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评课稿(共含11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玫瑰小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朱老师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来展开教学,一下子就抓住了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苦”字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
课的一开始朱老师出示一组词语,引导学生重温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艰辛,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接着引读课题紧扣课题中的“古寺”质疑“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直奔文章重点段落。
对文章重点段的理解,朱老师从环境描写,人物言语及动作这三方面着手展开,条理清晰,而且这三个方面也是写人的基本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发展。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很有特色,而且每个环节都能抓住重点词,从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逐步读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受李时珍的可贵精神。还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有细腻的地方。
先是阅读环境的句段,感悟李时珍察访药材中生活的“苦”,在这里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古寺的词和句,如“破败”“到处都是”等词语,体会环境的恶劣,朱老师以读为主,让学生得到朗读训练。
然后是阅读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感受李时珍的“不怕苦”“甘于吃苦”并抓住“笑”字体会他的“苦中作乐”。这段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种扮演角色可以帮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最后品读12自然段,结合动作描写,感悟李时珍亲身品尝草药的严谨作风。抓住“端详”“扯”“放在嘴里嚼嚼”等词语体会李时珍作事的严谨。通过朱老师的补充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力是真的为民造福。这个环节设计中,朱老师指导学生由关注文中细微的动作描写,进一步要求他们关注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可以看出朱老师对教材把握上也很严谨。
朱老师上课时的举止从容,语言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够熟练地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同时也能随着课文的理解即时板书。
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李时珍的可贵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前天去听了朱老师的一节课。她上的是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李时珍夜宿古寺》。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朱老师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来展开教学,一下子就抓住了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苦”字就是本文的核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分散的课文有了向心力,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
课的一开始朱老师出示一组词语,引导学生重温李时珍修订《本草》的艰辛,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接着引读课题紧扣课题中的“古寺”质疑“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直奔文章重点段落。
对文章重点段的理解,朱老师从环境描写,人物言语及动作这三方面着手展开,条理清晰,而且这三个方面也是写人的基本方法,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发展。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很有特色,而且每个环节都能抓住重点词,从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逐步读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感受李时珍的可贵精神。还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有细腻的地方。
先是阅读环境的句段,感悟李时珍察访药材中生活的“苦”,在这里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古寺的词和句,如“破败”“到处都是”等词语,体会环境的恶劣,朱老师以读为主,让学生得到朗读训练。
然后是阅读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感受李时珍的“不怕苦”“甘于吃苦”并抓住“笑”字体会他的“苦中作乐”。这段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种扮演角色可以帮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最后品读12自然段,结合动作描写,感悟李时珍亲身品尝草药的严谨作风。抓住“端详”“扯”“放在嘴里嚼嚼”等词语体会李时珍作事的严谨。通过朱老师的补充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力是真的为民造福。这个环节设计中,朱老师指导学生由关注文中细微的动作描写,进一步要求他们关注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可以看出朱老师对教材把握上也很严谨。
朱老师上课时的举止从容,语言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够熟练地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同时也能随着课文的理解即时板书。
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李时珍的可贵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评课稿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文中讲述了李时珍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啃干粮、喝泉水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经过,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听了程静川老师和曹丽萍老师的同课异构,我觉得两位老师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但从上课的过程看,各自的核心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和板块清晰,并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由浅入深地认识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
两位老师能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整合。吃的苦、住宿的苦、奔波的苦,从字词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多角度感知李时珍的苦。既让学生了解了人物品质,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在这里,程老师主要是通过抓关键词、理清逻辑顺序等方式,训练学生学会讲故事。曹老师则是通过抓关键词、句朗读品味,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人物的行为和精神境界。
二、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
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又从侧面表现了生活的艰苦,烘托了人物的品质。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关注到文本的语言特色,并把这一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程老师在教学中把学习环境描写作为本课的核心目标,将这样的语文知识开发成语言技能训练点,对学生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课上,两位老师都能结合教学内容,善于创设情境,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但方式各不相同。程老师让学生把文中学到的环境描写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切实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曹老师则是在学生了解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时的苦,随文顺势展开想象说话,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当他住在破败的古寺,忍受饥寒时,他想:______。”“当他啃着硬邦邦的干粮难以下咽是,他想:______。”……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这样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发展。
总之,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李时珍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学到了语文知识点,甚至对中国的医药知识都有了一些的认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李时珍夜宿古寺”,读了课题,你有收获吗?知道了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呀?
关于李时珍,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介绍介绍吗?
