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自律的人!--加藤嘉一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我喜欢ta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做一个自律的人!--加藤嘉一读后感(共含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喜欢t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做一个自律的人!--加藤嘉一读后感

篇1:做一个自律的人!--加藤嘉一读后感

做一个自律的人!--加藤嘉一读后感

今天看了第一期读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P14-15)《加藤嘉一在北大》,看了很受启发。   加藤嘉一目标是成为政治家,经过刻苦学习考入了有政治家摇篮之称的东京大学法学系,但是一年之后他就退学,因为他不喜欢闭门造车式的学习方式,他要观察世界,于是在他来到北大。他开始不懂汉语,但是凭借他的勤奋刻苦,很快就能用汉语写稿子。另外,他喜欢和低层的人打交道,从他们身上了解社会,甚至总结出了“麦当劳打工论”,认为中国学生普遍有一种乌托邦式的逻辑,所以一旦遇到环境不好,工作不好,同事不好处的时候,往往选择逃避,所以,他认为,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麦当劳打工比去高盛实习实用多了。   加藤的一个很大优点就是自律。他每天4点多起床跑步10-15公里,然后吃早饭上课,晚上11点睡觉。但是和他一起的同学,没有一个像他这么自律的。严格的自律,让他拥有了更好的.体魄和毅力。而且,他不玩电子游戏,不参与宿舍的扯谈聊天,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才希望有人陪伴,渴望那种归属感。所以他会充分利用独处的时间思考。   现在,自律的加藤的时间表已经安排到几年后了,已经出版了4本著作。   加藤的故事,是不是很简单呢?他的成功,来自他的刻苦和自律。当我们哀叹命运不公,哀叹机遇不佳的时候,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我们为自己的将来积累了什么?世界是公平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是如何来安排自己的命运。当我们和热被窝亲吻的时候,当我们迷恋在电子游戏中的时候,当我们和朋友在酒吧欢歌笑语的时候,机遇就在我们身边溜走了。   没有人会对你的一生负责,只有自己。做一个自律的人吧!很难吗?

篇2:加藤嘉一:中国年轻人最缺什么?

加藤嘉一:中国年轻人最缺什么?

加藤嘉一:中国年轻人最缺什么?08月12日10: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专电(记者舒静)19岁,踏上中国的土地时,日本人加藤嘉一一无所有。在北京大学攻读7年后,现在的他拥有十种身份和面孔: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图书作者、同声传译者、日语教师、退役优秀运动员、中国通……在国际青年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这位戴着光环却不认为自己“成功”的年轻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同龄人? 中国年轻人最缺什么? 1947年6月,北京大学一名大一学生给胡适写信诉说自己的苦闷,信中提出三个问题:国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为何?国家前途是否绝望,若有,希望在哪里?青年人的苦闷如何发泄? 时过境迁。现在的年轻人闲聊时很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们在为不同的事情苦闷。就业、买房、买车成为多数人永恒的话题,就像英国人谈天气那样自然。已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年轻人,似乎总处在焦虑和浮躁中。 “年轻人浮躁点,是很正常的现象。”加藤嘉一说,“环境改变人、时代造就人。现在的孩子有选择的自由,但自由会带来困惑和混乱。所有年轻人都不浮躁,对任何问题都很清楚,这种社会反而有点可怕,何况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年轻人完全不迷茫是不可能的。” 然而,中国的年轻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斗志、坚定的价值观和安全感,以及应有的忧患意识”。这是加藤嘉一的答案。这些缺失与社会、家庭的价值观培养有关,造成孩子只能从房子和车子中寻找安全感。然而,“房子可以投资,但年轻时更应投资未来的自己。” “年轻人能做的无非就两件事” 加藤嘉一认为,年轻人可以做的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因为社会是不确定、充满变数的;二是对于不可控的事情要尽可能从容。 “我的安全感来自于奋斗和拼搏的过程中。路是自己走过来的,而房子是别人操控的,我对自己不可控的东西不感兴趣。”加藤嘉一说,现在的年轻人一方面忽视提高自控力,一方面又幻想复制成功、一夜成名;很多人的价值观本末倒置,阻止了年轻时应有的.成长。 每天清晨跑步10公里至15公里,十多年如一日,加藤嘉一懂得坚持的意义。“坚持是一种力量。社会环境很浮躁,但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坚持、多出汗。走弯路受挫折是应该的,中国年轻人太想走捷径了,其实该走的弯路还是要走。” 更重要的,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睁开眼睛观察世界、了解自己,自然就能培养选择和判别力。”加藤嘉一认为,“有魄力、言辞锋利的”韩寒之所以受到追捧,其实反衬出大多数年轻人的状态,折射出他们的无力与冷漠。 父母的姿态决定中国的未来 年轻人的迷茫,与时代社会背景有关,更与家庭教育有关,加藤嘉一直言不讳,“最应反思的是父母。” 加藤嘉一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扎实,家庭教育却存在缺憾。父母每日为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奔波,却忽视了对其做人的培养。目前年轻人出现的问题大都在做人而非做事方面,社会氛围对此固然有责任,但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在加藤嘉一的回忆中,自己的父母只是强调要尊重老师、善待朋友,吃饭时不能浪费这样朴素的道理。“我从没从父母嘴里听到学习两个字,因为他们相信我。”反观中国的父母,很多人却在不厌其烦地强调“要好好学习”。“中国孩子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远比家长想象得高,父母要学会观望、退一步等待。” 首先,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不是孩子不独立,是家长寂寞;不是孩子素质不高,是家长舍不得放手。”中国孩子的能力和素质本身是一流的,问题是在文化和价值观上。 其次,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如果在父母面前都不能说不,就无法独立思考。加藤嘉一认为,孩子的浮躁和不自信,其实来源于父母。打破这一藩篱,必须从怀疑的精神开始。 “在自身如此有竞争力、如此受关注,国家发展态势这么好的前提下,中国年轻人肯定会有所成就,但前提是父母要学会放手,孩子要学会拒绝。”加藤嘉一说。(

