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Qneenie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共含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neeni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

篇1: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

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

数学分析

1、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合情推理探索、方法、寻求思路,发现规律,得到猜想、所以在数学、科学、经济和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合情推理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基础。

2、数学结论和数学证明思路的发现过程等主要靠合情推理即观察、试验、归纳、猜想等。因此,从数学发现过程以及数学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数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又是归纳的科学、但是数学归纳是否正确,有其严格、确切的要求,即已归纳出来的结论是否正确要以能否逻辑证明为依据。

3、对于数学命题,需要通过演绎推理严格证明、演绎推理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推理过程。

4、掌握推理与证明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对数学较为完整的认识。

5、数学归纳法具有证明的功能,它将无穷的归纳过程根据归纳公理转化为有限的特殊演绎过程。

目标分析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子啊数学发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猜想—证明”的合情推理能力。

2、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用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4、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5、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

6、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课时安排

归纳与类比 两个课时

综合法与分析法 两个课时

反证法 一个课时

数学归纳法 两个课时

小结与复习一个课时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用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难点: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

1、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推理过程的分析、体会,概括出合情推理的描述性定义、

2、归纳、演绎等推理方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类比推理相对而言学生较为陌生、初学时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找不到类比的对象;

二是有了类比对象,却发现不了两类事物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

通过类比,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教学中可以要求同学用类比思想对前期模块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类比发掘,这样有助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4、在教学时,要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清楚,帮助学生理解。

5、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反证法的适用情和使用的逻辑规则,特别要明确应用逆向思维,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假设或定义、定理、公理、事实等矛盾是反证法思考过程的特点。

6、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回顾学过的归纳法,举出一个不完全归纳的例子,再举用枚举法完全归纳的`例子,得出不完全归纳有利于发现问题,形成猜想,但结论不一定正确;完全归纳,结论可靠,但一一核对困难、从而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解决与正整数相关的数学问题。

7、教科书中例2展示了归纳和数学归纳法的区别、教师应借助此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特别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推理发现结论,然后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其正确性。

8、小结时回应多米诺骨牌,设想推多米诺骨牌的多种可能情况,来解释数学归纳法的各步骤的必要性。

评价建议

注重评价学生在合情推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思考、用于探究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重评价学生在参与与数学学习和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合作性;关注学生交流中思维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注重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的能力。

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评价。

关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篇2: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

推理与证明

学生推理与证明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小孩牙牙学语时候起,小孩在爸爸妈妈跟前不停的问为什么,可以看做推理的雏形。接着到幼儿园、小学,教材里也有简单的说理,小学教材里有简单地说理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初中新教材对推理与证明的渗透,也是从说理开始的,但内容比较少,也就是教材中的直观几何内容。很快便转向推理,也就是证明。刚开始推理的步骤,是简单的两三步,接着到四五步,后面还一定要求学生写清楚为什么。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好多学生在后面的.括号里不写为什么,我便给他们举例小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一个小孩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需要大人或其他可依附的东西,渐渐地,她会脱离工具自己走。学习证明的过程亦如此,起先在括号里写清为什么,并且只是简单的几步,然后证明比较难一点的,步骤比较多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学教材加强了解析几何、向量几何,传统的欧式几何受到冲击,并且教材对这一部分的编排分散在初中各个年级,直观几何分量多了还加入了变换如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投影等内容。老师们对内容的编排不太理解,看了专家的讲座,渐渐明白了:这样编排不是降低了推理能力,而是加强了推理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逐步发展的过程,把变换放到中学,加强了中学和大学教材的统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演绎推理确实弱了。

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新课程教材编排了课题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授课的老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怎样上好这部分内容,对老师、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创新的机会。至于课题学习的评价方式,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省份还是一个空白,考不考?怎样考?学习它吧,学习的东西不能在试卷上体现出来,于是,好多老师对这部分采取漠视的处理方法;不学习吧,课本上安排了这部分内容。还有一部分老师觉得,课题学习是对某一个问题专门研究,很深!老师不知讲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学生不知掌握到什么程度。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这次培训的认识,我觉得课题学习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新课课程中的主要呈现形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课本的编写者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1. 希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

2. 让学生通过对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3. 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地方法和经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4.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5. 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题学习首先提出一个主问题(问题是一个载体),然后给出资料,利用资料挖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多关注知识的价值,淡化数学术语,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明白课题学习是为学习服务的。

篇3:推理与证明测试题

二. 本周教学目标:

1.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了解合情推理,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作用。

