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三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共含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三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篇1: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  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一)    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训练。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分手的时候,他们大声地说……,”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    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此时无数的战士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再见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    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学生第二遍接读课文)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他们多想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第三遍接读课文)

此时,一声声再见,已如一阵风不知不觉中吹开了学生的心门,使“再见了亲人”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行字,而变成了丰富、难忘的一个画面。

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又扩大了“亲人”的外延,“今天,我们也许不会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时,“亲人”已如一颗种子,悄然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回看教学流程,“一线串珠”式的结构,使文题串起文本,构建起真情相伴的课堂,期待着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多一份关爱,增加几分厚重。谢谢!

篇2: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既注重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篇的训练。 而本篇课文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 对落实本册重点训练项目尤其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同时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法的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 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理解第二、三自然段。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难点是:通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⑴、启发诱导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分析理解,利用课件出示大娘的图片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与大娘惜别”这一自然段。  ⑵、迁移法  我根据课文1、2、3自然段的段落在表达方法上相似的特点,让学生仿照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采取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2、3自然段。让学生质疑、交流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⑶、以读代讲法  因为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所以在教学4、5、6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为本,读思结合,读中悟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煤体课件,给学生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激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友谊。

2、学法  ⑴、迁移法、在学习2、3自然段时,我组织学生仿照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去学习,去探究,以便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⑵、读悟法  在学习第4、5、6自然段时,要仔细品读,读中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五、说教学设计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师生共同讲述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以及惜别情景。

第二课时: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习写作方法。合理利用DVD光盘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作铺垫。

2、播放有关抗美援朝的DVD录象片段,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于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今天的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时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我借助有关抗美援朝的录象片段,激发学生情感。

二、探究新知

1、启发诱导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大娘”惜别

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本段,边读边划,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个小问号。教师用幻灯片出示重点词、句和有难度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体会大娘付出的惨重的代价,从中感悟到赤诚的情感。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与小金花”惜别,自主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与大嫂”惜别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借鉴学习第一自然段“与大娘”惜别的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己质疑,讨论解决问题,体会中朝人民友谊深厚。学生情感高涨,已深深陶醉在课堂教学中,感动于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3、以读带讲学习课文的4、5、6自然段

出示车站送别图片,紧紧抓住学生的视角,让学生从感官上去感悟。抓住“亲人”、“亲爱的土地”以及两个“再”字,说说自己的理解,谈体会和感受。

4、朗读指导

利用多煤体课件播放情景朗读,再现送别的场面,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同时学会并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技巧。

三、总结、深化中心

我利用板书幻灯片,让学生联系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总结提升到一个质的顶峰。体会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之间都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四。发散思维

情景表演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惜别的情景。给学生一个展示平台的机会。

四、课外延伸

1、以《再见了,亲人》为题,续写一篇作文。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2、我推荐给学生《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东方》这两本书让他们去读,把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

五、说板书设计;

23、再见了,亲人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大 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去小孙子)

小金花       和妈妈救老王(失去妈妈)     伟大的友谊

大 嫂        挖野菜(失去双腿)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篇3:《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它主要讲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它是落实单元重点,即“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重点课文。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在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壮烈的亲人情怀。

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加了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教学难点为: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二、教法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1、以情激情,介绍背景。教学伊始,我借助录像片段,再现情景,“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朝夕相处了8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战争最终以正义和良知取得了胜利。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学生如亲临现场,初悟离别之情,这样既为理解课文作了情感铺垫,同时揭示了课题。

2、以境激情,撞击情感。

本课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3、 以读激情,读中悟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学法设计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

四、教学程序

围绕着文章的题眼,我精心抽取了“再见了,亲人”这条深情而厚重的丝线,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了“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

(一) 讲亲人-------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

在揭示课题并对课题的意蕴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事例变成自己的话深情地说一说。看似不经意地说,实际上是学生在吟咏体味的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训练。接着从具体地说到概括地说,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变成一句话,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巧妙统一。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求真,咀嚼情节,“志愿军为何得到朝鲜人民的如此厚爱?”通过这项练习,既加深了对题旨的理解,又进行了说话训练。

