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左传读书心得1200字(共含10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伤感专业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天在旅途中翻看左传,看到两个地方让我生起了感慨。第一个地方是郑国的子产,齐景公为他修建了华丽的居所,但是他依然搬回了旧地,并且让那些因为他的华丽住所而流离失所的人回到原地居祝第二个地方是晋国的栾叔的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彼此都是好的,才服从多数。好的,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的。
古代人的智慧和德行真是令今天的我感到汗颜埃由此我想到一些东西。我们最近1--年来虽然摆脱了封建的束缚,整个社会的全部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的原动力乃是外部的技术引进和内部的天朝大国的尊严。
人,都为自己的追求活着,有些人,追求的是丰衣足食,有些人追求的是国家安定,有些人,追求的是智慧,有些人追求的是让老百姓和平的生活。各种不同的人就像汉尼拔手下的军队一样,彼此都有极其鲜明的有点和缺点,如何将这些追求各异的人统-战到一面大旗之下,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政党能否成功的关键了。
建国之前的30年,国家最活跃的是一批被称为地下党的人,他们的思维,比起其他所有的社会层次更加敏锐,---在1925年通过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发动各种起义,因为他最仔细的调查了中国的情况,得到了民-国这个腐朽的统治集体由于依靠的是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和面对帝国列强的又依赖又害怕的特点,必然不能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所以才敢于一次又一次的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虽然资产阶级一再的嘲笑根植于物产阶级的共-产d是泥腿子,但是,即使在革命最衰弱的时候,在极左路线将革命引向失败的边缘的时候,由于共-产d所依靠的无产阶级的广大和---领导的共-产d的顽强信心,最终泥腿子渡过难关并且打败了一批又一批的美式装备的国民d军队。号称800万的蒋光头军队不消4年就被吃的干干净净了。
所以,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清醒的认识是多么重要埃
建国的头30年,最初一段时间国家最活跃的是被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以往由于极端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得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的伤害,因此也就产生了柏杨笔下的一些丑陋的行为,但是经过新中国的改造以后,这些社会发展的桎梏被抹去了,因此社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情况延续了--年,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苏联的科技,中国构建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由于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一直是一种能对抗西方先进武器系统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因此,在获得一个和平建设的机会,又从内战的烂摊子中喘过气以后,中国最活跃最有理想的一群人,立刻投入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他们为了建设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废寝忘食,不惜牺牲自己,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劳模,他们有些活到被领导接见,但是大多数都默默的化为青山,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对待生产就像对待日寇和反动派一样的有热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军队转产的工农生产队伍里面,有军队转业成为石油师的大庆人,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跳进碱性的泥浆中用身体阻挡结冰,有军队转业的新疆农垦师,为了在戈壁滩中开辟生产的绿地,战天斗地忘我牺牲,把天山南北变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区。现在很多人被经济危机吓破胆了,觉得中国会发生很不幸的事情,但是回头看看,建国以来多少建设者为我们打下了多么美好的工农业基础,建设了多少基础设施和国防设施,那样艰苦的环境我们都过来了,眼前这点问题算啥呢?
这30年我们在完整工业基础之上做的事情就是要盘活资产,用这些工业体系去嵌入全球的物流循环之中,去找回往日的繁华。所以这30年最活跃的是做生意的人,我们看到大批的人白手起家成为富翁,很多政府成员也沾光,通过行政手段来促进资产的盘活。所以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虽然这个很受底层诟病,但是客观上,使得国家的资产没有像苏联一样完全被蒸发,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保值方式吧。因此,虽然底层很多人在抱怨,但是也主要是抱怨社会不平均,总的来说,所有层面的中国人生活都在改善。而且是以完全不能想象的速度在改善,同时,其他的受到中国产品冲击的国家则是哀鸿遍野。根本无力组织起反击来,所以,中国的几亿民工都有活了,而其他地区则拉美化了。
未来呢?中国有了稳定国防,稳定政治,有了强大的出口,有了强大的金融系统,这是霸王之资啊!嘿嘿,进入政府军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千百年前那些蓬荜生辉的大殿之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争斗。而庄公和段这对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将要奔向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所写,没有一句褒贬,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鲜明的人物性格却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见解。
庄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这是一个复杂而心计深沉的人。
庄公的心思实在教人琢磨不透。对于弟弟段不知满足地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作为,无论大臣们如何规劝,他都毫无动摇,直到最后弟弟的军队整装待发,意欲将王城一举拿下之时才反攻——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弟弟的疼爱宽容,还是处心积虑?
