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间的形状读后感(共含1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ytxrys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刚刚半小时前读完这本书,现在我觉得心情复杂又澎湃,我知道这样说有点虚,但的确是我的现在感受。我有好多好多感想要表达,但是不知道怎么开头。就先说说怎样遇到这本书的吧,当初物理老师要我们看完物理类书写读后感,列了八本书让我们选一本,于是我挑了这本,当时仅仅是因为封面好看。顺便说一个事,当我买完这个书没两天,我发现网站居然搞促销“凡买满39元加1元即可获得《时间的形状》一本”,我当时觉得吃亏了,现在看完想想,一点也不吃亏!
像我这样一向对相对论敬而远之的人,通过这本书也能领略到了相对论的乐趣。这本书没有又长又闷的公式,只有通俗的语言和令人兴致勃勃的故事,但是说到知识上又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它找出了我一直疑惑并感兴趣的问题,而且总能用生动的比喻来解答,比如说“宇宙有限吗?”、“物质可以无限分割吗?”、“黑洞里面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我经常都在想,有时也会突然兴致起到网上搜索答案看,但是网上的答案都很无聊令我看到一半就关了,这本书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还成功地刷新了我的世界观,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现在的我就站在大门外面迫不及待想要进去游览。现在让我再看高中物理的公式肯定不会觉得无聊了,因为我知道公式背后的含义,我才知道原来生活与听起来离我们很远的量子力学紧紧贴在一起,另外看完这本书我居然基本能听懂生活大爆炸里面谢尔顿那些科学碎碎念,以前我都当理科剧的装饰看,现在再看一遍发现能理解这些小细节真是太有趣了!
看后记得知作者竟然没有要版税,全给书作宣传用了,突然明白为什么一本出版不到两个月的书能在网上卖得这么便宜,作者那么无私地奉献,肯定是因为想要给我们分享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智慧与美。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之后我竟然有种想哭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感慨物理如此神奇,还有我错过了报读物理类专业的遗憾。这本书再次唤醒了我的理科生之魂,诱发我的求知欲,可惜我现在能做的大概就是看更多这方面的书以及时刻关注物理的新闻,我期待着万物理论的出现和未来人们思考实验的新发现。
最后请让我发自内心地喊一句:“物理,真美!”
别说假,这全部都是我的真情实感。
心烦的时候看看相对论。这是一本物理科普书,是一本物理简史。我喜欢纯理性和纯感性的东西,觉得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纯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无论最后变成了一首诗还是变成了一个物理方程,它们都不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透明,闪着光。
最开始的几页作者为了趣味性写得有些油滑了,但是很快,当进入正题之后,那种为了吸引人故作的油滑就没有了。作者用很通俗易懂的故事解释这物理学的演进过程。一个个问题提出,一次次灵光一闪,一次次找到世界规律的兴奋和狂喜。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一位位神奇的物理学家出现,推动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
物理学天生和天文学是亲戚。作为一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学科,地球太渺小了,太没有说服力了,必须看到整个太阳系、银河系甚至全宇宙。
和《费马大定理》一样,书里有着高中知识可以驾驭的烧脑。一环扣一环,一个问题解决,出现瑕疵,下一个问题提出,再被解决,再出现瑕疵。当到了爱因斯坦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激动,甚至有些颤抖。相对论完全颠覆着我的世界观,时空观。我想象着宇宙,在茫茫宇宙中随着光速穿行,随着引力波荡去。时间、空间、宇宙全都不一样了。合上书,看看周围的世界,它是新的。那些琐事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开尔文曾自信的宣布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这位伟大而又有点自大的科学家,在预言方面显得平庸无能,以至于后来的科学发现,不断向他的这句名言发出挑战,而且无一例外的成功了。从与以太理论背道而驰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到普朗克构建了一个前人难以想像的世界才得以解释的黑体辐射。人类一次次亲手毁坏自己用“上帝造物论”构造的看似完美无瑕的科学大厦。
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当人们发现上帝所创造的一切竟如此的怪诞陆离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自己只不过是上帝这个赌徒掷骰子时的产物。
如果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什么能令人类发出无限的感慨,那就只有时间。如果说,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什么能令人如此着迷,那就只有时间的本质。早期科学家的观点,时间是不拘于任何事物,它不受任何事情干扰,我们没有能力让它慢点流过我们的身边,更没有能力让它停下脚步,邀请它驻足观赏一下人类灿烂而又脆弱的文明。
