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探寻自然奥秘(共含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chenlaowe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章】《大雁归来》《北极昆虫的绝技》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自然奥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2.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3.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表达的情感。
【课内探究】
活动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大雁归来》一文中,想一下,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2.面对北极昆虫的绝技,你想解开这些奥秘吗?开动脑筋,整理思路,推测一下北极昆虫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活动二:品读课文,写法览胜
1.《北极昆虫》一文介绍了北极昆虫的绝技,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
2.请你选择文中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句子进行评析,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活动三:美读课文,情感动人
美读《大雁归来》一文:
1.品味语言的情感美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试赏析下列句子。
⑴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⑵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⑴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⑵作者是怎样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感人至深?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活动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把自然界灵动而又神秘的万象深入浅出地用文字记录并介绍给人们是一门学问,恰当地运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说明,把自然和科学结合起来是科普说明文的最主要特点,请阅读《自然物语》的其他文章,来鉴赏一下吧!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课题类型】《大自然的语言》和《落日的幻觉》整合探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按照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理清说明的顺序。
2.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
【课内探究】
活动一:筛选信息,畅所欲言
1.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说说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先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从中心句中提炼关键词语。
2.讨论充实《落日的幻觉》一文的表格。
活动二:条分缕析,理清顺序
1.请快速浏览《大自然的语言》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2.读下面一首诗:
玉兰和红杏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惑:广州和北京玉兰花开花时间为什么相差几个月?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
3.理清《落日的幻觉》一文的说明顺序。课文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来写的?
活动三:观察分析,感悟严谨
你从两篇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提示: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对于关键词语可以用删减或替换的方式体会其作用。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中“约”删去,体会一下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四:细嚼慢咽,品味生动
1.生动是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之一,请同学们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说说好在哪里,做好批注。(分析语言的角度很多,可从运用词语的角度,也可从修辞的角度等。)
2.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段落或句子,高声朗读,细细品味,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无不”双重否定,强调了人们的赞叹之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文章】《时间的脚印》《树轮密码》《山旺化石“万卷书”》《老街,时光的脚印哪儿去了》《时间》
组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1.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
2.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4.了解时间的印记是生命留下的情态
【学习重点、难点】
1.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2.了解时间的印记是生命留下的情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导入:
孔夫子曾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南唐后主曾叹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感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时间是什么?它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在无垠的时空下,时间会留下怎样的脚印?带着这些问题开启本单元的精彩阅读吧!
活动一 通读课文,筛选信息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请速读本组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时间留下了怎样的脚印?
设计意图:在有限时间内大量文章阅读理清文章并快速筛选整合有用信息,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活动二 跳读课文,品析语言
1.这些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但作者却把时间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2.本组文章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把时间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为科普性的作品,兼具说明文准确严谨而又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此活动鉴赏语言来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活动三 阅读思考,运思成文
记忆是我们体悟时间的唯一手段,可是谁能够从记忆中找出时间的刻度呢?我们该怎样在瞬息即逝的时间里找到永恒的意义?在生命这条上,你是用什么来测量时间的?
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请以“时间、生命”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设计意图:
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或许唯有写作。写作就是给自己留张精神照片,让生命的时光永恒而有意义。通过小练笔,体味科普文中的诗意。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文章】《阿莫西夫短文两篇》《沙丘鸣响的终极妙解》《万紫千红的花》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把握运用说明方法。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体会简练、缜密、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说明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增强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
活动一:精读课文,合作品析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些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2.找出《万紫千红的花》一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说明其作用。
提示:可以把说明方法删去,然后体会其作用。
活动二:品味语言,感悟课文
(一)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
⒈阿西莫夫善于驾驭语言和概念,揣摩《阿莫西夫短文两篇》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语言风格。
⑴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⑵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⑶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⑷即非常纯的沙子。
⑸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⒉《沙丘鸣响的终极妙解》一文用语准确、生动。请找出文中运用的成语,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利用置换词语或删改词语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二)议一议,探究出科学的内涵
⒈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阿莫西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2.《沙丘鸣响的终极妙解》似是而非的答案最终盖棺定论, 但
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读了本文后,你对科学有了怎样的感悟?
3. 《万紫千红的花》花儿怎们会有美丽鲜艳的色彩?本文信息量很大,你从中获取了什么?
活动三:发现问题,科海探秘
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不少恐龙的知识,就用你的慧眼来发现更多的问题,用你们小组的智慧来解释更多的疑问吧!