(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简介相关内容:《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学宝典,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前,医生诊断病情、救治病人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用错药、诊错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深受其害。特别是对一些药物的正确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造福老百姓,不畏艰辛,登高山,探陷谷,遍寻百草,甚至亲自试验。)
3、课文写的就是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的事情。读了课题,你还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理解课题)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老师要来看看,谁预习的'收获最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随机正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想一想,李时珍的哪些行动让你感动?指名简要说说。
三、理解词语:
1、你在读书时遇到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2、重点理解:出示词语:
A-察访行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长年累月
请你读一读(学生个别读)
预习时,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说说你理解的方法。
从这几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李时珍的辛苦)
B-破败断垣残壁
这两个词语在课文哪一小节?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朗读第四小节,谈体会)反复读,抓住相关词句体会条件差和不怕苦。
C-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鸡肠草鹅肠草
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草药有什么作用?找到相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交流出示:呃逆 涎滑 无涎 读一读词语,并结合句子理解。
生活中,我们常要接触一些重要,你能说出几味来吗?(学生自由交流)
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课后我们还可以去了解!李时珍为了弄清这些草药的功效,编写《本草纲目》,27年间,日日夜夜奔波着!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认真观察课后生字表,看看哪些字比较难记?该怎么样来记住这些生字?
2、教师重点强调,学生动笔描红。
五、课外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搜集几种中草药的名称与用途
关于《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脉络
3、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由生字宿导入,揭题
板书宿,师: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
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板书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
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
1、认读生字词: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俩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2、将词语顺序打乱,重新排列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
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四句话)
(四)李时珍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出示第一句(课文第一段)
1、饥餐渴饮什么意思?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
出示句子庞宪用陶碗.......啃干粮
读句子,你觉得李时珍吃得怎样,喝得怎样?饥餐渴饮(吃不好,喝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思理解的.更准确。)读句子,读出意思。(板书:饥餐渴饮)
2、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晓行夜宿的意思。
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这句话写出了晓行夜宿中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这对师徒身上经常发生。读句子,再读问句。
3、再读第一段话
四、第二句(第4节第一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是怎么样的一座寺庙呢?指名读句子
断垣残壁这个词语的理解难点在哪?
理解垣,理解断垣残壁(通过,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语)
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这座古寺呢?
朗读。
五、在这样一座破庙里李时珍简单地吃过晚饭,又干什么了呢?快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板书:记下寻访所得)
出示第三、四句(11小节和12小节最后一句话)
刀豆子......呃逆
他接着往下写......无涎......
1、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词义呢?
2、汇报结果
(、结合生活实践......)
3、出示句子:
1)忍冬花.......
2)胭脂草......
3)刀豆子......
4)鸡肠草......
学生正确读句子。
介绍:《本草纲目》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李时珍就是这样一边察访药材,一边及时记下所得,终于完成了这一巨著。
六、这节课学到这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七、再读生字词
八、生字描红
九、作业
收集常见中药名称及药效
板书: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破败)
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教学目标:
1、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能够读准字音:“宿、尘、煮、扯、囊、脂、逆等字的字音”。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应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以此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金银花的照片,介绍“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成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你知道写的?出自哪部著作吗?谈谈你的理解?
把大家预习的内容,加上老师准备的资料,合起来是这样的:
总结出示:李时珍(1518-1593)是湖北蕲春人,是我国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参考了800多种著作,三易其稿,历时27年。《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共立药物1892种,各种药方11096篇,插图1160幅。为中华中医中药的繁荣光大,作出了名垂青史的贡献。
3.李时珍的基本情况,我们已经从资料中知道。那么这段资料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什么呢?
师:这篇课文就选取了李时珍编写《本草》27年中的某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来写的。板书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齐读课题。理解“宿”, 宿:住宿,过夜。夜宿古寺。27年的光阴漫长,一天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滴水见大海,从夜宿古寺这件事情上看出李时珍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李时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来读读课文。怎么样,还要准备一下吗?
1.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停顿是否合适。
2.(1)学生开火车分节读课文。有读错读音的立刻停,有错误吗?正音(或者板书正音)读读。
(2)指读刚才指出来的错字。个别有意思的字可以拿出来说说。
(3)难读的段落可以一起读读。
3.出示生字:
(1)读准字音:
宿 材 徒 尘 煮 庙 订 砖 详 扯
(2)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
4.除了能读通课文以外,还有些词语含义深刻,很有意思,很重要,谁来读读。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
灰尘 断垣残壁 破败 端详
呃逆 察访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1)认读生字词
(2)打乱顺序重新排列
长年累月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破败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端详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3)学生读读,排列有什么规律?分行读读。(重新组合过的词语,每一行可以组成一句话。)
(4)找找哪些词语不理解。
a.李时珍有个弟子叫——庞宪,他们就成为“师徒俩”
b.饥餐渴饮: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李时珍师徒俩饿了吃什么,渴了喝什么?(啃干粮 喝山泉水)你从文中哪些段落中看出来的?
