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寓言故事的体会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uangzhouqwert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寓言故事的体会(共含9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uangzhouqwer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寓言故事的体会

篇1:读《金刚经》体会

读《金刚经》体会

《金刚经》是般若系的一部重要典藉。释尊说法四十九年,期间共用了二十 二年谈般若,由此足见般若在整个佛法中的位置。般若的思想是中观空慧。《金 刚经》可以说是最为完美的体现了大乘佛法空慧的甚深内涵。 我辈凡愚因无明障蔽,故在生死长夜中,独来独往饱受痛苦。“苦”是从何 而来呢?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这是后学在未学佛前常常自问问题。证严法师曾 经说过“人的痛苦在于自己追求错误的东西”。放眼世界,有哪个凡夫不在妄自 分别,于我我所起遍计执呢?也就是因为在一切法相上执有执无,因之引发了欣 喜悲哀。于是呼,得不到时寻寻觅觅;于是呼,“良辰美景”倏忽转变时凄凄惨 惨;于是呼,酬着自己的善恶业而从此头出头没,浪迹于六道飘泊在苦海。谁又 会想到这罪魁祸首竟然是因个“我”呢?就是这个如船底铁锚船上缆绳般的我执 把自己束缚在六道樊笼中不得脱离自在呀。

“父母未生前谁是我”?“念佛是谁”?面对禅宗字字珠玑的上妙法语,末学 一直无动于衷,,业障深重啊。正如藕一大师所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 迷惑中的我一直在找“我”,有“我”吗?组成色身的骨骼,经脉,五脏六腑中哪个 是“我”呢?细胞,分子,原子,粒子中有“我”吗?心是“我”吗?过去的那一 念心何处去了呢?现在的一念又住在何处?未来的心又是从何而来呢?古往今来“心” 不知困扰了多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愚人,但又不知成就了多少洞达“三心不可 得”的智人,怎样善用其心呢?《金刚经》就是阐明这一大问题的宝典。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人生包罗万象,一言蔽之。因缘和合自性本空。故 生活中应不执一切不舍一切,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如是观。”或许一般人看到这不免会想‘既然身心皆不可得,四大本空五蕴非有,那不执 不舍的修什么呢?’顽皮如我的愚人就是如此,没有个“有”可抓就非捞个“空”在手, (此空乃是恶取空)不然他就不实在。佛陀慈愍在《金刚经》中给我们道破了一道活泼灵 动的天机——无住生心。是的,就是因为一切皆不可得,所以才有可能有所得,才能借假 修真,从真空里产生个妙有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法应无所 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以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 无寿者见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非常明确的垂示,我人要在现实生 活中时时观照,就能破执断障,广积福慧资粮,以达自利利他。正如慧能大师所说“不离见 闻缘,超然入佛地”。龙树尊者“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道”。想要自在就得观照每个当下,每 时每刻自在了才有生生世世自在的可能。于是呼听话的****们开始多多的行善积德了,有时 难免心理会冒出“我做了这么多……”美滋滋的幸福感,别高兴得太早,你没瞧见“法尚应 舍何况非法”的当头棒喝正向你迎头而来吗?是这样的,一切法皆不可得,最后连这个“不 可得”也要不可得呀。

凡夫在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老病死,没有商量就出生了,万般无奈的又老了,医院还要颦颦对你说“欢迎光临下次再来”,待死神招手时只有无可奈何的随之而去,在人的一期 生命中,有哪一投足一举手,甚至一颦一笑不落在因果网络中呢?生活在这看似实实是幻的 生活中,就要善用般若慧剑,时时起观照,不着法相进而照见五蕴皆空。如何具体的将空慧 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呢?《金刚经》开头的第一分,佛就以他圆满净智,为众生作了 方便垂范了、、“尔时世尊,着衣持钵(戒波罗蜜),入舍卫大城乞食(施波罗蜜,人 以食施佛以法施),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平等慈悲忍辱波罗蜜)”,还至本处,饭食乞 收衣钵,洗足已(讲卫生环保),敷座而坐(禅定波罗蜜),六度中前五者莫不在般若 慧的流领下进行着。寥寥数语自自在在,把佛陀完善六度慈悲度生的心仪显示无遗,学 佛之人不学佛所行还学什么呢?

“人若不闹万法自闲”,如果我辈时时刻刻依佛所教,将般若空慧运用在生活中,时时 对境观心、练心、鉴心,时时本着事来不惑、事去不留、欣悲两忘的洒脱心怀,于六根门 头当下即是,那你的人生就从此了无挂碍了。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作用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裡存着阿弥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裡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為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裡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裡统统讲出来哩!

