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案例(共含1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奔跑的五花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痹擞靡延械氖蹲帜芰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3倍灾参锝绲纳衿娉渎好奇,有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教学重点
1鄙字教学。
2痹亩亮私饧钢种参锓直鹗窃趺此觉的。
教学准备
1鄙字、词语卡片。
2敝参锏乃眠画面或图片。
3笔ι课前搜集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绷系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的睡眠谈到“植物需要睡眠”这个话题。
2倍量挝奶饽浚学生质疑,师板书问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背醵量挝模勾出生词。
2敝敢簧交流词语,相机指导生字的认读及识字方法。
3奔觳槿隙燎榭觯以齐读、开火车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卡片。
4敝该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订正、评议。
5敝该读生字卡片,扩词,观察字形结构布局。
6笔Ψ缎矗生板书“幕”“典”“柔”,并练习。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1蹦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苯涣骼斫獯视锏姆椒ǎ难词集体释疑。
3倍亮丝挝模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生交流。
(1)知道了哪些植物要睡眠。
①在这些植物中有哪两种不同的`情况?(叶子与花的睡眠)
②哪些段落是写植物叶子的睡眠,哪些是写花也要睡眠?
③课文是用哪句话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的?理解“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自主积累。
(2)我还知道它们是怎么睡的。师:请举例说一说。
①相机指导,理解“夜幕降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常见”与“典型”。
4倍亮丝挝哪慊怪道什么?(花睡眠姿势的不同)
(1)找出相关段落和相关句子。
(2)具体介绍不同植物的花的睡眠姿势。理解比喻句。
(3)后几句与第一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四、趣味拓展,知识延伸
1毖∽约合不兜囊恢种参铮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它,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睡眠。
2鄙模拟植物介绍自己睡眠的情况。
3笔褐参锩堑乃眠真是有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吗?请齐读最后一段。
4崩斫庵参锼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用“不仅……而且……”造句。
5蹦慊怪道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现象吗?
五、小结
是啊,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植物界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如:一些植物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花,人们把它们的规律当成花钟……有着这些奇妙现象的大自然正等着大家学好知识去探索它的奥秘,破解它的神秘呢!
植物睡眠是什么
植物的睡眠会对它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是英国的生物科学家达尔文。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一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的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会干扰植物的光周期感官机能,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这种理论看似很有道理,可是令人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犯困呢?对于这一普遍现象,月光理论是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照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胀压的变化引起的。炸酱草、合欢树等植物,就是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间关闭开始睡眠,当遭受到大风暴的侵袭时,叶子也会逐渐合拢,防止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虽然科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又一种全新的观点,但是没有一种观点能够提供比较合理的`解释。正当人们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斯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之后,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利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针,在夜间对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总比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要低1℃左右。斯瑞特据此认为,正是这1℃的微小温度差别,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叶片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竞争力。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 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会认“旅、蒲”等生字。会写“已、甲” 等字。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王国的奇事,也十分有趣。那么,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读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你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配乐录像片,教师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师:这些植物,他们要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换个地方,扎根、发芽、结果,该怎么办呢?导入课文,老师朗读第一小节,师生用问答的方式朗读课文,考察学生预习情况。
(1)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轮流读课文,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的。
(3)开展“我会读”的竞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3.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识记生字,练习写字
1.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先勾画出生字,再想一想:我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师:大家预习的不错哦。老师想知道这些生字宝宝你们是怎么认识?指导学生认词语、生字。观察果实,和老师谈话,引发探究兴趣。和老师合作读课文。
认词语:旅行、蒲公英、降落伞、娃娃、乘着、纷纷苍耳、山洼、啪、蹦跳、
观察、认识分类认生字:旅、降、蹦、察、乘;纷、识、苍、啪、洼、娃、
(2)小组交流,互帮互学。
(3)教师点拨引导。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还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课堂交流。
开展“我会认”的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认读生字,并说出自己识记这些生字字形的方法。一人说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自己与别的同学不同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2.练习写字。
(1)指导观察。要把这10个字写美观,必须注意什么?
