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s123456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共含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s12345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1:《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

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抒的是情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指名学困生翻译,有困难的请同学帮助解答。

4、思考:藤子京被贬为什么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范仲淹为什么乐意为他作记?

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为什么?用书上原文回答。

第二节中有些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起承上启下作用,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小节

2、想象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时情形,并加以描绘。

【教学反思】

1、课堂的导入注意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2、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听录音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3、带点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5、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篇2:《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岳阳楼记>》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知识拓展]

【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城西北高丘的城台之上,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以水路言,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以陆路言,紧靠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亦处中端,极易转入与之相连的其他铁路、公路,通达各省。 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楼台落成,滕子京又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戌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内容博大,气势磅礴,语气铿锵,尤其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哲理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为人们广为传诵。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

现在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岳阳楼高21.35米,三层四角,占地251平方米。楼体为纯木结构,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篇3: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好,先请大家来看我国的几座楼,看看它们叫什么名字?

(按:画面出现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学生:讲出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师:这三座楼就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按:三楼在一画面)

师:我们来看岳阳楼。(按:画面是岳阳楼及简介文字)

师:在宋代有个叫腾子京的官员,被贬到岳阳做太守,于是生计修建了岳阳楼,请他的好朋友范仲淹为此事作记。这就有了文学史上的名篇《岳阳楼记》。

(按:画面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师:我们来看范仲淹的介绍。

(按画面 范仲淹的画像及文字) 最好用卷轴。

二、过渡

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品赏《岳阳楼记》,要求:

听录音时完成下列任务:

1、疏通全文字词;

2、了解文中多种的表达方式;

3、体会警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几项任务听。(按:朗读、画面、音乐)

三、分析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先让我们以为看课文第二节。

2、师:第二节写什么?

生:第二节写洞庭湖远景。(板书)

3、师:(按:洞庭湖远景图,文字:请一位同学用一段话来描述一下,最好用自己的话来讲)

生:描绘洞庭湖远景。(如果没讲完,可再按一次图)连接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朝上日出,傍晚阴暗,气象变化很大。

4、师:刚才同学描述不错。那么,大家能用一两个词来概述洞庭湖吗?

生: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壮美的洞庭湖……

5、师:作者写洞庭湖远景用什么表达方式?

生:描写(板书)

6、师:请大家读这一部分描写。

7、师:洞庭湖地理位置如何?

生:被通巫峡,南极潇湘。

8、师:解释“然则,北,南”(按:画面文字,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生:解释词语。

9、师:洞庭湖的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汇集了许多的……(学生答)

师:请解释。

过渡:

面对这气势大、变化大的洞庭湖景象,作者心境非常宽阔,而迁客骚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10、按:先请同学们欣赏“阴雨天洞庭湖”画面。(画面加音乐)

(按:“阴雨天洞庭湖。”文字:请你描述阴雨天洞庭湖景色并就讲出迁客骚人的心情。用上提供的词语。

形式“只见洞庭湖上……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

生:只见洞庭湖上淫雨霏霏,连月不干,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远啼,面对此景,加上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提供的词语:淫雨霏霏,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虎啸远啼)

(提供的词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11、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很不错。(按:画面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薄暮冥冥 通近去国怀乡 国都

但要注意:

按:薄 薄如钱唇 与“厚”相对 国 伟大祖国 国家

迁客骚人面对阴冷悲凉的景,加上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不由得悲从中来,普通心理是悲。

生:解释词语。

12、师:指板书:可见这段表达方式应是?

生:写景 抒情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板书)

13、师:请全体来读这一段。

14、师:刚才读得不错。

15、师:请根据画面词语来背诵本段。(按:阴雨景,上面已提供的词语)

(实在不会背的可偷偷省一下)

16、过渡:迁客骚人在阴雨天中产生了悲情,那么在晴天的洞庭湖景色前他们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节,听我来读一读。

17、师:(按:在师读的同时配上轻松的音乐。

18、师:大家揣摩一下看,我接下来想请同学们做什么?(提示与第三段相似)

学生讨论:想让我们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

师:讲得非常好,那么请你来描述一下。(大家来点掌声)

19、师:(按:画面:晴天的洞庭湖景色)

(文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并指出迁客骚人的普通心理)

(形式:只见…….他们不由得……)

生:学生描述。(是否要提示词语?)

