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碗的经典美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予信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头碗的经典美文(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予信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木头碗的经典美文

篇1:木头碗美文

木头碗美文

一位年老体衰的父亲去和他儿子、儿媳妇以及四岁的小孙子一起生活。可他双手打颤,视力模糊,脚步不稳。

全家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可老父亲的手颤抖得厉害,眼睛又看不清楚,吃起饭来很困难。豌豆从调羹里滚落到地上,可当他伸手去抓的时候,又把杯子里的牛奶打翻在桌布上了。儿子和儿媳妇为眼前的脏乱非常地恼火。

儿子说:“我们得为父亲想点办法,我受够了他洒出的牛奶,吃饭时发出的响声,还有把吃的弄得到处都是。”

于是,夫妻俩就在房间的角落里放了一张小桌子。这样,全家人一起进餐的时候,父亲独自一人在角落吃饭。

父亲吃饭的`时候打破过一两个盘子,因此夫妻俩就用一个木头碗给他装食物。他们往老父亲坐的方位瞥去的时候,有时会发现独坐在那里的父亲眼里含着泪花。尽管如此,夫妻俩同父亲交流的唯一话语就是当父亲不小心弄掉叉子或者把食物洒出时的严厉的训斥。

四岁的孙子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一天晚餐前,爸爸注意到儿子正在玩地上的木屑,便亲切地问道:“你在做什么呢?”小男孩也用同样讨人喜欢的语气回答:“哦,我正在为你和妈妈做一个吃饭用的小碗,等我长大了你们就可以用了。”

这个四岁的小孩笑了笑,继续做他的木头碗。孩子的话给了这对父母当头一棒,他们相对无语,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虽然他们什么都没说,但他们知道有些事情必须要着手做了。

那天晚上,丈夫牵着老父亲的手,带着他慢慢地挪到桌子旁。出于某些原因,丈夫和妻子都不再在意掉落的叉子、四溢的牛奶还有弄脏的桌布。

孩子们的洞察力是很强的。如果他们看见我们不厌其烦地为每个家庭成员创建愉快的家庭氛围,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会模仿这种生活态度。明智的父母认识到,每天垒起来的一块块砖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作铺垫。让我们做明智的建设者,并成为孩子社会角色的楷模吧。从今天开始,每一天都要照顾好自己和你所爱的人!

篇2:最后一只碗经典美文

最后一只碗经典美文

在一个民风古朴的山村,有一个补碗匠名叫莫非。

那时人们对吃饭的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大多数人一生只用一只碗,大小形状也基本相同,选定了就不再换了,裂了破了就让莫非来补。

莫非补碗的手艺很高超,补过的碗就像添加了一枚精致的佩饰,显得更加完美。

莫非是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人,特别是补碗,每一次补碗,他都要养足精神并换上新衣,有如请神般将碗请到补碗的密室,细细打量,慎重下手,精补巧镶,一丝不苟。

有时,一条裂纹他要修补几天几夜,让碗主极为过意不去。他补碗收银甚微,而且有定价,绝不多收,日子清苦,但也快乐,碗主取补好的碗时大声叫绝称妙,每到这时,莫非就和大家说说笑笑,十分快乐,莫非觉得这是他人生最美满的时刻。

那时各地都有补碗匠,莫非名气大了,不断有外地的补碗匠来拜访,带上自己最得意的活儿,切磋之中有交流也有争议,他们都说自己补的碗是最完美的,也就从这时起,莫非变了,他不再接待任何补碗匠,和村人之间也不再谈笑风生,闭门不出苦苦补碗,有活儿时他更加精心,没活儿时他就补他自己的那只根本不用再补的碗。

有一位老者猜到莫非有心事,提醒他:“你补碗几十年,从没失过一次手,补过的地方从没补过第二次,这没人能做到,算得上完美了。物极生反,你已走过头了!”

莫非苦笑,也说了实话:“我要补出一只十全十美的碗,美到极限,成为天下最后一只碗,再也不生争议,再也没有其他碗可以超越!”老者听后长叹一声。

莫非继续修补“最后一只碗”,要使尽所能,用最好的材料和绝技,让这只碗成为艺术绝品且永不破裂,永远无需修补也没人可以修补。

不久,老者带着一位商人前来拜访莫非,商人看了莫非尚在修补过程中的那“最后一只碗”,大笑说:“你的完美就从这只碗结束了!”

