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你0755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你075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

篇1:《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感人情景。课文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字里行间洋溢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真挚的强烈的爱。教学这篇课文,在讲读完全文后,我运用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逐段引读.总结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引读课题。

师:(语言叙述,创设情境)就是这些待我们亲如骨肉的亲人,我们今天就要与她们分别了。这怎么不叫人依依难舍呢?让我们满怀深情,一声又一声地向她们告别吧——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2.引读前三节。

前三节分别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别,引读时可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三节每节首尾部分。

师:(引读第一节)瞧!那曾为我们送过打糕,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来送行了。快,让我们去向她道别——

生:(接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师:(引读第二节)呀!小金花也来了!那次她与妈妈救出老王后,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知道后没有流泪,可现在她哭得泪人似的——

生:(接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

师:(引读第三节)快看!大嫂也拄着双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她那双腿就是上次为我们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炸弹炸伤的呀,让我们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

3.引读最后三节。

师:“呜——”列车启动了,亲人们紧追着列车,流着泪,挥着手,我们把头伸出车窗,也流着泪,挥着手,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

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教学时,这样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篇2:《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 万凤林

《再见了,亲人》记叙了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告别时的感人情景。课文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字里行间洋溢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真挚的强烈的爱。教学这篇课文,在讲读完全文后,我运用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逐段引读.总结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引读课题。

师:(语言叙述,创设情境)就是这些待我们亲如骨肉的亲人,我们今天就要与她们分别了。这怎么不叫人依依难舍呢?让我们满怀深情,一声又一声地向她们告别吧――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2.引读前三节。

前三节分别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依依惜别,引读时可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三节每节首尾部分。

师:(引读第一节)瞧!那曾为我们送过打糕,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来送行了。快,让我们去向她道别――

生:(接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师:(引读第二节)呀!小金花也来了!那次她与妈妈救出老王后,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知道后没有流泪,可现在她哭得泪人似的――

生:(接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

师:(引读第三节)快看!大嫂也拄着双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她那双腿就是上次为我们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炸弹炸伤的呀,让我们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

3.引读最后三节。

师:“呜――”列车启动了,亲人们紧追着列车,流着泪,挥着手,我们把头伸出车窗,也流着泪,挥着手,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

生:(接读)再见了,亲人!……

全文感情真挚,感人至深。教学时,这样逐段进行巧妙引读,在引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学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篇4:《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身感动的句子。

篇5:《再见了,亲人》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B案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篇6: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读完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我的眼睛湿润了。

多么值得尊敬的志愿军呀!为了革命事业,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要保住这些朝鲜人民的性命。多么值得尊敬的朝鲜人民呀!为了给志愿军送吃的,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打糕送到志愿军手中……多么感人的一幕呀!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粮食,应该多向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学习,同时,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篇7: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再见了,亲人》主要讲了大娘在阻击战中为了救助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为了救侦察员老王失去了母亲;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火炸掉了双腿,只能靠拄着双拐走路了。最后讲了志愿军舍不得朝鲜的亲人们的心情。

“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读到这里,让我热泪盈眶。书中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因为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啊!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抢救自己的亲人,可大娘却先救志愿军伤员,然后才想着救自己的孙子。

“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伤好以后,您只能靠双拐走路了。”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上蔬菜,明知道危险,仍旧上山采野菜,挖完了后山就来到前沿阵地挖,结果失去了双腿,只能靠双拐走路了。朝鲜大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表达了中朝人民的友谊!

读完这篇文章,我泪流满面。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那是用血肉之躯铸成的!同时也知道抗击美国侵略军是在中朝人民的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

篇8: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本文生动地讲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那位朝鲜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昏倒在路旁了;还有一次,志愿军中的一位伤员在大娘家中休养,敌机来了,大娘情愿丢下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而是先背伤员去防空洞,再去救自己的小孙孙,可当大娘回去救小孙孙时,房子已经炸平了,就这样大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这是多么感人啊。

文中还提到了一位小姑娘――小金花。小金花是位刚强的孩子,她和自己的妈妈去敌区救出了志愿军的侦察员老王,自己的妈妈却牺牲了。

文中还提到了一位大嫂,在1952年的春天,大嫂知道志愿军们缺少蔬菜,她就提着篮子到山上去挖野菜给志愿军。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她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她身边爆炸,她倒在血泊里,永远地失去了双腿。

这些事是多么感人呀,她们为了志愿军们,都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种精神难到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当时你在,你会这样做吗?

篇9: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这篇课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仿佛真的把我们带进了这感人的场面。课文中,朝鲜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话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情,让我一次又一次得流泪。你看,那位朝鲜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饭;为了抢救志愿军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他已经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这么多,可她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而且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对大娘这慈母般的温暖,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小金花,它是那么刚强。当得知妈妈为解救志愿军侦察员不幸牺牲时,她没有哭,而是把脚狠狠的一跺,嘴角抽动着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但和志愿军战士离别的时候,她却哭了……再看看那位大嫂,架着双拐,背着孩子,在崎岖的山路上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了几十里。他们这样难舍难分,就因为中朝人民已近接下了深深的友谊,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我掩卷沉思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这么多动人的场面吗?有一次,在车站上,我看到有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大学。等车时,儿子劝妈妈回去,妈妈不肯。车来了,儿子上了车,招手让妈妈走,妈妈还是不想走。车开了,妈妈跟在车后跑出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的影子,听不见儿子的喊声。这多么感人啊!

