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下册《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共含20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凹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四年级下册《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读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正字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流畅。
3、指名分小节读。师生评议。
4、全班齐读。
三、品诗,再读诗。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诗人在第一小节写了什么?
(2)我们应该怎样来读第一小节?(轻、美)
(3)试着背诵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三小节。
(1)老师读第二、三小节。同学们思考:这两小节写了什么?它发生在什么季节?
(2)人们经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觉得他会是谁?
(4)指名读第二、三小节。说说作者在诗中透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两小节。
(5)自己再读这两小节。
(6)同桌互读,互评。
(7)全班齐读。
四、背诵全诗。
第二、三课时:
畅所欲言 说说你见过的雪或想象的雪。
一、看。出示挂图或课件,指导学生观察。
1、留心观察雪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体会雪花的外形特点。
2、确定观察的'顺序,注意屋顶上、树上、马路上、旷野中下雪后的不同情景。
二、议。小组内议论,体会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
1、在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大家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并进行补充或合理的想象。
三、说。全班汇报。
1、一组派代表汇报,大家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1)说的顺序。
(2)是否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法。
(3)是否生动,具体。
(4)有没有感情的表达。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雪的段落。
四、写。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成一段话话或一篇文章。
教材分析
《下雪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雪”单元的一首诗歌,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全诗共三节,采用鲜活的口语,平易朴实,用重彩实线描绘勾勒冬天下雪的图景,用浅色淡线描摹夏天的图景。过去和现在、眼前的事情和记忆中的事情、真实的情景与想象的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诗人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这首诗描写的情境。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
教学准备
课件(雪景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送礼物(四幅雪景图片),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生说,师评价)
二、学习一小节,揭题。
1、自由读一小节:感受诗人笔下的雪景。
2、谈体会:雪的特点:大、静、白。
3、师范读。
4、抽生读,相机点评。
5、全班齐读。
6、揭题并板书,齐读课题。
三、学习二小节。
1、看到眼前纷飞的大雪,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的思绪穿过落叶纷飞的秋天,来到了枝繁叶茂的夏天的树林,他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
3、默读第二节,用线画出描写这个小孩的诗句,并写下你读后的感受。
4、生汇报。(师相机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出小孩的快乐吗?)
5、孩子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生交流。
6、引读“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
7、感情朗读第二节。
四、学习第三节。
1、过渡:随着时间的流逝,夏天很快过去了,转眼到了秋天、冬天,又是到了春暖花开的春天了,日子就这样飞快的过去了。一年,两年,很多年,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如果是你,你还会记得这个小孩吗?哪节知道的`?哪些句子呢?
2、艾青思念孩子,希望他过得快乐、幸福,是在什么时候呀?读相关的句子。
3、为什么这样写?
4、生齐读最后一句。
五、引读全文。
六、推荐艾青的作品,早晨诵读。
《下雪的早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展示图片
孩子们,你们见过雪吗?
(二)介绍诗人
艾青简介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作品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
(三)初读感悟,扫清文字障碍
1.翻开书126页,自己读诗歌,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并想办法认识它。
2.出示本课生字词
3.分小节朗读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读第一小节,并思考下雪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洁白 宁静(安静)
2.在这样美丽的早晨,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发挥想象
3.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和同学们的想法是否一致
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并思考看到这样的雪诗人想到了什么?
夏天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孩子在捉知了、蚂蚱
4.再读第二小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诗句并画起来。
5.这个孩子时怎么捉小虫的,请用“△”把相关动词画起来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讲解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5.你觉得这个小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神态描写)
6.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天真、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7.指名读,把孩子的那种可爱、快乐、自由自在的感觉读出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8.教师配乐朗读
9.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并背诵,想想第三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1.《阳光》的教学设计
2.秒的教学设计
3.字的教学设计
4.《示儿》的教学设计
5.《马说》的教学设计
6.小青石的教学设计
7.观刈麦的教学设计
8.测量的教学设计
9.春夜喜雨的教学设计
10.《山行》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展示图片
孩子们,你们见过雪吗?
(二)介绍诗人
艾青简介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作品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
(三)初读感悟,扫清文字障碍
1.翻开书126页,自己读诗歌,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并想办法认识它。
2.出示本课生字词
3.分小节朗读
(四)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读第一小节,并思考下雪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洁白 宁静(安静)
2.在这样美丽的早晨,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发挥想象
3.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和同学们的想法是否一致
生自由读第二小节,并思考看到这样的雪诗人想到了什么?
夏天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孩子在捉知了、蚂蚱
4.再读第二小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诗句并画起来。
5.这个孩子时怎么捉小虫的,请用“△”把相关动词画起来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讲解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
5.你觉得这个小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神态描写)
6.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天真、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7.指名读,把孩子的那种可爱、快乐、自由自在的感觉读出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8.教师配乐朗读
9.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并背诵,想想第三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多音字“了”“铺”,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当雪下了一夜,早上推开门的那一刹那,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什么?
生:畅所欲言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入情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生:认真读文,指名回答
三、品读感悟
1、找出描写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了什么?