(2)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
(3)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巳”与“已”的区别,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语句。
2.课堂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引导学生带着自信,用“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句式汇报自学的成果。 、
二、研读课文,探究感悟
1.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传播种子的办法好在哪里?找伙伴一起朗读课文2、3、4节,把你的想法说一说,互相问一问、评一评。(板书合作学习方法:读、说、问、评)(学生合作学习,精读2、3、4节,教师巡视参与)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学生说哪种植物,就讲读哪一节)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蒲公英妈妈最聪明……”时:
①说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生质疑:“降落伞”到底指什么?“乘着风”是什么意思?
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降落伞”是什么,“乘着风”又是什么感觉。(播放课件: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③你觉得这情景美吗?请和同桌一起有感情的把这一节练读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
学生同桌练读,讨论交流,感悟读法。
④蒲公英娃娃乘着风纷纷出发了,有一位小朋友看到了,也想跟着他一起旅行,他怎样想的呢?请你读一读下面这首小诗,与这位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蒲公英娃娃,我要跟你去旅行
蒲公英娃娃,
我要跟你们一起去旅行!
你们飞得很高——
天上的道路,
是云彩铺成;
我要跟着你们,
去看神秘的星星。
你们飞得很远——
远方的风景,
一定很迷人;
我要跟着你们,
去作快活的旅行。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苍耳妈妈最聪明……”时:
①让我们去看看苍耳娃娃是怎样出去旅行的?(播放课件:苍耳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看了动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带刺的铠甲”是什么样的?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的?
②指名读这一节,谈读法——谁有不同的读法,再指名读——你喜欢谁的读法,评一评——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豌豆妈妈最聪明……”时:
①你最喜欢这一节中的哪句话?说说怎样读好它。(指名读、说,指导感悟要点:“啪的一声”、“炸开”、“蹦着跳着”)指名再读,说说读出了一种什么感觉?(谈感悟,齐读句子)
②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豌豆娃娃怎样离开妈妈的?(播放
课件:豌豆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③同学们,你们出去旅行高兴吗?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豌豆,谁来读读这一节?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愿意读的起立齐读。
3.小结: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
(指名口答,结合板书:风、动物、太阳)
4.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5 质疑师:再读一读这首小诗,注意语气。(指导朗读)想一想,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帮助学生能顺利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读,同桌交流,完成下列题目:1 课文讲了( )( )( )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2 ( )借助风的帮助;( )借助动物的帮助;( )借助太阳的帮助。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1.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如椰子树利用自己的位置优势,果实成熟后靠流动的海水传播种子;柳树的柳絮也是靠风来传播的……)
2.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么多,那这首诗可以再写长一点,你能照着第2、3、4小节的格式自己写一段诗吗?
3.先读一读下面几段小诗,再说一说你从这几段小诗中知道了什么?最后分别为这几段小诗配上一幅画。
小诗 我为小诗配的画
柳树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凤仙花妈妈很聪明,
它给孩子穿上一件容易破的衣裳,
小朋友用手一碰,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椰子树妈妈有办法,
它把家安在大海边,
只要孩子成熟了落下来,
就能跟着海水到岸边发芽。
樱桃妈妈给孩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小鸟喜欢它吃下它,
一拉出粪便,
小樱桃种子就在地里发芽啦!
4.扩展阅读。
植物妈妈只会传播种子吗?不,植物妈妈的办法多着呢!你听说过吗?植物妈妈还会捕食昆虫呢!不信,请你读一读《捕食昆虫的植物有办法》(文章略)一文,想一想:捕食昆虫的植物是怎样捕食昆虫的?它们各采用了什么办法?