“讲亲人”的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文章的题目上,“通过大家由衷地讲,我们感到这友谊的确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分手的时候,他们大声地说……..,”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二) 诵亲人------个性化的阅读和语言的内化

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诵读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告别。我根据文本的特点,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内化课文内容,一方面通过想象填补文中空白。如在指导朗读向大娘告别的一段时,教师配乐引读“此时无数的战士们牵着大娘的手依依惜别,大娘已经泣不成声了,可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于是志愿军说……”,学生接读与大娘告别的一段话,接着我又创设了大娘不肯回去,志愿军从请求到恳求再到哀求、最后无奈地命令大娘回去的几种情境,学生根据词义和特定的`情境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势。同时,还抓住“雪中送炭、唯一”等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诵别后,再次复现“再见了,亲人”这一主线,“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就是亲人,而且胜过亲人!所以,分别时他们才这样难舍难分地倾诉…….,”这时,学生再读课题时,对课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 别亲人----情感与语言的自然外化

送君千里终须别。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我借助媒体,创设情境:

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他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启动了。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声呼唤。――(学生第一遍接读课文)

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声音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从心底发出呼喊。――(学生第二遍接读课文)

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他们多想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第三遍接读课文)

此时,一声声再见,已如一阵风不知不觉中吹开了学生的心门,使“再见了亲人”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行字,而变成了丰富、难忘的一个画面。

在这节课结束之际,我又扩大了“亲人”的外延,“今天,我们也许不会再遇上这样的壮烈,更多的是和平日子中幸福的感受,但我相信,这节课你不仅仅学会感动,还会把获得的感受内化为力量,学会去爱,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这份爱会伴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天…….”,这时,“亲人”已如一颗种子,悄然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回看教学流程,“一线串珠”式的结构,使文题串起文本,构建起真情相伴的课堂,期待着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多一份关爱,增加几分厚重。谢谢!

篇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许多令我们感动的人。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形象却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我们从本单元,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让我们一同走进一篇让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课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在朗读和默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因此,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读中品味作者的语言,回归充满浓郁语文味的课堂成为我教学本课的基本理念。

二、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觉行为”的提升。

篇5: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我们是武校,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所以我总结出适合武校的教学方法,望大家笑纳。

{一}字

1读

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

1讲解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

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这个霸权主义国家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 ,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五说教案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篇6:《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的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

(一)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 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 、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 、结合句子理解 唯一、雪中送炭 的含义,能用 雪中送炭 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

上勾下连,整体感知。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讲的道理,通过情与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与理是交融的,《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的 情 是建立在第一部分 理 之上的,找准文章情与理的切合点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学习完第一部分后,我提出了三个归结性的问题:

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哪些血的代价?

②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了什么人?现在你能说说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

③第一部分三个题目的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统挈全篇,帮助学生辨清文脉,从文章的内在联系上去理解和把握内容、把握中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披文以入情 突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使 知 和 情 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l 、启发诱导法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述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颂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实际上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中朝人民的友谊正是用鲜血凝成的。所以教学时,我注意引导理解这一点,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又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比较扎实的训练。

2 、迁移法

同为志愿军跟人娘、小金花、大嫂话别时,几段写法上相同,因此,我认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让他们用学到的相同方法学习2 、 3 自然段。

3 、以读代讲法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明的,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课文,加深理解,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也是适应大纲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

篇7: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对我的大恩大德,来生我加倍报还,回想我的一生:即像天边的的朝阳,那么红红火火,在奋勇搏杀的战场,我们挺胸向前,又像这一湖净水,平平淡淡。二十六年前,恩人把我救上岸,使我逃过了死神的魔掌,自从那一刻起,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我想,曾经和我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都在战场上牺牲了,我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无能为力。现在,灵堂的们向我敞开着,我在水边被恩人抬上岸,这便注定我没有和你们一起死亡的权利,我也只能用我体内的能量来守卫我们的家园。你们走了,二十六年前,我却活了下来,这不是幸运,对我来说而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因为,我没有和伙伴们同甘共苦,无限的悔恨,和羞愧。

