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饭碗里的大学课程美文(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胶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饭碗里的大学课程美文
张晓玫出名了,以一种她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
无关科研成果,无关教学成绩,也无关与政府或企业合作的学术项目――让这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出名的是:吃午餐。
20××年,她开始一对一和学生“约饭”。“我请的其实是精神食粮。”张晓玫说。如今,她差不多已请了数百顿饭。
现在,“晓玫午餐”已经成了一项制度。新学年,张晓玫会安排助教把她带的一年级研究生排好序,一个个约,必须一对一。张晓玫自掏腰包请客,地点一般在教师食堂,经费控制在每餐100元左右。
虽然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但在赴这桌“精神食粮”宴前,学生多少还是有些忐忑。
在4月的那次午餐中,研一的王昊刚打完菜坐回饭桌前,张晓玫马上进入正题:“你对研究生生活的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让王昊有些措手不及。
“啊――我还没想好。”
“那你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张晓玫继续追问。“核心竞争力”是“精神午餐”的“招牌菜”之一,她经常让学生想这个问题。
“研究生的规划,无外乎几种选择……你不要浪费科研方面的潜力,不要变成单纯的金融民工。”即使隔着一副黑框眼镜,王昊也能感到张晓玫目光中的锐利锋芒。她说话也是同一种风格:意思明确,声音洪亮,语速很快。
和张晓玫吃饭的好处是,一定不会冷场。“全程基本是她在讲。”王昊回忆。
“但有一就有二”,“强制性”的约饭开了个头,以后再找老师深聊学术和个人选择问题,就不会那么拘束了。
其实张晓玫刚开始尝试这种交流方式时,学生对“精神午餐”并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因为长期缺乏和师长深入交流的经验而紧张――在张晓玫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聊天的时候,曾有女生被吓哭;更多的学生是太忙了,比带着30个研究生、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张晓玫还忙,考证、实习、恋爱,哪一样都不省心,没空赴宴。
而这些大忙人,在张晓玫看来都忙得不得其所。20从日本留完学回母校任教后,她见到不少学生每天事情没少做,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互动,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写论文的时候自己找不到主题,会追着她问到底该写什么。大多数学生一切围着找工作转,职业目标又十分单一,都想进四大行、最好的投行,人云亦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在她眼里,缺乏独立思考导致的浮躁、迷茫和不清醒是学生的普遍状态。
张晓玫迫不及待地想和学生聊天,至少要先见到他们,但这并不容易,因为研究生不怎么在校园出没,“三年一晃就过去了”。
那就吃饭吧,“反正你们都是要吃饭的吧,我们谁也不耽误谁”。张晓玫想出了约饭这招。20××年,张晓玫把约学生吃午餐搞成了一项制度,提前排表,告知学生吃饭日期,保证和每个学生至少能吃上一次。
其实吃饭只是一种手段,张晓玫真正想做的,是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的思考、思辨能力。
她给大三学生教授一门必修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算旁听生,这门专业课一学期选课人数有400多人。
“必须提前去抢位子。”金融学院的学生说。但张晓玫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和蔼可亲,不是仁慈。地道的成都人张晓玫,给学生们端上了原汁原味的川味“精神食粮”,够辣、够呛――她的课以“虐”出名。
课程的重要环节是“自由讨论”,采取文献精读加“打擂台”的模式。“自由”和“讨论”都是很好的词,真正做起来却让学生苦不堪言。
张晓玫会在一星期前布置两篇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总篇幅在30页左右,然后由小组共同依文献形成自己的报告。讨论当天,报告小组上台发言,台下的其他同学可以反驳,而且反驳有加分,发言小组守卫不住观点就可能失分。在成绩得失的刺激下,张晓玫的课上从来都是唇枪舌剑。
“身心俱疲!”在课后给张晓玫的小纸条中,有学生这样表达上完课的感受。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大学可不是来混的。”张晓玫很满意自己把学生“虐”到了。
而被“虐”过后,有些学生在期末论文后面附上给张晓玫的信,他们告诉她,自己真的学到了东西,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听到一些“大道理”,比如每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节课,张晓玫会送给学生一句话:“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段梁启超在1前写下的文字,看起来和“商业银行”毫无关系,但张晓玫觉得很有关系――学金融的人必须有社会担当和自我警惕:“我的学生以后不能学到监狱里去!”
