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苯说课课件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umpthewindow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必修二苯说课课件(共含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umpthewindo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化学必修二苯说课课件

篇1:化学必修二苯说课课件

化学必修二苯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苯的相关知识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中,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础和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使学生初步认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性质。在必修二的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共价键的相关知识,以及在上一节和乙烯的学习中对组成有机物的基本结构骨架——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等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节所学的难点——苯的'结构——的学习有所帮助。本节知识的作用在于对将来在选修五中学习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做好铺垫,以及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掌握自然科学方法论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画出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了解有机物的基本骨架是由碳碳单键、碳碳双键(重键)等组成,初步了解等效H原子的辨别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但对苯的结构不了解,在学习苯的结构时可能会产生疑惑和困扰,是本节课所重点突破的难点。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装饰涂料、消毒剂、染料等用品中了解到苯是一种有毒的有机物,在化工生产中也能知道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知道苯具有一般有机物的燃烧通性,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帮助。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学习,对有机物的结构认识较为浅显,但已具备基本的知识迁移对比能力,通过与烯烃的比较得出苯的有些化学性质,如氧化、取代、加成反应等但对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研究思想并不太了解,在学习苯的性质与烯烃有所不同时也会产生困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讲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组成和结构,理解苯环的结构特征。 2.掌握苯的典型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实验事实逐步推断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 3.掌握总结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体验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精神,养成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2.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分子结构以及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分子结构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验-探究法

六、学法指导

敢于假设、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七、教学准备

苯、Br2水、Br2的CCl4溶液、酸性KMnO4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篇2:二力平衡说课课件

二力平衡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弹力》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② 难点 :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通过小组实验体会并融入探究学习的合作氛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及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为了本节知识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教师附板书: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生活中的物体有不受力的时候吗?如,一个同学站在讲台前上,老师在车桌上匀速推动粉笔盒。前者是静止状态,后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处于两者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看、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那?如果受到力的作用又受到那些力的作用那,请大家讨论一下并在本子中画出物体受到的力的示意图。(找生来黑板板演。)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小组合作互助的能力和练习了前面的知识。而后让大家观察发现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这种状态处于平衡状态。(举例: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我们就从这开始学习二力平衡。从自然而然的引出二力平衡的内容及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见黑板中的二力平衡的力的示意图,请大家观察,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图中的力的示意图你能猜想一下两个力要想平衡需要满足那些条件那?请学生猜想,教师将猜想的结果板书。有了猜想就应该验证猜想,下面教师要求学生 探究实验。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说明一下(1)实验器材的改进(为了弥补课本实验的不足:只有一个小车,不能探究同时受力在不同物体上的情况,我把课本实验器材中的`小车改成了硬纸板,同时增加一把小剪刀,便于把一个物体变成两个物体)。实验前,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实验和器材使用的目的、观察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我简单说明了一下,以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应该说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喜欢摆弄实验器材,知道它有趣,其实并不了解实验是干什么的和怎样实验以及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没有真正从实验中得到知识)。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找组内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 最后归纳、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二力平衡还有哪些应用。(如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知道重力那阻力有多大等等)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了解到了理论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最后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可以找三明同学上前来展示二力平衡是三个物体间如两名同学想两侧同时拉一名同学时中间的那名同学受到了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而相互作用力士两个同学之间的相互性如只有两名同学之间相互的拉动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但便于让学生理解记忆,也增强了课堂的气氛。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以“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来结束这节课。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多层次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设计

篇3: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做中学,学中会”。

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建构。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管、镊子、酒精灯、坩埚钳、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

七、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师生双边活动细目

改进

意见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

情景

导入

展示:金戒指,黄铜

视频:不法分子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讨论:1.人们为何会上当

2.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小结】前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物理性质,后一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要想更好的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回答: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用火烧(“真金不怕火炼”),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问题导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防止以后上当受骗,加强防范意识

探究活动一:

金属与氧气反应

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

2Mg+O22MgO

4Al+3O2 2Al2O3

2Cu+O22CuO

3Fe+2O2Fe3O44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说出实验现象,看谁观察细致

设问

小结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学生讨论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Al>Fe,Cu>Au

通过对比突破难点,并为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

比喻:一个同学性格外向,和谁都能来往,表现的很活泼;而另一位同学性格内向,不太活泼

导入

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

学生思考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二

1.用砂纸打磨铝条表面,观察表面颜色变化

2.然后将铝条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再观察表面颜色变化。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并提供帮助

1.为什么铝条在打磨前后或放置前后颜色会有变化?在打磨后铝能接触到什么物质而发生反应?

