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神的孩子不跳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共含1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神的孩子不跳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

篇1:《认识圆》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特征。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圆的特征。 2、准确画圆 3、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图:

师提问: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

学生举例说。

(硬币、茶杯盖的形状、玻璃器皿的外形等等)

课件出示图,这些都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布口袋,里面有很多的东西。我请大家来摸一个圆形?看谁能一下子摸出来。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回答后,

教师提问: 那么,什么叫圆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

教师进行小结: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二、动手操作,研究特征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看一看呢?请你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自由画,稍后,教师讲评学生的作业: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用了什么方法?

比较一下,谁的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大家一致同意用圆规的方法比较精确。教师讲解画圆的方法。

现在就请每个同学用圆规在第二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开始操作,

几分钟后,学生全部完成了作业。老师让大家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的圆放在一块,相互欣赏一分钟,可以说一句表扬的话。

师:欣赏完了刚才四个同学画的圆以后,你发现四个人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啊?

学生说:我发现了四个圆的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老师提问: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圆的位置会不一样?

生说:我们把圆规的针尖放在纸的位置不一样。

师:对呀。你知道这个点叫什么吗?它就是圆心。找出自己画的圆的圆心。并写上字母O。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是谁决定了圆的位置?

那么,又是谁决定了圆的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了圆规两只脚拉开的大小就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如果要用一条线段表示圆规两只脚间的距离,小组讨论一下,该这样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圆上任意画一条线段,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提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什么?

再画几条线段,这是半径吗?

那么,现在你们明白了是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

教师进行小结: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6、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1.5cm的圆。同桌评价一下是否正确。

7、玩一玩:刚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个圆形的纸片:老师忘了画圆心,你能帮助老师给找出来吗?

生:我把纸条对折,发现了有一条折痕,所有的折痕集中在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师:你们同意吗?折痕叫什么名称呢?

师:请大家看书找出这个折痕叫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出直径的概念。

师:在自己画的圆中,画出几条直径,看看直径有什么特点。它与半径有关系吗?

学生自由操作,同桌学习交流:得出了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而且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怎么表示呢?学生继续看书。

三、巩固应用

1、口答(填一填,我能行! )

2、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①在同一个圆中,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③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4厘米。

( )

④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大。 ( )

⑤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3、操作:你能量出一元硬币的直径是多少吗?四人小组共同进行,看看你们能想出几种方法?

布置作业:

实践:

1. 体育节要到了,铅球裁判员王老师犯愁了:铅球比赛场地上的圆圈还没画呢,圆圈的直径是2.35米,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课后请四人小组讨论好方法并到操场上去实际做一做。

2.大象想在一个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上剪出一个最大的圆用作铁皮水桶的底,你们能既迅速又准确做到吗?课后试一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2:关于数学符号