她的一些告诫,也许对官员和金融业人士更适用,而不是20几岁的学生,但她还是说了:“要服务实体经济,不要做泡沫,不要自己跟自己玩,特别是经济下行的`时期……为什么小微企业借贷这么难?”
相应的,谈到未来的选择,她会劝学生:“不要都想着去四大行、去投行,自己一定要清醒。未来社会是双赢社会,只有给社会添砖加瓦,才能成就自己。”
这让已经习惯埋首各类知识点和考试的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犀利”“干练”“有思想”“有责任感”,这些是学生对她的印象。
上过她的课的学生大多对她又恨又爱,一方面累,一方面觉得有收获。一次去食堂的路上,有个男生专门跑过马路,从刚买的一袋橘子里挑了一个给她。在那几分钟前,另外两个女生在电梯口碰见张晓玫,笑着向她问好。
但当规则和公平被蔑视的时候,她会露出真正的强硬,一点也不讲情面。
如果她发现谁考试作弊或长期旷课,一定给不及格。有家长纠缠过,长途电话从上海打到成都,翻来覆去地说:“我们都读过大学的啦,大学怎样我们不知道吗?哪有不及格的啦。”还说中秋节要来成都“看她”。
张晓玫觉得这件事“特别搞笑”:“当然不可能改成绩,对别的学生太不公平了!”
她记得两年前面试一个研究生,专业问题没说几句,那个学生就开始哭诉自己悲惨的身世:父亲遭遇矿难早逝,母亲弱视,他考研已经考了两年,如果再不成功,没脸见母亲。
但张晓玫一点都不同情这个示弱者,“搞得像选秀节目一样”。她感到整个面试流程被冒犯了,“不成功就可以讲故事吗?这对别的学生公平吗?”
她也不认可“成功”这个目标本身。曾有个学生要加她为QQ好友,学生的QQ签名让她心里一惊:“成功对我来讲如同空气一样重要,但我现在头被摁在水里,不能呼吸。”
在张晓玫看来,精英主义的教育方式告诫每个人都要成功,这正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择手段也要成功,而一旦失败,又不知该如何自处。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当科学家、工程师?
30多年前,当还在上幼儿园的张晓玫碰到“你将来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时,她也会回答“想当科学家”。
但现在,她更喜欢另一种可能性:有个女孩说想开花店,喜欢她的男孩说那我就做花店的送货员。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起来很平凡,却发自真心的愿望。
“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这是除了“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外,张晓玫给学生的另一道“招牌菜”。平凡是接受自己可以“不成功”,不平庸,是不放弃思考。
在一次次“晓玫午餐”中,张晓玫也发现,学生们的确比较羡慕“有捷径可走的人”。这种捷径可能是“爹”、是颜值、是超越规则的潜规则,而捷径的另一端就是人云亦云的“成功”。“王思聪”、“马云”,在半真半假的玩笑话中,著名的“投胎能手”、成功人士是学生们的羡慕对象。
刚回国时,她一度发现有学生比她还“苍老”,一位主动找她吃饭的本科生,抢着埋单,还对坚决不同意的张晓玫说:“您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应该是学生请老师啊。”
她看不惯有些车辆在学校门口看见红灯不停,就当面去和司机对峙,学生劝她还是不要“太直”为好。