2.铝在空气中被氧化时分别生成Al2O2,铝为什么没有继续被氧化而一直腐蚀下去呢?

讨论:使用铝制品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励探究激情。

感知Al2O3

的保护作用并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留下悬念

介绍过量的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加强健康知识的教育

让学生明白事物的两面性

过渡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三:金属与稀酸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

两人做金属与稀盐酸

反应,两人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提示】

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巡视、指导实验】

讨论:1.如何控制实验条件?

2.如何应用比较方法?

3.如何收集并记录实验信息?

A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

金属是否有气体产生,速度如何化学方程式Mg  Zn  Fe  Cu

B组: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

金属是否有气体产生,速度如何化学方程式Mg  Zn  Fe  Cu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使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的X感。

获得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知识延伸:为何实验室制取氢气用Zn和稀硫酸,而不用Mg或Cu

强调: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物中铁元素为+2价

讨论

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g>Zn>Fe>Cu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设问

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哪类金属活泼些?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指导

阅读

欣赏课本图8-13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观看动画,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惊呀,笑):

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发展学生想象力,将真实事物以“图景“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协调。

也可以用动漫形式表现,效果更好。

投影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置换反应:A+BC→AC+B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比较

定义表示举例关系分解    化合    置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课堂

练习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2.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3.如何鉴别真假黄金?你能有几种方法?看谁想的更多

练习、巩固。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知识延伸:能否用其他溶液如硝酸银溶液来鉴别?为什么?

为后面学习打下伏笔

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布置

作业

家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 (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MgO     4Al+3O2 2Al2O3

2Cu+O22CuO      3Fe+2O2Fe3O4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

三、置换反应:A+BC→AC+B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不仅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

篇4:化学必修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办学精神,以学生发展为重,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以目标承诺制为教学导向,抓好重点学生的培优辅差。

二、教材分析:

必修1内容包括四章: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重视实验对于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并引入物质的量及其有关计算。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在本章中安排有两个重、难点,分别是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两部分的知识属理论性的知识,学生感觉到较为抽象,掌握的难度非常大,许多学生会在这部分知识中产生分化,因此要注意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讲解的深度,注重多种教学此策略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完成由基础知识到重点知识的提升,和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两章教材内容是在介绍了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先介绍某些代表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进而学习其它相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通过介绍各种典型代表物的结构与性质,引导学生逐步通过原子的结构及不同元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及递变关系,分析推导相关元素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设想: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开始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核心,逐渐增加难度,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4、尽量采用学案教学,不搞花架子,提高教学效率。

5、理论部分多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为主;元素化合物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6、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试卷化

篇5:说课课件模版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五册第11课《秋天的雨》进行说课。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预设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质写秋天。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本课的的学习,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读“清凉、留意、扇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 :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通过反复品读、探究、讨论,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其次在教学中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根据本课特点,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感受秋天的美。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我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秋天美丽的景色 。第二课时品读秋天的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现在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预设,这一课时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一设置悬念,妙趣导入二深入文本 细读品味三拓展延伸,歌唱秋天

一、设置悬念,妙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送你们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春天的雨像一位报春的使者,用温柔的雨滴滋润着大地万物。

夏天的雨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敲着大鼓、轰隆隆地从天而降。

?? ??

冬天的雨像一群可爱的精灵,是他们给大地送来了雪姑娘的礼物。

2、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3、对呀!诗中还缺秋天的雨。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就要请同学们帮助老师一

起来完成这首诗。同学们愿意吗?