篇3:加藤嘉一距离观察理性写作的名人故事

加藤嘉一距离观察理性写作的名人故事

一个年仅26岁的青年,突然写出一部“自传”来,已经很不寻常,如果这个青年,原本是一个日本人,自传却用中文写就,就更让人惊异。近几年在中国高校中人气飙升的加藤嘉一,新近出版的《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就正好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有意味的是,加藤的这部“自传”,除了写艰辛的童年、窘迫的家庭,以及他如何来到中国旅居等等这些个人经历,更多的笔墨还是他用中文写作的观察和评论文章。

这个被媒体称作“日本韩寒”的日本80后,正在以他的特立独行,吸引着国人的关注,而他观察中国的角度和深度也引人思考。

解读80后

社会对80后这个词汇,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记者:我注意到,你接受采访时说过,其实日本并没有80后一说。但你似乎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个概念。你怎么看中国80后的说法?

加藤嘉一:80后、90后或者海归派,中国社会现在有意分类的做法,其实也有它的理由。因为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很多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大家都愿意很轻易地给出一个框架,贴上一个标签。虽然都只是在玩一个概念,但它确实能给那些年轻人带来一种归属感。我一直认为,中国现在讨论80后,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从生存状态来说,80后是幸福的一代,他们有很多选择。

记者:是这样吗?事实上,80后作为一个群体被质疑的声音也不少。

加藤嘉一:社会或者媒体的质疑———无非就是说80后没有思考能力、没有责任感———其实这是把他们的希望和遗憾,全部都压到80后身上。全世界的80后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困惑中,不断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对于中国的80后来说,所谓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或者说责任感,都被抬高了。其实80后也很清楚,自己实际上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和责任。在这种矛盾之下,才会产生争议。这是我最基本的解读。

记者:按中国的说法,你其实也是一个80后。很多人也在拿你跟我国80后的代表人物之一韩寒作比较,说你是“日本韩寒”。

加藤嘉一:我从来没说过我是日本的韩寒。但是,我相信媒体那样比较,是有道理的。毕竟我和韩寒的性格、人的状态,包括阅历,都比较相似。但是我们生长的环境不同。你可以在我的书里看到,我是那种看到日本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不公平的现象,就忍不住要发言的。可能这点上,我比韩寒更犀利。

记者:我个人觉得你比较理智,比较冷静,韩寒可能是更率性而为一些。

加藤嘉一:你的说法让我很高兴,韩寒是自由自在的,他的风格就是这样,他可以什么也不在乎,这是他的性格和背后的生长环境决定的。我不一样,我是在没有归属感甚至是无家可归的状态下成长的。而且我又是到异国他乡,必须适应习惯这里的环境。还有我的性格,比较温和比较理性,我相信我的文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理性的。所以可能我写的东西更加的稳重。

