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找时间的人读后感1000字(共含1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anglan8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寻找时间的人》读后感1000字
时间都去哪儿了常常在思考时间都跑去哪里了。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使我们越来越忙碌,时间是越来越少,我们都在寻找时间,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偶然看见推荐榜上的《寻找时间的人》,因为名字买下了这本书。
《寻找时间的人》是一则关于时间流逝的故事,以好朋友的争吵开篇,引出利迪家族一桩多年前的秘密:主人公太祖父,和主人公有着同样姓名的吉吉利迪,可以说是个音乐痴狂者,因为他最爱的一只长笛而被误会杀死神父,这只长笛就是本文最大伏笔。
在爱尔兰的肯瓦拉小镇,时间似乎被谁偷走了,每个人都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当吉吉问妈妈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时,妈妈说她只想要点时间。因此,15岁的吉吉决定为她实现这个愿望。但他到哪里,怎么样才能找到时间呢?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邻居安妮告诉了吉吉一个秘密有一个密室通往永恒青春之地奇那昂格,在那里有着用不完的时间。吉吉决定前往那里,为他的妈妈买一点时间。吉吉在安妮的带领下穿越时间之膜,来到了永恒之地,这个据说是神居住的地方,没有时间的概念,人们永远不会变老,这里的人们热爱音乐和舞蹈,他们还有魔法可以将人变成猪,虽然这魔法只能用在一个人的身上。在这里有矮妖,它们极其喜爱黄金,有山羊,它可以变成宝思兰鼓,还有数量众多的不成对的.袜子,它们散落在小镇的各个角落。在这里吉吉和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安古斯、一只受伤的狗皮皮,一起踏上属于他的奇幻旅程。
在安古斯、皮皮的帮助与指引下,吉吉遇到了多年前已死的神父,见到了太祖父最爱的长笛,就是这只长笛穿越永恒之地与现实世界,造成了时间泄漏。文中最后吉吉成功修复时间泄漏,回到现实世界,为妈妈买到了时间。
人们重拾以前的爱好,或重温儿时的激情,于是,手工编织的羊毛衫、手套和围巾又开始流行了。许多工厂第一次有了作息时间表。管理层和雇员们第一次发现他们能够兼顾家庭和工作了。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发现每天除了上学、写作业和洗漱之外,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他们有空读书和看电视了;有空在乡间小路上闲逛了
作者文中写道:肯定是安排不当才觉得时间不够的,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我们每天都在为工作、生活奔波,觉得自己越来越忙,很少有时间闲下来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听一听自己喜欢的歌,陪一陪父母我们会提前规划好一切行程,争取充足的时间,但最后会发现总是被时间打败。
每个人都忙着赶路,或忙着寻找什么,或忙着赶上别人。其实,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忙着追赶自己。
我们总是在匆忙赶路,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和最可贵的亲情,或许真要等到时间流走后,我们才会追悔莫及。
《寻找快活林》是女作家杨红樱的《杨红樱童话》系列之《小黑人精黑夜故事》中的一篇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狐狸一家觉得老偷别人,抢别人东西很不好,也很难受,后来他们决定去找快活林,在途中天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躲进了房子,这时,房子的主人——毛猴回来了。狐狸一家偏说这房子是是他们的,最后,可怜的毛猴淋着雨走了。第二天,他们见白兔们在采蘑菇,就一下子出去抢的大蘑菇,结果还中了毒。兔妈妈和毛猴赶紧帮忙熬药,之后,他们觉悟了,把毛猴的房子收拾整齐了,还送给毛猴一束带露水的鲜花,最后他们得到了快活,找到了快活林;而且还送个白兔妈妈一篮子的蘑菇。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是:世界上没有快活林,只是杨红樱所梦想的一个地方,在那里,真正的快乐是属于每个人的,在这个的世界上“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使人快乐;帮助他人,永远比算计他人,更让人快乐在这个世界上,人人拥有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给予”和“友善”带来了乐趣,生活才变得更有意思。也只有在那时候,真正的“快活林”,才会出现真正的“快活林”才会出现在你身边,出现在你眼前,而且不时出现在你的梦里。
浩瀚的宇宙空间,神秘的微观世界都是散放着那么迷人的色彩,是那么的引人入胜,使我不得不遐思,若干世纪后的人类科技到了何种程度,生物进化到了何种地步,时空旅行者能否从漫画中一跃而出?
