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碗花糕》评课意见(共含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uhgoo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碗花糕》评课意见
一、广州五中高二语文备课组观研讨课《碗花糕》有感
这节研讨课最大的特色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们广
州五中高二语文备课组老师感受颇深。
1.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
以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
2.在 “重点研讨”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多个问题的探讨,深刻解读了文本。课堂趣味浓,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教学媒体多,课件、图片、音乐竟相登场,尽显其能。
3.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对作家作品
饱含的情感进行了深究。
总体而言,这节课体现了散文教学的特点,教学预定目标完成得比较圆满。
二、76中高二备组评课意见
杨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感觉一直缺失的东西,这就是学生情感的高度融入,所以说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下面就我们的感受提一点浅陋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原谅。
1.教师擅于创设氛围,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情感的体会是文章学习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里,通过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和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充满了各种情感的文章,给学生创设了情感的氛围,即使是在物理班,整节课都能感觉到情感在流淌。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朗读很有感情。无论是本课的句子还是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文言文,学生都读得声情并茂。每次的朗读,能感觉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都在加深。
3.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能够体会到的,但教师有时没有让学生去讲,而是自己告诉他们答案。这可能是教师认为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吧。其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思考,恐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呢。
三、95中评课意见
虽然杨老师自言“资历太浅”,但从本节课的教与学看来,杨老师确实谦虚了。
1.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熟悉教材内容不止,对相关的课外链接也品味得深,这具体反映在导入环节的“朗诵”活动上。
2.《碗花糕》的学习指导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脉络分明,线索一贯到底,学时毋须太多;对“情”和文本语言的品味才是深入探究的重头戏所在。而学生也没有辜负老师给予的启发和指导,回答到位。可见平时就是训练有素,教学相长,
3.课堂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如背景音乐、幻灯片等等,明快而形象;加上教师清晰亮丽的音色,都足以让听课人自觉投入到文本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去,理智和情感都被感动了。
4.把语用题的考点考查渗透到教材的学习中去,可谓以小见大,潜移默化。长期坚持训练、点拨下去,学生的文学素养将提高得更接近本质和速度。
碗花糕阅读答案
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搂着我,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为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嫂子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赚钱②筹划()③挣了()④发酵()
2.通过阅读全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回忆嫂子的文章,为什么在文章的第2、3自然段要写大哥回家干活和父亲讲故事的事?请结合上下文内容谈一谈。(4分)
3.作者一直到十几岁都还见过嫂子,可他却说 “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是嫂子的相貌普通到让他记不清吗?(4分)
4.大哥因病去世后,父母曾劝嫂子改嫁,为此还特意跑了一趟嫂子的娘家,和她的母亲一起做嫂子的工作,作者的父母为什么这么做?由此可见父母是怎样的人?(3分)
5.嫂子虽然是从娘家嫁过来的,但和公婆的关系却处的非常好,和公婆的关系好到就像女儿和亲生父母一样,从文中的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4分)
6.嫂子去世后“我”“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嫂子对我像母亲般的关爱,这从文章中的很多情节里可以看出来,试举一例谈一谈。(4分)
7.文章写了嫂子在“我”家这些年及离开“我”家后的种种事情,做碗花糕也只是其中的一件事,试体会作者为什么不以“嫂子”为题,而要拟题为“碗花糕”?(4分)
【答案】
1.①zuàn②chóu③zhèng④jiào
2.写大哥和父亲是为了突出过年的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嫂子这个人物,因为大哥做完了家务就是陪祖母和父母玩,父亲也只是讲个故事活跃气氛,而包饺子的任务就有嫂子一个人完成,这更说明了嫂子的勤劳能干。
3.不是的。因为嫂子给他印象最深的是那张笑脸,所以嫂子长得美丑已经不是印象最什么的,嫂子开朗的性格给他的影响特别大。
4.嫂子的勤劳能干聪明贤惠,使父母特别的喜欢她。父母不希望儿媳妇在他们身边守一辈子,就这样耽误了青春。可见作者的父母也是特别善良的人。
5.嫂子在哥哥去世后始终不肯离开公婆,希望照顾他们一辈子;嫂子在被迫改嫁后,每次回娘家一定托人把父母和我家过去,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
6.过年时嫂子特意为我包有铜钱的饺子,并且特意挑到“我”的碗里,因为嫂子希望我一年平安幸福。“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
7.因为碗花糕几乎是嫂子的专利,除了她没人会做,而且这碗花糕几乎就是给我一个人做的,每次做好大家一人尝一小块,剩下就都是“我”的,为了做碗花糕嫂子从家拿来祖传的碗,嫂子临走给我留了一碗碗花糕,这些都表现嫂子对我的爱,让我难忘,所以,以此为题。
1.下面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本文作为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表情是那样的凝重,情感是那样的真诚,把读者带进了只属于自己的“零公里处”。
B.散文和故乡、童年之所以联系得那么紧,皆缘于在那里耸立着一块“零公里”的界碑!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都无须编造,无须雕塑,便可高山流水般地自然流露,跃然纸上,融合成一种美。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
C.一个完完全全的平平常常的人,他正在讲述一件完完全全、平平常常的事,抒发着一个平常的人对一件平常的事的一种平常的情感。这是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情感,是几多人几番努力都没能写出来的那种并不陌生的情感。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
D.《碗花糕》就是在真与善汇集的“屯子”里、在“嫂子”身上达到了美的`极至,才得以征服众多读者的。当然,这里融合着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真善的秉性、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美的功力、业已形成的独特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过程中严肃认真的态度等等。
E.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家并根植于一个传统。所谓的家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而故事发生地正是作者灵魂的故土,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它与《碗花糕》有什么关系?(4分)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为什么在文中第6段后才体现出来的?它串联了文中那些故事?请分条列举出来。(5分)
