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惜春纪有感(共含12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心脏捕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惜春纪》有感
喜欢读《红楼梦》的人如山如海,然而喜欢读四丫头惜春的,的确是极为稀罕的,说到贾惜春,熟悉她的人,一定会提到三处--其一,是她的小:曹公在书中对于她的描述极为模糊,只有一句“身量未足”便打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其二则是她的冷:不同于林黛玉的病态的柔美所渗出的冷味儿,亦与妙玉的不流于世俗的清冷,惜春的冷,是“万人近不得身”的冷僻;其三则是她的.结局:原稿虽未了结所有的结局,但四丫头去做了尼姑的预测,却是铁铮铮的板上钉钉儿的。安意如,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子,用她细腻的笔触,带我们进入一个红楼梦中梦,用怜惜的口吻,淡淡地描绘出了贾惜春的身影。这才令我不禁感慨,那些对《红楼梦》如痴如醉的人,不知是否也曾走进贾惜春寂寞的世界里,去了解这个女子的一生。而安意如,用她自己的感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她心里的惜春,一个完全不同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女子。
犹记年幼时初读《红楼梦》,读的尚且是青少年版,但仍是一知半解,对于这个繁华的故事,有一种似懂非懂的迷蒙之感。大人们考我,问我书中有何人物,我脱口而出的,便是惜春。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何对于这个在曹公笔下笔墨少得不能再少的女子这样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许是因为她身上的神秘色彩。多年来,未曾再去细细读一遍这本著作。想来一直为很多事而忙着,始终对于这样一本经典抱以不置可否的态度,毕竟,要读这样一本书,要下功夫,下决心,
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这本书,古朴的封面,看了便让我心生喜欢。这是一个与原著不同的故事,也许会带给我一些新的惊喜,于是,我便静下心来翻阅了起来。
依旧是豪门贵族,不可避免地正渐渐走向衰败,惜春在这个豪门深似海的家庭里,长成了一个寡言的女子。安意如将她的身世安排为秦可卿与公公爬灰所生,这无疑变成了她所有自卑和冷淡的源头。无论这些富贵人们怎样依旧地悠闲生活,她就是一双冷眼,似乎早就看穿了所有人的虚假的伪装,看清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她愈发地冷漠了,整个贾家,只有贾母和秦可卿,对她是真切的爱着的。然后,可卿死去了,贾母也终于走了,整个贾家,就这么跨了,没有人,再去保护这个没有依靠的冷漠的女子。她被迫嫁给一个垂死的老头冲喜作为妾侍,她亦没有逃避,默默接受了这一切。这一切,都将她的心冻住了,这一生,那个唯一曾经探到她的内心的男子,她也没有这个勇气去爱。她对所有的这一切,都觉得绝望。我的心被故事紧紧牵动着,如果结局是这样的,那实在是太伤感。
终于,出现了一个她生命中的转机。丈夫死去,而正房排斥她,爱人冯紫英身染重病,他母亲求惜春去救救他。惜春一定觉得这一切都太不可思议,
看过很多诗词,最令人由感悲伤的还数林黛玉的《葬花词》。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是令人悲情。“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喜欢读《红楼梦》的人如山如海,然而喜欢读四丫头惜春的,的确是极为稀罕的。说到贾惜春,熟悉她的人,一定会提到三处。
其一,是她的小:曹公在书中对于她的描述极为模糊,只有一句“身量未足”便打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其二则是她的冷:不同于林黛玉的病态的柔美所渗出的冷味儿,亦与妙玉的不流于世俗的清冷,惜春的冷,是“万人近不得身”的冷僻;其三则是她的结局:原稿虽未了结所有的结局,但四丫头去做了尼姑的预测,却是铁铮铮的板上钉钉儿的。