但人类是勇敢的,几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勇敢者”在猜测,在试探,试图探明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就从伽利略时期开始介绍,随着时间的脚步带领我们探索着它的秘密。想要知道时间的秘密,就不得不提它的另一位亲密伙伴――光。
伽利略,这位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人,率先吹响了冲锋号。他试图测量光的速度,但是很遗憾,他失败了,但他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七十年后,一位丹麦的天文学家勇敢的站了出来,用他极为巧妙的方法,测量出来光的速度。又过了几个世纪,其间物理学家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直到近代,物理学家们才测量出了最精确的数值。
提起光和时间,不得不提的就是科学界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和他的著作《相对论》这位科学巨人用他独特的思维实验,重新定义了光和时间。在《时间的形状》这本书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是一出手就令天下震惊。本书生动地描写了《相对论》,文中没有令人头晕眼花的公式推导,简洁明了的向我们证明描述了相对论这部改变我们生活的著作。
牛顿曾经说过:“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在真理的海洋面前显得尤为渺小。世界很奇妙,我们是一群尚未出发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孩子,我们应该带着赤诚之心,去探索这个美妙而又神秘的世界。
《时间的形状》读后感1000字
开尔文曾自信的宣布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这位伟大而又有点自大的科学家,在预言方面显得平庸无能,以至于后来的科学发现,不断向他的这句名言发出挑战,而且无一例外的成功了。从与以太理论背道而驰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到普朗克构建了一个前人难以想像的世界才得以解释的黑体辐射。人类一次次亲手毁坏自己用“上帝造物论”构造的看似完美无瑕的科学大厦。
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当人们发现上帝所创造的一切竟如此的怪诞陆离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自己只不过是上帝这个赌徒掷骰子时的产物。
如果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什么能令人类发出无限的感慨,那就只有时间。如果说,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什么能令人如此着迷,那就只有时间的本质。早期科学家的观点,时间是不拘于任何事物,它不受任何事情干扰,我们没有能力让它慢点流过我们的身边,更没有能力让它停下脚步,邀请它驻足观赏一下人类灿烂而又脆弱的文明。
但人类是勇敢的,几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勇敢者”在猜测,在试探,试图探明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就从伽利略时期开始介绍,随着时间的脚步带领我们探索着它的秘密。想要知道时间的秘密,就不得不提它的另一位亲密伙伴――光。
伽利略,这位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人,率先吹响了冲锋号。他试图测量光的速度,但是很遗憾,他失败了,但他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七十年后,一位丹麦的天文学家勇敢的站了出来,用他极为巧妙的方法,测量出来光的速度。又过了几个世纪,其间物理学家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直到近代,物理学家们才测量出了最精确的数值。
提起光和时间,不得不提的就是科学界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和他的著作《相对论》这位科学巨人用他独特的思维实验,重新定义了光和时间。读后感・在《时间的形状》这本书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是一出手就令天下震惊。本书生动地描写了《相对论》,文中没有令人头晕眼花的公式推导,简洁明了的向我们证明描述了相对论这部改变我们生活的著作。
牛顿曾经说过:“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在真理的海洋面前显得尤为渺小。世界很奇妙,我们是一群尚未出发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孩子,我们应该带着赤诚之心,去探索这个美妙而又神秘的世界。
最近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它让我感触很深,这本书叫《时间的形状》。它主要讲了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我和这本书的故事要从上周四说起。
那天晚上,我在宿舍里待着,突然想去打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挺多,于是我就在胡老师宿舍里闲逛,突然发现了这本《时间的形状》。趁着没人注意,我偷偷翻看了一下,好像还不错。于是,我就在打完电话后,向胡老师借走了这本书,并在周日晚上还给了胡老师。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成长,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这本书使我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让我看着比较轻松,这本书从伽利略的世界一步一步将我带入爱因斯坦的世界,还扩展了一些其他的知识。看完这本书,我也大概懂了相对论的一些内容。