2.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 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

三. 本周知识要点:

(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 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1)已知数列 的通项公式 ,记 ,试通过计算 的值,推测出 的值。

(2)若数列 为等差数列,且 ,则 。现已知数列 为等比数列,且 ,类比以上结论,可得到什么结论?你能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吗?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预测如下)

(1)

由此猜想,

(2)结论:

证明: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则 ,所以

所以

――如(1)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结论,像这样的推理通常称为归纳推理。

――如(2)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像这样的推理通常称为类比推理。

说明: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2)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

(3)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或相似性质。类比的性

质相似性越多,相似的性质与推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越相关,从而类比得出的结论就越可靠。

(4)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①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者一致性。

②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

2. 演绎推理

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地质学家说它们曾在赤道附近,是从热带飘移到现在的位置的,为什么呢?原来在它们的地底下,有着丰富的煤矿,煤矿中的树叶表明它们是阔叶树。从繁茂的阔叶树可以推知当时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南极大陆曾经在温湿的热带。

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上,一座座高山高入云天,巍然屹立。西-藏高原南端的喜马拉雅山横空出世,雄视世界。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登上珠峰顶,一览群山校谁能想到,喜马拉雅山所在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高耸的山峰的前身,竟然是深不可测的大海。地质学家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曾经发现高山的地层中有许多鱼类、贝类的化石。还发现了鱼龙的化石。地质学家们推断说,鱼类贝类生活在海洋里,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们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科学家们研究喜马拉雅变迁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一种名叫演绎推理的方法。

1.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2. 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

分析喜马拉雅山所在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的推理过程:

鱼类、贝类、鱼龙,都是海洋生物,它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海洋里……大前提

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们的化石……小前提

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结论

M-P(M是P)

常用格式:

S-M(S是M)

S-P(S是P)

三段论:(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

用集合论的观点分析:若集合M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

练习:分析下面几个推理是否正确,说明为什么?

(1)因为指数函数 是增函数,

(2)因为无理数是无限小数

而 是指数函数 而π是无限小数

所以 是增函数 所以π是无理数

(3)因为无理数是无限小数,而 (=0.333……)是无限小数,所以 是无理数

说明:在应用“三段论”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大前提、小前提或推理形式之一错误,都可能导致结论错误。

比较: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从推理形式上看,归纳是由部分到整体、个体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而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从推理所得的结论来看,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于进一步证明;演绎推理在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前提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实验等获取经验;也需要辨别它们的真伪,或将积累的知识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分别在这两个环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就数学而言,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但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等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会证明,也要学会猜想。

(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 综合法与分析法

(1)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证明,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由因导果”,即从“已知”得“可知”,再逐步推向未知的方法。

(2)分析法

我们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这种证明方法叫分析法,它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再逐步靠近已知。

2. 间接证明

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三)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 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k∈ ,且k≥ )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数学归纳法被用来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D⊥BC,BE⊥AC,D,E为垂足,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证明:(1)因为有一个内角为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大前提

在△ABD中,AD⊥BC,∠ADB=90,………………………小前提

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 ……………………………………结论

同理,△AEB也是直角三角形

(2)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大前提

而M是Rt△ABD斜边AB的中点,DM是斜边上的中线,………小前提

所以DM= ,……………………………………………………结论

同理,EM= 。 所以DM=EM

例2. 已知 ,求证: 。

证法一(综合法):

证法二(分析法): ,为了证明 ,

只需证明 ,

即 ,

即 ,

即 ,

即 .

成立,

成立

例3:证明: 不能为同一等差数列的三项。

证明:假设 、 、 为同一等差数列的三项,则存在整数m,n满足

= +md ① = +nd ②

① n-② m得: n- m= (n-m)

两边平方得: 3n2+5m2-2 mn=2(n-m)2

左边为无理数,右边为有理数,且有理数 无理数

所以,假设不正确。即 、 、 不能为同一等差数列的三项

例4. 通过计算可得下列等式:

……

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

即:

类比上述求法:请你求出 的值。

解:

……

将以上各式分别相加得:

所以:

例5.自然状态下鱼类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为持续利用这一资源,需从宏观上考察其再生能力及捕捞强度对鱼群总量的影响,用 表示某鱼群在第 年年初的总量, ,且 >0。不考虑其它因素,设在第 年内鱼群的繁殖量及捕捞量都与 成正比,死亡量与 成正比,这些比例系数依次为正常数 。

(Ⅰ)求 与 的关系式;

