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祢祢”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立为
灵动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正如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阅读完李佩甫《生命册》中那些质朴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动的气息。
每一个离开土地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对故乡、对土地、对父老乡亲、对花草树木的怀恋永远都是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孤独的生长在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以倔强的姿态。无论是书中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的吴志鹏,还是现实中如我一样走出苞米地、走进大城市的乡土游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努力摆脱土地束缚”的过程。
“生命册”其实就是对人生过程的记录,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册,只是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有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无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树碑立传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口耳相传的。
《生命册》这本书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了很多人的一生,骆驼,老姑父,吴玉花,虫嫂,老拐,梁五方,老杜,刘玉翠,春才……,更记录了他们每个人对待生命、对待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正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生命历程的迥异,同时这态度里主要蕴藏的是性格,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又是生命在幼年成长经历中所养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经历养成性格。
《生命册》写出了乡土人的真实,写出了乡土人的曾经,写出了让走出乡土的游子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祖祖辈辈乡土人的影子,这就是共鸣。可以说,现在读乡土文字的人,都是离开乡土的游子,因为真正的乡土人是不读这些乡土文字的,甚至是不读书的,只有真正走出乡土的游子才会以一颗怀恋的心在倍加珍惜地阅读这有深切情感共鸣的乡土文字,来慰藉自己努力的疲惫,来鼓励自己奋斗的艰辛,来提醒自己心底的真实,来承载岁月带给自己的改变。
说到改变,乡土人的改变相对更加艰难。很多人的改变或许是时间的改变,或许是社会的改变,人也随之进行了改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对于乡土人来说,改变的首要条件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社会的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来说是极其缓慢和滞后的',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乡土人自身思想钝化和不思进取的主观因素,所以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更难。走出来的乡土人,改变了衣着打扮,改变了言谈举止,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但改不掉的是对乡土的怀念,和在乡土生活经历中养成的质朴和善良。在走出乡土的乡土人极力改变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无比怀念的初心,身体已然真实走进城市,但灵魂却深深埋在了乡土。
故乡,离不开,也回不去,是情,更是结,浓得化不开。这是一种无法释然的存在,一种由幼年成长经历决定的存在,一种现实中再也找不到的真实存在,一种在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的存在。我们所怀念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故乡,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怀念,怀念的是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情感,记忆中的故事和故人。
这一生,如何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命,但又好似冥冥之中的注定,是土地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却在以背叛的姿态前行在逃离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要离开土地并为此付诸加倍努力,然而乡土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又是我们一生都无法蜕变的本质,或许乡土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灵魂归宿,我们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并且不忘背后的土地,以踏实质朴的真诚,才能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
张立为
灵动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正如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阅读完李佩甫《生命册》中那些质朴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动的气息。
每一个离开土地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对故乡、对土地、对父老乡亲、对花草树木的怀恋永远都是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孤独的生长在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以倔强的姿态。无论是书中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的吴志鹏,还是现实中如我一样走出苞米地、走进大城市的乡土游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努力摆脱土地束缚”的过程。