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提示:同学们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关于恐龙和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
⒉你还知道有哪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吗?搜集资料,说给同学听听。
3.生活中还有哪些自然科学现象你对于现有的解释存在疑惑,请提出来并作出适当的推理分析。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演讲语言,各领风骚”
湖南省株洲外国语学校 谭四云 任钰琳
【文 章】第四单元课文+《主题丛书4》“激情演说”单元整合课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把握不同演讲稿的演说风格,再现演讲者当年的演说风采。
2.培养自己演讲的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演讲稿不同风格的把握和演绎。
【课内探究】
激情导入:每一束艳丽的花朵都有着独具特色的绰约风姿,每一种风格的演讲都闪耀着演讲者语言、思想和品德的光辉。打开书本,你便结识了许多充满睿智的老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派别、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演讲词在这里汇合,汇合成一股撼动人心的洪流。
活动一:读一读,感受风格
1.教师出示演讲风格的大致类型:
谈话型——自然朴实,亲切委婉
激昂型——激越高昂,豪壮奔放
严谨型——平实严密,逻辑性强
绚丽型——浓墨重彩,词藻华丽
庄严型——庄重肃穆、沉稳典雅
幽默型——生动形象,幽默诙谐
柔和型——轻柔委婉,纤秀清丽
2.速读这四篇演讲稿,请说说它们各自的风格类型。
3.诵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体会不同风格类型演讲的语言特色。
活动二:议一议,诠释风格
1.小组讨论:这四种不同风格类型的演讲该如何把握和再现?
2.个人展示,演说不同风格的演讲片段。
活动三:诵一诵,演绎风格
1.快速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四册第四单元“激情演说”,任选两篇,说一说它们的风格类型。
2.小组活动:各组员从本单元中任选一个片段,以接龙的方式用不同的风格诵读演绎。
活动四:悟一悟,形成风格
独特的演讲风格,将使你在众多的演讲者中出类拔萃,使听众对你的演讲久久难忘。那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呢?
1.演讲要切合自己的身份。
2.演讲要切合自己的性格。
3.演讲要切合自身的教养。
风格这东西需要自我揣摩、自我训练,需要长期向他人学习和亲身实践才能形成,只要我们长期总结、修正、积累,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就形成了。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学习内容】
课文《诗经》丛书《溯水而上——夜读〈诗经〉》《美哉,〈诗经〉!》《穿越〈诗经〉的画廊》《横穿〈诗经〉的河流》《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解读诗经。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解读《诗经》
【课内探究】
活动一:与《诗经》相遇——语言。
从《 》中,我发现《诗经》 。
例如:从课本《诗经》中,我发现《诗经》在形式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活动二:与《诗经》相识——内容。
从《 》中,我知道了《诗经》 。
例如:从《溯水而上——夜读〈诗经〉》,我知道《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活动三:与《诗经》相知——情感。
从《 》中,我懂得了《诗经》 。
例如:从《美哉,〈诗经〉!》中,我懂得了《诗经》是那些先民用来赞美生活、爱情、劳动的不朽的 篇章。
活动四:与《诗经》相恋——写法。
从《 》中,我知道了《诗经》 。
例如:从《诗经》中,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活动五:自由诵读。
我最爱《 》的这句 。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文 章】《最后一次讲演》+《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责任·荣誉·国家》《诸葛亮舌战群儒》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2.体味演讲稿口语的特点和文章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3.学习前辈们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感叹句和修辞方法(设问、反问、反复)的运用。
2.领会前辈们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精神。
【课内探究】
激趣导入:会说话是一门艺术,它会让人在关键时刻妙语生花,雄智多辩;在危难关口慷慨陈词,正气凛然……它征服的是世界上复杂的人心,展现的是人各种自信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悟一位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闻一多先生的一篇气壮山河的演讲稿——《最后一次讲演》。
活动一:读文章,品特色
1.请同学们说说《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讲演词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2.这种极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3.你从作者的这篇演讲稿中读到了什么?
活动二:品细节,悟情感
1.《最后一次讲演》中作者巧妙地对敌人用“你们”称呼,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称呼,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随着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那在《责任·荣誉·国家》一文中,作者用到了哪些称呼?这些称呼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肢体语言的展示,速读文章《诸葛亮舌战群儒》找出诸葛亮用了哪些肢体语言来展示自己的情感?
