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心中有你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三(共含13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心中有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三

篇1:《峨眉道上》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习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习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

篇2:《峨眉道上》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设想采用“读悟法”,从而变讲为导、化繁为简、自主质疑、以读带研、读中悟情,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题:“峨眉”指的是四川省的峨眉山,那可是我国的名山,同学们去过吗?想亲眼看看吗?(用课件播放峨眉山的录像)

2.带领学生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方法将全文通读一遍。训练学生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预习部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说。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细读。深思,深入理解。)

二、自主质疑,读中悟情

(一)提出问题,明确方向

1.从“闻”字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听到了什么,从“干这个!”引导学生围绕着“铺路”提出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2.梳理所提的问题,提炼出两个主要的问题:“铺怎样的路?”“路是怎样铺成的?”明确学习方向。

(这一过程,在开放的气氛中自由质疑,大胆释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决定了教学开放化的程度,为学生在课程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读悟第一自然段

1.演示课件,看图读说,扣词理解,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你眼中的峨眉山的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山路的特点:“两尺见方”、“像一架天梯”。“竖”。“长长的”和人的感受:“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攀登”两个方面体会旅程的艰难。

(此文的语言准确传神,富于变化,饱含深情,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对关键词、关键字、关键段加以品味辨析,使学生在获得语感的同时领会作品的内涵。只有注重语言因素教学的语文课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学习语言素养的形成,也正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日积月累的。)

2.小结。峨眉山道特点:长。窄、陡,概括成一个字“险”。这样的路给人的感受是登山难,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将本段读一遍。

(本段采用课件,以直观地展现峨眉山道的“长”、“窄”、“陡”,并结合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为学习怎样铺路、体会铺路人的艰辛作铺垫。)

(三)读悟第二至六自然段

1.围绕“路是怎样铺成的”快速读完全文,自主圈画文中能解决问题的句子,再让学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将铺路的过程夏述出来。

2.课件出示插图中两位铺路人的特写,让学生结合铺路的过程谈谈“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启导。

(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正确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在鼓励学生主动研究课文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落实训练点。)

3.披文入情,体会作者的感情。作秆对铺路人开始产生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课件出示上述句子,指导学生边读边思,采用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示范读等形式,细细体味,理解作者写铺路人的艰辛虽然寥寥数语,没有展开叙述,但对铺路人的敬佩却溢于言表,让学生感悟,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课文中作者三处情感的变化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越。这两次变化是后面作者写的那一段感慨万分的话的基础。对引导学生体会这三次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

(四)读悟第七、八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三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为什么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默读第七自然段,在有话想说的句子旁标上“!”,在有问题想问的句子旁标上“?”。

2.学生自由读文、自主圈画,四人小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体会“工作时间长”。通过“二百多里”、“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不能……只有”。“一块一块”来体会“工作量大”,使之体会真切,动心动情。再从“干这个”二个字领悟默默无闻的平凡中的伟大。

(这一环节同样一个“导”字,围绕“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这一问题,学生在边读、边想、边议论中去内心感悟,学会读书,陶冶情感。教师只在阅读方法上加以点拨,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读带研,扩大思维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三、整体回归,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三个赞叹句:

①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②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③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看这三句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可采用学生自荐读、对比读、示范读等读书方法,读中体会三个句子_三次情感的变化,并结合学生自评,在读中悟语感,在语感中悟体会,实现以读促情。

2.问:题目《峨眉道上》看上去写景,实际写什么人?怎样的铺路人?

3.课件出示: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用赞叹之情师生一起背诵这一段。

(通过境空,让学生认识这一特殊句式,并理解“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作者对铺路人的赞美,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应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深入理解。从学文的角度看是回归到整体,从受教育受感染的角度看是教师将“无名英雄”铭刻学生之心。)

[《峨眉道上》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峨眉道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峨眉道上

王垚

6、峨眉道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

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势巍峨,层峦迭翠,一向有“天下峨眉秀”之称。山间有很多古迹,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课文中提到的洪椿坪是地名,是峨眉山上的一处景点。

二、范读课文

那么,作者在峨眉道上看到了什么事呢?听教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三,读课文,指导分段