出示:庞宪用陶碗……看出什么?(吃不好,睡不好)联系上下文可以使我们对于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c.晓行夜宿:晓:天亮的时候。天亮的时候赶路,夜晚的时候住宿。在文中找相应的句子,体会内容。
出示:这天……晚上到哪里住宿呢?读读,这段话写出了哪一部分的意思。这么晚,他们才找地方投宿,试想,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会干什么?……这就叫“晓行夜宿”。这样的情况时常在这对师徒身上发生。读句子。
d.察”是什么意思?“访”呢? 仔细地搜寻,拜访。
e.断垣残壁,重点是哪个字?垣,墙,矮墙。墙壁破旧,围墙倒塌,一片破败的景象。指名读读有关语句。
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表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读了这段话,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破败的庙)
青苔:阴湿的地方生长的绿色的苔藓植物。
f.呃逆:打嗝。涎:口水。
出示:
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4.再读课文,组织交流,理清脉络:围绕“夜宿古寺”给课文段:
为什么要夜宿古寺?
李时珍在夜宿古寺时干了些什么?
5.这篇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呢?(事情发展顺序)以前表现事情发展顺序的才有两种形式;
(1)屏幕出现:发展顺序的才有两种形式:
a.用表示顺序的关联词语作为标识。如:首先……接着……最后……
b.用具体数字来表示事情的发展变化作为标识。如:上午,下午,九点……十一点……两点
c.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说出理由。
出示:时间顺序: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夜幕渐渐降临了;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谈体会:写文章抓住课题“夜”,写好这些环境描写的句子,不仅对品读人物有用,而且对学生今后如何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穿插环境描写,习作更加优美更好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出示一幅图,加上哪一句衬托?
6.认读生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书写要求。
宿 材 徒 尘 煮 庙 订 砖 详 扯
7.描红
三.布置作业:
继续描红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记叙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高龄寻访药材,与弟子庞宪住破庙、吃干粮、在月光下记录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的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词语、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理解词语,阅读课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李时珍吃苦奉献的精神,理解文中出现的一些中药名称。
二、基本设计理念:
根据县教研室所倡导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利用学生对课文大体的理解以及课文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词语的字面意思之间的差距,提出问题,让学生以此为核心,展开对文章的讨论和交流。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课文内容及难点知识的理解采取学生小组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力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夜宿,就是夜晚住宿。同学们,外出旅游你们一般夜宿何处?旅馆、大酒店、宾馆……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店,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夜里不住客店却住在古寺里,究竟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介绍李时珍。李时珍,中国医药学家。他自幼爱好医学,24岁开始跟父正式行医。李时珍花了整整30年功夫,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经过一遍又一遍修改,反复校订,著成举世闻名的中药巨著《本草纲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检查生词认读情况。师徒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破庙灰尘断垣残壁青苔药材呃逆生嚼涎滑生嚼无涎庞宪安徽轮廓舀水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A一人一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B理解句子中的词语
(1)李时珍领着弟子庞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理解“饥餐渴饮”,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理解“晓行夜宿”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这地方前不见村,后不着店,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2)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表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理解“断垣残壁”。
小组讨论。可以查字典以及其他的资料。
(3)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成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中这几类中药的性质,及难懂的词语。
胭脂草:浆果熟时呈深红紫色或黑色,民间常用之当作胭脂涂女孩子的额角,故而也有名之为胭脂草的。入药能泻水、利尿、消肿,但有毒,应慎用。
刀豆子:豆科植物刀豆的种子。性味甘温,功效:温胃止呃。
鸡肠草:鹅不食草味辛、性温,有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瘀消肿、止咳的功能。
鹅肠草:清血解毒,利尿,下乳汁,本品对阑尾炎有妙效,功用与白花蛇舌草相似。
呃逆:打嗝儿。
三、熟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复述课文。
四、学习生字:
小组同学自学“我会写”。
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复述课文:你们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一说?
说的真好,课文就是讲了李时珍四处察访药材,夜晚住宿在一座破古寺的事情。
从课文的叙述中你体会到他们的行程怎么样?(苦累)相机板书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概括了他们的行程,能找出来吗?(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来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怎样的。(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
就像你们说的,他们饿了吃、渴了喝;白天赶路、夜晚住宿,这又什么苦、累的呢?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小组讨论、研究一下。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生汇报学习情况,体会“苦”。
(1)住(学习课文2—4小节)
生汇报:我们认为他们住得苦。
把你找到的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表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你们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们住的条件。(寺庙荒凉,脏,乱,不安全。)
说的真好,在这断垣残壁的古寺中住宿,确实看出他们非常苦,就让我们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吧!