但她渐渐也能理解学生了:“社会是浮躁的,教育是受害者。”曾有学生告诉她,去某大行面试,直接被要求脱了鞋量身高,长相和身高是选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非能力。
十几年前,当张晓玫自己还是一个财大金融系的本科生时,她的学习状态,更像进阶版的高中。她顺利进入了日本经济学排名第一的一桥大学。在这所大学,她学会了质疑和辩论。
当年读本科的时候,她认为老师、书本说的都是对的。她现在会在课上对学生说:“老师的观点,你们都可以怀疑。”
从一个心思简单的乖学生,到被问题“困扰”的“胡思乱想”的学生,张晓玫觉得后者是可取的。转变的过程中,迷茫和焦虑不可避免,但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和世界中自己的位置。张晓玫想告诉学生这一点。
她的种种努力――午餐、讨论课、鼓励怀疑以及早早地给学生说一些似乎超越其年龄和地位的“大道理”,这到底有多少作用,张晓玫自己也拿不准。多年来,她坚持一个教育理念:“我不可能改变整个世界,但我能尽可能改变我教的学生。”
前,她20多岁,也是个前途未卜、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博士学位的学生(张晓玫后来获得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是一桥大学建校123年来颁发的第52个)。她跟着导师满欧洲做项目,有一次在意大利,访谈对象临时有事而爽约。突然空下来,她就买了张票,从西西里登船,去往地中海的一座小岛。这是一片游客稀少的古迹,历经千年的断壁残垣默然矗立。
目睹这种景象,一种人看到繁华终究归于虚无,另一种人看到人类的努力终究还是能留下些什么。张晓玫说自己是后一种。
“想做的事情,能做一点是一点。”那天,在那座不知名字的岛上,张晓玫突然有了这种感慨。
吃饭舔碗边 ———— 穷相毕露;吝啬鬼
吃了三碗红豆饭 ———— 满肚子相思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 贪婪
打碎的盘子,敲烂的碗 ———— 对不起
大口碗配个小盖子 ———— 合不拢;合不到
地主老爷的碗 ———— 难端
钉锅碗打坏金刚钻 ———— 蚀本生意
丢金碗捡木勺 ———— 得不偿失
东家(受人雇用或聘请的人称他的主人)的饭碗 ———— 难端
东家的饭碗 ———— 难端
端别人的碗 ———— 服别人管
端金碗讨饭 ———— 装穷
端着金碗讨饭 ———— 装穷叫苦(比喻本来很富裕,故意装穷。)
叫花子打了碗 ———— 倾家荡产
金碗盛稀饭 ———— 装贱
锔(ju 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碗的戴眼镜 ———— 专找茬(碴)儿
开水碗上的葱花 ———— 华(花)而(儿)不实
康熙替父还债 ———— 碗(晚)了
木匠师傅夺斧子 ———— 砸人饭碗
一碗白开水 ———— 淡而无味
砸子锅碗搬了灶 ———— 散伙(火)
种下碗豆收荞麦 ———— 长出棱角来了
坐在井里的蛤蟆 ———— 硬说天只有一个碗大
猪蹄子做碗 ———— 得力的骨头
属犁碗子的 ———— 老往一面翻土;老向着一面;一面翻土
拙婆娘上锅 ———— 不是打锅就是打碗
拙婆娘刷锅 ———— 不是打锅就是打碗
桌子底下放碗水 ———— 坦平
桌子上放碗水 ———— 坦平
八个钱买碗馄饨 ———— 没有面
半路上拾碗片 ———— 凑词儿;凑瓷儿
抱上银碗讨饭吃 ———— 不用求人
补过的瓷碗 ———— 总有痕迹
补碗的摆手 ———— 没词儿;没瓷儿