4、好,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秋天的雨》,学完了课文你们肯定能帮助老师写完这首诗了。

本课的语言优美华丽,在导入设计上采用一首小诗的方式引出与课文基调符合。诗中间缺失的秋天的雨可以使孩子们对秋雨充满了好奇,唤起阅读期待,以更好地投入朗读打下基础。

二、深入文本、细读品味。

(一)抓钥匙 赏秋雨

1、出示秋雨图,师引导:看,同学们,秋天的雨趁同学们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来了!(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说秋雨是一把钥匙,真神奇!这时我顺势而导,钥匙,是意见常用的东西,她有什么作用?你从文中哪些词语体会到秋天像一把钥匙?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趁你没留意”等词体会秋天到来的轻盈、温馨。这样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激励,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秋雨的神奇。

(二)抓五彩缤纷,品秋色

1、秋雨,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它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呢?(出示秋天美丽的景色)

2、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3、同学们找出了黄色、红色、等各种颜色。其实这么多颜色它可以用第二自然段的一个词语表示,你们能找出来吗?预计学生能说出五彩缤纷,板书, 齐读。

4、接着我顺势而导:这五彩缤纷的颜色,秋雨分别把它们给谁呢?自己再读读第二自然段并找找秋雨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自己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学生朗读,教师巡视。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再交流一下。指名生自由地说。重点交流以下几句:

(1)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扇哪扇哪,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齐读这几句话。如果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小结:“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这两句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叶和枫叶写的非常传神。但是华美的语言也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理解这两句时我首先出示银杏叶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记忆的积累优美词句的目的。当然仅积累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句子写得好,好在哪?我通过减去句子中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品悟那几个词语用得如何精妙,更教予读书的方法,以便学生迁移学习

5、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通过引导读果树上的“你挤我碰”菊花的频频点头体会到秋天丰收的喜悦和菊花的美丽。最后出示秋雨课件,推荐读书最好的同学配音,其他同学去欣赏,去享受。 这里需要播放一段多媒体,用直观的方法展示在秋雨的滋润下,秋天的五彩缤纷与收获的喜悦。孩子对秋天的感触肯定不深,课文中描写的许多景物他们也没有真实的看见过,那么在这里通过画面的展示和同学的朗读,就能有更深的感触和体会了。

(三)抓气味,展秋收

(1)秋天的雨滴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这一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对香气的留恋进一步的写出秋天的丰收与美好。鉴于本自然段比较简单,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放手让学生朗读的方式感悟此段。还特别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比赛读、自由读等方式,增强学生朗读的欲望。

(四)抓热闹,悟秋趣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本段文字可谓妙趣横生,这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了“看图说话”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我采取了以下策略: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出示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看图说话。这样个性化的阅读,加深了对本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说话能力,分享了阅读乐趣。

(五)齐声读,赞秋雨

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以教师总结,学生赞美秋天来引出朗读。既节省了时间又给了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

三、拓展延伸,歌唱秋天。

1、在学生齐声高诵秋歌之后,我问:在你的心中,秋天的雨还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学生畅谈秋雨。师小结过渡秋天的雨是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下面让我们回到上课前老师给你们看的那首诗,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它吧!出示

生自由交流。全班展示,美美地朗诵自己写的诗。

此环节的设计与课题的导入可谓首位呼应。让学生自由的把小诗补充完整,鼓励他们凭借学习本课和原有的语言积累完成这首小诗。这么做不仅有利于他们

将课文内容的内化提炼自己的观点更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作业:秋天是美丽的、迷人的,让我们沿着秋天的足迹,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秋天,感受秋天,歌唱秋天。

(1)喜欢诵读的,找些赞美秋天的诗文进行诵读。

(2)喜欢写诗的,试着写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

(3)喜欢画画的,用你七彩的画笔画画秋天的一处景色。

(4)喜欢旅游的,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把看到的景色写成一段话

这样的作业基于文本而高于书本,从积累、解读、写作、创作等方面着手设计的。而且这四个题目并不是每个都要做的,可以选择其中两个做。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拓展自己的能力。

四、说说板书设计

颜色:五彩缤纷

秋天的雨 气味:香香甜甜 丰收 欢乐

声音:冬天的消息

这堂课我紧抓秋天的三个方面的特点进行板书设计,简单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篇6:高中英语必修二课件

高中英语必修二课件

高中英语必修二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全面复习第1至第7单元所出现重点词语,日常交际用语项目,重点复习有关命令和请求、语言困难、表示目的和发出通知的常用语句。复习1-7单元所出现的语法项目,时态、被动语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定语从句等有关语法。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Words

room ,offer, discover, arrive

2.Phrases

take turns, make into , a piece of , help oneself to, get angry

2.Revise(1~7words and phrases)

3.Useful expressions

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some more. . . ?

Just a little, please. No, thanks. I’ve had enough.

I’m full. Thank you. Help yourself to. . .

Let me give you. . .

