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名言(共含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鼠ball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刘禹锡名言名句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9、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1、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2、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13、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15、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16、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17、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18、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19、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怕端普唇怼
20、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21、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22、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23、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24、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26、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27、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28、雷雨江山起卧龙。
29、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30、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3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32、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33、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34、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35、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36、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37、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3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9、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40、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1、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3、嘈然H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44、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千去。
45、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4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8、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嗤可以时久而息。
4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0、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51、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5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4、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
55、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56、花红昌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7、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58、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
59、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60、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61、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62、空气恶浊的酒馆是罪恶的渊薮,能把贤人变成笨蛋!
63、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64、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65、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66、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6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8、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69、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70、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常情猜。
71、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72、烟开鳌背千寻碧,日落鲸波万顷金。
73、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74、绿玉觜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75、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76、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7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9、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8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1、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82、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83、人诚务胜乎天。
84、求硕画于庶位,虑遗材于放臣。
8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86、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7、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88、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8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90、说之,推诚人自服。
91、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92、吠声者多,辨实者寡。
93、俟自直之箭,则百代无一矢;俟自圆之木,则千岁无一轮。
范仲淹名言名句吴兢名言名句曹操名言名句刘禹锡的名言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9、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1、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2、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13、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15、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16、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17、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18、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19、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20、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21、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22、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23、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24、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26、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27、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28、雷雨江山起卧龙。
29、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30、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3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32、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33、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34、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35、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36、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37、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3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9、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40、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1、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3、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44、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千去。
45、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4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8、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嗤可以时久而息。
4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0、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51、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5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4、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
55、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56、花红昌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7、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58、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
59、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60、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61、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62、空气恶浊的酒馆是罪恶的渊薮,能把贤人变成笨蛋!
63、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64、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65、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66、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6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68、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69、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70、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常情猜。
71、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72、烟开鳌背千寻碧,日落鲸波万顷金。
73、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74、绿玉觜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
75、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76、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
7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9、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8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1、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82、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83、人诚务胜乎天。
84、求硕画于庶位,虑遗材于放臣。
85、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86、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7、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88、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89、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90、说之,推诚人自服。
91、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92、吠声者多,辨实者寡。
93、俟自直之箭,则百代无一矢;俟自圆之木,则千岁无一轮。
诗人刘禹锡名言
1、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刘禹锡
2、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刘禹锡
3、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地限时—— 刘禹锡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
6、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 刘禹锡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刘禹锡
8、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刘禹锡
9、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晋书雷雨江山起卧龙—— 刘禹锡
10、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
11、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刘禹锡
1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13、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
1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15、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刘禹锡
16、天与人交相胜—— 刘禹锡
17、老实人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刘禹锡
18、迎得春花先到一,浅黄轻绿映楼台—— 刘禹锡
19、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刘禹锡
2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
21、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 刘禹锡
22、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
23、人诚务胜乎天—— 刘禹锡
24、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刘禹锡
25、天涯浮云去,争蔽日月光,穷巷秋风起,洗摧兰蕙芳—— 刘禹锡
26、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洛天—— 刘禹锡
27、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刘禹锡
28、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多自强—— 刘禹锡
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30、朱鹊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
刘禹锡读书名言欣赏:陋室铭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古代读书名言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
5.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
6.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8.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0.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1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2.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
14.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2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1.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23.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5.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2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聿》
刘禹锡的读书名言
刘禹锡读书名言欣赏:陋室铭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刘禹锡的名言名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刘禹锡的.名句,关于其名句还有哪些呢?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9、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1、美人首饰傧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2、教化之移人也如置邮焉。
13、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14、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15、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16、巧言易信,孤愤难申。
17、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18、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
19、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20、厚发奸之赏,峻欺下之诛。
21、守法持正,嶷如秋山。
22、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23、千里之缪,不容秋毫。
24、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26、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27、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28、雷雨江山起卧龙。
29、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30、弘爱人屈己之道,酌因时适变之宜。
3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32、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33、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
34、清越而瑕不自掩,洁白而物莫能污。
35、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36、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37、时乎时乎,去不可邀,来不可逃。
3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9、进退维谷,冰炭在怀。
40、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41、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42、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43、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44、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千去。
45、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4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48、浮言可以事久而明,众嗤可以时久而息。
49、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0、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51、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52、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5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4、偏伤朋友尽,移兴子孙间。
55、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56、花红昌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57、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58、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
59、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60、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61、爱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栖。
62、空气恶浊的酒馆是罪恶的渊薮,能把贤人变成笨蛋!
63、东边日出西边南,道是无晴却有晴。
64、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
65、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
目录人物生平刘禹锡诗集著作山水诗收缩展开人物生平刘禹锡是中山靖王后裔。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洛阳,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 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 (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刘禹锡诗集陋室铭 秋风引 堤上行 秋词 秋词二 登长安 望洞庭 步虚词一 抛球乐一 抛球乐二 踏歌词一 踏歌词二 踏歌词三 踏歌词四 忆江南一 步虚词二 忆江南二 潇湘神一 潇湘神二 蜀先主庙 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浪淘沙九首 竹枝词九首 杨柳枝词九首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湖草初生边鹰去,山花半谢杜鹃啼。(《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兄。凌寒却向山阴去,衣绣郎君雪里行。(《赠致仕滕庶子先辈》)
著作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陋室铭》被选中人教版8年级上册26课《陋室铭》,上海九年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12课。 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秋词》、《汉寿城春望》等仿民歌体诗歌。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十分赞赏,并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山水诗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乌衣巷》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刘禹锡诗集20首
1、《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2、《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3、《视刀环歌》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4、《咏史》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5、《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6、《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8、《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9、《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0、《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1、《秋词二首》(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2、《竹枝(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4、《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15、《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16、《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7、《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8、《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
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献天帝。
19、《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唐诗】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人物评价】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 刘禹锡名言名句
★ 浪淘沙刘禹锡
★ 刘禹锡:春词
★ 刘禹锡的故事
★ 刘禹锡简介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