裁缝端碗油 ———— 不是喷的
苍蝇落在饭碗里 ———— 黑白分明;恶心
茶亭碗 ———— 过人个嘴
茶碗打酒 ———— 不在壶;不在乎
茶碗里洗节 ———— 掉不开手节
长元合的蜡 ———— 干碗的
秤砣掉在厨柜里 ———— 砸人饭碗
秤砣掉在橱柜里 ———— 砸人饭碗
吃紧弄破碗 ———— 欲速则不达
吃了碗里望了锅里 ———— 贪婪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 ———— 贪得无厌
吃着碗里望着锅里 ———— 贪得无厌
脑袋掉了不过碗口大的疤 ———— 视死如归
捧着金碗当乞丐 ———— 何必求人;高兴得发傻
捧着金碗讨饭 ———— 何必求人
捧着金碗要饭吃 ———— 装穷叫苦
牛皮饭碗 ———— 打不破
敲着饭碗讨吃的 ———— 穷得丁当响
敲着空碗唱大戏 ———— 穷开心
抢吃弄破碗 ———— 欲速则不达
缺口碗盛米汤 ———— 放任自流
缺口碗盛稀饭 ———— 自流
四川的盖碗茶 ———— 泡起
唐僧跑进和尚店 ———— 同吃一碗斋饭
铁饭碗 ———— 打不破
碗边上的苍蝇 ———— 混饭吃
碗碴子(小碎块)剃头 ———— 难受
碗橱里打老鼠 ———— 难下手;碍手碍脚
碗底朝天 ———— 空空如也
碗底的豆子 ———— 历历(粒粒)在目
小瓷碗里数汤圆 ———— 明摆着
小姑打碗怨媳妇 ———— 错怪
小碗吃饭 ———— 靠天(添)
小碗盖大碗 ———— 管不着
一副碗筷两人用 ———— 不分彼此
一粒米熬三碗汤 ———— 淡而无味
我的姥爷是一个很爱逗我笑的人,他的眼睛也很大,个子也挺高的,每天我的一日三餐都是姥爷给我做的,姥爷都快成我的小厨师了。
有一天早上,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老爷就起来了,在做早饭呢!香喷喷的味道吸引着我,我便苏醒了,我一看,哇!原来是小米粥,还有炒西葫芦,吃起来清淡、爽口。
等快到中午的时候,姥爷又开始忙碌了,又要准备炒菜,又要焖米饭,饭菜都好了之后就开始上桌了,哇,西红柿炒鸡蛋呦,这是我的最爱,嫩黄的鸡蛋,配上鲜红的西红柿,让人看了就垂涎欲滴;红烧鸡翅是姥爷的'得意之作,焦黄、松酥的鸡翅,咬上一口,香甜可口;姥爷还特意荤素搭配,还给我清炒了西兰花,绿绿的,吃起来非常爽口。享受着满桌的饭菜,我的心里暖暖的。
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我看见姥爷出去了,我急忙地去问姥爷,“姥爷,你干什么去呀!”老爷说:“我去买一点菜!”买菜回来就开始忙碌开了,厨房里又响起了锅碗瓢盆的声音,真像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一会功夫,一盘凉拌土豆丝,一盘凉拌黄瓜,一盘素炒红萝卜就端上了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真是其乐融融。
姥爷已经陪伴我六年了,姥爷的爱就浓缩在饭碗里!
在家中,我有一个专用的碗。小时候,我认为这仅是为了讲究卫生,但慢慢地,我竟然发现这个专用碗里藏着另一个“秘密”。
一天,婆婆为我做了碗银耳。“吃你这一碗!”婆婆对我说。不管怎样,每次用我的碗吃,难道里面真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吗?我心里纳闷道。趁婆婆在厨房里忙活的那工夫,我用小勺翻一翻,再看看婆婆那碗。呀!还真有一个“秘密”:我的那碗除了银耳还有许多红枣,而婆婆那碗则是“空空如也”,只有这银耳漂浮在上。啊!原来每次我碗里的“内容”,都会比别人丰富呀!