这些好奇使我不得不想要一探究竟,无意之中,在书店遇到了一本书,其貌不扬,但凑近一看,黑底上赫然写着四个字“时间简史”!我如获至宝,它的鼎鼎大名早已耳闻,只是一直没有中文版本出版,只能苦苦叹息,但不知何时这本书悄悄走上了书架,我赶紧买来读了读。
初读此书,不得不赞叹史蒂芬教授那如丝般缜密的逻辑性,你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对论当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来形象地描述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物理规则。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章节莫过于时间旅行。比如这一段:
再重复一下,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相关的,一个和逆时旅行紧密相关的问题是你能否进行得比光还快,这一点也许不会使你惊讶。很容易看出,时间旅行意味着超光速旅行,在你旅程的最后阶段做逆时旅行,就能够使你的整个旅行,在你希望的时间内完成,而这样你就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行进!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倒过来也是成立的,如果你能以不受限制的速度前进,你也就能够逆时旅行。其中一者成立而另一种不成立是不可能的'。
无可挑剔的逻辑在字里行间展露锋芒,无死角的思维在史蒂芬的笔下尽情跃动,让人无法相信这本书竟然是由只有三根手指能活动的残疾人霍金教授写出的呢?
没错,作者虽然几乎全身残疾,但在思想和学的领域上,着实是一名伟人!
一本好书不仅能交给别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的书。
我深深地了解到了科学上有许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地追求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种种事例不胜枚举。
当今社会,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对开阔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都大有裨益,但是,我们绝不因此满足,让这些好处成为绊住我们探索发现的脚步的锁链,而是要仍要保持前人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见解,不盲目相信现有知识的品质,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科技事业,为人类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任何物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出来。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是我看《时间简史》中所得出来的结论,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论,你永远不可能说是真理,哪怕是准确推测了千万次,只要下一次出现了不符合的推断,那么这个理论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网上所看的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换而言之也就是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人类前往的动力,只有这样文明才会进步,不然将会面临的结果只会停滞不前。以前,我从来没有过这个观念。
读了这本书后,脑中一直旋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个无限小的一个点?会坍塌,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还是有尽头的的?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来过去?所有问题迎面而来。
霍金曾说过: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完成我对宇宙的认识,这包括宇宙为什么会存在。包括霍金在也宣布过关于黑洞的理论存在的错误。他说: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以前认为的那样。
宇宙是神秘的也赋予黑暗,但是在我们内心之中有拥有着这样的宇宙!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物理学家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时间简史的读后感。他的提出的理论(如:黑洞最终将蒸发)使人类的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霍金在科学领域的伟大建树是不可否认的,他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天妒英才,霍金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没有被病魔打败。有一张让我记忆深刻的霍金的照片,他做在轮椅上,身体不自然地扭曲着,而脸上挂着温暖灿烂的笑容。从那笑容中我看到了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求索。他是伟大的天才,也是坚强的榜样。
最近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虽然内容多是物理学领域的知识,读下去虽然不能弄清那些并不简单的科学理论(虽然霍金做了详细的解释),但是我却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文如其人。
在文章中霍金阐述了牛顿的广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他概括两位科学家的理论为“文字的承接,科学的飞跃”“令人无法想象的现象,展示了科学的神奇”,读后感《时间简史的读后感》。他肯定了前人的科学发现同时拓宽延展了更多。
文中处处可见霍金所举出的贴切的例子,使读者更加容易懂得他的阐述。我想这也是《时间简史》迅速普及,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类著作之一的原因。从而可以看出霍金不但是一个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十分细心的老师。
他在评论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告终,而相对论则摆脱了绝对时间时。举出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
由此可见霍金也是一个风趣的人。霍金说过“有时我想,科学就是把大家都明白的事整得不怎么明白。后来我才明白,这么做原来是为了把大家都不怎么明白的事整明白。”这句话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大多人的心声,试问这样一个理解读者内心,风趣幽默的物理学家怎能不得到人们的爱戴(这一点在“虐大事件”中人们同仇敌忾的表现可以被完全证实)。