活动三:赏文章,析方法
1.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四册《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一文,思考是否与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有某些共同之处?(比如修辞手法、句式表达、写作方法、演讲方式等)请你找出来,与同伴交流一下。
2.通过对这四篇演讲稿的阅读,我们会发现直抒胸臆式的演讲稿通常会通过改变对不同对象的称呼、措辞和语气,运用较多的短句、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作者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学会体悟他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语言风格。
活动四:巧模仿,抒深情
好的演讲,离不开作者的浓烈情感。而要想体会这种情感,最快捷的途径则是对作者本人演讲时内容、动作、神态、语气、语调的模仿。要求通过模仿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体会闻先生深深的爱国热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文章】《倾听黄河》《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爱我的祖国》整合探究课
【学习目标】
1.读中悟情,感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思。
2.读中赏析,品味文中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抒发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抒发情感。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
出示《土地的誓言》课文中的两段话: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提问:这两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小结:抒情性的语言,如果运用恰当的修辞,会使情感表达的更加直接强烈。这节课我们来读三篇文章,学会运用恰当的修辞抒发情感,体会作者的爱国深情。
活动一:初读文章——赏爱国之情
阅读丛书中《倾听黄河》《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爱我的祖国》三篇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一人,可以同桌,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有感情地朗诵展示。
活动二:品读文章——享修辞之妙
在作者激情澎湃的文字里,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炽烈的爱国之情,尤其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让我们来感受修辞之妙——请找出三篇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可参考下列句式回答:
参考句式: 这篇文章中的 这段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准确、深刻等)地写出了 (描写对象)的 的特征,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几篇文章的抒情段式可以分为:
呼告式抒情段 比喻式抒情段
排比式抒情段 拟人式抒情段
重点讲解排比式抒情段:
1.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起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2.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活动三:妙笔生花——绘家乡之美
运用适当的修辞写上一段赞美家乡的话,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文章】《最后一课》(都德)+《第一堂课》《最后一课》(郑振铎)
情感意蕴探究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三篇文章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2.品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三篇文章比较探究,进一步理解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品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谈话导入:从你第一天上学到现在,哪一堂课最让你难忘?
学生回答。
这堂课有可能是你人生中的“第一堂课”,但绝不是你的“最后一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几位作家笔下的难忘的一课,看一看当国土遭到践踏,民族尊严遭受凌辱,爱国主义这个永恒深刻的主题将怎样在老师和同学们身上呈
活动一:知背景 晓文体
1.介绍三篇文章的背景
资料链接——都德《最后一课》: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资料链接——老舍《第一堂课》:本文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传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被毁灭着。本文就是当时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资料链接——郑振铎《最后一课》: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 12月8日这天清晨,暨南大学校长召开了全校教师会议,决定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学校门口,就立即停课,关闭学校。会后,郑振铎走进教室,向学生宣布了学校的决定后照常上课。大家明白,这是“最后一课”。
2.明确三篇文章的文体
都德的《最后一课》、老舍的《第一堂课》属于小说,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属于叙事散文。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活动二:品语言 析形象
首先我们来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出示读书要求:
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态变化的语句,想一想他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可以从对学习、老师、敌人、祖国等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具体变化。)
小弗郎士的变化: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舍不得、悔悟、难受”。
从看到普鲁士士兵操练觉得“有趣”到恍然大悟后的“愤慨”。
从“不喜欢老师”到“理解老师、心疼老师、敬佩老师”。
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忽略到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过渡语:这篇小说正是借助对小弗郎士的心态变化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小弗郎士对学习、老师、祖国思想情感的变化,让小弗郎士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提炼原因:
普鲁士士兵入侵,不让其学习本国语言,激起他爱国情感。(社会环境)
韩麦尔先生及镇上人在最后一课的种种表现影响了小弗郎士。
出示学习要求:小弗郎士由贪玩到懂事再到爱国,韩麦尔先生给他影响最大,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画出相应语句,并简单批注。回答时运用下列句式:
回答句式:文中的这段话 是对韩麦尔先生 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 的人。
小结:在小说中,品析一个人的形象,要关注小说里的环境描写,还要“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色、洞其心”,也就是关注对人物的描写。
活动三:延伸读 比不同
1.学习老舍的《第一堂课》:
⑴现在我们再来品析老舍笔下的祁瑞宣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请大家快速读文章《第一堂课》,找到最能表现祁瑞宣老师内心情感的那句话。
文中的语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出示要求:
文章用了大量篇幅突出祁瑞宣老师的这种苦痛,找出文中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刻画瑞宣老师这种说不出来的痛苦的?请同学们“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色、洞其心”勾划出相关语句并做旁批。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祁老师内心痛苦的最深层原因就是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身陷沦陷区的自己却无所作为的羞耻。换言之,他的苦痛源于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⑵比较《第一堂课》和《最后一课》,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韩麦尔先生在课上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祁瑞宣老师在课堂上只挤出两句话,对于他们两个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在离开前全部教给学生;而祁瑞宣老师在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之下以不上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2.学习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出示学习要求:请快速浏览文章,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有哪些不同?