(Ⅱ)猜测:当且仅当 , 满足什么条件时,每年年初鱼群的总量保持不变?(不要求证明)

解:(I)从第n年初到第n+1年初,鱼群的繁殖量为axn,被捕捞量为bxn,死亡量为

(II)若每年年初鱼群总量保持不变,则xn恒等于x1, n∈ ,从而由(*)式得

因为x1>0,所以a>b。

猜测:当且仅当a>b,且 时,每年年初鱼群的总量保持不变。

【模拟试题】

1. 如果数列 是等差数列,则

A. B.

C. D.

2. 下面使用类比推理正确的是

A. “若 ,则 ”类推出“若 ,则 ”

B. “若 ”类推出“ ”

C. “若 ” 类推出“ (c≠0)”

D. “ ” 类推出“ ”

3. 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A. 大前提错误 B. 小前提错误 C. 推理形式错误 D. 非以上错误

4. 设 , ,n∈N,则

A. B. - C. D. -

5. 在十进制中 ,那么在5进制中数码折合成十进制为

A. 29 B. 254 C. 602 D. 2004

6. 函数 的图像与直线 相切,则 =

A. B. C. D. 1

7. 下面的四个不等式:① ;② ;③ ;④ 。其中不成立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 类比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若直角三角形ABC中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三角形三边长之间满足关系: 。若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两两互相垂直,则三棱锥

篇4:数学推理与证明

让学生学会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探索推理的过程和方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合情推理产生新知识,演绎推理能证明所提出理论并发现以前的错误。证明能力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核心,推理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思维和理解。

一、数学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其实质是数学推理的学习能够有助于人们进行合理、有效的推理活动。

二、数学推理的学习包括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把握(了解命题的含义、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以及准确地表达推理(证明)的过程。

三、数学推理的学习不能等同于数学证明的学习。数学推理有多种形式,数学证明则特指具有公理化意义的逻辑证明。

在培养学生推理和证明过程中,我试用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许多教师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四、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篇5:文科推理与证明

文科推理与证明

(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了解合情 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 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数学归纳法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1.推理与证明的内容是高考的新增内容,主要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2.推理与证明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的综合试题多。

第1课时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2.合情推理包括 和 ;

归纳推理: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 ,这样的推理通常称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是: 、 、 .

类比 推理: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演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 或 ,这样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是: 、 、 .

3.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 ,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的 推理过程;三段论常用格式为:①M是P,② ,③S是P;其中①是 ,它提供了一个个一般性原理;②是 ,它指出了一个个特殊对象;③是 ,它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

4.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和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具有猜测和发现结论、探索和提供思路的作用,有得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演绎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的新结论的推理过程.

《新课标》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逻辑、推理与证明、复数、框图

一.课标要求:

1.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及其关系

① 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② 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或”、“且”、“非”逻辑联结词的含义。

(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① 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② 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2.推理与证明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①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②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①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②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数学归纳法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4)数学文化

①通过对实例的介绍(如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马克思《资本论》、杰弗逊《独立宣言》、牛顿三定律),体会公理化思想;

②介绍计算机在自动推理领域和数学证明中的`作用;

3.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理论)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4)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4.框图

(1)流程图

①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程序框图;

②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

③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体会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结构图

①通过实例,了解结构图;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②结合作出的结构图与他人进行交流,体会结构图在揭示事物联系中的作用。

二.命题走向

常用逻辑用语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常用的逻辑用语,包括命题与量词,基本逻辑联结词以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

预测高考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形式如下:考查的形式以填空题为主,考察的重点是条件和复合命题真值的判断。

篇6:推理与证明知识点

推理与证明:①推理是中学的主要内容,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难度为中、低档题。利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都有所体现。②推理论证能力是中考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它有机的渗透到初中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本节的学习,应先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章节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推理论证能力。第一讲 推理与证明

1.知识方法梳理

一、考纲解读: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法等内容,其中推理中的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几乎涉及数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代表研究性命题的发展趋势。新课标考试大纲将抽象概括作为一种能力提出,进一步强化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要求,因此在复习中要重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高考对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考查主要以直接证明中的综合法为主,结合不等式进行考查。

二、要点梳理:

1.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1)通过观察个别事物,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

(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

3.演绎推理

三段论及其一般模式: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4.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①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

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通常叫做分析法。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

③反证法:要证明某一结论A是正确的,但不直接证明,而是先去证明A的反面(非A)是错误的,从而断定A是正确的,即为反证法。一般地,结论中出现“至多”“至少”“唯一”等词语,或结论以否定语句出现,或要讨论的情况复杂时,常考虑使用反证法。