大写

小写

英文注音

国际音标注音

中文注音

Α

α

alpha

alfa

阿耳法

Β

β

beta

beta

贝塔

Γ

γ

gamma

gamma

伽马

Δ

δ

deta

delta

德耳塔

Ε

ε

epsilon

epsilon

艾普西隆

Ζ

ζ

zeta

zeta

截塔

Η

η

eta

eta

艾塔

Θ

θ

theta

θita

西塔

Ι

ι

iota

iota

约塔

Κ

κ

kappa

kappa

卡帕

λ

lambda

lambda

兰姆达

Μ

μ

mu

miu

Ν

ν

nu

niu

Ξ

ξ

xi

ksi

可塞

Ο

ο

omicron

omikron

奥密可戎

π

pi

pai

Ρ

ρ

rho

rou

σ

sigma

sigma

西格马

Τ

τ

tau

tau

Υ

υ

upsilon

jupsilon

衣普西隆

Φ

φ

phi

fai

Χ

χ

chi

khai

Ψ

ψ

psi

psai

普西

Ω

ω

omega

omiga

欧米伽

篇3:关于数学符号

+-×÷﹢﹣±/=≈≡≠∧∨∑∏∪∩∈⊙⌒⊥∥∠∽≌<>≤≥≮≯∧∨√﹙﹚[]﹛﹜∫∮∝∞⊙∏??????????·∶?????????∴∵∷αβγδεζηθικλμνξοπρστυφχψω%‰℅°℃℉′″¢〒¤○㎎㎏㎜㎝㎞㎡?㏄㏎mlmol㏕Pa$£¥㏒㏑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微毫厘分百千万亿兆吉
几何符号
⊥ ‖ ∠ ⌒ ⊙ ≡ ≌ △
代数符号
∝ ∧ ∨ ~ ∫ ≠ ≤ ≥ ≈ ∞ ∶
运算符号
× ÷ √ ±
集合符号
∪ ∩ ∈ ? ? ? ?
特殊符号
∑ π(圆周率)
推理符号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篇4:关于数学符号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lu”(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平方根号曾经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两个字母合并起来表示,十七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中,第一次用“√”表示根号。“√”是由拉丁字线“r”变,“——”是括线。

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

任意号

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

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英国著名代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至于“≯”、“≮”、“≠”这三个符号的出现,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号“{}”和中括号“[]”是代数创始人之一魏治德创造的。

任意号来源于英语中的any一词,因为小写和大写均容易造成混淆,故将其单词首字母大写后倒置,如图所示。

篇5:六年级数学《认识百分数》教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认识百分数》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一个层次,呈现学校篮球队三名队员各自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的统计表,通过“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的大小。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把表中的几个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第三个层次,揭示百分数的概念,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法。再通过“试一试、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百分数的进一步学习积累经验。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并学会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流、表达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理念】: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到百分数的独特作用,从而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深刻领会百分数的意义,特别是认识到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和“百分率”,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收集贴近实际的、生动的百分数材料,力求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过程,力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增强学生收集、统计、分析、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享受数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为此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自主交流,建构模型-----合作探究,完善认识----拓展应用,加深理解”这样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表格1:姓名投中次数

李星明18

张小华21

吴力军37

师:同学们,元旦节快要到了,学校要在举行投篮比赛,现在这儿有3名篮球爱好者的投篮情况统计表。老师要从中选一名选手参加投篮比赛,你会建议老师选谁去参加比赛呢?

交流得出:在不知道投篮次数的情况下,仅根据投中次数无法判断谁投得更准。

2、出示:表格2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李星明

张小华2521

吴力军4037

(1)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认为选谁去比赛最好?为什么?

①预设A:看谁失球次数少,李星明只失了2个球,所以李星明投得最准。

师: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李星明失了2个球,张小华失了4个球,吴力军失了3个球,这样看来应该李星明去。同意吗?考虑好了吗?不改了。

师:(如果学生不改)按这样的说法,我如果投篮1个,可没有投中,失球数是1-0=1,最小,那么选我去呀?行不行?

师:这说明如果投篮总数不一样,只看投中次数或者失球数都是不全面、不公平的。那究竟看什么呢?

②预设B:三位同学投篮的总次数不一样,要先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比较。

师:你考虑得比较全面,在投篮总数不一样的情况下,要比较谁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即投中的比率高,这样的比较既全面又公平。

3、出示:表格3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李星明2018

张小华2521

吴力军4037

(1)师:会算吗?谁来口答。随着学生的口答,表格依次显示:9/10、21/25、37/40。

(2)师:现在你知道该派谁去呢?自己去比比看。

预设A:化为小数来比较。

预设B:通分来比较。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3)师:老师刚才收集到的只是3个学生的投篮情况,现在老师想挑选得更全面些,让体育委员把其他学生投篮情况也报上来。假如你是老师,你最希望报上来的数据是怎样的?为什么?

生:希望报上来的都是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而且这些分数的分母都相同,这样方便比较。

4、师:是呀,如果这样的话就便于我们比较了。看,体育委员又报了一位同学的数据。

出示表格4

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李星明20189/10

张小华252121/25

吴力军403737/40

陈红华373131/37

(1)师:这时,如果想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的话,你想说什么?

(2)师:是呀,才4个同学呢,况且全班有几十人呢。如果真的让我们通分的话,可行吗?看来问题还是在公分母上。在数学上,为了便于统计与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3)出示表格5

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投中次数占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化成分母是

100的分数

李星明20189/10

张小华252121/25

吴力军403737/40

陈红华373131/37

师:把这4个投中的比率(全部变成红色)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看看能不能做到,化的过程要详细,实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预设A:37/40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分子出现小数行吗?

预设B:31/37的'分母与100不是倍数关系怎么化呢?

