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好书:对生命说是读後感(共含4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oshenaiden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好书推荐:对生命说是读後感
撰文:廖v呈,台湾培训师常驻上海,MBA背景,咨询与培训经验,运用教练技术在团队建设培训、金融交易与销售上 最近看了一本好书,真的很推荐,特别适合有上过教练课程的人。我自己看完的几个体会分享如下: 1.原来当我有情绪时,诸如犹豫、压力、敌对、挫折、愤怒、悲伤,其实都是头脑的产物,而且我往往坠入迷雾中而不自觉,许多谬误与悲剧的情节就此产生。而心所产生的情绪,其实是平静、安祥、喜悦、单纯、慈悲。所以从情绪体验可以知道我现在是由什麽在主导,处在什麽状况,不会用错地方。(要用头脑处理事情,让心处理关系) 2.头脑喜欢分析、比较、竞争,并且擅长合理化,所以我们往往以为我是头脑,任由头脑主控,而我魂游去了,许多对抗、批评、责备、不满都是由头脑产生出来的。基於对抗,人世间很多的恶,都是由头脑创造出来的,心只会创造善。 3.真实的我远远超过头脑,因为我还包涵其他部份,问题只是我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域,走出习惯模式,走出头脑的固定模式保护,在没有既定公式下,全神贯注的去接受下一分钟的`不确定,去冒险,那将是活在当下,并且体会最丰富的人生,不会回想起之前的人生,一片空白,虽然吃得好睡得好。 4.头脑会不断回放挫折,然後不断琢磨如果我这样就好了,一直不停息,形成对我的折磨,除非我懂得谢谢它的保护,停下来。不懂得做头脑的主人,将感受到生命的沈重与压力。 5.头脑所造成的情绪是一种化学物质,渗入我的血液中,情绪是存在的能量,压抑不能让它消失,发泄会引发对方的情绪反应,产生化学物质,引发对抗,最好的方法就是治疗自己产生情绪的创伤,承认情绪存在,品情绪的味道,挖掘自己引发情绪反应的原因,以及有创意的利用情绪。 6.对方的攻击,有时候是他无意识的行为,但引起我情绪反应是我的责任,我要负责的是,觉察我有情绪反应的原因,治K自己的旧创伤,让以後不会引起过当的情绪反应。 7.我的心灵里面会有些按钮、黑洞、旧创伤,当某些情景下会引发情绪反应,这是我需要去负责任治K的,这个世界、别人只是无意间引发了我的情绪反应,而我们通常将矛头指向他们,认为他们不改变我永远毋宁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改变别人,事实上我没权力改变别人,我并不是他们的父母,我只要治K好自己旧伤,不会被引发情绪漏电就好。 8.我可以将焦点放在问题、错误上(这时候处於头脑),也可以将焦点放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时候处於心),抗拒一切,对一切说不,只是浪费自己的能量,而接受一切,对所发生的一切说是,不去对抗自己不能改变的,将焦点放在美好的事物上,将可以让自己享受生命。 9.头脑不是我的敌人,它只是要保护我,就像进入紧急状况,它的特性进入战斗/逃跑模式,可以确保我安全。头脑也会因为别人的批评或一些状况,进入战斗/逃跑模式,它要保护自我EGO的安全。 10.对头脑说是,对心说是,没有了抗拒,我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更能体会美好的生活,并且更能看清楚事实,不陷入幻觉中,因而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可参考以下位址: 当当网: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684965&ref=search-1-pub 豆瓣读书: book.douban.com/subject/4062735/ 一些个人观点,希望与大家多交流,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问题,若觉得文章不错可以顶一下,订阅电子报或者参考其他相关文章: 原始出处:新浪博客 台湾培训讲师廖v呈主博客 订阅电子报:点此订阅电子报 原文链接:blog.sina.com.cn/s/blog_48f840d00100m6tt.html 版权声明:除注明外均为原创,欢迎,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作者名称、原始出处、原文链接及本声明,媒体及商业转载请发电子邮件david03kimo@163.com联络张立为
灵动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正如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阅读完李佩甫《生命册》中那些质朴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动的气息。
每一个离开土地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对故乡、对土地、对父老乡亲、对花草树木的怀恋永远都是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孤独的生长在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以倔强的姿态。无论是书中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的吴志鹏,还是现实中如我一样走出苞米地、走进大城市的乡土游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努力摆脱土地束缚”的过程。
“生命册”其实就是对人生过程的记录,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册,只是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有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无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树碑立传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口耳相传的。
《生命册》这本书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了很多人的一生,骆驼,老姑父,吴玉花,虫嫂,老拐,梁五方,老杜,刘玉翠,春才……,更记录了他们每个人对待生命、对待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正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生命历程的迥异,同时这态度里主要蕴藏的是性格,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又是生命在幼年成长经历中所养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经历养成性格。
《生命册》写出了乡土人的真实,写出了乡土人的曾经,写出了让走出乡土的游子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祖祖辈辈乡土人的影子,这就是共鸣。可以说,现在读乡土文字的人,都是离开乡土的游子,因为真正的乡土人是不读这些乡土文字的,甚至是不读书的,只有真正走出乡土的游子才会以一颗怀恋的心在倍加珍惜地阅读这有深切情感共鸣的乡土文字,来慰藉自己努力的疲惫,来鼓励自己奋斗的艰辛,来提醒自己心底的真实,来承载岁月带给自己的改变。