第二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启示。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很惊喜,主要是对看完这本书的时间惊喜。我本来以为我的阅读速度很慢,结果到了周六晚上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这和我原本的计划——这个周末至少读一半——有着天差地别。在这之前我看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一般也得有一周,虽然主要原因是周五和周六的时间很充裕,但这本书还是刷新了我对自己的认识。我也获得了一条读书的方法:确保每句话都看懂之后再往下看。在看这本书时,我对这句话有很大的体会,因为看这本书需要我不断的思考,如果哪里没有看懂,那后面的东西可能就看不懂了。这个方法可以用在一些前后关联很大的书上。但需要的时间也会更多,不过我在看这本书时,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以至于这本书有许多问题和概念,我还不是很明白,不过也不排除我的背景性知识太少的缘故。
读这本书的故事还有两个后续。
第一个:我在看这本书的那几天对这本书感到很兴奋,于是把这本书告诉了身边的一些人,有的人就很感兴趣。在我把这本书还给胡老师后没多久,这本书又被借走了。我为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而感到高兴。
第二:看完这本书后,我对书中讲到的物理学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在周日上午,我在教室的图书角找到了一本史蒂芬金霍金的《时间简史》,在简短地看了目录后,我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宇宙学的书,在这当中不仅有宏观层面上的相对论,也有微观上的量子力学。后来我又发现这本书更专业,看起来也更吃力,但我打算把它看完。
这些就是我看这本《时间的形状》的主要经历和悟出的一些道理,我很庆幸我发现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也希望我可以在之后完成《时间简史》的阅读,获得更大的成长。
我要敢于尝试和接触一些感兴趣的新事物,也许这样就会踏上一片新大陆,开拓自己的眼界。
上次在成甲老师的书中知道了要学习临界知识,最好多接触一些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书,这次挑选这本和物理相关的科普读物,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吧。直到看完此书,我还不敢相信,高中看到物理就头疼的我竟然看了一本物理课外书。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的第一本物理课外书。
此书是文科生所写,作者是汪洁,本书果然如作者所说那样,很有趣,里边有许多天马行空的小故事,而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科学的真相。这里,就挑几点让我很震惊的内容和大家聊聊吧。
1.奥卡姆剃刀原理
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要对它进行解释就不得不做很多假设,可能不同的解释需要不同的假设,而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那个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
eg:《皇帝的新衣》中,看到皇帝在大街上光着屁股走路这个奇怪的现象时;
总理大臣的解释:
<1>假设皇帝身上穿着一件世界上最华美的衣服;
<2>假设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这件衣服;
<3>假设我是蠢人,所以我看到的是光着屁股的皇帝
流鼻涕的小毛的解释:
假设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所以我看到的是光着身子的皇帝。
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小毛的假设最少,所以他的解释最有可能接近真相。
奥卡姆剃刀原理还说明了另外一个道理:如果有某个条件是不能被我们感知和检测到的,那么和没有这个条件根本就是等价的。也就是我们应当把所有一切不能被我们所感知和检测的条件都毫不留情地像剃刀刮肉一样从我们的理论中刮去,毫不犹豫。这个原理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个纷繁迷乱世界的“第三只眼”,上帝喜欢简单。
这个原理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不仅科学需要这样的假设,我想,在我们的生活和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是否也可以用此原理来解决问题。
2.思维实验--在大脑中运行的实验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看到过或亲自做过很多实验,以前也听过思维实验,在本书中,作者通过举例,让读者真正见识到了思维实验的厉害。爱因斯坦就是思维实验的大师,没有他在大脑中运行的那些实验,相对论就不可能诞生。
第一次在物理学中看到了思维实验的运行,这种思维实验省时省力,只靠大脑的逻辑分析和辩论就把一个复杂深刻的问题解析的一清二楚,这种思维实验和头脑风暴类似,当我们在生活中有些问题无法亲自实验的时候,大可以放心地应用思维实验和头脑风暴分析解决问题。
3.同时性的相对性
条件:有一列火车正在铁轨从A点开向B点,突然,有两束闪电击中了A.B两点。
假设1:你正站在A.B两点中间的路基上
过了一会,两束闪光经过相同的距离到达你的眼里,你同时看到了它们,所以你认为这两束闪电同时发生。
假设2:你站在了火车里,火车正从A点开向B点