4.Grammar

复习1~7单元出现过的语法项目

1)各种时态

2)直接、间接引语

3)被动语态(特别是将来时)

4)目的状语

5)定语从句the Attributive Clause

教学建议

对话建议

方法一: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用餐话语,食物名称对学生进行口语方面的训练, 把表达用餐的日常用语、词组编对话,编类似情景的对话并表演。

方法二: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几组,用竞赛形式把食物的名称用英文让学生写出来;看哪一组学生对食物名称的了解多,可写:蔬菜、肉类、水果、饮料及其他食物。

方法三:

教师准备好图片,让学生们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并且采取互问,比如:西红柿、豆腐、咖啡等,增加对所学的'单词的记忆。

课文建议

教师把这堂课的内容简述给学生:教师通过听磁带,阅读,问答,分组讨论,图片显示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讲解此课时,特别是在谈论corn, 重点说明discovery, spreading, usage and the way of making food with it.

教材分析

本文的交际用语为用餐的表达法,如: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Help yourself..这些词语较简单,学生能够容易运用,同时教材中列出不同的食物名称,短语,练习分别让学生们掌握和分组讨论。阅读课仅用一篇文章说明世界各地的日常食物的来源及产生的背景,如:玉米的发现,土豆、水果的种植。同时本单元是一个复习课,Lesson 31重点复习了定语从句中的先行词指人、物时,关系代词的使用。

重点难点

1.discover vt.—看出;发现(存在而尚未为人所知之物)

1)跟名词或代词:

It w as Madame Curie who discovered the element radium.是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in 1492.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

2)跟从句:

It was discovered that our food was running short. 我们发现粮食快完了。

We discovered that he was an enemy spy. 我们发现他是一名敌特。

3)跟带连接词的不定式:

We never discovered how to open the box. 我们找不出打开盒子的方法。

4)跟复合宾语:

We discovered him to be an enemy spy. 我们发现他是一名敌特。

2.discover 和invent的区分

1) 这两个及物动词虽然意义不同,但在具体使用时可能搞混。

discover意为“发现”,invent意为“发明”。

Coal was first discovered and used in China.煤是最先在中国被发现和使用的。

He has invented a new machine.他发明了一种新机器。

2)discover可跟从句作宾语,还可以带复合宾语;invent则不能。

3)discover的名词形式为discovery(发现、发现物),而invent的名词形式为invention。

Columbus’ discovery of America took place by accident.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偶然事件。

Watt’s invention of steam engine brought about a great change in human life.瓦特发明蒸汽机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3.prepare v. —预备,准备

1)跟名词或代词(可有较活译法):

①Please prepare the table for dinner. 请摆好桌子吃晚饭。

②Mother is preparing us a meal.母亲正为我们做饭。

2)跟不定式:

①They are busy preparing to go on holiday. 他们正忙着准备休假。

3)prepare for引起的短语表示“为……做好准备”。

①We were given two days to prepare for the examination.给了我们两天时间准备考试。

②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谚]存最好的希望,准备应付最坏的情况。

4. dinner与meal

dinner意为“正餐”,一般用作不可数名词,通常不与冠词连用。西方国家在星期一至星期五时,正餐一般是晚餐;在周末时,一般是午餐。dinner还可指“宴会”,通常作可数名词,如:

They were at dinner when I called.当我去拜访时,他们正在吃饭。

The city government will give a dinner to welcome the  foreigners.市政府将设宴招待这些外宾,以示欢迎。

meal意为“一顿(餐)饭”,可指一天早、中、晚中的任何一餐,是可数名词,如: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have your meals? 你通常什么时候吃三餐?

5.offer和supply的区分

从意义上来讲:

offer多表示主动提出给对方某物或主动提出做某事

supply 则多表示供给对方生活必需品

从搭配上来讲:

offer后可接:名词或代词;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to do。

supply多用于下列结构:supply sth. to /for sb. ; supply sb. with sth.。但当offer表示“提供出售”之意时,它可与supply替换使用。例如:

He offered me a cup of coffee. 他给我端来一杯咖啡。

He offered to help me.他表示愿意帮助我。

Cows supply us with milk.奶牛向我们提供牛奶。

The school supplies books to/for children.学校向孩子提供书本。

The bookstore offers/supplies all kinds of books. 那家书店出售各种书籍。

6.be made of, be made from 和 be made into

1) be made of意为“由(看得见的原料)制成”。

The desk is made of wood. 这张桌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 be made from 意为“由(看不出的原料)制成”。

This paper is made from wood. 这种纸是由树木制成的。

3)be made into意为“(原料)被制成……”。

Wood can be made into paper and desks. 木材能被制成纸和桌子。

注:从以上例子可看出不管原料能否看得见,也就是说不管是be made of还是be made from, 均可与be made into转换。

7.room的基本用法

1)room可以用作不可数名词,意为“(未占用的或可利用的)空间;地位;余地”。例如:

①Is there room for me? 还有我的地方吗?

