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的美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anizer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月怀远的美文(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aniz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望月怀远的美文

篇1:望月怀远的美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

月缺了又圆,

心晴了又雨,

他乡望月,

月是故乡明。

远了,近了,近了,远了,

走了,来了,来了,走了,

……

月圆是歌,月缺是诗。

推开心窗远远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今夜月上枝头,

谁来我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篇2:望月怀远的美文

月的歌,如袅袅的清音,弹奏着性命的过往。月的歌,如潺潺的清泉,流淌着动人的情愫。静听月儿弹奏的心音,如诗的情怀溢满心海。

月华如水,星辉似梦。站在流动的风景里望月,我却成了这月夜的一道风景。那些丝丝缕缕的`往事,早已成为性命的过往。一阵清凉的风吹过,散落一地的柔情,我知道,握不住的是只是以前的岁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当秋思随月的清辉洒满人间,月儿在不一样人的眼里便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境味。“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那一声卷帘望月空长叹,凝聚着怎样的哀愁与感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把一片如水的深情托与千里明月,又何惧月下独酌的孤单?陶醉在美丽的月夜,感受一份浓郁至深的情谊,怎能不感怀,不沉醉?

我钟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更钟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场景。仰望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友人。此刻的你,是否也在同一片星空下望月怀远?我已不记得咱们是怎样相遇、相知的,只记得咱们邂逅了在一个美丽的月夜。从此,那一轮皎洁的月,就成了相望相守的心窗。

月的思绪停留在美丽的瞬间,月的渴盼幻化成一场潇潇洒洒的流星雨。静静的望着月,想着心事,不知美丽会驻留多久?不知情谊会驻留多久?其实,在人生最美的时候相遇并珍惜了,就是最美的收获。

月色朦胧,不知在这样的夜里,什么样的狂风暴雨能够改变对月的守望?清晰的看着来时的路,即使记忆充满离别的苦涩,泪光中也闪动着甜蜜的期盼。即使季节的变换与苍老,聆听中也能回到与心相约时光。在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之后,我的心依然如月般明朗。

守着夜,望着月,我为世间所有的真情喝彩,我为性命中所有的牵挂感动。心灵的邀约从来不需刻意的守候,却能相伴走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轮回。开心的牵挂,真实的拥有,愉悦的生活就是愉悦。

如水的夜色,醉人的花香,把夜渲染得如梦一般美丽。心灵深处,有一朵花在月下绽放,有一首诗在月下凝聚,有一份情在月下回荡。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沉浸在纯净无我的境界中,体会一种意想不到的空灵与感悟。原来性命是如此美丽,牵挂是如此动人。

当长长的牵挂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当悠悠的心曲把思念遥寄,当串串的的思念谱成美丽的诗行,我依然行走在月夜中,为一份牵挂美丽着,感动着……

篇3:望月怀远的美文

淺淺的夜空,淡淡的煙霧繚繞在街道的兩旁,闲暇的漫步在坚硬的水泥路上,踩着有些生硬,于是收起踱步的心思,正规正剧的踏步走了。举眼看到头顶的星云,片片的飘动,那种暗色的红,如同波尔多红酒一般的深宝石红色,轻轻地映在了唯美的黑色的天幕。

月光洒满了阳台的角落,冷冷地、银白色的月光泛起了点点的涟漪,丁点儿的光纤被西山的老屋遮住了。独步走在庭院前那条斑驳的老路上,地上的落叶渐渐地凡尘,微风的吹拂,凉意逐渐、箫声渐起,云层浮动。月影陆离,寒风飘絮,我紧了紧衣服,继续前行在古老的城墙路上。。。

远处的烟火时隐时现,一道微弱的灯光升上天空,划过天寥,成就了千古的光辉。,即将告别了么??默默地问自我,是吧,也许吧。心里的答案是那么的牵强,眼前朦胧的灯光闪烁了扑朔迷离的色彩,这也许就是那耶和华给我的最好的提示吧。

树影挡住了那继续拉长蔓延的影子,停下脚步,聆听轻灵的钢琴音。

静静地拿起黑色幽惑的MOTOROLA,将耳机塞进耳朵、听着悠远的声音,突然意识到20即将离开,有些若即若离了。

依稀记得,去年的烟花,在天空绽放。:

依稀记得,以前的春晚以前的欢笑。

依稀记得,开学的那份愉悦,那份欣慰。

依稀记得,分科的那一时刻的彷徨。

依稀记得,离别的苦涩,不舍。六班,永远的在一齐。

依稀记得,进入新班级的恐慌,那么的陌生。

依稀记得,以前的失败,在遗失的角落,哭泣。

依稀记得,暑假的忙碌和充实。

依稀记得,第一次聚会的欢乐、无所顾忌的。

依稀记得,在街头的寻寻觅觅,淅淅沥沥。

依稀记得,金牛广场的相聚。

依稀记得,热乎乎的蛋挞送入嘴中的甜美。

指尖敲击着沉重的叹息,倒计时的夜晚,撕扯着以前的温柔,也柔搓着我满腹的心事。有幽怨,也有感怀,也有亲切感悟,有千百种托不起的心绪。只有一种清晰的感觉盘绕不散,杂着痛楚。

“铛铛铛铛铛铛。。。"新年的钟声欣欣地传来,似乎一切的一切渐渐地随着风尘远去了。。。眼睛有些迷离了,拭去眼角的沙粒,转身,走向那盏模糊的灯照亮的小屋。

展望未来,阳光、美美的照射。唯美、

展望未来,高楼,林立在绿色的森林。

展望未来,写字楼耸立在黄昏中,消逝。

展望未来,玻璃的多角度折射着晨光。

展望未来,红木门散发着墨香。

展望未来,落地窗的晨景逐渐的清晰。

展望未来,黑色的车身闪耀着光芒。

展望未来,碧水潺潺,岩石环绕。

岁月的年轮,总是在不经意间慢慢增高;情感的画廊,总是在风雨中悄悄流失。似水流年,青春岁月。

,从东方的地平线缓缓地升起,时光不断地逝去,然而,咱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性命的完美时光,奋斗,为人生、

,是由一个个渐渐远去变得模糊了的或愉悦或痛苦的日子连接。

人生,就是那么由一年又一年的经历,一个又一个偶然,一段又一段的过程组成。

篇4:《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关于《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整理了关于《望月怀远》教案,或许会对同学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九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整体感知诗歌。

2、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本诗中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

3、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赏析

(一)、赏析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供此一轮明月。 首联收摄诗题,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

1、这两句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是千古佳句。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共同生命的缠绵,富有生机。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明确:“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3、“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4“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

5、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明确:1、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2、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羽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二)赏析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遥夜:远隔天涯的夜晚(长夜) 竟夕:通宵(整个晚上)

篇5:《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教案分享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提供了《望月怀远》教案,欢迎挺同学们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1. 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重点教学诗歌的境界

板 书 设 计

作者: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

诗意: 首联.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 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 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教学过程设计使用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意境赏析

首联: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颈联: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 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一无所有,只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

教学反思:

这是为学校骨干教师示范课所做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授课前,我就鼓励自己要在两方面做到示范性:一、课件设计的简洁性、严谨性。二、课题容量的适度性和集中性。实施后,我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来自各个渠道的、鱼龙混杂的课件,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拿来”后,还得渗入“原创”的精神,要像斟酌论文一样去设计我们的课件。要记得给每张幻灯片加个小标题或加个序号,这样让自己授课方便,也方便听课者、看课者记录。

我也一直试图只给每一节课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情。而且我也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适度性和集中性会使课堂的生成更顺畅更坚实。

自己为本节课预设的两个目标顺利达成了。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授课前,我忍痛把“十、晒晒作品(教师)”这个环节放到最后而没放到首位,是担心自己会在“自我陶醉”中“迷失”,在“喧宾夺主”中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来看课的教师,都对这个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带着意犹未尽的品咂离开课堂的??这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引人入胜的“自诩”开篇好呢,还是意犹未尽的品咂结束好呢?

篇6:《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创作背景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內。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篇7:《望月怀远》翻译

《望月怀远》翻译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张九龄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张九龄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张九龄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古诗

《望月怀远》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望月怀远》的教案设计

思念的诗句——《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阅读附答案

高中语文:张九龄《望月怀远》教案

张九龄《望月怀远》古诗及赏析

《望月怀远》《月夜》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望月有感

望月怀远的美文(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望月怀远的美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