于是,我耍了一个“掉包”,悄悄地将婆婆那碗快速吃掉,然后将自己碗里的银耳倒入了婆婆那碗里。天真的我认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能让婆婆吃有红枣的那碗,可还是没有逃过婆婆的“火眼金睛”。当婆婆发现桌上洒落的银耳汤时,把自己碗里的红枣给了我。我问婆婆为什么要在我的碗里放那么多红枣?她只是说因为我学习辛苦,在长身体时要多吃些。
从那以后,只要我留心观察,就能在我的碗里发现“秘密”。在吃面条时,我的碗里会多打一个鸡蛋;在吃炒饭时,我碗里的肉总是很多;在饭硬的时候,我的碗里不会有硬锅巴……总之,不管吃什么,我的碗里总会有婆婆对我浓浓的爱。
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是爱的两种表达方式。今天我要写的不是慈祥的母爱,也不是严厉的父爱,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爱。
那天晚上,爸爸端上热气腾腾的菜,乐呵呵地说:“今天的菜特别好吃,一定得把饭吃了。”不知道是菜太好吃了还是其他原因,这饭就是干吃不下。我害怕爸爸妈妈因我剩饭而训斥我,所以用筷子使劲往下压,可是不见起色。平时一压就扁的米饭今天怎么干压不扁?我内心充满疑问地向爸爸妈妈问道:“今天谁盛的饭啊?”爸爸停顿了一会才说:“我盛的。”我看了看爸爸妈妈的表情,发现爸爸神态有点异常,好象心里有鬼。我福尔摩斯一样问着罪犯似的爸爸:“是不是做了什么手脚?”“你可别瞎说了。”妈妈不相信。“啊,知道了!”我想,并不是只有我才能想到压饭,所以接着问:“盛饭之后是不是往下压了?”“嘿嘿……”爸爸终于憋不住笑出了声。于是,家里又增添了许多欢乐。
这件事小得不能再小,但其中却隐藏着无尽的爱。我知道,爸爸压我的饭并不是坏我,是怕我吃不饱,想让我多吃一点。啊!我发现了,这是一种爱,是看不见的爱,是藏在饭碗里的爱。生活中许多小事都隐含着特别大的含义,不细心观察生活的人是永远不会发现的……
每次全家在一起吃饭时,妈妈总是源源不断地往我的饭碗里夹菜,这仿佛已成了定律小时候我就是不理解,为什么她不往自己的碗里夹菜呢?为什么每次总是夹那些我不喜欢吃的菜,比如说蘑菇呀,海鲜呀,木耳呀等等呢?每当我看到这些不想吃的菜时,总是撅着嘴把它夹回妈妈的碗里,而妈妈总是温柔而有耐心地说:“这个必须吃,里面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是既然这么有营养价值,她为什么自己不吃呢?
有一次周末,我们都在奶奶家,妈妈要去一家海鲜餐馆,而我吃了虾、鱼以外,什么都不吃。于是,我对妈妈说:“我不喜欢吃海鲜,我不去!”后来吃完饭后,我就下楼去妈妈吃饭的海鲜餐馆玩。我一到那里,一眼就看到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油闷大虾的妈妈。妈妈的盘子里,已经堆起了一座高十几厘米的“小山”。我愣了一下,吸进一大口气,心想:妈妈这么爱吃海鲜,为什么每次都要把海鲜给我吃呢?
第二天晚上,我和妈妈照例在家吃饭,这天妈妈买了三只大螃蟹,被炉子蒸得红彤彤的,那两只凸出的大眼睛,牢牢地盯着我。
妈妈折下了螃蟹最大的一只腿,小心翼翼地把壳剥下,蘸了一点儿酱,递到我手上,“趁热快吃!”
我接过螃蟹腿,微笑地看着她,为了不让她失望,我鼓起勇气吃了一口。
没想到,看着可怕的大螃蟹,它的肉是又白又嫩又好吃。我终于懂得了妈妈的一片苦心,原来让我吃这吃那,都是希望我营养均衡、身体健康呀!