5小结归纳:植物王国千姿百态,植物王国趣事多多,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板书设计:13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图)降落伞 风---吹
苍耳 (图)带刺的铠甲 动物--挂
石榴 (图)/ 小鸟--吃
豌豆 (图)豆荚 太阳—晒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教学难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1
四、教学方法教授法、对话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师引导和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回答,师提示。
【提示】说明乙烯至少能起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思考回答
引入
一、其它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讲述〗现在将这几类植物激素简要介绍如下。
赤霉素赤霉素是在研究水稻恶苗病的过程中发现的。水稻恶苗病是由赤霉菌寄生而引起的,最常见的症状是稻苗徒长,病苗比健苗可以高出1/3。经过研究得知,促进稻苗徒长的物质是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
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水稻恶苗病病株的茎秆徒长,就是赤霉素对茎秆伸长起了促进作用的结果。赤霉素对于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的伸长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例如,一些矮生性植物(矮生玉米、矮生豌豆等),它们的株高比一般的株高要矮得多,如果用赤霉素处理这些植物,它们的株高可以与一般的株高相同。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使食用的叶柄增加长度。
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例如,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里不能萌发,原因是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要有一定的休眠期,在度过休眠期以后,才能够萌发。如果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则能解除它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赤霉素对于种子,也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它在植物的形态建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叶片在衰老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叶绿素、蛋白质、RNA等的含量降低,叶片变黄,趋于衰老。如果用细胞分裂素进行处理,就能使上述三种物质含量降低的速度变慢。可见,细胞分裂素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在蔬菜储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储藏时间。
乙烯乙烯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气体激素。它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特别在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一箱水果中,只要有一个成熟的水果,就能加速全箱水果的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用乙烯处理瓜类植物(如黄瓜)的幼苗,能增加雌花的形成率,有利于瓜类的增产。此外,乙烯还有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等作用。
脱落酸脱落酸存在于植物的许多器官中,如叶、芽、果实、种子和块茎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脱落酸。
脱落酸是一种生长抑制剂。它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特别是对于大麦、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据报刊报道,植物之所以有向光性,不但因为它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增加,而且还因为它的向光一侧所含的抑制激素——脱落酸含量增加。脱落酸还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在温带地区的秋末冬初,落叶树纷纷落叶,棉铃在未成熟以前常常大量脱落,这些都与脱落酸的作用密切相关。
听讲思考其异同
〖板书〗几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生理作用
〖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提示〗是的,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是受基因组控制的
〖讲述〗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表现为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种子的休眠、萌发,根、茎、叶的生长与伸展,生殖器官的发生与发育,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与成熟等过程。这些生长发育过程,是植物的遗传程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启动、按顺序进行的。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通过激素加以调控。然而,植物的形态建成等过程,并不是某个激素独立进行调节的,而是多种营养代谢生理变化的综合产物。激素自身也是特定条件下的代谢产物,也在陆续地合成、分解。事实上,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的影响。内部因子主要是化学信使──激素,外部因子包括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除植物激素以外,高等植物体内的信使还有水信使、电信使。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电信使在植物界并不仅仅局限于含羞草等植物。植物体内电信使时常以电化学波的形式传递,以快速、通用、效用短暂为特点。在植物体内,它可以和化学信使协作发挥效应。植物体内水势的变化也可作为一种信息,并迅速传递,以调节相关生命活动,适应环境变化。
二、植物激素调节剂的应用植物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调节剂。
〖资料分析及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例子较多,以下是部分例子。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2.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回答。番茄、香蕉、苹果、葡萄、柑橘等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应用乙烯利催熟。3.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例如,适当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例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座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提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
阅读思考
〖小结〗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书:植物)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认识吗?