20、师:刚才回答很不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填一下板书。

按:画面

去国怀乡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生:学生口头填空。(按:听学生的回答逐个按入)

心旷神怡

晴·喜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板书)

(描写抒情)

21、请同学们读第四段,尽量脱离书本。

22、师:据板书:迁客骚人面对不同的景产生不同的情,这照应于文中的哪句话?

生: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23、师:(按:文字揽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一位同学来翻译。

(这句话并入前20的板书)

学生翻译。

24、师: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迁客骚人晴喜,阴则悲,登楼者心情变化的饿依据上一什么?(还是前面的板书保留在屏幕上)

生:因物因己,心境不好,因为被贬,远离家乡。

25、师:请大家再考虑一下,迁客骚人的心情,实质上是同还是异?

生:讨论。同,看似异,实为同。都是因物因己而或喜或悲。

26、师:范仲淹也是被贬之人,他同意这两种人的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

生:不同意这两种。

27、师:既然不同意为何要写出来?

生:铺垫,对比衬托。不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形成对比。(板书)

突出“异”。(板书)

28、师:古仁人的心境由哪句表达出来?

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

29、师:请译此句。

生:译此句。

师:再看一句。(按: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0、师: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前面的二者“以物喜,以己悲”形成对比,作者认为“以己悲以物喜”不可取,要向古仁人那样,那该怎么办?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1、师:(按:居……处…..)这句话重在哪个词?

生:忧 忧国忧民

32、师:作者认为该怎么做?进亦忧,退也乐,什么时候“乐”呢?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按:先……后……)

33、师:译此句。

生:译此句。

34、师: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了自己的抱负。与欧阳修在《醉》中提到的“与民同乐》,哪个境界更高。(按:先……后……“与民同乐”·《醉翁亭记》)

生:讨论,这句境界更高,一先一后写出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精神。吃苦在人前,享乐在人后。近千年前的古代仁人志士有这伟大的胸襟,令人钦佩,同时教育启发千百万后来人。

35、师:讨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举例(按画面:先天下……后天下……)

36、师:作者通过写景、抒情、议论阐发了自己的抱负,应该说文至此可矣,“微斯人”一句是否多余?为什么?有何用?请大家回到文中第1段。

生:不多余,照应第1段。

37、师:第1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写什么?

生:记叙,交待滕是“谪”人,但与迁客骚人不同,被贬期间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8、师:所以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是勉励滕子京也自勉,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为国为民奋斗,并说明,这样才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9、师: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配乐)

40、师:请学生质疑。

一、古今异义的词法现象

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其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这古今词义的变化,是阅读文言文时应特别注意的。

A、前人之述备矣

B、去国怀乡

C、春和景明

D、把酒临风

E、是进亦忧,退亦忧

F、微斯人,吾谁与归

G、虽我之亡,有子存焉

H、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二、文学史上有趣现象,“贬”出好文章

三、本文特点上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靠不好可,不要写,应积极面对

五、文句优美,凝练,有节奏音乐美

六、详略得当

《看戏》中……

本文重心是抒抱负,所以写巴陵郡胜状略,写迁客骚人是为反衬古仁人之心。

七、难解的词

具:百废俱兴 《岳》 “具”通“俱”

此人……为所具言所闻 《桃》 详细

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名词 动词 词类活用

胜:余观之巴陵胜状 美好的

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心:予谈求古仁人之心 思想感情

高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八、吾谁与归 提宾句 吾有谁归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五、总结(按出总板书)

记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散文体裁,可记事,可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我们的《岳阳楼记》由叙事、写景、抒情,由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转到古仁人之心,发出“先天下……后天下……”的议论,点明题旨,这是非常伟大的抱负,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有志青年,要立志拥有这抱负,为祖国民族拼搏。

篇4:《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课题:兰亭集序

课时:一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 “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教师:阅读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

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

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学生:很有意境。

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

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

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师:用原文说呢?

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

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课堂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小学教学实录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

《分割等腰三角形》的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大全

拼音复习课堂教学实录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