安意如,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子,用她细腻的笔触,带我们进入一个红楼梦中梦,用怜惜的口吻,淡淡地描绘出了贾惜春的身影。这才令我不禁感慨,那些对《红楼梦》如痴如醉的人,不知是否也曾走进贾惜春寂寞的世界里,去了解这个女子的一生。而安意如,用她自己的感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她心里的惜春,一个完全不同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女子。犹记年幼时初读《红楼梦》,读的尚且是青少年版,但仍是一知半解,对于这个繁华的故事,有一种似懂非懂的迷蒙之感。
大人们考我,问我书中有何人物,我脱口而出的,便是惜春。至今我也不明白为何对于这个在曹公笔下笔墨少得不能再少的女子这样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她的名字,也许是因为她身上的神秘色彩。多年来,未曾再去细细读一遍这本著作。想来一直为很多事而忙着,始终对于这样一本经典抱以不置可否的态度,毕竟,要读这样一本书,要下功夫,下决心。
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这本书,古朴的封面,看了便让我心生喜欢。这是一个与原著不同的故事,也许会带给我一些新的惊喜,于是,我便静下心来翻阅了起来。依旧是豪门贵族,不可避免地正渐渐走向衰败,惜春在这个豪门深似海的家庭里,长成了一个寡言的女子。安意如将她的身世安排为秦可卿与公公爬灰所生,这无疑变成了她所有自卑和冷淡的源头。
无论这些富贵人们怎样依旧地悠闲生活,她就是一双冷眼,似乎早就看穿了所有人的虚假的伪装,看清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她愈发地冷漠了,整个贾家,只有贾母和秦可卿,对她是真切的爱着的。然后,可卿死去了,贾母也终于走了,整个贾家,就这么跨了,没有人,再去保护这个没有依靠的冷漠的女子。她被迫嫁给一个垂死的老头冲喜作为妾侍,她亦没有逃避,默默接受了这一切。这一切,都将她的心冻住了,这一生,那个唯一曾经探到她的内心的男子,她也没有这个勇气去爱。她对所有的这一切,都觉得绝望。我的心被故事紧紧牵动着,如果结局是这样的,那实在是太伤感。
终于,出现了一个她生命中的转机。丈夫死去,而正房排斥她,爱人冯紫英身染重病,他母亲求惜春去救救他。惜春一定觉得这一切都太不可思议,她似乎可以触摸到幸福的翅膀。于是,她相信了心理那个惴惴不安的念头——豁出去一次,去爱一次,不要顾及任何东西。那一刻,她心里带着美好的盼望,奔向她的爱情。为什么说惜春是个悲剧人物,因为她最后,还是离开了所有人,去追寻她心底最深的渴望。
与妙玉重逢的喜悦和妙玉的死带来的震撼冲击着她一直以来心中那摇摇晃晃的信念。然后,她没有在冯紫英的眼中看到她所需要的东西,终于明白她一直以来这样飞蛾扑火地去爱他,现在到了尽头。她一直知道他并不是她值可以依靠的人,却一直尝试去依靠他。她选择了离开,离开爱情,离开对于爱情的执着。然后,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贾惜春这个贵族小姐,而是一个青灯为伴的尼罢了。浅浅看来,她似乎未曾获得过幸福,然而她的坚韧,是我所惊叹的。
在这个繁华的世间,她不止有一双冷眼,更有一个独立的心,懂得有舍有得,懂得去追寻人生中的目标,而不是在一种环境下沉沦。我深爱的,便是她这样的一种勇气,以不惜一切的激烈的方式,要挣脱出去。然后,她终于在为尼时,她的灵魂获得了超脱,终于平静了下来。我想,安意如笔下的惜春是幸福的,因为她最后找到了她自己。我想,我们也应该拥有这种勇气,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去寻找到更好的自己。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在读《红楼梦》是,心里越来越沉重,也越来越鄙视明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深感受到清政府的无能。
《红楼梦》主要讲了主角贾宝玉身处贾家,一生从高处走向低处,最后人去楼空。贾宝玉一家原本大富大贵,父亲是朝廷大官,姐姐是后宫妃子,一家人说有多风光就有多风光,而这些也不是长久的,姐姐在宫中病死,贾府被进朝廷查抄,贾宝玉最终遁入空门。
想想其实也就知道原因了。
例如,原来奢华的大观园,园子里众多女子,绫罗绸缎,珠环玉翠,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
又例如,有一次宴请刘姥姥,只一道茄子就用了数十只鸡做配料,而且还用金筷子来耍刘姥姥。
