人在世事变迁中,如分飞劳燕,不断地离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它们与你凄美的爱情一起,在心上剜了一道深深伤痕。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千年漠北,一样的凄冷,一样的荒凉,亘古不变的是离人伤。滚滚黄沙中,看你的身影立向斜阳远去的地方。晚云若燃,你呆呆的望着,

篇9: 读纳兰词有感

读纳兰词有感

纳兰性德,清朝伟大的词人。他一生坎坷曲折,三十一年的短暂人生却成就不平凡的生命传奇。悲欢离合、辛酸苦辣,都隐藏在背后凄美的文字中,令读者产生共鸣。纵使没有雄浑壮丽的气势,却有着委婉动人的细腻。读纳兰性德,就如同读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作。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

《纳兰词》将纳兰性德的作品收录其中,展现了他这一生走过的艰难历程。它不同于以往的词集,增加了原文、注释、赏析等栏目,全方位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与初衷,从而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同时,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的加入,让整首词更加立体,进入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境界。

安意如说,读一首词不是在考古,而是在感受。一首《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让无数人沉浸其中,有着最为切身的体会。这是一首决绝词,抒发了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与愤懑之情。“人生若只如初见”,淡淡的一句词,背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无论以后经历了多少变故,发生多少故事,产生多少怨恨,我们的印象仍旧停留在初见的那一刻,把最美好记忆留在心底。接下来,笔锋一转,从美好又拉回残酷的现实之中。“何事秋风悲画扇”借用汉班婕妤被弃的典故,而扇子在古诗词中往往象征着被冷落的女性。曾经相亲相爱,多么般配的恋人,如今却已经劳燕分飞。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如今心意已改,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借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他们曾经在华清宫里盟誓,此生结为夫妻。不料造化弄人,杨贵妃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唐明皇用一曲《雨霖铃》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追忆。纵使以分开作为最终结局,但也不要让怨恨蒙蔽了心灵。“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化用李商隐《马嵬》中的诗句,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坚定不移。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似乎展现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对爱的人始终如一,与其携手一生,就是最大的夙愿。

正是有了对爱情的忠诚态度,才让纳兰性德把婚姻看得无比重要。十九岁时,与卢氏成婚,幸福美满的婚姻开始了。可是,好景不长,这种美好仅仅持续了三年。卢氏因难产去世,独留纳兰一人沉浸在悲伤之中。顾贞观评论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后啼鹃,频催别鸪,赢得更阑哭一场”。可见,妻子的离去对他是多大的打击。如此重情之人失去挚爱,在梦里与她相见,才能让忧伤之情有一丝释怀。“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多想和你来生相聚,又害怕两人命薄,美好的光景都无法持续。纳兰性德将爱只赠予吕氏一人,只怕她离去之后,情意再也无法倾注他人。

在纳兰的词中,不仅有动人的情感描写,更有思乡之意和满腔报国之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一首《长相思・山一程》将词人的乡愁展现的淋漓尽致。一程,一更,随着空间和时间上的推进,思乡的情绪愈加浓烈。眷恋故土的纳兰,即使出生于书香世家,同时拥有皇帝身边贴身侍卫的.身份,却仍旧想回到那片故土。身处异地再加上风雪的无意造访,让纳兰夜不能寐。在自然真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纳兰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在《纳兰词》中,我们读到淡淡的忧伤。这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短暂的人生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生命早早的华丽谢幕,却仍旧谱写出不平凡的精彩。“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就像是雪花。他所渴望的是精神的至清至洁,灵魂的自由不羁。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在那个纯洁世界中,纳兰容若找到了安居之所。我们宁愿相信,他已经去往另外一个美丽世界,用文字写出更多感人的词句。

篇10: 读纳兰词有感

读红岩有感 推荐度:读《简爱》有感 推荐度:读《廉政镜鉴》有感 推荐度:读《动物庄园》有感 推荐度:读《昭君出塞》有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读纳兰词有感1200字

《纳兰词》是三百多年前的康乾盛世里,安东生平的背景下,一枝妖艳璀璨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幽香,无数文人骚客都情不自禁地为它驻足,流连忘返。或许是缘分,在一个偶然的季节里,我与那为无数才子所倾倒的《纳兰词》邂逅了,激动的火花在一刹那间迸发了……激动、兴奋、紧张……各种各样的情绪穿插在脑海里,带着这种难以名状的心情,我翻开了那本让我激动万分的精神粮食——《纳兰词》。翻开蕴含着古典气息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风光旖旎的图画,画中有一个清瘦的男子,孤零零的一个人对着窗子独自冷落,窗外落叶缤纷。图画的旁边有一首词,是纳兰性德写的:又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刚读该词的第一句时,便有一种凄清的感觉,纳兰性德对亡妻浓浓的爱意及思念,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眼球,我深深地陷入了其中。读毕,久久不能从中回过神来,仿佛我变成了词中的主人翁,心里充满着惆怅与无奈。

