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时珍夜宿古寺读后感(共含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qzh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五年级作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读后感
(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是《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在安徽河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这天,他们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弟子庞宪发现远处有一座破败的古寺,他们就住在了破寺庙里,李时珍问庞宪,你觉得苦吗?庞宪说:不苦,我们修订好本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李时珍趁着大好月色把今天的寻访所得一一记了下来,有两种草药不好分辩,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药性不同,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应该以李时珍随遇而安,以苦为乐、甘于付出,一心为民的精神作为我们的榜样,李时珍亲自尝草药是多么的危险,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什得我们学习。
(二)
大家知道李时珍吗?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本草纲目》一书的编着者。今天,我就读了一篇关于他的故事,题目叫《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他在全国各地察访药材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李时珍带领弟子庞宪察访药材,已经好几个月了。这天,他们因为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弟子庞宪发现远处有一座房屋,走近一看,是一个破败的古寺,便住下了。夜幕降临了,师徒俩找来枯杂草,升起火来,两个人坐在火边,一边啃干粮,一边喝水,吃过后,李时珍开始记录当天的寻访所得。记着记着,李时珍让庞宪拿来药筐,从里面翻出两种草药,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药性不同,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了起来。
李时珍不畏艰难险阻,到各地遍寻药材,修订《本草》,为的是谁?他为的是自己吗?不,他为了所有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面对不好分辨的药材,他不是看不出就不看了,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这些药材。
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难道他疯了吗?不,他没有疯,他在这些困难面前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想的'是怎么样尽快修订好《本草》,为万民造福!他不想自己,只想帮助他人的品格让我回想起今年的玉树大地震,在这场天大的灾难中,有无数像李时珍那样的志愿者,不顾自己的安危,抢救伤员。
读了《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道理:为人要多付出,不要求回报。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三)
这篇课文的题目与第一自然段说明了李时珍师徒二人在察访药材时十分辛苦,而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写寺中的人,却写了寺外的情景,这是首尾呼应同时也加重了主题,令人回味无穷。这么写的好处是可以表明出李时珍夜宿古寺时的艰苦。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荒凉凄清,(.)这是人民对阴森森的古寺的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是李时珍师徒俩餐风饮露,晓行夜宿。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却有一个人的心似“一轮圆盘似的月亮”心境像月亮一样宁静,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夜已经深了,他还在趁着这大好月色研究草药,他就是李时珍。李时珍严谨认真和察访药材所经受的辛苦,深化了文章。所以李时珍说:“我们修订的《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皓月当空则表明夜已很深,而李时珍师徒仍旧在研究药草。这样写更加衬托出李时珍不畏艰苦,一心修订好《本草纲目》的伟大形象,也深化了主题。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李时珍夜宿古寺”,读了课题,你有收获吗?知道了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呀?
关于李时珍,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介绍介绍吗?
(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简介相关内容:《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学宝典,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前,医生诊断病情、救治病人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用错药、诊错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深受其害。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正确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造福老百姓,不畏艰辛,登高山,探陷谷,遍寻百草,甚至亲自试验。)
3、课文写的就是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的事情。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理解课题)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老师要来看看,谁预习的'收获最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随机正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想一想,李时珍的哪些行动让你感动?指名简要说说。
三、理解词语:
1、你在读书时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2、重点理解:出示词语:
A-察访行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长年累月
请你读一读(学生个别读)
预习时,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说说你理解的方法。
从这几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李时珍的辛苦)
B-破败断垣残壁
这两个词语在课文哪一小节?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朗读第四小节,谈体会)反复读,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条件差和不怕苦。
C-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鸡肠草鹅肠草
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草药有什么作用?找到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交流出示:呃逆 涎滑 无涎 读一读词语,并结合句子理解。
生活中,我们常要接触一些重要,你能说出几味来吗?(学生自由交流)
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课后我们还可以去了解!李时珍为了弄清这些草药的功效,编写《本草纲目》,27年间,日日夜夜奔波着!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认真观察课后生字表,看看哪些字比较难记?该怎么样来记住这些生字?