由这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当年贾家生活的奢侈浪费。这样的生活开支绝不是一个清廉的官员能承受的,贾家必然会走向衰败。
在当时的统治阶级每年浪费的食物足够全国人口食用 1 年,而百姓却过着食不裹腹的日子,成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
通过读《红楼梦》一书,我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看到“大观园”里人物的种种不幸,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
今日我看了读后感,哇里面的贾府家里吃饭简直是太设施了,说的夸张一些就是快赶上皇上的食欲了,还有黛玉和宝玉的机智也令我很佩服,
我们这些贫民老百姓喝一个腊八粥就是相当于八宝粥,而贾府喝腊八粥的配料就是: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等,还有很多的米豆。我不明白别人是怎样吃的反正我们家就是这么吃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机智令我佩服,贾宝玉给林黛玉讲的故事刚刚一开头,贾宝玉讲的故事,林黛玉竟听出来了贾宝玉是编的故事,这一点说明林黛玉反应的比较得快,而林黛玉给贾宝玉说的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来配人家,然后贾宝玉才听出来林黛玉拿他和宝钗开玩笑,这贾宝玉没有林黛玉反应的快,可是最终还是反应过来了。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我在三天之内啃完了,这一本名著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发生了一段凄凉但又美丽的故事,让人不禁泪流满面。
这本小说讲了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贾家的兴衰史。出自苏州的林黛玉,失去了妈妈的关爱,爸爸又工作繁忙,只好寄住在外婆贾母的家中,结识了表哥贾宝玉,并且爱上了他。而贾宝玉也同样喜欢上了她。但是贾母却没有把林黛玉许配给他,反而将薛家的薛宝钗许配给了贾宝玉。林黛玉不久得了抑郁症,离开了人世。虽然薛宝钗讨人喜欢,但依旧阻挡不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思念。贾家开始衰败,而贾宝玉只好去当了和尚。
而书中也有不少我敬佩的人,如林黛玉。她善解人意,多愁善感,还十分富有智慧。他曾为花写了一首词,名《葬花词》,充分地体现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特点。诗将是她的灵魂,诗将她精神的寄托。我一定要像林黛玉一样,努力学习,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这一段凄凉的爱情将被读者牢牢记住。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内容多次让我流泪。(开门见山开头,直接引出下文。)
令我流泪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贾母给宝玉定亲,林黛玉病逝潇湘馆……(举例,过渡。)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贾府是很有权势的。在贾府中说话最有份量的是贾母,贾母最疼爱的是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玉不爱学习,喜欢和姐妹们在一起玩耍。他的父亲贾政很不喜欢这样的。但是,贾母却无比溺爱。后来林黛玉来到贾府,他们两个情投意合,但是因为家里人的种种因素,他们两个有情人没有在一起。最后黛玉含恨离世,宝玉离家出走。(简单叙述,为下文做铺垫。)
书中有很多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比如敢爱敢恨的晴雯,心思细腻的林黛玉,处事圆润的宝钗,天性豪放的史湘云……大观园里,百花齐放,因为这些女孩子的结局,让我知道了: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缺少必要的论证技巧,文章内涵不足,建议写自己熟悉的便于驾驭的素材,《红楼梦》读后感是相当有难度的,望你今后会慎重选材!)