生:慢慢地、静静地读一读诗歌,并画一画
2、你认为这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生:学生进行交流并汇报:轻、快
3、读一读
生:指名试读,学生进行互评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2.3节。
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象。并指名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5、播放课件:
有关夏天的场景及部分夏天游戏图片
生:欣赏,想象的夏天树林中的画面。学生相互交流
6、指导朗读
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学生互评(小组互读,指名读)
7、你想过吗?文章中这个小男孩写的是谁?为什么?
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师: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将“夏天的小男孩”描写得这么惟妙惟肖?
生:根据理解课文回答
四、自由拓展
1、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着类似的经历吗?
生:想一想,有条理的回答
2、读完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生:自我总结(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基础性目标:
了解诗歌叙述的是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想起夏日树林里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尽情玩耍的情景;体会诗人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渗透对诗歌意象、意境解读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灵感,创编诗歌,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3.道德情感目标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及创作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境,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启发学生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感悟――入诗境、悟诗情――抒发诗情――即兴创编”的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畅谈感受
1.先听教师描述,再观看雪的图片,学生畅谈感受。
2.揭示课题:《下雪的早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特定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渲染情境,再现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中,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思,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悟
1.“这是个怎样的早晨?”,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反馈。
3.指导朗读“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在这雪花飘飞的早晨,诗人想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
2.学生反馈情况。
3.(出示夏天树林的图片)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会做些什么?
4.出示描写小孩的诗句,让学生自由读读,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孩?”“你从哪里感受了”。让学生自由畅谈。
6.指导朗读“一个小孩,赤着脚……”。
7.全班朗读 “看着雪花在飘飞,我想得很远,很远……”。
8.想象:“此时此刻,这个小男孩会在哪里呢?”
9.“诗人觉得小孩会在哪里呢?,全班朗读第三小节。
[诗歌意境幽微,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诗,最要紧的是透过诗句唤起诗情,走进诗境,学习、积累诗的语言。重朗读而“不求甚解”,便于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特见解领悟诗的意境;熟读成诵,是促使学生语言内化的最佳途径。
四、品读诗歌,升华情感
1.想象:你认为这个小男孩是谁呢?
2.为什么诗人会在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呢?
五、自由创作,走进意境
我们常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这种经历吗?请你把想象的事情写下来。
[积累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在充分地听、说、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练一练笔,体验写诗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六、总结诗歌,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忆
雪花飘飞——夏天的树林(小孩)
安静 天真
洁白 活泼
美丽 可爱
喜悦和期盼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描写在下雪的早晨,诗人看到雪花的洁白和整个世界的宁静,想到了一个孩子夏日早晨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惦念着这个孩子现在在干什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正确书写4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识别真实的景和想象的景。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想到那个孩子,明确作者的用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欣赏大诗人艾青的诗歌(板书课题“下雪的早晨”)
2.课前,大家预习了诗歌,我们还进行了“走近艾青”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你对这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谈对艾青的了解。(艾青的简单生平;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等)
二.初读感悟
1.你们愿意听老师来读一遍吗?听完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觉。
(出示画面配音乐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读同一首诗,每个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请大家再自由朗读一遍,说说你又什么感悟?
(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以恰当的即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收获)
3.承接学生的自由发言简单概括、板书。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指名读)你们喜欢这个早晨吗?(播放画面和音乐)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交流: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
(学生发散思维,想像雪景。通过画面和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早晨的美好寂静。)
3.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
(训练朗读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陶冶情操。)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像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2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指名读句子。
3.(出示画面)看,这个孩子从晨光里向我们走来了。
大家再来自由读读描写孩子的诗句,请你静静地读,慢慢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想像到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描写孩子的句子,想像。通过对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
4.(小结情景),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情景展现出来?(指名读)(引导评价朗读)
5.(出示四句话,师读)你觉得诗人还有哪些话没写出来?(启发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怎么捉?捉到了?眼睛?耳朵?神态?动作?)
你能替诗人接着这句话把他捉知了的情景往下说吗?(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
6.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7.(播放课件音乐)谁来把第2小节连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形象?
8.你认为这个小孩是谁呢?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呢?