韩寒的做法很娱乐,状态很娱乐,我的状态不是。他是从娱乐的角度去利用媒体,我是从学术的角度去利用媒体。但是我相信我和他的很多观点,有相近的地方。

自说“观察者”

这些年的成功,给予我最大的收获是自信

记者:作为一个外来的'“观察者”,你怎么评价自己所做的事情?多年的观察之后,回头再看日本,你是否有一些新的认识与发现?

加藤嘉一:我现在所做的事情,说起来无非是八个字:观察中国,反观日本。你也知道,现在日本的经济和日本的对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中国的。在中国,有超过两万个日本企业。也就是说,我们日本的未来,取决于中国发展的怎么样。所以我相信,我的这段经历,肯定是非常有用的。

记者:在观察了多年之后,对于中国的整体印象有什么变化?

加藤嘉一:说内心话,七年前的时候,我没有说必须要观察中国,也没有想到要扮演一个观察者或者表达者的角色。何况,那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我自己是要写作的。但是环境改变了我,或者说造就了我这个人。

作为观察者,我自身肯定是有所变化的,所以,没有很直接地与刚到中国时比较过。中国毕竟很大,那些文化味道比较浓厚的城市,它们根本上的东西是不变的。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地与它保持距离。

记者:这种不远不近的态度,我觉得很值得肯定,因为有距离,才能看的更清。

加藤嘉一:我还好,因为从小独立自主的意识就比较强。别人的意见和劝告,我会非常认真地去听,但最后还是由自己决定。我相信,只是拍马屁的文章,读者肯定不爱看。一味地把问题放大的批评,人们也不会爱看。还是要平衡,还是要距离。

记者:你之前说过,来中国时没有想到会写作,但是这几年来,无论是写时政评论还是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实际上你还是在用你的语言和文字,介入到社会公众事务中来,这种变化对你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加藤嘉一:说内心话,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回避。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我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敏感,那我现在的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的。更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时代、环境的改变,我也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的成功,给予我最大的收获是自信。我觉得白岩松说的特别对,我所做的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可能现在还没有办法给你一个答复,对于我这些年做一个评价和总结,我觉得时间还不到。

评价“自传”

评论我的过去,把自己当做一个外人

记者: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年轻人出自传多少是有些不合时宜的。但你的这本《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一直被当做是你的自传。

加藤嘉一:其实我不太同意它是所谓的自传。我觉得自传,可能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相对比较成功,另一个是在一个人的晚年,所有的事业都完成之后,开始着手做的一个东西。从这两个意义上说,我都不太符合。从某一个时间段来看,我是成功的,但是我现在才26岁,假设我能活65年,那现在还早。

我一直把人生大概规划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是成长期,一个是充电期,最后是集大成期。因为我准备去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人生第一阶段的自传。这个说法我是同意的。

记者:你在这本书里也提到,其实是因为父亲的原因,才有了这本书。那么你写作的初衷与立意是什么?

加藤嘉一:我只是评论我的过去,把自己当做一个外人,拉开距离去写。如果能通过我的回忆,让中国的同龄人认识到一些东西,也很好。

记者:应该说,在中国,你的这种观察者的身份,已经十分成功。为什么又会决定到美国去?

加藤嘉一:是,在中国,可以说我很成功了。但对我来讲,如果我只有中国的经历,回去之后肯定不太被接受。所以,我希望在美国呆至少两三年,平衡一下我对外的观点和看法。

不管怎么说,中国和美国,对于日本是两个最重要的国家,我现在想看看,美国人对待世界的态度。

记者:这种离开,就像你在书里也提到了,你是一个规则的破坏者包括你到北京来,也包括,你人还在北大,又批评北大。

加藤嘉一:对。但是我觉得(那些问题)是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的。

记者:问题是,这现象并不是北大才有。

加藤嘉一:因为我在北大,只了解北大。北大那边其实没有人批评我,他们都说写的非常好。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这么认为。在没有人否定的情况下,总得有一个突破口总得有人去说。

记者:我觉得,抛开北大的问题不谈,对中国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提出善意的批评,对中国人而言还是很新鲜的,当然可能也有点不信任,那么这种观察还是不完整的。