《时间简史》的阅读中我不但被这部科学力作所征服,同时也折服于霍金的精神以及人格魅力。最后这部巨著有引起了我对时间的思考。霍金在文中指出“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时间和空间是不受人类约束的,就像是永不停息无限膨胀的'宇宙,虽然都是抽象的,而时间似乎更加的触摸不到。正如有限的生命不能完成无限的事业,没有人可以违背自然而生存。我们能做的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我们有像霍金一样对生活对生命保有热情。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光彩。
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时间,有种高中物理书的既视感,能坚持读完的原因很简单:对时间的宇宙学思考很感兴趣,虽然整本书读下来还有些云里雾里,但还是从宇宙这个视角了解到了很多知识。
首先,人是怎么诞生的,地球从何而来,宇宙如何起始,这些困扰人们的问题一直被探索着,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也许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的具体表现,目前研究结果比较倾向于宇宙奇点,即大爆炸作为宇宙的开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有了地球这样一个可以孕育生命的星球,再经历很长时间的生命进化和淘汰,人的诞生也只是一个偶然。当然也可能是神创造了这一切,赋予一定的规则和定律。但无论是怎样的开端,我们都不得不叹服于宇宙的神秘性,这也让人们乐此不疲的探索。
说到时间,我们很容易想到用时钟及一些时间单位来度量,但如果放到宇宙的角度,时间是什么,时间有方向吗,如果有,那么是否有不同的方向呢,比如一个花瓶上一秒是完整的,下一秒被风吹落到地上摔碎了,时间发展的箭头是向无序性发展,这就是时间的无序性,这个方向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那如果时间箭头是反向的,我们就能看到花瓶从无序的碎片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瓶子,那我们能记忆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当然,这个有悖于我们的常识,宇宙发展的时间箭头是倾向于无序度,这也是我们的心理学时间箭头。
提到黑洞,它并不是黑的,我们观测到的也只是黑洞的事件视界,因为光都无法逃逸,黑洞有着很高的能量及引力,黑洞里是时间的终止,从宇宙开始的最初时刻,就存在很多小的黑洞,称为太初黑洞,这些黑洞不断地向周围辐射和扩散,到达黑洞的生命终点将会爆炸开来,当然这会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线,可能几百万年或者几百亿年。连接不同黑洞或者平行宇宙之间的时空细管,被命名为虫洞,虫洞能够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为何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答案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里。这个是对强人存原理很好的解析,我们是宇宙为数不多的能够生存下来的高等智慧生物,所以我们有机会做出以上质疑。相对于强人存原理,是人存原理的另外一种观点:弱人存原理,即我们不会对周围环境做出质疑,因为我们感觉理所当然。在我看来,能够生存在这个奇妙的星球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强人存理论教会我们学习和成长,弱人存理论教会我们要满足现状。
宇宙和时间一直按照它的规律运行,昼夜不息,我们人类只是渺小的存在,虽渺小却从不终止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希望时间带领我们,看到更多可能性。
人的一生相对于宇宙而言,就像白驹过隙,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会遇到挫折,痛苦,磨难,当然也会有快乐和成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经历的,是时间和生命的赠礼,让我们好好接受这份礼物,活出生命的宽度!
霍金先生在今年3月14日离开人世,但是他的思想成果永留人间。《时间简史》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普书,迄今已经发行了2500万册。早就知道《时间简史》,但是自以为这是一部比较难懂的作品,所以一直都没看。最近,喜欢上了物理科普作品,翻开了《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并非是一部很难看懂的作品,霍金先生将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写的生动易懂,读完此书像做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新奇震撼。我的视野一下变得开阔,开拓到宇宙的视野。我们对于宇宙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是怎样的?探索宇宙本身就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而《时间简史》正是带我们进行一次宇宙探索之旅。
当然,我们会因此书而重新认识时间。我们可能认为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无限的。往回追溯,我们所知古代、蛮荒时期、恐龙时代……似乎可以无限追溯无法穷尽,而往后时间也不知有无尽头。,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时间有一个开端――宇宙大爆炸,而时间也相应的会有一个终结。人类是看不到终结的时候,但是,终结的状态却可以预言,终结点应该和宇宙大爆炸时点类似。所以,我们只要探索出时间的开端,也就能预言时间的终结;两大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能回答了。
读这本书的收获不仅仅是知道了物理知识,还开拓了眼界,以及了解科学家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站在宇宙的视野审视自身时,渺小不足以形容,无限小也许更合适;因此,我们会懂得谦卑,相比于宇宙,也许我们身边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不足为道。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也许是我们所站的高度不够。
人类探索世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牛顿,爱因斯坦个体的伟大,但是他们也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思考发现。科学的探索,是在寻求某一理论能够准确的描述我们现实大量的观测,也能对未来的观测结果做出明确的预言。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就是因为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某些观测了,而去寻求新的更合适的理论以解释观测。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当现有理论和实际观测有所不符时,我们要有质疑理论的勇气,不要因为某一理论是大神,而不敢质疑。
看《时间简史》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物理科普知识,而是一次有趣、奇妙的思维旅行。虽然,我看的是中文版,但是其文字充满阅读愉悦感,我想英文原版的文字应该更有魅力!