当A.B两点被闪电击中时,你正好经过A.B两点的中点,在闪电光到达你眼睛之前的这点时间里,你又向B点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A.B两点闪光的光速恒定不变,所以B点闪光一定会先于A点闪光到达你眼里。
因此,“同时”也是相对的,当以路基为参考系时是同时发生的事情,但换成了以火车为参考系时,却不是同时发生的了。每一个参考系都有自己的特殊时间,如果不指明参考系,宣称一件事情同时发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这个词“同时”,却没有想到同时也是有相对性的,在以后理解身边的事物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简单了。
现代物理两大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应两本很棒的科普:汪洁的《时间的形状》,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两大理论惺惺相惜又相爱相杀,两部科普小品都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说得简洁优美严肃还很有趣,让人一翻开就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记得以前和前老板午餐,为了避免在午餐时谈工作,借着墨子号升空的新闻和他胡扯了一通量子纠缠和隐态传输,(没错就是转世三毛公众号七千字长文中号称和文艺导演的量子纠缠),前老板果然被我绕得晕头转向没有谈工作而化身一个科普粉问我,“那么量子传输的载体是啥”,我竟无言以对百度也搜不到答案[衰] 读完这两本书我大概猜想“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应该不需要载体?”(欢迎圈内各位大咖指正解惑)
《时间的形状》是一个文科生写的文科看得懂的现代物理科普,很佩服。一个在我们天天搭乘的电梯里扔小球的无聊游戏就一笔勾出了广义相对论,而最终对定域到底有没有超光速的质疑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因为一旦光速恒定被推翻,那下一个坍塌的我猜应该就是经典的相对论了。从牛顿伽利略的万有引力,到时空的基本概念,到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和宇宙的维度,引向超弦理论和终极理论TOE,一部脉络清晰饱经沧桑的现代物理卷轴就这样缓缓打开,一眼千年的感觉,人类三百万年,宇宙138亿年,哪怕沧海一粟渺小如粒子,人类对终极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止,引用作者的话“不管上帝发不发笑,我们都不会停止思考”,强烈推荐
我个人在理科方面基本没什么天赋和兴趣,所以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毅然决然地选了文科,而也是因为这原因我这几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怎么看理科方面的科普书籍了,各种公式和专有名词基本上能够把我的阅读兴趣给消磨殆尽。说实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于我而言,就是知道这个词的大概意思,也因为现在很多穿越剧啊、科幻小说啊等等的原因,我多少有一些了解(当然,大部分算是误解),而这本由“果壳网”的果壳达人——汪洁所写的《时间的形状》则是我自大学以来真正开始接触物理学,或者说是真正了解相对论的第一本启蒙书了。
本书从伽利略和艾萨克·牛顿二人所创立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开始讲起,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至今一百多年,我们很多人依然对相对论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许多误解,有些人认为相对论造就了核弹这一可怕的武器产生,也间接加速了二战的结束,相对论还告诉我们光的速度是最快的,也使我们能够理解,只要超过光速,就能逆转时空,回到过去。那么,我们所说的这些是否是真的呢?相对论真的就是这些吗?当然不是,在这本书的前面八个章节里,作者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相对论,而这一理论的真正作用是在哪里的。。。。。。我也知道了相对论的正确定义: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而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
自第九章开始,作者开始为我们介绍量子物理学体系,到了第十章则开始讲弦理论,当然了,这个篇幅自然没法讲太深了,何况这本书是作为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也确实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在为读者讲解相对论时便开始徒劳地堆砌各种繁琐的计算公式和列举各种专有名词,而是尽量通过平实的语言结合上大量图片还有我们生活中各种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如:《三体》、《生活大爆炸》等等。。。来配合讲解,真的做到了我这种文科生都能看懂、都能爱看的科普书,这本书,我推荐。
作为一个高中毕业就没有再碰过物理、数学的人,居然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个理论说只要我们的速度超过光速,就能拦截过去的画面,比如看到三国赤壁大战在眼前重现。当时觉得非常新奇,现在看来真是荒谬至极。
任何信息的传递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是宇宙奥秘的建立基础。
那么我们能否看到过去的画面呢?其实我们每天看到的星星就是它们过去的样子。如果有一天人类可以到达另一颗星球,距离地球100光年,再拿出一个天文望远镜,就能看到地球上1来的沧桑巨变。
还记不记得《星际穿越》里面,最后男主角回到地球,去看自己的女儿。结果女儿已是鹤发鸡皮,而自己还和离开地球时差不多岁数!