2、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动笔描红。
五、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搜集几种中草药的名称与用途
关于《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
1、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读句子,读出意思。(板书:饥餐渴饮)
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
四、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
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
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
朗读。
五、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板书:记下寻访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
刀豆子......呃逆
他接着往下写......无涎......
1、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
2、汇报结果
(、结合生活实践......)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鸡肠草......
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六、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七、再读生字词
八、生字描红
九、作业
收集常见中药名称及药效
板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破败)
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教学目标:
1、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能够读准字音:“宿、尘、煮、扯、囊、脂、逆等字的字音”。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应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以此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金银花的照片,介绍“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成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你知道写的?出自哪部著作吗?谈谈你的理解?
把大家预习的内容,加上老师准备的资料,合起来是这样的:
总结出示:李时珍(1518-1593)是湖北蕲春人,是我国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参考了800多种著作,三易其稿,历时27年。《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共立药物1892种,各种药方11096篇,插图1160幅。为中华中医中药的繁荣光大,作出了名垂青史的贡献。
3.李时珍的基本情况,我们已经从资料中知道。那么这段资料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什么呢?
师:这篇课文就选取了李时珍编写《本草》27年中的某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来写的。板书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齐读课题。理解“宿”, 宿:住宿,过夜。夜宿古寺。27年的光阴漫长,一天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滴水见大海,从夜宿古寺这件事情上看出李时珍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李时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怎么样,还要准备一下吗?
1.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停顿是否合适。
2.(1)学生开火车分节读课文。有读错读音的立刻停,有错误吗?正音(或者板书正音)读读。
(2)指读刚才指出来的错字。个别有意思的字可以拿出来说说。
(3)难读的段落可以一起读读。
3.出示生字:
(1)读准字音:
宿 材 徒 尘 煮 庙 订 砖 详 扯
(2)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
4.除了能读通课文以外,还有些词语含义深刻,很有意思,很重要,谁来读读。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
灰尘 断垣残壁 破败 端详
呃逆 察访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1)认读生字词
(2)打乱顺序重新排列
长年累月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破败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端详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3)学生读读,排列有什么规律?分行读读。(重新组合过的词语,每一行可以组成一句话。)
(4)找找哪些词语不理解。
a.李时珍有个弟子叫——庞宪,他们就成为“师徒俩”
b.饥餐渴饮: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李时珍师徒俩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啃干粮 喝山泉水)你从文中哪些段落中看出来的?
出示:庞宪用陶碗……看出什么?(吃不好,睡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于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c.晓行夜宿:晓:天亮的时候。天亮的时候赶路,夜晚的时候住宿。在文中找相应的句子,体会内容。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读读,这段话写出了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这样的情况时常在这对师徒身上发生。读句子。
d.察”是什么意思?“访”呢? 仔细地搜寻,拜访。
e.断垣残壁,重点是哪个字?垣,墙,矮墙。墙壁破旧,围墙倒塌,一片破败的景象。指名读读有关语句。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表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读了这段话,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破败的庙)
青苔:阴湿的地方生长的绿色的苔藓植物。
f.呃逆:打嗝。涎:口水。
出示:
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4.再读课文,组织交流,理清脉络:围绕“夜宿古寺”给课文段:
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李时珍在夜宿古寺时干了些什么?
5.这篇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呢?(事情发展顺序)以前表现事情发展顺序的才有两种形式;
(1)屏幕出现:发展顺序的才有两种形式:
a.用表示顺序的关联词语作为标识。如:首先……接着……最后……
b.用具体数字来表示事情的发展变化作为标识。如:上午,下午,九点……十一点……两点
c.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说出理由。
出示:时间顺序: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谈体会:写文章抓住课题“夜”,写好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不仅对品读人物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如何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穿插环境描写,习作更加优美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出示一幅图,加上哪一句衬托?