“生命册”其实就是对人生过程的记录,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册,只是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有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无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树碑立传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口耳相传的。
《生命册》这本书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了很多人的一生,骆驼,老姑父,吴玉花,虫嫂,老拐,梁五方,老杜,刘玉翠,春才……,更记录了他们每个人对待生命、对待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正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生命历程的迥异,同时这态度里主要蕴藏的是性格,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又是生命在幼年成长经历中所养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经历养成性格。
《生命册》写出了乡土人的真实,写出了乡土人的曾经,写出了让走出乡土的游子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祖祖辈辈乡土人的影子,这就是共鸣。可以说,现在读乡土文字的人,都是离开乡土的游子,因为真正的乡土人是不读这些乡土文字的,甚至是不读书的,只有真正走出乡土的游子才会以一颗怀恋的心在倍加珍惜地阅读这有深切情感共鸣的乡土文字,来慰藉自己努力的疲惫,来鼓励自己奋斗的艰辛,来提醒自己心底的真实,来承载岁月带给自己的改变。
说到改变,乡土人的改变相对更加艰难。很多人的改变或许是时间的改变,或许是社会的改变,人也随之进行了改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对于乡土人来说,改变的首要条件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社会的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来说是极其缓慢和滞后的,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乡土人自身思想钝化和不思进取的主观因素,所以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更难。走出来的乡土人,改变了衣着打扮,改变了言谈举止,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但改不掉的是对乡土的怀念,和在乡土生活经历中养成的质朴和善良。在走出乡土的乡土人极力改变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无比怀念的初心,身体已然真实走进城市,但灵魂却深深埋在了乡土。
故乡,离不开,也回不去,是情,更是结,浓得化不开。这是一种无法释然的存在,一种由幼年成长经历决定的`存在,一种现实中再也找不到的真实存在,一种在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的存在。我们所怀念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故乡,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怀念,怀念的是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情感,记忆中的故事和故人。
这一生,如何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命,但又好似冥冥之中的注定,是土地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却在以背叛的姿态前行在逃离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要离开土地并为此付诸加倍努力,然而乡土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又是我们一生都无法蜕变的本质,或许乡土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灵魂归宿,我们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并且不忘背后的土地,以踏实质朴的真诚,才能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
《生命册》是著名作家李佩甫潜心五年,倾力打造的最新长篇小说,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20xx年8月16日,《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李佩甫巅峰之作《生命册》
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生命册》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是李佩甫所著,4月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
《生命册》是其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人物的精神产生裂变,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9月23日,《生命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读《生命册》当然是正因他得了矛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一个标尺,当你没有好书可读时,读获奖作品,最起码能保证不轻浮、不低俗的底线。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李佩甫和他的作品(原谅我的无知),开篇读第一章,就觉得熟悉异常,百度作者果然是同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亲切感在作品里又一次次的加深加强。