②It's polite for the youth to make room for the old in the bus.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路是有礼貌的。

③There's plenty of room for the desks. 有足够的空地方放课桌。

④There's room for three more. 还有三个人的位置。

⑤I haven't much room to move about here.我这儿没有多少活动余地。

⑥Can you make room for another?你还能腾出一个(或一件东西)的地方吗?

⑦This table takes up too much room----we'd better put it out. 这张桌子占的地方太大,我们最好把它搬到外头去。

2)room可以用作可数名词,意为“房间,室;一套房间;寓所”。例如:

①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in this hotel? 这家饭店里有多少房间?

②This room is a very pleasant one. 这个房间很舒服。

【注意】与room常合成的词有:bathroom 洗澡间;sitting-room 起居室;dinning-room 饭厅;schoolroom教室

8.ship作为动词的用法

1)ship作为及物动词,意思是“用船运送”、“运送”,如:

①They shipped the machine from Shanghai to Tianjin last week.他们于上星期用船把那台机器从上海运到天津。

②Did he ship the goods by train or by plane?他是用火车还是用飞机运送那批货物的?

2)ship作为不及物动词,意为“上船”、“乘船”、“在船上工作”,如:

①He said good - bye to his family and shipped out for England.他向家人道别,乘船到英国去了。

②He shipped as a cook.他在船上当厨师。

9.offer的用法

作为及物动词,有以下几种意思:

1)提供,提出,如:

①The young man offered the old woman his own seat.那位年轻人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那位老大娘。

2)出价,开价(常与介词for连用),如:

①I offered him £10,000 for the house.我出价一万英镑向他买那座房子。

②I offered him the house for £10,000.我提出一万磅的价格把那座房子卖给他。

3)表示愿意做某事(常与不定式连用),如:

①We offered to go with him. 我们表示愿意和他一道去。

另外,offer也可作为名词用,意思是“提供”,“提供的事物”,如:

①You ought to accept the offer. 你应该接受这个提议

语法重点——定语从句

1.由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which在从句中作主语或谓语动词的宾语)

This is the store which opens all night.

This is the pen which my brother bought for me.

Is this the house in which Lu Xun once lived?

(or: Is this the house which Lu Xun once lived in?)

This is the magazine which you are looking for.

Notes: which, whom在从句中作介词的宾语时,介词一般可置于关系代词之前或放在从句原来的位置。但在含有介词的动词固定短语中介词只能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而不能放在which之前,如例4则不能改为

This is the magazine for which you are looking.

2.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在定语从句中that可以指人或物,代替who,whom,which;在从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但不能放在介词后作介词宾语。

This is the photo that (which) I took in Beijing last year.

This is the man that/who lives next door.

Is this the professor that you talked about yesterday? (about不能放在that前面)

但下列情况只能用that。

l)序数词或最高级形容词修饰先行词时用that。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novels that I have ever read.

The first English song that I learned was the ABC song.

2)all ,much, everything, nothing, something, anything作先行词时用that。(但先行词是everybody,everyone时因应用who,one指人时也用who)

Everything that we saw at the exhibition greatly interested us.

Is there anything that belongs to you?

All that we need is more time.

Nothing that parents do doesn’t influence their children.

3)先行词为any,no,only,every等修饰时用that。

That is the only way that we can find at present.

This is the very museum that we visited for the first time.

4) that可以用来引导限制性定语从句,当它在从句中作介宾时,介词应后移。

This is the good student that the teachers talked about just now.

5)先行词为既指人又指物的并列名词时,用that.

My mother and her old friends talked of the things and persons that they remembered in the school.