6.认读生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书写要求。
宿 材 徒 尘 煮 庙 订 砖 详 扯
7.描红
三.布置作业:
继续描红
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体会李时珍为编写《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三)教学重难点: 引领学生通过课文的朗读理解感悟李时珍为写《本草》,为民造福而甘愿吃苦的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理解“饥餐渴饮、断垣残壁、生嚼涎滑”等词语。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乐观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
1、古寺的破败景象;
2、李时珍师徒的对话。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复习导入 课的一开始出示一组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引导学生重温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艰辛,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接着引读课题,让学生从“古寺”入手,从课文中找出有关描写古寺的句子。
(二)感悟李时珍的“苦”
1、在这里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古寺的词和句,如“破败 ”“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等词语,体会环境的恶劣。特别是“断垣残壁”这个词语,请学生说说怎样的房子才叫断垣残壁?接着,指名学生读这段文字,然后请学生同时想象,补充这“古寺”是怎样残破荒凉的景象!这样,“古寺”这个词语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丰满起来,李时珍的形象也逐渐走入了学生心中! (板书:苦) (这个环节设计,我以读为主,以感受古寺“破败”为重,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
2、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其他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如“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在月光下记录一天寻访所得等。让学生从我的导读转为自学体悟。
(三)重点解读李时珍的人物性格特征
1、出示对话,引导学生自读,找出四个“苦”字
2、从四个“苦”字入手,先请学生说说,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李时珍察访药材的辛苦。(这时可以联系全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理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为三点:行得苦,住得苦,吃得苦。
3、请学生讨论师徒俩是如何对待“苦”的? 可以从第六小节的“挺”字入手,课文说“挺得住”的苦而不用“吃”字,怎样的“苦”需要“挺”呢?文中“常年累月”这个词眼就做了很好的解释,吃这苦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整整花费了时间,从生气勃勃的少年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就是“长年累月”啊!而面对这样的“苦”,李时珍不仅“挺”过来了,为什么还用了个
“笑”字呢?这就是李时珍的境界啊,以苦为乐,为民造福,高人一格!(板书:以苦为乐 为民造福 )
4、在理解了人物的心理后再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这段话。
5、自由感悟“记载药物”这一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学习这段文字,主要请学生自学,然后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这样三点:
▲条件艰苦:主要指砖垒的桌子,还有以月色代替灯光。 ▲工作辛苦:相机理解、巩固“晓行夜宿”一词,课文中列举了很多草药名称以及它们的功能特性,由此看出师徒俩一天的收获很大,白天的工作量肯定很大,由此进一步理解了“晓行夜宿”的含义。 ▲严谨认真: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李时珍记录一天寻访所得时认真详细,甚至还要亲自尝一尝。而亲自尝药这一行为又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可他却还是这么做了。同时列举李时珍长期食用老姜和敢于尝试曼佗罗的故事,补充课文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李时珍严谨认真、为民造福、不怕自身危险这样的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严谨认真)
(四)总结升华。
生读最后一节,师补充:山风透过露天的屋顶吹起了他花白的头发,夜越来越深了,李时珍浑然不觉,依然在观察着、研究着、记载着,他的脸上带着喜悦和满足的笑容李时珍就是以这种不畏艰辛,严谨踏实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 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板书:《本草纲目》) (这个环节我补充资料说明了《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巨著,通过资料中的数据让学生深刻认识《本草纲目》激发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这个环节基于课文,又高于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夜宿古寺”只是李时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但他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品质贯穿于一生。)
(五)作业布置
1、复述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复述能力。
2、课外搜集关于李时珍的小故事。目的是把学生从课文引到更广阔的语文世界中,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16课《李时珍夜宿古寺》。本课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顾年岁大,住破寺、吃干粮的经历,以及认真记载、研究药物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离他们的生活是很遥远的。这不仅仅是时间和年代上的距离。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李时珍的可贵精神,产生对这位历史伟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小故事”与“大背景”的联系。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相对于李时珍修《本草》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就是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决定把这个“小故事”与修《本草》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比较陌生,所以我在导入部分用谈话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李时珍以及《本草》的巨大历史成就,并让学生读一读评价、说一说体会,使学生感受《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的重要地位,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理解下文“修好本草,万民得福”打下了基础。