我,就快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了,我相信上天,会善待你们这些善良的,勤劳的人们。

这里的流水,这里的朝阳,这里的卵石,这里的礁石……这里的一切一切,都记载了我和同伴们的拼搏,都沾满了我与我的战友的血迹。

我们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人,家属;为了保卫我们的民族;为了保卫打洛江畔;为了保卫西双版纳;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为了保卫我们的民族;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在战场上与日寇浴血搏杀,与他们进行了殊死搏斗,立下的战功赫赫。

漫漫长路,死神正在向我招手,战友们,我来了,我终于可以溺补我的罪过,和你们在一起,亲爱的伙伴,我即将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去另一个世界找你们了。我没有忘记我们当年立下的山盟海誓;我没有忘记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默契;我没有忘记我们当初共同的使命,任务;更没有忘记我们深厚的友谊……再见了,美好的世界,我亲爱的朋友们。我敬爱的战友们,我们将会永远在一起的!再见了,波农丁,再见了,村民们,谢谢你们二十六年来对我的照顾,永远,永远……

六年级:雨蔓

篇8: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一、 看拼音写词语。

zàn shí è hào shū cài zhēn chá yuán xuè pō

( ) ( ) ( ) ( ) ( )

二、 组词:

偷( ) 嫂( ) 付( ) 侦( )

愉( ) 瘦( ) 府( ) 贞( )

暂( ) 蔬( ) 硝( ) 阻( )

崭( ) 疏( ) 消( ) 组( )

三、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暂时(zàn zhàn) 血泊(pō bō) 友谊(yí yì)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情谊( ) 看守( ) 刚强( )

反义词:噩耗( ) 暂时( ) 付出( )

五、填空:

篇9:再见了,亲人

2.课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依依惜别情景的描述,赞扬了__________人民用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友谊。

六、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这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我留恋?

七、把下列词语分成三类,分别填在横线上。

愉快 凝神 思考 慈祥 愤怒 羞愧

朗诵 厌恶 悠然 惊喜 喜欢 报告

表示动作的

表示心情的

表示神情的

八、结合句子内容,给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入( )里。

谢:①表示感谢。②表示道歉或认错。③辞去、拒绝。④凋落、衰退。

(1)这种花已经谢了。( )

(2)谢谢你替我买了电影票。( )

(3)施工现场谢绝参观。( )

九、修改病句:

1.老师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帮助学习差的同学。

2.小青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幼稚可笑的深奥的问题。

十、为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他除了爱看水浒传 三国演义 等文学书外还爱看 科学画报 科学故事等科普读物

2.看了白求恩 这部电影 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十一、阅读:

在火车上

假期,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到吉林去看望爷爷奶奶。刚上火车,有一位叔叔带着两个小女孩,对我爸爸说:“请您帮助照顾一下,她俩的爸爸在吉林接站。”随后又嘱咐那俩女孩:“你们要听这位叔叔的话啊!”

火车开动了,我拿出《儿童时代》、《中国儿童》给她俩看。弟弟怕她俩闷得慌,就有声有色地讲起故事,逗得两个小女孩哈哈直笑。

车厢里人很多,空气不好,突然小一点的女孩吐了起来。爸爸忙拿出手帕,给她擦嘴,弟弟端过白开水,我寻找墩布擦地。爸爸又从列车员那里找来两片药,给小女孩服下去。过一会儿,小女孩不吐了,苍白的脸色也红润起来了。火车向前奔驰着,跨过大桥,穿过山洞,离吉林越来越近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火车进了吉林站,人们按着顺序走出了车厢。爸爸带着我们和两个小女孩下了车,刚到出站口,一位大个子叔叔就迎了上来,两个小女孩高兴地叫:“爸爸,爸爸!”这位叔叔握着爸爸的手连声感谢。爸爸却说:“谢什么,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1. 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照顾――( )嘱咐――( ) 次序――( )