④数学归纳法:

Ⅱ。题型分类聚焦:

类型一:合情推理

例1.(全国Ⅱ理)平面内的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有多个,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类似地,写出空间中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

篇7: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

一、考点(限考)概要:

1、推理:

(1)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

《ㄒ澹河赡忱嗍澄锏牟糠侄韵缶哂心承┨卣鳎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⑻氐悖

*归纳是依据特殊现象推断一般现象,因而,由归纳所得的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容的范围;

*归纳是依据若干已知的、没有穷尽的现象推断尚属未知的现象,因而结论具有猜测性;

*归纳的前提是特殊的情况,因而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之上;

*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实验和对有限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2街瑁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整理;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检验猜想。

②类比推理:

《ㄒ澹河闪嚼喽韵缶哂欣嗨坪推渲幸焕喽韵蟮哪承┮阎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⑻氐悖

*类比是从人们已经掌握了的`事物的属性,推测正在研究的事物的属性,是以旧有的认识为基础,类比出新的结果;

*类比是从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推测另一种事物的特殊属性;

*类比的结果是猜测性的不一定可靠,单它却有发现的功能。

2街瑁

*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

*用一类对象的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类对象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猜想;

*检验猜想。

(2)演绎推理:

①定义: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②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③“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④“三段论”推理的依据,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

若集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①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④从推理的结论来看,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⑤演绎推理是证明数学结论、建立数学体系的重要思维过程;而数学结论、证明思路的发现,主要靠合情推理.

2、证明:

(1)直接证明:

①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其特点是:“由因导果”。

②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其特点是:“执果索因”。

③数学归纳法:

∈学归纳法公理:

如果①当n取第一个值

(例如

等)时结论正确;

②假设当

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那么,命题对于从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⑺得鳎

*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数学归纳法公理是证明有关自然数命题的依据。

(2)间接证明(反证法、归谬法):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常采用以下步骤:

①假定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②进行推理,在推理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

③由于上述矛盾的出现,可以断言,原来的假定“结论不成立”是错误的;

④肯定原来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即“反设――归谬――结论”

篇8:《简单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相互认识、猜测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有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动物图片,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生谈话: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认识我吗?那我是谁?不对,我是你们的大伙伴,老师想和你们做朋友,那咱们是不是要需要相互了解呀?那伙伴们想了解我的什么呢?请提问?(引导学生提问老师姓什么)你怎么称呼我?请大家——猜一猜?

板书小课题:猜一猜。

指明学生回答。

师:这么多姓啊?这样猜下去是不是太累了?那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吧!课件出示条件 “我可能姓王也可能姓叶”。学生继续猜,师:怎么没人猜我姓张?引导学生重视条件。怎么还是有两种意见啊?你能一下就猜对吗?那老师再来给大家一点提示:课件出示条件:“我不可能姓王”

现在请问?你能不能一下猜出来我姓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推理。

1、猜礼物。

师:刚才这个同学一下就猜出来老师的姓,老师要给他奖励,送给他一个小礼物。

师:(出示信封)你能猜猜老师信封里装的是什么礼物吗?让学生自由猜。哈哈,没人猜出来,那听老师给你的提示吧!条件一:“信封里分别放着小鱼和蝴蝶”。递给学生一个信封,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将会得到什么礼物呢?再继续让学生猜,有两种答案啊!

出示条件二:“老师手中的信封装的不是蝴蝶”

请问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礼物?用因为·····所以·····陈述。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的(老师给出的条件),板书:条件

根据条件能猜出什么?(结果),板书:结果

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太棒了,说明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老师给出的一条条线索从开始的乱猜到一步步推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2。猜名字。

师:猜一猜好玩吗?那我想来玩,刚才一直都是老师说,你们猜,现在咱们来换一换。叶老师还不认识大家,那就让我来猜猜你是谁?老师这里有学习纸,请大家认真填写。填写之前让学生读一读,弄清意思,再说填写要求。填写时老师巡视。

请2组学生上台汇报,老师来猜,猜出后,学生用因为·····所以·····那么·····复述。再让学生和自己的同桌像刚才一样说一说,然后请一位同学汇报。

(二)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推理。

刚才我们在猜,老师学校东方岭小学的二年级小朋友也在猜,他们再猜什么呀?你们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例1。

在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有几个条件呀?和我们刚才玩的猜一猜有什么不同?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请小朋友们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在课本上做一做,再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总结。板书连线法解题。

(1)能确定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样?板书并连线。

(2)现在还剩几个条件了,你会推理出结果吗?怎么推理的,板书连线并讲解。

学生按照刚才老师示范的方法和同桌再次交流。

三、巩固练习,进行拓展。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先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或你有什么收获?