莫非脸色大变,商人说:“人世在变,碗也在变,根本不存在什么最后一只碗,更不能靠修补来产生什么十全十美的碗,你已超出了修补的极限,这只碗不日必破!”

莫非不以为然,继续闭门补碗。这只碗已缀满了绝妙的“佩饰”,有如一顶绝世无二的皇冠,就在做最后打磨时,碗竟然突然破裂成一堆碎片,再也无法修补!

就在这时,无比沮丧的`莫非突然听到一种很奇妙的乐声,悦耳动听,他正在纳闷,老者进来了,他怀抱一大摞碗,笑嘻嘻地放下,又一个一个地摆开,摆了一炕。

莫非大惊,几十个碗,几十种样式,几十种材料,金银铜铁瓷木玉石,大小高低琳琅满目,他一个也没见过,实在不知道这山村之外的碗竟繁衍进化到如此程度,上面的镂花缀景比他的修补更加奇妙!

那老者就像顽童一般,拿来一双筷子在碗上敲打起来,碗声叮当,抑扬顿挫。老者的表情和“碗乐”终于把莫非逗笑了,两人一起来敲,一直敲到执手大笑,老者这才发问—

“莫非,碗有何用?”

“吃饭。”

“吃饭何用?”

“活命。”

“活命何用?”

“这……”

“你不知活命何用,就是你大错之根了!活命不是为了补碗,不是为了虚荣和功名,更不是把一只碗补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活命是为了快乐,是做每一件事情时有一个快乐的过程,是快乐成全快乐,快乐相伴快乐,快乐只有这携手共存的过程,没有什么最后!”

莫非开始悔悟,老者带他去各家走了一遭,他又是一惊:原来,在他闭门补碗时,碗商的碗已经走进各家各户,不仅用来吃饭,还成了器具和饰品,甚至成了乐器,最让莫非吃惊的是:各家不断拿些传统破碗让他修补,竟不是为了使用,只是为了让他不断地补碗,从中得到快乐!

莫非由此彻悟了:人生追求快乐的过程即是完美,当完美成为一个人无休止的奢望时,人生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篇3:打碎了碗美文

打碎了碗美文

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儿子呢,还是像平时一样边吃饭边看电视,都说他好几回了,可是积习难改,一到吃饭时,他还是禁不住往电视面前凑。看就看呗,现在的孩子,一上了学,哪有空闲看电视,只能争分夺秒在吃饭时看上那么一会儿,大人还钻头觅缝地玩手机呢。

只听见“当啷”一声,那是饭碗摔到地上的声音。妈妈扭头往客厅里一看,碗渣子碎了一地,地板上一片狼藉,正要发怒,借机教训儿子一番,毛手毛脚的;儿子呢,见碗摔倒了地上,也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脸上现出一丝恐惧;爸爸呢,一看这势头不对,过年过节的,谁也不希望出现不愉快的局面来,赶紧拿来扫帚撮箕,边扫边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本来打碎了碗,那情景就很难堪,如果妈妈再说上几句教训的`话,这年可就过得不愉快了。本来碗打碎了是件坏事,经爸爸和么一说,坏事成了好事,一句“岁岁平安”反倒成了新年里祝福家人的话,一场尴尬就此化解。

有些时候,说话,可要分场合,不能想到哪里张嘴就说,能说也并不代表会说。会说的人,说出来的话,能达到化解尴尬、让人会心一笑的的效果。

篇4:碗兄碗弟美文

碗兄碗弟美文

同样上好的泥土制作了两个不同的碗,一个碗是经过精心加工,又有上好的师傅给绘画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另一个碗由于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就只能做普通的碗来使用了。所以这两个碗从此有了不同的命运。

碗兄因着出身的高贵结果被个富有的商人买去成了一件精美的装饰品,,他被放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每天都有专人来打扫清洗,每当来客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还不忘夸他几句,因为主人也比较喜欢他,所以他也成了主人的心爱之物。