4、文章最后“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5分)
5、选准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的赏析性文字(6分)
⑴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⑵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先给水缸满满地挑上几担水,然后再抡起斧头,劈上一小垛柴。到了除夕之夜,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然后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⑶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可到了父亲嘴里,说起来有味,听起来有趣了。原来,他自幼曾跟说书的练过这一招儿。他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自己却顾自站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是个“自由民”,屋里屋外乱跑,但多数情况下听从嫂嫂调遣。此刻,她正忙着擀面皮、包饺子,两手沾满了面粉,便让我把摆放饺子的盖帘拿过来。一会儿又喊:“小弟,递给我一碗水!”我也乐得跑前跑后,两手不闲。
⑷到了亥时正点,也就是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煮了一会,估摸着已经熟了,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着。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⑸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常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其时,母亲已经四十三四岁了,乐得清静,便听凭我整天泡在嫂嫂的屋里胡闹。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地疼我抱我。
⑹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她有个舅爷,在京城某王府的膳房里混过两年,别的没学会,但做一种蒸糕却是出色。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吃起来又甜又香。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⑺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小时候,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⑻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记得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没熬几天便咽了气。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⑼一天晚上,坐在灯下,父亲问她下步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真话,没有掺半句假。可是……”
嫂嫂不让爹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情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⑽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做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反复亲我,问:“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父亲、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这场没有结果的谈话,暂时就这样收场了。
⑾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到底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
⑿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家门的。
⒀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⒁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寡妇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送走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这样,一直到我长到十三四岁。
⒂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因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早些年一次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患急病去世了。我感到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伟大女性……
⒃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⒄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1、AD(B,“这种自然纯朴的美才是真美,别的美都是虚美。”说得有些绝对化。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不能风格不同,不能千篇 一律,薄此厚彼;C,“本文的作者做到了从容、自然与含蓄委婉的完美结合。”这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嫂嫂的敬爱之情,“含蓄委婉”表述失当;E,“作者精神世界里维系着的是他那永远不变的“故土”;“传统”则是农业状态下的风土人情的凝结,读罢令人顿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感”这种说法有些绝对化。作者怀念“故土”并非排斥现实,乡土文学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是对过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并非与现实对照,反衬现实的不好。
【解析】这是对文章中重要风格、情节、细节、人物性格赏析能力的考查题。应该整体阅读一一对应,看题干赏析的是否得当。有没有夸大其词、绝对化、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情感表达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选项。
2、作者将吃年夜饺子里“铜钱”的细节描写穿插在文中,很有趣味性,具有深化主旨、升华中心、丰满人物(嫂子)善良、朴实性格的作用;它与题目《碗花糕》有着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主旨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关系的作用。
【解析】这是对文章细节描写及作用的考查题。这个细节是具有传统风俗和地方特色的细节,作者穿插其中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嫂嫂细腻的善良、纯朴的性格服务的,丰满嫂嫂的形象。
3、“碗花糕”作为本文的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7次),出了题目外,都是在第6段后出现的。因为从6段到文章的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在文中起到主导地位,因此,表现比较明显。
串联了文中故事有:(1)用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做碗花糕我吃了。(2)嫂嫂的故事常常使我破哭微笑。(3)哥哥去世,嫂嫂被迫改嫁,并时常回来看我。(4)嫂嫂去世,浅花瓷碗摔碎,我心伤悲。
【解析】这是对文章线索的考查题。通过掌握线索,将文本中的几个情节或故事串起来。答题时要加以提炼故事或情节的信息,加以概括归纳。
4.含义:表达了作者对嫂嫂深切的怀念之情(2分);表达作者深深的伤感之情和无法报答对嫂嫂厚爱的遗憾之情。(4分,各2分)
【解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题。这个句子的出现是在文章末尾,它的含义不同于一般段中句子的含义,它跟文章主旨(结尾句就是主旨句)的表达有重要关系。也跟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注意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考查题的解答范围、方式的探究。
5、赏析:下列角度均可:
(1)从散文线索安排紧奏的角度。
(2)从前后两个故事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人物形象的角度。
(3)从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角度。
(4从细腻纯朴的感情表达,表现作者情感淋漓尽致的角度。
【解析】这是对文章艺术特点赏析能力的考查题。选择一个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内部结构回答。即“三个一”。