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我把文中出现的“察访药材”“试药性”等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都进行了知识的扩充,帮助学生体会要修一本药书是何等的艰难。在课的总结部分,我用录音图象等方式,对修订《本草》的概况进行了综述,这样既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到“夜宿古寺”只是李时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由此感受到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品质贯穿于李时珍的一生,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才获得了成功。同时又是对课文中的难点“修好本草,万民得福”这句话的深化理解。
二、以课文为背景的词语教学。
本课有不少难以理解的新词,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的字面义理解之后,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也才能以课文内容为背景,真正理解这些词的意思。我有选择地把生字、多音字等词语在一起出示,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整体感受到了这些词所表达的意思——艰辛与困苦。由此产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相关联想,提高了学词的效率。
三、突出重点、读中感悟。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
1、古寺的破败景象;
2、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3、李时珍师徒的对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谈谈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体会到李时珍修《本草》时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
四、读写结合,以拓展升华。
因为本文只是李时珍修《本草》漫漫长途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他们的艰辛,我在结束时布置了一个写的作业:这天,李时珍和弟子庞宪来到一片森林,察访药材,又错过了客店……
想象以下,自己编个小故事。希望课的结束,成为学生思维新的开始。
教材分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
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课文共13个自然段,以时间为序展开故事情节。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在各地察访药材。第2到13自然段写了一天李时珍和弟子因一心赶路,错过客店便夜宿古寺,并借着月光记载寻访收获。而第2到13自然段又可以分为三层。(2——4)欲宿古寺;(5——6)寺中谈苦;(7——13)夜记药材。
整篇文章有三个地方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
第一处是课文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破败。其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等关键词都突出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这里也是通过环境烘托来表现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品质。
第二处是第5——7小节,是李时珍和弟子庞宪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讲述的是李时珍和庞宪谈苦。教学时可以抓住“枯枝杂草、舀来泉水、长年累月地奔波、破庙果业”等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为了修订《本草》,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甘愿个人吃得苦、住得苦、奔波得苦。
第三处是课文的第12小节——李时珍亲自尝记草药的过程。教学这一段时除了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李时珍的一系列动作来感受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外,还可以适时地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如《本草》共记载了多少种草药;李时珍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吞服有毒药物)来加深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处于课本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而纵观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走向成功”的主题学习,这对于四年级处于学习疲乏期的孩子们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信心的扶持,是方向的指领。
其次再看本单元后的练习,如:《说勤奋》课后练习5“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课后4“默读课文,说说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后练习5“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些练习设计的目标无不指向学生复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培养。
第三《李时珍夜宿古寺》是叙事文体,相对于人教版第六册和浙教版第七册的《李时珍》,故事情节更为集中、完整,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为此,这篇课文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能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4、能运用抓住关键词或连接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小故事”与“大背景”的联系。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件事,相对于李时珍修《本草》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可是就是在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造福人民的高大形象。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决定把这个“小故事”与修《本草》这个“大背景”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比较陌生,所以我在导入部分用谈话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李时珍以及《本草》的巨大历史成就,并让学生读一读评价、说一说体会,使学生感受《本草纲目》在医药史上的重要地位,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为理解下文“修好本草,万民得福”打下了基础。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我把文中出现的“察访药材”“试药性”等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都进行了知识的扩充,帮助学生体会要修一本药书是何等的艰难。在课的总结部分,我用录音图象等方式,对修订《本草》的概况进行了综述,这样既是为了引导学生领悟到“夜宿古寺”只是李时珍修本草中的一件小事,由此感受到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品质贯穿于李时珍的一生,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才获得了成功,同时又是对课文中的难点“修好本草,万民得福”这句话的深化理解。