1、出示下列生字词练读。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思考:课文着重写了什么人?是从课文的哪儿开始写的?那么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们在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攀登感到非常吃力。

第二段(二一六自然段):途中“我”和一位峨盾山上的铺路人谈话。

第三段(第七、八自然段):讲销路工作的艰辛,赞美销路人默默奉献、计当无名英雄的高尚品格。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是怎样的路”有什么特点?(攀登的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 、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非常陡。)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山路的陡峭?(仰望、天梯、竖、陡坡)

4、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仰望”是怎样的看?谁来做个仰望的样子?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讨论归纳

第一层:讲登山途中我们遇到十几个装着石板上山的人。

第二层:通过询问“我”才知道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并了解到铺路的艰辛。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在登山时遇上了十多个什么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什么”我”会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3、轻声读三至六自然段,看看通过询问“我”知道了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铺路人的辛劳?(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背上山去灿路,)

三、讲读第三段

1、默读,思考:由铺路人作者想到什么?画出第七自然段中表示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归纳铺路人的辛劳之处。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几十万、几百万、数不清

运送方法:靠人工

工作时间:年复一年

3、我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伤愧不安)“我”为什么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铂设好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销路人长年累月背着大石板上山铺络,吃了那么多的苦,流了那么多的汗,都依然默默无闻付出着卒劳,与他们相比,作者感到愧疚)

4,铺路人这么辛劳地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把他们称为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一心只想让游人方便,给滁人欢乐,他门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选石铺路)

四、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五、练习背诵七、八两个自然段

六、识记其余生字,书写生字词。

七、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3。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峨眉道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峨眉道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侯小青 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 侯小青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学习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留意身边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可以让学生找找有关峨眉山的资料,教师也可准备教学挂图或将它们制作成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7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四川的峨眉山去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峨眉道上》,让我们一同去欣赏。(板书:峨眉道上)

2、师: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出峨眉山的位置。

3、生:交流有关峨眉山的资料。

4、生:上台介绍峨眉山风光。

5、师归纳: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它因为山势狭长,蜿蜒如龙,故而得名峨眉,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今天的课文写的是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山脉峰峦起伏,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称誉。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8分钟)

1、师:观察挂图,说说图上描绘的景象。

2、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师:抽读生字,正音。

4、师:小声读课前“预习”,并思考课题《峨眉道上》可以怎样补充完整?

5、生1:(谁在)峨眉道上(见、闻、感)。

生2:(“我”在)峨眉道上(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6、师小结板书:(“我”在)峨眉道上(所见、所闻、所感)。

7、师:思考“预习”中“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8、生:写的是作者在峨眉道的途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12分钟)

1、师:自学课文,并根据“预习”,理清思路。

2、师:文中哪几自然段写“我”的所见?

3、生:第1-2自然段。

4、师:文中哪几自然段写“我”的所闻?

5、生:第3-6自然段。

6、师:文中哪几自然段写“我”的所感?

7、生:第7-8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3分钟)

师:思考作者“我”在峨眉道上见到、听到、想到的各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所见”部分:(9分钟)

1、师:齐读第1、2自然段。

2、师:边观察书上插图边找出“我所见”的是什么?

3、生1:路陡。

4、生2:背石板。

5、师归纳并板书:(所见 路险 背石。)

6、师: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峨眉山道路的陡?

7、生:仰望、竖、陡坡、天梯。

8、师:齐读并体会难句“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9、生:“像一架天梯”,说明攀登峨眉山的山路很高,而且狭窄。一个“竖”字就说明山路陡得很,要攀登这样又高又窄又陡的天梯是“非常吃力”。

10、师:为什么要写峨眉山路的高与陡?

11、生:写山路的高与陡,说明背石上山更难,更主要是为下面说明铺路难做好准备。

二、学习“所闻”部分:(8分钟)

1、师:分角色朗读第3-6自然段,并要求第5自然段是一位长者说的话,应读得深沉一些;而第6自然段的话应该读出惊讶和赞叹的语气。

2、师:从“我”和背石人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什么?

