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项链的马蒂尔德心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戴眼镜的女孩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项链的马蒂尔德心得(共含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戴眼镜的女孩”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项链的马蒂尔德心得

篇1:浅谈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浅谈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论文关键词]项链 玛蒂尔德 真诚勇敢

[论文摘要]多年来,人们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评论者给她定性为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这样的判断是不够妥帖和全面的,作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虚荣只不过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相比之下,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更值得我们赞赏。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流传世间已百余年,至今仍脍炙人口,倍受青睐。人们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贬多于褒,往往把她看成一个虚荣心强、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把她丢失项链后十年还债的辛苦看作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词。

玛蒂尔德真的是一个贪图享乐的坏女人吗?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极为不妥当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看待和评价玛蒂尔德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玛蒂尔德不应该被看成“虚荣”的代名词而备受指责。

1、玛蒂尔德的虚荣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何罪之有?

爱慕虚荣,满足虚荣,从积极意义上讲,是对现实不满足而引发的。玛蒂尔德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女子”,因为“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后来只能“将就”着“和教育部一个小科员结了婚。”所以她对现实状况不满意,也是情有可原的。由不满而生出的对改变的渴求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玛蒂尔德因为“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觉得不幸”;为没能过着“高雅而奢侈的生活”而不断地感到痛苦;为“住宅的寒伧,墙壁的暗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简陋而苦恼”。回到我们现实中来,这种不安分的心态,这种追求更美好的东西的心理,又有什么过错呢?穷人想幸福,女人爱漂亮。身为女人,谁不渴望能打扮得光鲜亮丽,出入各种高档场合,得到众人的爱慕,过着优雅的生活呢?热爱生活、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阶级的人最自然最正当的事。所以,玛蒂尔德的想法和追求实在不算过分,这也应该是一种普通的大众心理,一种最能体现人生的原始的物质追求。

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漂亮的女主人公的所谓虚荣是什么:一件漂亮的礼服,一串精美的项链,一个在舞会上引人注目的机会。这些难道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极正常的愿望吗?周国平在他的《守望的距离》中,把女人的虚荣与男人的虚荣作了很有意思的比较:“女人的虚荣是表面的,男人的虚荣却是实质的。女人的虚荣不过是一条裙子,一个发型,一场舞会,她对整个人生并不虚荣……男人虚荣起来可不得了,他要征服世界,扬名四海,流芳百世,为此不惜牺牲一切美好的光阴。”这么看来,玛蒂尔德的虚荣较之于男人的虚荣,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许多读者死死抓住她这种并不过分的“虚荣”,把她给诠释成一个贪图享乐的罪人,这未免显得可笑了。

2、对美好事物的整日幻想不过是年轻女子的一种单纯的生命特质,不应该受到批判。

小说开头写了许多玛蒂尔德的梦幻般的想象:富裕、闲适、情人、雅趣。人们通常会把它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当时的年龄特质和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并不富裕的家庭、封闭的社交,没经历过恋爱便匆匆完成的婚姻,没什么钱日子却还过得去,没什么玩的偏偏又有的是时间。女主人公那些整日的幻想实际上是即将成熟的女子对未来朦胧的憧憬和展望,是那个年龄段的女子一种最单纯的生命特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少男少女们,有谁不曾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过幻想呢?想想你们年少时的梦想吧!谁的梦里不曾有过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白马王子、房子、车子、名誉、地位……呢?假如我们以成年人的经验一刀切,施以伦理化的道德评判,以虚荣作结的话,那么玛蒂尔德的虚荣与其说是一个人的虚荣、一个阶级的虚荣,倒不如说是整个人类的虚荣,是处于那个年龄段的所有的少男少女的虚荣!人年轻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很多年之后蓦然回首,可能会觉得那些想法肤浅得可笑。可是它毕竟是那么地美丽过,那么真切地贯穿我们过往了的青春,陪伴着我们渐渐长大。做梦是每个人的权利,只要不危害社会和他人,实在是无可厚非的。心怀梦想却被加以批判,实在是太委屈。