我吃完后,连忙折下一条腿,把它剥开后,递到了妈妈的手上,“妈妈,你也吃!”妈妈激动地看着我,连忙接过说:“谢谢,谢谢乖女儿!你自己也赶快吃吧!”看着她脸上灿烂的微笑,我也笑了起来。
以后每当她夹菜给我时,我一定会把它吃完,时不时再加上一句:“妈妈,你也吃。”我知道妈妈一定可以感受到我作为女儿的一片心意。
在我们家里我好像是最缺爱的。
每次讲到这件事时,我只想翻白眼,那一次我们一家四口去逛超市。老爸他们在前面疯狂购物,我在后面推着购物车,我推累了,叫老爸推车。老爸刚接过购物车,弟弟又发现了新大陆:“快快快,那边有特价,我们去那里买酸奶!”说完弟弟就往那儿飞奔过去,老爸和老妈也小跑追了上去。形单影只的我还在水果区看水果,没发现到他们已经跑了。等我回过神来,他们早就不见踪影。我把整个大超市给跑了个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在这时广播响了:“请任容小朋友到超市门口,你的爸爸妈妈在那儿等你,请任荣小朋友到超市门口,你的爸爸妈妈在那儿等你……”听到广播声时,我都无语了。
可是留心观察,我好像也是被爸爸妈妈深深爱着的。
每次早晨,我和弟弟都在老爸“爱”的大喊中起床。我每次都比弟弟更早洗漱完,妈妈也每次都会先把我的早饭盛出来放在桌子上凉。这次,我和以往一样早早地坐上饭桌,我看了看早就在桌子上的面,用筷子搅了搅碗里的面,哈哈,果然有鸡蛋。妈妈已经在煮自己和爸爸的面了,结束后妈妈端起来放在桌上,我盯着那两碗面,趁着妈妈不注意,也用筷子搅了搅那两碗面,咋没鸡蛋?“老妈,为什么我的碗里有鸡蛋,你们却没有呀?”我跑过去问老妈。“哎呀,让你吃你就吃,哪来这么多话。你不吃我和你爸爸就吃喽!”老妈回答道。“我吃,我吃。”我笑着回答。每次吃饭我总会有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喝粥时,碗里会多几个红枣,吃鱼时碗里会有剔好刺的鱼肉,吃面时碗里总会有鸡蛋或者瘦肉……
原来我不是缺爱,而是爸爸妈妈把爱藏在饭碗里了。
饭碗里的爱作文600字
父母对我们的爱也许是热情的赞扬,也许是严格的'要求,但爸爸对我的爱却与众不同,他来自饭碗中,他是饭碗中的爱。
我们学校旁到处是吃饭,卖饭的小点,一碗饭并不贵,而且不用怎么等就能买到,非常方便。
有一天,强烈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一边擦脸上的汗珠,一边抬头看向钟表:呀,都十二点多了,还要排练吗?我心想,然后又不由自主的摸摸饥饿的肚子。
终于,回家的时间到了,我有气无力地向爸爸走去。边走边指向一家小店,对爸爸说:“我实在是太饿了,去这吃吧。”爸爸虽然也显得很疲惫,但还是坚定地回答:“不行、不行,外面的东西多不卫生,回家吃饭。”我刚要争辩,但抬头看到了爸爸坚定的眼神,还是闷闷不乐的上了车。
我迫不及待地跑进家门,冲进餐厅,却发现餐桌上空空如也,我立刻瘫在了椅子上,抱怨起来,爸爸听了,认真的对我说:“因为我今天工作忙,所以还没来得及做饭,不过外面的东西是绝对不能吃的,自己做的家常便饭才健康。”
我只好无聊的看着爸爸做饭,爸爸特别认真的开始选菜,要知道,每次爸爸首选我爱吃的菜。洗菜时,爸爸会小心翼翼的,似乎要把每一个缝隙都清洗干净。
削完皮后,只见爸爸一开火,就麻利地放了花生油,把青菜又放了进去,小心地放了调料,好像生怕多放一点。终于,大米也蒸好了,我看着新鲜的青菜和诱人的米饭,心里十分感动:虽说外边的饭方便,很省事,但爸爸还是辛苦的给我做饭。
我的肚子好像一下子被爸爸的爱填饱了,我先拿起饭碗递给了爸爸,我感觉这饭菜里不是食物,而是爸爸对我深深的爱。
★ 大学课程教学反思
★ 碗里的肉散文
★ 大学优秀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