归纳:文体不同;上“最后一课”的背景不同;写作视角不用。
活动四:巧升华 诉真情
以上我们通过“三堂课”比较阅读了不同国度的老师和学生在国土沦陷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朴实而又真挚,让我们感同身受。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我们,你认为在和平环境下如何爱国?请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学生回答归纳整理。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文章】《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共和国之恋》《把栏杆拍遍》《岳飞》《德天瀑布》《登古长城记》诵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诵读中悟情,加强诵读的训练,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2.诵读中积累,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加强诵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课堂导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今天,让我们来倾听爱国赞歌,感受爱国情怀,汲取爱国养分。
在学习《黄河颂》这首诗歌时朗诵方法的基础之上,讲述新的诵读方法:
1.诗歌的诵读
诵出节奏美,即读出节奏的快慢变化;
诵出旋律美,即读出语调的腾挪跌宕、声音的强弱粗细;
诵出意境美,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诗人的情思,借助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在心底与诗人产生共鸣。
2.散文的诵读
抒情散文以深沉隽永为主;游记散文写文字较多,朗读时以生动形象见长。不论哪种类型的散文,朗读时都要遵循如下基本规律:
以停顿显示文章语脉层次,用重音突出文章的意脉与感情变化,用语调的升降来体现某种特定情感。
掌握散文节奏特点,明了是紧张、轻快、高亢,还是低沉、舒缓、凝重,追求感情与声音的和谐统一。
活动一:忆往昔 豪杰知多少
1.读《把栏杆拍遍》《岳飞》,了解文章所写人物的爱国事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
2.展示诵读,可以读全篇,也可读一段话,可以小组连读,同桌齐读,也可自己展示。
3.说出其他的爱国志士是如何去争取祖国的独立、民主、解放的?
活动二:看今朝 锦绣山河美
1.读《德天瀑布》《登古长城记》,思考问题: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相关词语。
2.体会作者情随景生、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画出作者直接抒情的段落或语句。
3.展示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活动三:望未来 雄壮凯歌奏
历史的车轮永无止尽的向前翻滚着,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写下了一首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辉煌与骄傲的今天。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铭记——《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
师生齐诵《我骄傲 我是中国人》结束本节课。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记事记景记核舟,写情写意写生活
【文 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体知识整合教案
【学习重点、难点】
根据文章内容,识别“记”这种文体。
【课内探究】
文体知识导入: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不一样的“记”!
活动一:识“记”。
1.“记”的含义: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2、“记”内容与写法: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记”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游黄山记》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石钟山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张衡传》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如《梦溪笔谈》
活动二:品“记”。
导入: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三篇文章,是哪类“记”呢?
1.根据标题,概括内容:请你根据标题来概括文章内容。
例如:《桃花源记》中,讲述了“渔人”发现桃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2.根据内容,了解文体。你认为这三篇文章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 》写了 ,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以 为主。
例如:《桃花源记》讲述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故事,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以记叙为主。
活动三:辨“记”。
导入:“夫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情感的发动就会用语言来表达,理智的发挥就会用文字来表现。
这三篇文章,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例如:《桃花源记》作者借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统编教材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唇齿相依的情与爱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中学 姜欣
【文章】《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有人问起我的家》《土地啊》整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浓浓的赤子之情。
2.品析精彩句段和关键词句,学做批注,了解抒情方式,学习抒情的技巧。
3. 背诵精彩段落,激发学生民族的责任感、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训练有感情朗读。
2.了解抒情方式,学习抒情的技巧。
【学习过程】
活动一:导入——唤醒爱国之心
幻灯片出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屠格涅夫
总有一种动人的情愫像细腻的丝线一样牵扯着我们的心扉.总有一种深情的回响像美妙的乐音一样萦绕在我们的耳畔。谁不恋故乡?谁不爱祖国?多少文人墨客用他们澎湃的诗情吟诵出一首首发自肺腑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光未然、端木蕻良的文章去感受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
活动二:朗读——激发情感共鸣
1.展示《黄河颂》的朗读。
2.师生评价,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总结方法:
根据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根据情感和内容的需要,确定语速和重音;
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3.从《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有人问起我的家》《土地啊》四篇文章中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深情朗读,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中,用朗读展现画面。
活动三:赏析——品味表达技巧
同学们,这几篇文章朴素的话语中都蕴含着浓烈的爱国热情。你觉得哪些语句最能激发你的情感共鸣?
1.自主学习:再读几篇文章,勾画文章中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进行简单批注。
2.小组合作:组内交流,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谈谈作者的抒情技巧及抒情方式。
学习指导:文章的修辞、用词、句式、表达方式等都可以作为赏析的角度。
3.总结归纳文章在抒情方面的语言技巧。
大量使用修辞 突出运用象征 注重音韵和谐
词语色彩鲜明 人称适当转化 铺排法的运用
4. 总结归纳文章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活动四: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展示。
推荐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黄河源头:五千年文明五千里路》《故乡》,再次体会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对故土的深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