二、玛蒂尔德也许曾经虚荣,但绝不虚伪!她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而真诚的。

1、她没有出卖人格去达成自己的'愿望。

在莫泊桑笔下,玛蒂尔德美丽动人,充满了幻想而无所事事。评论者们或许正是以玛蒂尔德的幻想为依据,说她如何爱慕虚荣,如何梦想过上上流社会的豪华生活。正因如此,她才有在舞会上出尽风头的欲望,才有丢失项链的不幸和赔项链的辛酸。不错,玛蒂尔德是成天幻想着美好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小女仆,心里就会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看望自己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就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但她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梦想没得到实现和满足而做出有损于自己或别人的事情来。要知道,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女人可以做“玩物”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的年轻美貌就是“资本”。像莫泊桑另一篇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朗丹太太,就是一个以美貌为资本达到目的的典型人物。朗丹太太沉迷于看戏,并且喜爱珠宝。她利用看戏为名,与有钱人私通,靠出卖灵肉去追求享乐和财富,完全堕落成了一个娼妇。爱美本是人之常情,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出卖灵魂,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便是大错特错的。玛蒂尔德不同于像朗丹太太那样的靠出卖尊严获取财富的可怜虫。丢失项链前,她参加舞会是部长对她丈夫路瓦栽的邀请,衣服项链都取之有道,舞会上她尽情欢乐,并没有非分之举。在那个充斥着拜金主义的社会中,玛蒂尔德保持着诚实的品质和清白的行为。即使在项链丢失后,面临着巨大的债务时,玛蒂尔德也没有想过要出卖自己的人格换取金钱来偿还债务。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按照小说中所说的,玛蒂尔德也是一个天生丽质的漂亮姑娘,凭她的美貌,凭她在舞会上能引起部长的注意的机遇,她完全有机会攀上一个有钱人而隐秘地得到一大笔钱,不用去为生活忧愁。但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坚定地说:“要还!”并和丈夫一起为还债辛勤地工作。她对朋友没有赖帐,也没有出卖人格和尊严去偿还债务。她在那污浊、虚假、拜金的丑恶社会难能可贵地保持着一颗金子般的纯洁心灵,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一个充满幻想的女人,只要她不甘堕落,一样有承担的勇气和力量!

2、苦难之下显出真诚勇敢的本质。

(1)用于面对现实的勇气。

苦难是对一个人最彻底的考验。当玛蒂尔德面对着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重大人生变故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天真纯洁,曾整日幻想的小女人,其实有着坚强的灵魂和惊人的勇气。

丢失项链之后,玛蒂尔德在沉重的打击面前,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地回到了现实,毅然地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这种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的勇气,不得不让人佩服。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坚强的灵魂、强烈的责任心的人,恐怕是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试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受到一点点挫折和创伤就心灰意冷。因为失恋便绝望自杀者有之,因为遇到困难而失望崩溃者有之,因为受了几句批评便轻易放弃者亦有之,更不用说去面对像玛蒂尔德这样突如其来足以改变其一生命运的遭遇了。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勇于承担的气魂也是充满了激赏的,他在小说中是这么说的:“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地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这字里行间无不传达了莫泊桑那种情不自禁的赞赏之情!

(2)抵抗命运的坚强意志。

决定了承担责任之后,玛蒂尔德便开始了她漫长又辛酸的还债之路。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包揽了“家里一切粗笨活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她甚至到到店铺里与店主人讨价还价,在别人的嘲骂中“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约她那艰难的钱。”这样的生活她整整过了十年!她也有留念美好时光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倾倒啊!”但她只把这美丽的回忆藏于心底,始终没有在还债之路上动摇和退却过。她并不沉缅于往事,她在和命运抗争时是一个真真实实,令人佩服的实干派!她以坚强的意志,以实实在在的行动,顶住了命运的捉弄。

