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荐《亲爱的安德烈》书籍读后感600字(共含14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提虾拳打镇关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刘思彤
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www.Fwsir.com)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焦虑、紧张,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安德烈信中所述“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做妈妈的立刻发紧急电邮求证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看到安德烈描述导师怀疑他嗑药,她马上在凌晨三点跟安德烈实时对话,要求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Yes or No,直到安德烈回答No,才安心。作家妈妈说的对,所有的妈都会这样,母亲对子女的爱是至死不渝的。青春期的孩子只顾自己挣脱家的羁绊,哪里有心思揣摩妈妈的紧张不安?他们认为“母爱绝对是kitsch”。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克制和落寞,宛如亲历。看看她那几乎愤怒的克制语言,面对安德烈的独立宣言,那个温文儒雅的儿子说,“你到今天都没有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的时候,我们敬爱的龙教授说出了所有妈妈的心里话,“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那个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母亲想念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以至于作家妈妈在《目送》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读到这里,哪个妈妈不是心有戚戚焉?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睿智与豁达,久久叹服。“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横亘在欧亚两洲间的沟通障碍打通了,通过三年的书信往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睿智的妈妈和一个日渐成熟的男人之间的坦诚陈言,“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啊,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面对中西文化差异,面对国际人的各种困惑,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品味与选择,这样的沟通,太难得了!是的,“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己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龙教授说到我们心里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她的书《目送》中的这段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最在意的那根弦。而已为人母的我也是因为这段话,开始读龙应台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依然清晰的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往返市区跟学校的公交车上,总在播放一条叫做“Family”的公益广告。母亲一直在追孩子,从头发黑亮、身形挺拔,追到白发苍苍、气喘吁吁。而孩子,从家跑到小学、高中,再从大学进入社会,最后,才在疲惫的晚上停下了脚步,想起了家中步履蹒跚的母亲。就这样,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几乎两代人的一生浓缩其中,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而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龙应台对母与子关系的描绘,也很有意思,与之前看的公益广告有几分相似。她形容母亲与儿子是萍飘,水浪一打,就四处散去。她说父母是孩子在大雪天登高跋涉时偶遇的小木屋,小木屋里有熊熊燃烧的柴火,她的两个儿子安德烈与菲利普在里面短暂歇脚,避风取暖,天亮时柴火熄了,又继续上路。她还说,母与子的缘分,就是一次一次看着孩子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这些描绘有意思在于,它们都以离开与被离开的关系力证了父母与孩子日渐疏离的不可抗事实。