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能帮帮他吗?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观察一株植物
1、选定一株绿萝,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看看它的茎和叶。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
(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株植物
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株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边观察边画,按茎------叶-------根的顺序。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最好。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时的体会。
四、小结
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来它是绿萝(PPT出示)
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作业布置:
画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茎叶结构。
板书设计:
1、2
观察一棵植物
结构:
根
茎
叶
观察方法: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
远
近
整体
局部
课后反思:
植物的繁殖
1. 认识苗圃中的几种常见植物。
2. 能根据对苗圃中植物的观察,提出植物繁殖方面的问题。
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制定、明确科学调查的各步骤并组织实施。
4.知道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联系苗圃,做好参观的组织工作;绘制班级分工表;实物展示台。
2. 小组准备:铅笔、尺、记录用纸。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户外活动,提出要求
带学生去观察苗圃中的植物幼苗,注意里面有多少种不同的植物的苗?
二、相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柏树苗、枇杷苗、杨树苗和月季苗。
三、小组讨论
这么多的植物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呢?
四、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归纳并板书
1、由种子繁殖出来的
2、人工技术培育出来的
3、用根繁殖出来的
4、用茎繁殖出来的
五、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六、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调查活动
1、明确目标
2、确定调查方法
3、完成人员分工
4、开展活动调查
5、做好记录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资料整理、总结与汇报
该课时的重点集中在资料收集后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
1.小组汇报各自调查情况。
提出问题: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是什么?指导各小组依次上台,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调查记录。各小组汇报完毕以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材规定的区域填写总结并汇报。
2.其它相关资料汇报。
提出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疑惑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提出。学生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必然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疑惑,要求学生提出来,即为后期教学提供素材,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陆续接触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移栽方法。
板书:
7、植物的繁殖
种子繁殖 人工培育
用根繁殖 用茎繁殖
教学目标:
描述地面上形形色色的植物的特点,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能够识别一些典型的植物。
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能够区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异同。
以贯众和葫芦癣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主要植物类群如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地面的生态系统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森林里有高大的树木,沙漠里有栽种的庄稼,校园里有树木花草。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认识地面上许多生物的特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二、授新:
无论你是栽花种草,还是吃蔬菜、水果,都与许多常见的植物有关。这些生长在地面上的各种各样的植物,构成人们喜欢的园林风景或田园风光,更重要的是不少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你能举出你熟悉的身边的植物的名称吗?
(学生举例,要求描述所举例的植物的形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个器官中较能突出该物种特征的地方,还有名称)
……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倒入用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片首录象,以及在各种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图片资料,调动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根据生活环境的差别,把动物分为地面上生活的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空中生活的动物以及土壤中生活的动物
自主探究地面上的动物有哪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北极熊为什么能适应北极寒冷的气候?
2.蜥蜴依靠什么结构真正摆脱了水的束缚?
3.东北虎有什么法宝才能在森林里称王?
4.长颈鹿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5.龟鳖类如何保护自己呢?
你有过与哺乳动物亲密接触的经历吗?学生搜索、讨论、分析、反馈:
1.厚厚的皮毛,保温。
2.鳞片和羊膜卵使水分不易散失
3.迅速行动,感官发达。
4.与其他食草动物食性不同,找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方式
5.厚厚的甲壳
自由发挥
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浏览“学生活动网页”,并回答环节的问题
教师作为平等交流的一员参与交流、讨论,师生互动,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要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教师提出关于展示动物如何适应环境的问题,把握导向学生在相关资料库里搜索相关知识,两人一组完成互动环节对学生活动提出建议或问题,以达到生生互动的效果。
对所有参加活动的小组给予评价
1.归纳小结强调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看待事物,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