加藤嘉一: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我把情绪把握的比较好。首先我是用中文写作的;第二,我尊重中国的国情;第三,我也尊重中国读者的口味。但另一方面,我的身份决定,我是一个外人,这一点我也很清楚。我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个空间。作为外来的第三者,很多话题我是很乐意去说的,而且我相信,我说了也不会受到什么危害。

篇4:《色眼识人》读后感一

《色眼识人》读后感(一)

对乐嘉的性格色彩学刚刚了解了一点,就立刻拜倒。他对各色性格的描述,太准确了,太深刻了,太鞭辟入里了,的确是“刀刀见血,剑剑封喉”!特别是因为我是典型的蓝色(还有些许绿),嘉琳是典型的红色,发生在我们身上和我们之间的事情,几乎都能在他魔咒般的文字里得到印证,神奇的了得!这让我对他的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上周总算买到了脱销后再版的《色眼识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就看完了。好书!他对人这种动物的'了解程度,达到了深刻的令人感到一丝恐怖的地步。更重要的,虽然我只是粗浅看了一遍书,并没有对他的学说深入琢磨,但我已经深信,他的这一套东西对大家更好的认识自己并和他人相处大有帮助。   乐嘉把各种性格的优势与缺点分析的非常全面和深入,对每一个人都有借鉴价值,可以帮助你扬长避短,并吸取其他性格的长处。如果你是典型的某个颜色,那针对性就更强。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应当尽量克服对外界评价太过敏感的脆弱神经,二是应当加强行动能力而非顾虑太多、“化简为繁”,三是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生活。   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原来是那么不同,一些不能理解的人和事也变得能理解了。特别是对照身边其他颜色性格的人看他的文字,不由得不拊掌暗叹:太对了!其实这才是乐嘉“看谁看懂,想谁想通”的最低境界。对于一些性格不太典型的人,我还没有精确看懂的能力,而且对于如何与不同色彩性格的人相处,心里还是一点概念都没有。   期待读《色眼再识人》,读过之后一定会有更多感想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篇5: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转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癸已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谥文定。 臣一介庸愚,学识浅陋,荷蒙风纪重任,日夜惊惶。思竭愚夫之千虑,仰赞高 深于万一。而数月以来,捧读上谕,仁心仁政,悄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口 不敢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上之心,仁孝诚敬,加以明恕,岂复尚有可议。而臣 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而有所虑焉,故过计而预防之也。   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坤阴极盛而阳生,乾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 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 此其问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 海沤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 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鼓 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 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 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 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 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 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 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 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 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 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 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人耳,谛观之而其 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 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蔽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   我皇上圣明首出,无微不照,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亦并未有 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抑可言之而不 见听者矣!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 人而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   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是也,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视以为如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 犹望道而未见,惟文王知其未见也。   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欲望人之 绳愆纠谬,而及于所不知,难已!故望皇上之圣心肾凛之也。   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退 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验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囗然不敢以自是,不 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净切磋者,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 者,愚己而陷之阱也。   耳目之习除,而便辟善柔便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 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治臻于郅隆,化成于久道也。   不然,而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觉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 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稍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心 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 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惜。久而习焉,忽不自知,而 为其所中,则黑白可以转色,而东西可以易位。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 者,此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为怀;志自满,九族 乃离。”大学言,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 失,皆因于骄泰。满于骄泰者,自是之谓也。   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 能如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 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 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 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敢故竭其狂瞽,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由孙嘉淦《三习一弊疏》想开去…… 这篇是大臣给皇帝上奏折,更象是在上政治课. 文章里分析了 三习、一弊。 三习是指:耳、眼、心。 一弊是指:近小人,远君子。 耳:鼓谀而恶直(忠言逆耳) 眼:则喜柔而恶刚 心:喜从而恶违 其实,这三条是人的天性,或者确切的说,是人性的弱点,换成咱们地方话说就是:谁都跟快乐没仇。一笑,一叹! 文章总结这三习的主要原因是:自是。也就是自我中心。这更是人性里从来无法抹去的东西。不管是所谓的小我、大我,还是由己而发,扩而大之的幼、老之说,都脱不开一个“我”。出世者号召:要弃欲寻真我;入世者宣传:要由己而发,推而广仁。都是从这个“我”为出发点的。也许,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在这个“一”以后必然就无可抗拒的走向纷繁万物…… 不过,我们不是皇帝,也不想做皇帝(做皇帝太累了,做好皇帝太难,做坏皇帝要被推翻、杀死、遗臭万年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自是,同样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 [这里,似乎又要提到所谓的人性本善、恶之说,但为了主题考虑只一笔代过:人性本为何?善恶非评说。虎食为生计,惟仙无嗜欲。] 人,所参赞造化种种,不过为了生存,和生存更好而已。自从有了愉悦和痛苦的情感分别后,人就无法摆脱那种“与快乐没仇”的性格了。如果疑问这是为什么,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了…… 文章来还有一句: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这句可以说也是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的事物发展规律。从周易坤卦爻辞里就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不过更妙的是,比我们先哲晚了好几千年的马克思也提出了非常接近的理论:量变、质变。一笑,真不知是他自己发现了,还是他引用学习了。(插句题外话:中国的周易在国外思想、学术界非常受欢迎,大都把易当作经典的哲学思想来研究。可悲的是,我们祖国大部分学易的都讲易向着预测、玄秘的方向发展。一叹!再叹!!)话说回来,这发展的规律确实是如此,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从积累到爆发,然后又继续着类似或者另一层次的循环。 由此观之,有句老话(也是来源于《老子》)防微杜渐,就变得很重要,就象以前大人教育孩子,拣到五分钱,就交给警察叔叔,这不仅是在教育拾金不昧,更是要孩子从小就断了那种不劳而获的想法。因为,人既然和快乐没仇,当然跟拣钱也没什么恩怨吧!一笑~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那么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一生都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当然,也是不断与“自是”做斗争的过程,有时需要别人提醒,但,更多的是要自省! 最后,就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话结束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篇6: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

