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因斯坦文集读后感(共含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ongk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爱因斯坦文集读后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爱因斯坦文集 (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因斯坦文集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显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用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所用到的概念用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绝不会碰到想你不可以说谎这样的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称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他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成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真的或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的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段先确定伦理问题有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根源;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英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决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阅读题及答案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想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 这样一类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的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下列贵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自然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三段先确定伦理问题的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额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绝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试题答案:
一、(9分)
1.(3分)B 2.(3分)B 3.(3分)D
今天,我读了有关爱因斯坦的书。
他出身于贫困家庭,小时候最喜欢拉小提琴,长大后,他发现了广义相对论,这源于他热爱学习,细心观察。在他上中学时,他就会和同学讨论科学类的一些问题了。他爱看书,无论下课还是休息,都捧着一本书看,长大后,他也多思考问题,所以,他发现了广义相对论。
在1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利用一切机会提醒民众,远离战争。
爱因斯坦勤思考,爱看书的优点,以及热爱和平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小时候,我曾问过爸爸:“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谁?”爸爸说:“应该是爱因斯坦。”这不,现在我就借了《爱因斯坦》这本书。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对书情有独钟,因而他的数学知识突飞猛进,甚至可以和大学教授比个高低。长大后,他创造的相对论在科学界引起大爆炸,但他面对挫折与反对,不顾一切,终于将人类科学推进了一大步。直到奄奄一息时,他仍然想着他的论文,直至逝去。
爱因斯坦令我佩服的地方有二处:一、研究认真。总是待在自己房间做研究,发表论文。废寝忘食,常常一干就到深夜。二、坚持自己的看法。面对挫折,他不屈服,用实验勇敢地证明自己的看法,终于使人们相信了他。
我喜欢爱因斯坦!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讶于它现实的明艳,却不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汗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读了《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这句话像火一样闪耀在我的心间。
“成功”这是多么令人向往啊。可是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呢?爱因斯坦对成功做出了概括:W=X+Y+Z,也就是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之和。这也是爱因斯坦的成功之道。我认为,这些条件中,艰苦的劳动,也就是“勤”是首要条件,因为“勤能补拙”。
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是“超人”,更不是“天才”,甚至有人说他是“笨蛋”。可是,让他从“笨蛋”变成“天才”的,不正是这个“勤”字吗?爱因斯坦超人的智慧出于勤奋,他用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他常常要花上比其他人多几倍的时间,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成功之花,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勤能补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用自己的汗水浇开那绚丽的成功之花。
今天,我读了一个富有人生哲理的故事《爱因斯坦的生活课》。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他的日常生活,却十分糟糕,经常闹笑话。一天,一个小女孩在放学的路上,遇见了爱因斯坦。她走上前去说:“先生,你好!我爸爸说您是伟大的爱因斯坦,是吗?“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吗,瞧您,连衣服都不会穿!”“你说得对,能教我吗?”“喔,这很简单。穿衣服要对其纽扣,洗完澡要把头发梳理整齐……
小姑娘严肃认真的把一些生活要领详细地告诉了爱因斯坦,并约定下次见面时,“检查作业”
第二天,爱因斯坦穿戴整齐,站在路边等小女孩。小女孩见到他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此小姑娘成了爱因斯坦的生活课老师。经常去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嘱咐他咖啡杯应放在哪。文具如何摆放……
读完以后,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但是他却向一个小女孩请教,证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管是多么强大的人,也会有短处;多么弱小的人,也会有长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关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也同时要坦然的接受别人的建议。
成功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字眼,可是怎样才能成功呢?爱因斯坦就概括了成功的秘诀:“W=X+Y+Z,成功等于勤奋、正确的方法与不说空话的和。”我认为,勤奋最重要,因为勤能补拙。
就像书上说的那样,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是很聪明,甚至有人说他是“笨蛋”。但是他用勤奋去补自己的“笨拙”。为弄清一个问题,他愿意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到最后。他终于用汗水换来了成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勤能补拙,我也有过深深的体会。我有个朋友叫黄涛,我们俩一般大,经常在一起玩。人们都说我比他聪明。平时背一篇课文,我总比他先会背。背完,我把书一扔,就算完事了;黄涛拿着书一直在背,直到彻底背熟为止。结果,每次背书他都比我背得熟练。刚开始写作文,我每次都比他写得好,后来,他对我说,他一定要把作文水平提高。从那以后,他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三天写一篇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作文水平果然提高了不少。有一次考试,他的作文竟超过了我,获得了满分。