时间简史1000字读后感
课余时间,我饶有兴趣的简读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科学著作可以说的上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一本书,出这点之外,此书还详细的阐述了黑洞效应和大爆炸及宇宙奇点问题。
倘若这本书以数学公式、证明过程和科学术语为主,那么我认为它不可能这么畅销全世界。这本书正是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者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发人思考,引人入胜。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独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识,我还读到了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霍金出这本书时已是全身瘫痪,可以活动的仅是3只手指。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凭着那充满智慧与知识的大脑,毅然对宇宙发出思索,对真理发出挑战。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这傲然屹立于科学文献之林的伟大著作。霍金对于真理执着追求的态度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仰视的不灭光辉。
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的解释都在这里,看来这个世界是有无数面的不规则体。
在这么多种解释中,你更愿意相信哪种呢?我更相信物理。万物的真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方,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人类那短浅的目光,这些真理似乎已然是现实中的财富,我并不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是现实,你难道没有怀疑过你是否真实存在,没有想象过你其实是没有任何能耐的物种吗?
霍金教授亲口说过:“能看懂此书的每句话,那你已经具备了能考物理学博士的资格。”很显然,我并没有,但我愿意跟随《时间简史》去了解什么是宇宙,但一旦踏入,如同恐怖的深渊,越深知自己的渺小,越怀疑现实的存在,在深渊里,我挣扎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才是现实?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颜色只是太阳照射后反射出来的,这是太阳固有的颜色,试想有一天太阳的颜色转变了,那这整个世界都不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
宇宙中有一样叫黑洞的东西,据说只要进去,那就出不来了,大家爱好物理的都会应该记得一句话,“所有的时间与空间不会消失,只会转化”。那么,那些消失的东西转化去哪里了呢?或许转化为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去了,也或许这条法则根本不成立,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这条曾经被人认为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就被一座在美国西部的森林所打破了。
我并不否认《时间简史》是物理学的宝库,是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真理,但真理又何谓真理?五百年后,我们现在的真理还是真理吗?真理难道不就是放着让一代代人去研究,让一代代人尝试打破,看看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吗?
所以我更想要的是“怀疑”这本伟大的科学著作,可那种已经在星河中的观点,是我这种还在仰望星空的人所能“怀疑”的吗?可即使不能,我们也不应该停止探索的步伐,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的时间与空间都在那儿,他就这样发生,他就这样运动,只在于你有没有发现。
现实是我们永远不能确定的东西,无论科学有多先进,思想有多进步,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做的'东西是否存在,你只知道你做过,你看到你生活在地球上,既然宇宙那么茫然,那么浩瀚,你怎么知道这“地球”就不在“黑洞”里,你怎么知道人类就不是一种物种转化为另一种物种的衔接点?又或许像人类创造的机器人一样,你怎么知道你不是被“创作”出来的?又或者向人们所说的: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在那一线之中,越发深刻“思考”,越深刻的在“恐惧”中。
我相信,我可以坚持去“怀疑”,我想要看到我向往的境界。
心怀宇宙,就可以用位于颅腔内那个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超越星河,奔向人不可企及的科幻世界。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周日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且人人拥有,只是,有些人习惯于把时间收缩,收缩到一辈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时间无限膨胀,膨胀到令宇宙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的巨人。他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天体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告诉了我们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更让我们认识到,时间竟可以这样书写!
书中告诉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因为地球,才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论,宇宙持续地在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固然时间将会结束,但对我们而言,那只是科学的某个概念,存在在未来的某个结点,也许那时又会有新的爆炸产生,新的宇宙产生,新新人类产生。周而往复。然而,我们即已幸运地存在于当下的空间内,就应该成为一个对得起“时间”的人,决不能辜负了那50亿年前的爆炸。
对比霍金教授,我们是何等地幸福。21岁时,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这种打击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面对死亡,他没有低头。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最终,他成功了,成为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与死神散跑。他的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书中,解释了宇宙、空间、时间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内容,比如不确定性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在测量一个天体的位置与速度时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语言生动有趣而不乏深刻,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一位伟大物理学家的智慧与幽默。也许,这就是为何一本科学类的著作能风靡全球的原因所在吧!