碗弟,被流落在普通人家,成了一个普通的吃饭用的碗,和其他吃饭的碗没有什么区别,甚至都不曾有人知道他曾经也是用上好的泥土制作的'。几年过去了,这家主人的碗也都淘汰了,换上了新样式的碗,碗弟也被迫同其他碗一块放在了角落里等候主人的处理。

一天有个瘸腿的乞丐来到了这家里乞讨,主人好心给这人一些吃的,这个乞丐口渴,主人随手拿起碗弟给这个乞丐盛了一碗水,让他喝。临走时,主人就让这个乞丐把碗拿走了,由于乞丐实在是太穷了,除了一身破衣服以外就只有这个碗了,他拿着这个碗,挨家挨户的去乞讨,这个碗也就成了他最重要的东西。

一次,乞丐走到了富商的门口去乞讨,富商的妻子好心让乞丐进家里去,给他拿几件旧衣服穿。乞丐拿着碗弟蹒跚的走到了富商的家里,碗弟一眼就看到了在屋里显眼的地方摆放着自己的兄弟,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高贵,忽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自惭形秽,所以自始至终他再也没敢看第二眼,在主人的掩护下落荒而逃。

这天晚上忽然下起了漂泊大雨,乞丐住的破房子里也漏雨了,而且房子也有要塌的危险,乞丐拿起碗弟放在怀里就出去了,这一刻碗弟觉得自己在主人眼里也是最主要的,他终于明白,即使再渺小卑微,只要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本分,你也可以成为最耀眼的,因为你活出了另一种精彩!

篇5: 木头和瓦片的励志美文

木头和瓦片的励志美文

这是一间老房子,怎么说呢,房顶是瓦片,有人叫它瓦房,顶着瓦片的是木头,人们就叫它木头房子,可是多数人说顺嘴了,就干脆把这间房子叫做瓦房,每当这时,木头就非常的不高兴,撇着嘴说:“数数看看,是木头多,还是瓦片多,我的名字叫瓦房。”说这话时,重音就落在“瓦房”二字上,瓦片呢,倒并不在意,瓦房也好,木头房子也罢,不就是个名字嘛,叫啥也都一样,可木头呢,在乎着呢,心里就一直在抱怨瓦片,说瓦片抢了它的风头,它倒要看看,究竟是谁先耐不住风吹日晒雨淋。它是这样想的,瓦片在房顶上,自己在下面,肯定是瓦片先坏。

瓦片笑笑,不置可否。

时光荏苒,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房屋的主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瓦片旧了,瓦沟上都长草了,木头呢,也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皱纹斑斑,它们都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样儿。

一天,木头感觉到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在蠕动着,那架势,是要在它的身体里钻孔呢,它才想到自己确实已经有个年头了,而它顶上的瓦片呢,除了旧了点,啥事也没有,还挺精神的呢!

木头想起当年的誓言,不禁低下了头,羞愧不已,在时间这个魔法师面前,谁都不容易,谁也不会是最后的赢家。

这样想来,木头也就释然了,它要做的就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给予瓦片以有力的支持,让这间房子能尽可能地存在下去。

篇6:一堆搬来搬去的木头美文

一堆搬来搬去的木头美文

这是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徘徊。

他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人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去,我老了,扛不动了。”

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力地把木头扛过去并码放得整整齐齐。

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舒畅地在厨房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然后又踏上旅程。

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位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运。

曾经不理解“嗟来之食”中那个齐人的.所为,读了德国老人的故事,我才顿然感受到人的尊严在其中的呐喊。

篇7:小学生看图美文:运木头

运木头

在一片茂盛的森林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边还有很多嫩绿的小草。(用“小河”和“草地”这两个景物描绘“森林”的景象。)

一个春天的中午,森林里要造一座大桥。于是,小猴.小猪.小熊就一起到山上搬木头。(概括图片的主要内容)小熊力气大,它就把木头扛着走,可是木头也不轻啊,小熊累得都快喘不过气了。小猪把木头抬着,可是树枝把小猪的手刺出血了。小猴看到旁边有一条河,于是它灵机一动,把木头扔到河里,跳了上去,坐着木头就到了山下。小猪、小熊看到他把木头扔到河里,很轻松的就把木头运到了山下。于是,它们都跟着小猴用这个方法,把许许多多的木头运到了山下,还一点力气都没花。(围绕图中的小猴、小熊、小猪编了一个运木头的有趣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从故事中悟出道理)