(猜测这个孩子是谁,揣摩诗人情感。诗人很渴望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也希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介绍背景:这首诗写于1956年,当时艾青在事业上遭受挫折,婚姻和家庭也很不顺利,以至于他的心情非常压抑。他多渴望拥有自由自在,纯真美好的生活啊。所以看到眼前飘飞的雪花,他想到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那么地期盼美好纯真、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理解不能深入之时,以简练的语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三小节
1.语言描述:雪还下着,诗人还沉思着――虽然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虽然这孩子并不知道我正在想着他,但我一直都记得他那鲜花一样的小脸和很轻很轻的歌声,想着他此刻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我多么盼望像他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
2.齐读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再次与诗人的心灵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体验充满感情地朗读、背诵,对外抒发。)
(四)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1.(放音乐指导美读全文)指名读。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诗人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诗人的情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诗。(学生自主选择)
2.这么美的语言,你愿意牢记下来吗?请把你最喜欢的小节背下来,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画面和音乐)
3.指名背诵
(五)创设情境,即兴创编
1.大家背诵得多投入啊。(示意看课件)在这个冬日的早晨,看着雪花飘落着,你想到了什么?(出示句子)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模仿诗人,把你想到的事情创编成诗歌,抒发你的感情吧!(发散思维,即兴创编。激发创作欲望,唤起美好情感)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共三节,作者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因而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多音字“了”“铺”,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站在作者角度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当雪下了一夜,早上推开门的那一刹那,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什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入情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
1、 听教师范读(配乐),初步感受课文。
要求:认真听,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描写了自己眼中的雪景,二三小节诗人此刻却惦记着夏天树林里的一个孩子。)
2、师:慢慢地、静静地读一读诗歌,找出描写作者在下雪的早晨想到的诗句并细细的读一读。
(让学生在平和的心境中体会冬日清晨雪景的宁静以及美丽。)
3、师:你认为这段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进行交流。)
4、指名试读,学生进行互评。
(教师要注意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
5、师:就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冬日清晨,就在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作者的思绪却飘到很远很远的一个夏天里。
6、教师范读2.3节,学生闭上眼睛听这部分课文的朗读,展开丰富想象。
(让学生在闭眼想象中身临其境。)
7、师:听了这部分内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2、3节中小男孩所玩的游戏。)
8、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部分,为什么会对这部分印象深刻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9、教师播放课件(有关夏天的场景及部分夏天游戏图片):在静静的画面中想象夏天树林里发生的故事。
10、交流学生想象的夏天树林中的画面。
(鼓励学生尽情的说,指导口头表达。)
11、指导朗读。
师:在夏天中有那么多游戏可以让我们参与到其中去,夏天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快乐的乐园,你该怎样读2、3小节呢?在小组中试读一下。
12、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学生互评,评出全班读得最好的和进步最大的同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以抑扬顿挫表现情感。)
13、你想过吗?文章中这个小男孩写的是谁?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第一种可能:诗人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小男孩代表的是童年时的作者,表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第二种可能:诗人想起了童年的玩伴,表明了作者对童年玩伴的思念之情。第三种……)
1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将“夏天的小男孩”描写得这么惟妙惟肖?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写作时溶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真情实感。)
15、进行习作指导。
同学们以后在书写习作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亲身体验放置到作品当中的人物身上,将会使人物变得更加生动。
16、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着类似的经历吗?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提醒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17、进行背诵比赛。
(1) 交流:你觉得怎样记忆,才能很快得将这首诗歌记住?
(抓住一定的顺序。)
(2) 和小组同学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一下,比比看,谁最快最准确地背过。
(3) 同学推荐同学在班级中进行有感情的背诵(配乐)。
18、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如果有问题,学生互相解决,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19、 读完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如:我学到了在写儿歌的时候要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会生动……)
[作业超市](任选一项作业带回家。)
你认为诗歌中的小男孩写的是谁?
1、 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小时候的自己,请你写写小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
2、 如果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是童年时的玩伴,请你写写两个好朋友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3、 如果你还有别的想法,大胆的写下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 小孩天真、活泼
喜悦和期盼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这种体裁的课文容易接受。读通顺,掌握生字词速度较快。但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以读代讲”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多种朗读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巩固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设想
1.结合课后第一题,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自学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联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CAI:《雪绒花》的音乐,雪花纷纷扬扬飘洒树林。
五、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境,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CAI:《雪绒花》的音乐作为背景,雪花纷纷扬扬飘洒。
教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吗?(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人们喜爱雪,赞美雪,但每一个人对雪的感受又是不同的。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笔下的雪有别样的滋味。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二)读中领悟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CAI 课文朗读)
1.你听懂了什么?(学生交流:诗人在下雪的早晨想起了一个小孩;下雪的早晨,整个世界很安静……)
2.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一至两遍,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交流,课文该怎样朗读。
3.教师:谁来说一说,第一节该怎样读,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第一小节,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语速较慢。因为诗人写道:“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学生根据理解,朗读第一节。
4.教师:第二小节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可以自己揣摩,也可以与前后伙伴交流,讨论。
汇报。(作者想起另一个小孩;作者想到了夏天的树林;作者还记得这个小孩手上提的东西……)
教师:这一小节该怎样朗读?(轻快、活泼一点)为什么?(夏天的树林是充满生机的,太阳出来了,多么温暖,所以应该欢快一点;这个小孩有一双发亮的眼睛,他应该很活泼,所以读来应轻快点……)
指名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5.教师:请同学们找到小伙伴来共同朗读最后一节。
学生可以下座位寻找朗读伙伴。上台表演朗读。
教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呢?(因为书上写了“很轻很轻的歌声”,作者正在想着这个小孩,语速要放慢;这一节是写的“下雪的早晨”,所以要轻柔一点……)
齐读最后一节。
6.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学习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CAI音乐作为背景)
(三)品味感悟
CAI:《雪绒花》的音乐作为背景,雪花纷纷扬扬飘洒。
教师:在下雪的早晨,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小孩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AI:《雪绒花》的音乐作为背景,雪花纷纷扬扬飘洒。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飘着雪花的树林,就让我们慢慢地,静静地读,体会诗歌描写的情景。
(五)试着背一背这首诗歌
作业设计:
办一份关于雪的手抄报。
七、教学反思
诗歌一向就受我班上学生的欢迎,生字词不多,学习起来感觉没有多大的压力。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要点:
1、朗诵诗歌,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的经历。
2、慢慢地、静静地读,体会这首诗描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读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正字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流畅。
3、指名分小节读。师生评议。
4、全班齐读。
三、品诗,再读诗。
1、学习第一小节。
(1) 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诗人在第一小节写了什么?