定语从句练习

I.用适当的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填空

1. Yesterday I met Doctor Wang, ____ told me the good news of his son's passing the examination.

2. The two pupils ____ you taught three yeas ago have become teachers.

3. He began to work in Beijing in the year ____ New China was founded.

4. I don’t know the reason ____ she didn't agree to our plan.

5. This is Carry ____ son died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6. He told us everything ____ he had seen in the traffic accident.

7. This was the best model of the TV set ____ the factory produced last year..

8. They have visited the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____ Premier Zhou’s life and deeds are being shown.

9. Alice, ____ dress is all red, looks very pretty.

10. The first thing ____ I am going to do this evening is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 experiment.

II.用关系代词which或as填空

1. He is an American, ____ I know from his accent.

2. She was not discouraged, ____ can be seen from her eyes.

3. The sun heats the earth, ____ makes it possible for plants to grow.

4. ____ was usual with him, the old man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supper.

5. It was raining, ____ was a pity.

6. He said he had been to America, ____ is untrue.

7. ____ is well known, China is in Asia.

8. Ediso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 ____ is well-known.

9. He must be from Africa, ____ can be seen from his skin.

10. Air, ____ we breathe every day, is a mixture of gases.

篇7: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

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结  论

[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

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

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

[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

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

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

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

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在实验中要注意:

(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

(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学生活动]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反应物

及用量酸HNO3 50 mL 1 mol/LHCl 50 mL 1 mol/LHCl 50 mL 1mol/L

碱 NaOH 50 mL 1 mol/LNaOH 50 mL 1 mol/L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温度室温室温室温

混合后温度t1t2t3

结 论:HNO3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HCl与K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对实验进行

归纳和概括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课堂小结]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

篇8: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3.结合案例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投影)练习:请为下列货物的运输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1、2箱急救药,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

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

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

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

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

生1:2箱急救药品,从北京运往乌鲁木齐,应该空至,因为空运的速度最快。

生2:2吨活虾从郊区运往市区,适宜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较灵活。

生3:50000吨小麦,从上海运往重庆,应该用水运。

生4:1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运往日本,应该用巨型油轮运输。

生5:2万吨煤炭,从大同运往上海,可以用铁路运输。

师:有没有更经济的运输方式吗?

生:可以先将煤炭运往秦皇岛,再利用海运运往上海。

师:很好!同学们,从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可以发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综合因素作出最合理i的选择。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显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投影图片:高速列车和普通火车)

师:大家看到的这两列火车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区别,左侧图为高速列车,右侧是普通火车。高速列车子弹式的车头设计有助于速度的大大提高。目前,世界高速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400千米。高速列车的发展展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什么特点?

生:高速化。

师:对!同学们对世界和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了解吗?(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师:“中华之星”高速列车体现了我国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最高时速可达310千米,列车的高速化有多种技术,同学们知道吗?

生:磁悬浮技术

(投影图片:上海的磁悬浮铁路)

师:这是上海浦东的磁悬浮铁路, 于元旦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磁悬浮技术尽管可以大大提高列车的速度,但投资很大,所以对于磁悬浮列车的商用一直是褒贬不一。同学们如果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在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来了解,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高速公路建设已成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影图片:高速公路)

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突破3万千米,高速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师:课本图5.2是日本于1980年建成的世界最大的海上巨型油轮,载重达56万吨,甲板上能容纳4个足球场。这体现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生:大型化

(投影图片:集装箱运输)

师:同学们知道图中所示的是那一种交通运输技术吗?

生:集装箱运输技术

师:集装箱运输技术有什么好处?

生: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师:我国铁路网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网稠密,西部稀疏。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铁路的建设。

生2:东部地区经济比西部地区发达。

师:说得都不错!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作进一步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案例1,思考下列问题)

1.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2.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观察南昆铁路经过哪些主要地形区?

3.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

4.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师:南昆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何处?

生:南昆铁路东起广西南宁,西到云南的昆明。

师: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分别大致是多少?南昆铁路沿途经过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生:南宁的海拔100~200米,而昆明的海拔1000~米,两地海拔差异很大。从南宁到昆明,经过南宁盆地,然后翻山越岭到达云贵高原。

投影资料:南昆铁路所经地区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通过七度以上高烈度地震 242千米,可溶l性岩ik 375千米,膨胀:l~146千米,被称为“地层博览”。该铁路从海拔78米的南宁盆地上升到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工程难度是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

师:南昆铁路的建设有什么意义?