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及读后感) 作者 老恍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康熙癸已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谥文定。 臣一介庸愚,学识浅陋,荷蒙风纪重任,日夜惊惶。思竭愚夫之千虑,仰赞高深于万一。而数月以来,捧读上谕,仁心仁政,悄切周详,凡臣民之心所欲,而口不敢言者,皇上之心而已。皇上之心,仁孝诚敬,加以明恕,岂复尚有可议。而臣犹欲有言者,正于心无不纯,政无不善之中,而有所虑焉,故过计而预防之也。  今夫治乱之循环,如阴阳之运行。坤阴极盛而阳生,乾阳极盛而阴始。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问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沤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鼓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一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  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审听之而其言人耳,谛观之而其貌悦目,历试之而其才称乎心也。于是乎小人不约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离,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而揆厥所由,皆三习为之蔽焉。治乱之机,千古一辙,可考而知也。  我皇上圣明首出,无微不照,登庸耆硕,贤才汇升,岂惟并无此弊,亦并未有此习。然臣正及其未习也而言之;设其习既成,则有知之而不敢言,抑可言之而不见听者矣!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故臣愿言皇上之心也。语曰: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而后能改过。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过且有,小过可知也。  圣人在下,过在一身;圣人在上,过在一世。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是也,文王之民无冻馁,而犹视以为如伤,惟文王知其伤也。文王之易贯天人,而犹望道而未见,惟文王知其未见也。  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欲望人之绳愆纠谬,而及于所不知,难已!故望皇上之圣心肾凛之也。  危微之辨精,而后知执中难允。怀保之愿宏,而后知民隐难周。谨几存诚,退之己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怀,验之世而实见其未能。夫而后囗然不敢以自是,不敢自是之意,流贯于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净切磋者,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  耳目之习除,而便辟善柔便佞之态,一见而若浼。取舍之极定,而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无缘以相投,夫而后治臻于郅隆,化成于久道也。  不然,而自是之根不拔,则虽敛心为慎,慎之久而觉其无过,则谓可以少宽。励志为勤,勤之久而觉其有功,则谓可以稍慰,夫贤良辅弼,海宇升平,人君之心稍慰,而欲少自宽,似亦无害于天下。而不知此念一转,则嗜好宴安功利之说,渐入耳而不烦。而便辟善柔便佞者,亦熟视而不见其可惜。久而习焉,忽不自知,而为其所中,则黑白可以转色,而东西可以易位。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者,此之谓也。是岂可不慎戒而预防之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又曰:“德日新,万邦为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学言,见贤而不能举,见不贤而不能退。至于好恶拂人之性,而推所由失,皆因于骄泰。满于骄泰者,自是之谓也。  由此观之,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如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媒,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我皇上时时事事,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举不外于此矣。语曰:“狂夫之言,而圣人择焉。臣幸生圣世,昌言不讳,敢故竭其狂瞽,伏惟皇上包容而垂察焉,则天下幸甚! 