《顶碗少年》的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顶碗少年》,受益匪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现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因此,陈老师的教学首先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主线很清晰、明朗。陈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让一位学生讲述林肯的生平,以此来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要讲的道理也和课前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然后从生字词的认读、理解中导出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文章的主线“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老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为什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2、抓好字眼,重感悟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抓住了文中的重要字眼“少年”“碗”“观众”,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少年不放弃希望,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朗读指导,加以点拨。实实在在让学生在“读中思、思中悟”,最后出示一到扩展填空,进一步让学生在填空时理解少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总之,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小建议:1、可否以小组为单位,把表格印发下来,让学生边讨论表填写重点的词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写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文章的重点字眼的理解更加到位。而且我个人认为对这几次表演的描写的分析要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少年的成功离不开两点因素:自身的努力和功底;老者适时地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的理解有所突破;2、进一步指导朗读,学生读书的拖腔比较严重;3、能否变说体会为写体会呢?4、缺少了一点板书。)
顶碗少年语文评课稿
聆听了郑老师执教的《顶碗少年》,受益匪浅。这堂语文阅读课田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现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因此,田老师的教学首先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老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为什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2、抓好字眼,重感悟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抓住了文中的重要字眼“少年”“碗”“观众”,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少年不放弃希望,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朗读指导,加以点拨。实实在在让学生在“读中思、思中悟”,最后出示一到扩展填空,进一步让学生在填空时理解少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总之,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郑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课文《顶碗少年》评课稿
听了余应潮老师的一节公开课《顶碗少年》,从余老师的课中让我们对如何开展低年段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层的了解,真的是受益匪浅。
对余老师的课绝对不是刻意的褒奖,而是从实际出发,余老师课堂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摒弃了传统的教师灌输方式,整一节课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给学生以智慧,给听课教师以启迪。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具体说明: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见得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课文整体阅读,就是抓住文章中的一个至几个重要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也能带动学生的阅读活动,并深入到文章的每一处。在余老师导入新课后,他提出了要做到“一课三练”。即请你勾画(勾画出本文的关键字词,并将连成句子);请你评说(自选角度,用成语说出本课的故事,讲出原因);请你评析(开头?结尾?文章的结构?正面的.描写?侧面的烘托?…… )
小学对教师语言方面的要求是使用儿童化语言,易于让学生接受,余老师作为一个年长的男老师,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能够做到语言富有亲和力,,是难能可贵的。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总是用眼睛看着学生,仿佛对学生的答案充满希望,更赋予了学生信心,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老师选择的不是放弃他,而是鼓励他,当学生读自己写的话时,老师能够和学生站在一起,双手拍拍学生,因为有老师在身旁,所以学生不会产生紧张的心理······虽然这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也正是这和蔼的语言和亲切的举止使得孩子们能够以更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整节课设计的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了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整节课下来,教者不须看书,更不须看教案,轻松自然地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法、教法兼而备之。余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成语形容顶碗少年。学生在勾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教师的话里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方法的指导,并敢于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说话中认知,在说话中体验,在说话中成长。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本节课在操作上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教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大部分时间用在提问学生,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在放手时间的同时又对时间的把握松紧有度,教师起到了很好的辅导作用。从教学上来看,教师注重“过程与方法”,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其中,师生互动,寓教于乐,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体现。
本节课中,余老师没有一句批评学生的话,没有一个轻视的眼神,有的只是老师那一句句“你真棒”的鼓励,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都不忘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快乐的,在老师的眼中是出色的,赏识教育下没有受伤的孩子,余老师对赏识教育有很深的领悟,并很好地将它运用到课堂中来,值得赞许。
余老师的这节课是很成功的,使到场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余老师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才练就的教学功力,但愿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向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地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 听课评课
★ 评课主持词
★ 评课发言稿
★ 评课发言稿
★ 评课评语
★ 课文评课稿
★ 《实数》评课稿
★ 数学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