篇9: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练习题

关于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数的特点1,2,2,3,3,3,4,4,4,4,…中,第100项是

A.10B.13C.14D.100

2.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形地面砖块按如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五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块.

A.21B.22C.20D.23

3.右边所示的三角形数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现的,

称为杨辉三角形,根据图中的数构成的规律, 所表示的数是()

A.2B.4C.6D.8

4.观察图中的图形规律,在其右下角的空格内画上合适的图形为()

5.下面使用类比推理正确的是()

A.“若 ,则 ”类推出“若 ,则 ”

B.“若 ”类推出“ ”

C.“若 ”类推出“ (c0)”

D.“ ”类推出“ ”

6.凡自然数都是整数,而4是自然数,所以,4是整数。以上三段论推理()

A.正确B.推理形式不正确

C.两个“自然数”概念不一致D.两个“整数”概念不一致

7.有一段演绎推理是这样的:“直线平行于平面,则平行于平面内所有直线;已知直线平面 ,直线平面 ,直线 ∥平面 ,则直线 ∥直线 ”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大前提错误B.小前提错误C.推理形式错误D.非以上错误

8.在平面几何里,有勾股定理:“设△ABC的两边AB,AC互相垂直,则AB2+AC2=BC2”拓展到空间,类比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设三棱锥ABCD的三个侧面ABC、ACD、ADB

两两相互垂直,则可得” ()

A.AB2+AC2+AD2=BC2+CD2+BD2 B.

C. D.AB2AC2AD2=BC2CD2BD2

9.设a,b,c三数成等比数列,而x,y分别为a,b和b,c的等差中项,则 ()

A.1B.2C.3D.不确定

10.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 ”时,假设的内容应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11. 经计算得 , , , , ,推测,当 时,

12.数列的前几项为2,5,10,17,26,……,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13.若数列 的通项公式, 记 ,试通过计算 的值,推测出 =

14.从 中,可得到一般规律为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15.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如果 ,那么 ”时,假设的内容应为.

三、解答题

16.已知下列等式:

, , ,……,由此归纳出对任意角度 都成立的一个等式,并予以证明。

17.若a>0,b>0,求证: .

18.数列 的前 项和记为 ,

(1)求出 , , 的值;

(2)猜想 的表达式,并加以说明。

19.已知A+B= ,且A、B k + (k Z),求证:(1+tanA)(1+tanB)=2

20.三棱锥P-ABC中,PA=PB=CA=CB,D是AB的中点

(1)证明:ABPC;(2)证明:平面PDC平面ABC.

21.已知a,b,c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

篇10:选修1 2推理与证明

考纲导读

(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数学归纳法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高考导航

1.推理与证明的内容是高考的新增内容,主要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2.推理与证明与数列、几何、等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的综合试题多。

1、由数列1,10,100,1000,……猜测该数列的第n项可能是( )

A.10n; B.10n-1; C.10n+1; D.11n.

2、类比平面内正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的性质,可推出正四面体的下列哪些性质,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

①各棱长相等,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②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相邻两个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③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③。

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推理;②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④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⑤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4、演绎推理是以下列哪个为前提,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

A.一般的原理原则; B.特定的命题; C.一般的命题; D.定理、公式。

5、实数a、b、c不全为0的条件是( )

A.a、b、c均不为0; B.a、b、c中至少有一个为0;

C.a、b、c至多有一个为0; D.a、b、c至少有一个不为0。

6、设m≠n,x=m4-m3n,y=n3m-n4,则x与y的大小关系为( )

A.x>y; B.x=y; C.x

篇11:《合情推理》高一数学教学设计

《合情推理》高一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2. 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 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类比推理的含义;

3. 能利用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问题3: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是

新知1:从以上事例可一发现:

叫做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数学中常用的合情推理。

新知2: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具有

推测其中一类事物具有与另一类事物 的性质的推理.

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 的推理.