2.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3.简单归纳地面动物适应地面复杂环境的特征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修正自主探究中各自观点
4.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5.课外延伸学生建立动物小档案,充实到本节课的资源库中妙趣角
开展一些动物的猜谜活动依据教材DIY,开展课外活动,激励学生搜索经济生物、其他环境下的动物相关资料,为以后的课程作准备
四、教学参考
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种多样的植物图片作为观察对象。学生课前收集的植物图片作为交流和适当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到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热带草原的一种非常古怪的大胖子树,能生长00~,是著名的长寿植物。身高可达m左右,树干直径有9m多,远远看上去就像草原上的一栋栋房子。这种树的树冠巨大,果实又圆又长,很像黄瓜,果肉多汁,吃起来味道并不好,但猴子特别爱吃,猴面包树的名称就是由此得来的。
大王花:世界上最大的花,生长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它一生只开一朵花,花也特别大,一般直径有左右,最大的直径可达。有花瓣,呈鲜红色,上面有点点白斑,每片花瓣有~cm,花心像个面盆,可以盛7~8kg的水,整个花有7kg重。
捕蝇草:多年生草本,捕蝇草的叶……
雪松:观赏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木材坚实,致密而均匀,具香气,可以作为建筑、桥梁、造船、家具等用。
地钱:绿色扁平的叶状体,贴地生长,外型很像中国古代的钱币。属苔藓植物,没根、茎、叶的分化
鹿角蕨:多年生附生草本蕨类,叶贴生于树干上,呈不规则的叉裂,形状好似鹿角。这种植物只分布云南省西南部的盈江,生于海拔9m处的热带雨林中,多附生在树干和树枝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学习并掌握本课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弄清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植物的睡眠。
(3)了解植物睡眠的特点。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认、写,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植物睡眠的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弄懂不同植物在夜晚睡眠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努力探求未知事物的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弄清课文中介绍的植物的睡眠,学会用“不仅……而且……”造句。
难点是了解不同植物在夜晚睡眠的不同特点。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板书设计
植物的睡眠
叶子:合欢树 红三叶 草花生 ……
花朵:睡莲 蒲公英 晚香玉 胡萝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植物会睡眠吗?
生:植物怎么睡呢?
生:植物为什么要睡眠?
……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自然中植物的睡眠。
2、看了课件,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
(1)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方格里的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一说。你可知道哪些植物需要睡眠?
(生纷纷举手发言:合欢树、红三叶草、花生、睡莲……师随机板书)
四、深入课文,合作研读。
1、自读体会。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植物的睡眠,就把那个自然段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并谈原因。
(2)师:在夜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它们奇妙的变化。
看--(出示合欢树变化的录像)
(3)引导学生读:它的叶子由__,在白天__,可一到__,那__好像__,全部合拢起来。
(4)师:让我们自由的去感受一下合欢树的奇妙变化吧。(自由读)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花朵也要睡眠。不信,请读第4自然段。(生齐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娇柔、酣睡”等词语。
(2)指导朗读,小组读,男女读。
2、师:各种各样的花,睡眠的姿态也各有不同。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1)指名说,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
3 、师:植物的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他不仅是__,而且还是____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学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植物也需要睡眠,并且还知道了合欢树等的变化,你能说说你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的景象吗?
2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讲解。
3、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晴朗的夜晚”、“娇柔艳丽的花朵”这样的词语,你能再找出一些吗?写在练习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突出科学性和学生自学的主体性,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观察、小结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提高自立能力。
[《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12 植物的睡眠
教学目标
1 运用已有的识字能力,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3 对植物界的神奇充满好奇,有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教学重点
1 生字教学。
2 阅读了解几种植物分别是怎么睡觉的。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植物的睡眠画面或图片。
3 师生课前搜集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 联系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的睡眠谈到“植物需要睡眠”这个话题。
2 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师板书问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初读课文,勾出生词。
2 指一生交流词语,相机指导生字的认读及识字方法。
3 检查认读情况,以齐读、开火车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卡片。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订正、评议。
5 指名读生字卡片,扩词,观察字形结构布局。
6 师范写,生板书“幕”“典”“柔”,并练习。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 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难词集体释疑。
3 读了课文,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生交流。
(1)知道了哪些植物要睡眠。
①在这些植物中有哪两种不同的情况?(叶子与花的睡眠)
②哪些段落是写植物叶子的睡眠,哪些是写花也要睡眠?