世上的爱多以聚合为目的,爱他/她,所以要和他/她在一起。可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漫漫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们共度。无论我们和孩子彼此多么相爱,都无法一路相伴,他的旅程只能自己去走。为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只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对他坚定不移的支持,让孩子时刻有被爱的把握,分享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建议,帮他建立起照顾自己的能力,最终成就他自己。
所以,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她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片段。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这一篇:安德烈二十一岁的时候,在争取交换留学的竞争中落榜了。十岁那年,安德烈参加一场音乐测试,表演曲目是《两只老虎》,因为太紧张,加上没自信,唱出来的声音就像指甲在刮着黑板壁,忽高忽低,一会儿断掉,一会儿又续上,歌词大半都忘了。而这些都不由让龙应台想起自己十四岁那年,从台湾的乡下苗粟县进入了台南大城市的经历。苗栗县的学校旁边是水汪汪的稻田、绿油油的清水池塘,体育课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少了那么几分“正式”的味道。而台南的学校,操场的周围被钢筋水泥的“森林”包裹着,上体育课就是操练各种器械,铅球,标枪,跨栏……这些全是身为乡下孩子龙应台没见过也不会使用的东西。扔铅球是城里孩子的基本活动,乡下孩子不会扔,会被笑,因为城里孩子从未见过不会扔铅球的人。
所有这些安德烈与龙应台经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失败”。交换留学赛场上的安德烈是失败者,城里大学校操场上的龙应台也是失败者。做一个失败者的滋味不好受,就跟跌倒会痛,被落下会失望,被放弃会气馁一样。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失败者”的奇怪定义。就跟龙应台的一个比喻一样,同样一个操场上,有人在跑五千米,有人在百米冲刺,有人在散步。五千米的人可以把慢悠悠散步的人称为“失败者”,百米冲刺的人可以把气喘吁吁的跑五千米的人称为“失败者”,气定神闲的散步者也可以把满面通红的百米冲刺者归为“失败”的。然而,实际上是,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也有小草的活法。小草充大树不行,大树装小草,也同样不行。
龙应台在体育课上的失败启蒙,给她的教训,不是要称为“成功者”的一员,而是在于反抗由所谓的“成功者”对失败下的定义。“失败者”要在失败的当下,四脚朝天、一败涂地之后,“从容地爬起来,有尊严的走下去”。“失败”的智慧,就在于你从中明白了自己的跑道,并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这是他们共同的成长与所得,不是做母亲居高临下的给予,而这也是我在书中触动的地方。
安德烈曾经问过母亲一个问题:如果你能搭“时光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
龙应台说她要坐着时光机先去过去,看看孔子时期的中国。她还要去未来,到2030年,那时安德烈四十五岁,弟弟菲利普四十一岁。龙应台想偷看一下,安德烈与菲利普是否幸福。但她又不想去,因为她可能不敢看。
你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有时光机,你想回到哪儿去?如果是我,我想回到过去。我想回到父母还年轻的那段时间里去。
那时候妈妈还穿那件凉凉的蓝格衬衫,头发绑起来,在青春里恣意飘散,跟现在我身边的漂亮女孩一样。我可以和她做朋友,听她讲她的秘密,帮她做她不会的数学题。
那时候爸爸也许很贪玩,70年代的娱乐,样样都会。冬天穿大黑呢子衣,再挂黑色大围巾。春天穿夹克,下面配高腰牛仔裤,卷起了裤脚,再蹬一双白球鞋。
那时候爸爸妈妈还没有我这个烦恼,他们的人生好像还有无数可能。就跟我现在一样,在他们身后,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注视。
在那段时间里,我有的青春父母都有过。
这是我第一读次龙应台的书,感触非常深。
这本书让我找着了知音。也许现在的我们常常被人评价自私,我觉得万分无奈,我只是在追求自由,自由和自私,搭的着边吗?与家长的有些谈话,进行到一半就无法再次继续,因为隔阂太大,现在的我还只是个刚刚稍有成长的人,依旧没有太理性的思想,随性是我的个性,却常常被称作自私,总觉得没人理解我。
现在的我,还没有太多的顾虑,说话或许坦率了些,但我觉得的这并不是自私。可是大多家长们都认为孩子就该服从于他们,所以小时候爱黏着父母的“跟屁虫”渐渐不见了,他们逐渐变得独立,不愿与父母交谈,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与父母形同陌生人。打开书页,一封信接着一封,仔细描绘着龙应台与安德烈如何拉近母子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书面上写道: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母亲有八分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这是如今典型的一对母子。我们的父母,总爱发掘我们的小秘密,我们做的事总存有疑心,而我们刻意疏离,只喜欢与同龄人交流,做事显得张扬。我们之所以会和父母有如此之大的隔阂,完全因为我们是两代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环境的成长,如果要双方心平气和的谈话,也许像龙教授那样以书信方式,倒是个不错的想法。现代的父母,想尽方法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可是我们奔向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而我们的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我们,不一个时代的人,不一个世界的思想。我们所希望的是父母迁就于我们,而父母希望的是听从于他们,这样,我们的代沟只能是越来越大。假若父母愿意理性的迁就我们,那交谈就容易多了,谈话也许改变不了什么,可它至少给双方搭了一条线,开了一扇窗。