那麼,佛在金刚经裡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这许多恆河的沙加起来,这麼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裡,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為佛是不说谎话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麼关係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裡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麼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麼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裡,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裡,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佛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八千万忆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之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释。所以佛做了一个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為发大乘者说,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篇2: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几点体会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几点体会

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是如何应对变化的极好方法。书中虚构的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代表了我们的不同方面。即:能够及早嗅出变化的嗅嗅;能够迅速开始行动的匆匆;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使事情变得更糟的哼哼;当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唧唧。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无论选择哪一面,都有共同的方面,就是:需要在迷宫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变化时代获得成功。

本人通过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很受教育,得到很多启发,下面就谈一谈本人几点读书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体会之一:要认清形势--变化总是在发生。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愈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并看出发生的变化,那么我们就会丧失市场份额,被别人拿走我们的奶酪。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安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本岗工作,那么他的工作位置迟早保不住。工作中,有为才能有位,要居安思危,准确地说,要居危思变!正如书中写到的:“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体会之二:要把握发展趋势--预见变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有了飞速的发展,一些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新的进步和突破。可见,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面对如此繁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我们就要高瞻远瞩,把握正确的'发展趋势,预见变化,做到有备而来。如果我们墨守成规,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那么“陈旧的信念不会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我们要“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

体会之三: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尽快适应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在实际工作中,一要树立竞争意识。坚决反对因循守旧、满足现状、得过且过,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争创一流。二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要在“实”字上下功夫,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学科学、学文化、一专多能,拓宽知识领域,掌握多门先进技能。只有具备真才实学,一流的科学技术、业务水平,才能尽快适应变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解决矛盾,在克服困难中前进。三要勇于创新。我们在脚踏实地工作的同时,更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使创新成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自身竞争力,要在发展中加强,在发展中提高,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切实加强医疗服务工作。

总之,我们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要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地去享受变化,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要记住:“他们仍会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

(中国大学网)

篇3:读《摆渡人》体会

寒假里,我读了《摆渡人》这本书,最感动我的是主人公迪伦那坚定的信念。

当迪伦决定重回过去,穿越荒原,寻找真相时,我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了。要知道,如果她的内心不够坚定,稍有动摇犹豫,那穿越的门就无法再次开启。可是迪伦经受住了环境、他人和自己意志的考验,成功重新打开了回归之门。她打开的何止是出口,而是能重新恢复日常生活的爱的大门。

只有怀着坚定的爱和努力的信念,才能完成这神奇的惊人之举。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体会。

也是这个假期,外婆收拾家中旧物,好几幅绣品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大幅的牡丹盛开在布面上,张扬奔放,如在风中烂漫盛放;那金鱼们眼神灵动,轻摆着华丽的尾巴,自得其乐。

好,我也来试试。找了个简单的花样,描到一块布上,穿针引线,我兴致勃勃开始了。初期还好,但没过了多久,我就有些乏了,针脚也马虎了,歪歪斜斜起来。妈伸过头来:“我们说你没耐性,你倒绣起花来了?嗯,这花怎么像猫抓过的?”“不许你看!”我赶紧躲到房间里了。看到桌旁的《摆渡人》,想起迪伦的坚定的心,我想着绣花这点小事算什么。我定定神,平心静气的重画了图样,重新一针一线耐心绣起来。几天以后,一朵小小的朴素的花朵终于完工了,虽然简单,可是很工整哦。

这日常的小事我居然也从书籍中得到了力量,让我知道自我鼓励和自我控制的重要。

书籍真是宝库啊。知识、传统、风土人情、情怀、信念都蕴含其中。每个人去读同样的书会得到不同的体会。古人有为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而读书的,但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是为经天纬地、效忠国家而读书。周恩来总理在年轻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这些数码时代的孩子可以从纸质的以及电子的出版物上得到海量的信息,前所未有的大的容量,我们应从中学到正确的信仰,坚定的信念。书是前人总结的精华,让信念打开我们心中的门,做自在的自己,翱翔在时代的天空。

篇4:读寓言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寓言故事,题目是《画眉和啄木鸟》。这个寓言说的是:在森林里,住着画眉、啄木鸟等许多鸟儿。有一天,画眉要跟啄木鸟比唱歌,还是画眉唱得动听。画眉又要跟啄木鸟比谁的衣服漂亮,啄木鸟的衣服不如画眉的艳丽。最后,大杨树说:“你们还是比一比对保护森林所做的贡献吧!”画眉听了,哑口无言。

我读了以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画眉和啄木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画眉有美丽的羽毛和动听的歌喉,这是画眉的长处,也是啄木鸟的短处。但是啄木鸟擅长捕捉森林害虫,它是“森林医生”。

我们可不要像画眉那样只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篇5:读寓言故事有感

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动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白龙马想念家乡,找驴,羊,牛等儿时伙伴玩,驴迫不及待询问成功秘诀,白龙马说:努力工作!

