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米酒姑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共含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米酒姑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篇1: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作文与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2.体会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学习作者借用事例来进行议论、抒情,论述自己观点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壮”等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远大志向和养气为文的独到见解和做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的“文”“气”及其二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作者写此文自荐,为的是能得以拜访韩太尉。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现对韩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其间的尺度 很难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思路,学习作者得体合适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上枢密韩太尉书》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

一、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的美好心愿。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这首词有一个小序,作者通过这部分内容阐述了自己写此词的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指的就是他的弟弟苏辙。这一年苏轼政治上很不顺利,和弟弟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作者借此篇来抒发政事不顺的抑郁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我们知道,苏辙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苏轼曾评价苏辙的文章:“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辙的代表性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来品味他文学上的才华。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和韩太尉。(见教师教学用书资料)

2.解题。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韩太尉,指当时掌握全国军事大权的韩琦。枢密使之职等同于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太尉。本文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文章曲折委婉地从做好文章决定于作者的精神气质谈起,认为人的气质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阅历和知识外,还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后点明自己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为了“养气”,希望能获得一见。此封求见信写得结构严密而跌宕,内容浩荡而深邃,文气淡泊而用意显明,能使看信人顿生不能拒之门外之情, 而欣然接纳。

3.教师范读,强调重点字音、断句。

称其气之小大   十有九年

恐遂汩没       华山

嵩( 山)    苑囿            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 四夷之所惮  且夫

4.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朗读。

5.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含义。

生:平生,生性。 气:精神,气质。 宏博:广大。 豪俊:豪杰。 奇气:奇异的气度。 中:内心。 有:同“又”,表余数。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当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此处泛指乡里。 慨然:感慨万端地。 想见:想象。 巨丽:宏伟壮丽。 宏辩:雄辩。 秀伟:秀美,魁梧。 才略:才学谋略。 冠:位居第一。 恃:依赖。 惮:怕。 入:在朝廷。 出:在边境,在朝廷外。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 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自壮: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尽:穷尽,遍览。 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山门名胜和贤人名流。 通:通晓,熟悉。 吏事:为政做官之事。有取:求取,谋取。 所乐:乐意做的事。 赐归:经皇帝批准回乡。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写作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文章结构及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含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然后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 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 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 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 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需要道德养气。

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

因为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

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3.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 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汴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处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 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5.本文的目的是求见,但是作者却从为文治学谈起,为什么?

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见地和出众的才华,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同时也让韩琦享受被仰慕、被赞誉的欣悦之感。

6.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的?

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见,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己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把诚恳之心写到极致了。

7.最后一段作者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那么作者所乐的是什么?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8.全文以什么为线索而展开论述的?试加以分析。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第1自然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

其次(第2自然段)论述增广阅历对养气的作用。

最后(第3、4自然段)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9.作者在文中赋予“养气”的新含义是什么?

苏辙在孟子“知言养气”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强调了后天培养修养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气”应当是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养气”的途径有二:一是内心的修养;二是“行天下,览四海”的阅历。

10.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结合具体段落加以分析。

文章语言洒脱,气势恢宏,一气呵成。如第2自然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 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三、总结。

19岁的新科进士苏辙写信给掌管全国军政大权的枢密使,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聪明的苏辙避开了常见的求见文字,从文学与修养入手,不但表达了对韩琦的景仰之情,求见之心,而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 才华。

四、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两首干谒诗,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了解大意,进行比较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请求援引的诗,是诗人游历长安时赠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的。全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这首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两联为前部分,描写作者所见洞庭湖的雄宏景象:水势浩渺,与天混一,雾气蒸腾,笼罩云梦, 波涛鼓荡,撼动岳城。其中“混”字把水天相接的恢宏气势描摹至极;再如“蒸”字活现出雾气笼罩蒸腾的缥缈之感;再如“撼”字极写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动地的伟力。

后两联为后部分,由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起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人援引,这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类比点非常相似而又巧妙。“端居耻圣明”,本出自《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在表明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迹,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任求官还是心向往之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于是在“坐观垂钓者”一句中,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徒有羡鱼情”,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并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便不露痕迹地表明了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本首诗语言得体,委婉含蓄,分寸得当,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闺意献张水部》一诗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好长时间,无疑这些都是在“待”的过程中进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满意?自己没有把握,得先问问新郎。于是低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是新嫁娘,新来乍到,对夫家的环境还不熟悉;又因为旧时女子,幼承闺训,举止不得轻浮,所以她才压低了嗓子,表现出这种拘谨、娇羞的神态。结尾“画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环境铺叙也好,心理刻画也好,都是为了归结到这一句。这一问,增加了无穷的诗意。古典诗歌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或以景语,或以情语,或以问句。此诗以问句作结,不让夫婿作答,而让读者去想象。因此颇有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余味。