二、以课文为背景的词语教学。
本课有不少难以理解的新词,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的字面义理解之后,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内容,也才能以课文内容为背景,真正理解这些词的意思。我有选择地把生字、多音字等词语在一起出示,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整体感受到了这些词所表达的意思——艰辛与困苦。由此产生了对课文内容的相关联想,提高了学词的效率。
三、突出重点、读中感悟。
本文的教学,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的态度。主要采取找重点句,抓关键词,感情朗读等方法来引导感悟。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三处内容:1、古寺的破败景象;2、李时珍亲自尝草药;3、李时珍师徒的对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精神境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再谈谈各自的理解,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好这几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几处重点内容的精读,体会到李时珍修《本草》时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在心目中树立起李时珍的高大形象。
本课可以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字词、理清课文脉络和学会概括课文段落大意及主要内容。教学生字词时可以把课文里的词语分为四类进行学习。第一类是有关于描写夜色的;第二类是有关于描写劳苦的;第三类是有关于草药的;第四类是有关于描写李时珍谨慎地记载草药的。教学概括段落大意时可以适时知道概括的方法。如:概括第一段可以运用找关键词法。概括地二段时可以运用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法。另外还可以使用列小标题法。
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感知苦
1、读题导入。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交流:主要内容)
3、是呀,为了编写《本草》,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引读课文第一小节)
4、然而,对于这一切,李时珍却认为:
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
5、吃点苦就是——(吃一点点苦)难道修订《本草》真的只要吃一点点苦吗?
6、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13小节,找一找。
(生读文)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点拨
交流一:课文第2——4小节(他们住的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1、(卡片出示:破败)课文哪些地方能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古寺的破败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第四小节,体会体会)
2、学生交流(到处是灰尘——很脏;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
3、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指读第4小节,点评:你读出了古寺的荒凉;你读出了古寺的残破;你读出了古寺的危险。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5、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读课文2、3小节,找找原因。(交流: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6、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
7、师小结:原来,为了寻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毫不犹豫地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出示,齐读)
8、一个“就”字,你读出了什么?(随便;对住哪儿没有过多的要求)
9、看来,李时珍真像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
交流二:课文5——7小节
1、他们还吃了那些苦呢?
2、学生继续交流。(吃得苦,行得苦……)
3、吃这样的苦仅仅是一天?一个月?或是一年?
师补充:李时珍35岁时就开始编写《本草》了,时至今日,已经有15个年头,在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这长年累月的奔波中,你认为这还是“吃点苦”吗?
出示: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4、同学们的描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种种艰难困苦。然而李时珍在谈到这寻访之苦时却还说——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5、在这里你注意到他说话时的表情了吗?(笑着说)那此刻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齐读——读出以苦为乐的精神来)
交流三:课文8——13小节
1、你们知道吗?其实,要想编好《本草》,除了要承受着各种生活之苦,还要承担更为繁重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编写工作。接下来老师就请同学们去细细的品读课文8——13小节,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中去体会李时珍在编写中还要吃什么苦?
2、学生交流:(整理各种各样的草药;每一种都要仔细地观察其颜色、形状,回忆它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详细记录;亲自品尝草药)
3、回答中穿插小故事:《李时珍尝曼陀罗》的故事。
4、通过文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丝深情,听了老师的故事,你对李时珍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写下来。
5、交流
6、小结: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危他早已置之度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读出崇敬之情)
二、认识《本草》
1、读到这儿,我们李时珍这个人物和一本叫《本草纲目》的药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对《本草纲目》又了解多少呢?