这时,驴,委屈得嚎啕大哭: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工作却一无所获?

白龙马说:“我去取经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你在磨房自己的小圈圈原地踏步。”

驴愕然:什么是目标?

像驴一样勤奋,工作却原地踏步;像驴一样劳累,得到的却是皮鞭,这是很多职场人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其实,摆脱驴的命运,变身职场千里马得到赏识并重用,并不是没可能。

读读下面的文字,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突破口。

你是否只做一样工作?

寓言一:

动物们要举行一场联谊会,领导秘书狐狸对驴说:“你的嗓门高,来曲独唱吧。”驴说:“我不去,我唱得很难听。”狐狸说:“那你去试试做主持人吧。”驴说:“我不去,我形象不好。”狐狸说:“那你干什么?”驴说:“我只拉磨。”狐狸说:“好,你就去拉磨吧。”

在公司,不能像驴一样只知埋头拉磨,除了本职工作,公司里的其他事情都应该尝试着主动去做。如果什么事都不去关心,什么情况都以本职工作为挡箭牌推托,久而久之,你就只能原地踏步。

你是否只耕耘不收获?

寓言二:

老虎下山视察,看到其他动物都在玩,而只有驴在拉磨。老虎顿时赞不绝口:“有这样勤奋的员工,是我们动物王国的幸事!”秘书狐狸对老虎说:“驴很勤奋没错,但是,磨上已经没有东西了,他还在拉磨,这不是制造假象吗?”老虎一看,果真如此,不禁摇头叹息。驴子的勤劳毋庸置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结果,虽然让人不便指责,却让人叹息,在职场,你忙碌与否并不重要,老板看重的是你把工作做好了没有。与其劳而无功地超负荷工作,不如抽时间静下来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你有无合作的胸襟?

寓言三:

驴发现墙头上有一簇青草,非常眼馋,可又够不到。这时,它发现墙角有把梯子,但驴怕搬来梯子后,需要羊帮忙扶梯子,青草要被羊分吃,便干叫了几声放弃了。

驴吃不到青草,不是它智力不行,而是它没有合作的胸襟。个人的才智、力量终究有限,要想有一番作为,需要合作伙伴。在与人合作之前,你就要有与人分享成果的准备。因为合作既包括工作,也包括分享。

你是保值品?

寓言四:

年终大会上,驴又没被评上“劳模”。驴委屈地向秘书狐狸申诉:“为什么我最勤劳、最辛苦,却年年评不上先进?”狐狸笑着说:“是啊,你拉磨的本领无人能及,可是,我们已经改用机器拉磨了。”

公司在正在进入发展轨道,合其家倡导的是日学日进,追求卓越,如果固步自封,迟早会被淘汰。做个保值品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关注公司的发展方向,关心企业的需求,不断学习跟随公司一起成长,那么,你不但是一个保值品,还是一个增值品!

篇6:读寓言故事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希腊的伊索,所以把这本书取名为《伊索寓言》,寓言故事的读后感。他是传说中的人物。他写的这本书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失败,也赞美了当时社会的正义,勇敢。他写的故事绝大多数都是以动物和人或全是动物为主角的

这样的优势很明显。因为作者完全不用费时间去描述主角、配角的自我性格。只要写出一种动物,马上就会让人联想的动物的本质。而且这种用动物代替人的手法也十分生动、形象。狼代表奸诈,狗代表忠诚,鹰代表有朝气,狮子代表霸道,兔子代表机智或高傲。

其中大家都最熟悉不过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害怕不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运用你的智慧,只要你开动脑筋积极面对,困难一定能迎刃而解。

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件往事。一个星期五的晚上,那时已是深夜了,家家户户都把光亮的灯熄灭了,而我这间房子的窗户还透射着白白的灯光。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床上呼呼大睡了,而我还在为这道百思不得其解的数学题寻找答案。正当我烦恼之时,妈妈走了过来。问道,“乖孩子,这么晚了,还在做作业吗?”我烦恼地答道“是啊,我把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这道数学题我怎么都解不了!”“乖孩子,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啊~”妈妈轻轻的摸着我的后脑勺,“对了,”我像考古学家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很兴奋:“还有一种方法!”我急忙试了一遍,噢,搞定!这道惊世大难题终于被我解开了……