师:有没有会的?(如果没有,那看老师怎么化的。先把它化成小数,除下来是0.837837……,现在你有办法把它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了吗?

强调:这里要保留三位小数,否则就与张小华的投中的比率一样,都是88/100。

(电脑完善表格,依次出现:90/100、84/100、92.5/1000、83.8/100)

(4)师:现在能不能一眼就看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看来,不管怎样的分数都能化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并且能便于统计与比较。如果公分母不用100,用1000行吗?用10呢?但你觉得在这里,公分母用哪个比较好?

5、揭示“百分数”

(1)师(指着最后一列):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几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有什么相同?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百分数,认识百分数。(板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课题:认识百分数。)

(3)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例如:90/100写作90%,读作百分之九十。(板书:90/100写作90%,读作百分之九十)

(4)师:你会像这样表示其它的3个百分数吗?先写一写,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选派谁参加投篮选手”的问题情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是“增添一位选手的投篮情况”的环节,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通分的局限性,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与作用,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

二、自主交流,建构模型

1、师:我们刚才借助百分数,很好地解决了派谁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看来百分数是个好助手。你课前收集到了哪些百分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推荐代表代实物展示台上交流。

3、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大家想看吗?电脑出示:

长城干红葡萄酒酒精度:11%

茅台酒酒精度:38%

酒鬼酒酒精度:52%

师:你认为在这三种酒哪种最厉害?说说理由。如果要你选择一种酒送给你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一种?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想一想,为什么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便于统计与分析)

4、学生完成99页的试一试。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把百分数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呢?(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相比关系)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弄清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关系,逐步构建百分数的认知框架,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又将数学和生活集中在同一平台,让学生体会到两者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有效地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符合新课标中“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理念。】

三、合作探究,完善认识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百分数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你能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来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都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小组交流一下。

2、预设A:分数与百分数都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倍比关系。

预设B:读法不同。

预设C:写法不同。

预设D: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与小数。

预设E:意义不同。

3、师:百分数虽然与分数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意义就完全一样吗?请看这一题。

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为什么?

(1)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最后得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某个具体数量,不能带单位名称。

4、师:谁来总结一下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就在于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百分数和分数都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合作探究,从读法、写法、分子、意义等多个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百分数的特征,通过分析两条信息中的百分数和分数,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深化了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从本质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从而完善并提升对百分数的认识】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2、写百分数的游戏。

(1)、师:我们来玩个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写10个百分数,既要写得快又要写得工整。如果老师没有叫停,可以继续写。

(2)、老师突然喊停

①师:数一数,你写了几个百分数?

②师:直接说写了几个百分数,这太简单了,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

③师:你完成了百分之几,还差百分之几没有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会写百分数,而是把写百分数与运用百分数结合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数填在里。

45%、200%、90%、0.001%、75/100、100%、3.9%、50%

(1)、“十拿九稳”用百分数表示是()。

“平分秋色”用百分数表示是()。

“全心全意”用百分数表示是()。

(4)、“大海捞针”用百分数表示是()。

(2)、一根铁丝长()米。

(3)、一本书已看了全书的(),还剩下全书的55%。

(4)、一辆汽车严重超载,装的货物是限载重的(),这个司机要被吊销驾驶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反思,学会应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其中的“成语猜百分数”,既关注了学科间的整合,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

4、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数?通过学习,你对百分数都有了哪些认识?百分数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让百分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继续发现百分数,利用好百分数,引导学生树立大课堂观念,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爱因斯坦的名言结束教学,给学生以价值的引领,体会到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总评:本课设计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大量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思考问题,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尝试中创造、在尝试中成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6: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当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8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若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设计

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回答。)

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出示配音):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1、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a、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b、区别纸币和硬币。

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

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由和硬币,区别不同。

课件出示背面,师:背面是什么?(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

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

◆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按数大小分。

◆按新版、旧版分。

师:请同学到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2人一组,可以左右2人一组,也可以前后2人一组。

反馈:请2组,分别反馈2题。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

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

明明:“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同学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2、3、4……10(集体数)10个1角钱。1元=10角(板书)。

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教师领学生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

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显示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4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位买。

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小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全体学生:聪聪、明明再见!

