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青铜时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三、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解题。
(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
(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
(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
1、行走词阃,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上片:伤离别——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大胆想象一下,一路上他们都可能看到什么风光?
(2)是的,沿途一定会有很多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山和水来写呢?除了山、水,还写到了什么?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5)仔细想一想这句:“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的两个动词“横”和“聚”的用法有什么精妙之处?
(6)原本呢,水也好,山也好,都是没有感情的一种存在。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都变成了一种有情之物。这山水就是那个美人,她不仅眼睛含情脉脉、柔情似水,而且还眉头紧锁。为什么会眉头紧锁,而不是眉开眼笑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3)春天的归去给人一种光阴流逝不再来的伤感,而偏偏这时“又送君归去”。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7)这份离愁,因伤春再加离别而更加让人“销魂”。那么,接下来作者是描写他的痛苦离情吗,还是别的什么呢?既然阻挡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既然离别已是改变不了的现实,词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评析:上片,作者的情感是隐藏的,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下片,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伤春却逢伤别,愁苦压在作者的心头。但作者却祝福友人、祝愿友人与春住!让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去体悟这种不吐不快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在朗读中抒发这种情感。
2、走近作者,想象词镜。
(1)有时,我们形容一件美术作品,或者一个优美的风景胜地,会用“如诗如画”、“如临其境”来形容。那么,我们现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随着作者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看看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什么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有一种“如诗如画”、“如临其境”的感觉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画吧。在前两句中,你要随着作者去送友人了,你这时就是作者,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默读:“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你想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3)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3、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体会词的情感。
①友人要离别,已是事实。不舍、难过、伤感、愁苦,都是正常的情感流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朋友还是得走。假如你的朋友也要离开你,你会怎么办?只是啼哭吗?还是……
学生自由说。
②是的,是朋友,就祝福他吧,无论他将要去哪里。祝福他拥有美好的生活、幸福快乐!现在,如果你的朋友去国外读书了,你们会用哪些方式交流呢?
③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评析:学生联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现,感悟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达地对待失败与挫折,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3)体会词的艺术特色。 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①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②刚才我们说了那些送别诗的风格、特点,也归纳了这首送别词的特色。虽然手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词以及所有作品,能够打动人之所在。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③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评析:将原来所学的诗歌和这首词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借景抒情、构思精巧、比喻别致、语言风趣俏皮的特点。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 3。推荐阅读。 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五、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借景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抒情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初读诗词
1、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2、赏析: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如皋(今江苏省县名)人。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王灼说他的词“新丽处和轻狂处皆是惊人”(《碧鸡漫志》),说明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
【注释】
[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赏评】: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译文】
水是眼波横,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 山是眉峰聚。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归,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 ]又送君归去。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 千万和春住。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 品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时,你们看到了什么?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通过品读,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表现了朋友间的情感呢?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则表现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 ,起首两句 ,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 ,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 ,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
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加停顿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的译文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样清亮,山像美女微微蹙着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像南方佳丽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封书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会彼此或与老师说些什么?之后导入本课所学。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1.读诗题,汇报获得的信息。
2.采取自读,汇报读及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3.自学理解词意,探讨交流所发现的问题。
4.设疑检验自学效果,板书点拨,体会感情色彩。
5. 探讨表达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结合以往所学送别诗词:《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送别诗的写作特点,并为己所用,提高写作水平。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引导学生以王观的这首词为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长的祝福结束本节课。
品味情感想象词境升华感悟――《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0000) 程晓红
【设计理念】
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解题
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
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
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
3.介绍作者。
二、学习课文
(一)行走词阃,品味情感
师:这首送别词让我们穿越时空“观看”了一场友人离别的话剧,体会到了一种离别带来的`伤感,也体会到了友人发自内心的嘱托与祝愿。无论诗还是词,字数都是有限的,都是极讲究用字的。有限的文字,蕴含了作者无限丰富的感情。就让我们到词中去走一回,去品味这送别的味道,去体会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1.上片:伤离别―__体会作者融于山水间的离愁别绪。
(1)我们先看词人送别友人的这段路程。大胆想象一下,一路上他们都可能看到什么风光?