说到改变,乡土人的改变相对更加艰难。很多人的改变或许是时间的改变,或许是社会的改变,人也随之进行了改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对于乡土人来说,改变的首要条件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社会的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来说是极其缓慢和滞后的',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乡土人自身思想钝化和不思进取的主观因素,所以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更难。走出来的乡土人,改变了衣着打扮,改变了言谈举止,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但改不掉的是对乡土的怀念,和在乡土生活经历中养成的质朴和善良。在走出乡土的乡土人极力改变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无比怀念的初心,身体已然真实走进城市,但灵魂却深深埋在了乡土。
故乡,离不开,也回不去,是情,更是结,浓得化不开。这是一种无法释然的存在,一种由幼年成长经历决定的存在,一种现实中再也找不到的真实存在,一种在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的存在。我们所怀念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故乡,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怀念,怀念的是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情感,记忆中的故事和故人。
这一生,如何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命,但又好似冥冥之中的注定,是土地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却在以背叛的姿态前行在逃离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要离开土地并为此付诸加倍努力,然而乡土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又是我们一生都无法蜕变的本质,或许乡土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灵魂归宿,我们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并且不忘背后的土地,以踏实质朴的真诚,才能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对生命过程的怀念
――读李佩甫《生命册》有感
张立为
灵动的文字是有生命的,正如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阅读完李佩甫《生命册》中那些质朴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动的气息。
每一个离开土地的孩子,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对故乡、对土地、对父老乡亲、对花草树木的怀恋永远都是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孤独的生长在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以倔强的姿态。无论是书中离开农村走进城市的吴志鹏,还是现实中如我一样走出苞米地、走进大城市的乡土游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演绎着“努力摆脱土地束缚”的过程。
“生命册”其实就是对人生过程的记录,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册,只是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有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无字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树碑立传的,有些人的生命册是口耳相传的。
《生命册》这本书以独特的笔触记录了很多人的一生,骆驼,老姑父,吴玉花,虫嫂,老拐,梁五方,老杜,刘玉翠,春才……,更记录了他们每个人对待生命、对待感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正是所谓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生命历程的迥异,同时这态度里主要蕴藏的是性格,然而一个人的性格又是生命在幼年成长经历中所养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经历养成性格。
《生命册》写出了乡土人的真实,写出了乡土人的曾经,写出了让走出乡土的游子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祖祖辈辈乡土人的影子,这就是共鸣。可以说,现在读乡土文字的人,都是离开乡土的游子,因为真正的乡土人是不读这些乡土文字的,甚至是不读书的,只有真正走出乡土的游子才会以一颗怀恋的心在倍加珍惜地阅读这有深切情感共鸣的乡土文字,来慰藉自己努力的疲惫,来鼓励自己奋斗的艰辛,来提醒自己心底的真实,来承载岁月带给自己的改变。
说到改变,乡土人的改变相对更加艰难。很多人的改变或许是时间的改变,或许是社会的改变,人也随之进行了改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但是对于乡土人来说,改变的首要条件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社会的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来说是极其缓慢和滞后的,这其中有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乡土人自身思想钝化和不思进取的主观因素,所以改变,对于真实的乡土,更难。走出来的乡土人,改变了衣着打扮,改变了言谈举止,甚至改变了生活习惯,但改不掉的是对乡土的怀念,和在乡土生活经历中养成的质朴和善良。在走出乡土的乡土人极力改变的外表之下,有一颗无比怀念的初心,身体已然真实走进城市,但灵魂却深深埋在了乡土。
故乡,离不开,也回不去,是情,更是结,浓得化不开。这是一种无法释然的存在,一种由幼年成长经历决定的`存在,一种现实中再也找不到的真实存在,一种在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的存在。我们所怀念的故乡,已经不再是真实的故乡,而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怀念,怀念的是记忆中的故乡,记忆中的情感,记忆中的故事和故人。