篇7:《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课题。

二、教学实施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1、观察教材24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3.特殊数:0和1 (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教师归纳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4.学习例2--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求倒数的方法

5.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2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的第2、3题

三、课堂练习

找一找下列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1、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六的第1、4题。

篇8:《倒数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

1、找规律:指生回答。

2、找规律,填空,指生回答。

3、口算,开火车口算。

4、你能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指生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新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什么是倒数?生生说,举例说明。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观察每一对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乘积是1的数字有多少对呢?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的每组数都有什么特点呢?

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试着写出3/5 、7/2的倒数。

(1)写出3/5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7/52的倒数: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闪烁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想:写出6的倒数。独立完成。

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6

= 6/1 1/6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

3、教学特例,

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4、课件出示,巩固练习:这些数怎样求倒数呢?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汇报时有意识地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

1、练习六第2题:填一填。

2、找朋友。

3、写出上面各数的倒数

4、辨析练习:练习六第3题“判断题”。

5、我的发现。

6、马小虎日记,开放性训练。

7、谜语:

五四三二一

(打一数学名词)

四、总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篇9:圆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关于圆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数学教案-圆的认识(一)。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填表.

r(米)

0.241.422.6

d(米)

0.861.04

(四)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学生自学

2.教师示范画圆.

3.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4.学生练习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五、课后作业

(一)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二)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六、板书设计

篇10:认识里外的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里外的数学教案设计

活动内容:认识里外

活动目标:

学习正确分辨里外。

巩固5以内的数量的.认识。

能将操作材料收拾好。

指导要点:

指导幼儿正确分辨里外。

环境资源:

幼儿经常生活的环境,如教室里、外。

活动准备:

桌子一张,玩具小鸡5只,篮子一个。

第一、二、三组:幼儿操作材料第7页。第四、五、六组:人手一只分类盒,一小盘内有两种动物卡片和相对应食物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学习分辨里外,感知5以内数量,出示一篮小鸡。老师:这儿有什么?小鸡在哪里?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边数边将小鸡拿到桌上),一共有几只小鸡?现在小鸡在哪里?小鸡在外面玩累了,要回家了,一只小鸡回家了(把小鸡从桌上放回篮子),两只小鸡……现在小鸡在哪里?

2、进一步感知里外。小朋友请你们想一想,想在我们在哪里?做早操时我们在哪里?吃饭是我们在哪里?

篇11:《认识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并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必要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对小学生来说,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和领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才能真正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它的优点,掌握它的用途,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百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实现知识的同化。

2.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一课中,比较适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画扇形统计图时,运用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观察、描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例题情境图。提问:操场上,同学们在做什么?(打乒乓球、踢毽、跳绳、踢足球等)

(2)收集、整理数据。

①收集数据。(打乒乓球的有12人,踢足球的有8人……)

②对照。(比较自己收集的`信息与例题统计表中所给信息是否相同)

2.计算。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乒乓球占30%、足球占20%、跳绳占12.5%、踢毽占15%、其他占22.5%)

3.导入新课。

怎样能更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先通过观察、描述、统计、计算等活动为学习扇形统计图作铺垫,再直接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演示画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①先画一个圆。(说明:用这个圆表示全班人数,即圆表示整体,圆可以看作单位“1”)

②在圆中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观察、思考。

①观察教材97页扇形统计图。

②思考。

a.图中的圆表示什么?(总数)

b.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可以直观、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c.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有关系)

2.把扇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例题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大小不同的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图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统计图右边的图例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表示不同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明确解法并独立解题。求每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用250 g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2.完成教材101页3、4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1、2题。

板书设计

篇12: 大班数学教案设计《认识几何体》

大班数学教案设计《认识几何体》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说出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2、探索兴趣的激发,以及观察、比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2、准备四种颜色的圆圈(红、黄、蓝、绿四色)

【活动过程】

一、让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样物品,请他们自由的观察、触摸和摆放。

师:每位小朋友到老师这来拿一样玩具,待会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拿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它摸上去是有什么感觉?把它放在桌子上看看会怎么样?并猜一猜它叫什么名字?(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

二、教师从幼儿的观察中向学生介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及其特征。

1、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向别的方向滚,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总向周围滚”,“我玩的是方积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我玩的是可乐瓶,一推,它就向前滚,一挡,它就停下来。我把小可乐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教师对于幼儿的观察分析进行总结型概述。