3、生: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块,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他们的劳动是多么辛苦。

4、师归纳板书:(所闻 铺路)

三、学习“所感”部分:(11分钟)

1、师:教师范读第3-6自然段。

2、师:齐读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2、3题,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自由提问、自由讨论,交流。

3、生1:“愧疚”是什么意思?

4、生2:愧疚的意思是惭愧、内疚。

5、生3:“我”为什么会感到愧疚?

6、生4:我为先前不了解铺路人的劳动而感到愧疚。

7、生5:“无名英雄”是什么意思?

8、生6:“无名英雄”是“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

9、师归纳板书:(所感 无名英雄)

10、生7: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1、生8:峨眉山路高、长、窄、陡,铺路人开山、取石、凿成石块,一块块背上山,工作非常艰苦;铺路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铺设的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所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2、师归纳小结:面对这样高、长、窄、陡的峨眉山道,面对这样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铺路人,我们一定会由衷地发出感慨----你们太辛苦了,你们太伟大了!板书:(所感 辛苦 默默奉献)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7分钟)

1、师:品读课文,交流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些什么?

2、生:(推荐学生代表回答)(略)

3、师归纳小结:勤劳朴实的铺路人啊!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你们的汗水换来了我们的快乐,换来了峨眉秀丽。每一个台阶都印着你们巍巍的身影,每一段山路都凝结着你们无私的血汗,每一座山峰都在回响着一个声音:感谢你,铺路人!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3分钟)

1、师:根据你阅读的有关资料和课文的描述,你能想像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吗?试着将它画下来,再给这幅画取一个能表现峨眉道路特点的名字。

2、生:画(略)

六、布置作业:(2分钟)

1、师:课外收集有关描写“峨眉山”的文章。

2、假如你现在又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他们说。请用你的生花妙笔把发自肺腑的语言表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我”在)峨眉道上(所见、所闻、所感)

路险(1)

所见

背石(2) 默默奉献

峨眉道上 所闻 铺路(3-6) 无名英雄

所感 辛苦(7-8)

作者邮箱: hugekey@126.com

[峨眉道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四下、峨眉道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6、峨眉道上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学习和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读懂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三、教学难点:

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理解“无名英雄”的涵义。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准备:投影片、小张填空练习。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检查预习情况。

2、读懂课文1自然段,想画面,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以题引趣,导入新课

“谁知道峨眉山在什么地方,你去过吗?”

简介峨眉山。它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09米。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是我国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区。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书,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2、听写生字,检查掌握生字的情况。

3、提出难懂词语,全班讨论解答。

三、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

(一)分段读书,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二)提问解答,了解特点。

(作者按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作顺序来叙述的。内容上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自然。)

四、自己练习读书,达到准确、流利。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段,大家思考:这段有几句话?作者看到了什么?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

1、作者第一句话说明什么?理解“平坦”、“所谓”的意思?用几个词概括说说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又长、又陡、又窄、又高)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一块块、两尺见方、一步一步、竖、长长的天梯)

2、出示投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山路的难走。

“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竖”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像一架天梯。这是比喻句,说明山路很陡,很高。“竖”是直立。这里指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进一步说明高和陡的程度。

3、体会读这一段,知道山路的陡峭,攀登的艰难。

六、学生自由议论想象情景,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七、作业: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铺路人的艰辛危险,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一)指名读第二段。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从作者和背石人的谈话中知道什么?(知道这些背石人就是铺路工人。)

2、结合插图,通过读文,说说峨眉山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运用顺承连接词,如:先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然后将石头凿成石板,再一块块背上山去。)从这些工作中你想到什么?反映了铺路人什么精神?(铺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非常艰辛。反映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出声读第三段。

1、练习朗读三个反问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出示投影:“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愧疚”是不安的意思,“我”愧疚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因此感到愧疚。)

3、填空练习,体会排比句的涵义。

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

让学生用正面口吻,如“有了……有了……就有了……就有了……也就有了……”的句式来叙述这段话,体会哪种句式更好些。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书中原句好。用反面的口气来叙述,更能突出铺路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1、提问: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注意应从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来解答;从铺路人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不为登山游人所知的高尚品质;从这些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热爱铺路人(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理清背诵顺序。