前人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朱庆馀《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真妙手比拟。”“妙手比拟”是此诗的主要特点。诗中将自己比为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为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为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为所画之眉。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

由于此诗的艺术性很高,因此打动了张籍。张籍曾酬答一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以比拟作试探,张水部也用比拟作暗示。因为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为“越女”。越地向以产美女著称,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还有“越女天下白”的诗句。以越女称誉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当。不仅如此,以“明艳”对“画眉”,以“沉吟”对“低声”,一问一答,也是备极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对朱庆馀的正面回答:你的容颜已十分明艳,何必还娇羞?你的文章宛如镜湖女郎所唱的菱歌,价值万金,即使拿珍贵的齐纨,也不能酬谢于万一。这个评价是够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庆馀的“诗名流于海内”。朱张酬唱,真可称得上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五、生活感悟。

1.苏辙的“为文养气”观点给你怎样的启示?

2.你如何看待苏辙对韩琦的赞誉之词?

3.苏辙用什么方法去打动韩琦?这对同学们以后踏入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

4.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谭义专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篇2:《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

1.介绍作者: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

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v(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习第1段

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3.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4.思考: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5.学生自行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流畅。

六、布置作业。

预习第2、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习第2段

1.男生齐读第2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段。

3.采用师生互问的方法,解决疑难字词。

要求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十有九年:即十九岁,“有”通“又”。

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的制度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指开阔自己的胸襟;全句意为: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恐遂汩没:恐怕因此埋没了自己。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了秦、汉的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腾巨流。

四夷:指四方各少数民族。

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4.思考:这一段主要叙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

5.思考: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6.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3、4段

1.男生齐声朗读第3、4自然段。

2.采用同学互相发问、师生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发语词,可以理解为“况且”;志,有志于。

虽:即使。

光耀:指人的风采。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样就可以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观。

向之来:指先前来京城应试。向,以前。

斗升之禄:指很微薄的俸禄。

待选:等待朝廷选拔。作者当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考试,

考中后才能授官。

优游:悠闲。

治:研究。

辱教:屈尊指教。辱,谦词,承蒙的意思。

幸:幸运。

3.思考: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这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

4.思考: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的?

明确:在这里,作者点明自己求见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样说,就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5.学生熟读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思考: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对这个观点你有过什么体会吗?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并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又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3.思考: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习俗之气,请仔细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从自己作文下笔,在论文中表现出自己的识见,以赢得对方的称赏。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四、体会文章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读中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2.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提示:这篇文章语言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苏辙青年时代的朝气和锐气。

注意苏辙写此文时年仅19岁,却已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华。

3.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篇3:《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姚友勇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

1.介绍作者: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

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v(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密

[4] [5]

篇4: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案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案教学设计

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当年,年仅19岁的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让当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击节称善,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解说: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解题

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加以解说。

三、自由朗读课文,梳理文脉

可设问:文章以什么问题的阐述贯穿全篇?并以此问题拎起对课文立意构思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

由学生找出精彩段落,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精妙。教师在诵读时可就语气语调的`运用作示范。

五、诵读竞赛

分组竞赛,每小组推举代表表演,看谁能把文章洋洋洒洒的朝气、顾盼自喜的锐气,有含蓄蕴藉的韵味读出来。

六、课堂练习

背诵第l、2段。

七、布置作业

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解说:这个方案重在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12月

(李林)

篇5: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搜集有关苏辙其人、其文的资料。

2.比较法。与其他请谒书比较阅读,体会本文的妙处。

3.替换法。针对文中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4.开展诵读竞赛,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立意高远、洒脱不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文章。

二、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

汩没 恣观 宫阙 仓廪苑囿 翰林 恃 惮 嵩(山)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习。

(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欣赏品味。

(1)诵读第2段,品忻坩舀。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i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

(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

(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

4.课堂练习。

(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人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解说:让学生在品赏美文的同时,得到价值观、情感态度方面的启示。)

(2)背诵第1、2段。

(解说:熟读成诵,加强文言佳作的诵读积累,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感悟力。)