(2) 我们应该怎样来读第一小节?(轻、美)
(3) 试着背诵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三小节。
(1) 老师读第二、三小节。同学们思考:这两小节写了什么?它发生在什么季节?
(2) 人们经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3)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觉得他会是谁?
(4) 指名读第二、三小节。说说作者在诗中透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两小节。
(5) 自己再读这两小节。
(6) 同桌互读,互评。
(7) 全班齐读。
四、背诵全诗。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悟诗歌意境。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2、展开想像,领悟诗所描写的情境。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雪景图,课前谈话:你见到雪吗?
2、学生闭眼感受,教师描绘情景: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下着,一刻不停。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
3、板书课题:下雪的早晨
4、导入:看看作者在这个下雪茄的早晨想起了什么情景。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监察院词,试着联系业务上下文理解。
2、全班交流:字词质疑,共同讨论解疑。
3、全班交流:对哪些诗句无法理解。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一部分
1、轻声试读第一部分,试着读出感情
2、指名汇报朗读,并说说你是怎么朗读的,说出自己的朗读体会。
3、指名读第一节
指读--评议--再指读--再评议
4、指导齐读
5、引导讨论:通过朗读,这个下雪的早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洁白、静)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银装素裹的世界……)
6、指导背诵,当堂背诵。
四、课堂延伸
1、仿第一节写写“雨下着,下着……”,描述雨景图。
2、课堂交流,笔下的十景。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把你写的雨景诗朗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引读第一节,复习导入
1、师导生读,这是一个下雪的早晨,雪下着,下着……
2、过渡:在这个宁静的下雪早晨,作者浮想联翩,翻开课本,学习下文。
二、以读促思,学习第2、3节
1、自由朗读第二节
2、课堂讨论:作者从飘飞的雪花想到了什么?
3、引导齐读,描写小孩的句子:“一个小孩,赤着脚……”
4、师引导,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当初这个男孩此时此刻会在哪呢?
5、全班展开想像,描绘此刻男孩的情景。
6、齐读第三节。
三、品读诗歌,升华情感
1、讨论:你从诗歌中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2、师小结:诗人在下雪天想到了夏天树林里小孩子天真活泼玩耍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小孩的关爱和期盼之婧。
3、闭眼听录音范读此诗,想像诗境。
4、音乐声中原有关雪景的侍作朗读。
四、作业:
1、背诵整首诗歌。
2、预习下一课。
板书:
下着……下着……
雪花飘飞:盖满了……盖满了……
多么……多么……
想起
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子 (脚、脸、嘴、手、头、眼……)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下雪的早晨》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雪”单元的一首诗歌,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全诗共三节,意境悠远而又美丽。寂静的早晨,雪花纷纷扬扬,“我”的思绪也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拿着竹竿,哼着歌儿寻找知了的天真烂漫的形象。诗人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林中小孩具体、形象的描绘,抒写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期盼儿童永远快乐、永远幸福的疼爱之心,并将这份美好情感熔铸于诗中。
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对学习与雪有关的文章会比较感兴趣。本文为诗歌,学生对于诗歌这种体裁的课文容易接受。但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因而,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巩固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领悟诗歌意境。
2、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经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并尝试仿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情境,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雪”的诗句。
2、板书课题,谈话引导读好课题。
二、初读诗歌 想象意境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下雪的早晨》(配上《初雪》音乐),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听后交流汇报。(预设: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夏天树林里小孩捉知了等情景。)
3、指名分节试读,老师点评、学生互评。
三、走进诗境 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那这是一个怎样的下雪的早晨?请你们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在诗歌旁记录你独特的感受。
2、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这样的一个早晨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中感受到的?请学生交流。(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大雪洁白、环境安静、美丽。)
3、师创设语境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领悟朗读方法。语境①读一、二行(齐读,女生读);语境②读三、四、五行(齐读、男生读);语境③齐读整个第一节。
◆◆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画面,走近小男孩
1、在这样一个早晨,我想得很远很远,想起那片夏天的树林和树林里的小孩子,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请你们默读第二小节,拿起笔简单地写一写,勾画勾画,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
语句一:一个小孩,赤着脚,从晨光里走来
①你有这种光着脚在外面到处走来走去的经历吗?
②带着感受,读出这种自由自在。
语句二: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①指名读 ②赛读
语句三: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一根很长的狗尾草,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
①他的另一只小手上还提了什么东西?只有这几种小昆虫吗?