作者:朱宏淼

公众号:遵义阳光喔

篇8: 做人也要像碗美文

1

从小到大,母亲不知给我盛过多少次饭,母亲的爱与温暖总是通过碗悄悄传递给我。

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给我盛好饭,因我贪玩顾不上吃,饭凉了又热,母亲总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端到我面前。一年冬天,我生病住院,匆匆赶来的母亲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小碗还冒着热气的饺子……如今,母亲已经去世整整十年了,但母亲手上的温度,也许还在这只碗上留存着。

儿时用过的那只碗,你现在在哪儿呢?为什么我没能保存下这一只小小的碗呢?

要是那只碗还在,对我来说,恐怕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碗了,因为这碗里盛满了热腾腾的母爱。

2

有碗不一定有家,有家一定有碗。一只碗盛的是孤单,大碗小碗才盛出一个家。家里可以没这没那,但最不能缺的是碗。

碗里,盛过亲情,盛过爱心、孝心,盛过一家人欢笑,也盛过亲人泪水。碗,曾盛过多少生活的滋味,只有碗记得最清。

上中学时我不当心打碎了一只碗,碎片早已不知扔哪儿去了。一只碗打碎,可以再换一只好碗;一只碗用旧,可以再换一只新碗。一只碗可以陪一个人到老,可一个人难陪一只碗到老。碗无法选择它的主人,主人却可以任意挑选碗。当你用上新碗时,可能早已忘了旧碗的哭泣。一天,当我轻轻抚摸着老家那只上了年纪的老碗时,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肌肤。

小小的碗极不起眼,可一日三餐谁也离不开它。百姓吃饭要用碗,皇帝吃饭也得用碗。再富也离不开碗,再穷也得有只碗,就是去要饭,手里也得拿着碗。

人这一辈子究竟要端多少次碗、要用多少只碗,谁也难说清。可有一条谁都清楚:当你端起碗时,你就端起了幸福;当你端不起碗甚至也无人为你端碗时,幸福就会摔在地上……

3

碗有金碗、银碗、玉碗、玛瑙碗、铜碗、木碗、粗瓷碗、细瓷碗、大海碗、搪瓷碗、塑料碗、琉璃碗、不锈钢碗等等。新石器时代就有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的碗无多大区别,不断变化着的只是质料与工艺。

用金碗、玉碗盛出的饭不一定就香甜可口,用乡间粗碗盛出的饭不一定就不是美味佳肴。

4

碗为什么总是圆的,很少见方的碗?

因为圆代表着团圆、圆满,人们总是期盼着每天盛出的是一碗碗团圆的日子,是一碗碗圆满的生活。

因为圆寓意着不停地旋转,就像快乐与月亮、幸福与地球、碗里飘着的香与一天天升起的太阳,能永无止尽地转下去……

5

抚摸着一片北宋瓷碗的碎片,我依稀能想象出那一只完整的碗是什么样子。

这只碗的主人是谁,怎么会埋在这里,当时的人是怎样用这只碗吃饭的?这碗里,曾盛过怎样的饭菜,曾盛过怎样的日子,曾盛过碗的主人怎样的甘苦,恐怕也只有这只碗知道了。

许多碗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人在另一个世界也离不开碗?人死了,碗也死了?碗已经一千年没见过太阳了,它还能睁开眼睛么?那天,当我在一个宋墓考古现场看到它时,忽然发现它也在默默地望着我。不知这碗在地下是睡着了还是醒着,是一直静静等待着千年后的这次重生吗?碗里当年曾飘荡着的缕缕香气如今都跑哪儿了,我们还能闻到那个远去了的宋朝的味道吗?

碗张着大大的、圆圆的嘴,你能告诉我这一切吗?碗似乎要说些什么,可始终没有说出来。

拿起这只碗轻轻敲一敲,我仿佛敲疼了遥远的历史。把碗贴在耳旁,能听到岁月的诉说吗?