5.课堂小结。

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

(解说:从总体上概括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读书还需联系实际,务求读活。)

1.查阅资料,结合苏氏父子三人的生平和作品,谈谈三人在创作上的异同。可用好的小论文出一期板报。

2.开展苏轼、苏辙诗文吟诵

篇6: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案教学设计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辙还未曾见到您啊。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的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关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丰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篇7:《上枢密韩太尉书》优秀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

二、整体感知

未仁宗嘉祐二年,苏辙考取进士,他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权者,不能获得理想的官

职,便写信给韩琦,希望得到赏识、提拔,但它与一般干瘪的“干谒”(求见达官贵人)文字不同,实际上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学论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主题。

三、阅读课文

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字词略)

学生跟读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学,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讨论,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生理解文章养气以及“养气”的新涵义和作者写信的目的。

2.体会文章语言特色,体会苏辙作品的风格,丰富阅历以养气。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三、阅读分析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提示: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最后

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文中“养气”的新涵义是什么?

提示: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汉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苏辙在本文中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苏辙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指出,一方面在于内心的修养,例如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另方面依靠客观的阅历,例如司马迁的“行天下,览四海”。把写作同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

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有条不紊地阐述了作者为文的主张,篇本点明正题,说出自己求见韩琦的原因,正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希望得到韩琦的赏识和指引。

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提示: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以期得到他的赏识提拔。然而作者没有把他写成一篇“干谒文字”,故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四、总结扩展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的

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层层深入,最后打动对方。

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五、布置作业(略)

篇8:《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教学重点]

1、理解养气与为文的关系。

2、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疏荡的文气和跌宕的文势,背诵课文第1、2段。

[教学时数]  1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都非常熟悉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了中秋之夜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美好的心愿。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父亲苏洵,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堪称文坛佳话。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辙19岁时写下的一篇佳作――《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解题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世。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等障碍。

汩没   恣观   宫阙   仓廪   苑囿   翰林   恃   惮   嵩(山)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1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第2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

第3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4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

(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2、具体研习。

(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

(解说:“文气说”是第1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

(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难以拒绝。

(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

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

(3)声情并茂地诵读全篇,体会文章“疏荡”“有奇气”的风格,并背诵第1、2段。

(解说: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落实文言字词。)

3、欣赏品味。

(1)诵读第2段。

明确:第2段写作者游历的经过,“决然”一词写出他去乡远游时的果断洒脱、英气勃勃;“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传神地写出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中的“慨然”则生动地传达了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的情怀。文中如此精妙恰当的用词比比皆是。

(解说:在诵读中涵泳品味,学生可将用得好的词挑出来品析,教师可用替换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体会。)

(2)诵读第3段。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之“已见

篇9:27.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c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溢(yi4 嵩山song1 汨没gu3华山hua4)

宫阙que4 仓禀(lin3) 苑囿yuan4 you4)

翰林(han4)恃(shi4)惮(dan4)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栾城集》作者苏辙(公元 1039一 11 人字子由,号颖

滨遗老,又号栾城,宋朝眉山人。他是苏拭的弟弟,有“小苏”之称,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这是苏辙写给韩倚的'一封求见信。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

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

1045年范仲淹罢官,他也自请离朝。宋仁宗嘉v年间入朝任枢密使,

神宗时为宰相。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汉代的大尉,所以称韩太尉。

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土,因年轻,不愿做官,请

求回原籍以后待选。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三、正课

l.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执事】指太尉左右执役的人。称执事,表示尊敬太尉,不直接称呼

对方,只称左右侍从。

【生]平生,生性。【好]hao4。喜欢。

【之]指代“为文”,做文章的道理。

【气]精神、气质。【形]表现。

【养]修养。【致]获得。

【浩然之气]浩大刚直的精神气质。

[宏博]广大。

[乎]于,在。

[称]。hgn本称,才当。

[豪俊]豪杰。

【疏荡]洒脱畅达,放荡不羁。

[奇气]奇异的气度。

【岂]难道。【尝]曾经

【充]充满。【中]内心。

【羽]表现。【腺]外表。

【见]同“现”,显现。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生]出生。[有1同“又”,表余数。