这就是时空的概念。在空间中运动的速度越快,在时间上的运动速度就越慢。在高速宇宙飞船上的一年,就是地球人的一生。
看来我们老祖宗编的“天上一日,地下一年”还真有点道理。
除了时空,书中还引出了黑洞、虫洞、奇点、量子等看似很高深的概念,了解之后,再看一些科幻大片,对其中的卖点也就能心领神会,甚至还能吐槽一二。
可惜的是,相对论并不能对量子的世界做出很好的解释,因此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能够统一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而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超弦理论——
“如果上帝可以听见振动着的弦发出的声音,那么每一个基本粒子就是一个音符,原子就是乐句,分子就是乐段,世间万物、你和我就是乐章,整个宇宙就是一首恢宏的交响乐。这首交响乐从宇宙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演奏,一刻不停歇,直到宇宙消失的那天为止。”
无垠、神秘的宇宙,最后居然是一首交响乐,这个充满浪漫主义的解读,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时间的形状》读书笔记
开尔文曾自信的宣布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这位伟大而又有点自大的科学家,在预言方面显得平庸无能,以至于后来的科学发现,不断向他的这句名言发出挑战,而且无一例外的成功了。从与以太理论背道而驰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到普朗克构建了一个前人难以想像的世界才得以解释的黑体辐射。人类一次次亲手毁坏自己用“上帝造物论”构造的看似完美无瑕的科学大厦。
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当人们发现上帝所创造的一切竟如此的怪诞陆离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自己只不过是上帝这个赌徒掷骰子时的产物。
如果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什么能令人类发出无限的感慨,那就只有时间。如果说,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什么能令人如此着迷,那就只有时间的本质。早期科学家的观点,时间是不拘于任何事物,它不受任何事情干扰,我们没有能力让它慢点流过我们的身边,更没有能力让它停下脚步,邀请它驻足观赏一下人类灿烂而又脆弱的文明。
但人类是勇敢的,几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勇敢者”在猜测,在试探,试图探明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就从伽利略时期开始介绍,随着时间的脚步带领我们探索着它的秘密。想要知道时间的秘密,就不得不提它的另一位亲密伙伴――光。
伽利略,这位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人,率先吹响了冲锋号。他试图测量光的速度,但是很遗憾,他失败了,但他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七十年后,一位丹麦的天文学家勇敢的站了出来,用他极为巧妙的方法,测量出来光的速度。又过了几个世纪,其间物理学家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直到近代,物理学家们才测量出了最精确的数值。
提起光和时间,不得不提的就是科学界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和他的著作《相对论》这位科学巨人用他独特的'思维实验,重新定义了光和时间。在《时间的形状》这本书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是一出手就令天下震惊。本书生动地描写了《相对论》,文中没有令人头晕眼花的公式推导,简洁明了的向我们证明描述了相对论这部改变我们生活的著作。
牛顿曾经说过:“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在真理的海洋面前显得尤为渺小。世界很奇妙,我们是一群尚未出发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孩子,我们应该带着赤诚之心,去探索这个美妙而又神秘的世界。
最后,借用一段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话来结尾:
世界运转无止息,
因为万物都在时间的洪流中相遇。
在广袤无尽的空间中,
以及物换星移的接轨瞬间,
万物混成冥和,
不拘任何形体,
不拘任何被赋予的形象。
因此,万事万物,
或相近或远离,
或合一或分离,
或相容或互斥,
或生或灭。
恒久不变的只有相互作用的力,
恣意横行,
却灵巧二不自戕。
为宇宙燃起生命气息,
让生命舞台上,
无时无刻不上演着新的戏码,
写下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诗篇。
触摸时间的形状作文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墙上总是挂着一本日历。
说起日历,在我们当地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旧时过年走亲访友总是要带上一本日历作为礼物,谁收到的日历越多,今年的福气也会越多。收到多的人家呢,也会慷慨地给没有日历的邻居送去一本。因此,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着本日历。
所以在我看来,日历与年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本日历的开始与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启和落幕,新与旧的交替,薄与厚的更迭,展望与遗忘的对接,就在那一块不大不小的厚纸板上岁岁轮回,年年相接。
不知为何我常常觉得,第一个发明出日历的人一定是一个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像李渔,像沈复。把看不见的时间预先装订在看得见的纸板上,随着那纸页的翻动拈量着岁月的厚重,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日子似乎更加精致与具体,甚至时间也有了形状,可以握在手中好好把玩一番了。