师:球体无论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平面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

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中间上下一样粗,把它平放在一个平面上,会前后滚动,像一根柱子;

正方体有六个面,六个面一样大,都是正方形,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都不能滚动;

长方体和正方体差不多,有四个面是一样大,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也是一样大,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么放,也都不能滚动。

三、请幼儿分别将各种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形状的物品进行分类,并请能力强的幼儿检查是否放对了。

师:为了证明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了,下面来请小朋友将手中的物品分分类,将球体放入红圈内,将圆柱体放入黄圈内,将正方形放入蓝圈内,将长方体放入绿圈内。(分好后)

师:我请小朋友来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都分对了,如果有错,应该放在哪里?

四、请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教室内的事物)

师:不知道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教室里面有很多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大家来找找看好不好?(找到后,老师夸小朋友们真厉害)

篇13:《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教师:我们来看一组建筑物的图片,同学们这些建筑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老师为我们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体或近似圆锥体的图片,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同桌同学可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马路上的反光锥

......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1、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锥的顶点、侧面和底面。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无数条高。那么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圆锥的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利用自学所学到的知识上来画一画黑板上这个圆锥的高。其他同学可以在答题纸上画出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是连接哪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篇。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一条)

师追问:为什么只有一条?(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四、课堂练习

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汇报结果)

幻灯出示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六、作业。

篇14:《圆锥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画圆锥的平面图形及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2.2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形铅笔,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老师啊先给大家准备了个谜语,看谁能快速的'猜出谜底来,请看屏幕。出示谜语“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猜一学习用具)

师:不错。谜底就是老师手上拿的铅笔。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师: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圆柱体。

师: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预设

生1: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2: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

生3: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

生4: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的看老师的操作(师拿出一支圆柱形铅笔用转笔刀削铅笔)

师:想想被削的这一端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越来越细,越来越尖。

师:老师如果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切下来,会是什么形状叫呢?同学们请看屏幕。

课件: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同学们知道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吗?

生: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

师:不错,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师:老师为我们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体或近似圆锥体的图片,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出示一组生活中圆锥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共同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圆锥,接下来再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本带给我们的精彩画面(教材23面图),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样子用铅笔沿着实物的轮廓把你找到的圆锥体描画出来。

学生描画课本中圆锥的轮廓。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1:陀螺的下半部分

生2: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

师:看来圆锥形的物体给我们生活的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只有对它了解的更多,才能更好的得用它。

2、引导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感觉。

学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同桌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谁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告诉给大家。

生汇报师板书:(预设展示过程)

圆锥的特征。

生1: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生2: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

师: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顶点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顶点)

生3: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

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

师:同学们回顾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么圆锥的侧面如果把它展开来会是个什么形状呢?

师展开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观察。

生: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个扇形。

生4: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学生讲到此点时,配合图片在图上标出,再请一个同学上台指出黑板上老师画的圆锥的底面并标出来,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标出圆锥的底面)

3、师引导观察圆锥的高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a﹑认识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锥的顶点、侧面和底面。我们知道圆柱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并且有无数条高。那么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圆锥的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第24页例1的前半部分。

下面老师请一个同学利用自学所学到的知识上来画一画黑板上这个圆锥的高。其他同学可以在答题纸上画出圆锥的高。想一想圆锥的高是连接哪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

师:连接这两个点所得到的线段我们也可说成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下面我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圆锥高的定义,把这一句话齐读一遍。

师:通过我们对圆锥的高的了解,想一想圆锥的高有几条?(

生:一条。

师:为什么只有一条?

生: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底面只有一个圆心。

b﹑测量高

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那么我们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好的圆锥,同桌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操作。教师适当引导指正。)

学生汇报,师通过幻灯小结.