②想象小男孩捉这些小虫子时的神态、动作以及捉到后的心情,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③指导朗读。
2、联系古诗《所见》想象夏天树林里小孩天真活泼玩耍的情境画面。
3、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小孩,齐读句子。
4、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习第三小节,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很清,诗人在下雪的早晨,看着飘飞的雪花,他还想起小孩子什么事?请一个同学读。
2.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起夏天的那片树林和夏天的那个小孩?先同桌之间交流,再全班讨论。
3、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再次走进那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齐读描写小孩的语句。
四、齐读课文 回归整体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美读背诵 抒发情感
1、积累优美语句。
2、以诗歌第一节为例,师引导背诵,感受诗歌的特点。
六、走进意境 自由创作
仿照诗歌第一节写一写。
七、作业(第1题必做,2、3题任选一题)
1、背诵诗歌。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
3、办一份关于雪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下 雪 的 早 晨
想 忆
雪花飘飞--夏天的树林--小男孩
安静 可爱
洁白 活泼
美丽 快乐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了解诗歌叙述的是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想起夏日树林里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尽情玩耍的情景;体会诗人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
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练习背诵诗歌。
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渗透对诗歌意象、意境解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诗歌象征手法的浅显认识;
激发学生的灵感,创编诗歌,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道德情感目标: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及创作欲望。
二、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教学中,力求体现“初读感悟――入诗境、悟诗情――抒发诗情――即兴创编”的设计思路。
第一步,谈话导入,初读感悟
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作为激发学生学诗的突破口,使学生自然地联想到雪,对《下雪的早晨》这个题目充满兴趣。配乐范读,使学生从范读中对本诗的韵律美、音乐美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后,再由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悟。
第二步,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课件呈现的是洁白的雪世界配以悠扬的轻音乐,指名朗读和自由读使学生体会出这个早晨静谧美好。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启发学生尽情想像在“这样的早晨,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借此结合已有经验展开想像,然后再通过自由朗读2、3小节,看看诗人的思绪飞到了哪里。
3.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体会孩子的可爱
出示画面和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深入诗境。和着音乐一起朗读第二小节,学生对这个小孩的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有的甚至会对这个小孩能够如此尽情地玩耍产生憧憬之心,这就与诗人的心贴得更近了一步。
4.品读诗人内心情感,激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要学生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读懂诗人的心这一环节往往受学生生活阅历的影响,有一定难度,学生对“诗人喜欢这个小孩”这层意思很好理解,但未必能感悟作者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之情,在理解不能深入之时,教师以简练的语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课前已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了解了艾青,所以此时简单的点拨会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三步,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在学生读懂了作者的内心后,为学生播放音乐画面,使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把自己喜欢的诗句背诵下来。
第四步,激发创作欲望,唤起美好情感
本课用雪花飞舞的画面配以清幽的音乐贯穿在教学中,加上课上想像力的激活,学生的想像,创作热情一定会很高涨,所以此时请学生接着“看着雪花在飞舞,我想得很远很远”继续创作,写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
需要注意的问题:老师要真正投入其中,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将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老师给予必要的辅助指导。另外,本课的语言优美,朗读训练很重要,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要多下功夫,让学生感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越读越有滋味”。
三、学情分析
正值冬季,学生对学与雪有关的文章会比较感兴趣。本文为诗歌,本班学生朗读水平不太高,所以这节课要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入情入境地朗读这方面仔细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欣赏大诗人艾青的诗歌(板书课题“下雪的早晨”)
2.课前,大家预习了诗歌,我们还进行了“走近艾青”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你对这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谈对艾青的了解。(艾青的简单生平;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等)
(二)初读感悟
1.你们愿意听老师来读一遍吗?听完后,谈谈你有怎样的感觉。
(出示画面配音乐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读同一首诗,每个人的感受也会不一样,请大家再自由朗读一遍,说说你又什么感悟?
(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以恰当的即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读书的收获)
3.承接学生的自由发言简单概括、板书。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指名读)你们喜欢这个早晨吗?(播放画面和音乐)谁愿意来读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交流: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
(学生发散思维,想像雪景。通过画面和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早晨的美好寂静。)
3.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
(训练朗读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陶冶情操。)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像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2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指名读句子。
3.(出示画面)看,这个孩子从晨光里向我们走来了。
大家再来自由读读描写孩子的诗句,请你静静地读,慢慢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想像到的情景。
(学生自由读描写孩子的句子,想像。通过对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
4.(小结情景),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情景展现出来?(指名读)(引导评价朗读)
5.(出示四句话,师读)你觉得诗人还有哪些话没写出来?(启发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怎么捉?捉到了?眼睛?耳朵?神态?动作?)
你能替诗人接着这句话把他捉知了的情景往下说吗?(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
6.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可爱)
7.(播放课件音乐)谁来把第2小节连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形象?
8.你认为这个小孩是谁呢?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呢?