然而在我的小手中日子是无法被把玩的,我那双不安分的'小手总是急着把日历撕薄,这样时间就能很快地流动,渴望新年就会到来,远方的人会不约而同地回来,久违的雪花也许就会翩然而至。
当然,撕完一本日历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365个日子从指缝间一张张溜走,一年的时光也将沉沉谢幕,新的日历将补上那旧的位置。日历是由可以折叠的两部分组成。上面是背影,大红色的喜庆底子,两尾金色的锦鲤间簇拥出一个龙飞凤舞的“福”字,四周鲜花着锦,褶熠生辉。下面是历纸,由一个铁夹子牢牢的衔住,铁夹上也着上暗红色的漆。第一张历纸总是撕得格外小心。掀起历纸的一角,沿着铁夹子迅速撕去,声音清脆响亮,动作连贯绝不拖泥带水,撕口才会均匀平整。妈妈说,过日子也是这样,动作爽利,生活才能理得服贴。
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撕日历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对生活的仪式。
慢慢的,慢慢的,在年与年的交替中我渐渐长大,这种仪式却不知从何时起淡出了生活。先是不再热衷于撕日历,而后是手机的到来彻底取代了纸历。日子仍是一个不差,只是这速度越来越快,那不断跳动的数字早已不是撕日历的手所能跟得上的了。也许那越来越淡的年味,那越来越快的生活,消失的纸历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终又想起儿时的那一本本纸历,当年天真无邪已成心事重重,当年伉俪之好已成老翁老媪。假若那消失的历纸可以重新找回,假若那尘封的记忆可以重新开启,我将把它们一张张叠好,一点点珍藏。当世事变幻,时过境迁,当我又一次去触摸那褪了色的厚纸板,我想那就是触摸到了时间的形状。
一直以来,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永恒流淌的时间,是真的摸不着看不见,还是有形状和终点?
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三维四维还是五维?
我们能不能踏上时光机,任意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和未来?
这些,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跟随作者,你可以进入爱因斯坦的梦境,坐在牛顿老师的课堂,来到星光实验的现场……近距离接触科学的真相。你将轻松了解一个你以为深奥得无法捉摸的理论,你将进入一个你以为奇妙得永远理解不了的世界。
本书上部和大家一起回顾物理学走过的坎坷历史,这段历史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段战争史。在伽利略、牛顿等纷纷谢幕之后,爱因斯坦闪亮登场。他就像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出手即震惊天下,他的绝招就是“相对论”。
书的下部比上部还要精彩,结构宏大,故事神奇,真相惊人。在下部,作者细致地剖析时空真相,带你领略神奇的四维时空奇境,了解整个宇宙的图景,再回到原子的深处见识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然后看一看当下物理学的新进展——万物理论。
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相对论,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科学道理。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新的宇宙观。
开尔文曾自信的宣布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这位伟大而又有点自大的科学家,在预言方面显得平庸无能,以至于后来的科学发现,不断向他的这句名言发出挑战,而且无一例外的成功了。从与以太理论背道而驰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到普朗克构建了一个前人难以想像的世界才得以解释的黑体辐射。人类一次次亲手毁坏自己用“上帝造物论”构造的看似完美无瑕的科学大厦。
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当人们发现上帝所创造的一切竟如此的怪诞陆离的时候,他们只能默默的接受自己只不过是上帝这个赌徒掷骰子时的产物。
如果说,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什么能令人类发出无限的感慨,那就只有时间。如果说,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什么能令人如此着迷,那就只有时间的本质。早期科学家的观点,时间是不拘于任何事物,它不受任何事情干扰,我们没有能力让它慢点流过我们的身边,更没有能力让它停下脚步,邀请它驻足观赏一下人类灿烂而又脆弱的文明。
但人类是勇敢的,几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勇敢者”在猜测,在试探,试图探明时间是什么。《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就从伽利略时期开始介绍,随着时间的脚步带领我们探索着它的秘密。想要知道时间的秘密,就不得不提它的另一位亲密伙伴——光。
伽利略,这位敢于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人,率先吹响了冲锋号。他试图测量光的速度,但是很遗憾,他失败了,但他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七十年后,一位丹麦的天文学家勇敢的站了出来,用他极为巧妙的方法,测量出来光的速度。又过了几个世纪,其间物理学家们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直到近代,物理学家们才测量出了最精确的数值。
提起光和时间,不得不提的就是科学界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和他的著作《相对论》这位科学巨人用他独特的思维实验,重新定义了光和时间。在《时间的形状》这本书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是一出手就令天下震惊。本书生动地描写了《相对论》,文中没有令人头晕眼花的公式推导,简洁明了的向我们证明描述了相对论这部改变我们生活的著作。