本书文如其名,是一部以我(梁志鹏)和骆驼为主线又有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人的一部生命画册,讲述的是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拥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起初我并不十分明白这句话,读完《生命册》之后恍然大悟。人之一生,放佛是一幢建筑,你这天看到的某人,是由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他的见识等过去一砖一瓦组成的,你喜爱或是厌恶他的某一点,都是有其根源而不是毫无来由的。当你想武断的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你的评语背后,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素造就了这样的他?如本文的梁五方,一个专业上访户。上访户的形象,无赖、流氓、不明事理、给他人添乱。然而,上访户在我(一个基层工作者)并不陌生,外人看到的是他的无赖,他的没脸没皮,而我们却知道他们确实遭受了不公,这不公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令人无奈的是,愤其不公者如我一个小办事员,无力给他一点点帮忙,而有潜质解决他们问题的领导,基于工作忙、不知情以及对政治前途的考量种.种因素只会强制性的要求不得上访,却根本不会去解决他们上访的原因。虫嫂,一个脸皮厚如城墙的惯偷、一个不知廉耻没有节操的侏儒,却也是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勤劳辛苦的母亲,在别人都挨饿的年代,她的孩子们正因她的勤劳、她的偷窃和不知廉耻不仅仅不会饿着,甚至还能吃饱,无知的孩子因饱腹而幸福,却在懂事后无比嫌弃这个让他们丢脸的母亲。以及梁志鹏、以及蔡韦香、以及骆驼、以及春才……,我们知道的是他们之后的成名或败落,我们就应知道的是他们经历了何种才至此。
好的作品应如此,他会带给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思考,而不是仅仅给你讲个故事阅后即忘,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故乡的远去、城乡的隔阂,有很多语言能够去述说,却无一不显得无力而苍白,而好的作品如本书敢于将方方面面展示给你看,至于你究竟读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人而异,但终归是有益的,哪怕你只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乡村、这样一批丰富生动的人~~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河南籍作家阎连科,他们的笔下,有同样贫瘠的土地、有同样善恶并举的村民、有同样五颜六色的村庄里的时光和声响,他们不吝于展示故乡的种.种不堪,而我们同样能读到“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正因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生命册》读后感
行走在这茫茫尘世,看匆匆忙忙行走的他们或为职责,为欲望,为名利而奔走劳累。然而当天黑以后,夜幕降临。当心灵四处流浪奔波之后,他们是否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曾以为自己活在这茫茫尘世是累的。被疾病侵袭,被痛苦折磨,被欲望负累。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生命册》中一群群唱着生命哀歌的人,他们用一生阐释了活着的真谛,用血泪谱写了一部动人的生命册。因此,我才懂得生命之深,才知道活着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故事中的“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社会最底层,透过大学这座独木桥成为了城里人。然而等“我”找到工作成了“吃国家饭”的人时,乡亲们纷纷找“我”来帮忙。各种繁琐之事使“我”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我不断的逃离,最终辞去了工作。和大学同学骆驼一同北漂,最终扎根于城市,成为了成功人士。然而最终也摆脱不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故乡是一个烙印,深深烙在“我”的身上。
故事中“我”生命中的贵人“骆驼”,他执着,能干,精明。是时代的弄潮儿。他虽然身体上残疾,但却以自己的潜质,从最初以最残忍的方式——以命相逼夺得稿费,到最后为名利欲望奔走,机关算尽,在无尽欲望压迫下患上了抑郁症,最终以跳楼结束了生命。他的一生,拥有钱权名利,让无数女生追捧,然而他的无尽贪欲和欲望,一步步让他走上绝命之路。
看完骆驼的结局,我不尽悲叹这世间无数为名利奔走的人,为名利劳累一生,最终却为名利而亡。故事中的“我”和骆驼算得上是社会上的上层人物。然而,最让人心酸的是那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被命运玩弄,让命运随意摆弄的可怜人。他们活在社会最底层,为活着而拼命着,为生存而挣扎着。读完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故事中最让人心痛的要数那个活的最卑微的女生——虫嫂。她卑微而又艰难屈辱的挨过了一生。他不顾自己的贞洁与名誉,透过偷窃换取喂养丈夫和孩子的食物。用乞讨换取肉包子,满足了丈夫死前的小小愿望。然而当她得知正因自己的作风,自己的偷窃行为,使得三个孩子感到厌恶时,这时她开始去寻找尊严,发奋去改过自新。透过捡垃圾和卖血,供养了3个孩子成为了大学生。当乡里人都以为她要享福了,然而却遭到了孩子们的嫌弃。最终抱着那把破扇子回到村里病死老去。三个孩子却在虫嫂死后,为了破扇子里那几万元的存折而撕破脸。
虫草的杯具不禁让人感叹世态之炎凉,生活之艰辛。然而那些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呢,她们和虫嫂一样,一样挣扎着,挣扎着……
活于这茫茫尘世,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叹世事之无常。世事变迁,我们无法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又该如何?有时候,人似乎成了命运手中的玩偶。那个年轻时历经战场,叱咤风云,那个为感情而迁移他乡的老姑夫——蔡国宴。在乡里,是一个为乡里人操劳一辈子的村支书,然而年轻时却和妻子打了一辈子,年老时眼睛看不见了。却遭到老婆和女儿蔡韦香的无限欺辱,直到最后临死前想听听国家的声音(想有台收音机),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或许当我们还在感叹,老姑父蔡国宴一生悲惨的命运,感叹世事之无常时。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人梁五方。他聪慧能干,是乡里有名的能工巧匠。然而却因自己骄傲自持的个性,遭到了人们的厌恶,因此被乡人殴打,并没收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上访之路。20多年的上访之路,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使他最终走不动了回到了福利院。
故事中因作风问题而被下放农村的农村老师杜秋月。经历了重重批判后,与刘玉翠成立了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当他经历平反,回城之后却逼迫刘玉翠离婚。最终在与妻子的顶撞磨损中成为乞讨者。让人不禁感叹世事之悲凉。奋斗了大半生最终却成了一个乞讨者。故事中还有那个让我们感到无限怜悯的人物春才,还记得无梁村的那句俗语——春才下河破。他本是村里能干的小伙子,他善良帅气,然而却正因青春时期的心理困扰。选取了自宫的方式让自己的大好青春香消玉殒。