我想,后者的可能较大。
以庄公之能,能够早先得到段之大军准备攻打的消息,就说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将段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从未信任过段,又何言疼爱?
庄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扩张版图,最终与其致命一击。若段未曾拥有过希望,那失败则不算失败,可眼见成功近在眼前,到头来却只是南柯一梦——刹那间荣华不再,由天堂直坠地狱,由一方龙头化为仓皇逃犯,曾执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却连容身之地都全无,对于一个视权力为毕生所求的人来说,又是何其大的打击!
未曾拥有,便不会真正体味到其乐,然而拥有后又瞬间失去,这样的空与痛又怎能言喻。
所以我想,这或许就是庄公的一场报复——报复姜氏对段的偏爱。
由后文可以看出,“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说明庄公对母亲的爱是真实而由衷的,所以他很快就后悔了自己的所言。
人类对母亲的爱以及渴求母爱的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庄公或许不过是一个想要依赖母亲,获得母亲青睐的孩子,所以母亲对弟弟显而易见的偏爱大大伤害了他,黑暗的种子就此萌发,日益扭曲着他的心灵,终于根深蒂固,成为了铸成这场惊天报复的始作俑者。
一向被宠上了天的段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庄公渴求母爱的心,一个孩子渴求母爱的心,有多么可怜,又有多么可怕。
情感的积蓄与爆发,足以摧毁一切。一句“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便能看出姜氏对两个儿子的态度的天壤之别。
正所谓由爱生妒,由妒生恨,被母亲厌恶的痛,与对被母亲宠溺的弟弟的妒随着时间肆意生长,终将归结为一个字——恨。
这几十年积蓄的情感足以湮没理智,于是庄公亲自导演了一出叛戏,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当大军压境,看似无力回天,实则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命令下达的一刻,他亲手为弟弟创造的幻梦顷刻崩塌,他的报复落下帷幕,可他真的快乐么?
或许将弟弟逐走于他而言是快乐的,因为他从未对弟弟施以衷心,而他也并不明白何为手足之情。但与母亲决裂所带来的,却是莫大空虚。
所以他会被颍考叔的孝心所感染,发自肺腑地道出:“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庄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纵然他万人之上,母亲依然为弟弟处处着想;纵然他城府深藏,他也无法谋来母慈子孝的美好幻想。
常言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若不是姜氏的偏爱,或许,就没有后来亲兄弟兵戎相见的悲哀场面。
被爱,是一件何其有幸的事。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就算失败,也有所依赖、有所慰籍;就算被全世界背叛,也会有人站在背后,给予支持、给予信任。我们拥有爱,便拥有了一个莫大的避风港,为我们遮风避雨,为我们指引方向。
庄公性格上的扭曲与偏执自幼形成,他渴求母爱,却不明白自己得不到母爱的原因,其实并不全在弟弟身上。爱本来是很美好的东西,但物极必反,当爱与被爱严重失衡,必定会招致一场空前的灾难。
所以,在我们理所当然地接纳着爱时,我们也要去爱,爱是双方的,因此付出它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它。
庄公之孤独,在于他纵然群臣环绕、美女搭肩,也无一人给予他真爱。而对于我们来说,即使孤军奋战,只要还有所爱之人,只要还有爱着我们的人,我们就拥有了拼搏的意义,就拥有了永不磨灭的信念。
只要有爱相牵,人与人间便维系着永不会断的羁绊,就算相隔两地,有爱相伴,有所信念,一如并肩。
孔颖达是隋唐时期的经学大儒,他博览群书,满腹经纶。曾任隋补太学助教、唐国子祭酒等官职,为经学研究作出了极大贡献,《春秋左传正义》便是其一。孔颖达在杜注的基础上为其作疏,使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并获得了高度评价。
但是《春秋左传正义》对于初学文献学的我来说,阅读比较困难。甚至于对上文所提及的“注”、“疏”的含义,我也不甚了解。幸运的是,文献老师前段时间刚好提及“注”、“疏”并讲述了其含义,我方知:对古书的注解叫“注”,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解释就叫作“疏”。
对于此书的注,大多数我不是特别明了,因此我均是借助疏,即《正义》,来弄清文章的大概意思的。但我在书中却看见一个奇怪的现象:书中大多数采用杜预的注,而极少看见其他人所著的注,这个给了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感觉。之所以会认为这个现象很奇怪,是因为在文选课上,老师通常会用毛传、郑笺、集传等作为比较,然后取最佳解释,而该书却反其道而行。并且据文选老师所讲,对《左传》做过注的大有人在,如西汉刘歆、东汉贾逵、服虔以及隋朝刘炫等,并且也大有可取之处。但为什么孔颖达却极少用其他人所著的注呢?于是我便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并从一堆书籍中找到了一个我认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清人焦循的《春秋左传补疏序》是这样解释的:“唐高祖之于隋亦踵魏晋之余习,故用预说作《正义》,而贾、服诸家由是而废”。大概是因为唐高祖沿袭了魏晋旧习,所以孔颖达独尊杜注,舍弃了其他人的注解。