生:交通运输的布局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制约。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

篇9:必修二 离骚 课件

必修二 离骚 课件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要点】

1、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探海导航: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3、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

4、疑难指津:

⑴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⑵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 “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5、语言揣摩:

⑴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运用:(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运用:(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篇10: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课件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亲身参与实验的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但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还需借助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坩埚、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

四、说学法

1.实验探究。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发现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网上新闻-- 一炸起千层浪 珠江“水雷”迷团待解,播放“水雷爆炸”的模拟视频。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铁桶中装的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爆炸?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讲授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出假设

通过新闻可知,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通过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实验时钠的用量的重视。接着请学生从一个化学专业者的角度,根据新闻中描述的有效信息对钠的性质做合理的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问题如下:怎样取用金属钠?应取多大的钠块?我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告知学生用镊子取钠块置于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下绿豆大的一块钠。

接着进行实验。问题(1)钠能与水反应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成分。请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同时交流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2)钠能不能燃烧?把一小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会有何种变化。写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方程式,同时请学生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由此,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旧知识,明白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再次提出问题:钠的化学性质为何如此活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

4.得出结论

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描述:(1)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2)推测生成的是什么气体;(3)钠燃烧时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出钠的物理性质:

(1)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硬度小)

(2)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易被氧化4Na+O2=2Na2O)

(3)金属钠可以与水剧烈的反应: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变成光亮的小球(熔点低且反应放热)、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变红(生成氢氧化钠)。

(4)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由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5)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有的略带黑色)

请学生书写出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从而巩固化学用语,复习氧化还原知识及离子反应知识。

(三)拓展应用

我提出问题,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根据新学知识指导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如下:1.钠应当如何保存?2.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为什么?3.如果金属钠着火,该用什么灭火?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布置作业

1.请学生设计检验钠和水反应生成气体的装置图.

2.从钠的用途和钠的制取角度,试着追查新闻中提到的这些铁桶可能的来源或去处?

篇11: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1、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特性,比如,醇类中,醇羟基的性质:1.可以与金属钠等反应产生氢气,2.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

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还原反应)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

6.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11.

10、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1.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13、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14、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_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篇12:化学必修二苏教版提纲

化学必修二苏教版提纲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近。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近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还有一些根据元素周期律得出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子亲和能就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周期表左边元素常表现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从左至右一次减小。周期表右边元素常表现非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减小,从左至右一次增大。

高中化学如何学习更好

1、化学主要首先理解原理,然后结合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勤动手勤记忆,再结合一些典型习题,强化理解和记忆,然后注意知识点的对比、归纳和整理。其实题目都是挺有共性的,抓住方程式和各种计算公式,记住各种物质的性质。

2、学习化学另一个重点就是效率,只有高效的学习才能事倍功半。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飞跃。

3、课前要预习。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4、听好每堂课.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

5、认真记好笔记。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怎么提高化学成绩

认真听课

这是最简单快捷有效,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化学不需要像物理数学那样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做题和研究,化学知识点特别多、而且咋,化学可以课前预习,但课堂上的效率却是最高的,往往老师讲一遍就能记住70%-80%,所以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上课时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回忆书本上的内容,看看哪里记忆比较模糊,需要加深印象,然后课后重点复习一下。同时老师提问时也要积极思考,简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耽误听课。

整理做题本

整理化学错题本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错过的题目就不要再错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挑自己容易错的题目整理,不要什么题目都整理,结果看不过来了,还不如不弄。

化学错题集要挑典型的题目写,写完以后要经常翻阅,争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写了一些错题后大家就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是一个类型的,都是同一个考点没掌握好,这时就要翻阅书本巩固知识了。

多做题

化学属于理科,虽然需要背诵的知识点非常多,都是题目也是要做的,而且还要多做,尤其是计算类题目。这就要求大家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及方程式,该背的必须背下来,通过做题归纳类型题的规律。

化学实验题也是大家丢分比较多的一道题目,这时要多背一些现成的术语,学会区分细微的差别,注意细节问题,把容易忽略的点都找出来,重点记忆。

化学必修金属课件

说课课件

高中数学必修二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

必修二 离骚 课件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课件

必修二化学第四章教案

必修二化学甲烷教案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二说课稿速率

化学必修二苯说课课件(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化学必修二苯说课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