(3)经历苦难之后的本质回归。

十年的艰苦劳作,使玛蒂尔德青春不再,她变得苍老了。原先高贵美丽的她变成了胡乱地挽着头发,歪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的粗俗妇人,这样的变化,使得她的好友佛莱思节夫人在公园遇到她时,“一点儿也不认识她了”。但玛蒂尔德看到依然高贵的佛莱思节夫人时,坦然并主动上前去和她打了招呼,告诉她事情的真相。在玛蒂尔德尚是个美丽动人的女子的时候,看望她的这位女朋友回来总要哭上好几天。当她变成穿着简陋的粗俗妇女时,为什么反而如此的坦然了呢?她不是应该自卑和妒忌吗?不错,十年辛劳虽然把玛蒂尔德的昔日风采给磨走了,但她的心灵却因此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可以说这时的玛蒂尔德不仅没有丝毫的虚荣,也没有丝毫的自卑,而是一位经过十年辛劳荡涤,心灵得到了净化的朴实的妇人。“她感到一种足以自豪的,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是露出了微笑。”是的,这笑是自信与骄傲的表现。她自信,因为她内心得到了充实;她骄傲,因为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面对依然如昔的好朋友,玛蒂尔德不再自卑。她以自己的十年的辛劳换来了做人的尊严,实现了自我解放。

就像作者在小说中所感叹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一场飞来横祸,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它成全了玛蒂尔德,使她从天真的,整日耽于幻想的小女人,成长成一个懂得生活艰辛并脚踏实地的妇女。失去了美丽的外表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因为每个人最终都将老去,并没有谁的天生丽质可以与岁月抗衡。上帝关了一扇门,又会向你开启一扇窗。玛蒂尔德在失去之中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为了为明确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而坦然。这是比美丽重要得多的东西啊!

三、玛蒂尔德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她应该赢得喝彩而不是遭受嘲讽。

长期以来,玛蒂尔德被众多评论者冠以虚荣的坏女人之名,他们却没有看到她内心的坚强与诚实正直的良好品质,对玛蒂尔德在失项链后的所表现出来的敢于承担的勇气,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都只是轻描淡写,把玛蒂尔德的辛苦劳动当作是虚荣的报应而加以嘲笑。这些想法实在是过于片面和苛刻的。每一个敢于解剖自我的人恐怕都无法讳言自己身上的虚荣心,所不同的只是程度轻重而已。玛蒂尔德的那点小虚荣并非是不可理解、不可原谅,她更不是坏女人,相反,她是一位值得尊重、有血有肉的女性。她爱美而天真纯洁,幻想财富却心地正直,有点小虚荣但不因虚荣出卖人格。她固然是有一些缺点的,但却掩盖不了她本身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她的那些小缺点只会令她的形象更加丰富,更显真实。

小说结尾处,作者用一个上流人的感动再次褒扬了玛蒂尔德。当佛莱思节夫人听完了玛蒂尔德的叙述后“感动极了”,她在感动什么?应该是为她的真诚所感动了!同时,我想起另一位不幸的女子——包法利夫人。她与玛蒂尔德一样,在平庸的生活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里寻求梦想的幸福。但玛蒂尔德一夜狂欢后,选择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而包法利夫人在尽情享受了浪漫的爱情与奢侈的生活,财产荡尽,债务累累之后,没有勇气重新生活而选择了死亡。两者相比之下,我们难道不应该为玛蒂尔德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而大声喝彩吗?

玛蒂尔德是自爱的。她有自己的梦想,在梦想与现实差距甚远的情况下,她尽可以凭美色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出卖自己的尊严。她在那个污浊的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般正直清白;玛蒂尔德是自强不息的。丢失项链之后,她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巨额债务没有逃避责任,而是迎难而上,勇于向命运挑战。十年辛劳的过程中,玛蒂尔德的乐观、泼辣说明她既没有惧怕,也没有厌恶,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去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像玛蒂尔德这样自爱自强,又有担当的女子,难道不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吗?巨额债务不仅没有将她击倒,反倒使她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看清了青春的价值,尽管青春不再,但我还是忍不住地赞叹:她是好样的!褪去了幻想的她,为生活而踏实劳动的她,平静坦然的她,才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最美丽动人的女子!