牛顿曾经说过:“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我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在真理的海洋面前显得尤为渺小。世界很奇妙,我们是一群尚未出发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孩子,我们应该带着赤诚之心,去探索这个美妙而又神秘的世界。
最后,借用一段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话来结尾:
世界运转无止息,
因为万物都在时间的洪流中相遇。
在广袤无尽的空间中,
以及物换星移的接轨瞬间,
万物混成冥和,
不拘任何形体,
不拘任何被赋予的形象。
因此,万事万物,
或相近或远离,
或合一或分离,
或相容或互斥,
或生或灭。
恒久不变的只有相互作用的力,
恣意横行,
却灵巧二不自戕。
为宇宙燃起生命气息,
让生命舞台上,
无时无刻不上演着新的戏码,
写下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诗篇。
精选诗歌形状
高楼,耸入云天
马路,伸向天边
车流人流川流不息告诉我
看不到头望不到边
攥不紧留不住就是现代城市的姿颜
目光好不容易挤出人群穿越钢筋水泥
发现我经常驻足的这座城市
中间飘过湘江
边上坐落岳麓山
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样
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是它最初的.形状
如今,它被人们飞速发展的大脑定型
从一张张图纸中浮起
仓促间可能忽视了你错过了我
弄丢了最初的自己
这,并无丝毫过错
也别指望我指尖的文字会发出责怪的声响
我也一样
自从一张张面孔飘过眼前
自从一个个汉字映入眼帘
自从在一座座城市里留下脚印
身上就被贴满了广告
骨子里也被插进了标签
我从乡村走来找到都市
竟没发现半片镌刻我胎儿印记的纸片
整个世界都在迅速遗忘迅速更新
你看,迎着缓缓蠕动的人流寻觅
不是这个忽闪着你的眼神
就是那个疑似你的背影
还有几个脸上浮着你的笑颜
却怎么也无法还原记忆中你的形状
当我低头
看见地上自己慌慌张张歪歪扭扭的影子
险些误以为被变异蝙蝠跟踪
慌忙四顾才恍然有悟
如果不是身后那盏路灯
如果不是身边镜子一般的目光
如果不是你破碎迷离的影子
我自己的形状大概不会
如此这般
寒假里,我终于读完了马嘉恺写的长篇童话小说《时间之城》。这部《时间之城》讲的是:有一对兄妹,石久和千幽子,他们有一天误入了时间之城,石久变成了毛绒玩具,千幽子历尽了千辛万苦,在侦探从从果果、查特里警官、哈贝阿姨和其他热心人的帮助下,最终将哥哥变回人,并把哥哥和自己带回了现在的世界。
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人们出生、成长、衰老,最终死去,这中间的时间都是从时间之城里面造出来的。如果不小心误入了时间之城,有些人因为贪玩会变成毛绒玩具,最后被灵魂工厂的机器转化成时间;有些人会被困在时间之城,永远回不去了。如果想回到原来的世界,救回自己的亲人,就必须做一件让时间之城认为对它有帮助的事情。
千幽子做了什么样的好事呢?原来,她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救另外一个变成“吃公路怪物”的小男孩。因为,这个小男孩也非常不幸,他先变成了毛绒玩具,为了不被灵魂工厂的机器转化成时间,他不得不向“暗神”出卖灵魂,变成了害死很多人的“吃公路怪物”。其实,小男孩也不想做那么多坏事情,他只是饿得不行了,才会去吃公路,才会在无意中咬死、踩死许多人。在千幽子的努力下,小男孩不用再做“吃公路怪物”了,他变成了时间花园的守护者,让那些靠近时间之城的好人赶快离开。
我喜欢里面可爱执着的千幽子、勇敢机智的从从果果、打麻将打出老茧但心地非常善良的哈贝阿姨,但我更喜欢那个整天笑哈哈、瘦瘦的查特里警官,他为了救千幽子,失去了自己逃生的机会。读到这里,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这本书让我感到了友情的力量,我也要学习千幽子的正直和执着。这本书不仅很好看,而且用词非常优美,仿佛在看动画片一样,我希望能早点看到《时间之城》的动画版。希望大家都去读一下这本书。最后,我告诉大家一件好玩的事情:从从果果其实就是千幽子的哥哥—石久。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到书里找答案吧!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一书,书中对时间的本质、宇宙的由来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虽然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霍金的理论和构想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里程碑。
虽然这本书页数不多,但我读来依然吃力,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许多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个无限小的点?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的?人类是否真的能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到未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也许有人现在就可以给出一个十分满意的答案,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许我们现在看宇宙的视角,正是井底之蛙的“蛙”的视角,若干年后发现原来宇宙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此时你可能会有所思:到底什么オ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这本书想要完全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而我只是在读罢后有些许感悟而已。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银河和庞大的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力。古人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面对宇宙的无穷和生命个体的有穷,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因为一些小事而大伤脑筋。