这一生,如何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命,但又好似冥冥之中的注定,是土地养育了我们,但我们却在以背叛的姿态前行在逃离土地的征程上,拼命想要离开土地并为此付诸加倍努力,然而乡土对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又是我们一生都无法蜕变的本质,或许乡土已经成了我们这一类人的灵魂归宿,我们只有保持眼睛的明亮,并且不忘背后的土地,以踏实质朴的真诚,才能写完属于自己的“生命册”。
心中满怀对生命的热爱——读《如果能长大,该多好》有感
四岁,那时的我应该是无忧无虑,满脑子都只有玩具的小孩。生死,对于我来说仅仅是两个汉字。四岁,那时的她被诊断出有白血病,治疗的药物却对心脏造成永久伤害。生死,对于她而言“我的决定不是关于死,而是关于生”。
当我合上这本书,视线锁定在封面一行字上------“如果能活到18岁,我想穿上好看的高跟鞋,化一个漂亮但不浓烈的妆,和我爱的人在树荫下散步”我的眼角有些湿润,脑海回放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命运不公,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身上……
她叫汉娜.琼斯。她的偶像是扎克.埃父隆,她喜欢所有的粉色。她在四岁时被查出有白血病。她的妈妈写下这本记录着她与病魔抗争十余年的故事。这本书出版时,她与普通的十四岁少女别无不同,除了患有两大致命绝症之外。我记得十分清楚,当时看到汉娜发病的情节时,我不自主地攥住薄薄的纸张,那些文字实在触目惊心-----“她已经晕过去了……她的小身体,上面全是小红斑,淤青的地方更多了,好像有个隐形人一直在戳她……她胃里内出血了,现已经有多处出血的现象”。我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四岁孩子经历的事,她小小的年纪就承受着她这个年龄远不能承受的痛苦。当她开始化疗时,她很少哭,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她只是很安静地躺着,但当我读着这时却没由来的更让我心惊,就好像她连哭喊的力气都已失去,她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她的痛苦。“比起安静,我更希望她尖叫”汉娜的母亲柯斯帝这样写道。柯斯帝身为一位母亲,看着自己的女儿被病痛日日夜夜折磨着,她和其他家长默契地没有将痛苦表达出来,“白天我们互相微笑,而夜晚都安静地承受着自己的悲伤”。
每日依靠“毒药”(作者这么认为)生存的小汉娜却又碰上更残酷的事——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竟引发罕见的副作用伤害了她的心脏。柯斯帝得知这个事情是在迎接新千年的前一晚,窗外是热闹的欢呼声,病房内,她的小汉娜躺在床上几乎失去知觉。我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绝望。没有什么能比看着自己孩子受折磨更令父母痛苦的事了,更何况那是一个本该很美好的日子。新的千年来了,似乎带来了一点希望的曙光,正当医生认为汉娜的心脏有所好转时,20xx年,她的病情急剧恶化,若不接受心脏移植,她的生命仅有不到六个月的日子。让我吃惊的是,柯斯帝和她的丈夫竟然把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交给小汉娜去决定。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小汉娜竟然选择放弃治疗,回家和家人团聚。即使悲伤,但是他们也还是尊重她的选择。也许是她的勇气打动了上帝,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到20xx年七月时,汉娜右半边的`心脏完全停止作用,病情恶化。几天之后是汉纳的14岁生日,汉娜或她的医生从没想过她可以过14岁生日,但不幸的是她的肾脏也恶化了,这次汉娜选择了要接受移植。她一直活到现在!“她站在我后面咯咯笑,我拉着她的手走到地里。茵茵的绿草在我们面前延展,头顶的天空碧蓝。我对于这一天充满了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没有什么比劫后余生更让人激动了。
其实,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作者,她就是小汉娜。如果说柯斯帝的记叙是陈述这件事情,仅让我震惊,让我对此惋惜,那么小汉娜的部分则是让我一度想要落泪。她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来向读者分享。她有孩子面对生病时起初的懵懂,以及很快适应了生病孩子的生活。她还是对生活充满希望,有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对于未来的憧憬。她会认为即使不做心脏移植手术也能能活下来,她想证明其他人是错的,她还会为此感到高兴。就是这么单纯可爱的小女孩,命运之神还是没有偏向她。就在20xx年,柯斯帝第二次询问她的时候,她开始了认真的思考。她说她希望事情能像从前一样,她说不管怎样都会死,她希望去天堂看看,“我想,到了天堂,我的病就会好了,我一定会告诉妈妈,让她知道我很好。”她就是这么一个懂事的小女孩,看见她这天真的想法,莫名地,我鼻子很酸。“但是,我又有点害怕”,“我不想死。我想活下来。”这两个短句看得我心头一震,她的渴望那么真实,那么强烈,这种对生的渴望是我远不能读懂的。就像是仅有最后一根在风中摇曳的救命稻草,但是,她还是坚定地伸出小手,想要紧紧握住它。就是这份坚定打动了命运之神,她得到了适合的心脏,她活下来了,她终于可以自豪地喊出:“世界,我来了!”多么激动人心啊,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征途,到达终点后,我深呼一口气,明知还有下一个未知的旅途在等着我,但我内心仍是充满着对世界,对生命的感恩。
小汉娜对于生命的热爱从未改变,即使在经历了这么残酷的劫难后,她也是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这不禁令人深思。相比较之下如此幸运的我是否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呢,答案是否定的。我所经历的路程很短暂,却常常抱怨各种不算苦难的苦难,与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命运何时对我不公了呢,相比小汉娜,我才是被偏向的那一方,但我所回应的却远远不及她的百分之一。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尝过苦难,所以才会认为幸福也是苦难;没有遭受过不幸,所以才会认为幸运也是不幸。我面对如此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还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呢?愿自己能像小汉娜那样,怀着一颗炽热的、真挚的心,好好地热爱命运赐给我的一切。
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必修课本”。它和小汉娜一起,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珍贵。
★ 读好书心得体会
★ 作文 读好书
★ 读好书体会
★ 好书大家读
★ 《满江红》读感
★ 初三作文:读好书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