(铺路人的艰辛--我愧疚--默默奉献--为了他人。)

2、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背。

(要重视背诵指导,它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记忆的重要手段,背诵必须是在熟读、了解内容,掌握写作顺序的基础上,防止死记硬背。还要注意提高背诵的速度和质量)

四、布置作业:

换偏旁组词:

但__( ) 徒__( ) 愧__( )

数__( ) 迎__( ) 彻__( )

陡__( ) 笼__( ) 歉__( )

板书设计:

见山路 危险

无名英雄

6 峨嵋道上 闻铺路 辛苦

无私奉献

感工人 英雄

[四下、峨眉道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峨眉道上的教学反思

峨眉道上的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具体叙述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从峨眉山的路的特点,铺路人怎样铺路中体会铺路人的辛劳,认识到他们无名英雄是本文的重难点所在。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为了让学生对感性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感悟。

1、我通过录象展示,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峨眉山的秀丽风光,激发了学生对峨眉山的向往和喜爱。

2、峨眉山的路高、陡、险。我运用看---读---讲---画的程序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动手配画。这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兴致高效果好。

3、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课文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的.,我引导学生反复在边读对话,边想象中再现铺路人铺路的情景。

由于网络资料的充实,有了以上的铺垫,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铺路人的艰辛,理解“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就水到渠成了。

4、联系实际,我们的生活与哪些劳动者息息相关,这一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说不完的内容。他们是怎样艰辛工作的,学生也能从平时所见的建筑工人,园林工人,老师等谈他们的感受,这时我有运用网络,让他们阅读相关劳动者工作的文章,使他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更深更透了。

篇7:峨眉道上的教案设计

峨眉道上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再根据老师提供的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按“段落要点”划分文章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爬峨眉山的感觉,《峨眉道上》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攀登:抓住东西爬上去。也比喻积极向上不畏艰险。

游览:游玩观赏景物、名胜等。【例句】我们游览了万里长城。

狭窄:课文中指山路窄小。

歇息:休息。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愧(ku@)疚(ji))、葱(c#ng)茏(l$ng)。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2.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听读的同学思考: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

“两尺见方的石板”山路的窄; “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山高、陡、险。

2.继续设问: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作业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

2.认识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字里行间了解峨眉山路的特点和这些路是怎样铺成的。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英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理解课文2-6自然段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根据目标自读课文2-6自然段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师: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4.过渡:师: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同样是在赞美那些默默的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教学设计以设问导入,这样会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课时里,教师以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第二课时里,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记者采访”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铺路的老人,通过学生的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篇8:小学四年级语文《峨眉道上》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能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惭愧、辛劳”等词语。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道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它们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构想

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查找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大家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我国的风景区峨眉山游览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课题)

2、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看到、听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记号。

3、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自由小声读第1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读了第一句“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读懂的?(理解“竖”“天梯”)

4、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5、指导朗读。

(二)学习二――六段。

1、自由读2―6段,思考:我们在途中遇到了十几个人,他们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样铺成的?指名说,谁还想说一说?

3、读了这几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指导朗读。

(三)学习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铺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读7、8段边读边画:表现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指名读。

3、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体会,引导学生归纳铺路人的辛劳: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数不清

铺路方式:不能用机械,只能用人工。

铺路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4、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理解“愧疚”(惭愧不安)我为什么感到愧疚?

5、铺路工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有哪些贡献?

6、齐读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7、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五、朗读课文、指导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对铺路人的艰辛劳动的敬佩。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脸对脸齐背,互相检查。

2、开火车轮流背。

二、复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见铺路人,知道了他们工作的艰辛)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找答案。)

三、进一步体会感情,学习表达。

1、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停步仰望…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见石阶出现在前面的坡上。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山势怎样?(陡峭)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铺起路来呢?(艰辛)

(3)范读、指导朗读。

(4)小结:我们边读边想,找出两组句子有何不同,通过比较,知道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读,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出示句子: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冲毁的路。

他们开山取石,做成石板,运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铺路人怎样?(艰辛)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3)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铺路时的情景。

3、自学:

(1)出示自学方法

A.一边读,一边想,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B.从哪里看出铺路人的艰辛,为什么?