生1: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水平地放;

生2:上面的平板要水平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师:通过刚刚的测量,所以我们今后在表示圆锥高的时候,高还可以表示在圆锥的外面。(师演示)

4、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

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说一说圆锥的顶点、高和底面圆心及底面半径。

四、应用反馈

1、教材第32页“做一做”。

组织小组内同学相互指出各个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集中进行讲解。

2、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3、课外练习

(1)、幻灯出示练习题:将下面图形分类,说说每类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学生同桌交流,进行分类。

(2)、联系前面所学的圆柱,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写写圆柱和圆锥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汇报结果)

预设:

生1: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三部分组成。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

生2: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4、幻灯出示生活中的数学。

课后小结

1、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圆锥有了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锥的一些特征。

2、总结圆锥的特征:圆锥有一个顶点,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有一条高。

板书

圆锥的认识

篇15: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设计

一、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像4.69、0.47和9.70这样的`数叫做( ),。叫做( )。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即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即()米,还可以写成( )米。

4、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 )米。

5、38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 )米。

6、一枝铅笔8分钱,写成小数是( )元,也是( )角。

二、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1、28厘米就是2.8米。( )

2、3分钱就是0.3元。( )

3、3分米比2.99分米大。( )

4、5.28可以读成五点二十八。( )

5、0.09可以读成零点零九。( )

6、九点四八可以写成9.48。( )

三、在()里填上><可=。

3.27元()2.37元

0.52元()5.2元

0.04元()0.40元

7.06元()7.60元

0.4元()0.08元

4.20元()4.2元

0.30元()3.0元

8.00元()8元

4.32元()4元3角2分

3元2角()3.20分

四、快来帮我找到家。

五、读出下列各数。

0.81米可读( )米。

9.25厘米可读成( )厘米。

33.45克可读成( )克

六、写出下列各数。

零点零四元可写成( )元。

三点二九元可写成( )元。

五点零四米可写成( )米。

七、你能比较四种玩具价钱的高低吗?快排一排吧!

布娃娃36.15元

小熊玩具20.20元

汽车玩具20.95元

积木玩具32.8元

篇16: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91-93认识钟表。

二、教学准备

实物钟、课件、学具钟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钟表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尽管学生是第一次学习“认识钟表”,但对学生而言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经课前调查,大部分学生已会看整时,几时半对少数学生来说也不算难(特别是城镇的孩子)。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我们教师备课时首先应面对的,而且知识间的对比也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看时间的方法。因此,我决定把认识整时和几时半放在一节课内完成,将认识钟面和整时较快带过,把重点放在认识几时半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大格、12个数。通过观察与讨论,发现整时和几时半钟面上指针的规律,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

2、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动手能力及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策略

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首先,通过观察两个小朋友的周末作息时间表,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再利用这两个不同时间表的对比,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教育。使整个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总结出看整时和几时半的方法,变枯燥的教学活动为有趣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听一听(课件演示:钟表的嘀嗒声)

(二)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钟表)

(三)揭题:认识钟表

(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五)欣赏古今钟表图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钟表的图片,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演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钟表,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了。

二、联系生活,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看一看钟面都有什么?

(1)小组观察

(2)小组交流

(3)汇报

2、钟表有什么用呢?

(二)认识整时

1、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晨曦小朋友(本班同学)

星期六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起床学习吃饭睡觉

(生活情景图略)

7时9时11时8时

(1)与同桌说一说晨曦小朋友什么时候干什么?

①个别汇报

用钟表的“嘀嗒”声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中来,通过问:“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自然地切入课的主题。

让学生欣赏古今钟表图片,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人类科学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

把认识钟面这部分知识直接交给学生自已解决,既充分暴露了学生已有经验,又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

运用同班同学的的作息时间情景图作为学习材料,学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快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示范学生良好的作息时间作为典范,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而且对示范学生也是莫大的鼓励。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②教学整时的读法和文字记录法:小朋友们都说对了,

其实几点钟还可以说成几时。(板书:7时、9时、11时、8时)

③这些时间你都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④个别汇报

(2)仔细看看四个钟面上的指针,你发现了什么?(课件集中出现以上四个钟面)

①独立思考

②同桌交流

③汇报

(3)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刚好几时。

(4)巩固:从7时到10时,时针、分针分别从哪儿走到哪儿呢?(实物钟演示)

这时你大概在干什么?(板书:上午10时、晚上10时)

(三)认识几时半

1、初步感知几时半的指针特征:

(1)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明起床了没有:

(实物钟动态演示从7时到7时半)

(2)再看他接下来干些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个别发言)

板书:7时半9时半11时半晚上10时半

2、看看这些指针,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时出现4个钟面)

小班数学认识数字10教案设计

《图形的认识》教案设计

认识负数的教案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数学小故事关于数学符号的的

认识数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高二数学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

中班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精选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认识数学符号的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