【其]指代自己,译为“我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

五百家为乡。

【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人

【百氏]指先秦诸子百家。

[汨没]埋没。

[舍]舍弃“百氏之书”。[去]离开家乡。

【故都]指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洛阳。

【恣]纵情,无拘束。

【慨然]感慨万端地。【想见]想象。

【京师]指北宋京城沛梁,在今河南开封。

【宫阙]宫殿。I仓回]仓库。

【池]护城河。【范面]养殖禽兽供皇帝游猎的园林。

【巨丽]宏伟壮丽。

【宏辩]雄辩。

【秀伟]秀美,魁梧。

【游]交往。

【才略]才学谋略。【冠]超出,此处意为天下第一。

【恃]依赖。。

[惮]4怕。[发]作乱。

【人]在朝庭。I则]就像。

【出]在边境。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且未]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不志其大]没有立下大志。志,立志。

【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以为]认为……而(感到遗憾人

【贤人]指太尉。【光沼]丰采、神采。

【自壮]自强,使自己得到提高。

[尽]穷尽,遍览[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山门名胜和贤人

名流。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通]通晓,熟悉。【吏事]为政做官之事。

【向]以前。

【有取]求取,谋取。【斗升之禄]指一官半职。

[所乐]乐意做的事。

【赐归]经皇帝批准回乡。

【待选]等待朝庭选用。

【优游]从容闲暇。

【益治]进一步钻研。益:更加。

[苟]如果,假使。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

6.请学生翻译全文。

7.朗读全文。要求熟读,琅琅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虽然 虽无所不读

即使 虽多而何为

生性 辙生好为文

出生 辙生十有九年矣

拜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

同“现”显现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故决然舍去

连词 但是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2。古今词义

古义:古五百家为党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今义:政党、集团

古义:从前 向之来

今义:朝向

古义:曾经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今义:

古义:交往 其居家所与游者

今义:游泳

3.虚词

介词 凭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连词 来 闻一言以自壮

连词 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自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下列加点字的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A.溢乎其貌yi4)B.辙生好为文hao3)

C.恐遂汨没(gu3)D.所恃以无忧(shi1)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恣观终南。嵩、华之高2・太尉以才略不天下

3.向之来4.将以益治其文

三、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全文,就文章大意质疑。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初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文章

主要内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琅琅上口。

2.提问:文章开头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他对作文章想到什

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讨论并归纳:“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篇10: 《上枢密韩太尉书》读后感

晨读苏子由《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颇有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时年,苏辙仅十九岁,就知道读“百氏之书”固然重要,但身体力行,广交义士,登览“高山大野”则更为必要。此外,竟上书“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身据要律,名满天下,诗文兼擅的宰辅大臣韩琦,可谓大气之至,深谙公共关系学之重要。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言极是。君子,贵于气。“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则可以养而致。”信哉此言也!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游……”思来无不钦佩而生敬慕。吾辈若能望其项背,为文不也可能“疏荡”而“颇有其气”乎! 苏辙十九岁就读了那么多圣贤之书,我们只有掉口水的份了。而“决然舍去”,他能为,而我们很多人却不能为。为蝇头小利而失性灵、而失气节的比比皆是。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古代圣贤,陶渊明。――还是别提他的好,免得我们彼此都脸红。我自然是更为不齿了,虽然亦知“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却还在这里大放厥词;却还整日背躬膝曲,古佛青灯。

时年,辙十九岁,“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园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我们想想,这在当时是何等的不易啊。即使今天,吾辈中又有几人象苏辙这样一次大范围的游历过,又有几人会象苏辙那样可以参观国家的粮仓、国库,可以在“皇家园林”里徜徉。走很多很多的路,结交了很多很多的俊杰,又去了常人难以进入的很多地方,你说苏辙他能不有大见识吗?怕是想不有都不能吧! 此外,辙再去礼部“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啧啧,欧阳文忠公啊,文风汪洋纯正,容貌秀伟朗润。此乃君子风范,人中极品。这样的人,也让你见上一面,叙上几句,你会是什么感觉啊!我想,别说写文章,怕是吃饭走路都有了“六一宗风”吧。

是年,辙十九岁,已中进士,然其却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听听,这八字里又透射出多少个,人生的大境界啊! 弟且如此,况兄东坡先生乎。 时年辙十九。是为所感。

篇11: 《上枢密韩太尉书》读后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时年,苏辙仅十九岁,就知道读“百氏之书”固然重要,但身体力行,广交义士,登览“高山大野”则更为必要此外,竟上书“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身据要律,名满天下,诗文兼擅的宰辅大臣韩琦,可谓大气之至,深谙公共关系学之重要。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言极是。君子,贵于气。“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则可以养而致。”信哉此言也!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游……”思来无不钦佩而生敬慕。吾辈若能望其项背,为文不也可能“疏荡”而“颇有其气”乎!