③课文是用哪句话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的?理解“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自主积累。
(2)我还知道它们是怎么睡的。师:请举例说一说。
①相机指导,理解“夜幕降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常见”与“典型”。
4 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什么?(花睡眠姿势的不同)
(1)找出相关段落和相关句子。
(2)具体介绍不同植物的花的睡眠姿势。理解比喻句。
(3)后几句与第一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四、趣味拓展,知识延伸
1 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它,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睡眠。
2 生模拟植物介绍自己睡眠的情况。
3 师:植物们的睡眠真是有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吗?请齐读最后一段。
4 理解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用“不仅……而且……”造句。
5 你还知道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现象吗?
五、小结
是啊,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植物界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如:一些植物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花,人们把它们的规律当成花钟……有着这些奇妙现象的大自然正等着大家学好知识去探索它的奥秘,破解它的神秘呢!
[《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痹擞靡延械氖蹲帜芰Γ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词语。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睡眠现象。
3倍灾参锝绲纳衿娉渎好奇,有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教学重点
1鄙字教学。
2痹亩亮私饧钢种参锓直鹗窃趺此觉的。
教学准备
1鄙字、词语卡片。
2敝参锏乃眠画面或图片。
3笔ι课前搜集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绷系生活实际,从人和动物的睡眠谈到“植物需要睡眠”这个话题。
2倍量挝奶饽浚学生质疑,师板书问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背醵量挝模勾出生词。
2敝敢簧交流词语,相机指导生字的认读及识字方法。
3奔觳槿隙燎榭觯以齐读、开火车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卡片。
4敝该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订正、评议。
5敝该读生字卡片,扩词,观察字形结构布局。
6笔Ψ缎矗生板书“幕”“典”“柔”,并练习。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1蹦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苯涣骼斫獯视锏姆椒ǎ难词集体释疑。
3倍亮丝挝模你能解决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生交流。
(1)知道了哪些植物要睡眠。
①在这些植物中有哪两种不同的情况?(叶子与花的睡眠)
②哪些段落是写植物叶子的睡眠,哪些是写花也要睡眠?
③课文是用哪句话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的?理解“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自主积累。
(2)我还知道它们是怎么睡的。师:请举例说一说。
①相机指导,理解“夜幕降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常见”与“典型”。
4倍亮丝挝哪慊怪道什么?(花睡眠姿势的不同)
(1)找出相关段落和相关句子。
(2)具体介绍不同植物的花的睡眠姿势。理解比喻句。
(3)后几句与第一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四、趣味拓展,知识延伸
1毖∽约合不兜囊恢种参铮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它,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睡眠。
2鄙模拟植物介绍自己睡眠的情况。
3笔Γ褐参锩堑乃眠真是有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吗?请齐读最后一段。
4崩斫庵参锼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用“不仅……而且……”造句。
5蹦慊怪道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现象吗?
五、小结
是啊,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植物界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如:一些植物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花,人们把它们的规律当成花钟……有着这些奇妙现象的大自然正等着大家学好知识去探索它的奥秘,破解它的神秘呢!
[《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继续学习本课。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快速读文。说一说哪些植物要睡眠?
指名回答。
在这些植物中有哪两种不同情况?
(叶子与花的睡眠)
哪些段落是写植物叶子的睡眠?哪些是写花的睡眠?
课文是用哪句话把它们之间联系起来的?理解“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的要求,就连娇柔的花朵也要睡眠”承上启下的作用。
2.它们是怎么睡的。请举一例说一说。
相机指导,理解“夜暮降临”“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讲课时突出重点,把握细节知识,渗透语文能力的教学。
理解“常见”与“典型”。
3.读了课文,咱们知道植物的叶子和花需要睡眠,课文还告诉我们什么?