父母总是尝试着在我们的世界里找一条缝隙钻进来,即便我们的共通点不多,这也许就是隔阂中的爱。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36封家书。通过写信的方式龙应台重新走进安安的生活,再次进入母亲的角色。生为同代人,不得不为安德烈的成长和生活方式感觉到耳目一新。突然知道原来这就是我们之间,我们国家孩子与外国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毕业后也有自己的目标梦想去追求。
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青年,上学时期不断地为了考试而学习,高考完了上大学就是一个颓废的开始,漫长的颓废又引发后来的迷茫。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毕业了不知该去干什么。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智障状态“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干什么?”可是回答不出个所以然,一直在迷失自己。读后感.而拖延症是我们普遍的病态,得过且过也也变得无所谓,失败也觉得理所当然。这正是目前的我!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痛苦的是你假装在努力改变,以为装装就可以成真。侥幸,早有一天要害死你。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给你的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却没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努力读书。仅仅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好像真的是,因为得出的结论是你没有好好读书,所以你没有上好大学,没有找到好工作。
二十开头,尴尬的年龄,你突然痛苦的发现你的才华不够展现你的个人魅力,不够支撑你的野心。你终于知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所以你只好再去读书,去锻炼,去让自己变得优秀。读书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还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优秀,为了结交更多有趣的朋友。借此《亲爱的安德烈》共勉!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己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知道,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么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面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子。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面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今天终于把计划中要读的龙应台先生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完了,也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何如此经典。36封来往家书,她与大儿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诉说与质问,一桩桩,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们所经历或在经历的日常。
论个人,他们聊个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来到我眼前。从打算留在这个城市的那天起,我们要开始奋斗,为房子,为谋生,为立足,而渐渐与故乡等这些字眼好像断了联系。家里人以我为荣,但褪去看似光鲜的外衣,内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渐麻木的内心,对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读起18岁的人信中这些字眼,唯忆起少年不更事之时。