整首词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一句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道出了多少人在逝去后的猛然顿悟。是啊!美好的时光在当时是多么的稀松平常,而记忆却再不能重温!这一刻,脑海里响起了浑厚的男低音,那声音深深地叹了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有说不出的沧桑和寂寞。心中恍然大悟,我懂了,决定痛改前非,好好地珍惜眼前的每分每秒。不仅如此,我还要尽可能做到,年过古稀时,蓦然回首,眼里没有过多的沧桑,只有微笑。在这漫长的路程中,我会走好每一步,不轻言放弃,越活越精彩。这样,才不会羡慕过去遗失的美好,也不会哀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纳兰的诗词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他的情感,更多的是纳兰透过文字给我们的思考。纳兰的好词斑斓若星河,在这里我就不能一一并提了,但还是有一首词,却是不得不提一下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世间多薄情男子,辜负女子的一片深情。纳兰作此决绝词,借用痴情女的怨诉,向友人割袍断交。用男女间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整首词读下来,心中感慨万千,有些许担心,有些许欣慰。担心的是,人生苦短,很难预料将来自己的境遇会怎样,是否能够遇上一个能彼此真诚相对一辈子的朋友。若遇到歹人,又如何是好?心中忐忑。欣慰的.是,现在身边有一群“疯疯癫癫”但对人对物都真诚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时,是打心底里高兴的。谁都希望以及渴望,遇到彼此都真心相对的朋友,能做到“初见惊艳,再见依然”。或许,这样就不会出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境遇了。呵呵!真不愧是纳兰写的词,仅浅读,便让我思绪万千了,久久不能释怀。怪不得王国维评价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可见纳兰一生始终以真性情独步浊世,情绪被纳兰幽深的文字所感染,也是在情理之中。我不知道,叶子的离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我也不知道纳兰能否感受到我那真诚的心,但我知道,纳兰,你永远是天空中闪亮的星,即使回忆变得暗淡,但经典却将永恒,这便是纳兰性德,永远的纳兰词!

篇11:读纳兰词有感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因避太子名讳改名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其父系康熙时期礼部尚书纳兰明珠,少年得志,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得中进士,备受康熙赏识,并授一等御前侍卫,多次随驾出巡。

纳兰出身显赫,衣食无忧,却情路坎坷。据说初恋情人被选入宫中给康熙做了妃子,后来结发妻子卢氏死于难产,而后又讨取两房,不甚遂意。也许是慧极必伤,纳兰三十岁就早逝了。后人评价他的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想必与他的情路辛酸有关。比如这阙著名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恬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思乡念美之情,绵绵不息。

读纳兰,不由想到晏几道,两个人的家庭出身和词风,颇有相通之处: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平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阙《临江仙》中名叫“小平”的姑凉,颜值再高,才气再盛,也只能想一想了。诗人惆怅的情怀,只怕多愁善感之人,能够品味一整个长夜。但需要区分的是,宋朝和清朝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有太多的不一样,宋词的高度,窃以为是后世不可企及的。纳兰的词,更多有“仿”“学”的痕迹。又想,如清朝文字狱之盛行,也就是纳兰这样的根正苗红,能够肆无忌惮的写点风花雪月。

词人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词作。李清照青年时期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阙《如梦令》早已传唱大街小巷,这与她青年时期生活优渥,婚姻美满有关。靖康之变,故国不再,李清照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丈夫离世,词人对生活、感情、国家的情感体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所以说时代和历史背景,决定了词人的风格。那么,我想纳兰是幸福的,虽然早逝,但逃却了家破的噩梦。纳兰明珠官至吏部尚书,权倾朝野,最后却被康熙一撸到底,永不录用。作为官二代,纳兰性德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又会有什么样的词作,这些都只能是“如果”了。

纳兰的词,好则好矣,但不是我所喜的。我更喜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有庞大的胸襟和情怀。如此,读则读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耳!

诗词之道,是对美好生活的更深层次的体会和向往,是寻求美的途径。诗词之道,可歌之,辅以茶、酒,可与三五好友击节而舞。“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偶作痴狂人,不理尘俗事。酒醒黄公垆,翩然一俗仕。

附庸风雅填一阙《如梦令》,纯属依葫芦画瓢,平仄和韵脚都是强凑,贻笑大方了:

碧空薄云若洗,红日欲吐还留。初秋独晨练,汗水挥洒如故。惬意,惬意,且莫辜负佳期。

篇12:读纳兰词有感

向来痴,从此醉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纳兰的词。

短短三十一载的岁月,于是,生命在纳兰这里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

反复诵读,词海中的我,向来痴,从此醉。

纳兰曾自嘲:“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寥寥几句,一种孤寂便笼罩了心头。纳兰一生都不曾迷恋官场,出身豪门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一生的三段难以割舍的感情,更是使纳兰牵肠挂肚,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他曾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是的,纳兰词虽然流传天下,若容的词名虽然遍及天下,可是人们在争相诵读饮水词诗,纳兰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若容这位贵公子,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写入词中的点点斑驳心情和刻骨铭心的愁苦,谁人又能真的懂得?

渐渐地,读得痴了、醉了。

又见“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透过这清澈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都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不能如愿,一个因爱而陷入爱的漩涡中挣扎的多情男子,却已被尘封在红尘中。

读罢不能,只是向来痴,从此醉。

读《辛弃疾传》有感

读纳兰词有感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集

辛弃疾写的词

辛弃疾词的风格

辛弃疾的婉约词

辛弃疾的爱国词

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

读《辛弃疾词》有感(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辛弃疾词》有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