C.边读、边想象

这数不清……背上山来的吗?

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来的吗?

这么长时间,他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这样日复一日……多少汗

(2)学生交流,集体订正。

3、按内容填空

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篇9:小学四年级语文《峨眉道上》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2)指名谈学习收获。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师点拨引导

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3.组内合作学习。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模拟采访。

(作为记者,应注意提问的顺序,作为铺路人要展示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受。)

(2)个别组向全班展示。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3)激发学生情感

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

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

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2.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育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呢?在教学《峨眉道上》这一课时,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事先的教学设想基本上都能实现。整堂课学生都很兴奋,发言很积极,能通过自己反复的朗读,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读的比较多,读的比较放开。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点:高、长、窄、陡,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自由发挥。同时,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尽头自始自终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不高,总怕学生学得不好,体会得不深,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太牢,放手的力度还不到家。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会课文,自己读出“我”和“铺路人”交谈的不同语气。课后,我在想:是否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当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时,从中也让我看到了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刻板,学得不灵活,发散性思维比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训练学生思维的情景,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但要让学生弄懂书面上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探究课文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总而言之,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设法让学生爱看课外书,遇事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多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最广,有几个学生甚至整堂课都没有举手发言。以后的教学应多多注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篇10:小学四年级语文《峨眉道上》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能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惭愧、辛劳”等词语。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学习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峨眉道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普通劳动者和它们的劳动。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教学构想

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充沛,便于进行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留意影视中或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劳动;查找有关峨眉山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大家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我国的风景区峨眉山游览一下,你们愿意吗?(出示课题)

2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内容是看到、听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记号。

3、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自由小声读第1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读了第一句“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读懂的?(理解“竖”“天梯”)

4、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5、指导朗读。

(二)学习二——六段。

1、自由读2—6段,思考:我们在途中遇到了十几个人,他们有什么特点?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样铺成的?指名说,谁还想说一说?

3、读了这几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指导朗读。

(三)学习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铺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读7、8段边读边画:表现铺路人辛劳的词语。

2、指名读。

3、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体会,引导学生归纳铺路人的辛劳:

游览路线:二百多里

石板数量:数不清

铺路方式:不能用机械,只能用人工。

铺路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4、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理解 “愧疚”(惭愧不安)我为什么感到愧疚?

5、铺路工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称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铺路人有哪些贡献?

6、齐读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7、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五、朗读课文、指导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一步一步往上爬

我们 非常吃力 愧疚

6峨眉道上 开山凿石

铺路人 背石攀登 无名英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对铺路人的艰辛劳动的敬佩。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脸对脸齐背,互相检查。

2、开火车轮流背。

二、复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见铺路人,知道了他们工作的艰辛)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找答案。)

三、进一步体会感情,学习表达。

1、出示句子,进行比较。停步仰望…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见石阶出现在前面的坡上。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山势怎样?(陡峭)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铺起路来呢?(艰辛)

(3)范读、指导朗读。

(4)小结:我们边读边想,找出两组句子有何不同,通过比较,知道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读,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出示句子: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冲毁的路。

他们开山取石,做成石板,运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1)边读边想,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写的好?为什么?

(2)你体会到铺路人怎样?(艰辛)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3)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铺路时的情景。

3、自学:

(1)出示自学方法

A.一边读,一边想,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B.从哪里看出铺路人的艰辛,为什么?

C.边读、边想象

这数不清……背上山来的吗?

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来的吗?

这么长时间,他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这样日复一日……多少汗

(2)学生交流,集体订正。

3、按内容填空

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峨眉道上的铺路人说点什么?

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画下来。

板书设计

6 峨眉道上

高险陡 长多 累

无名英雄

篇11:小学四年级语文《峨眉道上》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正确读写“平坦、所谓、阶梯、葱茏、游览、机械、愧疚、辛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感觉过爬山的辛苦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峨眉道上》(板书)讲的就是作家玛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检查预习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愧疚、葱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4.默读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看到或听到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组内交换意见。

6.班内汇报交流。

看到、听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的呢?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勾画。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两尺见方的石板”体会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的陡坡上。”体会其高、陡、险。)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4.师设疑激趣

这样又高、又窄、又陡、又险的山路是怎样铺成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字、生词。重点强调“竖”下面不要写成“土”;“葱”不要丢一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尊重普通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对照自己画的峨眉山路直观图,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险。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学习目标: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样铺成的?