众所周知,“疏不破注”是著疏的原则。华中师范大学安敏博士曾对其做过解释:“‘疏不破注’是指在一般情况下,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以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发挥,但不得对注进行纠正反驳”。文献老师也曾说过“疏不破注”这个原则及其含义,而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的疏证过程中也始终坚守这个原则,这也是此书最大的特点之一。
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则,使得孔颖达独尊杜注,而独尊杜注又使许多前人的有价值的注疏消失、亡佚,使白璧微瑕。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各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选择了支持杜注。如:“《左传---隠公三年》:‘庚戌,郑伯之车僨于济。’”《正义》曰:“案:‘检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既考校元由,据当时所见,载于《释例》,今一皆依杜。虽与《水经》乖异,亦不复根寻也。’”明知与《水经》的说法不相同,却用“今古或殊”这个简单的理由简单地带过,并且不再找寻资料查证、找出正确的解释,实在是有失偏颇。“不复寻根”的态度也不利于我们读者继续探索、寻求正确合理的注解,此瑕疵之一。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杜注存在错误的情况下,还是选择避而不谈。如:“《左传---僖22年》: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矣。’”《杜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后文,可知“固”乃是“固执、坚持”意,并不是杜注所解释的庄公之孙公孙固;大司马乃官名,这里指作大司马的那个人。但孔颖达却未对其进行修改,甚至未指出杜注的错误。这样使得正义不够严谨,此瑕疵之二。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杜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依旧言辞隐晦缓和。如:“《左传---庄公三十年》:‘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正义》曰:“杜此注与《谱》并以射师与鬭廉为一人,不知何据也。”“不知何据”说明孔颖达也认为杜注此言缺乏依据,没有材料支撑,但他也只是随便一提,并没有明确反对杜注。这样做显然有失偏颇,缺少客观性,此瑕疵之三。
但又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使得注释庞杂、内容混乱的局面被避免了。孔颖达当然不是不懂变通之辈,在杜预没有为其作注时,孔颖达也直接采用了前人的有价值的注作疏。这非但没有违背“疏不破注”原则,而且也使得《正义》更加完备、具体、准确、客观。
如:“《左传---桓公九年》:‘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夫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正义曰:“服虔云:‘古之为享食,所以观威仪、省祸福,无丧而戚忧必仇焉。今大子临乐而叹,是父将死而兆先见也。’”他把曹大子的哀叹看作是其父将死的先兆,我认为此处孔颖达取服虔注疏是极好的。因为第二年曹大子的父亲曹桓公便过世,曹大子即位,为曹庄公,刚好应了那句“是父将死而兆先见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书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在我看来此书的的确确是一部佳作。该书始终坚持贯彻“疏不破注”的原则,完全达到了著疏的标准。虽然在这个原则下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那也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不管怎样,总体上也是极其好的。并且孔颖达对《左传》中一些杜预未著注处采用了服虔等人的注作疏,对原文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说明,既未违背原则,又取其精华,也算弥补了一些缺陷。
阅读完该书,我对文献学的认识又更深了一步,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等也更加的了解,对著疏的原则、方法等也有所涉猎,实在是受益颇多。
千百年前那些蓬荜生辉的大殿之中,离权力核心最近的皇子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争斗。而庄公和段这对一奶同胞的兄弟生于此,便注定了将要奔向这既定的宿命。
整篇文章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所写,没有一句褒贬,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鲜明的人物性格却淋漓尽致,让人读完一遍,便有了自己的见解。
庄公自然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这是一个复杂而心计深沉的人。
庄公的心思实在教人琢磨不透。对于弟弟段不知满足地不断扩张自己势力的作为,无论大臣们如何规劝,他都毫无动摇,直到最后弟弟的军队整装待发,意欲将王城一举拿下之时才反攻――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弟弟的疼爱宽容,还是处心积虑?