(2)吃(课文第5小节)
生汇报:我们认为他们吃得苦。
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出示: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教师小结:是啊,喝泉水,啃干粮。你们从这里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苦。
指导朗读:把我们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李时珍住的简陋,吃的简单,非常的苦,你们又怎么体会到他们非常累呢?
(二)学生汇报学习情况,体会“累”。(8—12小节)
(1)工作累:
生汇报:我们认为他们工作很累。
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深夜用砖垒的桌子记录寻访所得,可以看出工作的累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能从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地点体会出他们的累来,
有谁还能从这一部分内容中体会到别的?
(2)工作危险:
生汇报:从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品尝鸡肠草和鹅肠草可以看出工作的危险。
教师小结:看,你们体会的多么深刻啊,又进一步体会到了他工作的危险。(板书险)
资料补充:李时珍尝曼陀罗的故事。李时珍不仅品尝过鸡肠草,鹅肠草,还品尝过更危险的药草。有一次,为了验证曼佗罗的药性,他竟然喝下了浸泡曼佗罗的毒酒,结果由于麻醉性太强,几天昏迷不醒。他曾这样对儿子说:“你爹冒了一回险,就可以免去今后许多人再去冒一回险了。”
李时珍是怎样区分鸡肠草与鹅肠草的?
(学生读12小节,汇报:通过端详、若有所悟等词语体会李时珍的认真)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把李时珍认真区分药草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他工作的认真,负责。
你会不会品尝你不认识的东西?(不会,怕有生命危险)
小结:通过大家的讨论学习,我们充分体会到了李时珍工作的苦、累、险。那大家一定对“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词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三)升华感悟:
引导:我们已经体会到李时珍在工作中很苦、很累,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但李时珍在与徒弟交流的时候脸上却带着笑,从“笑”字中你体会李时珍心里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危险他们早已置之度外,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四)写作方法渗透:
李时珍就是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看,夜已经深了。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当空。课文结尾没有些人,而写寺外风啸鹰叫和皓月当空,小组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
三、课后练习: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写出段落大意。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收获,并且亲自冒险品尝草药,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不顾劳累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通过重点段落,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形象。
3、通过朗读体会李时珍不怕艰苦,认真工作,为民造福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有:第一点,李时珍因察访药材吃不好、喝不好、住不好,从餐饮住三方面让学生感悟李时珍经历的艰辛。第二点,引领学生通过课文的朗读理解感悟李时珍为写《本草》,为与民造福而甘愿吃苦的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第三点,文中提到了许多中药名称,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中药。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多媒体辅助法。《李时珍夜宿古寺》贯穿一个“苦”字,体现“不怕吃苦”四个字,我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从住破寺,啃干粮,尝草药,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学时相机穿插一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全文。
学法:贯穿使用自读自悟法,想象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伊始,我开门见山,直接揭题,学生齐读课题,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节
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导入课文的学习“这篇课文是李时珍师徒夜宿古寺时的一个动人的故事。首先让我们先来读好课文的第一小节,哪一位同学愿意来给大家读?”指名一名生读,相机出示第一小节,且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都追问一句“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并引导学生将这种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在潜移默化的启发引导下体会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过程的苦。
待学生们能体会到辛苦后,顺势抛出一个总括性问题“这节写了什么?谁能概括的说?”学生很容易抓住文章中“察访药材“这四个字来概括,我就相机指导写法:课文的第一节就只有一句话,他以非常简洁的语言就写出了李时珍师徒去察访药材的经过,这在写法上叫概括。
2、紧承上面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他们察访药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个故事,从课题看故事发生跟“夜”有关,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迅速地去浏览,找一找与“夜”有关的词句,看谁找的又快又好。”有关夜的句子在文中很明显,学生在自读时能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1)第2小节“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
(2)第5小节“夜幕渐渐降临了”
(3)8小节“皎洁的月光”
(4)13小节“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借助课件学生能很清晰的认识到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3、本文内容较长,有关环境的描写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带过,所以我依据文本做了这样的渲染:此时,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李时珍师徒因一心赶路察访药材而错过了客店,前不见村后不着店,他不免有些焦急起来。忽然,庞宪看到前方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了一座古寺的轮廓,让我们跟随李时珍师徒一起走近这座古寺。这样自然而然引入到第四节的学习。