2. 给短文分段,在段首用“△”标出。

3. 写出第二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zàn shí è hào shū cài

( 暂 时) ( 噩 耗) ( 蔬 菜 )

zhēn chá yuán xuè pō

( 侦 察 员 ) (血泊 )

二、组词:

偷(偷窃) 嫂(大嫂) 付(付出) 侦(侦察)

愉(愉快) 瘦(瘦弱) 府(政府) 贞(坚贞)

暂(暂时) 蔬(蔬菜) 硝(硝烟) 阻(阻击)

崭(崭新) 疏(疏通) 消(消灭) 组(组织)

三、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暂时(zàn√ zhàn) 血泊(pō√ bō) 友谊(yí yì√)

四、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情谊(友谊) 看守(看护) 刚强(坚强)

反义词:噩耗(喜讯) 暂时(永久) 付出(索取)

五、 填空:

1.《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魏巍

2.课文通过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情景的描述,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六、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2.这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我留恋?

这美丽的景色真能使我留恋。

七、 把下列词语分成三类,分别填在横线上。

愉快 凝神 思考 慈祥 愤怒 羞愧

朗诵 厌恶 悠然 惊喜 喜欢 报告

表示动作的:朗诵 思考 报告

表示心情的:愉快 厌恶 惊喜 愤怒 羞愧 喜欢

表示神情的:凝神 悠然 慈祥

八、 结合句子内容,给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入里。

谢:①表示感谢。②表示道歉或认错。③辞去、拒绝。④凋落、衰退。

(1)这种花已经谢了。(④)

(2)谢谢你替我买了电影票。(①)

(3)施工现场谢绝参观。(③)

九、 修改病句:(略)

十、 为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他除了爱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书外,还爱看《科学画报》《科学故事》等科普读物。

2.看了《白求恩》这部电影,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十一、 阅读:

在火车上

△假期,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到吉林去看望爷爷奶奶。刚上火车,有一位叔叔带着两个小女孩,对我爸爸说:“请您帮助照顾一下,她俩的爸爸在吉林接站。”随后又嘱咐那俩女孩:“你们要听这位叔叔的话啊!”

△火车开动了,我拿出《儿童时代》、《中国儿童》给她俩看。弟弟怕她俩闷得慌,就有声有色地讲起故事,逗得两个小女孩哈哈直笑。

车厢里人很多,空气不好,突然小一点的女孩吐了起来。爸爸忙拿出手帕,给她擦嘴,弟弟端过白开水,我寻找墩布擦地。爸爸又从列车员那里找来两片药,给小女孩服下去。过一会儿,小女孩不吐了,苍白的脸色也红润起来了。火车向前奔驰着,跨过大桥,穿过山洞,离吉林越来越近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火车进了吉林站,人们按着顺序走出了车厢。爸爸带着我们和两个小女孩下了车,刚到出站口,一位大个子叔叔就迎了上来,两个小女孩高兴地叫:“爸爸,爸爸!”这位叔叔握着爸爸的手连声感谢。爸爸却说:“谢什么,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1.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照顾――(照料) 嘱咐――(叮嘱)次序――(秩序)

2.给短文分段,在段首用“△”标出。

3.写出第二段段意。

答:写在火车上,我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小女孩。

4.归纳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短文写假期,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去看望爷爷奶奶。在去吉林的火车上,我们一家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无人陪伴的小女孩。

5.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短文表现了我们一家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篇10:《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

广东佛山九小 黄艳碧

实录

教学过程 :

一、从课题引入新课

师:课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生:“亲人”在课文中是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也就是指朝鲜人民。

师:说得对!(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篇11:再见了,亲人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教法建议: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4n

友谊:y@

血泊:p#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      缝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    救老王

大嫂      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  昏倒路旁  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 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

再见了 亲人颁奖词

再见了,亲人改写作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小学生作文

《再见了,亲人》 之四

再见了亲人教学课件

《再见了,亲人》 之六

再见了我的亲人作文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通用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再见了,亲人》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