论家庭,可能书中的安德烈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不知现在的他会跟母亲聊家庭的事情吗。想想我们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来,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没有任何改变。张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楼灯快灭完的时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准备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样子,一定像电视里那些厉害的人,为身边的人撑起一片天,能够让父母不再操劳,能够和自己爱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来,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论社会乃至这个国家,我理解龙应台先生的经历让她没有那种强烈的爱国感,我也羡慕安德烈生在一个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见证了这个国家的昌盛,我爱这个国家,但出身草根,也见过底层的穷苦人,也庆幸我对他们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同情心。现在的工作,让我进入一个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样的事情,也对这个社会运行有了更多认识,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话的浪漫情怀就能改变的,只凭一个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龙先生所说的,“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愿你出走一生 归来仍是少年。
我的母亲话很少,不是不爱说,是她要用无声的爱滋润我。母亲爱沉默,而我也经常从沉默中发现她的爱。
我得到了好成绩,回家与她炫耀,我夸赞着自己,如似自己是多么棒,多么优秀时,她用喜悦的眼神望着我。我喜欢别人在我说时静静听着,而母亲就是那个静静听着,并且非常善解人意的人。我们喜悦的眼神时常碰撞在一起,用眼神表达各自的情感。我在赞扬自己的时候,就能看到她的脸上布满了笑容,眉毛一挑一挑的,长长的卷发随着她的呼吸而一起一伏。她沉默着,却在表达着,她是我沉默的听众,默默地表达对我的爱。
每天早晨,她一声不吭地做好了早晨所有该做的家务,又习惯性的把我的'书包,水壶整齐的放在沙发上,才去叫我起床。我睁开眼,看着她轻轻端来一杯蜂蜜水,把水递给我,我不见她说话,却仿佛听到了她正柔声对我说:”喝吧,润润嗓子吧!”起床后,她让我去背英语,便不再出声打扰我。清晨,客厅里回荡着我朗朗的读书声和爸爸的鼾声,还有母亲用指尖敲击桌面的声音,她没有说话,用”嗒嗒”的节奏回应着我,她沉默地爱着我。
在我无端发火时,她尽管也生气却依然不出声,她望着我。有时是怒视,有时是怜惜。她用不同的眼神告诉了我,该如何去做,我望着她的眼睛,渐渐平息了下来,她没有说任何话,却告诉了我很多。她不说话,并不表明她不去表达什么,她表达了很,像一滴滴细细的水珠,但最终聚成的是浓浓的爱,沉沉的爱,深深的爱。她用沉默表达对我的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我的母亲则是用沉默来表达,她用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爱,默默的不求回报,不说过多的话语让我感到厌倦,不做过多的事让我厌恶。她把小事做的井井有条,虽不明显,却不寻常。
母亲对我的爱是最普通却又最独特的。当所有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做些什么时,我的母亲只要沉默,便是以表达她对我的爱。
亲爱的二哥:
你好!听说你再就业时,在一个小工厂谋到一个职业,但干了两年也没有什么功绩,每月只有几百元工资,所以你很失落。
其实,你应该想开点。
你曾经说过很喜欢鸟。这次我来北京,特意到动物园给你摄了一些鸟类照片,考完试我就给你带回去。
动物园的确有许多珍贵鸟类,但这次所摄照片中,我的最爱却是家乡到处可见的平凡鸟――麻雀。它们时不时在天空划出一道道近乎直线的弧。每划一道,都得使劲煽动几下翅膀。而每次落脚时,都令我揪心,生怕它们因弧度不够,一头栽下去。但每次它们都能尽其所能,准确到达目的地。每每我都为它们的精湛技艺而赞叹。
入京之前,我曾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此时,我却感到“鸿鹄可知燕雀之志?”不错,它们不会盘旋,不能翱翔;它们也不能像鸿鹄一样直上白云苍穹之间,作大俯瞰或大航行。但是,它们很现实,从一个枝头到另一个枝头,从一个屋檐到另一个屋檐,低俗而不羞愧,平凡而不自卑。
我听老奶说过:“五十年代,人们把麻雀定为害鸟,用竹竿捅它们的巢,拿弹弓打它们 ,还用竹筛捕捉它们喂猫吃。可它们就是不愿离人远去。后来,政府又说它们是益鸟,于是人们又开始保护它们。”可我看,害鸟也罢,益鸟也罢,它们压根就没变。
二哥,麻雀没有因为人们把它们定为害鸟而耿耿于怀,也没有因为被平反而沾沾自喜。它们默默无闻,虽然平凡,却努力做好它们的份内之事 ――吃害虫。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难道我们作为平凡人不应该像麻雀那样,荣辱偕忘,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吗?我相信你会的。
祝你一切安好,假期见!
此致
敬礼!
郭经天
20xx.10.