2、学生发言。
3、请听听世人对它的评价吧——
(出示课件)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4、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凸现人物形象
1、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
说教材: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课文共13个自然段,以时间为序展开故事情节。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在各地察访药材。第2到13自然段写了一天李时珍和弟子因一心赶路,错过客店便夜宿古寺,并借着月光记载寻访收获。而第2到13自然段又可以分为三层。(2——4)欲宿古寺;(5——6)寺中谈苦;(7——13)夜记药材。
说教法:
整篇文章有三个地方突出表现了李时珍的高贵品质,是指导学生精读的重点所在。
第一处是课文第4自然段:这一段具体描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破败。其中“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等关键词都突出体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这里也是通过环境烘托来表现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品质。
第二处是第5——7小节,是李时珍和弟子庞宪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讲述的是李时珍和庞宪谈苦。教学时可以抓住“枯枝杂草、舀来泉水、长年累月地奔波、破庙过夜”等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为了修订《本草》,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甘愿个人吃得苦、住得苦、奔波得苦。
第三处是课文的第12小节——李时珍亲自尝记草药的过程。教学这一段时除了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李时珍的一系列动作来感受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外,还适时地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如《本草》共记载了多少种草药;李时珍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吞服有毒药物)来加深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说学法:
教学
《李时珍夜宿古寺》贯穿一个“苦”字,体现“不怕吃苦”四个字,我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我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学法上我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文中所有的苦。首先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完成找一找的任务,学生开始认真读课文,用笔找出文中的“苦”,并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苦”。
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李时珍所受的苦,再对比李时珍面对“苦”的表现,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三、分角色朗读师徒二人的对话,体会李时珍以苦为乐,胸怀天下的情怀。
四、用词语串说课文主要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词语和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品析赏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
首先来复习几个词语。
教学
出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长年累月
修好《本草》万民得福
2、小组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二、寻“苦”
(一)过渡:是啊,李时珍为了修好本草,吃尽了千辛万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表现“苦”的语句。画出来后,用心体会,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感受。
1、学生默读,找句子,画句子。
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指名交流找到的句子,并随机在大屏幕上出示:
1、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A、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苦”?B、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2、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A、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苦”,你能用朗读表现了出来吗?
B、品味语句,看图,想象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危险?再读体会。
C、李时珍的话应该是什么语气?(为什么要在此住上一夜?)联系第2段,领会虽是破败的古寺比起山林中夜宿要安全得多。
教学
3段,读出庞宪话的“喜悦”。
D、再次走进这座破败的古寺,这座可以给李时珍师徒俩带来一些安全感的古寺。齐读第四段。
3、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A、细细地读读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B、联系生活:你啃过干粮吗?啃过冷馒头吗?这样的饮食是一天吗?引读第一段。他们累了一天只能喝点山泉水,靠啃点干粮来充饥。他们为了修订《本草》不辞辛劳。
C再读本段,应该怎样读才能再现这样的“苦”呢?读慢些。指名读,再齐读。
三、体味“不辞辛苦”
1、过渡:面对这些苦,李时珍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A、品味“笑”这笑里有什么?透过“笑”感受到什么?B、引读对话: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师徒二人在月色下,在破败的古寺中的这番谈话吧。屏幕再出示: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的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同桌分角色朗读,再指名分角色读。)
C、激情:为了修订《本草》,让万民得福,李时珍觉得。是值得的是值得的是值得的。再齐读李时珍的话。
2、赶了一天的路,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本该好好休息才是,他们休息了吗?(指名交流)
教学
3、在这个月明这夜,李时珍开始记录自己的寻访所得。可是他遇到一个难题,是什么呢?默读第12段,思考。再指名说。
4、是啊,鸡肠草与鹅肠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李时珍有什么办法区别它们呢?(指名交流体会李时珍的严谨认真)
5、是药三分毒,有的药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难道不知道吗?
6、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指名说)
7、学到这里,你对李时珍或许有了更深的了解,你想对他说什么吗?(指名交流)
8、此时,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夜已经很深了,李时珍还在干什么?