(2)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2)指名谈学习收获。

(“我”看见几个铺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铺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铺路,他们还要自己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从十多里外背过来,再背上山去铺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师点拨引导

游人平时空手爬山路还觉得吃力,那些铺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议!大家想不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好,下面我们就人人当记者进行现场模拟采访。

3.组内合作学习。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模拟采访。

(作为记者,应注意提问的顺序,作为铺路人要展示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和真实的感受。)

(2)个别组向全班展示。

记者:请问老伯,您多大年纪了?

铺路人:今年五十八岁啦。

记者:这么大年纪,你干这行多少年了?

铺路人:大约四十年了。

记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铺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记者:背这么重的石板走这么陡的路,感觉怎样?

铺路人:很累。

记者: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还坚持着,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铺路人:说实话,游人需要路。没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当游人踩着我们铺的路上山,有说有笑的时候,我们累也高兴啊!

记者:你们的辛苦,都是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谢谢您。

(3)激发学生情感

多好的铺路人啊!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换取游人的欢乐,感到很满足、很快慰。此时,你面对他们想说些什么?

①发自内心地对铺路人说一句话。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从文中找出作者发自内心的话,读一读,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两个特殊自然段:1.“铺路?”仅两个字,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意在强调作者当时惊讶、感动、赞叹的复杂心境。2.“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这句话单独作为一个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强调作者当时那种肃然起敬、由衷赞叹和似乎要让所有人都知晓的那种难言的激动。)

2.体会数量词的妙用。

(本文数量词多达14处,如“一块块”“一块一块”“一块”“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读时要让学生品味不同结构的数量词,表达的意思不同,从而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内容体会思想。

2.班内交流。

(体会铺路人不怕艰难、不怕辛苦、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师小结:

铺路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当游人沿着石板的阶梯,一边登山一边欣赏沿途的秀丽风光时,又有谁会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铺路人呢?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峨眉道上》教育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 学习。那么,如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呢? 在教学《峨眉道上》这一课时,从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 看, 事先的教学设想基本上都能实现。 整堂课学生都很兴奋, 发言很积极,能通过自己反复的朗读,读懂文章的内容。并 且读的比较多,读的比较放开。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点: 高、长、窄、陡,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自由发挥。同时, 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整堂课 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尽头自始自终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不高,总怕学生学得不好,体 会得不深,因此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太牢,放手 的力度还不到家。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会课文,自己 读出“我”和“铺路人”交谈的不同语气。课后,我在想: 是否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理解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 英雄”,感受到他们高尚的精神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 假如你现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铺路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 么?给学生有创意表达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 学习中去,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 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当最后让学生说说学了本课的收获时,从中也让我 看到了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刻板,学得不灵活,发散性思维比 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创设训练学生思维的情景,应 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不但要让学生弄懂书面上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探究课 文所隐含的深刻含义。 总而言之, 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设法让学生 爱看课外书,遇事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多角度思考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最广,有几个学生甚至整堂课 都没有举手发言。以后的教学应多多注意,力争让每一个学 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篇12:《社戏》教学设计9

《社戏》教学设计9

《社戏》教学设计

四川双流合江初中语文组   高贞富

Email:gzf1972@sina.com

课  题:《社戏》――鲁迅        课   时:3课时

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知课文情节。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

教学媒体:幻灯                                     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

教学过程 :

1、  导入  :

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

2.1  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4] [5] [6]

篇1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9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         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2、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

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         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4、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欣赏评弹,导入  新课

由欣赏苏州评弹,联系到苏州的园林,导入  新课……

二、简介作者,欣赏短片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语文 -峨眉道上

9《峨眉道上》 之二

峨眉山金顶的导游词

峨眉山金顶小学生作文

峨眉的春节作文700字

人行道上的礼仪

不是道上的人美文

《峨嵋道上》读写练习题

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

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三(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9《峨眉道上》教学设计之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