玛蒂尔德尽管存在着一些人性的弱点,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她定位在虚荣的层面上,而忽略掉她内心的高贵品质。用宽容的心去对待玛蒂尔德那些所谓的虚荣的小缺点吧,而对她的真诚勇敢,让我们报以赞赏与喝彩!

[1]刘工昌.和青春相关的忧伤——《项链》主题漫议[J].名作欣赏,(6).64—65

[2]叶玉梅.用赞赏的眼光去看待玛蒂尔德[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3).61—62

[3]郭晓青.学会包容——《项链》主题的重新审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8).100—102.

篇2: 写马蒂尔达的读后感

关于写马蒂尔达的读后感

玛蒂达是一个十分爱好阅读的女孩,但她有着最庸俗势利的父母和最恶毒的校长。即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她始终没有放弃阅读,这是因为她坚定的信心从没有让自己的脚步停下。

玛蒂尔达的经历不禁让我回忆起曾经的我,以前我是多么的.不相信自己,也没有一颗执着的心。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动不动就掉眼泪。记得二年级时,那年有古筝兴趣班,在我看来这古筝学起来一定很好玩,于是就踊跃地报了名。

第一节课,老师教了我们几首简单的,我便很快学会了,但还不够熟练。我回头望望还在学的同学,心想:“他们都没学会,我练不练都没关系。”于是回到家我连琴也没摸一下。

第二节课了,我信心满满上课去了。老师让大家弹一下昨天学的,看大家弹的都比我熟,比我好。我胆战心惊地在心里默默祈祷老师别叫我。突然好像信号不好,老师把我叫起来了,让我弹。我也没什么法子,只好弹了。老师一听就让我停下了。又问我,又说我,我顿时羞红了脸,站在那就像根柱子,一动也不动。老师的嘴仿佛是云朵,说出的话就是千万滴雨滴,漂浮着,在我耳边落下。此刻,时间好似变长了两倍,这四十分钟也似变成了八十分钟。许久后老师叫我坐下,但我坐下后脸还是像个红苹果。终于下课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箭一般地离开了教室。

最后几节课我越来越没信心,没过几个学期我就放弃了。但现在回想看,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不好。我应该像马蒂尔达学习,做一个自信的人,相信自己。

篇3:对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莫泊桑的《项链》可以说众所周知,一提到其中的女主人公一马蒂尔德,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她为此也付出了十年艰辛的惨痛代价。小说的主题从来都是在批判法国社会的同时,对马蒂尔德持以批评的态度。

诚然,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我们应该予以批评,但除了批评,再没有其他的性格因素吗?具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称的莫泊桑,其笔下的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就这么简单吗?如真是那样,那这篇小说的知名度就会大打折扣。

而事实上,作者在前面第一大部分,用了很大的篇幅,采用心理描写展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祈求被人艳羡,被人爱慕,进入豪门的思想性格,其目的是除了表现她爱慕虚荣的一面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下文做铺垫,如果她没有这种爱慕虚荣的心理,也就不会有借项链,更不会有丢项链,赔项链等以下情节。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从丢项链开始,作者对马蒂尔德的描写和所持的态度,就由讽刺而进入了同情,甚至是肯定与赞美,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蒂尔德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受当时法国崇尚浮华的社会风气所影响所腐蚀,所以,她的悲剧不应由她一个人承担,我们不能抛开社会诱因,孤立地去分析人物,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来分析人物。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缺乏人性地一味让学生去批评女主人公,现在思想独立的学生是不能接受的,这正如现在让学生去学习《愚公移山》,就要求他们学习“愚公”移山的做法,(当然精神应该肯定)学生肯定不接受,甚至感到可笑,我们应该尊重人性。

而事实上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丰满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之外还对她给予了她极大的同情,从以下情节上足以证明:

丢项链:马蒂尔德在舞会结束后无意间丢失了借来的项链,那可是一挂标价四万法郎的项链,这对一个贫困的家庭,无疑是灭顶之灾。作者多处描写到马蒂尔德和他丈夫丢项链后的神态:“她穿着那件参加舞会的衣服,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她面对着不幸的灾祸,整天待着,整天在惊恐的状态里。”“路瓦栽,也好像老了五年。”这些描写,不仅仅客观地再现马了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心态,也渗透出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赔项链:马蒂尔德丢失了借来的项链,已经成为现实,但她并不想赖账。而是决心赔偿。“他们拿着盛项链的盒子,照着盒子上的招牌字号”,几乎跑遍了全城的珠宝店,终于在皇后街一家铺子里看见一挂与原先一样的钻石项链。莫泊桑在描写他们夫妻寻找同样的项链时,同情地写道:“两个都愁苦不堪,快病倒了。”为了买这挂价值高昂的项链,“他们开始借钱了。向这个借1000法郎,向那个借500法郎,从这儿借五个路易,从哪儿借三个路易,签了好些债务,订了好些使他破产的契约”“他顾不得后半世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着名,却不知道能保持信用不能”。这些描写无不倾注了作者对马蒂尔德夫妇的无比的同情。和对下层人民心酸生活的理解。我们读者、学生读到这里,也无不为马蒂尔德与其丈夫的遭遇和艰难的处境而辛酸,同时也被她们的诚信所感动。此时此刻又有多少人还能拿着冷冰冰的解剖刀一味地去批评她的爱慕虚荣呢?

还债务:马蒂尔德夫妇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买下了那挂新的钻石项链,然而债台高垒,欠下了一万八千法郎的债务,为了偿还这笔高额的债务,“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表现出了英雄气概,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她和他的丈夫开始走上了漫长的还债之旅”“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商人载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第十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以上多处描写,作者莫泊桑的同情之心溢于言表。如果我们还依旧说女主人公是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就太牵强附会了,既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不符合莫泊桑在塑造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时的初衷。

谈项链:十年后的一个星期天,马蒂尔德戏剧性地遇见了佛来思节夫人,在谈话中马蒂尔德才知她当初所借的是一挂假项链。我们可以想象,当她听到这消息后会是多么的苦涩、辛酸呀,一夜风流而换来的是十年的辛酸。十年的艰辛。这样的付出太惨重了!好像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个漂亮的女人一生有几个十年呢?她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吗?我们还忍心对这不幸的女人再加以嘲讽吗?当马德尔德在公园与佛来思节夫人相遇时,一位是“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的贵妇人,一个却是连昔日好朋友都认不出来的“平民妇人”,但马蒂尔德却表现得那么坦然,并主动向佛来思节夫人打招呼,告知她事情的真相。这时的马蒂尔德不仅没有丝毫的虚荣,也没有丝毫的自卑,而是一位经过十年辛劳荡涤,心灵得到净化的朴实的妇人,作者莫泊桑所持的态度显而易见:没有丝毫的嘲笑,只有深深的同情,甚至是赞美。

至此,一个吃苦耐劳,敢于面对现实的女主人公赫然立于读者的面前,我们还能一味地去批评吗?如果我们只武断地去批评,这不仅不是莫泊桑的初衷,也得不到我们学生的认可,因为我们扼杀了人性,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莫泊桑正是用了发展的眼光,全面看问题的思想,忠于“创作要反映社会”的本源塑造了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个高明的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典型的,丰满的,具有代表性的,符合一个“人”的特征,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格多面体,莫泊桑做到了,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永远“活”在了世界的文学画廊之中。我们在教学中要忠于作者的写作初衷,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观、创作观,去客观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而不能因某一点就简单地过度赞美或过分的批评,多岂些民主,多一些人性。

篇4:对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一、爱美

小说是从“妇女天性爱美”的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这由开端六个自然段为证。开端分三层。第一层为一至二自然段,写了出生在小职员家庭的她又嫁给了小职员,因而不能够讲究打扮,“她觉得很不幸”,为什么呢?“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在妇女”云云表明了小说从妇女的天性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层(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