今天我们探索宇宙,归根结底无非是在奇迹与寻常中实现着我们作为茫茫宇宙中的个体所特有的意义。就让我们在思考中朝向真理而不懈奋进,也许那会是无止境般的漫长,但我们仍铭记时空无尽、生命不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不同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一生。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阅读了一些个人提升方面的书籍,《时间管理》就是其中之一。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只有24小时,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在这24小时之内按计划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之余还能用心生活,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让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而有的人即使是加班加点,每天忙的筋疲力尽,却还是一无所成?
所以时间需要管理,看似一样的时间,如果管理的好,就能让24小时发挥出48小时的效果,可以从容不迫的尽善尽美完成任务。如果不去管理,或者管理的不好,任由时间白白流失,原本的24小时真正利用的可能只有4小时,甚至更少。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书的第一章就列出了一组在我看来十分惊人的数字,那就是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
按照人的平均寿命78岁来看,每过去一年,生命就减少了1/78,78年是936个月,是683748个小时。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都只有一生。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个小时,甚至是每个瞬间都能产生价值。不管你用不用,它都要带走,一分钟都不会多留。
碌碌无为的人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我还有时间。
在生命的账户里,每天都会自动存入86400秒,第二天又重新存入,如何消费这些时间决定了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可时间远比金钱珍贵得多,钱没了可以再赚,而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
时间看似免费,实则无价,我们不能储存它,只能花费它,不能拥有它,只能使用它。
懂得了时间的珍贵,才能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当下享乐主义时间观和过往积极时间观相结合,既能有长远的规划、又能在当下去实践,还可以回顾过去的成就,如此,才能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卡尔·华尔德曾经是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爱尔斯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爱尔斯金上课的时候问:“你每天练习多长时间钢琴?”爱尔斯金回答说,每天要练习很长时间。但是卡尔·华尔德并不想让他的学生这么做。他认为,爱尔斯金长大后,每天的空闲时间不会很多,他可以养成习惯,一有时间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上学以前、午饭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5分钟、5分钟地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如此弹钢琴就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当时爱尔斯金对卡尔的忠告未加注意,后来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事后,他得到了不可限量的益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的时候,常常因工作繁忙而没有写作时间,这时他想起了卡尔先生对他说过的话,一有空闲就坐下来写作,出乎意料之外,他日积月累竟然写了非常多的稿子。后来,他又用同样的办法挤出时间练习钢琴,终于成为了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钢琴家。
生活中,有很多零散的时间是大可以用的,如果你化零为整,就会挤出很多的时间。
汇涓涓细流方成浩浩大海,积点滴时间而成大业。“点滴”的时间看起来很不显眼,但这些零零碎碎的时间积累起来却大有用处。
成功者往往是善于利用时间的高手。爱尔斯金正是不放过任何一点空闲时间来从事创作和练习钢琴,才取得了成功。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对时间的匆匆流逝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不能在即将过去的时间里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没有意识到光阴似箭的残酷,自信还有宽裕的时间在等着他们,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时间像水珠,一颗颗水珠分散开来,就会蒸发,变成烟雾飘走;集中起来,可以变成溪流,变成江河。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学会利用时间。我以后一定要牢牢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提高和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优秀的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时间读后感
★ 时间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