(2)是的,沿途一定会有很多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了山和水来写呢?除了山、水,还写到了什么?
(3)你发现作者又是怎么写这山、水的呢?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呢?
(4)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水和山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峰呢?
(5)仔细想一想这句:“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里的两个动词“横”和“聚”的用法有什么精妙之处?
(6)原本呢,水也好,山也好,都是没有感情的一种存在。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都变成了一种有情之物。这山水就是那个美人,她不仅眼睛含情脉脉、柔情似水,而且还眉头紧锁。为什么会眉头紧锁,而不是眉开眼笑呢?
(7)你觉得这个美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美人吗?为什么?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想象一下,“眉眼盈盈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9)这里的“眉眼盈盈”与前面写到的“眉和眼”有什么联系吗?
(10)结合前面的“眉”、“眼”两句,想一想:这个人和前面山水所喻的美人是不是同一人。
(11)在朗读中体会双关和设问的修辞手法。
2.祝友人――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转折的直接抒发。
(1)我们来读一读下片,体会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依然这么的愁苦、伤感吗?
(2)你从“才始送春归”一句中的“送春”二字了解到了什么?
(3)春天的归去给人一种光阴流逝不再来的伤感,而偏偏这时“又送君归去”。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
(4)你觉得作者用两个“送”字有什么好处呢?
(5)除了这两个“送”字,还有两个……
(6)两个“归”,分别是谁归呢?
(7)这份离愁,因伤春再加离别而更加让人“销魂”。那么,接下来作者是描写他的痛苦离情吗,还是别的什么呢?既然阻挡不住友人离去的脚步,既然离别已是改变不了的现实,词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8)从这两句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体会出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9)这里“千万和春住”的“春”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10)想象一下,鲍浩然回到家之后,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评析:上片,作者的情感是隐藏的,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下片,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抒发心中的感情。伤春却逢伤别,愁苦压在作者的心头。但作者却祝福友人、祝愿友人与春住!让学生从一些重点词语中去体悟这种不吐不快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在朗读中抒发这种情感。】
(二)走近作者,想象词镜
1.有时,我们形容一件美术作品,或者一个优美的风景胜地,会用“如诗如画”、“如临其境”来形容。那么,我们现在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随着作者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看看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卷,什么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有一种“如诗如画”、“如临其境”的感觉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在脑海中勾勒这幅图画吧。在前两句中,你要随着作者去送友人了,你这时就是作者,这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默读:“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你想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3.我们再来描绘下片的场景和画面。听完刚刚友人的回答,你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还原情境,两人配合,一人读,一人回答;然后,两人交换角色。
4.春去时分,偏逢与友人离别,这真是愁煞人呀!无论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伤感与惆怅,友人都是要走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离别,你要怎么跟你的朋友道别呢?是泪流满面呢,还是痛苦万分?还是其他的什么样呢?你就是那作者,你的同桌就是你的朋友,跟他道别吧,把你的话说给你的朋友听。
然后互换角色说一说。
【评析: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作者与友人的道别场面与情感。】
(三)走出文字,升华感悟
1.体会词的情感。
(1)友人要离别,已是事实。不舍、难过、伤感、愁苦,都是正常的情感流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朋友还是得走。假如你的朋友也要离开你,你会怎么办?只是啼哭吗?还是……
学生自由说。
(2)是的,是朋友,就祝福他吧,无论他将要去哪里。祝福他拥有美好的生活、幸福快乐!现在,如果你的朋友去国外读书了,你们会用哪些方式交流呢?
(3)如果我们面对的不是离别,而是失败、挫折呢,你会怎么办?
【评析:学生联系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实现,感悟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豁达地对待失败与挫折,要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体会词的艺术特色。 送别,如爱情一样,是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的送别诗词有很多,如我们开课之初回忆的那样,写法各异。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豪放,有的忧愁,有的豁达。
(1)今天学的这首送别词的表达有什么特点与独到之处呢?
(2)刚才我们说了那些送别诗的风格、特点,也归纳了这首送别词的特色。虽然手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词以及所有作品,能够打动人之所在。你们发现是什么了吗?