我想,后者的可能较大。
以庄公之能,能够早先得到段之大军准备攻打的消息,就说明他早已在段的人手中安插了自己的心腹。他看似与世无争,实则将段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从未信任过段,又何言疼爱?
庄公利用了段的自私,任由其扩张版图,最终与其致命一击。若段未曾拥有过希望,那失败则不算失败,可眼见成功近在眼前,到头来却只是南柯一梦――刹那间荣华不再,由天堂直坠地狱,由一方龙头化为仓皇逃犯,曾执掌翻覆的一片江山如今却连容身之地都全无,对于一个视权力为毕生所求的人来说,又是何其大的打击!
未曾拥有,便不会真正体味到其乐,然而拥有后又瞬间失去,这样的空与痛又怎能言喻。
这个年轻人应该是郑庄公的爱子了,而且还算是一个有为的年轻人。婉言谢绝了齐国送来的美女,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如果是为了政治,通过这次联姻,可以加强齐郑之间的联盟,那公子忽应该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更何况文姜可是有名的美女啊,可以说是财色双收。为什么?,
现在他又代表郑庄公出兵帮助齐国抵御北戎的进攻,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斩杀三百,俘虏了大良,少良两个元帅。齐僖公一看,少年有为,又想把自己另外的女儿许配给他,他又拒绝了。
但是,齐国在论功行赏的时候,主持人鲁国这个迂腐的教条主义国家,却没有把郑国放在前面,惹得我们的少年英雄很不高兴。
后来,四年之后,就爆发了有郎之战。
在前面的《左传》里,有三处提到了这位可爱的年轻人。
“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隐公八年,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
现在是恒公六年,公子忽已经成婚多年了。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谢绝了齐僖公的婚事,倒是说明了这个小伙子是个性情中人,敢爱敢恨。
在后面的历史里,这个人物再次出现,却是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的王位争夺战,这个年轻人又一次做出了让我们惊讶的事情,历史真的不属于这样的年轻人。
郑庄公这位老英雄,看来还是十分喜欢这个嫡长子的,年纪轻轻地就开始栽培他。当年郑庄公和周王室关系紧张的时候,相互交换人质,公子忽就是人质。按照触龙说赵太后里的说法,这是在给公子忽积累政治资本。后来公子忽在周王室那里和陈侯的女儿成婚,和陈国接了亲家。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亲家实力太弱,终其在春秋的历史长河里,永远是陪角,连一次象样的政治作为都没有,随时都寄人篱下的苟延残喘。郑庄公在和周王室的长葛之战的时候,陈国迫于压力,加入到了周联军的行列。可对手又是亲家翁,着实让这个陈侯为难。所以,在两军一交战的时候,陈国首先溃败,将周联军的左翼让给了郑庄公,结果周联军打败,周恒王中箭受伤,险些成为郑国的俘虏。这也算是为郑国出了一把力吧。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和《左氏春秋》,相传春秋末年德国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载了上至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衰公元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近三百年历史。
《左传》记载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角逐以及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立法金石、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它是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情况的一枚钥匙。
从史学价值上看《左传》代表了先前史学的最高成就,确立了编年体史书的地位,对后世产生的很大的影响。它擅长于技术战争,善于刻画人物。书中文字简练生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庄公名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他的弟弟段却长得一表人材,很受母亲宠爱。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后来,母亲姜夫人和段密谋起兵造反,造反失败,段被处死。段死后,就命令把母亲迁置到了颖地安置,并发下毒誓:“不及黄泉,不再相见。”颖谷有个地方官叫颖叔考,为人非常正直,见到郑庄公把母亲驱到颖地,说道:“母亲虽然不像母亲,但儿子能够不像儿子吗?”颖叔考就献计:挖一条邃道,一直通到黄泉,在里面建一间屋子,先把姜夫人迎到屋子里居住,然后母子再在屋中相见,这不就是黄泉相见了吗?母子二人在隧道里抱头痛哭,和好如初。庄公的这份孝心深深感动了我。