小说接着用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的渴求。最后的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写了她从有钱的女朋友家里回来后的痛苦,以反衬上一层意思。开端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预设了一把钥匙,那就是《项链》刻画的女主人公具有妇女爱美的天性。小说进入情节之后全面地展现了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把玛蒂尔德爱美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她挑选首饰。面对着一个眼花缭乱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她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她戴上项链照镜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晚会跳舞时的兴奋、陶醉把她的爱美推至高潮。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恋恋不舍的境地。即使因为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

二、单纯

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的女性成为另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其生存环境局限于小职员家庭,因而她见识狭窄,处世缺乏经验,教养浅薄,不谙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爱美是天性,不需要后天训导:如何爱美,比如如何辨别真假首饰,则需要后天教育。玛蒂尔德显然缺少这一课,小职员的生存环境不太可能给她上这一课。另外,玛蒂尔德从未经受过世间纷繁复杂的风风雨雨,她虽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她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借的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不是把她思维之单纯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单纯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她担心女友把她当做贼,女主人公的单纯几乎达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岂不镂刻出“单纯”两字么?

正因为单纯,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纷繁斑驳、鱼龙混杂,所以她的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不然,她无力购买真首饰为什么想不到去买价廉物美的仿真首饰呢?她在挑选女友的首饰时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有惯首饰呢?她在珠宝商老板有所暗示时为什么丝毫不去想失落的项链可能是假货呢?其实,只要从下面一点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在赔项链时丈夫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在小职员家庭这是一笔不少的财产,然而玛蒂尔德作为家庭主妇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岂不是单纯的绝好证据么?玛蒂尔德在还债务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却不免浅显;如暖房中的花朵,美丽却显得嫩弱。

三、勇毅

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在她性格层面上进发出了新的特性——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更不出卖自己美丽动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会中一笔无价财产)。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

爱美、单纯和勇毅,构成了玛蒂尔德形象的三个层面。爱美,是她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勇毅,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

四、诚实守信

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篇5:对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看法

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主流文学评论谴责玛蒂尔德的三个理由

第一、她的心灵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不能安分守己。

第二、她的人生观是根本错误的,“深感自己天生丽质,本当身披绮罗、头佩珠玉”。

第三、她的幻想虽然是“空想”,却又渴望实现,这就表明了她的不自量力。

然而我们细看文本,再联系19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就能发现以上三点均不足为据。

(二)盲目指责玛蒂尔德是不是对的

首先,我们应当弄清楚“虚荣心”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贫贱者有之,富贵者亦有之。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表现在行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自我表现欲太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等等。

我们看一看虚荣心的定义,再看一看自己,我估计躺枪的人不是一小把。首先,虚荣心是一种普通又普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那么一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有没有资格指责玛蒂尔德都是问题。要指责她,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谁没有虚荣心?谁没有欲望?玛蒂尔德想要绮罗珠玉、豪宅香车,我还想要原版画册、绝版汉服、绝版同人志呢。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么点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她得不到,想想还不行吗?

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我们常常是指责别人时理不直气亦壮,而轮到自己时就萎了。

安分守己:

持这种观点的评论者,大都觉得玛蒂尔德不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天天吃着碗里看着锅里。那么我就告诉你,在19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玛蒂尔德恰恰是最安分守己的女人。

19世纪的法国,漂亮女人出轨那是刷日常,没什么好惊讶的。《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高老头》里的纽沁根夫人、《基督山伯爵》里的腾格拉尔夫人、《红与黑》开头的市长夫人,要多少有多少。如果你还觉得不过瘾不够味,那就去看《漂亮朋友》。你就能明白19世纪的法国上流社会是怎样的一群男盗女娼。