通过阅读《时间简史》,普及天体物理的知识,让我对宇宙的神秘产生了浓厚发兴趣,更惊讶于那是多少次的必然与偶然,才有了太阳系,才有了地球,才有了孕育人类生命的场所。月朗星希的夜晚,我便会摆上天文望远镜,通过自己的观测,去感受天体的无限,去感知那遥远的夜空。同时,这样的夜色下,也总是令我的思考走向深远,但是,就如同无法洞穿那无穷的宇宙一样,我无法想象,霍金教授,是运用了怎能样的力量才能完成这“时间”的书写!他的书中的内容令我神往,他的精神更令我敬佩!
我们都只是时空间中,那微小的尘埃,但是,我愿意让这尘埃能在时间的爆炸中,现出耀眼的光芒!
通过对于宇宙状态、规律的探索,解答很多心中的疑惑。与此同时,也增加新的疑问,比如:宇宙的多样性意味着什么?作为物质的人,看似无序的反应和多样性里面,有没有可以从物理方面找到的解释?人的思维,如何从物理(或者化学)的规律去解释?等等。因为这些疑问,有了看一看纯物理理论方面书的想法,《时间简史》作为这方面比较不错的科普读物,被列入了阅读名单。
和认识、经历、思维方面的变化有关,现在看这样一本比较理论的书,发现了很多乐趣,也多了很多不同角度的启发。一方面,明确了很多之前似懂非懂的概念和定义,受益匪浅;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概念,去联系很多实际遇到的事物,找到很多共有的规律,或者至少增加了理解的能力,这个方面的思维变化,对于眼界的提升,难以言表。
总结了一些收获,不一定全是《时间简史》里面,也混合一些其他关于宇宙的认识,整体看看,有些是成品,更多应该是半成品:
宇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义是无限可能性的集合体。
因此,变化(或者运动),是宇宙的根本特征。所以静止,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是与时间结合之后在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上的相对产物。
宇宙的范围实在过于广阔,微观和宏观的差异无以概括(不同的时空范围,有完全不同的运动规律),那么,真正根本的宇宙定律,它就是不存在的(这个不存在是对于人来说的,也就是对于人的硬件大脑来说,人现有的脑细胞数量无法运算和破解这些问题,作为人,是存在上限的,这个上限,可能离宇宙这个级别,很远)。
因此,对于人来说(人的多样性相对于宇宙,应该是渺小和简单的),探索宇宙的根本,应该放在自身上,放在自身探索和认识的态度上:开放的、正向的、敬畏的态度。这也许是人,唯一能做的。对于人类所有的认识,一定在一个前提或者范围内的,超出这个前提或者范围,认识将失效。
人,是宇宙多样性的一个体现,可能只是宇宙多样性中的一粒尘埃,所以,在另一个‘眼界’上(物理时空范畴),一定可以找到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原因,和人的思维和行为的规律。
宇宙的力量,除了用‘神’,实在难以用其他语言来表达。不过这个‘神’,也是分级的,如果以星球为界,往宏观(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等等)或者微观(细胞、分子、原子、电子、中微子、夸克等等),都是升级的过程。人在一些层面(星球?),已经很接近‘神’了。
人、事物和力量,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从人的角度去看(或者说是人的局限)的时候,开放的、正向的、敬畏的态度是关键。有了这样的态度,才能平和面对,面对人、事物和力量,面对未知和不能掌控,面对规律。
也许,人的存在价值,就是去接近和感受‘神’的存在吧。
最近读了《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感触良多。
《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
这本书让我明白明白了许多科学知识。包括,全书的重点宇宙的起源与结局,作者对于时间的观点,物理学的未来等等。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奥,我虽然不能完全读懂,但已经受益无穷。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许多做人的的道理。比如从本书的作者史蒂芬・霍金身上学到了坚强。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尽管被病魔折磨着,但他的思想理论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彩。他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写出了科学巨著《时间简史》。马克思说过s“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这种坚强,不放弃的精神,也许比我们从书中的得到的科学知识更重要,更值得学习。
此外,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事都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要科学的看问题,不能没有证据地盲目相信一些不科学的理论,即使找不出正确的答案也不能胡乱猜测。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偷懒,一些题目不会而不去弄懂它。如果这样,那么永远攀登不上学习的高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做任何事都要科学的,有计划性。
我还认识到,人在宇宙面前,是很渺小的,宇宙的运转的不可逆转的自然之力,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大自然给了人类智慧,给了人类思考的能力,但在一些体能方面却远远不如其他生物,这就让我们学习,才能勇登高峰。
《时间简史》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也能看一看。