(猜测这个孩子是谁,揣摩诗人情感。诗人很渴望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也希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介绍背景:这首诗写于1956年,当时艾青在事业上遭受挫折,婚姻和家庭也很不顺利,以至于他的心情非常压抑。他多渴望拥有自由自在,纯真美好的生活啊。所以看到眼前飘飞的雪花,他想到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那么地期盼美好纯真、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理解不能深入之时,以简练的语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更深入,更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三小节
1.语言描述:雪还下着,诗人还沉思着――虽然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虽然这孩子并不知道我正在想着他,但我一直都记得他那鲜花一样的小脸和很轻很轻的歌声,想着他此刻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我多么盼望像他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
2.齐读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再次与诗人的心灵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体验充满感情地朗读、背诵,对外抒发。)
(四)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1.(放音乐指导美读全文)指名读。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诗人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诗人的情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诗。(学生自主选择)
2.这么美的语言,你愿意牢记下来吗?请把你最喜欢的小节背下来,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画面和音乐)
3.指名背诵
(五)创设情境,即兴创编
1.大家背诵得多投入啊。(示意看课件)在这个冬日的早晨,看着雪花飘落着,你想到了什么?(出示句子)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模仿诗人,把你想到的事情创编成诗歌,抒发你的感情吧!(发散思维,即兴创编。激发创作欲望,唤起美好情感)
2.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哪位小诗人愿意朗诵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艾青诗歌一贯的特点,即采用鲜活的口语入诗,看起来平易朴实,读起来顺畅和谐,是读者驰骋想像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这些特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通过对这个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全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寓意却很深刻。小孩是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诗人通过对他的可爱形象的回忆描画,将自己的美好情感熔铸于其中。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 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课后我还请学生继续收集艾青的诗歌诵读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兴趣。
(二)注意营造氛围,引学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
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运用课件呈现了雪花纷飞的美丽景色,配以清幽的音乐,还注意用诗化的语言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情。
(三)在教学中我能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和意境无论是在诗歌创作或诗歌欣赏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地渗透了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学生模仿诗歌这一特点即兴创编诗歌做到必要的指导。
(四)在诗歌教学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在第1小节中,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读第3小节时,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在学生感悟诗情后,通过画面引导学生联想,他们会想到什么,将想像到的模仿诗人进行创编,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
(五)根据诗歌教学特点,以朗读、背诵作为学习诗歌的主要手段。
因为诗歌的欣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而使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所以课上我请学生以多种方式用心地去读,去品,读中感受了语言美和韵律美,读中感悟了诗情,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体会了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和体验了诗歌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而背诵诗歌不仅使学生对诗歌意境加深体验和感受,还能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和能力,并帮助学生对一些语言现象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下雪的早晨》是著名诗人艾青在1956年创作的诗歌。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描写了寂静的下雪的早晨,在我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静谧的乡村雪景图。第二节,诗人随着雪花的飘飞,思绪也飘得很远很远。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赤着脚、像鲜花一样的小脸、轻轻的歌声,拿着竹竿、寻找找知了、捉蚂蚱的天真烂漫调皮的形象。这一节,诗人展现了一个个意象,正是这些意向承载了诗人的向往。第三节,又从夏天的场景回到下雪的早晨。对树林的怀念、对小孩的惦记更加反衬出诗人对天真快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全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林中小孩具体、形象的描绘,假托小孩,表达对儿童天真、快乐、幸福的羡慕,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把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诗。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体会诗歌描绘的意象、意境,发展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3.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抓住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反复朗读,读中想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通过林中小孩具体、形象的描绘,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3分钟
我知道同学们能背很多首诗,我们一起比赛背一背怎么样?咱们随机出题,你们一句,我一句。(ppt)
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景象的?--雪
同学们喜欢下雪吗?你能不能讲讲雪给你带来的快乐?
提到下雪,同学们描绘了一个银装素裹、充满欢乐的世界!可是著名诗人艾青却在一个宁静的冬日清晨,在那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艾青的诗歌“下雪的早晨”。
(二)听读感悟7分钟
1.你们愿意听老师来读一遍吗?3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2
(出示画面配音乐范读,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作者在第一小节中描写了自己眼中的雪景,二三小节诗人此刻却惦记着夏天树林里的一个孩子。请大家快速翻开书找一找,哪个小节是作者看到的哪些小节是作者想到的?
2.同学们你们喜欢早晨的雪景还是夏天树林里的孩子,喜欢哪个就把这个小节多读两遍,我们一会儿来交流。3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说说你最欣赏诗中的那一小节?10分
早晨
你来读读第一小节?(1生)
2.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早晨?(安静的、美丽的)(1生)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1、感受早晨的“静”:学生抓住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体会雪悄没声的、静静的飘落下来的形态;“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一句中,两个词语的重复使用突出了静谧的雪的世界。)
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1生)
学生体会朗读时自然而然声音变得舒缓而恬静。
你来试一试?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
学生可能先从语句“雪下满了院子,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充满了洁白与纯净,一片银色的世界,给人以纯洁、美丽的享受。
真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啊!