6

常常见碗柜里一只碗摞着一只碗。其实,那是一只碗驮着一只碗,一只碗抱着一只碗、一只碗背着一只碗,一只碗相拥着一只碗……碗与碗也有爱。

逢年过节,八大碗、十六大碗、二十四碗,餐桌上总是摆满了盘盘碗碗。过年,也是碗的节日: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碗连着碗,碗碰着碗,碗吻着人,人举着碗,人与碗、碗与碗似在亲密交谈。人醉了,碗也醉了……

7

在看一个收藏节目时,荧屏上出现一只精美的辽代瓷碗。遗憾的是,碗边上有一个残缺,可能是碗的主人不小心磕碰了一下。马未都说,这就好比一个人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就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就永远存在这里,清晰地记录在这里,让人永远记住,以至过了一千年,我们还能看到当时他所犯下的那个错误。

一个小小的错误竟成为碗身上永远的伤口,让碗一直疼了一千年,这错误的代价也太大了。错误能改,可伤口能愈合、千年之痛能弥补么?

8

将大小不同的碗倒上不等量的水,可奏出美妙动听之曲,这碗叫水碗,3000多年前最早的击缶就是用12只碗状物敲击的。《史记》记载战国时那场惊心动魄的渑池会,蔺相如就是逼秦王击缶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碗虽小,却敲响了厚重的历史,只是岁月听到了、我们听不到了。

当人们还不知晓饭菜是什么滋味时,碗已经先知道了。碗,咀嚼过每一个朝代,品尝过每一段沧桑,盛过唐宋的月光、明清的雨雪,品尽了碗的主人的悲欢离合,尝遍了历史的酸甜苦辣:有的碗里满满的'肉已经臭了,有的空碗旁躺着饿死骨……

几千年来,世上烧制出的碗数不清,使用过碗的人更是数不清。每一只碗里都盛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滋味。不过,碗总是沉默不语,碗总是默记在心里。一只只碗仿佛一个个无形的汉字,默默在天地间写着一页页无字的《史记》。

我眼前有一只汉代的碗,过去它曾盛汤盛饭盛酒,如今盛满了沧桑。当你端起它时,仿佛端起了一段很沉很沉的历史。

其实,历史,也是端着碗长大;中国,也是端着碗长大。

9

人要吃饭,就得有碗。吃什么饭,用什么碗;吃多大饭,用多大碗;有多大碗,吃多大饭。碗空才能装满,碗满则会溢出。

工作是暂时的饭碗,才能与智慧才是永远的饭碗。不学无术是泥饭碗,只能混碗饭,真才实学才是金饭碗。而不少人光看到了碗里的饭,却常常看不到碗。

锅里的饭再香也得有碗盛出来,盛到自己碗里才是自己的。生活似一口无形的巨锅,有人盛出快乐,有人盛出平淡或苦涩,关键在手中有什么样的“碗”。

爱也是一只碗,盛满了温暖;恨也是一只碗,盛满了冷酷;知足也是一只碗,盛满了幸福;贪欲也是一只碗,盛满了痛苦……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只碗。

男人是女人的碗,女人也是男人的碗;父母是儿女的碗,儿女也是父母的碗。碗与碗常常紧相连:我的碗里有肉,你的碗里才有肉;一只碗里有饭,全家碗里才有饭。家是最小的碗,国是最大的碗,大碗满只只小碗才会满,只只小碗空大碗也会空。一个民族是强是弱,关键看国家的碗;一个国家是兴是衰,关键看老百姓的碗。一碗水端平,社会就安定;人人有碗饭,天下才太平,反之则大乱。

碗不大,却盛着天。

10

碗里盛过无数山珍海味、美食佳肴,可它自己一点儿也不贪占;碗里的东西或咸或淡或辣或苦或凉或烫,它都能容纳并甘于忍受;盛饭即为饭碗,盛茶即为茶碗,盛酒即为酒碗,碗既把自己融入万物,又不失去自己;用时高高端起,不用则扔在角落,它从不计较;碗里也曾有过一些残羹剩饭馊菜,但水一冲洗马上又洁净如初;碗原是松软的土,经烈火锻造出一身硬骨,瓷白瓷白的碗壁上,一尘也不染……