(花的种类不同,睡眠的姿势也不相同)
(1)找出相关的段落和相关句子。
(2)具体介绍不同植物的花的睡眠姿势,理解比喻句。
(3)本段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四、趣味拓展,知识延伸
1、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想想如果你是它,你会怎样介绍你的睡眠。
2、生模拟植物介绍自己睡眠的情况。
3、师:植物们的睡眠真是有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会这样吗?请齐读最后一段。
4、理解:植物的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用“不仅--而且--”造句。
5、你还知道周围的植物有哪些奇妙现象吗?
五、小结
是啊,植物睡眠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植物界还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如:一些植物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花,人们把它们做成花钟有着这些奇妙现象的大自然正等着大家学好知识去探索它的奥秘,破解它的神秘呢。
板书设计
合欢树合拢
叶子红三叶草闭合 垂下头
花生关闭
睡莲昼醒夜睡
花 蒲公英向上竖起 闭合
胡萝卜垂下头
晚香玉白天睡觉
课前备课再充实:
1、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较复杂生字,重点指出书写时,注意要规范。
2、读书时强调正确、流利,注意语速。
3、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掌握几种植物分别是怎样睡觉的。
4、布置学生课前留心观察周围的植物。
4、感情朗读课文。
[《植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录像,增强对课文理解。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录像资料,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二、扩展眼神,巩固提高。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蝙蝠要进行“冬眠”而海参要进行“夏眠”?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动物冬眠、夏眠等“睡眠”知识。3.搜集、交流更多的动物“睡眠”知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口头表达的能力。4.传授科普知识,培养好奇心和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
深入了解动物的“睡眠”。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或观察某些动物的'“睡眠”。鼓励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动物要冬眠?为什么?你还想了解别的动物怎样睡觉吗?
2.板书课题。 1.交流说话。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初识课文,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想给自己提什么样的学习要求?
2.组织学生自学。
3.检查并巩固识字情况。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壳(qiào)
5.再读课文,同桌互听,要求:正确、通顺。 1.自提学习要求。
2.自主学习。(读文→自主识字)
3.汇报自学情况。
4.听读,评价。
5.同桌互读课文。互评。
三、学习写8个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学习写字的?
2.请按方法自学写字,互相交流。(可指名上台写一写“躺”字。) 1.回顾写字方法。认读→提建议→练习写→互评。
2.小组内合作交流、练写、评价。
四、结课。(略)
五、作业:1.熟读课文。2.思考课后习题2、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认读部分字词。2.默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自读你最喜欢的段,然后在小组内说说: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不明白?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课文介绍了几种动物的睡眠?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师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让学生填写。)
4.默读,说说蝙蝠的“冬眠”是为了什么?海参的“夏眠”是为了什么?蜗牛的“冬眠”和“夏眠”各是受了什么影响?
5.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睡眠?请在班上读一读。
6.文中有哪些描写动物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演一演。
7.找找文中带引号的词,你知道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吗?师简单补充知识。
8.朗读比赛。 1.标画自然段。
2.读文,交流。
3.指名汇报交流。
4.回答问题,学习科学知识。
5.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互评。
6.找句子,表演读。
7.讨论引号的几种用法。
8.比赛读。
三、学生自主积累词语。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
2.教师补充部分资料。 1.交流课外知识。
2.听介绍,扩充知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2.课外再去搜集动物的知识。
板书设计:
18.动物的“睡眠”
动物睡眠原因方式
蝙蝠冬眠躲避冬天,缺少食物集体倒挂,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动物的睡眠》这篇文章是出自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十分清晰,分别了介绍了蝙蝠、海参、蜗牛这三种动物的睡眠原因、时间和方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3、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
2、学生汇报。(ppt课件展示三种动物的睡眠)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ppt课件展示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3)观看蝙蝠冬眠的ppt幻灯片,增强对课文理解。
2、自主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的ppt幻灯片,理解海参的睡眠。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
(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的ppt幻灯片,加深对课文理解。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请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用幻灯片展示其他一些动物的睡眠方式。)
★ 植物睡眠是什么
★ 教学设计案例
★ 教学案例设计
★ 教学设计:画植物
★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