谁想学着他的样子再读一读?(1生)
我体会到你声音的舒缓和恬静了。
3.这个飘雪的世界多么美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静谧美好吧。
(训练朗读能力。在有感情地朗读中陶冶情操。)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体会孩子的可爱,揣摩作者的情感 15分
1.(过渡)这么美的早晨,看着飞舞的雪花,作者的思绪飞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读读第2小节,想一想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读,想像画面,读后说说第2小节大意――引导学生说完整:夏日树林里的早晨,一个小孩在捉知了,蚂蚱,玩得多高兴啊)板书
2.诗人想到了一个在树林里玩耍的孩子。请大家再来默读一遍第2小节,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
3.大家再来自由读读描写孩子的诗句,请你静静地读,慢慢地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谁来读读诗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小孩,赤着脚,(淳朴、质朴)
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为什么想一朵鲜花?说明了什么?)
低低的歌声
手握竹竿
(启发追问学生,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你能想像孩子的心情吗?)
你能把这种高兴劲读出来吗?1生
谁还喜欢这两句,试着读一读?1生
请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两句话。
有谁还喜欢其他的诗句吗?
4.仰起小小的头,发亮的眼睛寻找知了的声音……
指名说想像到的情景,你觉得这个小孩子高兴吗?快乐吗?
谁来说说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谁想来试试?
你觉得诗人还有哪些话没写出来?你能替诗人接着这句话把他捉知了的情景往下说吗?(启发想像孩子捉知了的情景――怎么捉?眼睛?耳朵?神态?动作?)突然,孩子发现了知了,他悄悄地挪动步子,猛地一下子,抓住了它!
还有哪些句子,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
5.他的另一只小手,
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
一根很长的狗尾草,
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
啊,同学们读的真让我陶醉!
6.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板书――活泼、可爱、天真、快乐、无忧无虑)
7.(播放课件音乐)谁来把第2小节连起来读读,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个孩子的可爱形象?
8.你们觉得诗人喜欢不喜欢这个孩子?诗人喜欢这个孩子什么呢?
(诗人很渴望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人也希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
学习第三小节5
1.语言描述:雪还下着,诗人还沉思着――虽然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虽然这孩子并不知道我正在想着他,但我一直都记得他那鲜花一样的小脸和很轻很轻的歌声,想着他此刻在雪地里玩耍的情景。我多么盼望像他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学生抒发诗人的感情)
2.齐读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再次与诗人的心灵交流吧。(以既有的感情体验充满感情地朗读、背诵,对外抒发。)
(四)抒发情感,美读背诵
(过渡)大家都读懂了诗人的心,你们愿意来抒发诗人的情吗?请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让我们再来朗读全诗。(学生自主选择)
这么美的语言,你愿意牢记下来吗?请把你最喜欢的小节背下来,和同桌一起分享。(播放画面和音乐)
希望同学们能像诗人笔下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成长!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音的高低知识
2.能力目标:表演蒙古舞的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音的高低
2.准确演唱、表演蒙古歌舞
教具学具:
录音机、课本、琴、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1.复习演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2.加表演演唱歌曲
三、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1.初听《我是人民小骑兵》录音机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聆听。
提示:A这首木琴曲表现了哪些内容? B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音乐表现的小骑兵的故事。
3.再听录音机
要求: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做动作。
4.注意音乐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你感到小骑兵由远至近?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5.选择打击乐器进行参与或伴奏。
四、学唱《小松树》
1.听录音的范唱录音机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讲了什么?
2.教师的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风格、旋律、节奏。
3.轻声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读歌词。
4.听着教师的琴声,轻声地填词,教师注意发现问题,纠正演唱中的错误。
5.合着录音伴奏,正确地演唱。
6.听范唱,分小组自编动作表演。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力,编创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
教后记:
我课的一开始,我请学生说说小松树,并渲染它的四季常青,以及坚毅不拔的性格,使学生都非常喜欢小松树的品格,并崇敬它,形成想向它学习的愿望。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再演唱歌曲时学生的兴趣就有了。音乐性的.难点在第二和第四乐句中间的后八分音符学生往往要漏掉,我就用范唱和画旋律线(加小尾巴)的方式引导。在学唱第二段时,歌词的变化又加深了难度,往往到这个时间段,学生们的耐心已经磨光,精神专注度也不及前,这个时候我就用小松树的精神来鼓励大家:“老师要看看我们小朋友是不是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的坚强勇敢,一点也不怕困难”,果然大家唱得劲头就又足了。
教学内容:
上海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8-9页
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主要原料是水和墨。中国画中也常见水墨蔬果,许多中国画家运用简单的色彩及丰富的笔墨技法表现蔬果,传达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由于条件限制,本班学生从未接触过“水墨画”,不知道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绘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第一次接触,一定会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水墨画,初步了解中国写意画工具材料。
2、技能目标:学习中国画写意技法的笔法墨法,色法。学习画蔬菜水果,培养手脑协调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用水墨画蔬菜。
教学难点:
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的掌握。
课的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方法:
示范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水、墨汁、宣纸、国画原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设问:以前画水果,同学们都用什么来画的多?(学生回答)引入新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画法来表现水果。(板书课题:4、水墨蔬果)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大师作品。
教师介绍几位著名的花鸟画大师:齐白石、王森然。让学生谈谈喜欢哪一位大师的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2、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示范作品,说一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中又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讲解用墨用笔用色的妙处,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方向。
3、教师示范
教授笔法、墨法、上色方法。(白菜、丝瓜)
4、学生临摹作品。(课临摹课本上的,也可临教师画的)教师将示范画一一挂出来,让学生选择临摹教师巡回指点。(重点注意水分的多少)
5、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评,从造型、墨色、笔法、色法等方面。
6、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的想法,对中国画的认识、学到什么等方面来说)
7、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墨画是我们国家传统的绘画,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学习,还要发扬光大。