可能有人说玛蒂尔德并不是上流社会的贵妇,没资本勾搭有钱人。但莫泊桑在《项链》的开头说的很明白——“女人本来就没有什么等级品位、家族世系。她们的美貌、她们的风韵、她们的魅力,就是她们的出身、她们的门第”。女人只要漂亮,家里再有点钱(罗瓦赛尔家还是算小资产阶级,至少还请得起佣人),通过一场舞会、一个饭局、甚至是一个农业评比会(《包法利夫人》),勾搭上有钱男人根本不是事。要不然你觉得惜字如金的短篇小说家,在开头加这么一段看似与小说内容毫无关联的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玛蒂尔德真的是一个“不能安分守己”的女人,那么她完全可以通过这场万众瞩目的舞会,找一个有钱人当饭票。随后她就可以拥有大把的珠宝豪宅香车,实现她的“空想”,威风完全也可以抖起来。莫泊桑另外一篇风格和题材几乎与《项链》完全一样的小说《珠宝》,不就是讲的这么一个故事吗?

然而玛蒂尔德没有,甚至可以说她根本就没有往这方面想过。纵然她在舞会上众星捧月,“所有的男人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引见。部长办公厅的官员都想与她共舞,部长也特别注意她。”对于那些“不能安分守己”的女人,这是多么好的出轨机会啊!然而对我们亲爱的玛蒂尔德来说,这些注目就已经是“美貌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了,她并没有那些龌龊的念头。舞会结束后,对她来说就已经是“一切都结束了”。我几乎能感受到她那小小的卑微的欢喜,她只是想有人注意她,赞美她。她不想做花容月貌为谁妍的女人。这种小女人的想法,无可指责。

(三)关于玛蒂尔德的人生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玛蒂尔德“深感自己天生丽质,本当身披绮罗,头佩珠玉”的想法是非常幼稚、虚荣且自恋的。但是好马配好鞍、美人配英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前夸穷人家的姑娘貌美,不是总要说一句“标致得不像穷苦人家的闺女”吗?玛蒂尔德的这些想法,虽然不算正确,但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你让一个美人委屈在“陈设简陋、四壁萧索、桌椅板凳破破旧旧,衣衫穿着皱皱巴巴”的环境里,怎么看都有点暴殄天物。她产生点“虚荣”的想法,其实可以理解。

然后就要说到玛蒂尔德的还债的过程了。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评论者赞美过,我不多说。只是举几个例子说说三万六千法郎是个什么概念,大家感受一下:

《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服毒自杀的原因只是因为欠债八千法郎。

《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从客栈老板德纳第手里买走珂赛特只花了一千五。而自小穷苦的珂赛特甚至都没见过路易(二十法郎的金币)。

《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里,萝丝的年薪只是二百四十法郎,“一个子不多,一个子不少”。

然后我百度了一下19世纪后期法郎对美元、英镑、德国马克和俄国卢布的汇率,以及当时的英镑对现在人民币的汇率。粗略估算了一下,那时的三万六千法郎大概是现在的1728万人民币。(纯手工计算,很可能不准,但大概差不太多)

所以,玛蒂尔德的道德观念是相当强大的。现在道貌岸然地指责玛蒂尔德的人们,要是欠下了别人将近两千万的巨款,不知道有没有胆量去还债啊。

篇6:彼得·蒂尔:从0到1【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斯坦福大学改变未来的一堂课,为世界创造价值的商业哲学。在科技剧烈改变世界的今天,想要成功,你必须在一切发生之前研究结局。你必须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让未来不仅仅与众不同,而且更加美好。从0到1,为自己创造无限的机会与价值!

在传统时代,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复制之前的经验,通过竞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而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却是一个从无到有,即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

《从0到1》为你开启创新的秘密。PayPal公司创始人、Facebook首位外部投资者彼得·蒂尔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与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从0到1》还将带你穿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帮助你思考从0到1的秘密,在意想不到之处发现价值与机会。

读项链感想

敖德斯尔简介

读项链读后感800字

读项链有感600字

读项链有感700字

读项链有感400字

海蒂读书心得

读《大卫科波菲尔》心得

读《马》有感

作文读项链有感1000字

读项链的马蒂尔德心得(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项链的马蒂尔德心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