苏辙十九岁就读了那么多圣贤之书,我们只有掉口水的份了。而“决然舍去”,他能为,而我们很多人却不能为。为蝇头小利而失性灵、而失气节的比比皆是。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古代圣贤,陶渊明。――还是别提他的好,免得我们彼此都脸红。我自然是更为不齿了,虽然亦知“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却还在这里大放厥词;却还整日背躬膝曲,古佛青灯。

时年,辙十九岁,“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园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我们想想,这在当时是何等的不易啊。即使今天,吾辈中又有几人象苏辙这样一次大范围的游历过,又有几人会象苏辙那样可以参观国家的粮仓、国库,可以在“皇家园林”里徜徉。走很多很多的路,结交了很多很多的俊杰,又去了常人难以进入的很多地方,你说苏辙他能不有大见识吗?怕是想不有都不能吧!

此外,辙再去礼部“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啧啧,欧阳文忠公啊,文风汪洋纯正,容貌秀伟朗润。此乃君子风范,人中极品。这样的人,也让你见上一面,叙上几句,你会是什么感觉啊!我想,别说写文章,怕是吃饭走路都有了“六一宗风”吧。

是年,辙十九岁,已中进士,然其却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听听,这八字里又透射出多少个,人生的大境界啊!

篇12:上枢密韩太尉书 示例

上枢密韩太尉书 示例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

二、整体感知

未仁宗嘉v二年,苏辙考取进士,他因直言时政得失,得罪当权者,不能获得理想的官

职,便写信给韩琦,希望得到赏识、提拔,但它与一般干瘪的“干谒”(求见达官贵人)文字不同,实际上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学/论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主题。

三、阅读课文

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字词略)

学生跟读课文。

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学,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讨论,力求理解文章大意。

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课后进一步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生理解文章养气以及“养气”的新涵义和作者写信的目的.。

2.体会文章语言特色,体会苏辙作品的风格,丰富阅历以养气。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论,作者首先具体地说明了“养气”的新涵义,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篇末才点明文题。

三、阅读分析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

提示: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

首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其次论述增广阅历对养的作用。最后

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

文中“养气”的新涵义是什么?

提示: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汉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苏辙在本文中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认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苏辙还论述了怎样“养气”的问题,指出,一方面在于内心的修养,例如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另方面依靠客观的阅历,例如司马迁的“行天下,览四海”。把.写作同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

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文章步步深入,层层展开,有条不紊地阐述了作者为文的主张,篇本点明正题,说出自己求见韩琦的原因,正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希望得到韩琦的赏识和指引。

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提示: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以期得到他的赏识提拔。然而作者没有把他写成一篇“干谒文字”,故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澹泊、秀杰清落。

四、.总结扩展

这是一封求见信,写信人是刚满19岁的新科进士,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的

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层层深入,最后打动对方。

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五、布置作业(略)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示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3:第六册:上枢密韩太尉书

第六册:上枢密韩太尉书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能力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环顾左右而言他”的手法。

2.学会抓重点词句分析文章写作的用意。

情感目标:

1.体会我国古代文人的气质,进而陶冶情操。

2.品味苏辙写作清新秀丽的风格。

扩展资料:

一、苏辙简介

苏辙(1039-11),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著有《栾城集》。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苏文定公”。

二、韩太尉简介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仲淹齐名,并称“韩范”。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信。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19岁,应礼部会试中进士。不久就给枢密使韩琦写信,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苏辙写信求见,并没有把信写成一般的干谒(求见大官)文字,并没有降心辱志,卑辞厚谀,而是独辟蹊径,别具格调,以论文述志的姿态出现,显得高雅脱俗。

四、《上枢密韩太尉书》参考译文

太尉身边侍从:苏辙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土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流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路过了秦、汉的故都,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城,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宏伟和壮丽。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城就如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辙还未曾见到您啊。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在远大的方面立志,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的这一次到来,关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崇高;关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关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仍然因为没有拜见大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即使只听到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志气壮大,这样就可算是尽览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我苏辙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区区的俸禄,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悠闲几年,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太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而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

五、本文的局限性

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可以学而能’。”

2.即使从写法上看,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更是不能效法。

六、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u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咀诱坝危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篇14:《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

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

语文教案-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阅读答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题答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论 趣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沉寂的雪原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通用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