《时间简史》给我的感触很大,同时也为我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猜想,而本文就将探究并说明众猜想之一――宇宙的`构成规律。
宇宙的构成是有规律可言的。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个大多数人都发现了的规律:电子绕原子核做的运动就像行星绕恒星做的运动,这就像是在说明宇宙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曾有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将这句话与这个规律联系起来,我做出了一个猜想:“是否每个原子都是一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是一个原子?”也许这个世界是无限大也是无限小的,在分子中有一个比我们的宇宙小的多的另一个宇宙,而在更大的世界中,也许我们的地球仅仅是一个未被其他生物观测到的质子。如此解释,这个世界仿佛变得很简单,无限大的无数世界和无限小的无数世界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无底洞一般的系统,而生命或人类也许只是系统中的“生成物”或“漏洞”。
在读完有关夸克的一章,我更想证明世界并没有科学家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了。
第五章《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写道,中子和质子由六种分别叫做“上”“下”“奇”“粲”“底”“顶”的夸克构成。换句话说,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大体上仅仅只有六种。六种夸克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成不同的中子和质子,从而构成世间万物。这似乎从一个物理问题变成了电脑编程的问题。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曾在哈尔滨遇到的一位智者告诉我,可能世界的构成就像电脑编程一样,通过“0”和“1”的不同组合,编出五花八门的事物,组合成宇宙。而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六种夸克类似于“0”和“1”一样的编程代码。
可是在一段时间后,我又想到,夸克的内部仍有许多层夸克,于是我推测,最外层的夸克仅仅是已经由最内部的“0”和“1”夸克构成的“001”或者“100”之类的半成品。我们世界的构成代码也许比想象的困难,也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更加简单。
那个人还曾说过一个我很认同的观点,就是在人类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愈接近于无限时,便愈容易产生一种类似于“系统错误”的、无法观测的状态。就拿黑洞为例,物质在坍塌时,质量变得无限大,于是便产生了可以吸入并毁灭一切物质的能力,这多像电脑中出现的BUG!宇宙还有许多无限的东西,例如物理题中经常出现的无限匀速直线运动,反比例函数中的无限接近于0,或是圆周率π……
宇宙无限,无限到小孩子不愿触碰,无限到大人仍在探索。幼稚的我只是在巨人可能错误的结论上利用自己可能错误的理解能力得出可能错误的猜想。
是啊!我也仅仅是会用幼稚的思想表达成熟的见解罢
夜晚抬起头将视线投向广阔而深邃的天空,深邃的蓝黑色天空像一个神秘的漩涡。宇宙是多么的浩瀚,它到底有没有边界。黑洞是多么恐怖而神奇,掉进里面的东西究竟会去向那里。时间是多么的无穷,逝去的时间到底魂归何处。这些疑问常常充斥着我的脑海。直到读了《时间简史》,我对这些问题终于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科学文明的21世纪,如果有人说宇宙是一个乌龟驮着的平板,也许三岁的孩子也会觉得可笑,可是我们对宇宙究竟了解多少呢?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托勒密模型也为预言天体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他的观念是,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符合。……从龟背驼平板的理论,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可谓越来越科学话。但宇宙仍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名词,宇宙到底如何开始,它到底有没有尽头,这些问题只有经过科学家的继续探索,才有可能得出结论。
科学的事例和科学的专业术语,这本书让只有浅薄物理知识的我读的有些吃力,但依旧深深为它而着迷。同时也对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霍金产生的了解的欲望。霍金,这个21岁便被禁锢在轮椅上,却用他的智慧征服了全世界的人。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时间简史》。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更应该为了科学探索而努力。我们应当如这本书中一样,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遇到问题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也许我们无法超越霍金、哥白尼等伟大的科学家,但我们可以在思考和探索中提升自己。
《时间简史》是一本好书,在这个盲目的世界里给我带来了科学的清醒。它的各种深奥之处自然是我无法完全体会的,但它所描绘的宇宙、时间、空间却深深的震撼了我。
★ 寻找黑骑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