我记得我有一次作业没有写好出去玩到了晚上,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我就说我写完了,可是我又没有交出来,最后我妈妈打了我几巴掌,我就生了气,关在房里再也不肯出来,心想:我再也不理妈妈了,竟然打我。爸爸妈妈一直在外面敲门,但我一直没开门,晚上我一直在看书,也没有睡觉。就是左传里的这个故事感染了我,我觉得我这样做是不对的。第二天我向妈妈道了歉,妈妈原谅我啦!
我们以后也要好好孝敬父母,多给他们捶捶背,洗洗脚,拖拖地做一名好学生。
《左传》,大家必看的一本书。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但他的话足以训诫。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精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从子产的作为上看出,我们的当权者应当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用群众观点去看待问题,要爱民如子,不能背弃群众为中心的倒行逆施,要勤政爱民。作为一名管理者更应如此,学会体恤下属。
读到《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
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滚滚红尘中,也许我们见多了人心冷漠、世事无情;也许我们追寻崇高,自身却被鄙陋包裹;也许我们向往真诚,却总被欺骗嘲笑。但这并不代表人世间缺乏真诚与热情、善良与奉献。那些为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是真正的伟大者,因为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有且仅仅只有一次。
当我怀揣着感恩的心看着这一篇篇鲜活的英模故事时,给我感悟最深刻的是那一位位爱国英雄们无私奉献、爱国至上的精神。爱国是永恒的时尚。因为爱国,我们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纵有千般不舍,美好终会谢幕,然而爱国依旧。
其中,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对我感染极深。岳飞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击退敌军,因而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对他青睐有嘉,于是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毫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宋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仅39岁。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爱国主义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行动。在当今社会中,姚明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也尤为让我钦佩。
姚明受伤之后曾表示,如果因此错过了北京奥运会,会成为他终身的遗憾。此言一出,立刻引起美国媒体与民众的议论,许多人都不理解姚明的爱国热情从何而来。
当然,也有资深的美国记者赞同姚明的观点。一部分美国人可能无法理解祖国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有多重要,这种文化差异能够理解。但是,别用“美式思维”看姚明。他认为,与美国完全职业化的体育模式不同,尽管中国的体育运动越发趋向于职业化发展,但多数运动员从小都是由国家培养起来的,因此,中国运动员的“国家概念”很强。“就像姚明,尽管他是一名NBA职业球员,但国家的号召对他来说肯定是最重要的。”该记者说道,“美国人也许很难理解当五星红旗在奥运会赛场上冉冉升起的那一刻,中国人的心情有多么激动,美国更多的是崇尚个人明星主义。
火箭队经理莫雷对姚明的话表示理解,并认为正因为姚明有这样的态度,才会受到中国球迷和美国球迷的欢迎。他说:“中国的血统对姚明来说很重要,如果他不代表自己的国家打球,那么他也不是在打篮球了。中国人为姚明能代表火箭队比赛而感到骄傲,就像火箭队为他能代表中国打球而欢呼一样。也许,姚明仍然是两国之间的桥梁。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并未感到一个人是否爱国,但是,在关键的时候,有爱国的人,会自觉地以行动来表现自己的赤子情。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国家的培养。当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不要只想到炫耀自己的高大,也要回过头来,给养育过我们的父母、社会、国家以微笑和拥抱,以示我们能知恩图报。今天,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名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祖国为骄傲,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