4、第四节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开展,在自读基础上完成填空题,根据填空内容感悟古寺的破旧、人迹罕至,并结合朗读进一步体会古寺的破败,李时珍师徒住宿条件的差。在感悟住的苦后点红最后李时珍说的那句话,感悟不论条件再怎么艰苦,李时珍都不怕。
5、对于5—7节吃的苦的品析,我主要从听到的、看到的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看到李时珍师徒生起火、煮沸水、喝水、啃干粮等画面感受饥餐渴饮,条件艰苦、吃的很苦,并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感悟李时珍师徒长年累月的在外面奔波,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觉得吃点苦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想修订好《本草纲目》使万民得福。在学生们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时穿插有感情的朗读,使情感得到升华。
6、此时,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这时候李时珍师徒又在做什么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将学生的视线引入8—12节中。通过做记录,尝草药这两方面进行品析。从12节中的扯下,端详,嚼嚼,若有所悟感悟李时珍的认真、仔细、严谨、勇于尝试、甘于奉献。并结合小资料的补充强化感受,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感受。从做记录的内容感悟记录的全面认真,观察的仔细。最后总结李时珍记录得这样仔细,一切都源于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7、学习13节我主要是通过语言的渲染,让学生体会这一节,作者一个字也没写李时珍还在记录,写的是风啸鹰叫,皓月当空,虽然没有一个字写人,但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我们可以想象下李时珍还在不知疲倦的做记录,这在写法上叫环境衬托。最后齐声再来回味这意味悠长的最后一小节。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本课的教学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李时珍为编写《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能力目标: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我认为教学中应突出4个重点:第一点,李时珍因察访药材吃不好、喝不好、住不好,从餐饮住三方面让学生感悟李时珍经历的艰辛。第二点,引领学生通过课文的朗读理解感悟李时珍为写《本草》,为与民造福而甘愿吃苦的品质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第三点,文中提到了许多中药名称,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中药。第四点,复述课文。
(四)教学难点:
理解“饥餐渴饮、断垣残壁、生嚼涎滑”等词语。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因为本课中有许多难理解的词语,教学中我将通过点拨、讲解等方法,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针对课文第七小节(李时珍住古寺不觉得苦)和第十二小节(李时珍亲自品尝草药)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李时珍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体会他为编写《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通过学生课后了解一些中药名称和药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我将由生字“宿”导入,先板书“宿”,问学生:认识这个字吗?你能组哪些词?哪个词是“夜宿”这个词中“宿”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两个考虑,首先“宿”本身是生字,这样导入可加深学生对这个字的印象,其次,是要告诉学生组词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方法。接着我会继续说晚上住宿就是“夜宿”,昨天你们夜宿在哪?外出旅游一般夜宿何处?古时候把旅馆叫做客栈,有位古人出门在外不夜宿客栈,却夜宿古寺,这位古人就是—李时珍,引出课题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介绍李时珍。接下来在范读、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读准课文中难读、难理解的词语,学习生字词。因为这篇课文较长,读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词语不容易读好,不容易理解,如饥餐渴饮、断垣残壁、生嚼涎滑等,我准备先列出这些生字词,让学生读正确,再将这些词语重新排序,使每行的词语之间保持意思上的联系:
第一行:师徒俩、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第二行:破庙、灰尘、断垣残壁、青苔;
第三行:药材、呃逆、生嚼涎滑、生嚼无涎。
让学生寻找排列规律的同时又一次让学生读了词语,同时这三行词语也是课文的三条学习线索。这样的设计起到了多种作用。
下面的教学就以这些词语为线索,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学生共同学习寻找理解词语的方法,解决本课的学习难点。学生先找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边读句子边理解词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课文内容,“断垣残壁”借助字典理解“垣”,通过理解关键字帮助理解词,“生嚼涎滑、生嚼无涎”则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通过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同时在理解词语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学习了方法,而且将课文的朗读也贯穿其中,将初读与精读相结合,以达到正确、流利读通课文的目的。
接下来再结合课文中第7、12小节,展开讨论,这样的生活李时珍不觉得苦吗?李时珍亲自品尝草药会有什么后果?他为什么这样做?在学生讨论的同时补充一些资料与故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李时珍的为人,引导学生们重点感悟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为民造福、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精神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然后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再完成书后的练习3、4两项练习。
本课的板书我结合理解词语的这一内容,以“饥餐渴饮、断垣残壁、记下寻访所得”为内容,这也可以成为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线索。
四、结语思考:
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使一个环节的设计达到多种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还想在课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探索、积累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我想这样坚持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的语文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