由孙嘉淦《三习一弊疏》想开去……这篇是大臣给皇帝上奏折,更象是在上政治课.文章里分析了 三习、一弊。 三习是指:耳、眼、心。 一弊是指:近小人,远君子。耳:鼓谀而恶直(忠言逆耳)眼:则喜柔而恶刚心:喜从而恶违其实,这三条是人的天性,或者确切的说,是人性的弱点,换成咱们地方话说就是:谁都跟快乐没仇。一笑,一叹! 文章总结这三习的主要原因是:自是。也就是自我中心。这更是人性里从来无法抹去的东西。不管是所谓的小我、大我,还是由己而发,扩而大之的幼、老之说,都脱不开一个“我”。出世者号召:要弃欲寻真我;入世者宣传:要由己而发,推而广仁。都是从这个“我”为出发点的。也许,这就是老子讲的:道生一。在这个“一”以后必然就无可抗拒的走向纷繁万物…… 不过,我们不是皇帝,也不想做皇帝(做皇帝太累了,做好皇帝太难,做坏皇帝要被推翻、杀死、遗臭万年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自是,同样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 [这里,似乎又要提到所谓的人性本善、恶之说,但为了主题考虑只一笔代过:人性本为何?善恶非评说。虎食为生计,惟仙无嗜欲。]人,所参赞造化种种,不过为了生存,和生存更好而已。自从有了愉悦和痛苦的情感分别后,人就无法摆脱那种“与快乐没仇”的性格了。如果疑问这是为什么,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了……文章来还有一句:所谓机伏于至微,而势成于不可返。这句可以说也是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的.事物发展规律。从周易坤卦爻辞里就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不过更妙的是,比我们先哲晚了好几千年的马克思也提出了非常接近的理论:量变、质变。一笑,真不知是他自己发现了,还是他引用学习了。(插句题外话:中国的周易在国外思想、学术界非常受欢迎,大都把易当作经典的哲学思想来研究。可悲的是,我们祖国大部分学易的都讲易向着预测、玄秘的方向发展。一叹!再叹!!)话说回来,这发展的规律确实是如此,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从积累到爆发,然后又继续着类似或者另一层次的循环。由此观之,有句老话(也是来源于《老子》)防微杜渐,就变得很重要,就象以前大人教育孩子,拣到五分钱,就交给警察叔叔,这不仅是在教育拾金不昧,更是要孩子从小就断了那种不劳而获的想法。因为,人既然和快乐没仇,当然跟拣钱也没什么恩怨吧!一笑~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那么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一生都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当然,也是不断与“自是”做斗争的过程,有时需要别人提醒,但,更多的是要自省! 最后,就引用《中庸》里的一句话结束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篇7:人一生要读的经典书籍读后感札记一

人一生要读的经典书籍读后感札记(一)

(图片来自网络)      近来我发现一本叫我爱不释手的书,它的名字为《人一生要读的经典大全集》。 在它的内容简介和前言后扉页上反复隽写着这样一段话:”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而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会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   现时正值冬季,一切诸如旅游.大运动量的健身活动,对于我这个身体常年有病在身的人来讲,是该“蛰伏猫冬”的时候了。这个时期,最好的活动就是猫在家里“读好书,充电”的大好时机,我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捧起了这本好不容易找到的`书,利用大把的时间细细读来,一是充实自己的头脑,二是给自己增加点文学知识“补点货”。要不,在这个飞跃发展的时代,自己会掉队跟不上趟儿呢!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话,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才行!

做一个自律的人高二作文

自律会个人工作总结

嘉莉妹妹读后感

做一个文明道德人作文

做一个诚实守信人演讲稿

读后感一

《水浒传》读后感 周嘉伟

人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人广播稿300字

《地心游记》读后感陈嘉炜

做一个自律的人!--加藤嘉一读后感(集锦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做一个自律的人!--加藤嘉一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