新知3归纳推理就是根据一些事物的 ,推出该类事物的

的推理. 归纳是 的.过程

例子:哥德巴赫猜想:

观察 6=3+3, 8=5+3, 10=5+5, 12=5+7, 14=7+7,

16=13+3, 18=11+7, 20=13+7, ,

50=13+37, , 100=3+97,

猜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1 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

2 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 典型例题

例1用推理的形式表示等差数列1,3,5,72n-1,的前n项和Sn的归纳过程。

变式1 观察下列等式:1+3=4= ,

1+3+5=9= ,

1+3+5+7=16= ,

1+3+5+7+9=25= ,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变式2观察下列等式:1=1

1+8=9,

1+8+27=36,

1+8+27+64=100,

你能猜想到一个怎样的结论?

例2设 计算 的值,同时作出归纳推理,并用n=40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变式:(1)已知数列 的第一项 ,且 ,试归纳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3:找出圆与球的相似之处,并用圆的性质类比球的有关性质.

圆的概念和性质 球的类似概念和性质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圆心与弦(非直径)中点的连线垂直于弦

与圆心距离相等的弦长相等,

※ 动手试试

1. 观察圆周上n个点之间所连的弦,发现两个点可以连一条弦,3个点可以连3条弦,4个点可以连6条弦,5个点可以连10条弦,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规律?

2 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必和另一条相交。

3 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归纳推理的定义.

2.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①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②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3. 合情推理仅是合乎情理的推理,它得到的结论不一定真,但合情推理常常帮我们猜测和发现新的规律,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下列关于归纳推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归纳推理是由一般到一般的一种推理过程

B.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C.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一定正确

D.归纳推理具有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

2. 已知 ,猜想 的表达式为( ).

A. B.

C. D.

3. ,经计算得 猜测当 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合情推理是正确的推理

B.合情推理就是归纳推理

C.归纳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D.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5. 下面使用类比推理正确的是( ).

A.若 ,则 类推出若 ,则

B.若 类推出

C.若 类推出 (c0)

D. 类推出

课后作业

1. 设 ,

,nN,则 ( ).

A. B.-

C. D.-

2. 一同学在电脑中打出如下若干个圆

若将此若干个圆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得到一系列的圆,那么在前个圆中有 个黑圆.

3. 在数列1,1,2,3,5,8,13,x,34,55中的x的值是

4.已知1+2=3,1+2+3=6,1+2+3+4=10,1+2+3++n= ,观察下列立方和:

13,13+23,13+23+33,13+23+33+43,

试归纳出上述求和的一般公式。

篇12:《生活中的推理》的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推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猜年龄、选课程等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

2、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信封3个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题单、每个学习小组一个信封(装有题单一份)

教学过程:(预设)

一、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学习主题情境内容:老师有多大?

倪老师听说三年级二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今天终于有机会和你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我真高兴!那么小朋友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愿意)既然我们是朋友了你们想知道我的什么信息呢?(年龄、体重、爱好等)你们想了解的可真多,想知道我的年龄我得让大家猜猜我可能有多大?(学生猜测)

师:刚才大家猜想时由于缺少信息提示,比较难猜准。提供大家一点信息,再猜猜并说说你的想法。26岁、28岁、31岁中我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学生答题并说出想法。

师:大家现在用的方法就是福尔摩斯、柯南这些侦探们常用的方法推理。(板书: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一些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判断。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趣的数学问题就是生活中的推理。(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经历推理过程,合作交流形成一定推理方法

(一)判断粉笔在哪只手里

师:我们先通过玩一个小游戏,来感受一下什么是推理?

师出示一根短一点的粉笔,说:这是一根粉笔,老师把它藏在其中一只手里。把手藏在身后,然后把粉笔放在一只手里。问:来,猜猜可能在哪只手里?(学生猜测)

师:刚才当我攥着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可能在左手里,有同学说可能在右手里。当我打开右手的时候,你敢不敢断定它在哪只手里?(生答题并说出想法)

师:这就是推理的一个小知识,它叫作排除法。

(二)猜兴趣小组

1、创设情境

师:老师从智慧老人那里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前半部分):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你读懂了吗?说给大家听听,分别是什么意思?(生口头分析:每一项只有一个人参加。)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能确定他们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生自由发言)师:是的。条件不足,就存在着很多种可能,但又都是不确定的。2、提供推理条件

幸好智慧老人还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课件出示例1完整信息):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

师:现在你们能推断出他们分别是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老师要请大家先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推理,然后在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说一说,记录员把结果写下来。(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3、交流推理结果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小组成员共同的参与,每个小组都把本组认为能让别人清楚明白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现在请每个组选个代表来讲一讲你们组的推理过程。

(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对推理判断思维严密、口头表达清楚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表述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鼓励。)

(提示一:题目中的每句话都要认真阅读,而且还要把每句话连起来考虑,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板书:抓住主要信息)

4、利用表格记录信息并进行推理判断

师:刚才同学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抓住最集中信息,分别解决问题,非常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推理方法。但是如果碰到的问题比较难,又要保证判断推理的准确性,有时仅仅用脑子想用嘴巴说还不够,这时我们就可以试着借助表格的形式来帮助记录、分析。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笑笑

小明

(1)观察:横着的三行表示什么?竖着的三列呢?它是怎样记录信息的呢?