我不忍心再读下去了,也不忍心再写下去了,正因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都是血与泪堆积成杯具。再写下去,我会在一个个悲伤的故事里压抑,痛哭不止。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已泪流满面。为那些被命运辜负,被命运玩弄的人而哭,为一个个生命的杯具而落泪,为世事无常,人生苦短而悲叹。我合上双手,为《生命册》里那些活着的人祈福,为《生命册》里那些逝去的灵魂默哀,愿仁慈的地母永安他们的灵魂。
心中满怀对生命的热爱——读《如果能长大,该多好》有感
四岁,那时的我应该是无忧无虑,满脑子都只有玩具的小孩。生死,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两个汉字。四岁,那时的她被诊断出有白血病,治疗的药物却对心脏造成永久伤害。生死,对于她而言“我的决定不是关于死,而是关于生”。
当我合上这本书,视线锁定在封面一行字上------“如果能活到18岁,我想穿上好看的高跟鞋,化一个漂亮但不浓烈的妆,和我爱的人在树荫下散步”我的眼角有些湿润,脑海回放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命运不公,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身上……
她叫汉娜.琼斯。她的偶像是扎克.埃父隆,她喜欢所有的粉色。她在四岁时被查出有白血病。她的妈妈写下这本记录着她与病魔抗争十余年的故事。这本书出版时,她与普通的十四岁少女别无不同,除了患有两大致命绝症之外。我记得十分清楚,当时看到汉娜发病的情节时,我不自主地攥住薄薄的纸张,那些文字实在触目惊心-----“她已经晕过去了……她的小身体,上面全是小红斑,淤青的地方更多了,好像有个隐形人一直在戳她……她胃里内出血了,现已经有多处出血的现象”。我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四岁孩子经历的事,她小小的年纪就承受着她这个年龄远不能承受的痛苦。当她开始化疗时,她很少哭,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她只是很安静地躺着,但当我读着这时却没由来的更让我心惊,就好像她连哭喊的力气都已失去,她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她的痛苦。“比起安静,我更希望她尖叫”汉娜的母亲柯斯帝这样写道。柯斯帝身为一位母亲,看着自己的女儿被病痛日日夜夜折磨着,她和其他家长默契地没有将痛苦表达出来,“白天我们互相微笑,而夜晚都安静地承受着自己的悲伤”。
每日依靠“毒药”(作者这么认为)生存的小汉娜却又碰上更残酷的事——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竟引发罕见的副作用伤害了她的心脏。柯斯帝得知这个事情是在迎接新千年的前一晚,窗外是热闹的欢呼声,病房内,她的小汉娜躺在床上几乎失去知觉。我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绝望。没有什么能比看着自己孩子受折磨更令父母痛苦的事了,更何况那是一个本该很美好的日子。新的千年来了,似乎带来了一点希望的曙光,正当医生认为汉娜的心脏有所好转时,20xx年,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若不接受心脏移植,她的生命仅有不到六个月的日子。让我吃惊的是,柯斯帝和她的丈夫竟然把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交给小汉娜去决定。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小汉娜竟然选择放弃治疗,回家和家人团聚。即使悲伤,但是他们也还是尊重她的选择。也许是她的勇气打动了上帝,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到20xx年七月时,汉娜右半边的`心脏完全停止作用,病情恶化。几天之后是汉纳的14岁生日,汉娜或她的医生从没想过她可以过14岁生日,但不幸的是她的肾脏也恶化了,这次汉娜选择了要接受移植。她一直活到现在!“她站在我后面咯咯笑,我拉着她的手走到地里。茵茵的绿草在我们面前延展,头顶的天空碧蓝。我对于这一天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没有什么比劫后余生更让人激动了。
其实,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作者,她就是小汉娜。如果说柯斯帝的记叙是陈述这件事情,仅让我震惊,让我对此惋惜,那么小汉娜的部分则是让我一度想要落泪。她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来向读者分享。她有孩子面对生病时起初的懵懂,以及很快适应了生病孩子的生活。她还是对生活充满希望,有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对于未来的憧憬。她会认为即使不做心脏移植手术也能能活下来,她想证明其他人是错的,她还会为此感到高兴。就是这么单纯可爱的小女孩,命运之神还是没有偏向她。就在20xx年,柯斯帝第二次询问她的时候,她开始了认真的思考。她说她希望事情能像从前一样,她说不管怎样都会死,她希望去天堂看看,“我想,到了天堂,我的病就会好了,我一定会告诉妈妈,让她知道我很好。”她就是这么一个懂事的小女孩,看见她这天真的想法,莫名地,我鼻子很酸。“但是,我又有点害怕”,“我不想死。我想活下来。”这两个短句看得我心头一震,她的渴望那么真实,那么强烈,这种对生的渴望是我远不能读懂的。就像是仅有最后一根在风中摇曳的救命稻草,但是,她还是坚定地伸出小手,想要紧紧握住它。就是这份坚定打动了命运之神,她得到了适合的心脏,她活下来了,她终于可以自豪地喊出:“世界,我来了!”多么激动人心啊,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征途,到达终点后,我深呼一口气,明知还有下一个未知的旅途在等着我,但我内心仍是充满着对世界,对生命的感恩。
小汉娜对于生命的热爱从未改变,即使在经历了这么残酷的劫难后,她也是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这不禁令人深思。相比较之下如此幸运的我是否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呢,答案是否定的。我所经历的路程很短暂,却常常抱怨各种不算苦难的苦难,与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命运何时对我不公了呢,相比小汉娜,我才是被偏向的那一方,但我所回应的却远远不及她的百分之一。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尝过苦难,所以才会认为幸福也是苦难;没有遭受过不幸,所以才会认为幸运也是不幸。我面对如此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愿自己能像小汉娜那样,怀着一颗炽热的、真挚的心,好好地热爱命运赐给我的一切。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必修课本”。它和小汉娜一起,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珍贵。
★ 读生命,生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