我爱看书,无论漫画,还是书报,我都爱不释手。
今年国庆节,妈妈帮我买了一套少儿版本的四大名著,可把我高兴坏了。一拿到书,我就先看红楼梦。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欢乐和悲惨交加的故事。这本书里的人物很多。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例如:元春、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妙玉、探春、惜春等等。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我觉得她很善良,而且阳光,为人很好。我不喜欢林黛玉,她老是哭哭啼啼,而且心眼很小,不大度。我最讨厌的是夏金桂,她经常欺负香菱。我很佩服王熙凤。我觉得她很聪明,很会讨人喜欢,经常逗贾母笑,贾母可喜欢她了。虽然她没有读多少书,可是贾府的大小事物都是她管理,而且管理得妥妥当当。故事的结局我不喜欢,太悲惨了。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里描述了十二金钗的悲惨命运,机关算尽的凤辣子——王熙凤、封建家庭叛道逆子——贾宝玉、洁身自好的悲剧典型——林黛玉,《红楼梦》里讲述了宝玉和黛玉的情感悲剧,并以他们的爱情,生动的讲述了多姿多彩的世欲人情,淋漓尽致的说明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荣辱。这真是一部伟大的杰作。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这一章。刘姥姥那种毫不做作的性情讨得贾母的欢心。在大观园里设宴时,她说的一句话——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把大伙都逗笑了。刘姥姥幽默的话语让我看了,笑得合不拢嘴。
我希望我长大以后把《红楼梦》改写,让王熙凤不再令人厌恶,林黛玉不再弱小,贾宝玉可以放心的与林黛玉有情人终成眷属。
呵呵,我想我还是要生活在新时代中,不能再做像林黛玉式的人物了。现代女性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
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这是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多少能人志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有多少绝世武将一战成名,所向披靡。《三国纪》,带我进入了一个真实的三国,一个真正的战争年代。
三国,是由袁绍开启而由孙皓终结的,在这期间,有无数鲜为人知的情节,这本书让我见到了这段历史真实的一面。《三国演义》让人人都相信空城计,相信周瑜是被气死的,却很少有人探究事情的真相,这本书,就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三国,一个鲜为人知的三国。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诸葛亮,早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就见过他,甚至和他谈过话!大多数人认为刘备爱才,事实上刘备即使见过诸葛亮,知道他的才华,在刘备眼里,也完全没必要为一个小字辈亲自动身,如果不是徐庶极力推荐,或许这段佳话就消失了。而且,刘备并不是去招聘诸葛亮,而是去谈话的,谈妥就合作,不妥就算了。即使诸葛亮来了,对不起,还不能当官。他真正有官,那是赤壁之战以后。然而,诸葛亮靠一张巧嘴,不仅说服了刘备,还说服了孙权,说服了周瑜。在生活中,口才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小升初的面试,口才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学习中的口才展示,还是未来的入职面试。能言善辩的人一定会获得更多机会,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是一生的财富。它既能帮你化险为夷,又能帮你化敌为友,还能帮你赢得鼓励与自信。所以,拥有一个好口才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当时,曹操还在追杀刘备。表面上,孙权帮这个忙,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刘备没有分寸土地,还会招惹曹操。但,诸葛亮说,不帮,麻烦也是孙权的。他又历数曹操长途奔袭的缺点,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最后,诸葛亮凭他那张巧嘴,硬是把孙权说动了心。他把刘备的弱点搁下,偏说曹操的弱点;他把刘备的麻烦搁下,偏说孙权的麻烦。等于灌输一个思想:我是强大却无用武之地的朋友,他是弱小而又不堪一击的敌人。而你,最好顺势而行。于是,刘备不费一兵一卒,获取了赤壁之战后的大量利益,从此,天下三足鼎立之势形成。这就是一种避短就长的技巧,比如你向别人介绍你自己,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候,挑些好的和别人爱听的来说,或许效果更好。
说到孙权,那可是一手把三国打造起来的王者,他称帝最晚,亡国也最晚。他不对外扩张,也不让一寸土地。他善变,可以和刘备称兄道弟,也可以让曹操俯首称臣。他会用人,不管是出身寒门,还是富家子弟,只要有才,他都用。他从不冲动,既不会长驱直入,也不会莽撞行事。归根结底,他会治国,不会打仗;会用才,不会治才;会谋略,不会决断。他的国家最幸福,也最富裕。其实,孙权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懂得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去损失更多的利益。有时候,想想风险,再想想利益,或许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同时,在冲动的时候,稍微想一想,或许就会避免一次无谓的损失。在学习中,更不能有丝毫莽撞,一时冲动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
《三国纪》让我看到了三国的真面目,没有奇迹,也没有妖术。这种历史,最真实。
★ 惜春的作文
★ 惜春的散文
★ 悦读纪征文
★ 读 有感
★ 读有感
★ 春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