(2)交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课本上将表格继续填完整,

(4)师:谁能根据填写的表格把你的推理过程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并说说:为什么?从哪句话进行判断的?(板书:首先、然后、最后)

(生根据表格表达推理判断的过程)

(三)小结

师:我们利用表格来推理时,一般要先肯定其中的一项,同时排除其他几项,这样就能又快又准地完成推理了。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进行判断推理的方法怎么样?生:简洁、方便、一目了然。

(提示二:情况复杂时使用表格来记录信息,既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板书:借助表格记录信息)

(四)猜猜他们教什么

师:借助表格来记录信息、整理信息的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想不想亲自试试?(想)

师:好,看书86页第2题,现在,请孩子们按照刚才的好办法进行推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个别指导,同时要求做完的学生在静息的时候想一想:怎么有条理地来叙述自己思考的过程。)

师:谁来告诉我们结论?学生发言。

三、练习提升,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一)开动脑筋猜花色

师:刚才孩子们积极动脑,很快就掌握了用表格推理的方法,现在老师要请孩子们参加好玩的猜花色游戏,愿意勇敢地挑战难题、挑战自己吗?(愿意)

师:我手中有1、2、3号3个信封,分别装有一张扑克牌,根据上面的信息推测,红色的牌、黑色的牌和大王牌分别在几号信封里。(教师在课件上出示题目并且把3个信封贴在黑板上,学生看到第一关题单。)

(1)红色的牌不在3号信封里。

(2)黑色的牌不在1号信封里。

(3)大王牌既不在1号信封里,也不在3号信封里。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

教师请一个学生说:你首先肯定了谁?从哪条信息判断出来的?(公布答案)师:我们在判断肯定的语句时,有些是直接告诉我们的,有些是隐含在语句当中的,要善于发现!

然后确定谁?(公布答案)

最后确定了谁?(公布答案)

师:猜中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二)整理玩具

(1)创设情境。

师:在前面的数学研究中,我们都是从三条信息中推断出结果的,如果给你们4条、5条甚至更多的信息,你们能准确、迅速地判断结果吗?(能)

瞧,小玲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她为什么现在才来呢?原来,为了和同学们交朋友,她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都拿来了。你能根据课本中的信息把这些玩具都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吗?

(2)请小组长拿出第二关题单,组织你的`组员们,用集体的智慧向难题发起进攻!(教师在课件上出示图案,巡视参与。)

(3)交流反馈。

师:谁来为我们公布结果呢?(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一名同学推理结果,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案)。注意:交流时,方位交代清楚是重点。

师:电脑再演示一遍推理过程。

师:真是太好了!孩子们齐心协力勇于挑战,顺利攻破难题!

(4)养成教育。

小玲是个多么爱整洁的孩子呀,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应该向她学习。

四、畅谈收获,走向生活实际

1、总结

师:亲爱的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活动暂时进行到这里。请你们想一想,通过参与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

师:数学无处不在,孩子们要善于思考,在生活中继续钻研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奥妙与乐趣!

2.情感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许多好朋友。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遇到烦心的事可以向朋友倾诉。祝愿同学们都能结识越来越多的真心朋友。让我们在这首《好朋友》的歌声中结束这次愉快的数学活动吧!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猜测白色粉笔可能在老师的哪只手中,让学生发现这样推理的不确定性;再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让学生准确的推理出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中。使学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据一定的信息来进行分析,才能推测出正确的结果。

其次,在探索知识的环节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淘气、笑笑和小明作为情境的主角,设计了生动的问题情景,并有意识的拉近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中解决问题。然后着重介绍如何利用表格整理信息,让多个学生叙述推理过程,在黑板上展示推力的过程,体现表格的优越性在确定一项的同时,就否定了其他的几项,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最优化的解题方法。因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推理策略,有不同的方法,但关键就是必须找到突破口。这环节学生能够较为清晰的说出推力的过程,只是关注的面还较为狭隘。