我又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

这些感人的场景,让我懂得了这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人间多么美好的感情啊

篇10: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再见了,亲人》。看完之后我深受感动。

这边文章是写军人离开时对三位朝鲜人民说的话。第一位是一位大娘。有次,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军人们空着肚子,与敌人们拼了三天三夜。是大娘和全村妇女不顾危险去跟军人送饭。还有小金花,侦察员老王被抓,她的妈妈知道了,就带着小金花,让小金花去救老汪,自己却和看守的敌人同归于尽了,而她却没有流泪,非常坚强。还有大嫂,他为了让军人们吃上菜到前沿阵地去挖菜,却被炸弹炸的只能用双拐走路。

看完之后,我很感动。这不仅是他们热爱军人的感情,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啊!!!

篇11: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学习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我被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的情谊感动了。

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疏菜,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挖野菜,结果失去了双腿,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小金花和她的妈妈为了救侦查员老王,小金花的妈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金花妈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小金花刚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大娘帮志愿军缝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为了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她对志愿军慈母般的爱震撼了我的心。

此时,在长长的站台上,挤满了送别志愿军的朝鲜人民,他们眼含热泪,依依惜别。人们多么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志愿军。而车上的志愿军也痛哭流涕,也希望列车慢点开,让他们再看一眼亲人般的朝鲜人民。读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深深地体会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这是志愿军的心声,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及他们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牢不可破的……

作家魏巍在每段的开头都用了祈使句,在每段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以形式上的否定达到内容上更加肯定的目的,无论在感情的抒发还是语意的加重上,其表达效果都胜过了陈述句。这种写作方法是我今后的写作中学习并运用的。

篇12: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再见了亲人是写最后一批中国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国依依不舍得情景。

在送志愿军回国的路上,有一位满头银发的大娘,大娘不怕牺牲为战士们送打糕;为了志愿军失去了小孙孙,失去了她唯一的亲人。还为战士们洗补衣服。大娘有着无私,伟大的爱,大娘也是那么勇敢。

还有一位泪痕满面的小姑娘。有一回为了救侦察员老王她妈妈想方设法引开了鬼子,小金花救出了老王,最后她妈妈和鬼子同归于尽了。她失去了妈妈她没有落泪她是那么的刚强那么的勇敢,能接受冷酷得现时。

还有一位年轻的大嫂,拄着拐杖。这为大嫂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后山没了去前沿阵地上去挖,无情的战争夺去了你的双腿。大嫂你感恩戴德的人,你有着无私的精神,你坚强不屈。

读了着篇文章,让我深受感动,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

篇13: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中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及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依依深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篇课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仿佛真的把我们带进了这感人的场面。课文中,朝鲜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话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情,让我一次又一次得流泪。你看,那位朝鲜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饭;为了抢救志愿军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他已经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这么多,可她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而且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对大娘这慈母般的温暖,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小金花,它是那么刚强。当得知妈妈为解救志愿军侦察员不幸牺牲时,她没有哭,而是把脚狠狠的一跺,嘴角抽动着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但和志愿军战士离别的时候,她却哭了……再看看那位大嫂,架着双拐,背着孩子,在崎岖的山路上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了几十里。他们这样难舍难分,就因为中朝人民已近接下了深深的友谊,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我掩卷沉思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这么多动人的场面吗?有一次,在车站上,我看到有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大学。等车时,儿子劝妈妈回去,妈妈不肯。车来了,儿子上了车,招手让妈妈走,妈妈还是不想走。车开了,妈妈跟在车后跑出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的影子,听不见儿子的喊声。这多么感人啊!

我又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

这些感人的场景,让我懂得了这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人间多么美好的感情啊!

篇14: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课桌上的语文书轻轻地翻动,不知不觉中停留在《再见了,亲人》一文。我捧起了书,再一次仔仔细细地品读一遍,一种感觉悄然涌上心头……

这篇课文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记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文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朝鲜人民的土地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地赶赴到前沿阵地,为驱赶朝鲜土地上的侵略者废寝忘食,不惜牺牲一切。那三位朝鲜人民代表的事迹同样让人难以忘怀!年老的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在志愿军遭遇供应困难之时,她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为三天三夜没吃饭的志愿军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在路旁。

敌机来临时,她抛下小孙孙,将伤员背进防空洞,结果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金花和她的母亲合力奋勇救了侦查员老王,但她的母亲却不幸牺牲了;任劳任怨的大娘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可是今天与志愿军分别的今天,她还送了几十里路!啊!志愿军虽然与朝鲜人民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是,他们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怎能不令人动容呢?我仿佛看见了火车缓缓地开动了,但志愿军的手和大娘的手还是紧紧地握在一起。

只见大豆般的晶莹剔透的泪珠从钢铁般的志愿军的脸颊边滑过,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大娘,倾诉着惜别之情。大娘一边跟着火车跑,一边嘴里说着:“路上小心啊!饭要按时吃……多保重身体……有空常回来看看……”

我放下语文书,泪水像止不住的流水般吧嗒吧嗒地流下来。是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深情厚谊怎么能让人忘怀?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 亲人颁奖词

再见了,亲人改写作文

再见了亲人课文原文

再见了亲人小学生作文

《再见了,亲人》 之四

再见了亲人教学课件

《再见了,亲人》 之六

再见了我的亲人作文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再见了亲人》引读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