事实证明一切,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不害怕不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运用你的智慧,只要你开动脑筋积极面对,困难一定能迎刃而解。在这里我要极力推荐你们看这本书,看完后保证你们受益匪浅。

近日重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新读《海鸥乔纳森》,两本小小的励志书让我受到了大大的震动,不能不有感而发。

篇7:读寓言故事有感

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有些让我开怀大笑,有些让我浮想联翩,有些让我感慨万千……

《勿囵吞枣》讲了一位老人问一些青年:“吃梨会伤胃,但可以保护牙齿;吃枣会上牙齿,但可以保护胃,这可怎么办呢?”一位年轻人上前说道:“梨可以咬几口后吐掉,枣可以不咬直接吞下去。”“哈哈。”老人开怀大笑说:“梨咬几口吐掉不是很可惜吗?枣要是不咬,能吞得下去吗?”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每一种都适当地吃一点,就不伤胃,也不伤牙。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囫囵吞枣的话,那么人间真情就会感受不到,就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要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领悟其中意思。如果学习知识是瞎猜的,那就不是真正掌握了。

听了上面那个好笑的故事,我来讲另一个可悲的故事吧。

从前,有一位小官史到湖上游玩。突然,一只年幼小猴子从树上跳到船上。那位小官史看见了,就去玩弄那只小猴子。在树上的母猴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小官史那样玩弄,直接跳了下去帮助孩子。由于身体过于虚弱,摔死了。它的肠子都摔成了八段。船上的人看见了,纷纷议论,小官史灰溜溜地跑了。这件事传到皇上耳中,那位小官史被满门抄斩。

我心里充满了极大的愤慨。我痛恨小官史,都是因为他,让一个家庭毁了。母猴为了救小猴子,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我相信每一位母亲都会这么做的。这就是所谓的母亲。这就是人们口中那伟大的母爱!

人间有真情,处处需留心。你身边也有许多故事,在等待着你去发现!

篇8:读寓言故事有感

我在暑假期间,看了一本《小博士365夜:寓言故事》,其中有几个小故事特别有意思。

如《狼和小羊》,里面讲述了一只凶恶和狼和胆小的羊的故事,小羊明明的河的下游喝水,可是狼却说它把上游的水搞脏了。小羊明明夏天才出生,狼却说小羊在春天说它的坏话。无论小羊怎么为自己争辩,结果狼还是吃掉了小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强者的眼里,弱者总是浑身都是有罪的。

《小树林和火》讲了冬天有一小堆火快要熄灭了,它故意欺骗一棵小树,假装要和小树交朋友,结果整个树林都被火烧毁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结交朋友一定要小心,假如有人利用友谊假假面具来掩盖他的私心,他就会在你的身旁挖下陷阱。

暑假里我每天都看几页寓言故事,不但增加了新的知识,还丰富了假期生活,寓言故事就像一把智慧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篇9:读寓言故事有感

最近我看《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人养一群羊,一天,他去放羊时,发现羊少一只,一检查,发现原来羊圈破一个洞,邻居劝他修一修羊圈,他没有听。第二天,他又丢一只羊,这才后悔没有听邻居的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羊再没有丢过”。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见过“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故事。过年时,我的爸爸经常在家里吞云吐雾,我们全家都很不高兴,所以我就想劝爸爸戒烟。一天,爸爸又吸烟,我故意假装咳嗽起来。爸爸问:“女儿,你怎么?”我说:“我能怎么,闻到烟味受不?”爸爸不解地说:“我吸烟怎么碍你的事?”“问题可大,你一吸烟,我闻见烟味就咳嗽,而且肺疼,可难受。因为烟里有很多有毒物质。人家科学家说,吸烟等于吸毒。光您吸毒罢,还捎上我,我还是小孩子。”爸爸不解地说:“我没想到还会伤害你,既然这样,那我以后再也不吸烟。”听这句话,我心里太高兴。一个周后,我发现爸爸又在吸烟,可真让我伤心呀!我又在不停地咳嗽,而且还发烧,经医生诊断,我得急性肺炎,这下可急坏爸爸,他不断地自责:“我再也不吸烟!我再也不吸烟!”从此,爸爸这个坏习惯改不少。

许多人干什么事情都是“亡羊补牢,犹为晚已”他们一开始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只有通过惨痛的教训,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以后不要做“亡羊补牢,犹为晚已”的事情,要多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一拖再拖。

读寓言故事的感触

读好书体会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_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感

读鲁滨孙漂流记体会

读格列佛游记体会

读西游记心得与体会

读中小学教育有体会

读资治通鉴心得与体会

读家长课堂体会心得

读《平凡的世界》的体会

读寓言故事的体会(锦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寓言故事的体会,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