最后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物图的摆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能发挥团队的精神,又快又正确的完成。

整节课的教学发现了自己有待提高的很多方面:

1、教师评价语言。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学习情趣高涨,学生的个性飞扬。在学生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推理时,我没有给予合理的评价,珍视他独特的感受,应因人而异给予热情的鼓励。有时候也知道应给予评价,但没有精湛的语言艺术,今后应从听课中学习别人的评价语言,同时,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

2、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是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必备的职业品质。我的课堂教学秩序不够十分稳定,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不够强,积极性没有预想的高。要想具备良好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善于捕捉瞬间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帮助学生更好发展的过程。我总在犹豫,不敢放手,怕在哪个环节中出错而收不回来,今后应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等方面加强。

3、幽默感。孩子们都喜欢幽默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能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教师如能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肯定会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

篇13:生活中的推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简单的推理方法。通过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初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挑战自我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

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推理与一些简单的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

简单的推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月 5月 7月 9月 12月 11月

2月 8月 12月 11月 5月 10月

12月 3月 8月 6月 11月 9月

6月 12月 10月 7月 12月 4月

师:虽然我们了解的不多,但我只需问你4句话,就马上能知道你是几月出生的,你们信吗?出示:一张十二月份表,

师:我只不过是运用了一些我们数学中的逻辑推理知识,你如果学会了推理知识,一定比我更聪明!有没有兴趣一起来学习推理知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生活中的推理

板书:生活中的推理

【意图】:通过设计猜月份的环节,挖掘教材潜在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有想了解有关推理方面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新授:

活动一:

在我们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和英语四门课, 淘气、笑笑、明明、亮亮分别在上其中不同的课,美术课上没有淘气,笑笑没在操场上课,明明上课正在吹口风琴,亮亮上课时很少说中文。

学生汇报:因为明明上课正在吹口风琴,所以明明正在上音乐课。

因为亮亮上课时很少说中文,所以亮亮正在上英语课。

因为美术课上没有淘气,所以淘气在上体育课。

因为笑笑没在操场上课,所以笑笑在上美术课。

【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推理是要学会找到解题时的“突破口”。

一道数学题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信息,有的直露,有的隐晦;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我们应当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信息,从关键处入手,这样往往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活动二:

淘气、笑笑、明明、亮亮分别是四个班的学生。

明明比二班和四班的学生胖。

淘气比一班的学生高、比三班的学生矮。

三班和四班的两个学生比笑笑跑得快。

二班的`学生找淘气、笑笑、明明看电影。

请你说一说,淘气、笑笑、明明、亮亮分别是哪个班的学生?

1、 独立思考

2、 小组合作,把自己推理的思考过程讲给同伴听,在陈述和倾听的过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 汇报。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淘气 × × × √

笑笑 √ × × ×

明明 × × √ ×

亮亮 × √ × ×

学生汇报:

因为明明比二班和四班的学生胖,明明不是二班和四班的学生,所以在对应的表格中画“×”。

淘气比一班的学生高、比三班的学生矮。淘气就不是一班和三班的学生,也要在对应的表格中画“×”。

三班和四班的两个学生比笑笑跑得快。说明笑笑不是三班和四班的学生,也要在对应的表格中画“×”。

二班的学生找淘气、笑笑、明明看电影。说明淘气、笑笑、明明不是二班的学生,只剩下亮亮一个人,所以亮亮就是二班的学生。

剩下的人中,淘气不是一班和三班的学生,也不是二班的学生,从而判断出他是四班的学生。而笑笑不是三班和四班的学生,也不是二班的学生,她应该是一班的学生。明明就是三班的学生。

篇14:对生活的推理的教学设计

对生活的推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的是摸球游戏,有趣吗?今天我们继续做游戏。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二、探索新知:

1、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淘气、笑笑、小明,约定他们三人分别参加了足球、航模、电脑兴趣小组中的一项。扮演绦子的同学说:“我喜欢航模。”扮演笑笑的同学说:“我不喜欢踢足球。”扮演小明的同学说:“我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可能再什么兴趣小组,并说一说理由。

2、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猜一次,都能经历一次推理、判断的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知道的信息记录再表格中,进行判断。

足球 航模 电脑

淘气

笑笑

小明

4、让学生把推理的过程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体育三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再操场上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一科?

美术 音乐 体育

王老师

李老师

张老师

王老师教: 李老师: 张老师:

2、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定理与证明的教学设计的内容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反思

推理测试题

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生活与百分数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整理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推理与证明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