篇9: 碗碗花的记忆情感美文

碗碗花的记忆情感美文

牵牛花,又称喇叭花,勤娘子。但在乡下,小时候母亲总会跟我们讲,那叫“打碗碗”。贴切而生动的俗称,所以一直记得。

童年幼小的回忆,对于人事,或许印象较少,但于一些花花草草来说,至今却记忆犹新。就比如,这小小洁白的喇叭花。

小喇叭每年春夏生长,夏秋开花。夏至过后,老屋的房前屋后,篱笆院墙之外,便可看见她们悄悄摇曳的身影。长长的藤蔓,叶片翠绿饱满,喇叭花的生长是最不怕阻挠的,反而,头上越有障碍,她们就越长的茂盛。于是,这样的季节,随便走在乡间的每一条路上,都能与她们美好邂逅。热情的喇叭花,柔柔的缠绕在乡间田埂上,上学必经的'小路旁,在灌木丛里,在刺草之上,风儿一吹,她们便欣然起舞,欢快美好。

小时候,母亲总不让我们去摘她,因为在自家院外的一排老茶树上,就开满很多,这群来自盛夏的小精灵,如同舞蹈团开演前吹响的好角,每一天清晨,她们就早早的等候我们起床。母亲不让摘,说摘了要打碗碗。小时候吃饭,不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在那样一个贫苦年代,其实是整个农村社会艰苦的转型期,日子说苦不苦,说富裕不富裕,就是紧巴巴的那种。所以,幼小的我们每顿吃饭,父亲总格外监视,生怕我和弟弟掉饭,甚至最不敢接受的就是打碗碗。童年的幼小无知,哪里懂得父母亲的艰辛,总是不理不采,童心未泯,说来也让大人们规劝不住。所以,每次调皮的去摘喇叭花,母亲就要适机提醒,摘嘛,摘嘛,摘了明天吃饭打碗碗,你爸爸不捶扁你!呵呵,这教育有时也管用,于是,心中突然就怀有几分胆怯之意。

我这也是后来,才明白,其实母亲拿牵牛花说事,完全不因迷信或恐吓,而是侧面的教导我们,要节约粮食,爱惜家用物品,以及这美丽的一草一木。但说起来,谁又没有偷偷摘过呢?趁母亲不在,我和弟弟又还是会去茶树旁打量一番,然后迅疾的摘下几多,然后赶紧拿着碗碗,藏在背后跑到屋檐后面去玩。

然而,时不时的,吃饭时还是三心二意的打烂碗,每到那个时候,父亲就会立刻板下脸,倒也不骂,就那样气冲冲的盯着你,而母亲,就开始赶紧打圆场,看吧,看吧,昨天才说,今天又犯。哎,想来母亲也没辙了,拿碗碗花也吓不住我们,而我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其实,是真的又不听话了呢,因为屋角的篱笆旁,还有几多被折下凋零的喇叭花朵,她们静静的,躲在那里为我们死守着秘密。

小时候爱花,就忍不住要去攀折,以为美好漂亮的东西,只有拿在手里才最美,最幸运,最高兴。后来渐渐长大成人,于今再看到这些儿时记忆中的花朵,就不愿去折了,因为突然明白,爱不是占有,喜欢她,就要为她守护好这短暂而美好的生命,让她尽情绽放,看着她自由的享受着人间的阳光雨露就好!

爱是一种温情守护,不是自私的拥揽在怀。如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她的生命,会如何演绎,你可以去欣赏,可以观望,可以走近,可以与她亲切私语,攀谈,但决不能对她轻易冒犯!

我喜欢喇叭花,打碗碗,童年的所有诗情画意,稚气懵懂,如今,就是一幅长长的漫画,写不完,说不完,看不完,回忆不完。时光流淌,如此之快,今晨跑步,归来途中,邂逅那满山的碗碗花,突然万千感慨。而今,母亲也老了,我已多少年前就不再打碗碗,儿子翔翔也正在他的童年慢慢成长,碗碗花还在,打碗碗的故事却没有了。

买碗美文

别抱着一根木头不放美文摘抄

《顶碗少年》 的美文欣赏

木头历险记作文

运木头小学生作文

父亲的木头作文

打碗“**”作文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

锯木头记小学生作文

运木头300字的作文

木头碗的经典美文(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木头碗的经典美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