我有一个很亲密的伙伴,它有着油亮亮的皮毛,敏捷的身手,飞驰的跑步速度,虽然看着憨厚,但是却很护短。平时它最喜欢趴在沙发下的小垫子午睡,它最喜欢的玩具就是我给买的小鸭子,不论开心或者生气,小鸭子总是是它最爱的“抱枕”。那么这么有趣可爱的它到底是谁呢?它就是我最亲爱的朋友,一只中华田园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都以养品种的狗狗为荣,反倒看不起我们自己的土狗——中华田园犬。要知道,比起娇嫩的宠物狗,比起那些排上名号却十分闹腾不省心的狗狗,中华田园犬真的是又省心又忠诚。你工作外出、学习外出的时候,他呆在家里好好的看家,你回来的时候,脚步还未迈进院子,他就高兴的跳出来串到你的身上。他不需要多丰富多彩的饮食,也不需要花里胡哨的美容打扮,但是他仍旧能够爱护家里的每一个人,听话、护短,不让我们受伤害。
我给我的亲密伙伴取名叫做Lucky,希望他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成长。在我印象中,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我全心全意的关怀。那天我照常陪他出去遛弯,在跑步的时候我不小心被脚下的小石头绊倒了。幸好是在乡间的田野里,我只是摔在松软的泥土堆上,只是有点轻微的疼痛。没想到的是,原本在前面跑的欢快的他立马跑到我这里,焦急的叫着,还趴下来用他的大眼睛仔仔细细的盯着我,生怕我受伤起不来了。这件事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他对我的关爱是如此的深切。
感谢Lucky的陪伴,谢谢你亲爱的伙伴们。动物们是我们友好的伙伴,希望大家不要去伤害他们。希望世界充满爱,我们一起和毛孩子快乐的生活着。
维罗纳,一座历史悠久的意大利城市,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故乡。每年,成千上万封不同语种的情书,汇集到这里,汇集到朱丽叶的故居――卡佩罗路27号的一个小院。
每一届的维罗纳市市长都会面临一个难题:世界各地写给朱丽叶的情书,如雪片般飞来,这不是一些可以随便处置的信件,他们不能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有收不到朱丽叶回信的“伤心人”。为此,政府成立了一个朱丽叶俱乐部,每年有10名志愿者承担替朱丽叶回信的工作。
瑞典青年奥尔森,就收到过上千封来自“朱丽叶”的信。
奥尔森命运多舛,16岁那年不幸患上白血病。他爱读莎翁的戏剧,泪水一遍遍打湿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现实中,他没有女友,甚至没有一位好朋友。
于是,他试着给朱丽叶写信。本以为是无望的倾诉,没想到,“朱丽叶”居然回信了,这让奥尔森喜出望外。
回信这样写着:“亲爱的奥尔森,你就是我的罗密欧,你在哪儿?”落款是卡佩罗路27号,奥尔森的心与墙外的绿萝一道绿了起来。
三年过去,奥尔森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清醒地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朱丽叶的回信一张张展开,折叠成纸鹤。数一数,整整一千只。
生命最后的时刻,奥尔森依靠别人的帮助,将纸鹤从窗棂一只只放飞出去,放飞最后一只时,奥尔森微弱地呼唤一声:“亲爱的朱丽叶……”泪就涌了出来。
如今,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条小巷,奥尔森的居住地,许多人家都保留了一封朱丽叶给奥尔森的回信,他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同时也相信,这一片薄薄的纸,能为真情疗伤。
素材运用
维罗纳,一个温情的城市,充满了爱和体贴,朱丽叶在这里永远活着。如能远足,我想到这座城市。因为她让每一份情感都有呵护,让每一声微弱的呼唤都有应答。如果我能走过卡佩罗路27号那个小院,我也会轻轻唤一声:“亲爱的朱丽叶!”
话题拓展 爱、尊重、真情是_____
万老师,我知道自己有时候会犯一些小的`错误,惹您生气,从一年级到现在,也就只有您总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我。我非常的感谢您。现在我想对您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您能够接受。
您知道吗?现在随着年级的增高,我们的学习任务也开始重了。每天你和数学老师总是布置许多的作业,作业布置得多就不说了,可是每天下午放学不是您把我们留了下来,就是数学老师把我们留下来讲这讲那的。有的同学下午放学后还要去上一些补习班之类的,然而你们总是习惯的拖堂,导致我们没法按时去上补习班的课程。所以我希望你们以后放学时能按时放学。我能明白你们的一番好意,可是你们也不能占用我们的课余时间吧!