四、畅说
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图片),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五、总结
让我们永远记着这位为了人民,行程一万余里,倾注毕生心血和精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完成医学著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齐读)
翻开历史教科书
必定会嗅到草药的芳香
那是您耗费二十七年心血
采集的标本
您攀悬崖、走河畔、耐严寒、受酷暑
遍访名儒、混藉、渔樵
大江南北都成了您的药圃
教学
您用一千九百种药物一万余药方
锻造出一柄降妖除怪的利剑
以本草纲目之名传世
它寒光四射削铁如泥
足以斩断病魔的毒爪
六、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学家、医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本草纲目》住破庙、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本文故事性很强,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比如:课文从哪几个地方体现了李时珍“苦”?通过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找到三处体现他过程的苦,但“日积月累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号=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很多学生没有找到,所以在讲的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内涵,通过朗读感受李时珍的.不怕苦及为名造福的品质。
在让学生理解“端详”的时候,开始只能说出仔细,但没有说具体。让他们拿出自己的尺,跟同桌的对比会有什么不同,他们很顺的翻来翻去,也就理解了李时珍当时的情境,感受他的无比敬业、细心。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万民造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为万民造福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我的预习卡”、“我的积累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与确立目标:
1、课前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请拿出“我的预习卡”,把生字词再小声认读一遍,有不会的赶快问问别人。(生个人小声认读)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请每组的3号同学起立,每人一行开火车认读。(生按要求认读)师小结:同学们读得既准确又响亮,字词预习的很成功。请大家齐读这些字词。(生齐读)
3、现在看看大家课文预习的如何?继续看到“我的预习卡”,谁来完成一下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指生交流)小结:通过以上检查,老师认为大家的预习都很成功,看来同学们的.自学本领越来越大了。
二、活动导学与精讲点拨:
看老师写一个人的名字(板书:李时珍)李时珍,何许人也?(生交流)师小结: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编写成功了世界著名的药学书籍《本草纲目》。为编写《本草纲目》,他走遍各地去察访药材,历尽了千难万险,吃遍了千辛万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他察访药材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故事(板书完整课题:夜宿古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两遍。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李时珍在察访药材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他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思考”及“方法”,指生读“方法”,全班明确。
(一)生按要求去做,教师巡视。
(二)汇报交流(出示课件“汇报交流”):按生交流的顺序点击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感情朗读及体会。
1、生交流:读“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里让你体会到什么?(李时珍住的地方很苦)从哪些具体的词语中体会到的?(点击课件,重点词语变红,理解“断垣残壁”)李时珍晚上就住在这样一个破败不堪、人迹罕至的寺庙里,的确很艰苦,你能把这种苦读出来吗?(生练读,指生读,齐读)住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不怕吃苦)
2、生继续交流:读“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行路的艰苦)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点击课件,重点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变红,理解词语意思)李时珍这样一路走来,有飞机可坐吗?有马车可乘吗?他走遍了好几个省,靠的是徒步行走。渴了就喝点,饿了就吃点,一早就出发,很晚才睡下。这一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好几个月,这样做苦不苦?谁能把这种苦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齐读。此刻,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不怕吃苦)
3、继续交流:生读“鸡肠草庞宪,——生嚼无涎”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有的药材味道很苦,李时珍亲自品尝,不怕苦)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有的药材不仅味道苦而且有毒性,甚至毒性很大,尝一口就会危及生命,而李时珍为了获得准确的资料,甘冒这些危险,亲自品尝,这说明他还是一个认真严谨的人。(随机板书:认真严谨)
三练习运用与迁移创新:(点击课件,照读)
1、感悟人物精神:
过渡: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吃尽千辛万苦,课文所描写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而他不怕吃苦察访药材,从他与徒弟的一番对话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课件出示对话,指生分角色朗读)李时珍吃尽千辛万苦是为了什么?(生交流,随机板书:编写本草,万民得福)请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师朗读)此时此刻(点击课件出示李时珍塑像及《本草纲目》图片)面对李时珍的塑像和他
的著作《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说话练习,情感升华)
2、全班交流。
六、课堂练习或课下作业:完成“我的积累卡”。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怕吃苦
认真严谨万民得福
教学反思。
一、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败景象;
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
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二、结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设计课后作业。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当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名人故事的兴趣,更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名人,增强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通读课文,不难发现,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写李时珍在月光下认真地记录,亲自尝试药性,都突出了一个“苦”,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这个中心。这几个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出示了课文的'第七节,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四处内容: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李时珍亲自尝草药;4、李时珍的话。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险、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在学习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详、扯下、嚼嚼”让学生先表演再朗读,使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感悟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试验的献身精神,以及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