走过求学的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朋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了,自然会有些不高兴,但是,应该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又玩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隐公三年,左传的记载很多,一条条读下来。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了。周平王实际是壬戌日驾崩的,但《春秋》写庚戌日驾崩,是在告诉诸侯的时候故意提前日期,以催促诸侯赶紧去奔丧。算了一下,庚戌日比壬戌日早了十二天。
周平王死前的二月己巳日,还发生了天象奇观:日食。算了一下,日食这一天,离周平王死还有五十三天。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周平王死后的二十九天,君氏也死了。君氏是谁?隐公的生母声子。声子死了,不通知诸侯,不反哭(君主在墓前哭了一次,回到办事的正殿里再哭一次,叫反哭于寝),不附祭(把死者的灵位放到其丈夫的祖母的灵位那里一起祭祀叫做祔于姑),所以《春秋》不说薨(薨的三个必要条件:赴于诸侯,反哭于寝,祔于姑)。
又因为声子不是(惠公的)正室,所以不写她什么时候葬,也不写她的姓。
但至少她的儿子姬息现在是代理国君,所以跟别的妾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叫“君氏”吧,意思是君主家的人。
隐公二年和三年,姬允和姬息的生母先后去世,对比一下两人身后的待遇,隐公时刻不敢相忘自己的代理身份呢,真是个谦逊忠厚的人。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都成为周平王的卿士(卿士是在周天子朝中执政的卿,相当于天子的管家)。周平王又想让虢公也来做卿士,郑庄公就心有怨恨,周平王说:“没有这样的事。”
周朝和郑国就相互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周朝做人质。周平王死了以后,周人就准备把政权交给了虢公。
四月,郑国的祭足(就是那个祭仲)带领军队割取了温这个地方(周天子领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周天子都城)附近的麦子。周朝和郑国的关系急转直下。
乱套了,郑庄公寤生开始公开和周天子叫板了。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这从隐公元年,郑卫交兵的时候,郑国调动周天子的军队和虢国军队,后来又征调邾国军队可以看出。卿士的好处之多,权力之大,使得寤生不愿与人分享。而对于寤生的专权,平王也是不满的,于是有了分权于虢公的想法。
天子要想让谁来做自己的卿士,是天子自己的事,可是寤生居然怨王,而王也不敢得罪他,说没有这回事。这至少反映了三条信息。
一。寤生很强势。
这很好理解,周平王能够顺利东迁,郑武公出了很大的力。而郑庄公,顺利接过了武公的枪。郑国,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郑庄公和弟弟打架,可以轻易调动二百辆战车(整整六个师的兵力啊),可见其实力之强。
二。周朝走下坡路了。
周自平王东迁以后,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是周王的境况是每况愈下。朝中大事不得不依靠郑伯,虢公等卿士来执行。这些卿士都有自己的领国,实力和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不大乐意乖乖听话了。
三。郑伯有奸细安插在周平王左右。
平王欲分权于虢公,应该是个机密,平王并不会把这样的想法告诉郑庄公,而庄公还是得到了消息,并跑去质问平王。平王出于心虚和无奈而回答:没有这回事。可以看出,庄公安插了能够探到机密的人物在平王左右。
然而,即便如此,主臣双方还是无法取得互相信任。于是就发生了非常滑稽的一幕,天子和诸侯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就能够保证双方的诚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平王一死,周人就准备把卿士的权利交给了虢公。那怎么办?把王子狐干掉?不太合适,公子忽还在周呢。就这么算了?显然也不符合庄公的性格。怎么办呢?
庄公要报复(或警告)。庄公派祭仲带着军队,把周天子领地四周的麦子都给收割了。敢让我下岗,我饿死你们!
这里说一下,四月之麦,七月之禾(八月之前之秋),都是没成熟的麦子,庄公此举,不是说自己饿急了抢天子的粮食吃,而纯粹是报复(或警告),我要糟蹋你们的粮食,不让你们吃。
★ 左传经典语录
★ 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