这使我认识到,勤能补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用汗水浇开那成功之花。
今天,我看了《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我觉得很好看,虽然我不知道这篇作文的作者是谁,但是我知道这篇作文的作者肯定是很了解爱因斯坦的。
爱因斯坦从小很怪,连花瓶摔碎了都在那静静地坐着玩积木,这让父母很担心。又过了两年,爱因斯坦的妹妹出生了,这让爱因斯坦变得更加爆燥了,上了幼儿园,这个奇怪的小孩竟然喜欢上了罗盘,终于,爱因斯坦上了小学。一个叔叔说他数学很好是个天才,可是,上课的时候被老师骂,考试也只考了0分。渐渐地,爱因斯坦长大了,越来越喜欢看书了,慢慢地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成了老师。有一天,大家正在竞选谁来当校长,结果,爱因斯坦当上了校长。
爱因斯坦曾经流过一段话: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艾伦・大卫・伯恩斯坦编著的《坐在爱因斯坦对面:爱上自然科学的第一本书》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用尽可能简单明了的文字让充满神秘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喜欢上了看书。
《坐在爱因斯坦对面:爱上自然科学的第一本书》中讲到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或事情,在普通人眼里它们可能根本不可能构成所谓的问题,诸如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重,人的生命依靠食物维系,但是在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到死亡的过程中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变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又或者每天的天气都是由那些因素来形成的,等等。但就是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其中却蕴含着最丰富的科学原理。
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仿佛自己坐在爱因斯坦对面,听爱因斯坦讲述科学的知识。
《爱因斯坦传记》这本书讲了爱因斯坦从小到大的经历。他出生于德国的慕尼黑,是个犹太人。小时候的他不爱说话、孤独,对学校的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反感,他所感兴趣的就是对世界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思考。后来正是因为他的勤于思考,才发现了相对论,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Z代表沉默。妈妈向我解释说:“爱因斯坦的成功,是因为他对他事业很执着,在困难面前,他不动摇、不退缩,而是坚定地向前去克服困难,最终才能成功。”我的梦想也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伟人,那样的科学家。可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还缺少爱因斯坦那种勤于思考的精神,于是我想在今后的生活里,我也要勤于思考、努力学习,才能长大后成为科学家。
期末,我读了《爱因斯坦的梦想》这本书,这是一本写爱因斯坦梦想的书。
爱因斯坦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寻求自然法则的和谐统一;另一个是追求人类世界的和平统一。可遗憾的是,他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写的是宇宙的总体变化有很多。书里面的主要人物有小智、星子、响子、翼教授还有船长,他们一起冒险。书中有十个小故事,其中我喜欢的短文是《黑洞发电厂》,这篇文章讲了天鹅座x-1可以释放x射线黑洞。我还知道了,水坝发电要用水坝将上游的河水拦住蓄水,然后向低处放水,利用水的落差,带动水轮发电机运转发电;我还知道了被吸到黑洞周围的气体释放x射线的情形;还有一个超级巨大的黑洞比十个小黑洞释放的x光线还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银河的许多秘密。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也要成为一个像爱因斯坦一样有梦想的人。
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充满幻想、充满智慧、在科学上不断追求完美的科学家。在26岁时便发明了著名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辩证关系,加速了人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他虽然出生于犹太家庭,受过无数人的歧视,但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爱因斯坦,一位在学术上不拘一格的人。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了,他爸爸为了使他开心买了一个指南针。他觉得一定有什么神秘未知的力量在操纵着指南针,由于他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影响着他的终身。以至于他后来取得的科学成就:如广义相对论、统一场论,就是对场的思考,他思考的不止有磁场,而是包括电磁场、引力场在内的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也十分喜欢读书,无论是书上的什么知识,他都要经过自己的反思,并且提出新的问题。他不仅不迷信书本,也讨厌任何权威和约束,他喜欢自由的思考和平等的讨论。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特点,爱因斯坦绝不会去挑战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也就不可能做出划时代的发现。当然,他也没有为了标新立异,彰显自己的独立而刻意去反抗权威,他只是一心去探索自然本身的奥秘,发现人们所不知的.新鲜事物。
爱因斯坦具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和持续不断的探索、钻研精神,即使在条件和环境不具备的情况下,于19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爱因斯坦又经过十年探索,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他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读了《爱因斯坦传》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从爱因斯坦身上我看到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如果爱因斯坦只是一点好奇心,可能也就是想想表面问题而已,也不会深入到科学的最深层,当然也就没有了相对论。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伟大也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也不应该停止追求进步,同时我也认为困难并不是阻挡我迈开脚步的理由。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请看《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中《科学定律和伦理定律》这一节。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许多方面)。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象‘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
★ 卢勤文集读后感
★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 陶渊明文集
★ 爱因斯坦名人名言
★ 爱因斯坦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