三、作业
课后,又兴趣的同学,请你们展开想象画一幅水墨画,内容自由选择。
四、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五、板书设计
水墨、蔬果
水墨画------ 中国传统绘画(水和墨)
欣赏王森《蔬菜》齐白石《葫芦》
教师示范
画白菜
学生临摹
课后反思:
国画是我国的国粹,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让学生了解中国画艺术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学生应该先认识中国画,了解什么是中国画,在从技能技巧的学习中了解中国画。
在教学时,我首先展开“欣赏”这一环节,介绍几位著名的`花鸟画大师:齐白石、王森然。让学生谈谈喜欢哪一位大师的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在进行示范画蔬果,最后让学生自己感受国画的魅力。通过这节课的练习,发现有极少数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中国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并不能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浓淡变化,有的作品都是圈涂出来的,在宣纸上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事物,虽然与生活中见到的不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这是教学的亮点。
从这节课来看,学生基础较弱,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还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因为有些学生掌握较快,应该发挥他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在美术教学中不可少,但是很容易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应该把握好这个尺度。另外,我在这节课的时间安排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学生画的时间不够长,这样就不能充分的显示教学效果,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下雪的早晨》的教学反思
《下雪的早晨》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的。诗中所描绘的是在一个下雪的早晨里,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在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地玩耍。通过对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注意营造气氛,引学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运用课件呈现了雪花纷飞的美丽景色,配以音乐,还注意用诗化的语言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情。
二、在教学中我能深入浅出地渗透意象的解读。如在学习二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摸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学生模仿诗歌这一特点做了必要的指导。
三、在诗歌教学时,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第一节时,启发学生想象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人入境。读第二节时,想象孩子在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读第三节时,请他们想象那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去演绎诗人的情感。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艾青诗歌一贯的特点,即采用鲜活的口语入诗,看起来平易朴实,读起来顺畅和谐,是读者驰骋想像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这些特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通过对这个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全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寓意却很深刻。小孩是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诗人通过对他的`可爱形象的回忆描画,将自己的美好情感熔铸于其中。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课后我还请学生继续收集艾青的诗歌诵读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兴趣。
(二)注意营造氛围,引学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
《下雪的早晨》是艾青写的一篇富有童趣的抒情诗。这首诗共三节,诗人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纷飞,因而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
《下雪的早晨》是艾青写的一篇富有童趣的抒情诗。这首诗共三节,诗人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纷飞,因而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
教学这首诗歌,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而是把它和《美丽的集邮册》、《谁说没有规则》三篇课文放在了一起。
教学之前,我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这要做?很快就有学生猜出“老师要教我们创作儿童诗!”的确是我的知音,在《美丽的集邮册》教学之后,我为学生拓展了一些儿童是创作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诗歌时,尽管诗歌的语言环境是离生活是较远的雪天,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和朗读,引导学生想象文字带给我们的画面,让文字活起来。通过对画面的想象,反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创作时,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学习作者从“现实――回忆――现实”这样的结构记叙生活的积累。也可以仅写一个片段,那就是对生活的回忆。由于分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有话可写。
以教材为载体,不拘泥于教材,用好教材,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艾青诗歌一贯的特点,即采用鲜活的口语入诗,看起来平易朴实,读起来顺畅和谐,是读者驰骋想像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这些特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通过对这个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全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寓意却很深刻。小孩是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诗人通过对他的可爱形象的回忆描画,将自己的美好情感熔铸于其中。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课后我还请学生继续收集艾青的诗歌诵读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兴趣。
(二)注意营造氛围,引学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
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运用课件呈现了雪花纷飞的美丽景色,配以清幽的音乐,还注意用诗化的语言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情。
(三)在教学中我能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和意境无论是在诗歌创作或诗歌欣赏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地渗透了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为学生模仿诗歌这一特点即兴创编诗歌做到必要的指导。
(四)在诗歌教学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在第1小节中,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读第3小节时,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在学生感悟诗情后,通过画面引导学生联想,他们会想到什么,将想像到的模仿诗人进行创编,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
(五)根据诗歌教学特点,以朗读、背诵作为学习诗歌的主要手段。
因为诗歌的欣赏是需要感情投入的,而使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读,所以课上我请学生以多种方式用心地去读,去品,读中感受了语言美和韵律美,读中感悟了诗情,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体会了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和体验了诗歌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而背诵诗歌不仅使学生对诗歌意境加深体验和感受,还能培养学生主动积累的兴趣和能力,并帮助学生对一些语言现象潜移默化地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