记得有一次,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想跟您解释一下,可是您却不听。那天下午,数学老师让我教一个同学订正作业,很快,一节体育课过去了,可是那位同学还没订正完,我就又把自己的课间十分钟奉献给了她。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消失着。上课铃响了,我急了:“这节课是万老师的语文课呀!我得去上课了。”数学老师并不答应,只是让我把她教完。我不敢回嘴,只得点了点头。五分钟过去了,我心里想:算了,把答案告诉她罢了。终于,数学老师让我俩回去上课了。一进教室,只见您瞪着我说:“上课铃这么久了,你去哪里了?你不知道这节课是语文课吗?”我刚准备跟您说,可您并不听,还让我到后面罚站了一节课。老师为什么您不愿意听我的解释,您怎么就知道是我的错,也许是您误会了我。
万老师,我希望您以后能听一听我们的意见,让我们有一点解释的机会,让我们减少对您的积怨。
追忆自己走过的……想找到一点曾经被爱过的痕迹……被母亲爱过的痕迹……
在很小的时候,母亲送我去画画,我不得不习惯了一周7天都在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模式中忙碌。一次课后,母亲没有来接我,究竟是因为工作太忙还是根本就把我忘了?天知道。当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下我一人的时候,我抱着画夹自己走回了家。那一年我5岁,有谁知道一个5岁的孩子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自己走路回家的那种无助和迷茫?但母亲只是淡淡的说:“总有一天你要学会自己回家的。我是为你好。”我哭了,为母亲的狠心……
临近五年级毕业考试的那一天,面对时不时下起的大雨,很多家长老远从公司赶送伞,怕孩子淋雨生病,影响了紧张的学业。母亲没来尽管他的公司离我的学小是那么得近……我跑到公交车站搭公车回家,等了多久的车就淋了多久的雨。我感冒发高烧了但母亲只是淡淡的说:“总有一天你要学会艰难的,我不可能永远在你身边。我是为你好。”我哭了,为母亲的狠心……
到了六年级的最后的一个学期,开学第一周我就扭伤了脚,胃病又犯了,感冒也在同学中传来传去窗到了我的头上。我没有哭,也没有因自己身上的这些事而逃避体育课的800米或是别的什么。我发现,自己变的很坚强,也很独立。我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自己走路回家,让我去面对艰难,让我在风雨里拼搏的母亲。这时,我才明白,这些年来母亲对我所做的一切,不是狠心,而是用心良苦。他让我自己学会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那曾经的一切一切,都是母亲深深的爱……
追忆自己走过的13年,我看到自己深深被爱痕迹,被母亲深深被爱痕迹……
亲爱的老师:
您好!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华新小学学习的日子里,在老师陪伴下的日子里,我也度过了快乐的时光。眼看,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就要毕业了。我似乎有点舍不得: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同学,也舍不得着美丽可爱的母校。虽然我来这华新不久,只在这儿读了六年级,可我还是一样舍不得:怎能忘记,同学们给我的快乐时光;怎能忘记,老师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又怎能忘记这所校园带来的快乐和悲伤。虽说我只在华新小学度过了半年,但我还是觉得华新小学是个很好的学校。学校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这都是因为老师,您们呀:是您们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是您们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如果没有了您们,我们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无论是孙老师(我的班主任)或者是潘老师(语文老师),再或者是教我们英语的李老师,他们都希望我们将来——能成为有用的才人您是辛勤的园丁,无论是再苦再累,您们都一样的忍着,我们呢?却是不知道您们有多辛苦,而且还经常误会您们,或者说您偏心这一类的话。我才知道,老师您们对待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平等的。
老师您们就是雨,我们就是小树苗,没有了雨,小树苗怎能发芽,长出叶子,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哪;您们就是海,我们就是船,如果没有了海,船又怎能航行,去扑获大量鱼。
老师您们伟大的,无论将来是我们同学当中谁有了更大的成就,这其中都会有你们的一部分。
老师您们是伟大的,有谁又知道,如果一旦教师这个道路,那他将来面对的每一位同学,都要付出自己的所有,把自己每一点一滴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让他们以后能对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师我知道,就算是平常,您对我们严厉管教,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为了我们以后着想,想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人才。
老师,千言万语,我只要对您说:“老师,您辛苦了!”
您的学生:袁帅
★ 读后感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