(3)从送别诗、送别词特色的品味中,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评析:将原来所学的诗歌和这首词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借景抒情、构思精巧、比喻别致、语言风趣俏皮的特点。】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绘制一幅或多幅图画,描绘你脑海中的送别图。 3.推荐阅读。 老师推荐几首相同词牌的词,同学们课下阅读。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表达的内容、方法一样吗,然后总结一下。(课件出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板书设计】
宋代诗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称作手。词人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处。
【简析】
朽言化作神奇,始称作手。词人丢开眼如秋水,眉如春山的俗套譬喻,直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族聚,快人快语,便觉清新可喜。藉此轻快的一笔,那友人所住的江南山水,也零点个成了美人儿的`俏眉眼,活灵活现、盈盈动人了。顺此笔势而下,那词客的两大愁事----送春、送友、也全没了往常的缠绵徘徊,变得做来轻轻巧巧,全不费力。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不如叮咛一声“千万和春住”吧。你的幸运,也是我的欣慰。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cù]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只有一层理解: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语句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沣东第六小学代琪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在上课之前与讲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在本节课当中,我尝试用“吟诵”法来引导学生读好词,因为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吟诵,了解吟诵的规则,所以在教学时我只是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适当的情感去吟诵,孩子们基本都能做到很好。我认为“吟诵”一法,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应当多加坚持,这也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相信与始终坚持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应当寻“根”,追寻祖先优秀文化中智慧的“根”,追寻语文教学规律的“根”,追寻人生根本意义的“根”。这也将是以后本人语文教学的方向。
第三个目标为“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习的目的,既为生存,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有所成长。因此,在本节课里,设计了第三目标,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一目标达成得很好。
无论如何,每一节课的首先的立足点要在于学生。衡量一个教师的课的成与败,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二、无论如何,也要体现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朗读上的些许优势,抓住学生读的指导,通过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吟诵来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让他们从中有所收获。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平常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理解方面却又十分透彻,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古诗写意——送鲍浩然之浙东
章校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一路莫早停
年少须及春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惜春和春住
——《读诗》·校中
柳丝拂面,烟雨三月。我的爱人,这一方清澈的春水,是伊人的绰约风姿么?亦或是,伊人眼中流淌出的盼归么?伊人眼波假假的一横,便就深深地紧紧地捆住了远方一颗思念的心。
阳光明媚,轻风和煦。我的爱人,这一抹青黛的山峦,是伊人的凤愁鸾怨么?幻见伊,嘟着小嘴,攒聚眉头,轻跺脚,那撒娇的可爱极致,那风情的杏雨梨云。千头万绪,伊人期许的目光,总是在我的耳际呢喃不休。
抑制不住驿动的心,切切,切切,归家,归家。送行的好友问我的家乡美不美,我说情同这里的越州。有晚风拂笛,也有柳絮弄雨,更有水做的女子。
那绿荫里的沙堤,跳跃的鱼儿;那燕子衔泥,斜风细雨中;那披着蓑戴着笠的父老乡亲,总是我永远的江南乡梦。身在行旅,心在伊处。青山绿水,家窗倩影,都是伊人的眉眼盈盈处。
但是,我的好友王观,脉脉情深,拉手细语阶前:这里春刚去,未了伤春愁;今又送君归,平添离别苦。淡语情浓,难掩他心底的落寞。长看流水,放眼青山,一把惆怅都在我们手中紧握......
我的爱人,世上最难是分别。但我的好友故作轻松,又以轻快的语言叮嘱我道:一路莫早停,年少须及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惜春和春住。
我的爱人,现在我闻及到家的灶火在欢笑,还有伊人惊喜的羞涩之情。指日可待,相逢的愉悦,在那江南的山水里缠绵,在那碧空的鸽哨里清纯......
・ 王观
水是眼(yǎn)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yǎn)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字词解释:
卜算子:词牌名。词名。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欲:想,想要
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之:到……去
作品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u)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作品赏析:
本词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作者简介:
王观(公元1035年―11),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人,宋代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
以上这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诗意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水是眼(yǎn)波横③,山是眉峰聚④。
欲⑤问行人⑥去那边?眉眼(yǎn)盈盈处⑦。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卜算子:词牌名。词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⑤欲:想,想要
⑥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⑧之:到……去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u)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无消极想法。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非凡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